第一篇: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基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规律、特点和形式研究doc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基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规律、特点和形式研究
当前,新时期新形势对我们党的建设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特别是我们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如何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这对我们基层领导来说是一种挑战。本文就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基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规律、特点和形式等问题,做一浅显的分析研究,希望有助于提升我们基层领导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思想和水平。
一 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在国有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企业党建工作要不断开创新局面,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正确认识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不断开拓创新。
当前,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企业党的建设,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坚持一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国有煤炭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是一个重大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
动摇。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可以变,但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不能变;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可以变,但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不能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可以变,但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优势职责不能变。非国有企业要加快党组织建设,扩大覆盖面,股份制企业要发挥党组织作用。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对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企业贯彻执行,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支持职工代表大会依法开展工作;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明确地指出,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把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贯穿党组织活动始终,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是对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新概括,要积极贯彻落实。第二,把握两个重点。一是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建设重点在基层,基础在基层,创新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四中全会《决定》要求,要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抓紧创新和完善企业基层党建工作制度,适应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要求,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全面提升煤炭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水平。二是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搞好企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要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要按照四中全会要求,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继续深化“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一个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致力于为煤炭企业建功立业、得到职工群众拥护的企业领导班子。
第三,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完善区队综合治理机构与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党管干部与干部员工层依法行使用人权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党支部参与决策与区队依法决策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发挥职工民主管理作用于尊重维护企业领导人员依法行使经营管理权的关系。
二 创新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国有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企业党的建设重心在基层,创新在基层,活力在基层。
第一,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活力。企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处在改革发展第一线,是贯彻党的主张、推动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一是优化党组织设置。合理调整企业党组织设置,在新建经济组织的同时建立党组织,调整经营管理机构的同时调整党组织设置,配备经营管理人员的同时配备党务工作人员,保证企业的业务开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二是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和载体。要加强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党支部建设,把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点,把促进生产经营的成效作为重要检验标准,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品牌工程、党员攻关项目等有效载体,为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要把维护企业稳定作为企业党组织的一项硬任务,注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妥善化解矛盾。要注意借鉴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党建工作。三是重视做好在生产经营一线和青年职工中发展党员工作。
第二,大力发展党内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一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深入开展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引导党员牢固树立主体意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企业
党员领导人员要带头发扬民主,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鼓励党员充分发表意见。二要严格按期换届制度。企业党组织必须严格按照党章规定按期进行换届选举。要改进企业党组织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积极推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探索建立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三要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等制度,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企业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广大党员普遍关注的问题,要充分听取党员的意见。要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帮助企业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按照高素质复合型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优秀党务工作者队伍。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必须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肯奉献的党务干部队伍。要加强对企业党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使他们既精通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又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注重从企业业务骨干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党务工作者队伍,重点选好配强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委书记。要注意选拔从事过经营管理工作的同志担任党组织书记,选拔从事过党务工作的同志担任企业行政负责人。要把党务工作岗位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有计划地安排党务工作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轮岗交流。要把党务工作人员业绩考核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业绩考核体系,确保与相应层次经营管理人员同考核、同待遇、同奖惩,让党务工作者有地位、有作为、有奔头。
第四,在国有企业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争作贡献。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将在全国国有企业部署开展以争创“四强”党组织、争做“四优”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四强”就是政治引领力强、推动发展力强、改革创新力强、凝聚保障力强,“四优”就是政治素质优、岗位技能优、工作业绩优、群众评价优。这是巩固拓展国有企业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作为我们基层单位要以此为抓手,把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各基层党支部要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党支部书记要亲自抓。组织切实负起具体指导责任,把抓班子与抓党建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企业党组织要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党支部书记要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特别是区队行政主要负责人,都要增强党的意识,落实“一岗双责”,高度重视、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党建工作,在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
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煤炭工业作为国家基础能源产业,其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必须渗透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去。通过构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安全责任,加大责任追究,按照分管范围明确矿领导的责任,实行责任与年薪挂钩,增强矿领导责任意识等措施,进一步从思想和行动上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筑牢安全保障。
当前,企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煤炭企业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建设,为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优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人本化、数字化、园林式国内一流安全高效矿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基层组织建设年、作风建设宣传标语
一、作风建设年活动标语:
以一流的干部作风营造一流的帮促环境
建一流作风,育一流队伍,创一流帮促,争一流业绩。转变干部作风,规范帮促行为。围绕发展抓作风,抓好作风促发展。
抓好作风建设,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机关作风大转变、人民群众得实惠!
