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务工者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时间:xx.6.28——xx.8.28
实践地点:深圳市中裕电器厂
实践方式:口头调查
实践报告主题: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务工者艰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社会调研纪实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赴深圳调研实践于6月28日到达目的地,开展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在当地部门领导的热情接待下,对深圳的外来务工者有了大概的了解:
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大都是工业区。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90%的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或许在大多人们的印象中深圳是一个灯红酒绿的地方,而对那些务工者们来说,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根据本小组调查,外来务工者们对自身的吃穿住行大多都不满意。首先,饮食的不合理与不均衡,常常省略掉早餐,午餐也仅仅是凑合而已,吃饭时,插队现象普遍;其次,住宿条件恶劣,常常是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的小房间中;再次,出行的不便也给外来务工者带来了烦恼,基本上出行坐公车要等长达三四个小时,而且公车拥挤不堪;最后,工作环境的不理想,是打工者们的苦不堪言的痛楚,地位的低下使打工者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自卑感。
打工者中86.8%的人的年龄在18-34岁之间,将自己如花的岁月全部献给了工厂,从他们的言辞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急迫追求与对生活的无奈,因为他们在生计与责任间,无奈的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走与留是他们左右为难的问题之一。无奈的选择留下的大多是已到中年的人们,因为他们所承担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温饱,而更多的对家庭的责任,面对一张张充满疲惫的脸,我们自然的想到他们对家里面的那份爱,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不得不委屈自己以求得家庭的正常生活,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子女甘愿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对于那些仍在家乡的留守儿童来说,缺乏父母对于他们的关怀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身心的健康也是那些打工者们所担心的,其实他们大多不愿抛家弃子的背井离乡,只是生活中具有了太多太多的无奈,他们每天最开心的时刻,恐怕就是在下早班后给家里的一个电话,听一听孩子的声音。连平时不苟言笑、严厉非凡的领班,提到她的孩子时,眼中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慈爱的笑容和滔滔不绝的话语,那份自豪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打工者们的心里问题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问题,打工者们在灯红酒绿的深圳显得那么的弱小,弱小的如同一株小草,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就了他们这样的心理状态呢?那就是当下社会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使得那些打工者们在繁华的都市中感到自卑、无力、弱小,而那些富人们也常常因为那些打工者们破旧的衣服而轻视、鄙夷他们,这样的不平衡像一双无情的大手紧紧的拉着打工者们心中的那根弦,中年人的心里承受能力显然要比那些刚刚踏足社会的年轻人要好些,富士康跳楼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承受不住压力而产生轻生想法的往往都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年轻气盛、想法过激,而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心理辅导,从而使得他们走上了绝路,中年人在承受不住压力时,更多的不是想的自己,而是对家庭的责任,而且他们在社会上的时间相对较久,对于那些不公正待遇往往已经麻木和无奈。
劳工的待遇问题是现在的打工者最关心的事情之一,95.7%的工厂都会按照合同法来支付工人们的薪金,但仍不乏某些不法工厂恶意克扣、拖欠工人们的工资。工人与工厂从未商议过工作产量和工作时间的对比关系。
有技术的工人远比没技术的工人的各方面待遇好,工人应该积极的对自己进行技能培训,工厂也应该多为工人制造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机会。务工者长期奔波受累,却收获甚微。在中国常常从事的制造是一些低科技含量和质量要求不高的产品,而一些高端产品却往往被其他国家所垄断,中国确实是一个劳动力相当丰富的国家,但不重视对工人技术的提高也是造就我国生产力不高的原因之一,我们应当加强对工人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国外的定期培训和持证上岗,能很好的保持一种较高的工作技能,从而使得他们的生产力和生产质量都有一定的保证,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我国现实行的对外来务工者(农民工)的经济政策便是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实行此政策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构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侧面来说也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如果能更好的保障外来务工者在工厂内的经济利益、技能的提高与定期的心理辅导我想这样就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质量。
务工者改变自身现状最重要的不是学历、工作环境、自身条件,而是要知道如何去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现如今的我国社会,已经不是绝对学历的时代,而更多的企业家和用人单位已经将目光渐渐的转移到了能力上来,能力可以更好的适应于现今社会,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增加企业的收入。
现如今只有当下务工者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提升工厂的综合实力,从而促进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与促进我国的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我们感慨颇多也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积累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成为这些打工者们中的一份子。现在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在各方面提升我们的能力,以便在不久的将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宽广美好的天空。
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团委
09级食品加工六班
第二篇: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60%的人月收入500元以下;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他们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干着重体力活的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共青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XX百万外来务工者活得好辛苦,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时下正值酷暑难当的季节,大多数市民呆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而那些在烈日下露天干着重体力活的民工兄弟日子却极难过。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跟农民和市民相比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烦恼?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们?记者日前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睡的是用木板拼成的床
