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遭受干旱灾情受灾情况调查报告
去冬今春以来,由于境内不降或少降雨雪,我县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情,致使小麦、甘蔗、香料烟、油菜、豆类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面积受灾,严重影响了小春粮食产量和冬农开发效益。部分农村水源枯竭,导致人畜饮水困难,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造成经济直接经济损失5100万元。我队根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办公室关于开展旱情动态跟踪调查的通知》(云调办字〔〕8号)文件要求,及时成立旱情调查小组,全员出动,深入全县9个乡镇、10个村寨,到农户家、到田间地头对旱情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我县受灾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受灾情况
(一)农作物受灾情况。
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3.56万亩,成灾7.78万亩,绝收3.54万亩,受灾面积占全县小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49万亩的82.23%。其中:粮食作物受灾6.77万亩,成灾4.63万亩,绝收2.36万亩。具体地,小麦受灾4.42万亩,成灾4.63万亩,绝收2.36万亩;马铃薯受灾1.55万亩,冬玉米0.61万亩,荞类0.19万亩。
(二)经济作物受灾情况。
全县经济作物受灾面积为4.73万亩,成灾2.81万亩,绝收0.99万亩。其中:甘蔗受灾2.50万亩,蔬菜受灾0.96万亩,油菜受灾0.65万亩,香料烟受灾0.38万亩,茶叶受灾0.11万亩,咖啡受灾0.07万亩,蚕桑受灾0.06万亩。另外,经济林果受灾2.06万亩,成灾0.34万亩,绝收0.19万亩。
(三)人畜饮水困难情况。
受持续干旱少雨高温天气影响,部分水源枯竭,导致我县部分农村出现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6139人和54403头(匹、只)大小牲畜饮水困难。
二、旱情对大春生产存在的隐性问题
据气象部门预测,旱情仍将持续发展,发生秋、冬、春、初夏连旱的可能性很大,将对我县大春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目前,全县已有3.13万亩农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占水田总面积的70%以上),水田缺水面积5.06万亩,旱地缺墒面积217.88亩。旱情若继续蔓延下去,土地将会因缺少水份干涸开裂,农作物无法翻耕播种成活,大春生产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农业丰收无望。
三、抗旱救灾情况
面对严峻的旱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全县抗旱救灾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全县各级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服务,认真抓好防大灾抗大旱各项措施的落实,省农业厅先后两次派出抗旱保生产工作组,亲临我县督促检查指导工作,有力促进了抗旱保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及早安排部署,及时掌握旱情。根据气象部门的气象分析预报结果,县委、政府及时发出做好当前防旱工作的通知,全面安排部署抗旱工作,及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积极落实抗旱防旱措施。组织农业、水利、防汛办组成抗旱工作组,深入全县9个乡镇实地调查旱灾情况和指导抗旱工作。农业局及时抽调50名农业技术人员组成5个抗旱救灾工作组,分头进驻9个乡镇,进村入户组织抗旱救灾并进行技术指导,共投入农业技术人员325人次,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为开展农业生产自救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及时调整、准确统计农业生产受灾情况,为县委政府提供科学的防灾抗旱决策依据。
(二)抓好各类水利工程的抢修维护。全县各级水利部门积极组织抢修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清理疏导小型水利灌溉渠道,山地水利及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水毁工程修复进度,为保水抗旱、服务农业生产提供水利保障。
(三)科学调度,切实加强用水管理。
(四)积极整合资金投入抗旱救灾。相关部门抓紧调购小型抽水机水管等抗旱物资,认真做好原各类抗旱抽水机具的维修保养,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25万元。
