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2007-02-10 16:48:0
2建设新农村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抓住产能过剩转移机遇振兴农村产业,要注意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
其中第一位的、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纯收入数值基本相同。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不是简单重复历史上拆旧房并村盖新房,其建设既要争朝夕,但又是一个较长过程。我国土地辽阔,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基础高低不均,因此只
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才能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东部地区有许多新农村的样板,可以参观学习,但不能简单复制,搞形象工程。这些新农村的典型的出现,有许多外部内部各异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只有挖掘他们本质的深层次的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为重心
安徽是处于中部地区欠发达的省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低于大部分邻省。基于这一现实,建设新农村的重心应当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着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年我省农村人均纯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幅%。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幅最大,在当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元,占总收入%。比上年增加元,增幅为%。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从业得到收入元,占工资性收入的%,比上年增加元,增幅为%。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
中,在省外国内从业得到的收入最多,为元,占%,比上年增加元,增幅为%。在乡外县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元,占%,比上年增加元,增幅为%。在县外省内从业得到的收入元,占外出从业收入的%,比上年增加元,增幅为%。从上述分析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积累农村财富的重要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统计分析表明,在本县外乡从业得到的收入,绝对数虽小,但发展势头很猛,比××年增长%,比在省外从业得到的收入增加个百分点。它从侧面反映了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且显示了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抓手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减少农村人口,实施“一抓三促”的发展战略,即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农地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年已超过多万。当今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载体,省外企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省内、县内企业出是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从经济效益着眼,后者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并向更高层次创业发展,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载体空间和承重力;二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尤其是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质是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必须付出成本。有远见的农民,为了结束贫困,倾其家产为子女上学求知识;各级政府更要想方设法教育和培训农民。中央已作出分期实现农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计划,大力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关键是层层落实。城市中青年就业今后每年增加,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万人,因此农民进了城,面对城市竞争,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没有岗位必须的技能,缺乏竞争力,就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好的工作。我们调查,苏北地区比较贫穷的市县,凡是农民进城打工的月工资一般在千元左右;我省农民进城打工方向地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但月工资一般只在五六
百元。原因是前者在转移前大部分进行了技能的专业培训。我省各市县对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也有做得很好的,但总体数量较少,需要政府在财力上的支持和各部门形成合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二、重视渔业、林业的开发。在现阶段,在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是大头。从农林、牧、渔业收入结构看,××年我省渔业收入有跨跃式发展,虽然收入绝对数小,但透出的潜力很大。当年农民家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元中,渔业人均收入元,但比上年增加元,增幅达%。其次是林业收入人均元,增加元,但增幅达%。历史上“珠三角”一些省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把低收入的粮食作物改造精养鱼塘,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突破,本省粮食自给不足,就从安徽、江西、四川等产粮省调入,造成这些产粮省机会成本的损失。当然,粮食是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石,全局高于一切,当前和今后我们不可能复制某些省市过去的
结构调整做法。但在相当长时间里,农业收入不可能有大的增长,需要别辟蹊径。××年,我省农业收入人均元,比上年减少元,减幅%。粮价上涨,政府补贴已被生产资料涨价抵消。这是历史的重复,是规律。种粮增加收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减少农民,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必须改变传统农业,一定要加大财政收入,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当代农民和他们后代的最大财富,是国家最大的财富。这两个条件的形成都需要时间,但发展的空间很大。
三、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收入。其中批零贸易业、饮食业是比较容易操作的行业,风险小,收入稳当。××年全省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元,增加元,增幅达%。可以有计划地在农村农户比较集中的集镇,建立超市,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在招商引资中把连锁超市延伸到农村。
四、抓住产能过剩转移的机遇兴业
近几年,由于各地发展经济过程中,过多追求增速,以高消耗自然资源,换取增长致使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汽车、铜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潜在产能过剩。国家在宏观调控中,采取保优汰劣的措施,并提出过剩产业,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消化产能。不因宏观调控而过多增加下岗失业人员。产能过剩转移农村,是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就近转移,增加收入,建设新农村的良好转机。机不可失,我们要创造各种条件,包括财政转移支付,争取公共事业企业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贷款等多种手段。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设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技术的引进推广等等。