开展作风建设活动,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以正气新风树立新形象,以真抓实干创造新业绩!转变作风、真心帮扶、联系群众、促进和谐。
深化四帮四促,加强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以正气新风树立新形象 以真抓实干创造新业绩 一等二靠三落空 一想二干三成功
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标语: 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开展五带头星级管理,促进全民创先争优 加强基层组织,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
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 聚精会神抓党建,专心致志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立足岗位比作为,创先争优当先锋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党员经常受教育 科学发展上水平群众长期得实惠 基层组织创先进,广大党员争优秀,立足本职建新功 抓党建,促发展,努力实现脱贫强县设市目标 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抓示范、带全盘,抓基层、强组织,抓特色,活全局 群众富不富,全在党支部,党员走在前,工作就不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
第三篇: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落实县委九届四次全会,推进建设“中国五个大县”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键是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这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党和政府良好形象,为建设和谐、富庶、幸福、美丽的新XX,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为什么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首先,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关系县委决策的贯彻落实。县委的决策是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全面贯彻县委决策,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形成坚实有力的保障。就作风方面的保障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各项决策需要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好作风靠抓、更靠带。各级领导干部带一个好头,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动员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见之于实践、行之于当前。贯彻落实县委决策,要有实在的举措、具体的行动,不能只说不做,或者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必须大兴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之风。在贯彻落实县委决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观念上、体制上、制度上的障碍,这些问题不解决,这些障碍不消除,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发展模式,以创新的思维谋发展,以务实的作
领导干部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根治不良之风,需要铲除不良之风得以产生的土壤,这不仅需要制度约束,还要强化舆论监督;作风建设绝非朝夕之功,需要下决心持之以恒抓下去。同时,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也是进一步落实县委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的需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增强观大势、谋大事的本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五个大县”的宏伟蓝图化为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凝聚共同力量,是实现“中国五个大县”的必然要求。
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县党员干部作风,虽然新的风气,吹进各个角落;新的变化,开始见诸于细微之处。但是,按照县委八项规定的要求,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党员干部作风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和问题。
一是思想作风:有的党员干部思想保守,进取意识差,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紧迫感;有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主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抬头,不能保持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二是工作作风:有的党员干部缺乏求真务实精神,没有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群众真抓实干、办好事上,没有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的党员干部不深入工作实际,对待工作“蜻蜓点水”,没有长远打算,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都与思想作风有直接关系。因此,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重点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学习。首先,要增强党员干部学习意识,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查找思想上的不足、作风上的差距,做到常省自身之过,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官。其次,深化学习内容,加强学习政治理论,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认真学习县委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做到执政为民、清政廉洁、忠于职守,始终保持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再次,要创新学习方式,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理论中心组学习做实做好。
三要抓制度,健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当前,许多作风问题与制度存在漏洞、不完善有关。在作风建设中,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全过程,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要不断完善规范党员干部作风行为的具体制度。多年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建立了许多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普遍存在着原则要求多,具体措施少的问题。因此,要围绕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具体表现,制定严格的行
第四篇: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定稿)
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9月23日《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制度。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注重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是对党的忠诚。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注重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这既是对党的建设长期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作业建设的自觉探索。面对新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制度建设与作风建设相统一这一历史性课题,把改革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押运到党风建设的关键位置。
一、以制度建设保证和促进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60年前的延安整风运动,开党的制度建设与作风建设相统一之先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党的历史上“左”右倾错误及其严重危害的基础上,领导全党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不仅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思想解放,理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思想根源,而且注重从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方面研究问题,总结主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制度根源,从而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在全党的形成。正是这样一种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高度统一,合全党面貌焕然一新,生机勃勃地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仍然十分注重党的作风建设。针对党成为执政党之后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他反复告诫全党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时刻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党内党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就是说,要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291页)他认为,只有切实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在党内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才能调动党内外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健全的制度确保优良的作风,可以说是从延安整风到执政初期我们党在党风建设的探索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50年代后期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关键也是由于制度方面出了漏洞。“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总结,特别注重于制度层面。他深刻指出,党内存僚主义等等不良风气,以至使党的优良传统破坏殆尽,“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邓小平文逊第2卷第333页)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切产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革履,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轮换制度,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有可能重新出现。邓小平高度重视制度改革对党的作风建设的作用,可以说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辟了新的境界。
>在新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注重制度建设的思想。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指出,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包括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充分发展党内民主,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他特别强调:“要通过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制和监督机制。关键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今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再一次精辟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即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指针。
