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时间:2019-05-12 19:2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第一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李增名

在全省解放思想动员报告中春贤书记强调指出: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具体落实省委制订的严守“粮食生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四条底线。转变片面发展观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是关系老百姓生存生活的大事。作为基层干部,我对农村生态环境,特别是水源环境进行了解和思考,特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我们娄底地处湘中,是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采煤、采石、采矿大多在农村。目前农村绿化植被不断恢复,但农村饮用水源却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水环境污染十分突出。据走访和了解的情况:资水河、涟水河、孙水河、湄水河的污染引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全市农村水环境污染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有的河水、塘水不仅不能饮用,甚至不能满足养殖、灌溉需要。大多数小河道已被污染。如乡村人口密集区存在“垃圾往水里倒,牲畜死了往水里扔”等陋习,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监测,很多群众不能喝到达标的干净水。另外,农村个体经营户如个体豆腐作坊、畜禽加工作坊等在加工经营过程中污水随意流淌,对周边水体环境影响很大。由于水污染严重,导致或大或小的肠道病流行,或其他传染疫病时有发生。

2、城镇化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随着全市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集镇转移,但是由于集镇居民的环境意识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人虽然进镇了,环境意识没有跟上,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集镇环保硬件设施

(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难以跟上,造成集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我所在的小镇荷叶,地下水质大肠杆菌由原来的10位超标至今年的近300倍,不得不另辟水源。

3、农村私营企业污染较重。现有的乡村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少数私营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身试法”。有的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尘超标严重。同时,由于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一些污染问题旧帐未还,又欠新帐,不少企业想法设法应付环保部门检查,污染治理一直没有到位。

4、农村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和处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另外,有机磷农药的大量施用,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现象让人震惊。

5、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目前,农村各种养殖场的沼气池等标准化处理设施不到位。这些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的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畜禽场附近地区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氨氮超标和环境污染,夏季蚊蝇滋生,恶臭难闻,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6、“大树”“名贵树”进城,城市的美丽,以乡村生态为代价。采砂、采石、河道、山体挖得千疮百孔,砖瓦厂遍布农村,加剧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

二、形成原因

农村环境恶化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主要有以下原因:

1、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首选表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把环境和生态优先考虑,没有将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致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一时的经济增长,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二是相当部分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不强,在利益驱动下,在防治污染上消极对待,有的甚至闲置污染处理设施搞偷排。三是由于对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群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总体还不够强,许多群众往往会对涉及自身利益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而对自身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

2、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难以改变。长期以来,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养成了许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譬如缺少科学种田的指导,滥用化肥和农药;卫生条件差,垃圾随处扔;养殖大户污粪处理随处流等等。这种淡薄和落后的环保意识在农民身上根深蒂固,造成制造污染的主体十分庞大,污染现象十分普遍,难以根治。

3、环境规划的制定和执法跟不上形势发展。无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充分地考虑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作坊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外,大部分乡镇没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出现了“重项目、轻环保、重发展、轻生态”的趋势。

三、对策建议

1、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编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管理机制。抓好农村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仅靠涉农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加大政策扶持,保证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编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切实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培训工作,设立专职环保员,确保乡镇、村生态环保监控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2、突出水源保护为工作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水是生命之本,保护饮用水源是保护民生的头等大事,必须把突出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结合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安全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和措施。加强城镇生活和饮食娱乐服务业的污染治理特别是废水排放的管理。建制镇区和人口集中区要用治污排放设施。对有污染的乡镇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巩固达标排放成果;对重点污染企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控制度;实行“环境优先”原则,严禁审批新建重污染企业。逐步对乡镇企业发展进行布局调整,以便污染集中治理。

3、以创建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生态建设。紧紧围绕“生态立市、生态立县”为目标,以创建“生态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为抓手,以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核心,以“农村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建设和完善村组安全饮用水源保护和乡镇垃圾场、污水处理等治污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广泛宣传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保护青山绿水,全力节能减排,着力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构建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农村。

作者通联: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党委

第二篇:推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推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的主题调研报告

——吴起县吴起镇姚沟门村官安鹏 姚沟门村简介:

吴起镇姚沟门村位于吴起县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全村五个村民小组,共103户525人。可耕地面积1250亩,林地面积2725亩。全村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当地政府及村民以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为主,林草间种,完成退耕2000多亩。林草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效地遏制了濒临崩溃的恶劣生态环境。

