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委督查室《关于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我镇地处县最南端,北距县城30公里,南距天津90公里,西距北京100公里,属
京、津、唐三角地带,东与河北省玉田县接壤,南与天津市宝坻区相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津围公路、津蓟铁路纵穿南北,杨玉公路横贯东西。全镇辖67个行政村,12874户,46933人,总面积7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10亩。地上三面环河,东环兰泉河约9.35公里,南环蓟运河约18.78公里,西环州河约5.73公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镇积极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全镇“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号召开展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为目标,围绕创建文明村镇“五个一”工程这一核心,以建设新家园、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再创班子新面貌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了用10—15年的时间,每年按5—8的建设速度,到2020年,将全镇67个行政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镇。
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是:近期要制定下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意见》,明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要求镇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经济和招商部门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包装推介,做好立项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外地资金;规划土地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分期搞好乡村公路大修工程;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文教体育部门合理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建立文化教育、体育活动中心,保证农村教育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搞好农村防疫、医疗体系建设;金融部门努力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民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二、当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急切盼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村合作医疗还未起步,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镇文化站职能不能有效发挥,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农民教育负担重,“高中择校费”、大学学费让农民不堪重负,“因学致贫”现象较为普遍。此外,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还有部分村是“盲区”。
(二)加快村镇环境美化步伐
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差,乡村公路早已年久失修,多数村民房建设秩序十分混乱,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多是普通砖瓦房,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村容村貌处于无管理状态,人畜混杂,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随意堆放,街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我镇的农业生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全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还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
第二篇:我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县委督查室《关于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我镇地处县最南端,北距县城30公里,南距天津90公里,西距北京100公里,属京、津、唐三角地带,东与河北省玉田县接壤,南与天津市宝坻区相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津围公路、津蓟铁路纵穿南北,杨玉公路横贯东西。全镇辖67个行政村,12874户,46933人,总面积7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10亩。地上三面环河,东环兰泉河约9.35公里,南环蓟运河约18.78公里,西环州河约5.73公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镇积极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全镇“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号召开展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为目标,围绕创建文明村镇“五个一”工程这一核心,以建设新家园、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再创班子新面貌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了用10—15年的时间,每年按5—8%的建设速度,到2020年,将全镇67个行政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镇。
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是:近期要制定下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意见》,明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要求镇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经济和招商部门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包装推介,做好立项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外地资金;规划土地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分期搞好乡村公路大修工程;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文教体育部门合理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建立文化教育、体育活动中心,保证农村教育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搞好农村防疫、医疗体系建设;金融部门努力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民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二、当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急切盼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村合作医疗还未起步,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镇文化站职能不能有效发挥,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农民教育负担重,“高中择校费”、大学学费让农民不堪重负,“因学致贫”现象较为普遍。此外,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还有部分村是“盲区”。
