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思考

时间:2019-05-13 10:2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思考》。

第一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思考

近年来,千灯镇把新农村建设全面融入“两个率先”的进程之中。今年,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各项指标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10月17日,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千灯时,对千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协调推进三次产业,经

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坚持发展不动摇,全镇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今年可实现工业销售80亿元,GDP30亿元,财政收入5亿元。累计注册内外资企业1400多家,投产700多家,总投资超100亿元。其中,外资企业近400家,注册资金8.7亿美元,到账资金4.5亿美元;民营企业1000余家,注册资金25亿元。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事业迈出成功第一步,今年4月30日顺利对外开放,预计全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国家农业示范区为龙头,现代高效农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累计引进农业项目45个,其中外资18个,注册资金1.12亿美元,民资27个,注册资金2.3亿元。

二、以促进增收为目标,深入实施富民工程,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富民工程持续实施,农民富裕程度不断提高,预计今年人均收入达到9700多元。“三有工程”全面推进,全镇就业率92,物业率70,技能率90。“五道保障”不断完善,185户农民领取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9,转社保人数2000多人,医疗保险参保率99.6。土地补偿足额兑付,预计今年将兑付8000多万元。拆迁农民利益得到保证,成为农民致富新途径,全镇已拆迁农户2200户。三大合作社加速发展,总计组建31家,预计今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600多万元。

三、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效。聘请专家学者制定了全镇区域总体规划和古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单项规划,以规划指导全镇小城镇建设。三年来,累计投入公共设施建设资金15亿多元。建成7米以上宽道路130多公里。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街道改造及道路亮化工程相继实施,小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全镇绿化覆盖率达20。

四、以长效管理为抓手,持续加强环境建设,综合环境呈现新面貌。以群众生活安心、放心、舒心为目标,扎实开展农村“三清”工作,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全面实施工业经济优化战略,不断强化招商选资和环保执法检查工作。建设污水处理厂4个,日处理能力2.5万吨。镇区生活污水管网全面建成。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各类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村镇综合环境管理的广覆盖、全天候和高绩效。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它的内涵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是不一样的。千灯隶属中国百强县榜首的昆山,经济比较发达,基础比较扎实,而且有着很好的发展势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应比其它地区有着更高的要求。下一步,千灯要把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紧紧结合在一起,在2008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全面建设具有时代特点、昆山特色、千灯特征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同步推进、全面发展,具有较高层次、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的新型农村形态,具体表现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社会文明。

建设新农村,我们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富裕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不断壮大镇村经济实力。以工业化提升实力,大力推进招商选资工作,着力发展用地少、耗能少、科技高、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服务业致富农民,深入推进古镇旅游,并依托农业示范区,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延伸。发挥苏沪高速公路在境内两个互通的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国家农业示范区为龙头,加大农业投入,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高科技化。力争到2008年,全镇的GDP达到50亿元,人均1.2万美元,财政收入10亿元。累计内外资企业达到2000家,开工投产超1000家,工业销售超160亿元。要深入研究发展村级经济的办法,在3-5年内使全镇各村的可用财力超百万元。要深化“三有工程”,完善“五道保障”,努力使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不低于10,到2008年达到1.3万元。

二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民主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体制保障。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全镇共产党员做加快发展的带头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党的方针政策的模范执行人和廉洁奉公的清白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和深化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基层的实践模式。加强效率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率。全面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持“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深化廉政建设。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建好三支队伍:一支具有号召力、战斗力、创新力的基层党支部队伍;一支善于宣传、善解难题、善于帮助群众的村民委员会队伍;一支能够密切联

系群众、热情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能够做好上下沟通的村民小组长队伍。按照民主管理的要求,坚持做好农村“四公开一民主”建设。

三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新农村。这是新农村的人文保障。既要发挥现代教育的作用,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又要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特别要依托古镇旅游,深挖文化底蕴,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文化品位的新农村。要努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继续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以活动促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形成人人讲卫生、个个守秩序的良好风尚。以卫生习惯、交通意识为重点,全面开展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休闲、娱乐等各类基础设施,为“文化千灯”建设提供物质条件。

