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物方案
一、机构沿革
东阿县的文物保护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1951年6月份,原平原省古物管理委员会,对鱼山曹植墓的清理发掘;1956年的山东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东阿县文化部门都派员参加。当时的文物保护工作由县文化馆负责。一直到1979年8月,县图书馆成立之后,文物保护工作随之由县图书馆负责。县图书馆下设图书组和文物组。文物组4人,负责对全县的地上地下及馆藏文物的保护与管理。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各项文物法规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适应形势与工作的需要,1997年8月,由东阿县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了东阿县文物管理所,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东编发[1997]5号)。负责全县的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隶属东阿县文化体育管理委员会(今为东阿县文化旅游局)。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2名,馆员4名,助理馆员1名),离休干部1人。
二、加大文物执法力度工作
为加大执法管理力度,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东阿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东政发[2003]37号)。《通知》要求:① 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增强广大人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做好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②文化、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和制止各种文物违法行为活动;③在城乡基本建设中,要增强文物保护的力度,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各项规划之中,尤其对各大型基建项目,文物管理部门要先期介入;④各乡镇政府由乡镇长挂帅,成立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乡镇文物保护规划。同时要密切配合县文物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田野文物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置,防患于未然;⑤乡镇长与文物所在地的管区、村委会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⑥把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年终目标考核责任制。对那些玩忽职守,不履行职责,造成文物重大损失的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并由分管文物工作的副县长及文化、文物、工商、公安、城建等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与各乡镇长签订文物保护工作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把东阿县的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正规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三、库藏文物安全管理情况
文物库房是文物保护工作的保护重点,对防火防盗,警钟长鸣,时刻注意文物自身的安全。为消除一切隐患,在文物库房中安装了防盗门窗、消防器材、录相监控设备、红外线报警设备与县公安110联网,确保文物万无一失。历年来从未出现过其它事故。2002年,被定为“文物系统博物馆和安全防护”三级风险单位。
第二篇:文物古建筑方案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二年八月十三日
##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
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为切实改善我市古建筑消防安全条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根据省、市统一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决定从现在起至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战结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古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山西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有效预防和遏制古建筑火灾事故为目标,认真组织开展此次专项整治工作。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整治重点
(一)清理在古建筑内设置的违法经营公共娱乐场所;
(二)拆除在古建筑之间及毗连古建筑私搭乱建的棚、房;
(三)清除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存放的易燃易爆物品及柴草、木料等可燃物;
(四)改造在古建筑内未经穿管保护、私拉乱接的电气线路;
(五)规范管理宗教活动用火和僧、尼、道士等人员在古建筑内的生活用火行为;
(六)增加和改善古建筑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器材。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8月15日前)
联合旅游、宗教、文化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辖区古建筑专项整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发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专项整治工作。
(二)自查整改(8月16日——9月1日)
对辖区的古建筑全面统计、摸底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督促各古建筑单位按照当地的统一部署,针对此次整治的重点内容积极开展消防安全自查,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机构,强化自我管理,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装备,切实提高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三)联合整治(9月2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在各古建筑单位自查整改的基础上,联合治安、旅游、宗教、文化等部门按照此次整治的重点内容有序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将火灾隐患整治完毕。
五、整治要求
(一)提高认识,严格执法。
紧密结合本市古建筑消防安全形势实际,在检查中认真执行有关的消防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真正消除火灾隐患。同时,要充分利用火灾事故案例,促使隐患单位提高认识,增强整改火灾隐患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火灾的发生。
(二)强化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
在专项整治中,要督促古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古建筑保护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明确古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及其职责,成立消防安全组织,配备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并结合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尤其必须严格用火、用电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管理。除宗教活动外,严禁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使用蜡烛等明火照明。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等要普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同时要加强对僧、尼、道士等人员的消防教育,使他们切实掌握基本的防火知识以及报警、扑救初起火灾的技能和自救逃生常识。要督促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建立和落实防火巡查制度,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加强防火宣传,切实提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三)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条件。