(五)广泛宣传。针对持续的旱情,相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员,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媒体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旱情的严峻性和抗旱保生产的重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使广大人民增强信心,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抗旱措施,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六)科学管理,分类指导。针对各乡镇的土质条件和农民的生活习惯,县农业局充分利用农作物田间管理技术,坚持抗旱保苗和精细管理相结合,因苗因地,同时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实施。沿河的沙土和两合土田(地),土壤渗水性能好,采取灌“跑马水”的办法;山冈地旱地放水困难,灌溉条件差,采取引水入田后分墒泼浇的办法;坝区多为高稳产田,以水稻土为主,利用墒沟进行调浇和直接利用水管喷浇;在劳动力充足的地方,推广中耕、施肥、浇水“三合一”的精细管理模式,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对受灾较轻的作物采取秸杆覆盖,地膜覆盖等办法来减少水份蒸发,推广高吸水树脂、旱地龙的抗旱技术,增施拔节肥促进增产。对油菜作物进 行中耕除草促进根系发育,采取叶面喷施和土壤施肥懂得双结合措施促进油菜生长;对正在砍收的甘蔗采用快锄低砍技术,提高宿根蔗抗旱能力;对高坑田或因旱严重缺苗田块及绝收的作物,及时组织农村群众进行改种、补植、补种等各项工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耐旱作物,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耐旱优良品种和各种旱种节水技术,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全面推广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我县抗旱救灾保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小春粮食作物大幅度减产或绝收,部分农户存粮少或已无存粮,出现严重缺粮现象。
二是抗旱资金严重不足。由于旱情严重,目前已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抗旱救灾保生产的需要,影响了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由于我县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县,大部分耕地为山坡旱地,自然条件的局限性加大了抗旱的成本和难度。
四是抗旱基础工作薄弱。部分乡镇旱情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及保送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缺乏相应的旱情监测手段,难以为科学抗旱决策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
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防灾避灾抗旱保收能力不强。
六是因旱情的持续,影响了今年大春生产工作,春耕备耕受到严重影响。
五、建议和要求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实施小春损失大春补,农业损失副业补等措施,努力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抗旱救灾资金和物资到位,保障抗旱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抗旱救灾。
(四)加强水利建设,确保农田灌溉。
(五)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工作。
(六)做好受灾群众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第二篇:某县遭受干旱灾情受灾情况的调查报告
某县遭受干旱灾情受灾情况的调查报告
某县遭受干旱灾情受灾情况的调查报告
去冬今春以来,由于境内不降或少降雨雪,我县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情,致使小麦、甘蔗、香料烟、油菜、豆类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面积受灾,严重影响了小春粮食产量和冬农开发效益。部分农村水源枯竭,导致人畜饮水困难,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造成经济直接经济损失5100万元。我队根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办公室关于开展旱情动态跟踪调查的通知》(云调办字〔〕8号)文件要求,及时成立旱情调查小组,全员出动,深入全县9个乡镇、10个村寨,到农户家、到田间地头对旱情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我县受灾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受灾情况
(一)农作物受灾情况。
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3.56万亩,成灾7.78万亩,绝收3.54万亩,受灾面积占全县小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6.49万亩的82.23%。其中:粮食作物受灾6.77万亩,成灾4.63万亩,绝收2.36万亩。具体地,小麦受灾4.42万亩,成灾4.63万亩,绝收2.36万亩;马铃薯受灾1.55万亩,冬玉米0.61万亩,荞类0.19万亩。
