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10:3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裴国智

贫困地区在实现生产发展上,伴随各地基层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增收普遍缺乏强有力产业支撑的矛盾日益显现,从而使该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更为艰巨,道路更加漫长。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和矛盾,对于贫困地区建设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一家一户的传统土地承包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为解决温饱,强调“人人都得有地种”的目标导向,让一部分本已离开农业从事非农产业的进城农民和人少地多农户将维持性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造成农村土地流转一再受阻,从而形成“户户都种粮”的既定事实,在当前农村土地30年不变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政策条件下,不仅让基层政府在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场看似一切有利于农民的博弈中,陷入了“自己的手掌拍自己嘴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也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因“无地可调”而难以摆脱传统粮食种植的怪圈。

第二,城市化进程当中,贫困地区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匮乏与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实质上是农村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这样在工业和城镇化大量扩张发展的同时,抽取广大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同时,被贫困地区称为“铁杆庄稼”的劳务输出,因其显著的增收贡献能力,事实上已变成农村大多数较高素质劳动力重要的谋生途径,而且随着城市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局势还将进一步加剧,使得目前原本劳动力素质不高,建设现代农业急需高素质新型农民的贫困山区发展特色

产业因“无人可行”而跨不出规模约束的怪圈。

第三,在实现生产发展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贫困地区农村部分基层干部受“重政绩,轻实绩;重村庄治理,轻生产建设;重行政命令,轻示范诱导;重富裕村组,轻贫穷村组”的传统思维影响,对制定生产发展规划认识不充分,要么缺乏科学长远的生产发展规划,要么制定的规划因缺乏科学性或其他原因而被随意更改。今天搞养殖业,明天又提倡种植业的普遍现状,既不能促进农民增收,更难以真正调动起农民个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第四,贫困地区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在不断提高本地区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助长了一部分农民群众过多的依赖和过高的期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短时期内难以发挥建设新农村的主导作用。

第五,目前农村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一般都注重于产后销售环节,而在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等方面还基本处于盲区,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对贫困地区来讲,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引导农民彻底改变老传统老经验老办法种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更要以发展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和目标,建立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一)进行思想宣传和发动必须讲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认识也是生产力。对贫困地区来讲,受长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民主意识以及自卑自贱的低层次文化心理的影响,特别是长期国家扶贫投资的负面效应,面对农村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迁和市场需求、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已由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以前,单一的没饭吃、没屋住、没衣穿扩大到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等各个领域,体现在思想认识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谁

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等系统问题,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解,有的甚至片面地将建设新农村理解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的特殊扶贫项目,而抱有等待观望、靠政府、靠投资的“一等二靠”思想。宣传讲实质,就是针对上述倾向,做好群众的思想发动,让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对上述问题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既明白时代赋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广泛的内容和任务,又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从而唤醒他们心灵深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空前高涨的积极性,调到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源动力,最终树立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必须讲实情。当前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条件和环境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源和经济条件,而是更多受制于外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市场需求及其发展变化。生产发展规划位居新农村规划之首,为顺应当前贫困地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加快发展的需要,既要面对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强调遵从地方的内部实情;又要面对市场,突出特色,强调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实情。因此,制定的生产发展规划既要有各种生产要素为支撑,保障能实现;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争有实效,才能有效维护规划的严肃性,避免生产发展过程中,盲目随从和人为变更的随意性,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

(三)发展措施和实施必须讲实惠。发展生产是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一家一户经营条件下,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建设进程,让广大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一是以推进进城农民的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办法。针对目前农村土地的利用现状,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准物权性质的流转市场建设的同时,通过给予哪些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让给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农业经营大户的进城农民一定的现金直补,提高国家直补资金使用的公平

性和实效性,开创促进土地流转和保障进城农民利益的双赢之路。二是以当前农业经营大户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对农民的直补政策。根据不同农户经营状况,变以往的“均等型直补”为“条件型直补”,通过制定较为详细的分类补助标准,提高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各类经营大户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有钱可赚,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排头兵和生力军,真正发挥示范推广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其他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三是以提高基层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服务水平为突破口,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决杜绝“大喊口号、空讲大话、乱树典型”的形式主义。要结合整村推进,积极实施产业扶贫,通过“帮扶一批资金、扶持一批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带强一个班子、搞活一方产业”的硬措施,切实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保障他们得到生产发展的更多实惠。