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城乡规划和《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辖区古建筑的分布情况,将保护古建筑所需的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和消防装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城镇和风景名胜区消防规划和建设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对于距离消防队较远的古建筑,要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其管理、使用单位修建消防水池、供水管道等设施,配备消防车、消防泵、手抬机动泵等消防设备,组建专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组织,努力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条件,提高古建筑抗御火灾的能力。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三日
第三篇:文物局开展文物普查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和*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文物局拟定的*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搞好我区的文物普查,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普查的意义和目标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将有利于科学制定我区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规划,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整合国土资源和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物普查,总体评价我区不可移动文物现有的生存状态及发展趋势,为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依据;为建立我区不可移动文物档案标准化、动态管理创造基础条件;为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创造条件;协调文物管理部门和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关系,提升我区文物保护的科学水平,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区行政区域内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六大类文物。
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13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
普查登录的内容是: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类别、数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况;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文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资料。调查中应同时测绘文物线图、摄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标本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一并进行登录。
三、普查的组织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确定普查的组织方式。
(一)组织机构
成立*区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文化局,办公室主任由孟广喜兼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1、落实市普查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全区的普查工作,负责普查的日常工作和具体协调;
2、制定普查方案,组织实施各阶段工作;
3、举办普查人员培训班;
4、对各街镇乡的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质量抽查;
5、组织普查档案的建档备案工作,建立普查文物数据库;
6、完成普查工作总结,向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提交普查工作报告;
7、编制普查经费预算。
(二)普查队伍
1、由区文化局抽调有关人员组成区文物普查队,对我区已登记的13处不可移动文物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按普查的技术标准和需求登录全面内容。
指导、配合文化站深入农村、社区,做好文物线索的收集整理工作,了解工作进度,对普查进行督促检查和质量抽查、收集各普查组的所有资料,做好整理及建档工作。
2、各街镇乡成立由文化站干部为骨干的文物普查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的文物普查工作,以召开座谈会,走访知情人、老年人等形式收集文物线索,配合区普查队进行田野调查,做好相关资料、信息的登录工作,报区普查队存档。
(三)部门职责
1、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组织动员本部门、本系统的有关单位,配合文物行政部门做好普查工作。
提出本部门参加文物普查的工作方案和措施,通知本系统各单位执行。协助文物部门研究解决普查中涉及本系统的重要问题。
2、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提供本系统管辖范围内的文物线索,配合普查队、组进行调查登记。协同做好普查文物的安全和保护工作。普查中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保护。
3、公安、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普查文物安全。凡涉及普查文物的建设活动,包括工业、交通和水利设施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均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此次普查的有关规定。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采取有损文物安全的行动。
四、普查的技术标准和要求
按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文物普查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实施。
(一)统一标准
普查实施标准化管理,执行由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统一的普查规范及技术标准。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及其著录说明。
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的技术标准,包括文物的认定标准、分类标准、定名标准、年代标准、计量标准。
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资料的采集、存储、汇总、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的规范。
(二)突出重点
1、以全面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于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主要调查其文物本体的现状和文物的周边环境状况。
2、在全面调查、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上,应重视乡土建筑和建筑群的调查登录。重视具有典型价值的近代工业建筑、金融商贸建筑、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建筑、水利设施、林业设施、交通道路设施、军事设施等行业性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风格、流派、形式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调查登录。
(三)全区汇总
普查以区为基本普查单元。田野调查的组织,文物信息、资料的采集、汇总、上传,普查档案的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编制等均以区为单位。
五、普查的时间与实施步骤
