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政策法令

时间:2019-05-14 08:0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物政策法令》,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物政策法令》。

第一篇:文物政策法令

文物政策法令

1、文物的特性:

1文物的物质性2文物的时代性(历史性)3文物的不可再生性4文物的不可替代性5文物价值的客观性6文物作用的永续性

2、文物的工作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3、立法宗旨

为加强文物保护和发挥文物作用

4、文物的作用

1文物的证史作用:历史的见证;对文献记载的证实

2文物的正史作用:是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3文物的补史作用:对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充记载的缺佚

4文物史料的功能:形象、具体、直观、多样也是文物的特点之一

5、文物教育的特点

1文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文化遗存

2文物是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6、国家所有文物所有权特征

国家所有文物是有形的文化遗产,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财产,是社会主义国家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所有权主体的唯一性 2所有权主体的统一性 3所有权客体的广泛性 4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

7、文物分类的原则

在研究文物特性基础上进行: 1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 2物以类聚

3一个标准与一种方法

4复合体文物归类与约定俗成

8、文物分类的方法:

1时代分类法2区域分类法3存在形态分类法4质地分类法5功用分类法6属性分类法7来源分类法8价值分类法

1、我国文物工作的适用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

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分8章33条 1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2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实施细则》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关羽严厉打击盗掘古墓葬犯罪活动的意见>的通知》 3行政规章:

《关于加强文物市场管理的通知》 《关于禁止非法买卖文物的通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进出境旅客通关的规定》 《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文物出境鉴定管理办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关于拍摄电影、电视有关文物的暂行规定》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 《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2、文物的定义及其范畴:

文物,在古代被称作古器、骨董、古董、古玩。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泛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保留至今的文化遗存,包括已发现和尚待发掘、整理的地上地下全部遗迹和遗物。二是狭义的,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保留至今,具有文物价值并受国家保护的遗迹和遗物。

3、文物的特点:

1一般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三方面的价值 2应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实物

3国家保护的文物应具有广泛性,是反映历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实物

4、文物分类方法及存在形态种类:

依时间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文物;从文物的存在形态可分为可移动文物(包括出土文物、传世文物、馆藏文物等)和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遗址、古墓葬等);按文物质地又可分为石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骨角器、竹木器、玉器等

5、文物的所有权:

1国家所有: A我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存在的一切文物B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 2集体和个人所有: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传世文物

6、文物管理机构:

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是我国的文物管理机构。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文物工作。

7、文物保护管理经费来源:

文物保护的经费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

8、文物工作者守则:

1981年4月28日,制定《文物工作人员守则》,要求须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有关规定,在工作中切实遵守《守则》,严禁将文物化公为私,监守自盗,严禁将文物作为礼品赠与任何个人,严禁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亲友收购文物

9、文物保护单位:

是专指我国政权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审核公布的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以及石刻等六大类一般来说不能整体移动的文物。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县三级

10、文物保护的“四有”工作: 1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有标志说明 3有科学记录档案 4有人保管

11、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和修缮的基本原则:

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时刻等,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须遵守不改文物原状的原则

保养、维修工程,按其性质分为三类:经常性的保养维护工程、抢救性的加固工程和重点进行的修缮、修复工程

12、文物修缮的报批程序:

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维护工程应由保管机构或使用单位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抢险加固工程应报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加固工程方案,应报国家文物局批准;修缮、修复工程必须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勘察测绘的基础上制定方案。方案应在广泛征求意见和经研究论证后,按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该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13、古建设维修:

1原则:不改变文物原状

2方案:须报与文物保护单位同级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险加固工程方案,应报国家文物局批准

14、历史文化名城定义

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

15、历史文化名城定义:

是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城乡环境保护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国务院于1982年2月8日、1986年12月8日、1994年1月4日公布了三批99座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3批6座省文化名城: 1批:大连、辽阳、兴城 2批:朝阳、北宁 3批:新宾县永陵镇 国家级:沈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务院公布,它的保护范围和建筑地带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和建筑地带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

16、在文物保护范围内新建建筑应如何履行报批手续: 1在各级文物保护范围内不许进行其它建设工程

2如有特殊需要须经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3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内进行其它建设工程须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17、地面文物的管理: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开放须报同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2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拆迁须报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17、考古发掘的原则:

配合基本建设发掘为主,主动发掘为辅

18、考古发掘的方法:

1考古试掘2主动发掘3抢救性发掘4特许发掘

19、考古发掘的报批手续:

1经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考古试掘 2从事主动发掘的文物机构、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审查同意,由文化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后,始锝进行发掘

3抢救发掘由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力量进行,同时应向文化部报告,并在发掘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补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申请书》,补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

4特许发掘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报国务院特别许可后才能进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经国务院批 20、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规定

1要事先会同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工程范围内进行文物调查或勘探工作,如发现文物,列入工程设计任务书,如有重大发现,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2早已发现有埋藏在地下的文物一般不得进行建设工程

3有很高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如施工时会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另行选址

4配合基本建设考古,所需费用和劳力应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和劳动计划,或报上级计划部门予以解决

21、水下文物的定义

是指遗存于下列水域的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1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的一切起源于中国的、起源国不明的和起源于外国的文物

2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和起源国不明的文物

3遗存于外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以及公海海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

22、水下文物的保护管理

根据文物价值确定全国级或省级保护单位、保护区,并予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中国管辖水域进行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须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不得进行。

外国国家、国际组织、外国法人或自然人须采取与中国合作的方式进行,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由国家文物局报经国务院特别许可

23、确认考古发掘和文物勘探资格

1考古发掘单位和项目领队人员的资格由国家文物局审查认定并颁发证书

2文物勘探单位和领队人员的资格由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认定并颁布证书

24、风险等级单位

一级:确认由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

二级和三级:由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公安部

25、风险等级单位安全防范工程 一级:确认由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

二级和三级:由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级公安部

26、馆藏文物的调拨和交换手续

一级文物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其他文物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27、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