(二)经济作物受灾情况。
全县经济作物受灾面积为4.73万亩,成灾2.81万亩,绝收0.99万亩。其中:甘蔗受灾2.50万亩,蔬菜受灾0.96万亩,油菜受灾0.65万亩,香料烟受灾0.38万亩,茶叶受灾0.11万亩,咖啡受灾0.07万亩,蚕桑受灾0.06万亩。另外,经济林果受灾2.06万亩,成灾0.34万亩,绝收0.19万亩。
(三)人畜饮水困难情况。
受持续干旱少雨高温天气影响,部分水源枯竭,导致我县部分农村出现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共有26139人和54403头(匹、只)大小牲畜饮水困难。
二、旱情对大春生产存在的隐性问题
据气象部门预测,旱情仍将持续发展,发生秋、冬、春、初夏连旱的可能性很大,将对我县大春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目前,全县已有3.13万亩农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占水田总面积的70%以上),水田缺水面积5.06万亩,旱地缺墒面积217.88亩。旱情若继续蔓延下去,土地将会因缺少水份干涸开裂,农作物无法翻耕播种成活,大春生产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农业丰收无望。
三、抗旱救灾情况
面对严峻的旱情,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全县抗旱救灾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全县各级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服务,认真抓好防大灾抗大旱各项措施的落实,省农业厅先后两次派出抗旱保生产工作组,亲临我县督促检查指导工作,有力促进了抗旱保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及早安排部署,及时掌握旱情。根据气象部门的气象分析预报结果,县委、政府及时发出做好当前防旱工作的通知,全面安排部署抗旱工作,及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积极落实抗旱防旱措施。组织农业、水利、防汛办组成抗旱工作组,深入全县9个乡镇实地调查旱灾情况和指导抗旱工作。农业局及时抽调50名农业技术人员组成5个抗旱救灾工作组,分头进驻9个乡镇,进村入户组织抗旱救灾并进行技术指导,共投入农业技术人员325人次,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为开展农业生产自救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及时调整、准确统计农业生产受灾情况,为县委政府提供科学的防灾抗旱决策依据。
(二)抓好各类水利工程的抢修维护。全县各级水利部门积极组织抢修各类小型水利工程设施,清理疏导小型水利灌溉渠道,山地水利及节水灌溉工程,加快水毁工程修复进度,为保水抗旱、服务农业生产提供水利保障。
(三)科学调度,切实加强用水管理。
(四)积极整合资金投入抗旱救灾。相关部门抓紧调购小型抽水机水管等抗旱物资,认真做好原各类抗旱抽水机具的维修保养,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25万元。
(五)广泛宣传。针对持续的旱情,相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员,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媒体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旱情的严峻性和抗旱保生产的重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使广大人民增强信心,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抗旱措施,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六)科学管理,分类指导。针对各乡镇的土质条件和农民的生活习惯,县农业局充分利用农作物田间管理技术,坚持抗旱保苗和精细管理相结合,因苗因地,同时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实施。沿河的沙土和两合土田(地),土壤渗水性能好,采取灌“跑马水”的办法;山冈地旱地放水困难,灌溉条件差,采取引水入田后分墒泼浇的办法;坝区多为高稳产田,以水稻土为主,利用墒沟进行调浇和直接利用水管喷浇;在劳动力充足的地方,推广中耕、施肥、浇水“三合一”的精细管理模式,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对受灾较轻的作物采取秸杆覆盖,地膜覆盖等办法来减少水份蒸发,推广高吸水树脂、旱地龙的抗旱技术,增施拔节肥促进增产。对油菜作物进
行中耕除草促进根系发育,采取叶面喷施和土壤施肥懂得双结合措施促进油菜生长;对正在砍收的甘蔗采用快锄低砍技术,提高宿根蔗抗旱能力;对高坑田或因旱严重缺苗田块及绝收的作物,及时组织农村群众进行改种、补植、补种等各项工作,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耐旱作物,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耐旱优良品种和各种旱种节水技术,抓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全面推广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