(一)普查的时间和标准时点
*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年4月开始(已先期部署),到*年12月结束。普查分三个阶段进行。
普查标准时点为*年9月30日。
(二)我区普查的步骤
1、第一阶段:至去年5月前,主要任务是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制定普查方案,部署全区文物普查工作,测算普查经费,组建普查队伍,组织培训等。
2、第二阶段:去年5月至*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区普查队和各普查组为单位实地展开文物调查和信息数据登录工作,普查数据资料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
(1)普查队、各组根据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普查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所负责地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勘查、测量、标本采集、绘图、拍照、录像等,认真做好文物数据和相关资料的采集和登记工作。
(2)及时整理、录入调查资料和信息数据,普查队负责人负责审定,要保证资料、信息和各项原始数据真实完整。
(3)普查数据、资料定期上报。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向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普查电子数据、资料和普查进展情况报告。
(4)普查数据、资料的纸质文档在野外调查结束后,以区为单元妥善保管,以备核查。
3、第三阶段:*年1月至*年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并上报市领导小组审核。
六、普查数据和资料管理
普查数据和资料,由进行田野调查的普查组调查、登录,由普查队审定,市和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级管理。
普查队、组在田野实地调查中,应根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认真调查,如实准确填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的各项内容,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科学性。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和数据,如有上述情况发生,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普查资料和数据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履行保密义务,如发生泄密事件,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普查结果,负责建立本行政区的文物普查档案,并报市文物局。
七、普查的经费
文物普查工作四年经费总计*元,所需经费列入相应的区财政预算,按时拨付使用。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按照国家财政制度规定,加强普查经费的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有效;同时,要加强对普查设备的登记、使用与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八、普查的总结
普查工作结束后,区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整个普查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组织工作、前期调研、业务培训、田野调查、数据资料汇总、整合普查成果等,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全面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规范要求,提出本区的普查工作报告,并报市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四篇:无棣县文物管理局消防安全大排查方案
无棣县文物管理局
关于深入开展全县文物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的实 施 方 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省、市、县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的工作部署,无棣县文物管理局决定从2015年7月1日至10月30日,在全县各级文保单位、博物馆、纪念馆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加大火灾隐患的整治力度,预防和遏制文物系统火灾的发生,全面推动文物消防安全工作,为全县文物安全和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排查范围和重点
(一)排查范围
全县范围内的各级文保单位、纪念馆、文物库房、博物馆。
(二)排查重点
1、博物馆、纪念馆是否依法通过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备案和投入使用前消防安全检查。
2、重点检查文物开放场所参观游览人员消防应急疏散引导措施、是否制定灭火和突发事件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消防自救 演练。各级文保单位防火检查、巡查和安保员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消防报警设施和消防水源设置及与消防部门沟通配合情况等。
三、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消防安全排查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县文物管理局成立了由局长刘震任组长,业务股、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指导和督促全县文物系统的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四、工作步骤
此次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活动分动员部署、自查自纠、全面排查整治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
7月5日前,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文物系统深入开展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部署开展工作。
(二)自查自纠
8月10日前,按照县政府部署和本方案的具体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全面深入查找和综合整治存在的文物消防安全隐患,填报《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统计表》,做好情况记录。
(三)全面排查整治
9月20日前,对本辖区内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库房、各级文保单位要开展拉网式大排查,要做到全覆盖,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个科室要高度重视这次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工作责任,开展整改活动。
2、真查实改,确保实效。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认真检查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对排查出的问题做好记录,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
2015年7月3日
第五篇: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
非遗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
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文化的不断交流,更让我们认识到保护、利用与开发卓尼县 “非遗”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参与意识”;其次,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扶持;再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近未来;最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升自身价值,打造出卓尼文化的品牌。