(二)加快村镇环境美化步伐
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差,乡村公路早已年久失修,多数村民房建设秩序十分混乱,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多是普通砖瓦房,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村容村貌处于无管理状态,人畜混杂,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随意堆放,街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我镇的农业生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全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还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乡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和村两委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尤其是镇财政和绝大部分村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镇政府没有余额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包揽村级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绝大部分乡村公路和村庄道路年久失修,很多桥闸涵等农田水利基本施严重老化,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市县哪些部门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非农务工性的工资收入。希望市县政府多研究落实一些惠家政策,搞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循序渐进,希望市县政府不能搞一刀切和行政命令。要充分了解农村的现实情况,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不能机械的强调今年要创建几个,明年要保证几个全面完成,特别是强制性的督查验收和考核评比等竞赛活动。以免出现政绩工程和花架子工程,劳民伤财,群众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镇财政没有任何预算外收入,上级只下拔干部工资,镇财政用于办公经费就很紧张,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资金几乎为零。村级集体经济更是十分薄弱,土地全部均分到户,没有任何可支配款项,无钱用于举办公益事业。希望市县政府增加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投入比例,搞好建设项目的投资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本站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研成果
皮口镇海产品养殖业基本情况介绍:
皮口镇拥有以大连有德、玉璘、万众、科洋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企业28家。其中天伦公司为提高海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及市场竞争力,已建成了中国东北地区一流规模和科技含量的海产品精加工基地——“天伦海连玉璘海洋生物科技园、投资2.75亿元的万众海洋科技园。这些公司的成立将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从一产中转移出来,农民致富的传统方式得到改变,工资性收入占据家庭收入比例逐年增大,海上和陆地养殖业迅速洋生物科技园”,还有投资2亿元的有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74亿元的大发展,使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皮口镇一步步向海滨小城市目标迈进。
调研分析:
因地制宜
1.皮口镇地处黄海之滨,镇域总面积286平方公里,常驻人口8.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万人。海岸线长35华里,浅海水域20万亩,滩田12万亩,滩涂8.8万亩,水产资源十分丰富。依托得天独厚的区域和资源优势,皮口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基地,并逐渐发展养殖,加工一体化的企业。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2.抓观念,转变传统增收思想。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农民千百年来一直被束缚在土地上,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农民增收的潜力十分有限,在思想观念上保守怕变,难以融入现代市场。皮口镇镇通过宣传推介一批靠养殖致富成功的典型,以农民身边的事实来影响农民,让农民看到增收的途径不止一条,现有耕地容纳劳动力有限,而转移富余劳动力士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典型示范,广大农民自发地进行养殖工作,由此带来了观念上的更新、视野上的开阔。
3、抓信息,建立劳动力转移服务网络体系
如何能及时将用工单位用工信息送到他们手中极为重要。为此,皮口镇努力构造,不断完善,建立起一条承上启下的劳务用工信息网络:镇劳务信息服务小组→村劳务信息服务站。镇里经常派出专人到海产品养殖场了解信息,及时将用工信息发到村劳务信息服务站,及时将用工信息传到农民手中,并为他们进入用工单位做好各种服务工作。为富裕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信息保证。
思考与建议: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村庄摆脱了贫困和落后,开始慢慢的向城市化靠拢。通过对皮口镇的调研,我们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1.要因地制宜
俗话说“依山靠山,依水傍水”,皮口镇拥有海岸线35华里,浅海水域20万亩,滩田12万亩,滩涂8.8万亩,十分丰富的水产资源为其发展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依据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皮口镇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同样其他村庄也可以借鉴其发展特点,比如靠山的村庄可以发展特色水果种植,珍惜木种种苗种植等。平原地区的村庄可以发展养殖业,牧畜,种貂养殖等等。