在长江路拆迁工地,记者看到了不少年轻民工,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酷暑下他们的日子要艰难得多。他们几十个人睡在用木板拼起来的床上,不少人没有蚊帐和电扇,更没有卫生间,要洗澡只得避开其他人对着水龙头的水冲,内急了只得跑到离工地数百米的公厕去。晚上10点多钟,记者经常看到他们三三两两地睡在马路边上,他们告诉记者,几十个人睡在一起太热了,出来起码透点风,调查报告《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饭店的服务员、小区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店的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XX有120万外来人口,他们绝大多数从事建筑、饮食、美发、保洁、经商、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据了解,在XX1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中,30岁以下的占了82.2%,他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37%的人到过3个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跟5个老乡租住在江东门一带的小袁今年20岁,来自盐城,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XX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袁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饭店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袁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她说,以前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家里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的生活费,交了80元的房租后,可以**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要买也是在金桥市场、玉桥市场等,新街口、湖南路也逛过,但从未买过衣服。问起现在可自由支配的钱怎么用,小袁腼腆地笑笑:攒起来做嫁妆。在江苏,像小袁这样的外来务工青年十分常见,他们早出晚归,工作辛苦,收入低下。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于极困难的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第三篇: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60%的人月收入500元以下;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他们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干着重体力活的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共青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百万外来务工者活得好辛苦。时下正值酷暑难当的季节,大多数市民呆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而那些在烈日下露天干着重体力活的民工兄弟日子却极难过。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
他们跟农民和市民相比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烦恼?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们?记者日前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睡的是用木板拼成的床在长江路拆迁工地,记者看到了不少年轻民工,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酷暑下他们的日子要艰难得多。他们几十个人睡在用木板拼起来的床上,不少人没有蚊帐和电扇,更没有卫生间,要洗澡只得避开其他人对着水龙头的水冲,内急了只得跑到离工地数百米的公厕去。晚上10点多钟,记者经常看到他们三三两两地睡在马路边上,他们告诉记者,几十个人睡在一起太热了,出来起码透点风。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饭店的服务员、小区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店的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有120万外来人口,他们绝大多数从事建筑、饮食、美发、保洁、经商、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据了解,在1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中,30岁以下的占了%,他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未婚青年占了%,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37%的人到过3个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打工的。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跟5个老乡租住在江东门一带的小袁今年20岁,来自盐城,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袁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饭店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袁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她说,以前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家里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的生活费,交了80元的
房租后,可以**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要买也是在金桥市场、玉桥市场等,新街口、湖南路也逛过,但从未买过衣服。问起现在可自由支配的钱怎么用,小袁腼腆地笑笑:攒起来做嫁妆。在江苏,像小袁这样的外来务工青年十分常见,他们早出晚归,工作辛苦,收入低下。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于极困难的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工余时间只能打牌聊天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记者所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
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在成贤街一施工工地,每逢下雨无法施工的日子或者晚上休息时间,这些年轻的外来建筑工人就三五成群地聚在8人一间的宿舍里打牌聊天或是看些武侠类的电视连续剧。一名去年高中毕业来自淮安的20岁打工者小黄说,自己其实挺想继续学习的,但家里没钱,考分相差又太多。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他出来当了建筑工人,但一看到东大学生去教室和图书馆学习,自己就感到心酸。好不容易把老板发的零用钱凑了200元,就跑到南图办了张图书证,在别人睡觉或打牌的时候去看看书,感觉自己还有点追求。据小黄透露,周围的打工者闲着无事不乏光顾黄色录像厅的,有的甚至把挣的血汗钱花在街头洗头店等不正当场所。言谈间,小黄显得很担心。他