为认真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切实保护、传承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通知精神,遵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普查先行、重点保护、立法保障、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立足现实,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循序渐进,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切实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入全面规范的轨道,使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发,努力为实施“民族文化强县”战略,打造文化咸丰、魅力咸丰积累文化资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保护属于该项目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
二、保护范围
(一)民间文学:策墨林轶事、宗教故事、战斗故事、族源史故事、石媳妇传说、周茂周措传说、二郎缸的传说、藏族民间谚语、北山完冒语群、洮河沿岸语群、东部藏巴哇语。
(二)民间舞蹈:藏族舞蹈(巴郎鼓、阿伽)、土族舞蹈(换帽子、)法舞(载护神)、巫舞。
(三)民间戏剧:藏戏(南木特)。
(四)民间音乐:藏族民歌(拉依、强勒、哇杰勒、巴热)、土族民歌(卡西、鲁西)
(五)民间美术
1、唐卡、2、壁画、3、碉序、4、塔板房、5、洮绣、6、酥油花制作、7、剪纸、8、刺绣、9、木雕、10、棺木彩绘、11、一扦套平房。
(六)民间技艺:洮砚工艺制作、编制扎制技艺、书画装裱、麦索制作技艺、藏族服饰(三格毛服饰)
(七)民间知识:藏医藏药:
(八)人生礼俗:藏族婚礼(三格毛婚礼、土族婚礼)、藏族葬礼(三格毛葬礼)
(九)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1、赛马
2、赛牦牛
3、大象拔河
4、举皮袋
5、拔腰、6、板棍
(十)岁时节令:
1、少数民族节日(插箭节)
(十一)民间信仰:1原始信仰(白塔寺、禅定寺、贡巴寺、达勿巴郎鼓舞)、2、庙会(草岔沟、石达滩庙、)
3、四月十五禅定寺相巴赛佛节、4、四月初八白塔寺庙会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保护名录
由县文广局牵头,县民宗局协助,各乡镇(区)配合,组建工作专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普查内容涉为上述保护范围所列的十一大类64小项,重点摸清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艺术传人、发展现状等。普查方式以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看表演、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对所有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对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
在认真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卓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撰写各个艺术门类单项材料,并附图片,如《洮砚制作技艺简介》、《巴郎鼓舞简介》等;建立《卓尼县民间艺人资料库》,每个艺术门类各选择1-2人,撰写艺术传人单项材料。
(二)开展卓尼《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编修工作
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组织专班,广泛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在原有基础上筛选和增补,认真修改,精心编排,提前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尽快印制成书。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一是对现在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摸底登记;二是文化、民族部门组织力量选择重点撰写并出版1-2本。三是动员文联各协会及社会有识之士参与撰写。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1、将洮砚制作技艺和巴郎鼓舞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将木雕、“三格毛”服饰裁剪技艺、土族民歌申报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将棺木彩绘,麦索制作技艺,啊迦善巴等申报省级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4、县文广局、县民宗局负责全面普查,广泛征求意见,排列出亟待保护的其它重点对象,并组织力量修改加工,使之成为我县新的文艺品牌。条件成熟后,继续搞好注册申报和全国第三批或其它批次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四)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区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动
各乡镇、村结合实际提炼1—2种本土特色文化,加紧打造、精心提高,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使本土特色文化更鲜明,更具影响力。
1、命名民间文化保护区:
洮砚乡
文化艺术之乡
2、命名特色文化传统村落: 尼巴乡尼巴村
(五)加强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壮大民间艺术保护队伍
1、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创办民间艺术团体,对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进行登记、适当时命名授牌。
四、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也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论是开发还是保护,只要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总会变得不切合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同时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紧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在这个大方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也似乎并非不可调和。适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会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但在适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要点值得注意:
1、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2、可以利用遗产开发当代文化产品但要与遗产加以区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并非为表演和旅游而设计,在需要进行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时就难免会对遗产的部分内容进行变更,比如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在民间戏剧中加入声光电元素,为了增强音响效果在民间音乐中加入新式乐器的伴奏,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在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工艺等等,经过这样的变更原本非为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需要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了一种既具有全新形式,又带有遗产元素,适合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的当代文化创意产品。为了经济开发需要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当代文化创意产品是应当给予支持的,因为它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遗产的社会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当代文化创意产品应当在推广时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区分,让当代创意产品的受众对于其改动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防止对于遗产的误解。
3、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
4、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些与时代发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