(四)评价发展结果必须讲实绩。发展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有发展必然有成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绩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前提的“民心工程”,而不是为某些领导个人升迁服务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对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来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公正的评价方法,是正确展示他们的工作实绩,引导和培养他们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前提。因此,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体系,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对于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夏隆德县委政策研究室裴国智

第二篇: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一、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贫困地区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集中成片分布的地区。贫困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通常也称为“老、少、边、穷”地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灾害频繁,生态脆弱。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气候多变,多灾、缺水、缺热、缺氧、少光等,并直接导致了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农用耕地少,生产条件差。贫困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面积大,宜农耕地比例小,而且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矿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偏低。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凡是贫困地区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比较普遍。贫困地区由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流行,致使人口素质偏低;而早婚、近亲结婚和换婚现象,使得弱智痴呆病患严重。

4、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和边远地区,公路密度低,质量差,很多时候晴通雨阻。由于交通不便,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更难,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5、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困难。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耕作粗糙,掠夺性经营,致使农村耕地“浅”“瘦”“劣”问题突出。“浅”指耕作层浅薄,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蓄水保肥能力差;“瘦”指土壤养分含量低;“劣”指农民不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土壤养分下降,板结严重,孔隙失调,土地质量变劣。土壤地力衰退已成为贫困地区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一大障碍。

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农民商品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十分淡薄,大多处于自给但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几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对这种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形象描绘。贫困地区普遍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大多靠国家的补贴过日子,中央财政补贴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和边境地带,扶贫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而贫困的长期困扰,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有可能转化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安定团结局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贫困地区大部分是老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今天我们能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老革命根据地人民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因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之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建设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之举,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1.优化地区政府行为。首先是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贫困地区各级干部的培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与生产要素的组合,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造就一批人才,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立一个好支部”反映了村民的愿望。其次是优化贫困地区发展的经济环境。鉴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的扶植,国家宜在财政,金融信贷、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最后是促进政府经济行为向理性化转变。贫困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政府要担负起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促进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2、实事求是制定规划。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

一、自然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探寻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在不同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资源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电资源、森林资源、农作物资源,这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其次是市场环境,包括地区区位,交通状况,产品集散地与产地距离,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市场需求量等等。再次是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能超过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盲目发展。最后是考虑农民的综合素质,规划一些简单易行,投资适度,经营管理要求不高的项目。

3、组织农民建设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农村有大批曾在外打过工、当过兵的能人,他们有知识、有胆略、有远见、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聪明才智,寻找适宜本乡本土发展经济的各种路向,树立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的先进模范。通过这些典型实例,激发广大农户积极投身生产建设,走上生活宽裕的幸福之路。

4、调整结构,改善生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衡。根据生态农业发展需求,在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退耕还林、还牧、还园,确保生态平衡。同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同时,严格监管耕地任意转化为园、林、牧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将大片水地、平地、好地改为其它用地。

5、合理开发,平衡耕地供求。平衡耕地供求,首要的是合理开发复垦。根据每一个山

乡的具体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开发:(1)实行耕地“占补挂钩”政策,即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发出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2)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政策,三年内免征有关税费,50年使用权不变。(3)招商引资、群众自筹、集体补贴、政府资助等多种筹资渠道并存,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发造地的积极性。

(4)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的,或废弃地、塌陷地、空闲地复垦为耕地的,政府要组织土地、农业、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验收,验收合格要及时发放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使用证,为开发者排除后顾之忧。其次是改造中低产田。按照耕地立地条件与坡度状况,实行人工水平梯田、机修梯田等工程与山地林网、生物经济埂等农田生物防护工程相配套,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低产田开发治理的经济、生态、社会最佳效益。

6、推动特色产业发展。(1)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良种及特色农业的培育;运用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搞好特色农产品栽培;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检疫工作,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2)对龙头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应给予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优惠政策。特别应在特产税征收方面给予龙头企业必要的优惠,以使其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特色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发展农民经纪人销售队伍。

