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文章标题: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一、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而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形势更为严峻,有诸多不可回避的难点、难题,必须清醒认识,并认真解决,也必须发挥扶贫开发在新
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作用,首先要分析与认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第一,解决广义的贫困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致,内涵与标准相通。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包括经济意义的狭义的贫困,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广义的贫困。从广义的方面理解,消除贫困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内涵与标准是相通的,途径与手段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消除经济意义上的绝对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障碍,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贫困人口不能稳定解决温饱,不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第三,贫困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也自然是重点。贫困地区因其长期贫困,加之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也就决定了贫困乡村必然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第四,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农村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贫困地区要想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然离不开“治穷工程”和“发展工程”。因此,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将扶贫开发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加快减贫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是最佳结合点。当前,整村推进扶贫等项扶贫工程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扶贫方式,其建设内容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一致的,是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二、清醒认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阜新作为全省的重点贫困地区,分析其贫困的成因与现象,特点较为明显,消除贫困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一是城乡双重贫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作为资源型城市,随着煤炭这一主导产业的逐渐枯竭,伴随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剧增,社会保障压力巨大。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工业化程度不高,全市经济总量不大,城市与农村同样贫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极其有限。
二是贫困人口大量存在,返贫现象频繁发生。到2005年年底,全市仍存在贫困人口24万人,低收入人口36万人,贫困乡(镇)30个,贫困村256个。这部分贫困乡(镇)、村和贫困人口长期以来仍未摆脱“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束缚,经受不住一般自然灾害的袭击,因灾而贫、因病而贫、因学而贫、因婚而贫、因建房屋而贫的现象在这部分地区频繁发生。今年严重的伏旱表明,我市农业基础仍很脆弱,扶贫任务仍任重道远。
三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户增收渠道狭窄。贫困地区大多位于偏远之所,部分贫困群众仍未摆脱自给自足的落后状态,缺乏商品意识、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农业生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传统的自然习惯。且农业多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贫困农民基本依靠第一产业增加收入,增收渠道单一,难度也越来越大。
四是精神和物质同样贫困,个别乡村摆脱贫困的思路不清,信心不足,办法不多。由于长期贫困,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部分贫困村的干部群众甚至部分乡镇政府,仍然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宁愿苦熬受穷,也不愿苦干摆脱窘境。尽管有些乡村和农户也有着脱贫致富的愿望,也不断努力尝试,却因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失败,丧失了信心与勇气。
三、如何发挥扶贫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方针不变的前提下,扶贫开发的途径与方式方法不断创新,重点有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带动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扶贫等等。只有努力使这些新的方式方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以整村推进扶贫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整村推进扶贫即以贫困村为单位,采取集中资金、集中扶持的办法,实施整体推进,最终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实施此项扶贫工程,这对我市现有的贫困村来说是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如果我们通过五年的努力,占全市40.2%的贫困村基本脱贫了,也就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最困难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就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是以培训转移为切入点,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建成新农村。因此,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在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
育、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使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转移实现脱贫致富。
三是以产业化带动扶贫为切入点,努力调整贫困村产业结构。贫困地区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结合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化扶贫的实施,在产业化
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不断调整优化本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四是以移民扶贫为切入点,不断促进贫困地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对部分就地脱贫难度极大的贫困村、户实施移民扶贫,进行异地开发建设,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向条件较好的地区迁移,并结合各类小区建设和各部门实施的各类益农工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创建移民新村和移民扶贫科技园区,彻底解决这些贫困村存在的诸多重点、难点问题。
五是以社会帮扶为切入点,促进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民主、法治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第二篇: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一、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贫困地区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集中成片分布的地区。贫困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通常也称为“老、少、边、穷”地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灾害频繁,生态脆弱。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气候多变,多灾、缺水、缺热、缺氧、少光等,并直接导致了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农用耕地少,生产条件差。贫困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面积大,宜农耕地比例小,而且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矿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偏低。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凡是贫困地区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比较普遍。贫困地区由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流行,致使人口素质偏低;而早婚、近亲结婚和换婚现象,使得弱智痴呆病患严重。
4、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和边远地区,公路密度低,质量差,很多时候晴通雨阻。由于交通不便,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更难,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5、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困难。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耕作粗糙,掠夺性经营,致使农村耕地“浅”“瘦”“劣”问题突出。“浅”指耕作层浅薄,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蓄水保肥能力差;“瘦”指土壤养分含量低;“劣”指农民不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土壤养分下降,板结严重,孔隙失调,土地质量变劣。土壤地力衰退已成为贫困地区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一大障碍。