四、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我县抗旱救灾保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小春粮食作物大幅度减产或绝收,部分农户存粮少或已无存粮,出现严重缺粮现象。二是抗旱资金严重不足。由于旱情严重,目前已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抗旱救灾保生产的需要,影响了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由于我县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县,大部分耕地为山坡旱地,自然条件的局限性加大了抗旱的成本和难度。四是抗旱基础工作薄弱。部分乡镇旱情信息的采集、传递、分析及保送不及时、不准确、不规范,缺乏相应的旱情监测手段,难以为科学抗旱决策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防灾避灾抗旱保收能力不强。六是因旱情的持续,影响了今年大春生产工作,春耕备耕受到严重影响。
五、建议和要求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实施小春损失大春补,农业损失副业补等措施,努力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抗旱救灾资金和物资到位,保障抗旱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抗旱救灾。
(四)加强水利建设,确保农田灌溉。
(五)加强农业科技指导工作。
(六)做好受灾群众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第三篇:区高温干旱灾情调查报告
7月中旬以来,我区持续晴热高温,加上今年5—6月份降雨偏少,造成水库蓄水比往年少,江河水库水位偏低,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旱情,现将我区灾情调查报告如下:
一、受灾的基本情况
全区21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灾,其中,部分水田已经开裂过白,如果继续干旱,形势将非常严峻。中稻形势也十分严重,目前中稻正处在孕穗、抽穗或灌浆期,正是需要水分的时候,有的中稻田干得开裂过白,如果天气再不下雨将对中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区受灾人口22.8万人,缺水大牲畜7230头,饮水困难人口60900人,紧急需要救助人口42000人。全区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19.38万亩,成灾面积12.87万亩,绝收面积1.71万亩。其中中稻受灾面积2.99万亩,成灾面积2.09万亩,绝收面积0.37万亩;二晚受灾面积10.01万亩,成灾面积7.49万亩,绝收面积1.12万亩;蔬菜受灾面积2.85万亩,成灾面积1.29万亩,绝收面积0.22万亩;花生受灾面积0.86万亩,成灾面积0.5万亩;红薯受灾面积2.67万亩,成灾面积0.5万亩。全区果树受灾面积1.5万亩,成灾面积0.8万亩。因旱不能栽插的二晚面积0.107万亩。
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此次高温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7643万元,其中水稻3765万元,蔬菜1980万元,其他农作物800万元,水果800万元。
二、救灾措施
1、工作及早部署。旱象还未露头,我区就对抗旱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7月25日,农业局就在政府加密网以文件形式下发灾情调查表,要求乡镇对旱情进行一次调查摸底。8月1日,召开了全区抗旱工作布置会,参加会的有乡镇的分管农业的领导、农办主任、综合站站长、植保站长,对目前抗旱工作进行详细布置。8月6日农业局又下发了关于做好高温干旱防范与督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并成立了5个抗旱救灾督导组,由局领导带队,分赴21乡镇、街道开展抗旱减灾督导,了解灾情,指导农业抗灾,全力协助当地做好恢复农业生产工作,并于8月5日16时,区启动了抗旱Ⅳ级应急响应。
2、开展督查。成立了区农业抗旱督导组,一方面做好全区旱情的调查摸底,另一方面对全区的抗旱救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3、开展生产自救。抽调区乡干部400余人组成抗旱服务队深入灾区村寨、农户、田头地角,指导、帮扶农民进行抗旱保苗、抗旱抢墒,解决抗旱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组织农技干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及时把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保墒节水等技术传播给农民。并动员、指导农民“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将缺水田块及时改种秋玉米、秋大豆、秋红薯等旱粮或经济作物,想方设法弥补旱灾损失。