7、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贫困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差,人才智力条件弱,政策环境不够灵活宽松。因此,应加快交通、通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教育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办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以适应当前经济启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应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根据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尤其是对一些依靠资源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更应予以优惠。

8、加强区域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做强做大贫困地区的各种产业,争取获得全方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第三篇: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xx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农业人口占93%以上,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基础设施落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格外艰巨。因此,要在像xx县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要从当地农村实际、农民现状出发,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机遇,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有序、稳步推进。

一、切实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一要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贫困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要求的科学内涵,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又注重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做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就通渭来说,实现这一要求,一是要抓住“生产发展”这个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立足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围绕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抓住“生活

宽裕”这个根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等综合性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要抓住“乡风文明”这个重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破除封建迷信、赌博、不讲卫生等不健康文化与不良习气,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四是要抓住“村容整洁”这个关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医疗卫生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农村面貌。五是要抓住“管理民主”这个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和主体地位。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教育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切实发挥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不强,一直是西部贫困地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西部贫困地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

须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的能力、对农村公共品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调动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认真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计划。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争取并加大经费投入,制定培训计划,整合党校、农广校、职校等教育资源,采取基地培训、政府资助、企业订单、市场运作等方式,认真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着力巩固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要抢抓国家在扶贫重点县率先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机遇,努力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孩子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使农村未来农民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三是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把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培训作为一件大事、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综合培训效果。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

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围绕农村劳动力组织输出和转移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就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同时,要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积极利用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就业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农民在打工挣钱的过程中学习先进性技术、增强劳动技能。四是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发挥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切实利用好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西部贫困地区要抓住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是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坡耕地多、生态环境

差等问题,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大梯田建设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田产出率。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作业,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切实抓好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集雨节灌、淤泥坝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封山禁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二是要着眼于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取得的成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特别大力争取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大力争取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等道路建设项目,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远程教育信息工程,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三是要着眼于解决看病难、文化生活欠缺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项目,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贫困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典型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从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村班子建设等多方面考虑,选好新农村试点,把新农村试点放在那些发展条件好的村和那些已经建设的小康示范村。

四、切实解决好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等重点难点问题 西部贫困地区要特别注意帮助落后村、贫困村解决发展难题。要继续争取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加大力度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贫困农户的增收渠道。要扩大扶贫工作的覆盖面,既要帮助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又要最大限度地涵盖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帮助他们克服脆弱性,实现解决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特别要注意帮助农村贫困群体,对贫困农户建档立卡,逐户落实帮扶措施。要在继续加大财政扶贫力度的同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充分发挥信贷资金作用,动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以投劳、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等项目,将那些因条件受限难以脱贫致富且居住相对分散的农户,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逐年向小城镇或发达地区迁移,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第四篇: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宛庆丰

贫困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总体要求,更应该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从自己最能做到、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

一、结合实际,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特别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对此寄予了很大希望。而在实际工作中,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如不加以克服,将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一是表现为信心不足。认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何容易,在发达地区提建设新农村还差不多。况且贫困地区农村与发达地区农村差距很大,不在一条起跑线上,首先要缩小这种差距后再谈新农村建设,否则,即使建设也是低水平的新农村,甚至担心搞得什么都不象。

二是表现为难有作为。认为农业是自然经济,再努力干农业发展也快不到哪里去,况且每年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在从事的诸多工作中,最能体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工作就是农业,费力了不一定见效,因此,建设新农村干与不干都差不多。

三是表现为唯工业论。建设新农村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实行以工补农。贫困地区工业发展大都十分落后,自身没有能力实现以工补农,在这种情况下,抓工业才有希望,抓农业没有出路,干脆就只抓工业,靠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来抓新农村的建设。四是表现为依靠心理。建设新农村没有投入是建不成的。贫困地区的投入从哪里来,主要还是依靠上面,上面有多大的投入,新农村就有多大的建设,什么时候有投入,我们就什么时候搞新农村建设。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五是表现为急于求成。建设新农村慢了肯定不行。作为贫困地区要普遍建设新农村有难度,那么就高标准的办点作样来体现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而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办点作样很难有推广价值,一个县要普遍达到办点作样村的水平,没有30—50年的发展还不行,这种作法实际是搞成了新村建设而不是新农村建设。