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农民商品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十分淡薄,大多处于自给但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几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对这种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形象描绘。贫困地区普遍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大多靠国家的补贴过日子,中央财政补贴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和边境地带,扶贫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而贫困的长期困扰,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有可能转化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安定团结局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贫困地区大部分是老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今天我们能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老革命根据地人民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因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之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建设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之举,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1.优化地区政府行为。首先是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贫困地区各级干部的培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与生产要素的组合,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造就一批人才,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立一个好支部”反映了村民的愿望。其次是优化贫困地区发展的经济环境。鉴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的扶植,国家宜在财政,金融信贷、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最后是促进政府经济行为向理性化转变。贫困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政府要担负起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促进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2、实事求是制定规划。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
一、自然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探寻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在不同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资源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电资源、森林资源、农作物资源,这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其次是市场环境,包括地区区位,交通状况,产品集散地与产地距离,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市场需求量等等。再次是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能超过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盲目发展。最后是考虑农民的综合素质,规划一些简单易行,投资适度,经营管理要求不高的项目。
3、组织农民建设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农村有大批曾在外打过工、当过兵的能人,他们有知识、有胆略、有远见、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聪明才智,寻找适宜本乡本土发展经济的各种路向,树立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的先进模范。通过这些典型实例,激发广大农户积极投身生产建设,走上生活宽裕的幸福之路。
4、调整结构,改善生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衡。根据生态农业发展需求,在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退耕还林、还牧、还园,确保生态平衡。同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同时,严格监管耕地任意转化为园、林、牧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将大片水地、平地、好地改为其它用地。
5、合理开发,平衡耕地供求。平衡耕地供求,首要的是合理开发复垦。根据每一个山
乡的具体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开发:(1)实行耕地“占补挂钩”政策,即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发出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2)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政策,三年内免征有关税费,50年使用权不变。(3)招商引资、群众自筹、集体补贴、政府资助等多种筹资渠道并存,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发造地的积极性。
(4)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的,或废弃地、塌陷地、空闲地复垦为耕地的,政府要组织土地、农业、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验收,验收合格要及时发放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使用证,为开发者排除后顾之忧。其次是改造中低产田。按照耕地立地条件与坡度状况,实行人工水平梯田、机修梯田等工程与山地林网、生物经济埂等农田生物防护工程相配套,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低产田开发治理的经济、生态、社会最佳效益。
6、推动特色产业发展。(1)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良种及特色农业的培育;运用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搞好特色农产品栽培;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检疫工作,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2)对龙头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应给予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优惠政策。特别应在特产税征收方面给予龙头企业必要的优惠,以使其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特色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发展农民经纪人销售队伍。
7、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贫困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差,人才智力条件弱,政策环境不够灵活宽松。因此,应加快交通、通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教育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办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以适应当前经济启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应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根据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尤其是对一些依靠资源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更应予以优惠。
8、加强区域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做强做大贫困地区的各种产业,争取获得全方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第三篇: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农村必然要实现“量”和“质”的提高统一。没有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
没有基础。在新形势下,农信社如何有效地助推新农村建设,构架新的信贷支农平台。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拙见于后。
