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技术推广
市场机制下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
摘要 分析了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提出市场机制下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方法,并探索建立多种新型服务模式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以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影响因素;市场机制;体系构建;有效方法
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成果,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可以有效提高各种农作物的产量、解决我国由于农产品短缺而带来的温饱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构建科学的新型服务模式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实现市场化,大大地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生产为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因此,我国要实现由生产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的转化,通过增加技术及资本投入来发展各项先进的农业技术,然后通过构建科学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化与现代化。
1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
1.1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严重不足
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度还不够,在推广经费上的拨款十分有限,很多农业技术推广站由于缺少经费都是名存实亡,致使很多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服务都很难得到开展。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必须要有国家出资,这样才能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学习。但是,我国的很多乡镇不仅是自收自支,还要求农民必须上缴自己的创收任务,该种强迫式的推广方法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学习热情。
1.2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是在我国的基层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工资待遇也较低,甚至无法维持他们的正常生活,再加上在晋升与录用方面缺少优惠政策,致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相关负责人也没有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必要的进修与培训,工作人员没有提高业务能力的机会,很多一线工作人员不得不转行或者跳槽,致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结构不够稳定。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为非农人员,学历也较低,不了解农业技术,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影响[1]。
1.3农业技术推广的运行及管理机制不够灵活
我国的农业推广工作一般是国家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在该种管理及运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往往会比较被动,再加上没有科学的激励机制进行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数量以及态度都不受约束,在工作过程中没有热情,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有很大影响。
2市场机制下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有效方法
2.1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加经费供给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和劳动保障部门、人事局以及财政局密切合作,增加农业推广经费的供给,切实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保障,通过缴纳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式提高公益性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根据各乡镇的不同情况对农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通过开展农情监控、动植物疫情监控、生产技能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方式使农民掌握最新的农业技术信息,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生产方式,促进我国农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另外,政府和非政府投资领域应各有侧重。政府部门投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和私人等难以参与的公益性和基础性项目上;非政府部门投资则主要集中在物化程度较高、市场潜力较大、投资回报率较高的竞争性项目上。对于非政府部门能够参与且能有效开展工作的领域,政府要逐步退出,并通过政策激励和杠杆调节作用,积极引进外资,合理利用民间资本,争取商业银行信贷支持,鼓励涉农企业等多元化推广主体参与投资,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2.2引进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相关负责人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或集体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通过开展知识更新、政治教育以及业务技能教育等工作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用现代化的新知识与新技术来武装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帮助他们逐渐走出传统的技术指导与推广模式,及时掌握各种农业新技术,建立起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威信。除此之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还要制定出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时完善晋升以及录用制度,不但要大力吸引人才与培养人才,同时还要留住人才,这样才能不断壮大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队伍,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
要明确各主体职能定位,合理分工。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剥离行政执法与经营创收职能。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事权与财权,把那些与产业和市场结合紧密、效益明显的非公共物品与服务,通过市场配置选择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组织或社会团体等来做;把跨区域的外部效应和规模效益大的地方性公共物品尽可能下放给地方[9-11]。