通过此次“百名大学生村官进世园”活动的参加,就如何将世园会的绿色理念与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结合本村实际,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群众意识,实现环保全民化

由于该村地处县城近郊,外来人口众多,小商小贩集聚,加之以石油工业的附带产业落脚于此,常常会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应注意生活垃圾的有序堆放与回收,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有效处理。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倡导弘扬生态文明,保护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

二、完善体系建设,享受服务零距离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能力非常有限,环保监管能力薄弱,应加强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资融资机制和政策,加强农村环保经费投入、填补村、镇环保工作机构的空白,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保监管能力。

三、巩固退耕成果,实施林草全覆盖

以现有的林草地面积为基础,在保护退耕面积不减少的基础上,增加财力、人力,继续加大退耕还林面积的覆盖率,以沙棘、小叶杨为主要树种,加大洋槐的栽植,挖鱼鳞坑,保证树种的成活率。

四、借鉴王庄效应,谱写农村新篇章

“漫山遍野树常青,村落周围鲜花红;庄前屋后瓜果香,庭院经济富百姓”这是王庄新农村的真实写照.王庄是吴起镇建设新农村的成功典型与缩影,一直是很多省市领导参观调研的示范点。我们应借鉴王庄的成功经验,发现自身优势,挖掘文化特色,结合本村地势特点和发展规划,在过境道路沿线栽植行道树,屋后小山栽植枣树,庄前院落栽植3-5生苹果树等。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家园。

农村生态环境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乡镇等基层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充分利用好各方的资源和力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而扎实推进新农村生态建设。

第三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民勤的调查报告

电大武威分校2007级行政管理本科朱世宇071100088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和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首要条件和行动准则,民勤生态变迁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水文及人类经济活动,致使植被生态条件恶化,湖泊干涸,绿洲缩小,土地沙化严重,保护民勤生态环境迫在眉捷。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石羊河流域科考”社会实践小分队,对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综合治理、特别是针对中央和省上对民勤进行生态移民问题、民勤防止沙漠化危机、民勤扶贫状况调查、民勤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课题进行科学考察和调研。通过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广泛调研,力争写出一定水平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努力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我们不辞辛苦奔赴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民勤治沙已经站、民勤沙产业开发示范基地、民勤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民勤大风沙口勤峰滩、石羊河林业总场、石羊河流域终端、受沙漠化最严重的民勤湖区四乡镇(西渠镇、红沙梁乡、东湖镇、收成乡)等地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实地考察。

一、生态环境的现状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流域下游,南接武威市,西南毗邻金昌,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全县有30万人口,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仅占9%,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年均降水量只有11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644毫米。

自古以来民勤就有“十地九沙、非灌不植”之称。干旱缺水,风沙多是该县的基本县情。近年来民勤上游来水逐年减少,地下水资源又严重超采,大片植被因缺水而枯死,柴湾因干旱而萎缩,自然条件急剧逆转,大风天气明显增多,沙尘暴接连不断,土地荒漠化的程度越来越严峻,沙尘暴造成的灾害触目惊心。因此,对治理沙患,改善生态环境值得深思。石羊河流域来水越来越少,加之大量超采地下水,致使水资源锐减。而且,地下水矿化度增大,水质越来越差,这种情况由湖区逐渐向坝区扩展。另外,地下水位的下降又导致森林草场退化、枯死,从而形成的耕地被沙化,盐碱地逐年增加的局面。再者,气候干旱少雨,沙患频发使农业生产自然风险年甚一年,严酷的自然环境严重地制约着民勤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面对现实民勤向何处去,已成为各级领导关心和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治理生态环境,发展节水农业成为民勤绿洲生存的必由之路和民勤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

(一)水资源危机逐年加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民勤历史上水草丰美、可耕可渔,有“柳林粮仓”之美誉。上世纪五十年代,石羊河入境径流量年均5.42亿立方米,可供灌溉全县所有耕地。之后数十年间,由于上游灌区人口增加,耕地扩大,拦坝蓄水,打井提水,过度开发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导致石羊河下游来水迅速递减。六十年代入境流量年均4.44亿立方米,七十年代