第二篇: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一、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贫困地区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集中成片分布的地区。贫困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通常也称为“老、少、边、穷”地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灾害频繁,生态脆弱。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气候多变,多灾、缺水、缺热、缺氧、少光等,并直接导致了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农用耕地少,生产条件差。贫困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面积大,宜农耕地比例小,而且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矿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偏低。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凡是贫困地区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比较普遍。贫困地区由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流行,致使人口素质偏低;而早婚、近亲结婚和换婚现象,使得弱智痴呆病患严重。

4、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和边远地区,公路密度低,质量差,很多时候晴通雨阻。由于交通不便,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更难,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5、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困难。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耕作粗糙,掠夺性经营,致使农村耕地“浅”“瘦”“劣”问题突出。“浅”指耕作层浅薄,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蓄水保肥能力差;“瘦”指土壤养分含量低;“劣”指农民不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土壤养分下降,板结严重,孔隙失调,土地质量变劣。土壤地力衰退已成为贫困地区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一大障碍。

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农民商品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十分淡薄,大多处于自给但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几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对这种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形象描绘。贫困地区普遍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大多靠国家的补贴过日子,中央财政补贴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和边境地带,扶贫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而贫困的长期困扰,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有可能转化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安定团结局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贫困地区大部分是老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今天我们能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老革命根据地人民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因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之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建设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之举,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1.优化地区政府行为。首先是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贫困地区各级干部的培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与生产要素的组合,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造就一批人才,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立一个好支部”反映了村民的愿望。其次是优化贫困地区发展的经济环境。鉴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的扶植,国家宜在财政,金融信贷、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最后是促进政府经济行为向理性化转变。贫困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政府要担负起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促进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2、实事求是制定规划。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

一、自然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探寻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在不同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资源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电资源、森林资源、农作物资源,这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其次是市场环境,包括地区区位,交通状况,产品集散地与产地距离,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市场需求量等等。再次是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能超过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盲目发展。最后是考虑农民的综合素质,规划一些简单易行,投资适度,经营管理要求不高的项目。

3、组织农民建设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农村有大批曾在外打过工、当过兵的能人,他们有知识、有胆略、有远见、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聪明才智,寻找适宜本乡本土发展经济的各种路向,树立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的先进模范。通过这些典型实例,激发广大农户积极投身生产建设,走上生活宽裕的幸福之路。

4、调整结构,改善生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衡。根据生态农业发展需求,在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退耕还林、还牧、还园,确保生态平衡。同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同时,严格监管耕地任意转化为园、林、牧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将大片水地、平地、好地改为其它用地。

5、合理开发,平衡耕地供求。平衡耕地供求,首要的是合理开发复垦。根据每一个山

乡的具体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开发:(1)实行耕地“占补挂钩”政策,即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发出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2)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政策,三年内免征有关税费,50年使用权不变。(3)招商引资、群众自筹、集体补贴、政府资助等多种筹资渠道并存,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发造地的积极性。

(4)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的,或废弃地、塌陷地、空闲地复垦为耕地的,政府要组织土地、农业、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验收,验收合格要及时发放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使用证,为开发者排除后顾之忧。其次是改造中低产田。按照耕地立地条件与坡度状况,实行人工水平梯田、机修梯田等工程与山地林网、生物经济埂等农田生物防护工程相配套,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低产田开发治理的经济、生态、社会最佳效益。

6、推动特色产业发展。(1)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良种及特色农业的培育;运用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搞好特色农产品栽培;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检疫工作,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2)对龙头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应给予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优惠政策。特别应在特产税征收方面给予龙头企业必要的优惠,以使其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特色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发展农民经纪人销售队伍。

7、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贫困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差,人才智力条件弱,政策环境不够灵活宽松。因此,应加快交通、通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教育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办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以适应当前经济启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应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根据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尤其是对一些依靠资源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更应予以优惠。

8、加强区域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做强做大贫困地区的各种产业,争取获得全方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第三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点粗浅思考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连续第三年中央发出的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作为“十一五”十大方略之首,这次“一号文件”继续着2004、2005年“一号文件”的精神和政策措施,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对农业农村支持建设发展的投入力度在继续进一步加大。在建设的重点上,仍然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社会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这六个方面重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建设,也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去建设,而且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新村庄建设,而是全方面建设、全方位建设。