八防: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空气污染

28、文物出境的规定

1出口文物和私人携带出境的文物,须经省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文物鉴定组织鉴定

2文物出境须事先向海关申报,经鉴定可出境的由海关部门查验发许可证可放行,不可出境的,国家可征购

29、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

由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一级文物不得超过规定比例,特别重要、易损和孤品文物应禁止出国展出,具有总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未经国务院批准,一律禁止出境展览

30、文物出境鉴定的标准 1949年以前制作、生产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原则上禁止出境 2革命文物不论年限,原则上禁止出境

3凡是有泄露国家机密,或是歪曲、丑化我国人民,政治上有不良影响的文物禁止出境 4 1949年以前生产的少数民族文物禁止出境

5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具有高度政治意义和艺术水平的艺术创作、手稿等禁止出境 6对于有计划有组织出口的一般文物,根据文物的类别,划定两个不同的年限:a、一部分以1795年为限,在此以前的禁止出境;b、一部分以1911年为限,在此以前的禁止出境 7一切外国的文物,如其中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较高的或比较稀见的,也可禁止出境

31、流散文物的管理

流散文物是指非馆藏的可移动文物,不可自由买卖,不可出口。

1各类物资收购部门如发现文物,应移交所在地的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银行收购的金银器件和古钱币属于文物的,除留于研究外,应作价移交;司法部门在办案中收缴的文物在结案后应移交县级以上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2流散文物还可由文物商店收购

32、文物保护中的犯罪行为和追究刑事责任 1盗窃珍贵文物罪有三种类型1盗掘古墓葬、古文化遗址2盗窃馆藏文物3在建设施工中发现古墓葬、古文化遗址,未报告文物管理机关而擅自发掘、哄抢或私分、私留文物。盗掘二级文物的,处以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盗掘一级文物的,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没收财产

2破坏珍贵文物、名胜古迹的,处以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3非法经营,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刑或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4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赠送外国人的以走私罪论处

第二篇:马达加斯加外汇管理法令

马达加斯加外汇管理法令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府关于颁布《外汇管理法》的法令

2006年8月2日第2006-008号

宗旨概述

1967年12月28日第67-028号法令及其1973年9月10日第73-053号关于补充和修改该法的实施细则以及1993年3月30日第93-010号法令,曾一度成为马达加斯加与外国进行金融业务往来的基本法。自1996年9月开始,马达加斯加采取取消对外日常支付业务的限制措施,并且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第8条规定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战略上考虑,这项改革需要取消所有的外汇限制措施,并需制订新的规章以建立进出口贸易新的政策环境。但必须承认,以前的法律规章和后来为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第8条规定而制订的新的条例之间尚存在着对外汇管理法律理解上的不一致性。为此,特制订马达加斯加外汇管理现行法律。

制订本法的主要目的是:

-进一步明确与现行外汇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使之适应国家经济政策变化以便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国家将逐步实行经济自由化的战略政策。

本法令主要的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了马达加斯加处理对外金融关系的名词定义;二是表明了马达加斯加在开放资本交易市场和引进期货交易机制方面的态度。这就是颁布本法令的目的。本法令于2006年7月13日经国民议会和参议院讨论并表决通过。依据《宪法》和最高宪法法院2006年7月27日第12-HCC/D3号决议,共和国总统特颁布本法令,条文如下: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依据本法令,有关名词定义如下: 外国:马达加斯加以外的所有国家。

授权的中介机构:所有经马达加斯加财政部批准、并依据法律细则从事外汇兑换等业务的基层银行和办事处。

外汇兑换处:取得金融及银行监督委员会颁发的许可证、可从事以下业务的公司或机构:

1、受理外汇现汇及旅行支票的买卖业务;

2、受理银行账户或银行支票项下的外汇支票兑现业务;

3、受理在马达加斯加银行开设的外汇账户项下的外汇买卖业务。

资本交易:上述经授权机构负责受理在外国的马达加斯加侨民或本地非常住人口的财产清算、转让及遗产的变化和投资等业务。

日常业务的支付:不涉及转移资本金的支付项目,尤其是:

1、所有与外贸业务和其它日常业务有关的付款,包括银行的短期正常便利服务项目及其贷款项目;

2、办理涉及其它投资类业务产生的纯收入或利息的支付项目;

3、办理分期还款或降低直接投资等业务所发生的支付项目;

4、办理涉及承担抚养家庭义务所发生的汇款项目。

常住居民:在马达加斯加拥有核心利益的自然人,以及在马达加斯加设有企业的马国或外国法人。那些自然人,不包括在马达加斯加任职的外国公务员,自其在马达加斯加安顿下来后即具备了常住人口的资格。

在马达加斯加拥有核心利益的自然人:所有在马达加斯加拥有主要住所,即他们经常居住的场所的自然人。

取得常住居民资格的自然人:自其可以证明在马达加斯加实际拥有居住条件之日起计算。非常住居民:那些核心利益在外国的自然人和在外国拥有企业的马国或外国法人和自然人,在其在外国居住后即符合非常住本国人口的资格,但马达加斯加派驻外国的公务员除外。非法兑换:那些没有在国家批准的中介机构和外汇兑换处进行的外汇兑换交易。外币:所有阿里亚里货币(马国法定货币)以外的货币。外汇市场:可以就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进行兑换交易的场所。

货币黄金 :由马达加斯加中央银行保管的金条,无论其是马国货币还是外国货币。外国直接投资:由非常住本国的自然人在马达加斯加建立一家新的公司或购买由马达加斯加人或外国人拥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的行为。

第2条 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侨民和外国侨民之间可自由进行金融业务往来。上述自由往来应在遵守本法令及马达加斯加所加入的其它国际协约规定的前提下实施。

第3条 为保护国家利益,政府可根据财政部长的建议,以政府部长会议决议的形式,采取以下措施:

1、对下列业务要求预先申报、批准或置于控制之下:

A、发生在马达加斯加境内居住的侨民与马国驻外侨民之间的外汇兑换以及其它各种结算业务; B、涉及上述第1条所规定的资本金交易业务,但不包括那些对马达加斯加的外国直接投资; C、货币黄金的进出口以及所有发生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与外国之间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交换行为。

