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10:3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篇: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

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

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

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年度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年度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年度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

第二篇: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杨琼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

2008年一号文件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1998-2007年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增长是相对缓慢的,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5.5%,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9.8%的近一半。因此,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引起了全党对“三农问题”的担心,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弹性低和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单纯靠增加农业生产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唯有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流动出来的劳动力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又使留在农业的劳动力耕地面积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才能长期持续增长。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吸收了1.2亿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就业,九十年代初,则有大约1亿农民工进城,平均每年大约有1千万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随着九十年代末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的出现,新增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不通,导致从1997年起到2007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反而每年平均增加近500万人,农民收入出现增长相对缓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转为更加严峻。

由于与生活有关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对现代消费品的巨大市场潜力难以发挥,存在较大存量需求的情况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消费环境,启动农村较大的存量需求,消化掉过剩生产能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渠道才得以畅通。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反映我国已经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战略手段。

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全国人均收入达3000美元,就全国而言,按照目前的收入增长态势,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困难。如果农村的收入按九十年代末至2007年5.5%左右的增长速度,2020年全国人均收入3000美元时,农民人均收入将不足1000美元,城乡差距3倍,农村就不是全面小康,那么就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如果农村与生活有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不改善,2020年在较大的收入与生活环境的差距下也难有和谐的社会。所以,只有通过改善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生活差距,才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新晃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级贫困县,全县辖23个乡镇,总人口2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3万人,200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15元。新晃县之所以贫困是由于受历史和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差,农民素质

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将制约新晃新农村的建设,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乡干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新晃县新农村建设大多是搞试点,试点村还引发了资源分配的问题。政府各部门为了保试点村,就把有限的人财物都向试点村倾斜,很难再考虑到普通村的需要,这势必造成村庄之间的贫富差距和不平等。在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讨论与行动中,听到的主张和建议几乎都来自官员,从县官到村官。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己切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失语了,这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官员成了他们建设家乡的“代言人”,丧失话语权的农民不可能真正参与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声音的新农村建设也必定是纸上谈兵。这在实践中已经显露出来,有的地方就出现了“好心办了坏事”的情况。因此,我觉得不管是县乡干部还是决策层的领导都必需知道:农民是如何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他们面临着什么困难?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的期望和真正需求是什么?他们的认识和态度是怎样的?新晃县的农民群众大多数存在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生产粗放经营,打工靠卖苦力,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对新农村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以上种种现状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任重而道远。

2、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先进技术和设备、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农民患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农民到县里、市里、省里大医院就诊困难倍增,经济负担加重,农民大病就意味着返贫。二是投入资金不足。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从根本上未得到改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38、61、99部队”,年龄较大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低,效益不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不强,全县仅有1家市级农字号龙头企业。二是农产品生产粗放。在畜牧业养殖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更多的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三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信息利用机制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资金缺口较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五是科技投入少,科技含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小,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完整的程序,科技人员没能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慢。六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山塘、水库、溪坝、灌溉渠道工程老化、渗漏、年久失修,管理不善,部分工程损坏,存在安全隐患,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4、农民收入偏低。新晃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15元,分别比全国4140元、湖南省3904元、怀化市2302元低2525元、2289元、697元,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8543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3453元,城乡年人均消费差距为5090元。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矛盾。

二、对策

1.新农村建设要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目标,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容整洁作为重点。在完成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改善下水道,进行厨房改革、厕所改革,“村容整洁”的目标就达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劳力,疏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逐步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才得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使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民收入可随着发展而提高,“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村村通电视、广播后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村村通道路后可以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才会有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风文明”的建设。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才会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2.新农村建设的对象应是自然村。众所周知,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民都会选择居住在自己耕地附近。而发达的城市近郊农业即将不存在,农民已经转变为非农产业的市民,或是在经营服务业等其它行业。那么,新农村建设就应该以现在已形成的在耕地附近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而不是象有的地方拆并自然村,集中建立远离耕地的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给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农民的房子是农民自己的私有品而不是公共品,因此,不能象有的地方为了达标而要求农民拆屋建新的标准房。对于其他一些私有品,如沼气、厕所会影响公共卫生,具有一定的公共品的性质,我们政府只能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进行改造,如果农民财力不足或者没有意愿,政府不能强迫,只有做好说服、教育、劝导等工作,促进农民对公共品进行改造。