从理论上说,全方位协调推进无疑是缜密的,是正确的,但在问题的实质的认识和把握上,特别是对于基层一线的干部群众如何进行实质性技术操作来说,又觉得如坠雾里,看着这个充满诱惑力的馅饼,不知道从哪里下嘴。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课题,我觉得有必要从宏观背景上去认识,在中国实际发展阶段中去把握,从农村实际去操作。

从宏观上认识,就是对中国发展阶段的分析和判断。需要清醒认识的是,中国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处在向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起飞阶段”,如果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的判断,那么,中国总的发展背景仍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中心任务,所谓“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是“第一要务”,这个“发展”,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因为,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世界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和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客观事实是,“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极”,按照发展极理论,只有一个地区先发展起来了,才能聚集力量,带动、辐射其他地区发展起来,比如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及正在酝酿发展的“环渤海”地区、“津京冀”地区等等,因此,尽管在地位上是未来十大发展战略之首,这不过是在政治策略上的排位,从发展的角度讲,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第一位的,至于如何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那是另一个课题,在此暂不做讨论。那么如何理解、认识和把握中国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课题呢?我觉得,从战略上讲,从未来发展趋势上讲,需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二是农村发展环境建设问题。当然,其他也都很重要,但在“都很重要”的要素中,这两块是“木桶原理”中,相对较短的关键的“木板”。

回想中国改革开放25年来走过的道路,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建立推开之后,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就被推到了改革开放的边缘地带,只要粮食这一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没有出现重大危机,“三农”问题就成为实际操作层面“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了,这也符合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考核机制,同时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正是我们把力量都用在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上,才有了这25年中国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但是,在发展的背后,我们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里只讨论农业农村发展方面的代价,那就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社会事业历史欠账太多,致使原本突出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更为严重的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的掠夺性过渡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我们承接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达国家把高污染、高能耗以及低附加值、高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移到了我们这样的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招商引资”和“加快发展”,很多地方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资源与环境问题。因此,对于未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仍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个优势,仍然要朝着世界制造业中心方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努力变农村劳动过剩负担为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优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教育、培训、就业问题是另一个课题,在此不做讨论),这就涉及到一个造就现代化新型农民的问题,所谓“以人为本”,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讲,就是未来造就新型农民问题。那么,就在这样的未来发展趋势下,讨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决定一切。在农村经济建设的问题上,一是注意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以科技为先导,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于脆弱的经济环境地区,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问题,三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社会各方面的协调,注重构建和谐社会。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判断,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认清和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坚持“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还是要加快发展经济,只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意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资源、社会、地区间的协调与平衡。这是一个总的方向和方针。因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远远没有完成,如果牺牲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和进度,分散精力和力量,可能是个战略性错误,可能导致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作为政治战略取向,应该是纠正和改变以往对农村过于不关注甚至歧视的政策和做法,应该真正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民生活,支持现代农业建设。但是,也不可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仍没有足够的过剩的财力来填补广大农村这个无底洞,政府财政投资必须更加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真的把大量的有限的宝贵资金仍向广阔的农村,只讲政治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谁敢保证不会是一场“政府投资灾难”重演。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发展是一个机遇,也充满了危机和挑战,如果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把握不好这个度,同样会充满危险。

2、加大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确实有很多任务,有方多方面,但欠账最多,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同时能够拉动内需,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也能真正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和利益的,是加快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排在第一位。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何投资建设,是应该车很大的问题。尽管中央财政拿出了几百个亿甚至几千个亿,但,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口,肯定是杯水车薪,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还清所有欠账,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不能把人们的胃口一下子吊的太高,让所有地方政府眼睛都盯着中央政府这有限的资金,或者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好了,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那你中央要给我钱,不然就是失望,就是责怪中央不兑现承诺。这里,我认为有个财政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的问题。“分灶吃饭”财政管理体制,就要财权与事权分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究竟怎么划分职责任务。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技术路线是:通过政策和其他各种措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或者通过转移支付给县级财政,由县级财政担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目前,县级财政向市级、省级、中央财政层层上缴财力,留在地方尤其是县级财力有限,这就不可能真正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虽然农业税取消了,农业利润不再流向工业和城市领域了,但,产生在农村的税收,还是通过乡、县、市税收渠道流向省和中央,而乡和县级财政根本无力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明确了县级财政作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那么,富裕的地方给政策,贫困的地方通过转移支付,总之,在财政和税收体制上落实“多予(转移支付)、少取(尽量把地方上产生的税收留在地方使用)、放活(给地方一定的积极性)”政策,这样,以县为单元和主体,来贯彻落实支持农村的政策,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财力下得到加快发展。