2、明文规定将出口商品、服务产品所产生的外汇收入以及所有在与外国发生的金融关系中所产生的收入或产品收回本国。

3、指定特许中介机构,负责从事本条1a、1b、和1c所述的交易业务。第4条 根据财政部长建议,政府可通过政府部长会议决议对下列事项做出决定:

1、开放1个或多个资本交易市场;

2、引入期货交易机制。

第5条 除上述第3条规定外,本法令将不再对保险、再保险和资本业务的现行机制进行修改。

第6条 根据需要,财政部长可起草外汇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并将负责监督这些法规的落实,以确保有关规定得到严格遵守。该部长可对所有从事外汇交易的自然人和法人以及经批准的中介机构进行检查。

经批准的中介机构和兑换处必须定期向下列主管部门汇报统计数据,这些部门是: 财政部、贸易部、马达加斯加中央银行、财政及银行监督委员会

第二章 违规行为的认定

第7条 凡是违反或企图违反本法令制订的关于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与外国之间进行金融业务过程中的相关规定的行为,均将依据本法令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追究和制裁。特别是针对具有下列情形者:

1、不遵守外汇申报或将外汇收回本国之规定的;

2、不按照规定程序或要求手续办理外汇往来业务的;

3、未取得批准或没有满足为获取批准所规定的相关条件的;

4、全部或部分未执行、或滞后执行其在向负责签发某些批准证书的货币监管部门所做出的承诺的;

5、非法进行外汇兑换、以中介人身份进行价格谈判的,或该中介人虽没有得到报酬,但为卖者与买者之间为便于谈判而提供结识机会的;

6、进行假币或假冒物质交易的。

第8条 下列人员有权检查并认定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

1、马达加斯加中央银行行长或其具有资格的代表;

2、国库管理局工作人员;

3、海关总署工作人员;

上述人员需经过宣誓并佩戴银监会证章。

第9条 司法警察人员有权对非法兑换假币或进行假冒物品交易的违法行为进行检查和认定。第10条 根据《刑法》第110条之规定,上述第8条所述人员在他们认为必要时,可随时对相关人员的居所进行搜查,以确定其在从事马国和外国之间的金融交易过程中的违规事实。对经过批准的中介机构实施检查时,应出具检查令或司法搜查令,并需遵守相关法规就此所贵定的搜查时间。

此外,为执行外汇管理的规定,海关人员有权检查所有邮电汇款业务,但不包括外交信件和外交汇款业务。

第11条 依据普通法的规定,上述第8条所述的人员有权扣留违规进行外汇交易的物证或产品,并加贴封条。

第12条 上述第8条所述人员可要求所有公共机构提供相关情况,以便完成他们的任务。被搜查的机构不得以尊重职业秘密为由予以拒绝。所有妨碍检查的行为均将以纪要形式记录在案,并作为妨碍正常执行公务的行为予以追究。

第13条 在检查外汇管理规定执行情况的过程中,所有执法人员必须遵守职业秘密,否则将依据《刑法》第378条规定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然而,当需要进行司法追究调查时,这些人员不得拒绝说出职业秘密,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第14条 在对违规行为进行证据搜集时,在缺乏任何现场被抓案例的情况下,搜查人员可采取各种手段取证。所有对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认定均将以纪要形式记录在案,其有效性至有充分证据证明没有违规之日止,而这种反证明的出具必须至少由两名经过宣誓的人员签字才能有效。

第15条 上述纪要需写明检查日期、地点以及进行的调查事项、认定的具体事实和搜集的情况、扣留的文件(如有),以及起草纪要人员的行政住所、身份及姓名。此外,该纪要还应说明:被调查或搜查的违规人员已被告知了本报告的起草日期和地点,并且已经向其发出了警告。如果这些违规人员在起草纪要的现场,该纪要还应注明,他们已经阅读了纪要,并且已被要求在纪要上签字。

第三章 对违规行为的司法追究

第16条 对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追究将依据财政部的指控文件进行。

所有对违反外汇管理行为的指控,财政部长或其委派的代表有权在法庭上陈述和出具事实,并对他们的结论提供支持依据。

第17条 在向法庭提交起诉前,如某违反外汇法的犯罪嫌疑人已经死亡,办案人员将依据财政部长或其代表就该犯罪嫌疑人签署的最终判决书或罚款了结书,在民事法庭面上采取反继承措施:由法庭宣布没收罪证或赃物,如没有罪证或赃物,则根据下述第20条规定判处罚款。

第18条 如果违反外汇管理法的人员系行政管理人员、或系具有法人资格的经理或厂长,以及以某法人名义和利益而实施违法行为的经理或厂长,该法人亦将受到司法追究并依据本法规定对其处以罚款。

第19条 当违反外汇管理法的行为同时触犯了海关规定或其它法律规定时,除了受到本法规定的处罚外,还将如同违反外汇法所受到的惩罚一样,对这些犯罪行为予以记载、追究和打击,或根据其具体的犯罪行为予以相应的处罚。对于本法没有提及的情况,将依据普通法予以追究。

第四章 处罚

第20条 任何人触犯或试图触犯上述第7条规定的措施,将处以1个月至5年的监禁并处以相当于罪体金额本身的一半至三倍的罚金。

如果再次犯罪,将依据《刑法》规定加倍处罚,且必须处以监禁。

第21条 除依据本法第20条予以追究外,法庭还将宣布对所有犯有上述第7条规定行为的人处以没收罪证或赃物。

上述第8条所提及的人员可以提请有关法院院长发布采取保全措施的命令,包括冻结各种资本金或冻结有可能被没收或查收的金融业务。应主管当局要求,这些冻结措施可予以解除。当上述犯罪行为涉及几个自然人或法人的共同参与时,如果他们的共同罪行包括他们所得到的薪酬已被查获,不管其是否被别人代表,每个相关参与人均将构成犯罪。因此,每个自然人或法人均将分别被处以罚款。