4、做好灾情统计汇报工作。灾情发生后,农业局高度重视灾情的调度和统计工作,每天向乡镇调度旱情和抗旱救灾的进展情况以及在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汇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我区救灾工作的支持。
5、落实六项措施。区委、区政府规明确规定,首先确保人畜饮水,其次确保生产用水。一是高度重视旱情的发展。客观分析水库现有抗旱能力,向灌区群众通报旱情,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树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观;二是积极开展渠道疏通。组织乡、村、组劳力开展渠道清淤,提高水的利用系数,真正做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三是坚决实行“一把锄头”放水,杜绝串灌、漫灌,浪费水源现象;四是推行提前介入制。对易发争水纠纷区域采取提前介入方式,及时做好调解工作,确保社会稳定。五是制定严格的供水管理制度。明确了供水管理员渠道分段管理的范围和职责,要求各自管理的渠段做到“一有三无”,即“一有”是各渠段放水时有人值守;“三无”是各渠段管理范围无无辜浪费水的现象,无各渠段杂草物堵塞,无人为造成的水田受旱和群众反映。六是搞好服务。积极做好防灾物资调配和灾后物资准备工作。对具有水源条件的田块,要及时组织调运抽水机具,并及时做好机具维修;确因灾无法恢复的田块,要及时帮助引导农民种植豆类、秋玉米等秋旱作物,并积极协助做好种子等物资的调运工作。
三、存在问题
1、目前各类水库山塘蓄水量少,如果天气继续晴热高温,农作物旱情将进一步加大,已栽插的二晚、中稻受旱面积将会进一步加大,旱情还会继续加重。
2、建议各级部门加大对旱情救灾经费支持力度,增加抗旱经费,必要时,采取人工降雨,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四篇:关于当别遭受干旱灾害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鲁布革乡当别村委会近三年遭受干旱灾害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2009年入秋以来,当别村委会雨季提早结束,气温异常偏高,降雨异常偏少,全村出现大范围旱情。此次干旱是云南省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对此,村委会对本村三年来的干旱情况作了一次详细的调研,通过拜访受灾村民及到实地查看,了解情况,获得以下灾情情况:
一、当别村基本情况
当别村委会位于罗平县鲁布革乡东南部,是江外(南盘江江以外)四个村委会之一,距乡政府47公里,距县政府56公里,是我县最偏远和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全村共有520户2334人,除5个人因婚姻关系迁入本村以外,其余全部为布依族。全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农田占6%,旱地占20%,林地占74%,农作物以林木、水稻、玉米、生姜、旱烟为主,森林覆盖率84%以上。平均温17.8℃,年降雨量1200—1300毫米,无霜期353天,属温润的亚热带雨林气候。有一条砂石路往东北连接至八大河;一条毛土路往西连接师宗县高良乡。住房以木结构房和砖瓦房为主,砖瓦化率35%,电话入户率80%。下辖当别、弄亚、更邓、大舍腊四个自然村,距村委会所在地分别为0公里、6.8公里、2.5公里和15.5公里,分部比较分散,其中大舍腊村还是一个“飞村”,被广西及本乡六鲁村隔断,与我村委会其它三个自然村地理不相接。另外,弄亚村是我村最偏远的一个自然村,现只有一条仅能通车半年的土毛路与外界沟通,至今没有通电话信号,地理条件和人文思想都十分落后,能初中毕业的学生算当地高学历的人。
二、全村受灾情况
天上一丝云彩不见,水源干涸,人畜饮水困难,就算江内及罗平有雨,我们江外也只能听见雷响不见雨滴!据统计当别村委会这几年每年的降雨量只有正常年份的20%到30%
2010-2011年,当别村委会每年小春播种面积420亩(其中水稻240亩),受灾面积400亩,占已播种面积的95%,绝收超过107亩。全村小春粮食因灾减产50%以上,有的减产超过70%以上。
至1998年天生桥水库建成蓄水后,我村60%的田地被淹没,10多年来,我村40%的粮食需要到市场上购买。特别是更邓村,95%的粮食需要到市场购买,粮食自给率非常低。连续三年的干旱更是雪上加霜,2009年秋以来的干旱,使全村因干旱新增缺粮人口30%,需救助的缺粮人口为624人。这些年粮价也是突飞猛进,上涨了30%多,这给我们村的群众生活及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急需更多的政府救济!
1、干旱对当别村委会农作物的影响
当别最主重要的农作物是水稻、玉米、生姜及旱烟,这四种作物占到全村种植面积的90%上。①从2010年的春季到今年,村民在每年的春季都一直在等雨水种植水稻,可是一直等到5月都没有下雨,只好水田变旱地,改种玉米,而由于5月份已经错过了玉米的种植季节,玉米的产量也只有平时的50%左右。最终的结果就是水稻种植面积大量少,而改种玉米的田地粮食产量也大量减产,水稻玉米两不收。②由于没有预料到干旱如此严峻,村民仍然按照以往的种植经验及季节种植玉米,但是一直没有下雨(连小雨都没有一场),玉米一直不能发芽,土地因被挖过还更容易干旱、沙化,同时,由于土地松软,种子被禽鸟偷食也十分严重,最终的出芽率仅有60%左右,很多村民补种的效果也不理想。③近三年来,由于干旱,土地没有潮湿迹象,而且生姜种价格昂贵,成本投入巨大,村民不敢贸然种植,大多已经将姜种变卖,这三年来每年的种植面积仅有2008年以前的一半左右。④旱烟是我村四大农作物中受干旱影响最少的一种,但是由于抽旱烟的群体逐年减少,市场销售不如往年,村民的种植积极性也在不断减少。