2.政府部门加强领导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努力为农民的脱贫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加强对村民思想的教育,改变其传统的以土地为依靠的顽固思想,鼓励村民大胆尝试新项目,并给村民一定的支持,从而使更多的人摆脱贫困。
3、整合资源,健全体系
整合国家对新农村发展的新思想,新政策,建立当地的网站,鼓励农民学习电脑知识,拓宽他们接受新消息,新思想的途径,有了新的思想,农民才能更快更科学的摆脱贫困。
当地旅游业基本情况介绍
皮口作为辽南古镇,不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且地区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民间文化丰富,其中以每年正月初二的祭财神民俗文化、正月十三的祭海文化和正月十五巡街文化最具影响和代表性。而有关貔仙、大白碑、老龙头、凉水湾、矿泉井、海神娘娘、牛眼坨、牛眼蛤等等众多民间传说、故事,更为地区文化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皮口小城镇文化也极大了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内容。而“黄海公园”——皮口西山风景区、“一洞仙”——狐仙洞风景区、“天鹅湖”——东大甸自然湿地以及平岛旅游度假村等地,不但是当地人们休闲、观光的最佳去处,也为丰富地区特色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皮口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陆岛交通港,是长海县距大陆的最近点。因此每年接待旅客近70万人,成为海岛旅游的重要中转站。
位于皮口镇西南黄海里长山水道南部海域,距陆地最近处清水河口3公里,牛眼坨码头西南侧。因岛上平坦得名。呈梯形,东西走向,东高西低,长约1.3公里,宽0.8公里,陆地面积1.04平方公里,海拔30.9米。涨潮时周围水深3米。地质属太古界片麻岩。为平岛村驻地,人口500余人,耕地730亩,种植玉米、大豆等。以渔业为主,产杂鱼、蟹等,建有百吨冷冻库。现已规划成具有渔家特色的旅游度假村,每年接待大批上岛旅游的游客,旅游服务业已成为岛内第二大产业。
平岛旅游度假村是普兰店市境内唯一一个海岛村,距皮口港18海里,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500米,虽总面积仅为795公顷,却是被誉为“万倾碧波中的平静之舟”的一个避暑御寒的绝佳去处。这里为我国少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自4月中旬至11月初的200多天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宜人的气候。海岛上树木参天,植被良好,又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四面沙滩是天然浴场,也是近海垂钓的鱼场,可以说是万倾碧波中的一块“净土”。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起,这里已被开发成为一个海岛旅游度假村。平岛度假村沿岛附近海底基本上为砂质,海水清澈透明,特别适宜海水浴、日光浴。环岛岩滩繁殖着丰富的贝类,退潮时可以赶海、采集贝类、海珍品及进行海上垂钓等活动。这里还是盛产海参、鲍鱼、对虾、牡蛎之乡,海鲜佳肴应有尽有。海岛旅游度假村的别墅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是游客休闲、度假、会务娱乐,海浴的圣地。现有高中档客房40余间(套),床位200余个,餐位200余个,还有各种文体娱乐设施。目前,普兰店市政府已把海岛度假村建设纳入今后三年内重点开发建设项目之一,作出总体发展规划,吸引内资外资共同开发。这里的阳光、沙滩、别墅、海鲜以及独特的渔舟唱晚、渔家风情、游客赶海、渔民家宴、家庭式的接待以及海上垂钓等旅游。
调研分析
空间分析
皮口镇地理位置优越,距大连市中心110公里,与长山列岛仅有8海里,隔海相望。也是大连东部沿海距日、韩最近的口岸。镇内交通便利,金城铁路、201国道、大庄高速和海皮路横跨东西,皮瓦公路与沈太高速对接纵贯南北,皮口港500吨级滚装码头已开通国内多条航线,年货物吞吐量80多万吨,客运量69万人次。
由于交通便利,皮口镇即是省内游客节假日度假的好去住,也为省外游客体验海岛游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市场潜力巨大。
资源分析
我国少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自4月中旬至11月初的200多天的时间里,几乎都是宜人的气候。充分利用较长的旅游适宜期创造经济效益。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海岛旅游。
思考与建议
1、但目前发展呈现趋同化趋势,千游一律,给游客无新鲜之感。
建议:开发人文景观,丰富游览项目,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旅游经营。增加游乐性主题项目,延长生命周期,吸引稳定的客源。
2、岛内旅游呈现超负荷情况,人流过多,影响海岛游品质。
打造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实现游客分流,同时实现旅游与保护的良性循环,提升项目品质。
3、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皮口镇社区建设情况:
1997年皮口镇被国家体改委等十一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被辽宁省确定为中心小城镇,2004年又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被国家渔业部确定为全国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被大连市定为重点开发建设的小城市。2010年,皮口镇被国家发改委以“人与自然河蟹小城镇”及在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入选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展城镇。根据日前确定的规划,皮口镇正以滨海路为中心轴线,西起清水河,东至赞子河,北到高速铁路,面积38平方公里以上区域全部纳入镇区内,对产业、居住、商贸、饮服及公共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等按功能区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将皮口镇重新定位为产业发达、生态良好、临港宜居、河蟹文明30万人口的中等海滨城市。
皮口镇现拥有省一级乡镇敬老院、大连市一流的公安分局以及武警边防、法庭、工商等执法部门在皮口都有派出机构。220千伏的变电所座落在境内,1万吨能力的净水厂即将扩建成5万吨。市政、环卫、城管中队等 城镇管理职能部门一应俱全,购物、旅游、休闲、娱乐场所众多,城镇功能齐全。
调研分析
一、抓住机遇,引导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将“规划科学、配套健全、环境良好、工程优质”真正落到实处,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二.是企业参与,强化业务培训与考核,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以培育企业品牌、练好内功、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继续优化和落实创建方案,加快科技创新,丰富创建内涵,将企业与住宅融为一体,不断增加社会责任感,发挥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
三、定期开展思想培训,提高村民素质,逐步引领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主动做到爱护环境,提高了生活品质,慢慢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风貌。