3.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以公共财政为主。根据国家发改委专家调查,按照一定的标准满足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完,全国大约需要投入4万亿元资金。从2006年起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要投入近2800亿资金,其中有相当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部分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提供。

2008年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我们应该广泛动员全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有积极性参与项目的决策,监督项目的建设,也可让富裕的农民捐一点钱。建设的水泥路由于农民捐了钱,参与决策、监督的积极性会很高,将不会有豆腐渣工程。由受益的农民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督,将有利于“管理民主”的目标实现。

4、扬长避短,抢抓机遇。贫困地区有劣势的一面,更有独特的优势。像新晃这样的贫困地区尽管还很落后,全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大好局势下,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倾斜政策,尤其是公共财政的扶持,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我们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既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兴利避害,通过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又要对中央的一片爱心,以极大的感激之情,增强主观努力,积极争取更多的扶持,加大扶贫工作力度,需要国家比照西部地区、省扶重点县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倾斜。要把依靠国家扶持与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要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帮扶和定点帮扶,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力求早日进入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

5、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贫困地区面临着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的扶助问题。因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因时因地而异,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目前,新晃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要着力抓好水、电、路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紧紧围绕山、水、田、林等自然资源做文章,把全县丰富的山林、水力、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农民群众尽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二是

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牧、桑、烟、药”四大支柱产业及特色产业,根据新晃实际,要在大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上下苦功,力争在两三年内将“湘西黄牛”建设成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并大力扶持以龙脑樟、速生丰产经济林、桑蚕、名优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基地建设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以点带面,实现“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积极培育一批辐射带动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实现以工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趋势,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广电、通信等社会服务事业,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事业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村级卫生室,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使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和改革开放及现代文明的成果,尽快提升农村现代化程度。四是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引导农民跳出本地市场,瞄准国内外大市场的广泛需求,开发新兴市场、开拓多元市场空间。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对全县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好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规划,宣传旅游开发政策,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形成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带,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强农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通过旅游人口的交流,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的思想传入农村,提高农民的素质,积极开发“农家乐”生态旅游业,开发垂钓、餐饮、农业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增加农民非农收入,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新晃县夜郎旅游资源丰富,毗邻贵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进一步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积极主动融入西部旅游圈,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夜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公园品牌。通过整村推进,项目带动,尽快使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摆脱困境,走上富裕。五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和完善各类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努力扩大订单农业市场占有额,鼓励和扶持民间流通大户、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二、三产业,确保农产品鲜销和农产品外销的畅通。同时,要积极构建农产品外销网络,大力宣传新晃农产品,建立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外销窗口,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六是要建立有效的农村融资渠道,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对有关金融体制和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深化改革和农村信贷政策的完善及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培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提供基本的要素支持。

6、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因素在人。一是要举贤任能,选好领头人。从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头人的选拔任用、新生力量的培养发展、基层组织综合素质的配备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重点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二是要提高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把农村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县、乡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协作。主动与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合理、有序、稳定发展。四是要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积极开辟一些适合农民既不离乡又不离土的就业门路,开工建设一批开发时间长、就业岗位多的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转移。五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风文明”典范。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步入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树立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成文明、科学、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改革财政“省管市---市管县”体制。在近几年的改革中,“强县扩权”、“扩权强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省份试点推行。通过扩大县一级政府的权力,受到政策扶持的县(市)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扩权强县”在很多地区被证明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

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现实路径。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这是对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进行相关改革的积极回应和肯定。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县”二级体制,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管县”模式,其内容包括人事、财政、计划、项目审批等原由市管理的所有方面。对现有的“市管县”这一行政管理模式,本人认为,其管理效率太低,不利于发挥县一级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的主体职能。据《中国经济周刊》资料显示,截至到目前,全国实行财政“省管县”的有: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福建、江西、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西、陕西、云南、海南、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22个省、直辖市。