第22条 除《刑法》第42条的禁止条款外,受到违反外汇法指控的人员在5年内不得从事外汇兑换业务,亦不得参与各类职业组织负责人的竞选。

第五章 罚款结案

第23条 财政部长或其代表可与相关违章人就有关违规问题达成罚款了结并亲自确定罚款了结的条件。

第24条 如果违规人愿通过罚款了结,罚款的金额可以超过罪体本身金额的两倍,但最低罚款额不得少于50万阿里亚里(注:根据2011年2月初的汇率计算,约合245美元)

第六章 其它条款

第25条 所有以前制定的与本法相违背的条款均将作废,特别是: 1、1967年12月18日第67-028号关于马达加斯加共和国与外国金融关系的法令的规定; 2、1973年9月10日第73-053号关于修改和补充67-028号法的法令的规定; 3、1993年3月30日第93-010号关于对73-053号法令第9条、10条、12条和16条以及第67-028号法进行补充的法令的规定。第26条 为实施本法令,有关具体细则将另行出台。

本法令将在共和国的官方报纸上发布。并将作为国家的一项法令执行。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 马克﹒拉瓦卢马纳纳

二00六年八月二日于塔那那利佛

第三篇:TIA环保新法令

TIA:电动玩具2013年须符合RoHS 2.0指令

2011年7月1日,欧盟发布有害物质限用指令RoHS 2.0 即2011/65/EU,此次更新将指令范围扩大到所有电子电气产品。新指令发布后欧盟各成员国需要在2013年01月02日前将其转化为本国法律。RoHS指令对电子电器产品的危险物质除了对镉的限量要求是100mg/kg外,对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的限量都是1000mg/kg。

美国玩具行业为协会(TIA)10月9日在其官网发出新闻简报,提醒出口欧盟的电动玩具行业关注RoHS2.0指令即将实施的2个关键时间。

从2013年1月2日起,电气和电子部件起主要功能的玩具出口欧盟须符合RoHS 2.0的有害物质限量要求;而电气和电子部件 起辅助或次要功能的玩具(如推拉玩具的电动唱歌功能)从2019年7月22日须开始符合RoHS 2.0的相关要求。

按照欧盟方面的相关定义,玩具中的电子电气(E&E设备)指的是依靠(depend)电流或电磁场使产品保持正常工作的设备。在RoHS2.0指令中,对上述所说的“依靠(depend)”做了最新定义即需要电流或电磁场以至少满足一项预定功能的实现。此外,RoHS2.0将电子电气设备ROHS符合性纳入CE标志要求。生产者在张贴CE标识时应确保产品符合ROHS并准备相应的声明和技术文档。

第四篇:解析寺庙实务与法令关系

解析寺庙实务与法令关系

林蓉芝

壹、前言

从民国十八年国民政府公布之「监督寺庙条例」到内政部于民国二十五年实行之「寺庙登记规则」,甚至内政部及台湾省政府后来陆续以函示施行之行政命令,这些用于管理寺庙的法令规章,与寺庙实际之运作情况相去甚远。久而久之,反而主导了寺庙的组织形态,使之失去宗教的本质。道教尤然,甚且延伸出今日新兴宗教林立的问题(可以依法成立,却看不出宗教特质);百年政党之所以失去执政权力,最主要源由严重背离民意,如今,宗教重新立法,如果因屈就现实而忽略实务与法令关系的落差,则如缘木求鱼,毫无帮助。

长期法令缺失,加上行政人员宗教素养不足,对寺庙所造成的伤害已难弭补,即使政府偏向于由寺庙自行订定章程来作为内部运作准则,但在章程范畴中,仍难跳脱主管机关既有主观成见,尤无法解决已设信徒大会之寺庙问题(如香光寺、大觉寺等),法令所衍生的问题,政府将之推给寺庙自行解决,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欲解决寺庙现存纠纷,某部份仍需仰赖政府公权力的介入。

贰、寺庙登记与寺庙建筑

寺庙登记规则第一条「凡为僧道住持或居住之一切公建募建或私家独建之坛庙寺院庵观除依关于户口普查及不动产登记之法令办理外,并应依本规则登记之」,第五条「寺庙人口登记以 僧道为限但其它住在人等应附带声报,前项僧道指僧尼道士女冠而言」︱这是依监督寺庙条例第一条「凡有僧道住持之宗教上建筑物不论用何名称均为寺庙」的法源而来,然而,这项以僧道住持为寺庙登记的首要条件,并未被实际实行(或许是出在寺庙申请建造并未有此项规定),反倒是以寺庙外在建筑形式为认定标准。

所谓「宗教上建筑物」︱依内政部五三台内民字第一五三0六号函示:「依司法院第三三七及七0二号解释:凡用以奉祀宗教上神祗之建筑物并有僧道住持,不问其形式均应认为寺庙,其申请登记时,自须检具寺庙产权之证明文件。」,但台湾省政府民政厅六十七年四月廿七日民甲字第八四00号函:「监督寺庙条例第一条所指宗教上建筑物,系指依照各教传统建筑形式并专供宗教使用之公众建筑物而言」,并将检具证明改为:「专供宗教使用之公众建筑物」,衍生致今日之「只要是专供宗教使用则必须为公众建筑物之必然关系」,即使内政部七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台(七八)内民字第六七八八二0号函同意佛教界之建议,将「形式」两字删除,台湾省政府民政厅七十八年四月十二日七八民五字第一一七九五号函仍以「至具有宗教传统建筑八字仍继续适用」。

一个错误函示,影响佛教至深且巨,许多寺院道场为了办理登记,重改建筑外观,弄得非佛非道,失去了佛教原有之内函精神。直到今年开放寺庙补办登记,仍有部分县市政府承办人员仍 坚持所谓的「传统建筑」才是「宗教上建物」,上级单位却无人敢于承担这项「绝对错误」。事实上,宗教多元化之后,有些宗教建筑物并未奉祀神祇,以传统对寺庙的主观认定,恐怕已难符合现代宗教之需求。

再则,将宗教建物皆视同为供公众使用之建筑物,是否得当,仍待商榷,佛教丛林多处深山野外,许多精舍为单纯静修道场,按「公众使用建筑」标准,需有安全消防设施,反而位于市区大楼内的讲堂,因无法办理登记,而免除这项困扰。