2.3积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探索建立新型服务模式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乡镇农民的意愿,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推广模式来体现农民利益至上的推广原则。首先要用双向交流式的方式来充分了解农民的不同需求,通过技术指导来实现与农民的沟通。同时,还要利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比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电话等来向农民传达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对于农民不理解的一些科技手段,可以通过举办科技示范场的办法带领农民观看与学习。另外,还要建立基层服务网络,在农民遇到一些生产技术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与农业专业的技术交流。还要在农村建立专门的农业信息数据库或者资料库,以方便农民查找。然后再辅以传统的培训或者讲座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真正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位,真正使农民意识到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构建起科学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远程服务模式。综合运用电脑、电视、电话、网络等现代化服务手段,建立了集技术咨询、信息查询、科技展览、图书阅览、科技培训、检测化验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厅,建立了远程服务模式,搭建了农民与农技人员交流的平台,解决了与专家见面难的问题。
2)一线式服务模式。组织科技人员走向一线开展服务,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体现,经验在一线总结”,较好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例如,每个区域站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基地,每个技术人员联系3~5 个示范户。
3)大众传播服务模式。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包括乡村干部、快易通进村服务站、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在内的手机号码,利用政府专网的短信发送功能,及时将科技、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发送给他们,提高了服务时效性,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入户难的问题。
4)多元化协作推广模式。发挥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信息优势,扶持发展了鑫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联民土地托管合作社、谷家香椿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的新型生产模式,解决了综合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
3结语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技术在近几年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只有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才能把各项先进的农业技术真正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2-5]。国家要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通过增加拨款、人员培训等方式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构建,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地开展[6]。
参考文献
[1]特步斗.对农业技术推广有效路径的几点认识[J].科技与管理,2003,5
(4):22-24.[9]高启杰.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5):127-130
[10] 李维生.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10
(3):109-113
[11]张颖熙,夏杰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10(8):12-17
[2]姚恺丰,周雪军,胡妍.海盐县农村饮用水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浙江水利科技,2007(1):69-70,72
[3]姚平,高静萍.浅农村水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270
[4]唐传义,张曼志,张明君,等.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突破[J].中国水利,2008(1):44-46
[5]于淑宏,王东江.对农村水利工作的一点思考[J].内蒙古水利,2008(2):59-60
6]罗莹.“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求实,2006(1):86-88
第二篇:农业技术推广学
浅谈休闲渔业
姓名:王明学号:20083447学院班级:农学与植保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08级2班
摘要: 休闲渔业(LeisureFishing)一词20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而后在中国大陆得到了普遍认可,现已成为当前国内各地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它是指人们劳逸结合的渔业活动方式。它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自然环境以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渔村与渔业的了解,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
关键词:休闲渔业 建议 效益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为基础、以水生动植物为主要对象,通过对资源、环境和人力进行一种全新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将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健身、餐饮及普及知识等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它既是第一产业(渔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向第一产业的转移、实现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产物。
发展休闲渔业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3)有利于其他各行业的发展。4)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5)有利于控制近海及江湖中的盲目捕捞。
目前休闲渔业就其表现的形态看可划分为四类:
一是生产经营形态。以渔业生产活动为依托,让人们直接参与渔业生产,亲身体验猎渔活动,通过开发具有休闲价值的渔业资源、渔业产品、渔业设备及空间、渔业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主要是以垂钓、观赏捕鱼等为标志的生产经营形式。
二是饮食服务形态。让人们更加贴近产地,直接品尝美味的水产品佳肴,建立起集鱼类养殖、垂钓、餐饮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主要表现在都市郊区以渔为依托的农家乐、避暑山庄、都市鱼庄等。
三是游览观光形态。以走进海洋、江河、湖库等自然环境,结合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渔业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游览观景、休闲、度假。