思考与建议
1虽然相对其他乡镇发展较好,但目前社区建设已呈现瓶颈现象。尽管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居委会的办公设施和居民活动设施不足、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
建议: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建设及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社区的科学发展。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社区的自治职能,让社区自治意识深入民心,使社区尽快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把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民政局,积极争取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通过采取财政支持、划拨土地、减免费税、房屋置换、改造或新建等多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础设施不足的局面。要明确收入来源,不断加强投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即州、县市两级财政按有关规定核拨的各项经费,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序的增长机制。上级核拨收入,即上级有关部门和街道(乡镇)给予的非财政补助收入(包括非正规组织就业岗位补贴)。社区专项工作经费。主要是州、市(县)两级部门补助的设施建设、维修、服务、活动等专项工作经费;以及拨付社区“费随事转”的各项经费和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其他专项工作经费、活动经费等。各项捐赠收入。主要是慈善组织和基金组织的经费援助、驻社区单位和结对共建单位赞助社区的经费及各种募捐与个人捐助的经费等。奖励经费。主要是上级部门对于社区工作先进的表彰奖励经费等。其他收入。主要是社区有偿服务收入、社区使用的固定资产变价、租赁等收益。要明确支出范围,落实经费到位。包括人员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工作人员与公益性岗位及社区其他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奖金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公用经费支出,主要是办公、服务、活动等经费支出。专项经费支出,主要是社区设施建设项目支出、设备购置和维修支出等。工会活动经费支出、社会保险费支出,主要是单位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
2、社区建设文化氛围不浓,社区建设内容不丰富。
建议:要健全社区文化组织体系。设置一名专职或兼职的文化活动组织人员。发挥离退休人员的积极性,为社区文化建设多出力。要形成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并健全组织机构。要丰富文化活动方式。如剪纸、象棋、乐队、合唱队、体育类的太极拳、气功;综合类的秧歌、健美操、民族舞蹈等。要提供社会保障。各级政府应给予社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或经济方面的支持。同时,各级政府、各相关单位应该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直接指导者。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并培养活动骨干,并定期地举办各类活动,为社区文化产业的形成起到宣传推动作用。
3社区建设人才匮乏,自治服务能力不强。
建议:要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不断实行“公推直选”制度“选一批”,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街道工作人员中“派一批”,从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中“引一批”,从有文化、有能力的下岗职工中“聘一批”,面向社会和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一批”。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可以依托党校等机构成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学校。要强化激励措施,使社区工作者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在经济方面,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工资偏低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政治方面,给社区工作者提供上升的通道。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很多群众都过上了安稳、幸福的日子。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农村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创建着一个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局所挂钩的鱼塘乡挖鲁村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全村共播种玉麦1127亩,其中杂交玉米麦600亩,规格化种植400亩;水稻600亩,其中杂交稻600亩,规格化种植100亩,总产量345吨,比2009年272吨增73吨;种植水稻600亩,产量208吨,比2009年减少52吨,其原因由于干旱所致,比2009 年少种植100亩;种植黄豆418亩,产量48吨;豆子比200933吨增15吨,种植花生480亩,产量758公斤,比2009年560公斤增198公斤。
二、林产品生产情况:
2010年共产松脂100吨,产值1500000元,比2009年380吨增62吨,增人民币930000元;产紫胶7吨比2009 年增2吨,增人民币34000元;种植粮食55亩,产量55吨,产值93500元人民币;种植烤烟405亩,产量61吨,产值976000元人民币。
三、畜牧业生产情况:
全村共存栏大生畜880头,其中黄牛650头,驴200头,骡30头,当年出栏肉产量2.2吨;羊70只,当年出栏17只,肉产量0.5吨,家禽存栏6200只,当年出栏60000只,肉产量9吨,禽蛋产量3.3吨,生猪存栏2010头,当年出栏900头,肉产量77吨。
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新农合收缴情况:
1、全村户籍人口2020人,零岁至十五周岁486人,十五周岁至五十九周岁1204人,全村60岁以上319人,重度残疾11人,全村共收取养老保险1055人,加上重度残疾11人,我村实参保人数1066人,完成参保人数的88.5%。
2、新农合全村现有人口1042人,收取新农合人数805人,计生民政带交305人,实际参合人数1110人,完成任务106.5%。
五、基础设施:
1、全村共有25村民小组,已通公路的有24个小组,未通公路还有石头下寨一个小组,原修通岩羊小组粑田小组公路,现已经堵塞无法通车,主要的原因劳动力少,塌方大,等于靠机遇和政府的扶持来解决通车,其余22个村民小组的村组公路,在爱路护路日期间全部修通。
2、农田水利建设方面,10月底,11月初,村支部村委招开组干部会,布置安排工作,修复水沟60余条,全长63
公里,但还有石头梁子大沟和马六塘半坡田沟还没修好,还得靠乡党委政帮助解决。