3.17亿立方米左右,八十年代2.28亿立方米,至九十年代锐减为年均1.3亿立方米左右,四十年间均递减千万方以上。

(二)大量超采地下水,地表水供给不足,地下水质急剧恶化。

全县浅层水质矿化度每年升高0.2~0.35克/升;深层水矿化度年均升高0.24克/升。湖区及泉山部分地区由于浅层水质恶化已不能用于灌溉,更为严重的是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到目前为止,全县发生人畜饮水困难的范围已涉及到17个乡镇,166个村,14万人,18万头牲畜。有些地方的群众吃水只能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拉运,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水资源的危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维护绿洲存在的沙生植物枯萎死亡,防风固沙林急剧衰败,存在的是一些残林败地。原有覆盖度在40%的190万亩红柳、白刺灌丛带现已消失90万亩,存在的100万亩,已有54万亩退化,19.5万亩沙化。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造成风沙肆虐,沙尘暴频繁,土地沙化,形成干旱化、沙漠化、盐碱化。可见水资源的短缺,是造成我县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三)过度垦荒、采伐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民勤县荒山和沙漠面积达90%以上。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了部分村社向沙漠腹地进行大规模的开荒、种地及滥牧和过度樵采。90年代初期,受“黑瓜籽热”的冲击,风沙沿线的村社群众,不顾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开荒的决定,在封禁区、半封禁区内乱开荒、乱打井,大量开垦荒地,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垦荒地百余万亩,但受水、热、肥等自然条件限制,荒地一般单产不高且不稳定,而人口的增长,各家庭经济收入的攀比,又迫使人们不得不借助再扩大垦荒地或进行掠夺式经营。追求总产的提高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食欲”、“钱欲”的需要,大量尚好的草原、植被被开垦破坏,地表覆盖被减少、风蚀加剧,加快了沙漠化进程。但扩大开垦面积只给少数农户带来了一时的效益,而大多数的垦荒者并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相反,却陷入越薄收、越广种,越广种、越薄收的恶性循环之中。这实质上降低了扩大耕地面积的正面作用,更加重了恶性循环的发展。

“风起沙石飞,埋庄又压田,沙流逼人走,灾害年年有”是反映旧社会的民勤,可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部分乡(镇)、村、社干部群众为了从荒地中牟取暴利,置人造防护林、天然植被、草原柴湾而不顾,大量采伐,大量开垦,使该县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天然植被、人造防护林遭到严重破坏。到目前为止,该县被采伐破坏的沙枣树林、红柳3万余亩,梭梭1.5万亩,被破坏的柴湾高达15万亩。土地失去其抗风蚀的天然屏障,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四)弃耕摞荒,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垦荒者绝大多数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国家土地部门、林业部门的规划和批准,也就没有列入国家已耕土地和种植计划之中。这样以来乱垦乱开现象严重,而耕种者本身就是进行掠夺式生产,不注意保养土地的再生产潜力,使原本肥沃的土地贫脊化、沙漠化、盐碱化。加之绝大多数垦荒者带有盲目性,什么地方土地好、什么地方土质不好任其选择。若土质好,具有可耕性,也就可赚利保本,若土质不好或遇到纯沙化、纯胶土、盐碱高含地块,便猴子扳包谷,开一块丢一块。由于盲目乱垦、乱开荒地,大量荒地弃耕,造成大面积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三、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面对民勤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感到了百年忧患。为了绿洲的生存发展,为了造福子孙后代,让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绿洲生存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进程中,党中央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这更加鼓舞了我们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党中央“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的号召,抢抓这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再造山川秀美的新民勤。

(一)挑战干旱、发展节水农业。

虽然该县有被赞誉为“沙漠明珠”的红崖山水库,但缺水问题仍是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坚持“内节外调、节调并重、以节为主”的方针,积极呼吁上级政府尽快建立统管统配石羊河水资源的管理机构,以期合理分配更多的上游来水。虽然我们几经努力,耗费巨资建成了“景电二期延伸工程”。但实践证明,引来的黄河之水,相对于久盼甘霖的广阔土地,不仅是“杯水车薪”而且是“水贵如油”,只能缓减水资源危机的状况,难以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走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依法用水的路子。目前,在我县的输水渠值中,尚有24.627公里总干渠,40.242公里干渠,93.895公里支渠,1000公里斗渠,2000公里垄渠,2740公里机井输水渠仍为土渠,渗漏十分严重。为了彻底扭转这种状况,要大搞节水工程,衬砌水泥渠道,减少输水损失,提高利用效率。还要采用小畦灌,沟灌等常规节水技术和滴灌、喷灌等高新节水技术。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推广耐旱、节水高效作物的面积,使单方水效益逐步提高。同时,还要依照《水法》规定,对全县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保护。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发放水许可证、统一管理水质水量、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的原则,全面实施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严禁乱打井和无序开发淡水资源,千方百计杜绝水的跑冒滴漏。一点一滴,均来之不易,当加倍珍惜;一掬一捧,皆十分可贵,应厉行节约。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唯有如此,我们的生命之源才能永不枯竭,我们方能无悔后人、不负来者。