二、党风建设的任务和现状警示我们,关键在于制度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核心问题是要进一步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确保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围绕两大历史性课题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八个坚持,八个反对”,都是解决党的作风问题的,但是无论哪一个方面,都要以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要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蔚然成风,除了要切实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现实问题、指导新的实践的水平和能力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时俱进获得制度保障,合因循守旧、不思进娶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受到制度制约。否则,某些制度和体制中的惰性和漏洞,就有可能阻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不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切实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要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党遵循的准则,除了要在党内经常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外,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保持清正廉洁的权力动作制度。权力运作制度不合理、不规范,存在漏洞,就会直接诱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党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也直接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也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改进和加强。只有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
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才能在党内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的生活活动局面,才能有效地抑制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的滋生。总之,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内在地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亟需把制度建设提到关键位置上来。
>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也迫切要求在作风建设中高度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客观地讲,许多作风方面的问题,都是与某些制度、体制上的弊端密切相关的。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把功夫下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娶照抄照搬、得过且过,这固然与理论素养和精神状态有关,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在领导干部选拔、评价、考核过程中、民主、竞争机制还不到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对那些平庸者缺乏应有的制约力,可以说,这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作风蔓延的一个根本原因。有的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这也与现行干部选任制度的弊端有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任领导干部的民主程序形同虚设,甚至根本不讲民主规则和程序,欠民群众对干部的评价很难贯彻到干部选任过程中去,这样,就容易导致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的问题。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领导干部搞家长作风和自由主义,独断专行、软弱涣散问题较突出,这也与民主集中制的领导体制不健全、缺乏健全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就更需要从制度和体制方面寻找原因,推动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将滋生~,就对的权力绝对地滋生~。以上分析警示我们,党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与制度和体制上的问题相联系的,党风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建设。
三、切实加强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建设,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根本意义和全局意义的重大问题。在“5.31”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指明了以制度建设促进党风建设的方向。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征途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在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原则包括:(1)民主原则。即人民群众按照民主程序对从事政治和社会管理理的人员进行选择和监督。(2)社会原则。即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同社会进步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3)公开原则。即增强政治生活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严格防止公共权力被少数人滥用。(4)程序原则。即遵循选举、协商、讨论、监督、罢免的程序,使政治运行进入科学民主程序。(5)法制原则。即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述原则的实际贯彻,也就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实际推进,必将有力地提高党和国家的政治文明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用的形成和发展。
>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是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党内民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实现;二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施党对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领导,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实现。这两个层面是相成、有机统一的。发展党内民主,归根到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党内民主建设,才能有力地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自觉地、始终如一地保持党的优良作风。
>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一是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努力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完善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原则的干部选任制度,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贯彻到干部的选任过程中,以健全的制度和体制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二是深化组织领导制度改革,完善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的民主集中制制度,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反对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现象。三是深化权力运作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人民民主,这是推进党风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制度和体制改革,使人民群众的意志在权力运行中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保证他们正确运用权力,清正廉洁,执政为民。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既积极稳妥而又坚定不移地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制度和体制的改革,我们党就一定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经受住任何挑战和考验而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第五篇: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8:30 作者: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着力于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科学性与主动性,防止和避免自发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为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深刻认识和准确揭示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一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精辟论断,阐明了社会主义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同一性,是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鲜明特征作出的科学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发展要求及所承担的历史任务作出的科学揭示。按照这一目标和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其过程本身会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达到思想认识的和谐一致,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展示的显著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先进理论,它为人们辩证地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引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但是必须看到,在新形势下继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必然出现多样化。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噪音、杂音,致使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牢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创新的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80多年的历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变化的条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当前,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通过深化研究和谐思想、积极宣传和谐思想,使和谐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并使之转化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经济方面展示的显著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人的基本物质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最终根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物质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仍然没有完全消除,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尚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同时,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刻。