一、拓展服务新领域,当好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一)贷款向小额农贷倾斜。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形势,做好小额农贷工作,以“五个一”信贷支农工程为载体,统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在确定重点支持对象基础上,进一步搞好调查研究,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扩大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和覆盖面,将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服务方式移植到社区,建立多层次的信用共同体,把贷款对象从农户扩大到城镇居民和个体工商户。做好新规划,积极支持符合“五个一”信贷支农工程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中小企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民营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加大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贷款向特色高效产业倾斜。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由传统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相关产业的演变;积极支持农业经营方式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演变;积极支持农村劳动力就业由原来集中在农业生产中就业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多领域就业演变;积极支持农民收入来源由单纯种养业获取收入向务农及打工多元化获取收入演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整体水平,当好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三)支持农村保证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大力支持农村的小城镇建设,支持农村社区开展公益性设施建设,支持农民进入乡镇经商,支持外出打工农民回乡创业,参与家乡建设,促进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推行信贷新品种,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
(一)深化“党员农贷快车”活动,做优做实农户联保贷款。建立党员联保、农户联保、个体工商户联保、社区居民联保、在职职工联保小组,发放联保贷款。对于农村调整产业大户、各种专业大户超过小额农贷额度的贷款需求,通过联保贷款方式予以支持。
(二)积极发放打工创业贷款,支持农民务工创业。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打工学技贷款”,帮助他们提高文化和技能;积极发放“打工路费贷款”,支持农民工到外地务工、经商、办企业;提供“打工创业贷款”,支持打工农民回乡兴业。形成农民致富,信用社发展的格局,实现农民与信用社的双赢。
(三)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农村贫困学生就学。发放助学贷款支持家庭贫困的在校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未来新农民的整体素质。实行与各级政府、财政、教育主管部门捆绑式助学,在确保财政贴息到位的情况下,积极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
(四)积极开办社团贷款,支持大中型客户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要不断培植优质客户,优化信贷结构,拓宽贷款营销市场,整合资金优势,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杠杆作用,采取“总额认定,各成员分担”的方式,按“自愿认贷,协商确定”的原则,通过社团贷款的方式,满足本地实力强、信誉好的大中型客户的大额资金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三、完善服务新功能,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
(一)整合网点,提高服务能力。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对小规模的网点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总体收缩、局部调整、服务不减”的原则进行整合,这样有利于信用社集约经营,防范风险,协调发展,增大业务经营的安全性和风险控制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增强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信用社在助推新农村建设中轻装上阵,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
(二)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全面提升信用社服务农村金融的手段。面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新形势和农村对信用社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快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尽快实现全省的通存通兑,开通民工汇,并依托大小额支付系统实现与他行的资金汇兑,解决农民外出务工汇兑难,畅通资金结算渠道,优化服务手段,进一步提升信用社支农服务水平。
(三)推行客户经理制,实现金融服务的创新。农村信用社客户经理是指农村信用社负责对外联系、立足农村信用社传统业务、积极推行新型业务、协调农村信用社与客户之间相互联系、为客户提供存、贷、汇等一体化金融服务,开发客户新的市场的业务营销人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
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家开发银行在县级地区开展了授信,农发行业务向“三农”领域延伸,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将介入“三农”,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将受到更大的挑战。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逐步推行客户经理制,有利于树立农村信用社的新形象,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济管理效益,提高农村信用社整体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从而有得于贫困地区农村信用
社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四、提高信用新意识,全方位支持新农村发展
(一)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农村信用社要认真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评选活动,严格评审标准,逐步提高授信额度。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手续从简。对不讲信用的单位和个人,取消贷款资格并限制发放新的贷款。通过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实行“银政、银企、银农”授信,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育诚实守信的金融秩序,树立良好的文明新风。为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二)探索建立农村个人征信体系。随着全国性人员流动的不断增大,人员迁徙权越来越受到法律保护,人民银行应尽快建立全国性个人征信体系,并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完善农户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实现与人民银行个人咨询系统和企业咨询系统的互通,逐步实现根据个人消费及信用确定贷款额度,促进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增强。
五、建立长效新机制,有效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切实加强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贫困地区信用社要把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辖内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拟定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支农服务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工作职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确保把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和农村生产相适应的信贷管理运行机制。目前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运行机制与产业的投资周期存在相对矛盾,农户小额贷款规定过死,额度偏小,期限过短。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现实中,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各地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化经营要求原来的针对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的小额信贷转向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大额贷款,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应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改进信贷方式,创新服务品种,逐渐增大小额农贷授信金额,不断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需要。
(三)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组建和完善农村信贷担保公司。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要与地方财政积极协调,争取支持,按照农村信用社在利润中提取一部分,地方财政预算一部分的方式,建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在此基础上,组建农村信贷担保公司,解决农村大型客户需要大额资金而又无担保抵押困难,降低信贷资产风险。
总之,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只有扎根农村这片热土,通过实打实、心贴心地帮农增产,为农发展,促农致富,真正做到急农所急,解农所困,办农所需,从关心到关怀,从扶持到建设,一步一步地行进,一步一步地夯实,切实肩负起为“三农”服务,把思想和工作重点统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把握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历史使命,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服务“三农”的社区银行,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才能有效地助推新农村的建设。
第四篇: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xx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农业人口占93%以上,由于自然条件严酷、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偏低、基础设施落后,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格外艰巨。因此,要在像xx县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要从当地农村实际、农民现状出发,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机遇,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有序、稳步推进。