(二)防风固沙,大力造林绿化。

继续坚持“外治风沙、内建林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的方针,加大治沙造林力度。在西部大开发中,积极实施“百公里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工程”。以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西、北、中沙窝和南湖移民区四大沙区的治理为重点,乔灌草结合、封育造并重。在荒漠草场区加大封育和管护力度,保护现有植被。在植被稀疏地带和流沙地带,完成百万亩荒漠草场改良;在绿洲外围的治沙地带,逐年逐段播种灌草和定植乔木林,营造环绕绿洲百公里长,3~8公里宽的防风固沙林带;在农区内部,主林带发展乔木树种,副林带发展枣粮间作或红枣林,完成百万亩农田林网配置。逐步构建荒漠、草场、林灌网络化,风沙沿线林带化,绿洲内部林网化的生态防护体系,使全县几个重点风沙口得到基本治理。每年完成治沙造林5万亩,退耕还林草1万亩,每个封育期封沙育林草新封30万亩,使树木保存面积每年以5~6%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每年递增0.1~0.2个百分点。当前和今后几年,我们要按照“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规模治理、整体推进、固害设防、集中突破”的原则,以重点风沙口规模治理和绿洲边缘垦地绿化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绿洲西线南至红崖山,北到东湖往致村的125公里的风沙线治理。而重中之重,则是红崖山水库两坝墙、尖沙窝、勤锋滩、老虎口、中沙窝和东湖镇北沙窝的治理。如果这些风沙口得不到有效治理,我们的水利枢纽、电网线路、主干公路、良田庄园,将会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会重蹈历史覆辙。像红崖山水库这样的“瀚海明珠”,就会淹没于风沙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发扬五十年代万众一心修水库的团结拼搏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营造绿色长城,抵御风沙侵害。我们要坚持依法治理、重管严罚,对全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执法监督和预防保护。重新划定绝对封禁区、封禁区和半封禁区,依法管理生态植被。对于那些不顾全局利益,破坏生态植被的乱垦荒地、滥伐树木,随意放牧等违法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要在全县再掀“学习治沙愚公、营造生态环境”的热潮,带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治沙造林的壮丽事业中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奉献力量。

(三)保护治理生态环境,大力实施退耕还草工程。

结合“三北”四期工程和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扩建项目实施,坚持保重于治,以保为主,以治促保的方针,梯次构筑三道绿色屏障。即对远离绿洲的荒漠场区加大封育保护力度,保护现有植被,促进植物群

落的演潜更新;在绿洲外缘的沿沙地带,逐年逐段定植0.5-2公里宽的乔木疏透型和灌木紧密型混交防风固沙林带,阻止流沙内侵;在农区适地适树营造千田农林网,完成10万亩林网配置。要进一步明确封禁区,半封禁区域界限,严禁在这些区域放牧、樵采,严禁毁林毁植被开荒打井。积极争取实施退耕还林草20万亩,减轻西线和北线的风沙侵害

(四)改良土壤,发展草畜产业。

近些年来,在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为了节水和提高农作物的单产,我们逼迫大量使用地膜、增施化肥农药。使得我们的耕地遭受了严重的污染,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病虫害频繁发生。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为了发挥现有耕地的最佳效益,促进民勤经济的持续发展,就让我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耕地。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草业大县,建成畜牧强县”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大面积种植绿肥,既能用以压碱改良土壤,又能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饲草。从而形成草多畜多、畜多肥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在农业耕作中我们要力求精耕细作,消除白色污染,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加强有机肥料的建设,广积多积农家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有步骤的退耕还林,使民勤20万亩耕地三年内实现林草化,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总之,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加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这一神圣使命,积极投身于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在西部大开发广阔天地里,在“再造河西”的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以实际行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第四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着重抓好几个环节