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理想是挣点钱帮助家里弟妹上学,自己再学点技术到苏南找个好工作,比这样单纯卖力气好多了。他非常希望在能有为务工青年服务的培训职介机构,他认为,大城市的信息和技术比农村好多了。团省委的一项调查反映,%的进城务工青年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无味,同时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感觉像四处漂泊的浮萍。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团组织对您提供哪些帮助”时,有%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有劳动报酬。然而,务工青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也很薄弱,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仅有%的人了解《劳动法》,仅有不到9%的人知道应与用工方签订用工合同。市玄武区对外来务工青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或老板
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在安德门民工市场,有很多外来务工青年被私营业主看中,双方口头谈一下工资、食宿条件就算找好工作了,根本没有任何书面合同。由于缺钱,务工青年6成以上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方式找到工作的,通过正规职介找工作的少之又少。某纺织私营企业在37℃高温条件下依然没有基本的防暑设施,经常有职工中暑晕倒在车间,这些职工中大多数是外来人员和下岗女工。在务工青年工作的单位中很少有提供条件尚可的宿舍的,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对1000多名外来务工青年建了宿舍楼,对他们实行公寓式管理。但,像这样的公司目前只有极少数。大部分务工青年是跟同伴五六个甚至10多个租住在城市接近农郊的边远处。外来
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由于工作不稳定,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尽管务工青年总体法制意识不强,但大部分人都懂得培训和学习一门技术的重要,他们反映,找工作时,没有技术只能出卖劳力。一般用工单位很少会对他们进行培训,都要有现成的技术才会录用他们。希望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务工青年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他们目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的法制意识不够。他们的生活充满艰辛,他们还是游离在城市角落的“边缘人”,但他们正代表了江苏和整个中国未来农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务工青年希望像“城市人那样”活着,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有个志同道合的对象和温馨的家庭。这样的希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令人欣慰的是,外来务工青年群体正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团委正在着手实施“千校百万”计划,为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户口变迁、子女入学、生活居所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劳动安全、工资发放、权益维护摇旗呐喊。进城务工青年中的团组织正逐步建立,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的政策也逐步出台,各种各样的“打工之家”、打工者读书俱乐部、棋牌协会、青年文化广场等正一批批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外来务工青年将引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走向市民化道路。
第四篇: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60%的人月收入500元以下;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他们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干着重体力活的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共青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
xx百万外来务工者活得好辛苦。
时下正值酷暑难当的季节,大多数市民呆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而那些在烈日下露天干着重体力活的民工兄弟日子却极难过。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跟农民和市民相比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烦恼?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们?记者日前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
睡的是用木板拼成的床
在长江路拆迁工地,记者看到了不少年轻民工,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酷暑下他们的日子要艰难得多。他们几十个人睡在用木板拼起来的床上,不少人没有蚊帐和电扇,更没有卫生间,要洗澡只得避开其他人对着水龙头的水冲,内急了只得跑到离工地数百米的公厕去。晚上10点多钟,记者经常看到他们三三两两地睡在马路边上,他们告诉记者,几十个人睡在一起太热了,出来起码透点风。
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饭店的服务员、小区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店的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xx有120万外来人口,他们绝大多数从事建筑、饮食、美发、保洁、经商、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据了解,在xx1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中,30岁以下的占了82.2%,他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55.7%,未婚青年占了61.5%,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37%的人到过3个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xx打工的。
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跟5个老乡租住在江东门一带的小袁今年20岁,来自盐城,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xx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袁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饭店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袁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她说,以前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家里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的生活费,交了80元的房租后,可以**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要买也是在金桥市场、玉桥市场等,新街口、湖南路也逛过,但从未买过衣服。问起现在可自由支配的钱怎么用,小袁腼腆地笑笑:攒起来做嫁妆。在江苏,像小袁这样的外来务工青年十分常见,他们早出晚归,工作辛苦,收入低下。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12.9%,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于极困难的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
工余时间只能打牌聊天