一、切实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一要求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贫困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要求的科学内涵,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又注重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做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就通渭来说,实现这一要求,一是要抓住“生产发展”这个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立足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实际,围绕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等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抓住“生活
宽裕”这个根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等综合性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从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改善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要抓住“乡风文明”这个重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破除封建迷信、赌博、不讲卫生等不健康文化与不良习气,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四是要抓住“村容整洁”这个关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电网、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医疗卫生和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农村面貌。五是要抓住“管理民主”这个保障,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和主体地位。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教育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保障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二、切实发挥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素质不高、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不强,一直是西部贫困地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根源之一。因此,西部贫困地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
须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参与发展决策的能力、对农村公共品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的政策地位的能力,调动和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认真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计划。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要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争取并加大经费投入,制定培训计划,整合党校、农广校、职校等教育资源,采取基地培训、政府资助、企业订单、市场运作等方式,认真实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要着力巩固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要抢抓国家在扶贫重点县率先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机遇,努力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孩子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使农村未来农民都能够接受基础教育。三是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要把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培训作为一件大事、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综合培训效果。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
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围绕农村劳动力组织输出和转移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模,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就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同时,要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发展壮大劳务经济,积极利用农民工流动和进城就业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农民在打工挣钱的过程中学习先进性技术、增强劳动技能。四是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在继续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发挥基层经济技术服务部门作用的同时,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和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鼓励和扶持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发挥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切实利用好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西部贫困地区要抓住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是要着眼于解决农村坡耕地多、生态环境
差等问题,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大梯田建设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田产出率。推广良种良法,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标准化作业,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切实抓好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集雨节灌、淤泥坝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稳步推进封山禁牧,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二是要着眼于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取得的成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特别大力争取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普及农村沼气,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大力争取实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等道路建设项目,改善农村交通条件。继续完善农村电网,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远程教育信息工程,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三是要着眼于解决看病难、文化生活欠缺等问题,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项目,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贫困地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典型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结合当地农村实际,从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村班子建设等多方面考虑,选好新农村试点,把新农村试点放在那些发展条件好的村和那些已经建设的小康示范村。
四、切实解决好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致富等重点难点问题 西部贫困地区要特别注意帮助落后村、贫困村解决发展难题。要继续争取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加大力度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村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贫困农户的增收渠道。要扩大扶贫工作的覆盖面,既要帮助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又要最大限度地涵盖没有稳定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帮助他们克服脆弱性,实现解决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特别要注意帮助农村贫困群体,对贫困农户建档立卡,逐户落实帮扶措施。要在继续加大财政扶贫力度的同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充分发挥信贷资金作用,动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以投劳、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要积极争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及生态移民、扶贫移民等项目,将那些因条件受限难以脱贫致富且居住相对分散的农户,采取整体搬迁的方式,逐年向小城镇或发达地区迁移,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第五篇: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裴国智