四是科普教育形态。主要是以水产品种、习性等知识性教育和科普为目的的展示形式,如水族馆、海洋博物馆等。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6万km2(相当1760万hm2),占国土面积(不含海洋)的1.8%。其中主要江、河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39%;湖泊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42.2%;全国建成的水库8.5万多座.总面积200.5万hm2。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700多种,其中常见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有50多种。辽阔的水面及丰富的鱼类(其中有许多适于垂钓的肉食性名贵鱼类,如鲈、鳜、鳢、鲶等),尤其是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地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区为发展内陆休闲渔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篇:农业技术推广学
浅谈休闲渔业
姓名:王明学号:20083447学院班级:农学与植保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08级2班
摘要: 休闲渔业(LeisureFishing)一词20世纪80年代首先出现在中国台湾,而后在中国大陆得到了普遍认可,现已成为当前国内各地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它是指人们劳逸结合的渔业活动方式。它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自然环境以及渔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渔村与渔业的了解,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
关键词:休闲渔业 建议 效益
休闲渔业是以渔业为基础、以水生动植物为主要对象,通过对资源、环境和人力进行一种全新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将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健身、餐饮及普及知识等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它既是第一产业(渔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向第一产业的转移、实现渔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融合的产物。
发展休闲渔业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3)有利于其他各行业的发展。4)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5)有利于控制近海及江湖中的盲目捕捞。
目前休闲渔业就其表现的形态看可划分为四类:
一是生产经营形态。以渔业生产活动为依托,让人们直接参与渔业生产,亲身体验猎渔活动,通过开发具有休闲价值的渔业资源、渔业产品、渔业设备及空间、渔业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主要是以垂钓、观赏捕鱼等为标志的生产经营形式。
二是饮食服务形态。让人们更加贴近产地,直接品尝美味的水产品佳肴,建立起集鱼类养殖、垂钓、餐饮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主要表现在都市郊区以渔为依托的农家乐、避暑山庄、都市鱼庄等。
三是游览观光形态。以走进海洋、江河、湖库等自然环境,结合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渔业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游览观景、休闲、度假。
四是科普教育形态。主要是以水产品种、习性等知识性教育和科普为目的的展示形式,如水族馆、海洋博物馆等。
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6万km2(相当1760万hm2),占国土面积(不含海洋)的1.8%。其中主要江、河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39%;湖泊总面积占内陆水域总面积42.2%;全国建成的水库8.5万多座.总面积200.5万hm2。自然分布的淡水鱼类有700多种,其中常见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有50多种。辽阔的水面及丰富的鱼类(其中有许多适于垂钓的肉食性名贵鱼类,如鲈、鳜、鳢、鲶等),尤其是许多江河、湖泊、水库地处风景秀丽的旅游区为发展内陆休闲渔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km2的管辖海域,大陆岸线1.8万多km。岛屿6500多个,其中距离陆缘18.5km以内的近岸无人小岛数以千计,岛屿岸线长达1.4万多km;大陆和岛屿岸线蜿蜒曲折,形成了许多优良港湾,为鱼类繁殖、生长提供优良场所。岛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海流畅通,无污染.是建造人工渔礁和发展栽培渔业、养护渔业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最佳海域,更适于发展休闲渔业。海洋生物具有多样性,其中鱼类169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50多种,其中有许多最适垂钓的肉食性鱼类,如:鲷科鱼类和石斑鱼类等。此外,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达1878.3万多hm2,栖息多种藻类及其它底栖生物,吸引游客在退潮时赤足下滩涂采捕。
对于我国的休闲渔业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认真规划,加大投入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休闲渔业发展规划。休闲渔业既涉及到经济发展、产业联动,又涉及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客观上要求有规划上的大手笔。要尽快建立由城市、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市政建设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渔业发展咨询小组”,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有序开发、确保质量”的基本方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考虑环境建设、生态建设、人文建设和渔区社会发展等因素,认真组织、制定好我市市及各区县(市)的休闲渔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积极组织实施规划,确保休闲渔业发展的起点高、水平高、区域特色明显。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县、区、乡、村、个人投资,广泛吸纳闲散资金,同时银行、税收、保险部门也要给予积极支持,建立起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群众自筹、吸引外资等开放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我市休闲渔业的发展。
2.合理布局,建设基地
休闲渔业基地布局原则:一是与旅游结合。将休闲渔业纳入旅游业的范畴,统筹规划,一体开发,促使旅游业与渔业相互结合、协调发展,扩大旅游业与渔业的协同效应,产生1十1>2的效果,携手发展我市休闲渔业。二是交通方便。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要选择在离城镇较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便于市民到基地休闲、娱乐,保证客源稳定。三是整合资源。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将单个的基地纳入一个村、镇或一条线、一个片,形成区域性休闲渔业基地,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指导,确保休闲渔业基地影响力大,整体竞争实力强,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
休闲渔业基地建设要求:利用现有渔业资源,坚持改造完善为主、新建为辅,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实施长短结合、养钓结合,初期以养殖为主、游钓为辅,近郊以游钓为主、养殖为辅,远郊以养殖为主、游钓为辅,充分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实现休闲渔业的复合功能,提高休闲渔业的效益。