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记者所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聊天游离在城市角落的“边缘人”,但他们正代表了江苏和整个中国未来农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务工青年希望像“城市人那样”活着,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有个志同道合的对象和温馨的家庭。这样的希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令人欣慰的是,外来务工青年群体正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团委正在着手实施“千校百万”计划,为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户口变迁、子女入学、生活居所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劳动安全、工资发放、权益维护摇旗呐喊。进城务工青年中的团组织正逐步建立,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的政策也逐步出台,各种各样的“打工之家”、打工者读书俱乐部、棋牌协会、青年文化广场等正一批批涌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外来务工青年将引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走向市民化道路。
第五篇:外来务工者知识型职工标兵推荐材料
外来务工者知识型职工标兵推荐材
料
外来务工者知识型职工标兵推荐材料 学习催生了腾飞的翅膀
同志是在建设新普陀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自学成才的先进典型,她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是我们在建设学习型企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学习楷模。是区经委所属华日服装有限公司一位淳朴的外来务工者,她在短短的时间中,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勤奋的学习催生了人生路上腾飞的翅膀。从一位初中毕业生,到市“三学状元”、从一位农村来沪打工的普通缝纫工,到全国知识型职工
标兵,不知牺牲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苦尽甘来,偿到了学习的甜头,成为职工队伍中的佼佼者。
华日服装有限公司是一家快节奏、高要求的中日合资企业,前,同志刚进公司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她和其她姐妹一样,很不适应现代企业快节奏、高要求的环境。有的姐妹还打了“退堂鼓”,而同志,本着刚强的毅力,暗下决心:“要用孜孜不倦的追求,克服工作辛苦、时间少等困难,边工作边学习”,改变知识恐慌、技术恐慌的现状,不断适应现代企业下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在职工中开展的“三学”活动,更给她提供了学习成材的载体和平台,她报名参加业余高中班的学习,并顺利拿到了高中文凭,她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期间还自学了服装缝纫制作工艺技术等,成了公司里的技术骨干。学习中,针对工作忙,下班回到宿舍已很晚的情况,小朱为自己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保证每天二小时的学习,不拉下课程。休
息日,其她小姐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上街逛街,而小朱总是留在公司活动室勤学苦思。有一次在复习迎考阶段,家中来电说父亲病重,让她赶紧回家,为完成学业,小朱没有及时不回家,先给家中汇去了一笔钱,让父亲看病,直到考试结束才赶回乡下探望病危中的老父。1998年,好学肯干的被公司作为技术骨干送往日本研修企业管理课程及服装设计专业,为期三年。在日期间,小朱不但要学习日语、电脑平面设计,还要参与企业管理,掌握专业技术,虽有机会可以好好浏览异国风光,但她硬是将有限的精力全部花在了学习上,几乎没有上街。三年研修结束时,她获得了四张奖状,三张证书,受到日本株式会社高层领导的高度评价。
经自身的奋发努力和公司的培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也找到了自学能成才的感觉,所学知识在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公司成了既会日语又懂技术的行家。一次日本专家在车间巡检时,发
现一批服装的马王带对接有偏差,在车间叽哩呱拉地嚷嚷,员工们偏又听不懂,急得日本专家满头大汗,不知如何是好,小朱闻讯,主动承担了日语翻译,及时家解围,避免了一万条高级西裤的返工,受到公司领导和职工的一致称赞。3月由于各项工作出色,她被公司任命为第三车间主任,并当选为公司团支部书记,面对领导的信任、职工的拥戴和角色的转换,同志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回报企业,于是她又以更加高涨的热忱投入到了应用技术的学习上。为了能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服装设计,她自学计算机技能,取得了市计算机等级证书,并运用电脑设计服装样板,大大提升了服装设计的水平和效率。第三车间是担负着公司高级服装制作且关系到公司品牌“一见棒”的声誉。作为车间主任的她,带领车间技术人员,运用已积累和借鉴到的质量管理理念和专业技能,经常通宵达旦创新攻关,创造性地建立严格而科学规范的质管程序,为稳定企业产品
质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车间流水线过程中的“三个标准化”:即工艺标准化、型板标准化、号型标准化;技术上的“四功”:即手功、刀功、车工和烫功;又如把车间流水线上生产一条西裤的时间确定为2800秒,并分解到80道工序,80次质检等。该管理技术还受到市技监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学习是为了“用”,“用”就要用心学,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这是同志在不断获取知识养料时常说的话。“一见棒”是公司的主导品牌产品,已连续8年荣获名牌产品称号,兼职公司产品设计师的为之也付出了努力,她经常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结合市场趋势、需求进行认真的研究、探索。秋,由她负责设计的环保型“三防”型、“流畅型”西裤,投放市场“一炮打响”,年底使公司销售额增加30%,其中她与天津某科研单位共同研发的“一见棒”远红外线保健西裤,采用国家专利技术研制,具有较好的改善微循环作用,对治疗和预
防风湿性关节炎、腰部、肠部等疾病有一定疗效,深受中老年消费者的欢迎,投放市场后曾一度供不应求,为此该产品荣获市服装科技进步奖。为表彰她的贡献,底她被评为公司最佳员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通过自己的拼搏,终于从一个原先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管理着近百名员工的现代企业管理者。但她自己也深深感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公司里外来务工青年众多,他们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同样要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样,既能提升职工的自身综合素质,又能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竞争能力。为此,她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协同公司行政和工会,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支持和鼓励文化程度不高的外来务工青年多读书、读好书,并积极推进“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
为了丰富读书活动的内容,使读书活动有成效。小朱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在
团支部开展了“兴我中华,知识为先”的主题读书活动,开辟了“相约星期四”读书平台,即每周四晚上7——9时,组织外来务工青年集中交流读书心得和学习体会,同时进行相应的学习辅导和讲座。这项活动从最初的七八人参加如今已发展到70名员工,每周四晚上公司职工活动室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些外来务工青年常遇的心事、家事,也在“相约星期四”得到疏通或解决。在外来务工青年的心目中,已不仅仅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楷模,更是一个可以信任和依赖的“知心姐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的带领下,华日服装有限公司的“学知识、学技术、学科学”读书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越来越红火。不仅本人获得了宜川集团公司最佳员工、共青团普陀区第十一届团代会代表、市十佳“三学”状元、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而且她所在的车间也先后获得普陀区总工会和普陀区团委授予的“文明班组”、“共青团员”先进集团等称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