由于各地具体情况差异较大,“省管县”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从具体的方式上,虽然都是‘省管县’,但是程度还是不一样。有的是比较纯粹的‘省管县’,有的名义上是‘省管县’,其实只是带了这个帽子。”“如果从财政和行政角度综合分析,只有浙江做得最彻底,不只是财政,从行政管理到政治组织以及其他各个部门的管理,都是由省直接兑现的。连县长的任免都是省里管的,和市里都没有关系。”“安徽做得比较到位,基本上在财政体制、转移支付、财政结算、收入报解、资金调度、债务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实行省对县直接管理,都是直接到县的。”在目前实施“省管县”的22个省市中,有些省市虽然自己对外宣称已经搞了“省管县”,但是做得并不彻底。比如,虽然在转移支付测算方面直接到县了,但是体制、资金调度没有直接到县,还在经过市里来转手。财政部2005年1月制定的《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关于推行省对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部分中,对“省管县”就提出了要求,文件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积极推行省对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对财政困难县要在体制补助、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财政结算、专项补助、资金调度等方面直接核定并监管到县。“过去是‘市管县’。财政的钱先给市,由市负责分给县乡,这就存在着一个财政资金在城市和农村分配的问题。而在财政体制上实行‘省管县’,实际上是城乡分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说:之所以要推行‘省管县’,就是要把钱直接落实给县乡,不再通过市里来分。“新农村建设需要充实县级财力,‘省管县’的方式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目前大部分地方进行的‘省管县’,还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省直管县,只是在财政体制上的‘省管县’,在具体操作方面各地也参差不齐。反映出来的比较大的问题是:财政体制上县直接与省结算,但人事任命权等其他权限仍然保留在市里。这样就容易产生两个‘婆婆’的问题。因此,未来‘省管县’的发展,应当是在改革财政体制的基础之上,再改革管理体制,真正实现市县平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直言不讳地说:“体制要理顺,不能两个‘婆婆’长期共存,市县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平级成为今后的发展目标。”也将成为推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农”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一个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 基地 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2000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

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二、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 基地 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2000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近年来,马山县投入资金1.54亿元,实施贫困村道路、校舍、沼气池、人畜饮水、电网改造、通讯光缆等项目建设,解决了9.6万人行路难、饮水难和用

电难问题;发放贴息扶贫贷款2350万元,扶持4500多户群众发展生产;投入500万元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建设,开展贫困地区劳动实用技术培训,智力帮扶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先后解决12736人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2002年的24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6.17万人,扶贫攻坚取得了较好成效。

4.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促进城乡协

调发展。一是要抓好农村教育工作。抓好贫困地区的高中和职业教育,着重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子弟上高校难的问题。大力实施以“八荣八耻”、热爱家园、遵纪守法和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问题。要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乡、村两级卫生院改造和标准化建设,争取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救治体制,为农民看病、治病提供保障;三是要加强文化建设。重视抓好重大节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积极组织好“三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积极发展农村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实现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四是要着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机制,优先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等,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五是积极探索农村殡葬改革。要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推行以火葬为主的农村殡葬改革,提高贫困地区的文明治丧水平。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一是要实施“三个培养”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了的党员培养成村党支部领导,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带动力和战斗力;二是继续抓好大学毕业生选任村官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

2005年以来,马山县以乡、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乡、村领导班子,选派120多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委任职;先后培训党员7100多人次;抓好农村党员帮扶工作,已有1237名党员乡土人才与4950个农户建立帮扶关系,创建党员中心户405户,帮带农户3150户;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试点工作,共有2450名农村党员找到了适合的岗位。全县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6.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一是全面启动“农家课堂”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二是实施“示范教育”工程。要以致富带头人为典型,通过言传身教,带动邻里乡亲共同致富;三是大力实施农民转移培训工程。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组织服务工作;四是实施“凤还巢”工程,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