五、卫生方面的情况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健康,享有病有所医,老有所靠,两委班子大力宣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优惠政策,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新型合作医疗的好处,参保率达106.5%。
六、社会治安
村上定期不定期的招集干部群众学习法律法规知识,使大家知法、守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每个小组都制定出自己的民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一年村委会共调处纠纷九期,一年来,本村没有重大事件的发生。
七、计划生育:
一年来我村委会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经常现工作为主,以避孕为主的三为主来抓计划生育工作,使广大已经婚妇女认识计划生育的好处,到现在为止办独生子女户21户,未出现超生。
鱼塘乡挖鲁村有270户人家,总人口2020人,外出务工的占总人口的50%。2010年,人均有粮340公斤以上。村里有40名党员,但是,年轻党员少,富裕党员少,这就给该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挖鲁村在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寻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下,结合当地实际,抓支柱产业,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近年来,挖鲁村的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对于挖鲁村的发展,我们充满信心,广大党员和群众也纷纷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们将抓住机遇,在发展现有经济项目的同时,将大力发展种植橡胶,这是一个喜人的发展势头。现在有部分橡胶刚定植,早期定植的橡胶长势良好。挖鲁村委会采用的长短期经济共同发展的策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针对挖鲁村的实际,我认为挖鲁村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挖鲁村地处偏远深山,住户零散,这就给党员集中和各项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难度,但还好,挖鲁村委会的领导班子,团结务实,能吃苦,想民众之所想,苦民众之所苦,将民众的生存,致富永系心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式下,努力地工作着。由于该村离集镇偏远,信息闭塞,留守人员老年化,加上个别党员对组织的信任度低,思想保守,缺乏创业观念,科技素质不高,自己富了,也不愿意带动别人同致富,对于这类思想落后的党员,一定要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先锋,表率作用。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建设是提交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服务群众的重中之重,通过狠抓干部能力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内部管理,通过创建学习型队伍加强干部的学习能力,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村委会可以利用农闲或节日,组织丰富多彩 的文艺活动,让村里的年轻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为自己的乡亲父老送一场文化大餐,利用群众集中这个机会,在活动中就可以宣传一些政策、法规和一些致富信息。通过经常组织活动,来提高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党员之间和贫富之间的交流。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努力下,一定会迎来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经济宽裕富足的美好生活。
二、抓经济建设。
(一)挖鲁村地处低海拔,适合黄豆、花生和米辣的生长,现在这三种特产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如米辣,昆明贩下来的只是十元左右一公斤,而该村产的可以卖到二十元左右一公斤。加上这些经济作物生长周期短,风险小,村里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人们得到实惠后,增强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村委会应加强科技扶农,请有关农业科技人员进村,组织科技培训,使该村的三种特产实现增产,农民收入增加,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发展橡胶种植,今年有部分农户定植橡胶,橡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它广泛应用于工业,航空、军事工业等方面,我国的橡胶产量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一个缺口,农户在发展种植现有经济作物的同时,种植橡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基础,在种植过程中,要请有关专家测量海拔,确保育苗,定植,管理正规化,不能盲目乱种,以免不产胶水,少
产胶水的损失。
(三)是狠抓农业主业发展,紧紧围绕,近抓粮烟亩,远抓林果经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烤烟,畜牧两个重点产业,巩固提升橡胶、松脂、茶叶、小米辣四个优势产业,培育好核桃渔业两个新兴产业保持烟种面积,发展橡胶、茶叶、网箱养鱼、小米辣的种植面积。
三、维护好公路,该村地外山脚,原来的公路陡窄,无法往外运农产品,不利于该村的经济发展,现在,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连接电站的新公路已修通,为修公路,人民群众吃苦耐劳,在繁忙的劳作之余,积极投入到公路建设中,因此,为维护造福民众的公路,村委会和广大群众,特别是共产党员,要尽力维护好公路,搞好过水路面浇灌。不定期的组织小修,通过经常组织小修,确保公路畅通,因为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四、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储备和争取更多的项目,加大整合项目资金力度,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民的居住环境,实现“五个百分百”,即100%小组通路、通水、通电广播,电视在党委政府支持下达到100%庭院硬化。
五、是抓公益事业建设,克服各种困难,协调筹措各方面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困难。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
程,我们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要经历千辛万苦,但是,我们的党永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尽职尽责,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摸清和掌握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所具备的优势,根据党校学习安排,就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深入农户征求意见,与群众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研,现将贵阳市息烽县鹿窝乡大石头村的调研情况作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息烽县鹿窝乡大石头村位于乡政府南面,村所在地距乡政府22公里,东与息烽县西山乡相连,南与息烽县九庄镇毗邻,是贵阳市的一个极贫村。全村辖7个村民组,221户914人,其中少数民族(苗族)49户208人,占全村人口的22.8%,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劳动力460个,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40人。