上述种种表现,都是对建设新农村认识上的不明确。那么,贫困地区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呢?我认为首先要结合实际确定建设的目标。通过调查,我们结合花垣县的实际,提出了用3-5年时间,实现村村“六通”: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达到村村“六有”:有一项稳定致富的主导产业,农户有一栋舒适实用的房舍,青壮年农民有1-2门实用技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村民享有民主管理权利,适龄青少年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做到村村“六无”:无违法犯罪、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无虐待老人妇女儿童、无脏乱差、无封建迷信活动、无乱砍滥伐现象的目标。我们认为通过努力,实现了这一目标,就是我县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突出重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建设新农村,明确了“六通、六有、六无”的目标,那么在工作中我们就要突出重点,抓好落实。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将从六个方面加快建设新农村。

(一)突出农业产业建设。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产业建设滞后,正因为产业建设抓的不够,农民的生活才不宽裕。实践已经证明:那个村有产业,那个村的老百姓生活就宽裕。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决消灭产业空白村,引导和帮助每个村建立和形成产业。一是选准规划好产业。根据花垣县农村地理和自然条件情况,在前面地区的乡镇重点发展柑桔和蔬菜产业,在中间地区的乡镇重点发展药材青蒿和畜牧产业,在后面地

区的乡镇重点发展烤烟产业,全县结合退耕还林,建立起造纸桤木原料基地。二是扶持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重点扶持湘源生化、合力纸业、太坤公司和天隆酱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其发展订单农业建基地,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支持其扩大规模,给予贷款贴息扶持。三是为农户提供产业服务。只要农户从事规划的产业项目,政府免费为其供种供苗,并组织技术培训,提供信息服务。四是制定奖励政策。对新形成产业的村,凡是成片连块开发在500亩以上,人均养猪1.5头以上,人均养牛一头以上,每年奖励村里5万元,连续奖3年。对新形成的产业开发大户,凡成片连块开发在100亩以上,养猪200头以上,养牛50头以上,每年奖励大户1万元,连续奖3年;养家禽一万羽以上,奖励5万元。

(二)突出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贫困面比较大,帮助这部分人摆脱贫困是建设新农村的应有之举,可以说没有这部分人的脱贫,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一是要落实惠农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把免征农业税、种粮和良种补贴、退耕还林、产业扶持、合作医疗、教育扶贫、购置农机补贴、贫困救助和农村低保等惠农政策落实到村、到农户,用政策调动起农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二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好老百姓无钱看病、因病返贫的问题。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和改造的基础上,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所有村卫生室的改造和建设,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同时全面推行免费为少年儿童卫生防疫、免费治疗肺结核和麻风病、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免费为精神病患者供药等政策。其次要建立起救助保障体系。做到对所有五保户应保尽保,并且在今年内实现所有乡镇都建有敬老院,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做到对所有贫困户应助尽助,并相应的提高其最低生活补助标准,确保其有饭吃有衣穿。

(三)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即使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水平也不高,仍需我们下大力解决这一瓶颈制约问题。按照“六通”的目标,在未来3-5年,电力建设上我们要完成57%的村农网改造工程;要解决好6.5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要实现通村道路的提质和养护;今年电信要实现村村覆盖,100%的村通移动电话;与此同时,今年要完成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建设渠道配套工程,使农业人口人平旱涝保收面积达0.6亩以上。

(四)突出教育文化事业。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的落后。为此,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证。在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完成所有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基础上,今年要实现所有乡镇都建有寄宿制学校,并对寄宿的贫困学生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同时要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进职校的比例要由现在的47%上升到70%以上。要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要实现乡乡建有文化站,并对25个具有苗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村,结合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起村文化室,建立起文艺宣传队伍。