2、火灾发生情况
自2009年秋以来,全村火灾发生4起,其中一般火灾2起(大舍腊、大舍腊),大火灾2起(当别、更邓),火场面积1500,森林面积1400.6亩,林木损失
78万多元,直接经济损失47.44万元。给村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特别是一些刚好种植了4—6年的半大杉树,损失更是惨重。同时这也给当地刀耕火种式的种植方式提出了警告,为在防止火源进入山林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素材,当地村民思想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烧地(在种植前把地面的树木、杂草全部烧掉作为肥料)习惯大大减少。
3、人畜饮水情况
2010年初,半年多的干旱导致很多水源点相继干涸,无水可出,村民饮水面临巨大困难,在我村委会的四个自然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到清水江及小河沟靠人背马驮给牲畜及日常生活用水的情况,在上级政府部门及联系点的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分别对当别村、当别完小、更邓村、大舍腊村进行了改水,维修了三个主要老水井,现基本能满足村民的人畜饮水需要。但是弄亚村仍然没有得到人畜饮水改造,人畜饮水仍然十分困难,大多村民都是从村脚的小水沟里面提水使用,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亟待解决。
村委会也尽量的压缩日常开支,投入1000元与村民修建水池一个,与水源点用水农田户4户协商用水,优先提供村民人畜用水,支付给受优先提供饮用水而导致田地干旱影响的农户补偿款6000元。
4、干旱对植树造林的影响
我村是以林业为支柱产业的一个林业村,2009年林场拍卖后,每年都有近8000方的林木采伐量,采伐后村民在次年就积极的进行植树造林,三年完成种植面积4500多亩,其中杉树种植3400亩,油茶果种植1100多亩,做到当年采伐,次年完成种植,山林无一亩荒地。但是连续三年的干旱,使得树苗种植后一直没有得到雨水的滋润,三年种植的苗木成活率仅有70%,其中杉树成活率77%,油茶果成活率仅为60%多。这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苗木,也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发展阻碍。
三、抗旱救灾情况
面对严峻的旱情,县委、县政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全县、乡抗旱救灾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全省各级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强化服务,认真抓好防大灾抗大旱各项措施的落实,有力促进了抗旱保生产及护林防火工作的有序开展。
1、多方面筹集抗旱资金。
在干旱发生后,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首先对我村的人畜饮水进行了改造,现在基本能满足村民的人畜饮水需求。在此期间,共获得上级各类资金60多万元,基本都用于了人畜饮水改造工程。由于弄亚村道现在还没有得到改水,村委会仍将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资金,早日改水,满足弄亚村民的人畜饮水需要。
2、加大粮食救济及临时救济
一方面,2010年民政部门给予我村的救济粮从1.5吨增加到9吨,大大缓解了村民的生活困难,但是2010年的高峰期过后,从2011年至今救济水平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甚至有所减少。另一方面,村委会积极向县、乡民政部门申请,增加给予我村的临时救济名额,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家庭暂时度过难关。但这相对于我村大面积的救济需求相比,还是显得相形见绌。
3、成立护林防护队
我村是一个森林覆盖率超过80%的村,连续的干旱导致山林里的枯枝败叶十分干燥,只要遇到一点星星之火即可成为燎原之势。除了乡里分配的护林人员以外,我们村还另外成立了一个护林防护队,主要由各村组干部组成,共30人,一旦发现山上任何地方有烟冒出,可就近调集人员前往灭火,并对烧火人员进行教育,对屡教不管者由村委会进行罚款教育并要求家人严加管教。
四、结语
面对旱情,各级政府部门和当别村民都积极应对,确保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安全。对当别当地人来说,旱情确实比较严重,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十分明显的影响。虽然对当别的人们来说,这场干旱的严重程度
他们可能五十多年来从未见过,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也许只是气候自然波动中的一个起伏。在政府的帮助下,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抗旱救灾,众志成城,相信灾害只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