全村总面积7821亩,有耕地1089.35亩,其中田539亩,土550.35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有林地5545亩,森林覆盖率达71%;荒山1161亩,占总面积的15%。该村海拔在1000米至1300米之间,平均海拔1150米,年平均气温15℃,常年降雨量10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10-260天,有利于发展经果林、中药材种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洋芋等,经济作物有花生、红苕、茶叶等。全村只有2个山塘,容水量约为50000立方米,仅能灌溉200亩农田,一遇干旱,多数农田得不到保障。
大石头村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目前只有乡通村毛路,从村到 息九公路九庄镇成为村的主要进出通道。由于交通不便造成大石头的农民一般只在九庄镇赶场,办事才到乡政府来。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单位的支持下,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大石头至田竹坪、下安、旧堰、新龙湾、小庆口等通组公路,小庆口至阳雀屯、下安组公路毛路已打通,但需建桥两座,由于资金缺乏,目前尚不能通车。全村有程控电话1部,部分农户安装锅盖天线,没有有线电视用户,7个村民组已全部通电。
自然条件的恶劣以及农民观念的制约,目前村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海拔高,土地贫瘠,水源较差,农民收入较低,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相当部分的农户现在仍然吃“两掺饭”(大米和包谷混煮而成),或者靠救济粮度日。
村内有小学一所,教职工8人,其中一名老师在外带薪读书;学生114人,五个年级,一年级隔年招生,学制为半日制,由于缺少教室,分早课和晚课,每个班轮流上早课。
虽然大石头村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但是,田竹坪及下安两组背靠西望山,山势陡峭,岩壁宏状,奇山异石,风光旖旎,景致迷人。西望山八大寺庙之一的华联寺就在此处。现有罗汉山、佛香湾、和尚坟、升官坟、尼姑庙等景点。现有保存较完好的庙房一处。该地苗族同胞纯朴好客,保持着良好的传统民族风情,为建设新农村,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大石头村的调研,不断发现目前新农村建设当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劳动生产率低
一是产业、产品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农村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尚未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第一产业还在起绝对支撑作用,粮食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产品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大路货产品多,高精尖产品少,好的不多,多的不好。产品内在质量差,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
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小,产业链条短,带户能力弱,农工商分离,贸工农脱节。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生产规模小,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农民走向市场步履维艰。
三是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效益差。
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受户籍制度、子女上学、用工单位诚信度、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管理、中介服务机构、信息以及农民的自身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满足于温饱、小富即安、资金不足、怕担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致使农村各种资源得不到有效配臵,大量农民滞留在有限的耕地上,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渠道狭窄。
五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实践证明,农民家庭收入与其户主的文化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还不够厚实
农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医疗条件差,技术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的村没有文化活动室和适用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乡镇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严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虽有农村医疗保险但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持续增收路子不宽
一是农业生产后劲弱。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少,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日益老化,不少水库带病运行,排灌工程亟待维修,防洪排涝能力大为减弱。加之农业的生产风险大、周期长、“无效成本”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种自然灾害的侵袭,抗风险能力差,是名副其实的弱势产业。二是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科技推广普及难。由于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不足,一些乡村农业科技人员苦于经费不足而忙于谋生,搞经营服务的多,搞技术服务的少,且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科技推广在基层无依托,致使很多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四是市场风险影响大。由于市场预测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农户都很难预测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行情,产、加、销 往往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跟风的现象相当普遍。一旦“预测”有误,对农民收入增长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加上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致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等惠农政策的效应,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4、村寨规划滞后,建设杂乱无章,脏、乱、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规划滞后,特别是农村建设根本没有规划;因为建设规划滞后,村寨建设中没有统一的设计安排,农村供水、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摆布比较随意;垃圾、污水处理的措施不力,小城镇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布局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带动力不强。