3、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我们的国家,除了美丽繁华的城市,就是广大的农村,如果经济发展了,环境破坏了,城市是不宜居住的城市,农村和不宜居住的农村,即使经济再发达,也很难说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从未来发展上看,农村人口将继续不断地大量地转移到城市,农村怎么发展和建设,留给未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农村,确实应该值得研究和思考。再造秀美山河,应该值得科学规划。

(1)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现在农村的发展,基本上是靠当地资源开发和高耗能和低成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的发展,如果不走循环经济,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要说未来100年,就说我们这一代人能赶上的2030年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就北方而言,几乎大河小河皆干,水资源危机;煤矿、铁矿等各种矿藏乱采滥挖,工业企业“三废”污染严重;村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农田承包零散难以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农田里白色塑料一片,土壤沙化,肥力下降;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品匮乏,农村村庄社区服务严重不足,有钱农民建新房,房内现代化,房外“脏乱差”;经济好一点的村庄,有新房无新庄,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这是未来农村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也是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首要问题。

(2)发展环境,也就是投资环境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和农户,发展环境和平台的供给者和搭建者是政府,搞好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比如其中的规划问题,没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就难以做到科学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发展,是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体现。比如,一个地方城市体系规划中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小城镇建设规划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比如一个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交通道路、通讯设施、水电气暖、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等等,比如一个地方生产力布局的规划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这些规划发展背景,才知道财政的资金、企业的资金、村集体的资金、农民的资金怎么投入,投向哪里,投向哪些项目,否则,就像大炼钢铁的时代一样,全面铺开,没有规划,缺乏重点,肯定是“乱弹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科学规划大背景下,有侧重、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有序展开。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

(3)社会环境建设。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期,是社会经济矛盾多发期,农村也不例外。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含义非常深刻。一个地方发展,确实应该看经济发展水平,但,也不能只看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上不去,有多种原因,历史的、客观的、区位的、资源的、客观的、主观的等等,但是,一个地方治安混乱、民怨鼎沸,肯定是人为的原因。相对于农村来讲,从GDp到农民收入低于城市,这很正常,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但是,农村有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民有农民的活法,在国民待遇上,农民要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国民待遇,比如在教育方面,在医疗卫生方面,在社会保障方面,在劳动就业方面等等,城乡应该一体化。因此,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在治理农村社会、管理农村社会方面,有一个大的改观,使一个地方人民安居乐业,稳定祥和,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很多方面,但这些应该更重要,更紧迫。

第四篇:浅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看法

浅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看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致富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本文通过走访论证,浅析新农村建设,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意见,希望能为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一、新农村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建设新农村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改革发展的大局。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更快的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样是解决“三农”问题的

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

(三)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二是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

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七)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参照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

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实现增值增效。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以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小城镇经济,把小城镇建设成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中心,农业信息和服务中心,依托小城镇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继续加大以整村推进综合扶贫为重点的扶贫攻坚力度。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农田水利为重点,抓好烟区水利设施配套、水源保护、人畜饮水、坡耕地治理、土地深翻等基本建设,做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以山区、民族地区为重点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强乡村公路建设,提高乡村公路畅通水平。实现“十一五”末实现80%的行政村主要干道通弹石以上路面,全县村民小组通公路的目标。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巩固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乡镇卫

单位搞好规划,严格按规划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和建设,美化净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积极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的“三清五改”工作,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庄实施亮化工程。乡村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要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一户一宅、节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民房建设,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充分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力争3年内完成所有自然村的村内道路硬化,大多数村庄的面貌有显著变化。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建立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制。加强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建设,加快村寨保护林、荒山造林及低效林改造力度,启动村庄四旁、乡村道路、林间空地等人居生态绿化造林建设项目。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网络,提高抗灾能力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是推进乡风文明,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作重要讲话,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的发展程度和农民的富裕程度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制约和促进。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一直都在寻求如何更加行之有效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其关键都是农民增收。所以,只有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注意好以上几方面工作,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二O一O年一月十日