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公民,全社会齐抓共建,各方面共同参与。能不能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世纪、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经验,分析研究存在问题,找准推动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一)抓领导。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之后,关键的问题在于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领导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能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否则,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不会长久。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其次,要加强乡村党、政、群组织建设。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有关协会相互配合,齐抓共创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网络体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才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抓规划。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期、中期、长期规划,特别是小集镇的规划,不但要有街道、机关办公场所、学校、商贸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还要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电脑室、卫生院(室)、影剧院、老年人活动中心、教师之家、科技之家、职工之家、公共娱乐场所、绿色长廊、室外体育活动设施等,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投入。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投入,要将抓投入纳入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之中加以考虑,采取分级负责,多渠道投入的办法解决精神文明建设软硬件方面的投入,辅之以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活动所必需的经费,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如果没有投入,只是理论上、口头上的呐喊,再好的措施办法都是一纸空文。

(四)抓阵地。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摆在应有的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我们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切实建好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农民夜校、乡镇党校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探索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规律和办法,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逐步建立健全各类阵地的管理制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正确把握阵地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类型的阵地,制定不同的投入办法,不断改善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条件,并使其发挥重要作用,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五)抓载体。要在农村抓好种植、养殖等大户的同时,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庭院”、“文明村”创建评比活动。要不断加大基层工作的力度,把创建活动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列入规划,常抓不懈。创建活动要实行一村(组)一标准,不搞一刀切,标准要简单明了、具体实在、群众认可、便于操作、便于评比、便于群众监督,采取各种办法,吸引更多的农户和村(组)参加到创建活动中来,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

(六)抓活动。要根据农村文化活动的实际和农民群众自身特点,在节假日和农闲时间,利用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开展一些体育竞赛、文娱创演、科普培训及移风易俗、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勤劳致富、当家理财能手等评选活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融入到活动之中,达到寓教于乐,家喻户晓的目的,形成农村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氛围,使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

(七)抓典型。要多渠道地在群众积极性高,乡村组干部作风实,有阵地、有投入、有设施和一定交通条件的村组,选取不同层次的试范点,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阵地建设、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管理工作、评比考核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通过抓典型示范,不断总结出具体可行、成效明显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并逐步在广阔的农村推广,起到以点带面,抓一点带一片、促一方的效果,以此来提升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八)抓创新。创新是前进的不竭动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创新,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找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实践无止境,认识无止境,改进创新无止境。尤其是在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农民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简单地沿用过去的老套路,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效。必须根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采取新举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改善,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强化宣传教育。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采取村广播、宣传画、文化墙、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各类群众组织,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加强阵地建设。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要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摆在应有的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必须强化阵地意识,扩大阵地范围,切实建好包括农村广播电视网、村文化大院、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农民夜校等各种宣传文化阵地,针对不同类型的阵地,制定不同的投入办法,坚持建管并重,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创新活动形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惟有创新,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以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找准工作结合点。首先,要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其次,要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第三,要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虚功实做,使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切实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抓典型示范。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可信、可亲、可学。要多渠道地在群众积极性高,乡村干部作风实,有阵地、有投入、有设施和一定交通条件的村镇,选取不同层次的试范点,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机构、阵地建设、经费投入、活动开展、结对帮扶、评比考核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通过抓典型示范,不断总结出具体可行、成效明显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做法,并逐步推广,起到以点带面,抓一点带一片、促一方的效果,以此来提升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根本目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协调发展。要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和卫生保洁制度,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家园行动”深入开展,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村庄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要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在村户中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村户”、“文明卫生村户”、文明村镇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各类创评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目的,防止“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下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试从经济角度出......

    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doc

    建设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尽快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占财政支出的“两个比重”。同......

    推进新农村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村镇规划调研——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一、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划调研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合集五篇)

    浅谈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

    关于保护生态环境——从环境伦理学谈起 环境伦理学——一种现在被视为能够有效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方法,其大概的意思是通过达到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和谐相处来保护环境,其要......

    保护生态环境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介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课本首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第二个活动通过材料分析使......

    保护生态环境

    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目 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低碳生产生活全民行动,普......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以前,我们的生活环境是美好的,空气是清新的,天空是蔚蓝的,河水是清澈的,鸟语花香。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增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