5、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是导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已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6、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 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同时由于包产到户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也致使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现象的产生,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六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问题成因分析
从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客观因素不同层度地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1、基层干部、群众对问题的认识不够
尽管广大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很高,干劲也很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一是部分农村干部群 众的思想认识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央政策很明确,到了基层就脱节,尤其在经济欠发达村组,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方法和措施了解不够,不知从何入手。目前,仍然是维持现状,没有长远规划;二是甚至有些错解和误解了中央的政策,认为新农村建设好不好,要看新房子建设多不多,误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建设新房子,搞居民点,忽视了生产发展;三是部分群众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怀疑观望心理,有的认为只是刮一阵风,刮过去就完了;四是部分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定位不准,认为建设新农村是中央的大政方针,主体应由国家来搞。
2、资金制约
大部分群众收入水平有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需求缺口较大。
3、政策与法律、法规有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中心工作,但依法保护耕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所赋予的,在实际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土地不能正常流转的问题,出现政策与法律、法规不相适应,互相抵触。
4、科技意识不强
部分农民群众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信心不足,思想认识模糊,对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低。再加之,随着劳务产业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被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力军力量不足。
5、农村现行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
这是导致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的基本原因。市场经济的效率来自于各市场主体的竞争,在竞争中选择生产什么产品,如何生产和怎样分配等问题。在中国农村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在流通中出现了制度性障碍:(1)农民并不具有土地的终极产权,因而土地的有偿流转没有产权基础;(2)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生存保障,是“命根子”。在社会保障基本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土地必须首先服从保障功能,在这一基本制约之下,农村内部制度无法作实质性变革,使农村经济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竞争主体难以形成,农村的市场体系无法真正建立起来。这与城市市场化进程的迅速扩展和对外开放的迅速扩大形成巨大反差。
6、城乡结构的变化与消费结构的变化不协调
随着城乡居民的迅速增加,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其主要特征是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这一系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50%、60%,下降到目前的30%、40%。左右,下降了近2叶百分点。而城市化率同期只上升1叶百分点。在现有的农业制度约束下,农村主要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资料,而消费城市工业品的大格局未变。长期恩格尔系数降速超过城市化率增速,就必然导致农业产品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
7、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向城市过度倾斜
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均不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1)初次 分配不能完全体现效率原则,即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常不是公平充分竞争的结果。主要农产品粮、棉长期价格没有放开,农民实际上是自然和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土地价格是政府官价,给农民的补偿水平低之又低;农村劳动力务工,其工资被压得低而又低,且大都没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使农民工处于最为不利的分配地位。(2)社会再分配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国家的财政还主要是城市财政,支农支出即使列支巨大,但很多是养了城市的职工。如粮食风险基金,国家每年数百亿元支出,但绝大多数用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政策性银行的职工,用到农民头上的不多。国家财政对农民困难群众的救助额,还不及城市低保人员总支出的1/10。(3)作为社会慈善捐助,我国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发达国家已占到GDP的7%左右)。因而,缺乏支持困难群众的“第三次分配”杠杆。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因素