(五)突出生态建设。过去,贫困地区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代价来求得发展,建设新农村不能走这条老路。为此,我们要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继续实施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每年新建沼气池5000口以上,沼气的入户率达62.5%以上;从明年起,每年给每户农户无偿提供3—5包水泥,帮助农户逐步完成改水、改厕、改厨、改拦、改浴、改舍;同时,积极实施异地脱贫搬迁工程,将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质灾害严重的民乐镇下椿木、团结镇耐子堡等村的农户搬迁到集镇。

(六)突出基层政权建设。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村班子。要继续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定农村广大党员理想信念,认真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存在的矛盾问题。要加强农村党员活动室的建设,每年高标准建设50个村活动室;在提高了村干部补贴、给予任职15年以上退下来的村主干以及农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补贴的基础上,可考虑给予年满70岁、党龄在30

年以上的农村老党员以50元/月的生活补贴;要严格村主干的任职条件,对那些不能胜任的要撤换下来,对那些不符合任职条件的绝不拉夫凑数,勉强上岗任职。

三、注重方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在贫困地区要办成一件事本来就很不容易,更何况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就更要注重方法,好的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一方面会出现不负责任,建设新农村喊在口头上,不落实在具体中的走过场现象;另一方面会出现强行推进,不量力而行,不尊重农民意愿,从而激化矛盾的现象。

(一)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落实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建议权和决定权,不搞强迫命令、长官意志、“一刀切”。二是要教育引导农民自力更生。在广大农民中传播新观念、新技术和有用信息,让农民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而不能“等靠要”、搞包办代替,依赖政府和外界投入,从而自觉投入新农村建设。

(二)注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能因为强调建设新农村就忽视了城镇化、工业化,必须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聚积财力支持农村,才能促进农业人口转移,才能使农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和增值机会。今后五年,我们将考虑财政新增部分重点用于新农村建设;即使财政没有新增,也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增长10%以上。与此同时,我们将制定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企业家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和税费减免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还将制定鼓励农民进城就业的优惠准入条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促进城市的扩容,农民的增收。

(三)注重集中资金办大事。要改变过来投入上“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资金支持能对农业加快发展起较强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做到投资一项、成功一项、见效一项。“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对县本级财政支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开发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涉农部门专项资金、国土整治资金以及其它支农资金实行整合,实行统一制定规划、统一申报项目、统一安排资金、统一实施项目、统一项目验收、统一监督管理。在新农村示范试点建设、农业产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等五个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

(四)注重量力而行,不急于求成。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既尽自己最大努力,又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总体上坚持以人为本,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关心的增产增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实际问题。

2006年9月6日撰稿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作者系湖南省花垣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五篇: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杨琼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

2008年一号文件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1998-2007年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增长是相对缓慢的,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5.5%,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9.8%的近一半。因此,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引起了全党对“三农问题”的担心,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弹性低和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单纯靠增加农业生产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唯有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流动出来的劳动力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又使留在农业的劳动力耕地面积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才能长期持续增长。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吸收了1.2亿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就业,九十年代初,则有大约1亿农民工进城,平均每年大约有1千万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随着九十年代末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的出现,新增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不通,导致从1997年起到2007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反而每年平均增加近500万人,农民收入出现增长相对缓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转为更加严峻。

由于与生活有关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对现代消费品的巨大市场潜力难以发挥,存在较大存量需求的情况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消费环境,启动农村较大的存量需求,消化掉过剩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才得以畅通。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反映我国已经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战略手段。

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国人均收入达3000美元,就全国而言,按照目前的收入增长态势,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如果农村的收入按九十年代末至2007年5.5%左右的增长速度,2020年全国人均收入3000美元时,农民人均收入将不足1000美元,城乡差距3倍,农村就不是全面小康,那么就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如果农村与生活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不改善,2020年在较大的收入与生活环境的差距下也难有和谐的社会。所以,只有通过改善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差距,才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新晃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级贫困县,全县辖23个乡镇,总人口2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3万人,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15元。新晃县之所以贫困是由于受历史和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素质