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既是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不可否认,现在许多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已经出现:就业问题日益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三农”问题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贫富差距造成的利益矛盾突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但归根到底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发展经济,经济政策和制度创新至关重要。国家要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普遍、低水平,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都很不充分,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要理顺分配关系,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缩小收入和生活差距。各级政府要加大扶贫力度,加大扶贫的财政投入,切实改善贫困家庭的状况,在消除贫困,提高低收入水平的同时,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逐渐使中等收入阶层占人口的大多数。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营造浓郁的民主氛围。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政治方面展示的显著特点。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注重民主的真实内容,而且注重民主的具体形式,即做到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民主需要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民主制度化,就是民主的法治化,以完备的法律体系规范政治活动,并形成严格的程序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还不相称,一些地方民主制度不健全,民主集中制形同虚设,变成了“一把手”说了算。我们要切实按照十六大以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部署,加强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要扩大基层民主,继续搞好村民自治和村民委员会建设、城市居民自治和社会建设,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和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民主制度的建设。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要致力于建立完善的表达各种合法的政治要求、政治利益,实现政治协调的社会民主机制。要保证公民能够合法、经常地参政议政,达到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民力。设立正常、合理的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缓解紧张关系,排除对立情绪,有效化解纠纷和冲突。
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大基本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必须坚持公平正义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体现社会关爱;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善待自然,实施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最佳结合。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在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方面展示的显著特点。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不等于人与人之间没矛盾,恰恰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和谐。我国现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利益的要求更高,对利益的追求已不满足于基本生存的需要,还会追求政治、文化方面需要的满足,同时追求纵向和横向比较中的公平。现在,人民内部矛盾集中到一点,就是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正当利益没有能够很好地得到满足。对此,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公平正义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手段和目的。要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要特别提倡“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使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前提是要保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特别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并着手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体系。
二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共产党崇高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不开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改革完善。因此,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必然贯串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个过程。
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完美地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一致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建立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上,也就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基础上。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求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体现在现实过程中,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实现的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致力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鼓励先富群体和地区帮带后富群体和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完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现阶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不发达,诸如生产力不发达,市场经济不发达,教育科学文化不发达;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不成熟不完善,等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一是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认识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包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按劳分配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文化制度。坚持这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决定性条件。如果忽视或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存在,就会使和谐社会的建设偏离社会主义轨道。二是要明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未现代化,与成熟的、发达的社会主义还有很大的差距。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显而易见,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和谐社会当然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前,协调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实现共同富裕,并不要求同步富裕,它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帮助未富起来的人和地区,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收入差距适当扩大,是激发劳动积极性的客观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但收入差距必须限定在合理范围内。在目前体现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较高的情况下,正确处理效率与公正的关系,应更多注重社会公正。
共产党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发展的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加强执政党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勤政高效、清正廉洁,永远保持先进性,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必须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要胜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首先要从党的自身建设抓起。
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等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将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严格的工作程序和稳定的工作机制,消除执政行为中的主观随意性。要克服党委领导权力过分集中甚至包办一切的弊端,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等各种群众团体的作用。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群众,对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刻了解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社会利益关系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刻认识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求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党。党的活力,体现在党的先进性上,体现在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体现在广大党员参与党的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增强党的活力,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既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又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实行和落实党内民主,不应是少数党员干部的民主,而是全体党员的民主,它集中体现为全体党员享有“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党员及时、完全地了解党内事务,在纪律约束的范围内享有言论自由、参政议政的权利,拥有通过民主选举选择干部的权利,能够对其他党员包括党的干部拥有监督的权利。党内民主发展了,就能有力地推动社会民主的发展,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执笔:许耀桐 徐鸿武 李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