贫困地区在实现生产发展上,伴随各地基层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增收普遍缺乏强有力产业支撑的矛盾日益显现,从而使该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更为艰巨,道路更加漫长。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和矛盾,对于贫困地区建设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一家一户的传统土地承包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为解决温饱,强调“人人都得有地种”的目标导向,让一部分本已离开农业从事非农产业的进城农民和人少地多农户将维持性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造成农村土地流转一再受阻,从而形成“户户都种粮”的既定事实,在当前农村土地30年不变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政策条件下,不仅让基层政府在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场看似一切有利于农民的博弈中,陷入了“自己的手掌拍自己嘴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也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因“无地可调”而难以摆脱传统粮食种植的怪圈。
第二,城市化进程当中,贫困地区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匮乏与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实质上是农村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这样在工业和城镇化大量扩张发展的同时,抽取广大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同时,被贫困地区称为“铁杆庄稼”的劳务输出,因其显著的增收贡献能力,事实上已变成农村大多数较高素质劳动力重要的谋生途径,而且随着城市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局势还将进一步加剧,使得目前原本劳动力素质不高,建设现代农业急需高素质新型农民的贫困山区发展特色
产业因“无人可行”而跨不出规模约束的怪圈。
第三,在实现生产发展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贫困地区农村部分基层干部受“重政绩,轻实绩;重村庄治理,轻生产建设;重行政命令,轻示范诱导;重富裕村组,轻贫穷村组”的传统思维影响,对制定生产发展规划认识不充分,要么缺乏科学长远的生产发展规划,要么制定的规划因缺乏科学性或其他原因而被随意更改。今天搞养殖业,明天又提倡种植业的普遍现状,既不能促进农民增收,更难以真正调动起农民个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第四,贫困地区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在不断提高本地区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助长了一部分农民群众过多的依赖和过高的期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短时期内难以发挥建设新农村的主导作用。
第五,目前农村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一般都注重于产后销售环节,而在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等方面还基本处于盲区,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对贫困地区来讲,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引导农民彻底改变老传统老经验老办法种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更要以发展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和目标,建立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一)进行思想宣传和发动必须讲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认识也是生产力。对贫困地区来讲,受长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民主意识以及自卑自贱的低层次文化心理的影响,特别是长期国家扶贫投资的负面效应,面对农村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迁和市场需求、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已由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以前,单一的没饭吃、没屋住、没衣穿扩大到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等各个领域,体现在思想认识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谁
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等系统问题,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解,有的甚至片面地将建设新农村理解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的特殊扶贫项目,而抱有等待观望、靠政府、靠投资的“一等二靠”思想。宣传讲实质,就是针对上述倾向,做好群众的思想发动,让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对上述问题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既明白时代赋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广泛的内容和任务,又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从而唤醒他们心灵深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空前高涨的积极性,调到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源动力,最终树立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必须讲实情。当前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条件和环境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源和经济条件,而是更多受制于外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市场需求及其发展变化。生产发展规划位居新农村规划之首,为顺应当前贫困地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加快发展的需要,既要面对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强调遵从地方的内部实情;又要面对市场,突出特色,强调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实情。因此,制定的生产发展规划既要有各种生产要素为支撑,保障能实现;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争有实效,才能有效维护规划的严肃性,避免生产发展过程中,盲目随从和人为变更的随意性,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
(三)发展措施和实施必须讲实惠。发展生产是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一家一户经营条件下,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建设进程,让广大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一是以推进进城农民的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办法。针对目前农村土地的利用现状,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准物权性质的流转市场建设的同时,通过给予哪些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让给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农业经营大户的进城农民一定的现金直补,提高国家直补资金使用的公平
性和实效性,开创促进土地流转和保障进城农民利益的双赢之路。二是以当前农业经营大户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对农民的直补政策。根据不同农户经营状况,变以往的“均等型直补”为“条件型直补”,通过制定较为详细的分类补助标准,提高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各类经营大户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有钱可赚,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排头兵和生力军,真正发挥示范推广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其他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三是以提高基层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服务水平为突破口,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决杜绝“大喊口号、空讲大话、乱树典型”的形式主义。要结合整村推进,积极实施产业扶贫,通过“帮扶一批资金、扶持一批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带强一个班子、搞活一方产业”的硬措施,切实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保障他们得到生产发展的更多实惠。
(四)评价发展结果必须讲实绩。发展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有发展必然有成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绩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前提的“民心工程”,而不是为某些领导个人升迁服务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对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来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公正的评价方法,是正确展示他们的工作实绩,引导和培养他们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前提。因此,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体系,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对于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夏隆德县委政策研究室裴国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