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将制约新晃新农村的建设,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乡干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新晃县新农村建设大多是搞试点,试点村还引发了资源分配的问题。政府各部门为了保试点村,就把有限的人财物都向试点村倾斜,很难再考虑到普通村的需要,这势必造成村庄之间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听到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来自官员,从县官到村官。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己切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失语了,这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丧失话语权的农民不可能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也必定是纸上谈兵。这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来,有的地方就出现了“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因此,我觉得不管是县乡干部还是决策层的领导都必需知道:农民是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他们面临着什么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的期望和真正需求是什么?他们的认识和态度是怎样的?新晃县的农民群众大多数存在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生产粗放经营,打工靠卖苦力,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以上种种现状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任重而道远。

2、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先进技术和设备、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农民到县里、市里、省里大医院就诊困难倍增,经济负担加重,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二是投入资金不足。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从根本上未得到改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38、61、99部队”,年龄较大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低,效益不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全县仅有1家市级农字号龙头企业。二是农产品生产粗放。在畜牧业养殖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更多的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三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信息利用机制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资金缺口较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五是科技投入少,科技含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小,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完整的程序,科技人员没能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慢。六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山塘、水库、溪坝、灌溉渠道工程老化、渗漏、年久失修,管理不善,部分工程损坏,存在安全隐患,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4、农民收入偏低。新晃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15元,分别比全国4140元、湖南省3904元、怀化市2302元低2525元、2289元、697元,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8543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3453元,城乡年人均消费差距为5090元。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

二、对策

1.新农村建设要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容整洁作为重点。在完成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改善下水道,进行厨房改革、厕所改革,“村容整洁”的目标就达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劳力,疏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逐步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才得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使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民收入可随着发展而提高,“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村村通电视、广播后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村村通道路后可以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才会有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风文明”的建设。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2.新农村建设的对象应是自然村。众所周知,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民都会选择居住在自己耕地附近。而发达的城市近郊农业即将不存在,农民已经转变为非农产业的市民,或是在经营服务业等其它行业。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应该以现在已形成的在耕地附近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而不是象有的地方拆并自然村,集中建立远离耕地的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给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农民的房子是农民自己的私有品而不是公共品,因此,不能象有的地方为了达标而要求农民拆屋建新的标准房。对于其他一些私有品,如沼气、厕所会影响公共卫生,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的性质,我们政府只能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进行改造,如果农民财力不足或者没有意愿,政府不能强迫,只有做好说服、教育、劝导等工作,促进农民对公共品进行改造。

3.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以公共财政为主。根据国家发改委专家调查,按照一定的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完,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资金。从2006年起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近2800亿资金,其中有相当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提供。

2008年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我们应该广泛动员全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有积极性参与项目的决策,监督项目的建设,也可让富裕的农民捐一点钱。建设的水泥路由于农民捐了钱,参与决策、监督的积极性会很高,将不会有豆腐渣工程。由受益的农民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督,将有利于“管理民主”的目标实现。

4、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贫困地区有劣势的一面,更有独特的优势。像新晃这样的贫困地区尽管还很落后,全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大好局势下,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倾斜政策,尤其是公共财政的扶持,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我们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既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兴利避害,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又要对中央的一片爱心,以极大的感激之情,增强主观努力,积极争取更多的扶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需要国家比照西部地区、省扶重点县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倾斜。要把依靠国家扶持与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要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帮扶和定点帮扶,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力求早日进入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

5、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贫困地区面临着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的扶助问题。因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因时因地而异,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目前,新晃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要着力抓好水、电、路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紧紧围绕山、水、田、林等自然资源做文章,把全县丰富的山林、水力、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农民群众尽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二是