第五篇:对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对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连续第三年中央发出的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作为“十一五”十大方略之首,这次“一号文件”继续着2004、2005年“一号文件”的精神和政策措施,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对农业农村支持建设发展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建设的重点上,仍然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社会农村改革、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这六个方面重点,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建设,也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去建设,而且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新村庄建设,而是全方面建设、全方位建设。

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

一是村镇建设缺乏规划。规划是“龙头”,我们往往对城市的规划比较重视,而对农村发展的规划重视不够,目前村镇建设规划严重缺乏,无序建设、资源浪费特别是土地资源浪费很严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不健全,包括农村交通、农村卫生、农民社会保险等等,尚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以及中长期发展纲要。其他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工业化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等等,都必须抓紧制订和完善。

二是农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干旱缺水,土地资源相对贫乏,加之分散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商品化生产;缺乏产业化龙头企业,只能提供效益较低的初级农产品,深度加工附加值不高;外向农业发展不快,订单农业少,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生产布局不合理,区域特色不够明显。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不畅,群众出行困难;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尤其是水利设施相对滞后,缺少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标准和要求相差甚远,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四是农村环境整治任务繁重。杂屋(厨房、柴房、牛栏、厕所等)建设不规范等问题亟需整治。农村生活污物(包括垃圾、粪便等等)处理不规范等问题亟需整治。

五是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

六是管理民主程度不够,村务特别是财务透明度不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新课题、新举措,需要长期地不懈努力,通过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来推进这项工作。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抓住根本,实现高效率,让农民满意,使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特别需要正确把握和积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牢固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理念。“三农”对一个国家和地方发展、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也在“三农”。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对“三农”发展的重视程度,站在更高的角度和视野来看待“三农”问题,真正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要改变原有的“兼顾”“三农”发展的认识,把“三农”真正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去统筹考虑,根据各村的发展实际,高度重视和谋划好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发展关系,研究制定强有力的举措,想方设法加大“三农”的投入力度和发展速度,否则解决“三农”问题就难以有突破性进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二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只有抓好规划,确保建设的科学有序,才能逐步改变村镇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此,我们要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在村镇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对农村住宅进行整体规划,而且要综合考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要考虑村镇绿化、美化、净化等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不仅要做到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公用设施的统筹安排,而且要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三是扎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在农村的环境和管理建设上有着不小的差距,影响了农村的面貌形象和群众生产质量。对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加快农村道路、通信、电网、饮用水、垃圾处理等建设,这既为农村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又将大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安全保障等社会事业,并突出教育和卫生两大重点,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明确的提升;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等各项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我们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要积极发展莲藕、蔬菜、经济林果、畜牧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思路,引导产、加、销主体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根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需求调整种养方向,推行标准化生产,巩固发展产业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我镇产品市场竞争力,促使农业优势产业上规模、出效益。

五是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培育新农民。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我们必须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全镇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六是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要积极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要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七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和根本,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拓宽我镇农产品的市场空间,促进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八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要加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水平,增强贯彻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的本领,增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增强做好群众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增加两手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本领,充分发挥农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九是以民主管理为要求,实现村民自治。如果一心发展经济而忽视对农民政治权利的切实保障,农民就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对立情绪,新农村建设就会出现挫折。所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不能以侵犯农民承包经营权来强行推行农业产业化,不能未经村民大会通过擅自作出关系多数人利益的决定。

十是以社会和谐为理想,搞好社会事业。农民对新农村建设首要关注的并不是硬件建设,而是子弟能上学、看病易、到政府办事不难、有个社会保障等。这需要政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为农民提供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法律、社会保障等等社会公共服务,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能够和谐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要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创造热情,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推进,实现富裕、公平、安康文明的发展目标。

下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裴国智贫困地区在实现生产发展上,伴随各地基层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增......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合集5篇)

    一、农村建设部署非常及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

    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省委、省政府对__新农村建设要求很高在这里,__实际,就新农村建设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新农村建设是长期任务,需要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才有较大变化 建......

    申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 用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说:“‘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业促农业、以城市带乡村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为农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包 磊) 坚持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强大的工作动力,全乡上下以认真负责的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