一是党的战略决策为我们提供了重大机遇。面对全国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据此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机遇,为我们做好新阶段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升华了观念和思路,增强了动力和信心。
二是息烽县“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内在动 力。息烽县创办的《三农之窗》为农民搭建信息平台 该刊物是县政府办公室主办,县农办、农业局、科技局承办的农业类信息月刊。刊物集农业政策、农技天地、市场信息等内容为一体,注重实用性,兼顾专业性,力求通俗易懂。每期发行20000册,向全县2万农户赠阅,旨在帮助农民解决信息闭塞问题。
2003年以来,全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三杂”及脱毒马铃薯良种普及率持续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年增强。三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经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逐项评审,获全省二等奖。另外,市各职能部门把智力支边扶贫工作与计生“三结合”帮扶、“双千”工程结合起来,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如市政府办公厅,结合自身实际,把帮扶工作与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几年来,共建帮扶点和“计生三结合”联系点、“双千工程”联系点3个。协调相关部门投入扶贫资金191万元,个人捐款43680元、捐赠价值14万元的电脑36台等;市乡企局在实施“双千”工程中,帮助乡镇培训村民2.5万人次,帮助贫困户310余户,资助贫困学生80余人等等。此外,在第三批的“双千工程”中工作队员不仅寻求社会资助,支持山乡教育,解决群众困难,而且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制定发展规划,强化基层建设。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已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息烽紧扣加快发展这一主题,以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统揽工作全局,积极转变观念、调整结构、扩大招商,着力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加速 发展三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以磷化工、医药食品、旅游休闲、城郊型农业等为主的强劲经济,支撑着息烽国民经济的“大厦”,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跨越。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2004年GDP超过16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07年GDP实现26.4亿元,年均增速17.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招商引资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八以内,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前移。
五、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石头村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理解为: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
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 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编修村镇规划,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该村应掌握的重点和思路建议如下:
1、重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需长远谋划,科学规划,扎实稳步推进。中央提出50年,省、市提出10-15年,而该村要坚持因村而宜,结合村情民俗,抓住发展重点和建设难点,找准建设突破口,在尊重民意的原则下,采取先易后难,因势利导、试点引路,分步推进的方式对本村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2、强基础。要在目前基础设施条件下,逐步实现道路全部通村、通组、通居民点。每自然村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并逐步建立公共垃圾处 理场所,逐步让电脑、电话等设施进入百姓家中,占领生活空间,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生产和服务,以此,促进城乡一体化。
3、兴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兴办龙头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在城郊周围,全部发展蔬菜生产;三是大力发展果树产业,实现蔬菜、果树万元田;四是通过发展畜——沼——果(菜)模式,利用国家沼气建设项目的有利时机,发展以农村循环经济为主的沼气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
4、建设新房子。以自然村为单位,科学规划,适度规模、适当超前,严格执行,分步实施,不能操之过急。在建设过程中,应慎重考虑,按照“五大功能区”要求进行。即:公益事业区、农田保护区、支柱产业开发区、农宅建设区、公墓区和垃圾无公害处理区,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农民意愿。
5、树立新风尚。具体来说一是要正民风。就是要达到“四无”标准,无封建迷信、无小偷小摸、无“黄赌毒”、无违法乱纪;二是要邻里和,即贫困农户有人帮、村民大病有钱医、孤寡老人有人敬、小孩上学有保障。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谐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融洽相处的平安详和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6、推进新民主。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务、财务公开,落实农民群众在发展生产上的经营权、自主权、知情权、参与权,接受群众监督,实现阳光政务,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规范有序,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形成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平等友爱、诚信守法的新风尚,村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