资本市场可以帮助政府完成国有领域向公布共事业投资的转移,也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移,包括社保基金得到资本市场的帮助,起到保值增值作用。浙江省提出五年扶持百家中小企业上
市,这意味该省上市企业五年以后翻一番。如果我省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打造一批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公共设施的中小企业上市,就为建设新农村增加资金实力。
产能过剩转移,为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供契机。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就能取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农村住房拆旧建新,可以腾出土地,发展农业高端产品,弥补建房费用。外地经验可以学习取经,但实施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千万不能勉强从事而影响农业的再生产。各地可以选择有条件的村落作为示范点,利于推广。
产能过剩转移,又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契机,要抓住不放,且莫再次错过。招商引资,尽力避免同期性行业和恶化自然环境的企业,杜绝污染环境的企业向农村转移,土地利用,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积累农业再生产能量。
五、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为了做到政令通畅,保障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实现,应有国家统计局会同中央有关部门拟制一大套科学的保障国家“十一五”规划执行的传导渠道的考核指标体系,例如对农民教育的投入等,考核其过程,淡化结果,建立长效机制,根据国情,对目标管理创始人杜拉克创建目标的管理学作必要修正。这样,可以防止片面追求增长而有失社会公平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会同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把中央的考核指标系逐级分解到各市、县、乡镇,作为目标,实现有效管理,使东、中、西部社会经济均衡有序发展,达到社会公平和谐。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doc
建设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尽快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占财政支出的“两个比重”。同时要改变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探索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还需要从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
提高“两个比重”
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能够稳定增长,就要改变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实现由剥夺农业向保护农业的政策转变。应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和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在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并要依法加大农业部门基金和预算外支农资金的筹集力度,积极开拓农业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首先,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严格按照《农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确保预算内支农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要采取有效措施,使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改变预算内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的状况,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其次,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目前支撑农业投资的主要是国债资金,中央农业基建投资中的国债资金比重很大,而正常的预算内基建投资较少。今后一旦停发国债,农业投入就将大幅度下降,容易引起间的波动,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目前,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已增加到近30%。可考虑与中央财力增长基本相适应,逐年增加一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建设,确保中央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
再次,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重要渠道。“以地生财”已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为新时期“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一种新形式。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课题组的估计是,政府在农地转用中大致可以获得60%以上的收益。虽然国家已经要求,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不低于15%用于农业,但在各地执行得并不好。要在法律或政策上明确从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发展。
另外,应完善国家农业投入法律法规体系,硬化农业投入约束机制。目前,我国除了《农业法》中有“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原则要求外,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条例和细则。应抓紧研究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尽快以《农业法》为基础,专门制定《农业投入法》。在农业投入法中,应当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方面的事权和财权,并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按照职责的划分对农业进行投入。
整合使用支农资金
“十五”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目前最突出的是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到位率低。支农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各级农口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搞农业吃农业”的现象严重,使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为减少。
三是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非常缓慢。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
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必须探索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并且切实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首先是要统筹安排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突出重点,集中使用。要根据财政支农的目标和重点,逐步改变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初步考虑分设为六大类: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类资金、抗灾救灾类资金、生态环境建设类资金、结构调整类资金、管理服务类资金、农村发展类资金。在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近期考虑是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实现资金整合。在目前机构和职能还不能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比较有效的资金配置途径。比如,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合载体,把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