当别村民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2011年普定县特大干旱粮食受灾情况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普定县2011年秋粮生产受灾情况调查报告
今年6月中旬以来,普定县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灾害,全县大部分乡镇降水量小于一百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少八成,已造成18.5万人受灾,9万人饮水困难,15.4万亩粮食农作物受损,全县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受到影响。为及时掌握干旱对全县秋粮生产影响的新情况、新数据,为党委政府保障全县粮食安全、消除百姓恐慌、确保社会稳定提供决策依据。县发改局积极组织人员于2011年8月31至9月1日,采取询问、了解分析、实地查看等方式,深入全县7个乡镇、21个村寨及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对秋粮生产受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粮食需求的基本情况
普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县城距安顺市28公里,距贵阳市118公里,属于典型的农业县,主要秋粮生产农作物有稻谷、玉米、大豆。全县总面积1090.49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317个行政村和10个居委会。201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5.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6万人,非农业人口3.36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7.87万人,全县耕地面积250164亩,其中水田107044亩,旱地14312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61亩。2010全县粮食总产量129073吨,粮食需求量198506万吨,粮食供给141452吨,粮食缺口57054吨,从主要粮食品种供需情况看,2010年稻谷产量64777吨,供给量67862吨,稻谷需求量69010吨,除去国家储备粮轮换外,基本能够自产自足,2010年玉米产量54793吨,需求量102598吨,缺口47805吨,缺口量较大,1其主要原因是养殖业发展快,用量增多。2011年全县秋粮播种面积共21.78万亩,其中稻谷种植面积10.16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1.62万亩。
二、我县粮食受灾情况的调查结果
此次共调查了7个乡镇、21个行政村、110人次,调查中调查人员深入到各乡(镇)与政府干部职工及农户一起讨论分析受灾情况,与他们进行意见交换,并实际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一)全县秋粮受灾面积较大,粮食产量减产。调查统计,截止9月1日,全县稻谷受灾面积7.3万亩,成灾5.08万亩,占种植面积50%,绝收4.06万亩,占种植面积40%,预计稻谷产量35735吨,比上年减产29042吨,减产率45%;全县玉米受灾8.1万亩,占种植面积69.7%,绝收3.48亩,占种植面积30%。预计全县玉米产量40555吨,比上年减产14238吨,减产率26%。调查受灾的村寨中,稻谷受灾较为严重是城关镇新堡村,马官镇田关村、下坝村、中坝村,马场镇杜家村、落龙村;玉米受灾相对严重是龙场乡大地村、鸡场坡乡新寨村、播简村、坪上乡糯东村。
(二)粮食质量明显下降。由于稻谷正处于抽穗期,受干旱影响,灌浆不够,造成生长水稻籽粒不饱满,杂质大,质量明显下降。受灾玉米则是籽粒干瘪,不完善粒增多,容重降低,整体质量比去年下降。
三、下一步我县面临的粮食安全形势
(一)抗旱形势依然严峻,稻谷减产可能增大。据气象部门
分析预报结果,从9月3日开始未来10天,普定白天和夜间将是零星雷雨和阵雨天气,降雨概率30%至发71%,也就是说降雨可能性大,但降雨量不大,如果气象部门预报结果准确,预计未来10天旱情有所缓解,但只对还没受灾的水田起作用,对于干开裂的抽穗水田稻谷已失去作用,而玉米基本接近收割期,降雨已没多大作用。因此如果旱情得到缓解,稻谷比去年减产29042吨左右,如果干旱持续,稻谷减产量还有增大的可能,而玉米产量基本确定在14238吨左右,抗旱形势依然严峻。
(二)全县稻谷缺口约9000吨,玉米缺口30000吨左右。预计全县稻谷产量35735吨,加上市县储备库存、农户储粮库存,预计2011年12末全县稻谷储存量在60000吨左右,预计2012年稻谷需求量69000吨,2012年稻谷缺口约9000吨,2010年在全县稻谷丰收产量64777吨的情况下,2011年季节性缺粮人口约1.5万人,预计2012年季节性缺粮人口将达到10万人左右。而玉米缺口与去年相比预计减少,但减少量不大,主要原因是全县养猪存栏数减少,玉米缺口30000吨左右。
(三)当前粮食价格上涨,上市量明显减少。普通大米价格半月来市场价格从2.3元/斤涨至2.5元/斤,涨幅8.6%,优质大米市场价格从2.6/斤涨至2.9元/斤,涨幅11.5%。玉米价格半月来价格从1.0元/斤涨至11元/斤,涨幅10%,玉米涨价的原因主要是受吉林、河南等产粮大省玉米价上涨影响。
(四)4个月内粮食紧缺状况不明显,5个月后可能出现口粮紧缺状况。虽然受灾害影响,但由于农户储粮抗旱意识加强,自己储备粮食抗旱,预计未来3至4个月内全县粮食不会出现