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牧、桑、烟、药”四大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根据新晃实际,要在大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上下苦功,力争在两三年内将“湘西黄牛”建设成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并大力扶持以龙脑樟、速生丰产经济林、桑蚕、名优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基地建设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点带面,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积极培育一批辐射带动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实现以工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趋势,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广电、通信等社会服务事业,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村级卫生室,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使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和改革开放及现代文明的成果,尽快提升农村现代化程度。四是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引导农民跳出本地市场,瞄准国内外大市场的广泛需求,开发新兴市场、开拓多元市场空间。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对全县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好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宣传旅游开发政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形成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强农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通过旅游人口的交流,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的思想传入农村,提高农民的素质,积极开发“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开发垂钓、餐饮、农业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增加农民非农收入,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新晃县夜郎旅游资源丰富,毗邻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进一步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积极主动融入西部旅游圈,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夜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公园品牌。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带动,尽快使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摆脱困境,走上富裕。五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和完善各类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努力扩大订单农业市场占有额,鼓励和扶持民间流通大户、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二、三产业,确保农产品鲜销和农产品外销的畅通。同时,要积极构建农产品外销网络,大力宣传新晃农产品,建立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外销窗口,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六是要建立有效的农村融资渠道,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对有关金融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深化改革和农村信贷政策的完善及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培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提供基本的要素支持。

6、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因素在人。一是要举贤任能,选好领头人。从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头人的选拔任用、新生力量的培养发展、基层组织综合素质的配备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重点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二是要提高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把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县、乡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协作。主动与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合理、有序、稳定发展。四是要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积极开辟一些适合农民既不离乡又不离土的就业门路,开工建设一批开发时间长、就业岗位多的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转移。五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风文明”典范。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步入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成文明、科学、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改革财政“省管市---市管县”体制。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强县扩权”、“扩权强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省份试点推行。通过扩大县一级政府的权力,受到政策扶持的县(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扩权强县”在很多地区被证明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

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现实路径。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这是对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进行相关改革的积极回应和肯定。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对现有的“市管县”这一行政管理模式,本人认为,其管理效率太低,不利于发挥县一级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体职能。据《中国经济周刊》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管县”的有: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福建、江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云南、海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22个省、直辖市。

由于各地具体情况差异较大,“省管县”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从具体的方式上,虽然都是‘省管县’,但是程度还是不一样。有的是比较纯粹的‘省管县’,有的名义上是‘省管县’,其实只是带了这个帽子。”“如果从财政和行政角度综合分析,只有浙江做得最彻底,不只是财政,从行政管理到政治组织以及其他各个部门的管理,都是由省直接兑现的。连县长的任免都是省里管的,和市里都没有关系。”“安徽做得比较到位,基本上在财政体制、转移支付、财政结算、收入报解、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实行省对县直接管理,都是直接到县的。”在目前实施“省管县”的22个省市中,有些省市虽然自己对外宣称已经搞了“省管县”,但是做得并不彻底。比如,虽然在转移支付测算方面直接到县了,但是体制、资金调度没有直接到县,还在经过市里来转手。财政部2005年1月制定的《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关于推行省对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部分中,对“省管县”就提出了要求,文件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积极推行省对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对财政困难县要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监管到县。“过去是‘市管县’。财政的钱先给市,由市负责分给县乡,这就存在着一个财政资金在城市和农村分配的问题。而在财政体制上实行‘省管县’,实际上是城乡分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说:之所以要推行‘省管县’,就是要把钱直接落实给县乡,不再通过市里来分。“新农村建设需要充实县级财力,‘省管县’的方式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目前大部分地方进行的‘省管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省直管县,只是在财政体制上的‘省管县’,在具体操作方面各地也参差不齐。反映出来的比较大的问题是:财政体制上县直接与省结算,但人事任命权等其他权限仍然保留在市里。这样就容易产生两个‘婆婆’的问题。因此,未来‘省管县’的发展,应当是在改革财政体制的基础之上,再改革管理体制,真正实现市县平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直言不讳地说:“体制要理顺,不能两个‘婆婆’长期共存,市县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平级成为今后的发展目标。”也将成为推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农”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下载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范文大全)

    文章标题: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一、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而提......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贫困地区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行动最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

    关于民族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5篇范文

    关于民族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张庆平昌远平当前民族贫困地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困难大,相比发......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点粗浅思考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连续第三年中央发出的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作为“十一五”十大方略之首,这次“一号......

    浅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看法

    浅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看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如何解......

    对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对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连续第三年中央发出的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作为“......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合集5篇)

    一、农村建设部署非常及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和思考

    近年来,千灯镇把新农村建设全面融入“两个率先”的进程之中。今年,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各项指标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10月17日,省委书记李源潮视察千灯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