过去,寺庙申请建造,须先送主管机关(民政单位)同意再转建管单位,还必须检附正面图、侧面图等工程图样,直至精省之后,内政部八十八年八月十三日召开宗教业务研讨会,修订「台湾省寺庙申请建造应具表件及注意事项」,方才同意修正为由寺庙径向县市政府建管单位提出申请,并先试行三个月,期间仍有部分县市政府建管单位不愿配合,经本会再度力争,内政部函知各县市政府建设局,方才落实此单一窗口政策,回归「宗教辅导」本意。未料,内政部于九十年八月十三日研商寺庙补办登记相关事宜会议时,台北市政府置本案不顾,竟重提「建请寺庙建造仍应先取得民政单位同意后径向建管单位提出申请,以便辅导各寺庙及寺庙起造者」,其本末倒置做法,令人气结;另此次补办登记仍有许多寺庙被以非属宗教建筑退件,试问,寺庙建造既已不必经由民政单位许可,民政单位应以寺庙是否从事宗教上行为为登记要件,与建筑何干?诚如某建管单位承办人所言:「某寺庙 申请建造,一切合法,仅因信徒大会记录有所争议,而遭搁置二年。」此类案例,不胜枚举,行政部门,如若不能先确定「宗教辅导」之基本立场,实难取得宗教界之信任。

从「未经寺庙主管机关核准者,建筑执照不得核发」到「径向建管单位申请」,虽只是一念之间的差别,却是历经数十年的争取,公务人员虽需依法行政,但,许多法令并非出自正确的专业素养,寺庙申请建造有诸多限制,却独缺对发起人条件的要求,今日寺庙的泛滥,与此互有因果关系,就一个宗教徒而言,宗教领导人远比宗教建筑物重要,信徒绝不会因为寺庙有否登记来考虑其参与的程度,不让寺庙取得登记,政府反而无从监督辅导,十方财产无所归属,这才是问题。

参、信徒大会惹争议

监督寺庙条例第六条「寺庙财产及法物为寺庙所有由住持管理之」,寺庙登记规则第五条「寺庙人口登记以僧道为限但其它住在人等应附带声报」,寺庙「信徒大会」的形成并成为寺庙最高权力机构,可能肇因于此,除此之外,法律并未有任何有关寺庙人事方面的规定。

民国四十三年,内政部依据台湾省政府建议,对有关寺庙信徒资格之认定首次指示应依照光复后寺庙登记信徒名册为准,其过去已沿惯例皈依者亦可视为信徒,并请省府转饬各寺庙置备信徒名册造送当地县市政府备查,民国四十四年,台湾省政府民政厅以信徒自行造报之信徒名册缺乏公信力及信徒资格之认定不 够具体,建议内政部函颁信徒认定四原则,民国五十一年,中国佛教会鉴于各县市佛教寺院常因人事与寺产问题自分派系,纠纷迭起,认为寺庙如能置备信徒名册,实行自决,则有助于消除纠纷,因此建议内政部函请台湾省政府通令各县市政府协助各寺庙置备信徒名册。台湾省政府五十一年三月二十日府民一字第一六一八五号令:「寺庙应从速置备信徒名册,以防止纠纷」,且「寺庙信徒名册一经确定,即属永久有效」(台湾省政府五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府民财一字第二一四一号函)。

或许是出于当时的时空背景,政府与佛教会一致要求寺庙设置信徒大会,但是,不知何故成效却不彰,绝多数佛教寺院仍未造报信徒名册,然信徒大会为寺庙之最高权力机构之法令曲解已根深蒂固,各县市政府于每十年一次的寺庙总登记时,不管有无备置信徒名册,一律将管理人(或住持)继承惯例填写为「由信徒大会选举之」,因此,许多寺庙信徒名册的设置,都是其负责人往生后,为产生继承人之权宜做法(纠纷也因此而起),并非有原来之继承事实;时至今日,即使法令修订信徒大会已非唯一之最高权力机构,但,政府对这部分问题仍未有任何解套的办法,一昧将之推给「寺庙自订章程处理」,但,一则「章程」之订定需提信徒大会通过,信徒大会可能自废权力吗?再则,新订「章程」能否违反原登记表中之「继承惯例」?另规定「寺庙管理人如不能依照各该寺庙之传授惯例产生时,可召开信徒大会选举?无信徒之寺庙始由地方自治团体会同民意机关召集地方公正士绅开 会选举」,不是明摆着「信徒大会」仍是寺庙产生负责人的机制。

监督寺庙条例中,住持是寺庙唯一具有管理权者,但寺庙登记规则第三条:「寺庙之登记由住持声请之,无住持者由管理人声请之」,台湾省政府四十五年府民一字第六五一四0号函:「寺庙信徒名册应由管理人(有住持会同住持)造具信徒名册,呈请当地主管机关核备...」,政令先将人事权由住持移转至管理人,再将财产管理权明定:「住持系主持宗教活动,管理人管理寺庙房屋财产,二者同时设置并无重复」(台湾省政府民政厅四十九年十月二十日民甲字第一八三0二号代电)。

管理人与住持同时设置确实造成双头马车之纠纷,佛寺协会乃就此建议内政部「为避免寺庙人事组织之混淆而造成纷争,建议由出家人住持并实际负责管理权之佛教寺院,得以勿庸另外设置管理人,以减少纷争」(八十七年四月十三日中华佛寺协会字第八七00八号函),经内政部函复:「按为避免寺庙之负责人究系住持或管理人,致生纠纷,寺庙自得于组织章程中规定:组织章程未明定或未订组织章程之寺庙,为避免因寺庙同时设置住持及管理人所产生负责人混淆而致管理权纷争,得于寺庙登记表中,仅登记住持或管理人一人或住持及管理人明列同一人」(内政部八十七年四月三十日台(八七)内民字第八七0三六七0号函)。

在此次补办登记中,登记表就将原管理人及住持两栏改为负责人一栏。肆、佛教传承与组织型态

在人事方面,依佛教三千多年来的传承制度,大略分三种型态:

一、师徒相授,二、法脉相传,三、十方选贤,道教方面更有尊重神意的做法,采筊杯或抽签方式,佛道教皆笃信因果,即使寺庙一时荒废,他日自会有有缘人来延其香火,不管以哪种方式继承,都是以其德养辈份为考虑重点,这样的传承制度与因果思想,被以现代粗浅的选举方式取代了;当然,负责人的基本条件可以用章程订定,但是,太多的制约反而是违背宗教自然法则的精神,尤以制约也是因人而易,就这些年协助寺院订立组织章程的经验里,地方县市政府承办人员的主观意识仍严重主导寺庙之人事权,尚未十足尊重宗教之自主自治(寺庙章程订定需报经主管机关之核准)。

佛教界建议以执事会替代信徒大会为管理制度,行政部门却担心衍生另一个矛盾问题,质疑由住持择派执事、执事选举住持所形成之相对利益互动关系是否合理?如此考虑虽非无理,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宗教的伦理关系,寺院僧团生活如一般家庭,不仅长幼有序,领导人更必须兼具领众的德望与能力,否则,山脉香火自然流失凋零,这些属于宗教精神层面的问题,是很难以行政力介入的。

行政部门赋予「信徒大会」绝对权力,但却忽略了「信徒身份」在法律上的地位,因信徒纠纷日起,县市政府已无力解决,台湾省政府民政厅将信徒解为「指信仰某一宗教之人而言,惟主 管机关所认定之信徒,原则上系以与寺庙有经济上关系为要件,信徒身分之确定以信徒名册造报为依据」,很明显的,行政机关是将信徒定位于与寺庙有经济关系之对象,针对信徒名册之争议,就内政部民国四十六年及民政厅六十五年之函示「信徒名册公告之争执应由县市政府处理之」「信徒名册公告异议应由主管机关核实订正」,或许,因地方政治力逐渐介入寺庙人事,政府已无力解决,内政部复于八十四年一月三十八日台(八四)内民字第八四七五七七六号函:「信徒名册于公告后发生争执,宜由利害关系人循司法途径处理」,然据法院之见解,认为信徒之认定为事实问题,不得为确认之诉标的。

目前,许多寺庙因信徒名册之争无法解决,最主要的仍在争取管理权,寺庙原本是提供信徒礼拜及信仰的场所,如基督教之教会堂,发心捐献也是出自身为教徒的布施行为,信徒可以选择适合自己依归的道场或师父,如今反由信徒来决定负责人,显然混淆了师徒关系,破坏了宗教伦理。

无论是现有法令或未来宗教立法,政府采取由寺庙自订章程规范已是必然趋势,唯「章程」是备而不用或实际依照运作,可能是政府与宗教界需要坦诚面对的问题。

伍、行政流程,有待检讨

即使政府三申五令,愿意成立信徒大会之佛寺仍然有限,就是设立了也未发挥实际推展寺务的功能,这种显然各行其事的做法,政府应该勇敢面对,寻求解决之道,当然,全面废除信徒大 会的组织型态已不可能,但整个信徒权力应随着行政命令的修改有所调整,才符合宗教精神之本质。

精省之后,力经争取,内政部虽于八十九年十月三日及十八日两次邀集各县市政府召开研商「寺庙法令」修正会议,「信徒大会」已非寺庙唯一之最高权力机构,但从一些行政程序上,仍显示政府对「信徒身份」的尊崇,首先,既然法院认为信徒只是身份问题,非为权力主体,为何「信徒名册」需要一个月公告无人异议才予确认?信徒与寺庙之间的互动,寺庙负责人最为清楚,自认有所贡献就得以提出异议的方式,容易助长其功利心态,再则,法院既不做确认之诉,政府既订有信徒认定原则,为何不能由主管机关径自核实认定?

政府一方面以社团型态要求寺庙以议事方式运作,但是,又不愿比照辅导社团方式,依宪法赋予人民集会结社之自由,将信徒视同为会员,未缴费或未参与开会即自动去除其资格;目前寺庙欲除去信徒资格,还必须检具会议纪录及挂号开会通知,有些人长期对寺庙并无贡献,只要按时开会即可,另有实际贡献者想加入,原信徒大会不同意,仍不得其门而入。

就行政程序而言,社团有单一主管机关︱社会局,寺庙却是二级或三级主管,凡事都必须由乡镇市公所呈转,除了信徒的登记与异动,纪录、财务的造报,章程的订定等,常常一个往返就是半年一年的,更令寺庙视为畏途,如果政府能把信徒制度视同一般社团之会员制度,并且简化寺庙业务之行政流程,当有助寺 庙对信徒大会的接受度。

「人团法」的开放,让我们创造了多元宗教的奇迹,从另一个层面思考,这些新兴宗教的大兴,是否意味着传统宗教已然承载不了人们对于宗教的需求?但规定三十人就得以自组宗教社团的情况下,似乎也很难见证新兴宗教的特性,新兴宗教以来自道教及民间信仰的结合体为多数,且采用寺庙之经营型态;但在法律的适用上,到底应该以「社会团体法」还是「寺庙法令」,实有待厘清。另外,寺庙与教团的属性与社会功能,在传统宗教是很容易区分的,寺庙由教团辅导,目前的法令却混淆了这种互属关系,各个寺庙皆可自己成立教团。

陆、宗教用地取得不易

历来名山古剎都是相映成趣,加上市区土地取得不易,因之佛寺兴建多选择于山野乡间,却受限于山坡地开发办法及农地农用政策,不论是私人所有或共同持分或占用国公有土地,依现行法令或可申请变更或让售,但看似容易,待要正式合法申建,却都是困难重重,遥遥无期。