紧缺状况,但从2012年2月至9月,受灾农户将可能出现口粮紧缺状况。从省内外的情况看,产量大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早稻已基本入库结束,中晚籼稻谷已正式收割上市,从目前国家粮食局掌握报道的情况看,产量影响不大,但收购价格明显比上年上升,早籼稻谷收购价1.18-1.22元/斤左右,比上年收购价1.05-1.08元/斤涨幅12.3-13%,价格相比上涨幅度大,但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涨幅在正常范围内。贵州大面积受灾预计收购价格上涨,但由于国家储备粮库存充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涨幅在调控范围内,估计不会出现抢购粮食的恐慌局面,但由于灾情的不确定性,加上我县暂无大米成品粮储备库存,国有粮食企业商品大米粮库存又较少,全县粮食安全将面临严峻考验。
四、确保我县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一)党委政府要加大抗旱救灾工作力度。县委政府应高度重视今年全县秋粮受灾问题,要加大抗旱救灾措施力度,并随时根据气象部门的气象分析预报结果,深入受灾一线及时了解分析旱情,并根据受灾情况,及时安排部署抗旱工作,尽全县之力将受灾损失降到最小。
(二)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抗旱救灾能力。当前我县农田水利建设不容乐观,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明显,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地方虽有抗旱水源条件,由于水利设施薄弱,导致抗旱成本高,有些农户由于抗旱成本较高自动放弃抗旱,本来可避免受灾而造成受灾。因此县委政府应抓住今年国家重点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的机遇,争取国家扶持资金,加大
对我县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增强抗旱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县粮食生产能力不受自然灾害的较大影响。
(三)加强舆论宣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旱情监测,随时掌握新情况,作好正面引导宣传,消除百姓恐慌,确保社会稳定。针对持续的旱情,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人员,搞好旱情监测,并利用广播电视及各种媒体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旱情的严峻性和抗旱保生产的重要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宣传,使广大人民增强信心,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抗旱措施,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五、关于发改局抓好当前粮食工作的几点思考 县发改局作为县政府职能部门,在旱灾仍然持续的严峻形势下,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一是积极参与和配合水利部门,做好项目谋划,力争上级发改和水利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整合好项目资源,实施好,落实好;二是加强市场监测,随时掌握市场粮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上报;三是充分发挥局属所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和龙头企业作用,对纳入宏观调控的加工企业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随时可以进行加工,保证市场供给;四是认真检查现有储备粮库存,确保政府储备的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调得动、用得上;五是加快放心粮油工程供应网点建设,并备足充足的粮源,特别是备足救灾救济成品粮粮源,以方便百姓购买粮食;六是通过努力,争取县政府按照省政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成品粮储备,同时保证成品粮油随时出库,确保市场粮油不断档、不脱销;
七是做好应急预案启动的充分准备,切实发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用,确保应急需要,使全县粮油价格相对平稳,粮油食品价格涨幅在合理范围内。
调查时旱灾还在持续,我们将密切关注掌握旱灾变化情况,及时向政府提供旱灾新情况,把抗旱保供应工作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和最重要的民生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确保全县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说明:
1、调查报告中全县人口、种植面积、2010年粮食产量数据来自县统计局、县农业局。
2、调查报告中2010年全县粮食需求量、粮食供给量、粮食缺口量数据来自2011年全县粮油供需平衡调查上报数据。
调研组组长:章京鸣(发改局副局长)
成员:章京鸣黄家美赵洪江徐 波曹 箐
执笔人:赵洪江吴 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