近年来,马山县加强了对务工人员输出前的培训和返乡后的扶持,劳务输出的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外出务工人员10万多人,年外出劳务总收入4亿多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劳务输出正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同时,马山县已有乔昌玩具厂等30多家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的企业,投资总额2200多万元,安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00多人,全县共有上万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投入到反哺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之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贫困地区虽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只要我们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立足贫困地区的实际,切实从群众最急切、最现实的实事抓起,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取得成效,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第五篇: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贫困地区任务最艰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路子该怎么走、从哪里突破,结合罗城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不一样,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较多,因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以我们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我们全县共有11个乡镇,东部龙岸、长小安、黄金几个乡镇土地广袤肥沃,加上地沿接近柳州,受柳州工业城市经济发展优势的辐射以及农民接受的知识和信息丰富,生产生活发展较快,经济基础较好,农民生生活质量较高。而西部由于地处喀斯特地区,大部分是大石山区,近年来石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抗病抗灾力低,生活质量不高,而东门、四把等中部地区原部分群众靠山吃山,开小煤窑被迫关停整顿,再加上许多依靠煤矿生产销售维持生活的农民群众又未能及时转复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致使部分群众收入锐减。形成了罗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新建设的长期性和多样性。因此,在目标要求上,要分层次、分阶段。分层次,就是针对新农村建设起点有先后、进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的实际,在标准制定上不搞“一刀切”,使各地的标准既积极又科学,并从发展实力、收

1入水平、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村风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量化,以便落到实处。分阶段,就是贯彻村镇规划是龙头、基础设施是保障、发展经济是根本、富裕农民是关键的要求,分步实施发展规划,防止出现人们担心的“一阵风”、“搞突击”甚至大拆大建等问题,决不让新农村建设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方式上方法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如针对罗城西部地区的现状,鼓励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特优产业、壮大经济,扩充经济容量,宜林则林、宜烟则烟、宜果则果,做到多种经营同步发展,而后利用试点的成功经验在面上铺开。

二、充分认识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建设富裕新农村,必须狠抓经济发展不放松,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发展经济,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罗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是少数民族山区农业县,全县有36.22万人口,31.48万人在农村,占总人口的87%,全县农村人口比重大。罗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

1、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开发利用罗城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糖蔗、野生毛葡萄、林果、牧鱼、桑蚕、烤烟、木薯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产业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是农业第一

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作用,真正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第一生产力加以重视、发展。大力推广良种、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等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3、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夯实农民增收基础。罗城农业基础设施较差,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旱涝保收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

4、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从近年看,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来抓,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强外出务工管理,做好劳务输出的各项服务工作,引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三、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民主管理,村务公开制度;抓好乡风文明建设,积极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适用技术,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健康和生态意识、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我们罗城结合本县实际,将利用了3至5年的时间,开展20251省道公路沿线精神文明示范带创建活动,以此推动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示范带创建活动的目标:一是把省道公路沿线的四把、东门、小长安等3个乡镇建成市级文明乡镇,完成“八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广播电视站、一个宣传文化站、一个图书馆、一个电影院、一个科技培训中心、一个圩日宣传点、一个宣传长廊、一个运动场所)。二是沿线11个村民委全部建成县级文明村,力争2个村创建成自治区文明村,5个村创建成市级文明村。全部完成“四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广播电视接收站、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宣传栏、一个运动场)。三是沿线59个自然屯,要有70%的屯建成县级文明屯,90%的屯做好巷道硬化建设,40%的屯建有文化室,“三户”(遵纪守法、科技致富户、小康文明户)评比面达100%,沼气入户率达90%以上,村民饮用安全卫生水达100%,使用卫生厕所达90%以上,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充分认识基层组织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强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选好配强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充分认识农村综合改革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保险制度,从便民、利民角度出发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以减负增收为目的,完善农村税负政策;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妥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保证农民物权收益;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

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保护农民利益。

六、充分认识政府引导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文明建设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找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如何创造性地把“二十字”的总体目标落到实处,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既是强有力的领导者、设计师,又是引领全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的引导者。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既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设计规划,又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切忌主观和长官意志,大包大办,把新农村建设搞成“为民作主”的“想象工程”;不顾能力的“面子工程”;违背农民意愿的“形象工程”;弄虚作假的“应付工程”,特别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从各地方不同的能力,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群众心理去组织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实现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群众称道、满意的良好工程。

下载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范文大全)

    文章标题: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一、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而提......

    关于民族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5篇范文

    关于民族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张庆平昌远平当前民族贫困地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困难大,相比发......

    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doc

    建设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尽快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占财政支出的“两个比重”。同......

    推进新农村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村镇规划调研——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一、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划调研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

    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畜牧局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我县“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为确保社会......

    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和基础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大力推进“一主三......

    关于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合集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南丹县国土局驻六寨镇松柏村指导员 杨明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