占用国公有土地兴建寺庙,是比较麻烦处理的,八十九年一月十二日总统公布修正后之国有财产法第四十二条第一项第二款「民国八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前已实际使用,并愿缴清历年使用补偿金者,得径行出租」,第四十九条第一项及第二项规定「非公用财产类之不动产,其已具有租赁关系者,得让售与直接使用人」,其条件之一为「已依法设立财团法人之社会文化、教育、慈善、救济团体,因举办公共福利事业或慈善救济事业所必需者,得予让售」,第六十条第二项规定「现为寺庙教堂所使用之不动产,合于国人固有信仰,有赠与该寺庙、教堂依法成立之财团法人必要者,得赠与之」。不仅其间的让售及赠与对象为依法成立之财团法人,就连申请承租,也是困难重重,如土地地目为田,编定使用种类为山坡地保育区农牧用地,则属农业发展条例第三条第十一项所规定之「耕地」,依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私法人不得承受耕地」寺院既非同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之农民团体、农业企业机构或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不得承受耕地。由此得知,宗教团体使用或需用国有非公用土地仍有诸多限制,尤以地目及使用编定种类,就很难符合农发条例之规定,实际上寺庙持有农地情况最为普遍。

政府在订定或修改法令的同时,向少考虑实际民情,农发条例第十七条的修订让民国八十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前已登记有案寺庙办理农地更名登记,却独漏了宗教基金会,另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九十年四月二十六日订定发布之「农业用地兴建农舍办法」第三条「依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申请兴建农舍之申请人应为农民」,那些原将农地回复更名为宗教团体所有之寺庙,再也无法申建农舍,目前,寺庙使用之土地,以农业用地最为普遍,这项规定,无异鼓励寺庙再回复以往以「农民」身份之私人名义取得农地的做法;再则,农地产权属寺庙所有,地上物(农舍)却属私人所有,简直是为日后产权的继承,埋下纠纷的伏笔。

自从九二一震灾之后,政府对山坡地申请开发案更为审慎保守,虽然并无实质证据显示是因兴建寺庙造成的水土破坏,但,怀璧其罪,原进行修订中的「非都市土地申请变更为宗教使用事业计划审查及管理要点」及「宗教团体申请免受山坡地开发面积不得少于十公顷限制审查原则」,一再延误;自八十五年送原台湾省政府民政厅申请非都市土地变更之二十余件寺庙案件,无一获得核准,试问,在如此效率之下,寺庙能不违建?依据内政部八十七年所作的统计资料,台湾地区违建寺庙三五0八间,因土地未办变更编定的寺庙就有八五二座。由此得知,简化土地变更作业程序才是当务之急。

柒、宗教法制化的省思

例举了上述寺庙法令的缺失,回复到宗教是否需要立法的探讨,这个问题争议已久,尤因今年「宗教团体法」草案正式由内政部出炉,更导致各方瞩目,截至目前,这套由宗教界及学术界共同拟定的版本,虽有反对声音,仍然是历年来获各界最高评价的宗教法。

当然,任何法律都不可能只有优惠条款,没有约束条文,尤其是欲享受公益而又不愿接受政府某个程序上的监督,可能难昭社会公信,在私领域部份,如宗教仪轨、信仰行为,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的范围,甚至内部人事等,政府都不宜介入;但属公领域部份,即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政府若无法负起适度监督的责任,怠怕也很难面对社会大众的置疑。

针对寺庙法令的不适用,佛教界有一部份主张「只废监督寺庙条例,不再立法」,问题是「寺庙登记规则」系来自监督寺庙条例之法源依据,废了母法,是否表示寺庙也不必登记?那「寺庙」之权力地位如何取得?例如台北市政府在内政部「研商寺庙补办登记相关事宜」会议时,即提出:「有关寺庙补办登记之准驳属人民权利义务之内涵,似须依行政程序法第一五O条规定,以法律规定或以法律明列其授权始可。否则,各县市政府于九十一年一月一日之后,办理补办登记业务将有法规适用之问题」,由此得知寺庙登记不能没有法源依据,因此,主张废除监督寺庙条例,不另立法是行不通的,除非,全部寺庙皆改以成立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之方式登记。

另外,也有认为以现在的民法及刑法还有其它相关法律已足够,不必再重新立法,亦即是保留民国十八年所订之监督寺庙条例及寺庙登记规则、寺庙法令等,这是反对立法派所提的见解,然而,究竟现有法律是否足够解决寺庙现存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方向。以下列举几点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宗教团体不动产移转无法减免土地增值税、赠与税及契税所造成的负担。依财政部规定民国八十四年九月一日之前以宗教团体资金所购买之不动产尚可更名登记方式办理产权移转,得免征契税及土地增值税,但这只是增值税部份,买卖,并不包括「赠与」范围,且亦有其时间及条件限制,甚至,本事项还因某官员认系须于未办登记前所购买之不动产才能准予更名免税,而致宗教权益受损,试想,寺庙(或教堂)如未办登记又如何证明其购买资金系属该宗教团体所有?更何况政府同意办理宗教团体不动产更名登记,旨在减轻其税负困扰,以确保宗教团体之财产法益,减少财产争端为目的,更名注意事项里并无登记时间的限制,这单纯只是人为主观认定因素。就了解,除了寺庙之外,尚有许多早期受赠不动产之教会、教堂,碍于当时法令限制或种种因素,财产登记于牧师、神父或教友名下,因缴不起巨额增值税或遗产税,而无法更名登记于宗教团体名下的,不在少数,况且,早年登记的自然人,如今年岁已大,这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依目前税法规定,宗教团体须于章程明订解散后财产归属地方自治团体所有,才能申请免税。民法亦如此规定,无论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亦受此规范,基督教、天主教因有教会组织还无所谓,但,寺庙没有互属关系,在财产归属方面,必须重予立法才能蒙受免税优惠,如甲寺解散时,其剩余财产可归属乙寺所有。

再则,几次天灾地变后,内政部营建署,刻正以航照图调查全台山坡地违建情况,寺庙首当其冲,这些违建寺庙多因占用国有土地不能合法,这问题亦不容忽视,因此在草拟宗教团体法时,特明定「宗教团体对其善意使用之不动产有优先购买或优先承租之权,但该土地为公有非公用且于本法公布施行前已在使用者,得以公告现值价购之」,不料这项条文竟遭曲解为鼓励宗教团体窃占国土(中台出版之灵泉杂志四十七期三十八页),难道,这许 多违建寺庙,要任其被拆除,或全部以窃占国土罪起诉,才是解决之道?这恐怕也非我们所乐见。