休闲渔业基地建设重点:结合旅游业发展,利用现有水产养殖场和渔业水面资源,不断完善养殖设施、游钓设施、道路交通设施、餐饮娱乐设施、旅馆设施,优化环境,建设一批城镇郊区休闲渔业基地。三峡库区要借旅游之“水”,行休闲渔业之“船”,加强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在适宜区域,建设游钓码头(与网箱养殖结合)、“游钓鱼礁”、游钓渔船和相关配套设施,打造一批硬件、软件过硬的独具魅力的特色休闲渔业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和钓鱼爱好者前来开展游钓活
动。
3.提高渔业劳动者素质,加强技术培训
休闲渔业是一项新兴的产业,也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休闲渔业需要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较高水平的工作人员,然而,现有的从事休闲渔业的工作人员的状况决定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在执业的人员中,多是世代相传的专业渔民,且老龄化程度较高,其现有知识水平是不能满足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因此,对休闲渔业从业人员要进行渔业知识、法律常识、卫生知识、旅游知识、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休闲渔业是渔业的一种新形式,生产者也多是原来的专业渔民,它涉及到出海捕捞和近海垂钓,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性,对使用者的技能要求熟练和专业。休闲渔业起步较晚,它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真正得到社会上广泛的认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对休闲渔业有更多的了解。积极参加此项有益活动。要推进休闲渔业的发展,保证休闲渔业的质量,就要加强宣传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其技能培训,提高休闲渔业的安全性,提供给游客更好的服务和指导。
4.坚持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发展
休闲渔业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的产业。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加大了水域污染的治理力度。因此,在开发中必须依托生态环境进行,坚持保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休闲渔业开发协调一致的原则,把生态文化、生态养鱼、生态捕捞等融入休闲渔业开发的全过程,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掠夺性地开发渔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从业者及游客要有环保意识,使休闲渔业持续性永久健康地发展。
5.完善管理机制,健全休闲渔业保障体系
休闲渔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管理方面的工作,例如游客的人身安全管理、饮食卫生管理、船舶审批手续的管理和船舶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休闲渔业的管理,首先要明确行使休闲渔业管理职能的主管部门,落实管理职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监督管理。同时,对在渔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加以总结、引导、推广。各地方发展不平衡,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应会同旅游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有关的规定,或参照现有的相关条例,行使管理职能,共同把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带动起来。
总之,休闲渔业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这项新产业,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培育渔业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带动全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渔业和渔区改革,推进渔业经济制度的创新和市场多元化、全方位的开发。通过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必将增强我国渔业实力,提高经济活力,增加渔民财力,使之成为培植我国渔业经济的增长点。我国休闲渔业的未来不是梦!
参考文献:
[1] 江荣吉.休闲渔业经营管理.(台湾)中国水产,1992
[2] 翟大维.养殖与沿岸渔业的新方向:休闲渔业.(台湾)中国水产,1990
[3]平瑛.完善管理体制 促进休闲渔业健康发展.中国渔业经济.2001
[4] 吴春霞 成秀贤.发展休闲渔业的几点思路.河科技.1999
[5] 刘正雁.台湾娱乐休闲渔业的兴起与启示.门科技.1999
第四篇:农业技术推广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农学专业对作物拷种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科院具体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国际知名专家的具体操作和讲座,还能对某一行业深叶多汁、柔嫩、营养价值高,蛋白质、脂肪、可消化纤维均高于小麦、青稞秸秆,在西藏燕麦作为主要的饲草料作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成为我区农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草作物。
1、西藏发展燕麦的重要作用
西藏作为全国第五大牧区,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造成现在草场退化,产草量降低,载畜量下降,高原生态受到威胁。草畜矛盾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客观上要求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挖掘潜力提高饲草供给能力,所以发展燕麦生产势在必行,且迫在眉捷,是解决西藏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实现气候特征、农民传统种植习惯、以及部分燕麦品种特征特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出了“双季饲草”、“夏粮秋草”等栽培模式。使农民在短期内认“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日喀则试验站”在日喀则曲美乡种植示范种植“白燕2号”5000多亩,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水浇地上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170cm左右,在旱地等雨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60~80cm左右,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为260斤和530斤。同时,项目还在拉萨市墨竹贡卡县、堆龙德庆县、山发展畜牧业对饲草料的需求;②引进适宜多次刈割的燕麦品种和高产优质燕麦品种,满足农区发展畜牧业对饲草品种的需要。
3.2改变传统观念、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燕麦作为我区全新的作物,缺少相关的栽培技术及管理经验,首先改变群众重粮食作物轻经济饲草作物
第五篇:浅谈农业技术推广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
学生:简俊涛
学号:0801109049 班级:08农贸2班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自古都有,建国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什么是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成就有哪些,我们下一步该怎样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为我国粮食增产,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为我国稳定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粮食增产;新农村建设