除此之外,宗教建筑物如都市道场登记,还有纳骨塔,都有妾身未明的窘境,这种种难题,都不是现有法律能够解决的。还有回归单一宗教主管单位,现在社团有社团的主管,基金会有基金会的主管、寺庙有寺庙的主管,没有一个总归的宗教团体的主管部门,不仅造成各行其事的情况,每遇宗教事件,政府各部门更互相推诿。

捌、结论

近年来,寺庙被以窃占国土或破坏及滥垦(违反山坡地开发办法)起诉案件,时有所闻,老实讲,政府也罚不胜罚,拆不胜拆,尤其,法令若不解套,问题将继续存在,况且,若以寺庙参与社会公益目的功能考虑,辅导合法要比取缔要实际许多,另外,中央与地方政府权责不够明确,也形成寺庙之困扰,光一个补办登记作业,就很难建立共识,加上政党因素介入就更加混淆不清,台北市政府就迭以宗教辅导系「地方制度法」,而有不同意见;宗教处境是愈来愈困难。在日前的一场宗教座谈会里,聆听魏千峰律师对世界各国宗教立法现况所做的详尽说明分析,得知近十几年来,各国已偏向藉重立法以保障宗教自由的趋势,除美国、日本、德国之外,还有南非、捷克、匈牙利、奥地利、哥伦比亚等地,都相续立法,且被认为是非民主化到民主化的必然过程。

到底宗教立法是干预宗教自由或保障宗教自由,或许各有利 弊,也见人见智,个人非法学专家,不敢遽下断言,唯就时下台湾寺庙现况,只能说相关法令太多太杂,能够适用的却太少,基于维护佛教权益立场,个人认为解决问题并拉近法律与实务的距离,才有立法的意义。

第五篇:《环境保护法》法令责任的修改

囿于管理型的立法思陆爆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法令责任部分存在诸多缺陷:在责任主体上注重行政相对人,使得一些重要的环境法令义务主体,如天圆政府、环境资源监管部分受没有到约束,影响了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在责任形式上依赖行政惩奖,缺累配套的民事、刑事责任,既没有利于受害人的追偿,也无法对歹意偷排、频频违法的行政相对人形成威慑。部分行政惩奖的设计也需改进,如警告的实施圆式没有合理,致使奖奖和警戒的目的没有能实现;奖款额度小,造成违法本钱低,守法本钱下;限期治理法令责任没有够完善,限期治理的过程需要加强监管。在责任追究圆面,主要问题是缺累公姑挥蟹境损害的追偿机制和公众的诉讼监督机制。因此在《环境保护法》修订时需要明确、细化天圆政府和环境资源监管部分的责任,改进没有当的行政惩奖设计,将行政责任与民事、刑事责任追究连接起来,同时增加责任追究主体,付与公民和环保组织对政府、环境资源管理机关以及污染者的诉讼监督权,以构建一个更加完整和有效率的环境法令责任体系。

一、明确天圆政府、环境资源监管部分的法令责任。催促其积极履行职责讲座下载网

国家是环境保护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因为环境保护没有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任务,并且主要的环境要素如土天、水体、矿躲、森林、草原等也大多属于国家所有。天圆政府是国家在各天的代办署理人,具体履行环保职能。于是现行《环境保护法≡搏天圆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义务主体,规定了各级天圆政府对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背责。但由于没有具体说明背什么责任,以及以什么圆式背责,很多天圆政府并未履行自己的环境保护义务。受经济和技术水平制约,我国目前上马的很多还是污染较重和破坏生态的项目,经济收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论频繁而激烈。而一个天圆的经济收展没有仅关乎官员的政绩,更直接影响天圆的财务收入,乡建、就业、教育、医疗等天圆事务均需财力支持,收展经济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环境资源监管机构作为天圆政府的职能部分,其执法自遇也是可想而知。

天圆政府没有履行环境责任,甚至干涉环境保护,已成为制约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收展的严重障碍。在2004年的环保专项行动中,收现有18个天圆制定了200多项各种违反环保法令、法规的土政策。[1]一些天圆政府为了招商引资,放松环境管制,致使许多在其本国是环保先进的著名跨国公司,如雀巢、百事、通用、花王等,无视我国环保法令规定,在我国境内大举排污。[2]近年来,大的污染事件更是频繁收作。[3]这些污染事件大都与天圆政府单杂追求经济利益,环境监管部分没有作为密切相关。与开收者或生产者相比,政府及环境资源监管部分有法没有依更具根本的意义,更需要法令的规范和制约。然而,现行法令对此却缺累监督和矫正手段。[4]只有天圆政府、环境资源监管部分及其背责人的法令责任明冉爆环境政策、目标的实现才会

下载文物政策法令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物政策法令.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物方案

    一、机构沿革 东阿县的文物保护工作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1951年6月份,原平原省古物管理委员会,对鱼山曹植墓的清理发掘;1956年的山东省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东阿县文化部门都派......

    2011文物工作总结

    洋 县 文 物 博 物 馆 2011年工作总结2011年,我馆在省、市文物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县局的直接领导下,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积极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

    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措施在工程现场发掘出的所有文物、古迹以及具有地质研究或考古价值的其他遗迹、化石、钱币或物品,均属于国家财产,因此,在施工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文物保护工作。 1......

    文物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火灾荷载大,无防火间距 在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 采用的大多是木构架的结构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但古建筑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木制材料......

    文物鉴定委员会

    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国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设置的文物工作咨询性机构,文物鉴定委员会。1983年 1月26日成立,由文物、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第一任主任委员夏鼐......

    文物年终工作总结

    文物年终工作总结继续贯彻和落实《文物保护法》的各项要求和任务,坚持文物保护方针。为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结合我区文物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全年的工作......

    文物保护措施[模版]

    文物保护措施 (1)文物法宣传措施得力,效果显著。一是在市电视台举办文物法宣传专栏8期,大力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和我市文物点基本情况等,并刊登文物宣传口号流动字幕,增加文物安全......

    文物自查报告

    文物自查报告 文物自查报告1 XXX区文物管理所安全工作自查报告XX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根据文体新局会议传达区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及安排布置,结合我所第一季度文物安全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