什么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 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农业推广是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工作。农业推广人员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组织农民与农民沟通农业和农家生活有关的实用信息,借以增进农民的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使农民接受新事物并且要培养个人与社团发展能力,以改善农家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推广是一种活动,是把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通过试验、示范、干预、沟通等手段,根据农民的需要传播、传授、传递给生产者、经营者,促使其行为的自愿变革,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改善其生活环境,提高产品产量、收入,提高智力以及自我决策的能力,达到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最终目的的一种活动。农业教育、研究、推广构成农业发展的三种要素,三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相互为用、相辅相成、进行反馈,缺一不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教育农民,世界各农业先进国家,莫不采取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农业推广同时并举的方针和各种具体措施,形成一个向农业投入科技成果的强有力的系统。通观古今中外历史,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的任何贡献,都是通过推广实现的。没有发达的农业推广,便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繁荣的农村和富裕的农民。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亿万农民奔小康目标的大好形势下,研究和加强农业推广,满足农民的多种需要,主动为市场经济服务,就显得更重要了。现代农业需要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需要农业推广。只有农业推广才能更好地、直接地把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农业推广才能把农民的需求与科学技术密切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科技成果
推广越及时,应用的范围越广泛,效率越高,取得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越多,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针对80年代中期出现的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1996年7月农业部门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保障农业持续稳步增长的建议”,提出须加速推广应用十项投入少、收效大的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牧渔业增产增收。国务院批准后,农业部编制了100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经与财政部酝酿,于1986年11月宣布从1987年起由农业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组装配套,因地制宜地大面积、大规模地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1987年以后,国家从中央财政每年拿出几千万元投入到丰收计划作为推广项目经费,起到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中央一级丰收计划带动起省地县各级推广计划的启动,吸引和粘合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资金,十多年来地方政府共落实配套资金50多亿元,中央投入与地方投入的比大约为1:12。另一方面,政府的资金投入又鼓励和带动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热情,调动起农民投入资金和劳力的积极性,其社会效应是令人瞩目的。此外,随着国家财政金融状况的好转,每年对丰收计划的资金投入是逐年增加的,1998年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1987年的3.25倍。据不完全统计,丰收计划实施10年来,共完成技术推广项目257类,推广面积近13亿亩,新增粮食300亿公斤,培训各级技术推广人员90万人次,培训农民两亿人次。在粮食作物方面,主要推广粮食综合增产增收技术,面积达到3.8亿亩次(不包括亿亩丰收计划特别项目面积),年均推广应用3800万亩次。在粮食生产方面,主要推广的成熟技术有: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小麦高产良种等,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技术,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紧凑型玉米栽培技术,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提纯复壮和统一供种技术,粮食种子包衣技术,模式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聚土改土垄作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化肥深施技术,微肥应用技术以及复种改制技术等。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资源配置调整,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本文以个人在农村实际工作经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仰、提高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其次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通过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有关部门要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合格的载体。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进行工程化开发,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农产品下脚料的利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会造垃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改善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按照新的引进原则,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农产品商业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工厂化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政府既要加强对农业科教资源的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的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才能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
当今要加快我国稳定发展,农业是保障,相信农业技术推广和当今农业和新农村结合在一起,以技术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那么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1王福海.农业推广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新科教》2009年第5期供稿文/俞兰新 柴国平王艳彬(四平市国营双辽农场,吉林双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