长远的政策选择是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资金整合。按照“减少交叉、强化协调、适应市场、增加服务”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尽量减少职能的交叉。初步的设想是,综合职能部门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不再具体分配农业财政资金、审批涉农项目,将预算的具体执行、项目的具体审批、项目的组织实施等职能划归相关职能部门。
除此之外,实行直接集中支付方式,也是保证财政支农资金足额、安全、及时到位的重要措施。
目前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由不同部门发放,往往存在着相互掣肘、推诿扯皮的现象。由于资金管理程序不到位,虚报、冒领等问题常有发生。实行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方式改革,将彻底改变过去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思路是:凡是财政安排、直接发给农民的补助资金,都采取直接集中支付的方式,减少资金的中间运行环节。通过金融机构作为支付的桥梁,形成财政——金融——农民的“一条线”资金运行轨迹。目前全国财政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的90%以上发生在县乡两级,在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直接集中支付可以有效避免县乡政府和职能部门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
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在整个农业投入中,虽然近年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不大,因此,需要发挥政府财政支农的引导作用,利用多种形式集聚农业资金。
首先是要继续完善农业信贷体系,逐步增加农业信贷规模。信贷资金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在这方面,应充分挖掘潜力。具体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提供财政贴息或支持贷款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提供贷款。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
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体系。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基本符合WTO协议要求的重要支持手段,其本质是准财政,是财政与金融手段的有效结合。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补偿性财政支出,即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将农业发展银行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业贷款;发展民间信贷,鼓励民间信贷资金投入农业。
将主要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用之于农。全国邮政储蓄1.3万亿,其中约90%来自县以下农村地区。邮政改革中拟建的邮政储蓄银行应本着“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思路,考虑与信用社合作,利用信用社在农村的网点和资源,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同时,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另外,应完善政府支持方式,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农业,鼓励和扶持各类工商业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采用财政投资补贴的方式,吸引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投资农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比较通行的、也是比较有效的做法。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既能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引导全社会投资方向,又可以避免政府直接投资造成的产权不清、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既有一定公益性、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建设项目,这种方式优点尤为突出。2004年,江苏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其中,4119万元用于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支持企业184户,利用银行贷款62.6亿元,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议尽快制订和出台有关政策和办法,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和推广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均可实行财政投资补贴政策,吸引和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主体增加农业投入。
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来看,则应当按照坚持“谁投资、谁管护、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韩俊)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致XX县及XXX镇领导:
我是XX县云XX镇XX村一名长期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从湘潭建筑科研所毕业后,就长期在新疆从事建筑业工作,由于工作的需要,走遍新疆天山南北,也去过甘肃,宁夏,山东,河南。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从91年至今,见证了新疆农村从贫穷落后到现在富裕的历程。可以说这几十年来,新疆农村的发展是一个飞跃,从一个住土块房,到具有现代城市人居住的楼房。91年,我家在湘潭县农村就有部分红砖青瓦房(当时我家算是贫困户),而新疆的农民只有如我家猪圈般的又潮又矮的土块房。来时我们感觉新疆农村落后几十年。然而,这几十年的发展不说超过了我们的农村,但可以说不会比我们农村差!另外一个问题是,新疆现在农村像春天的花草一样,还在蓬勃发展。而我们的农村觉得像一头老牛,前行的步伐缓慢而艰难。
甘肃的农村现在到处是苹果,核桃,大棚。宁夏的农村遍地的枸杞,苹果,大枣。
山东,河南到处是大棚菜,尤其是山东寿光市,王乐泉的家乡,是大棚菜生产基地,转运全国,甚至出口国外。这些农村是到处水泥路,整齐的新房。而我们这,满山的杂草,灌木,荆棘,田地荒废,水渠堵塞,池塘淤泥沉积,饲养业没有科学有效的环保处理,有的随意堆放,流到下游,有的投放鱼塘,使鱼塘水质浑浊,臭气熏天,造成翻塘死鱼,鱼质变差。人们都不愿吃。严重的污染了水资源,传播疾病。可以说还污染了相当一部分地下井水。
说起来,原新疆农村、甘肃的农村、宁夏的农村、河南的农村原来都没有我们这好,因为我们是江南鱼米之乡,但他们在进步,在发展,在超越!
农民收入的增长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民的政策是越来越好,免征农业税使农民减轻了负担。
我作为一名湘潭县云湖桥镇天鹅村的村民,看到这些,思绪万千,难以平静。我在想:
1、我们是地处富裕的鱼米之乡,交通,文化,科技都不落后于上述地方,为什么发展比他们慢。
2、同样都有一块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都可以利用,而我们却让它荒废。
3、为什么我们要带着文化,带着知识背井离乡到他乡当农民工。致使我们的农村成为所谓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没人照顾。大片老祖宗留下来的田、地、山都荒废。
我认为:我们的家乡其实也是大有作为,老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利用山、地、田池塘的资源,大力发展农牧业,生态庄园,生态养老院;农牧业发展了可以带动加工业。成立农村合作社,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有组织的、成规模的发展农牧业,加工业。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基地、新疆奎屯的100万亩葡萄基地、新疆安集海辣椒之乡、精河的枸杞基地等等。因为成规模发展,全国都有名。如有可能,可组织人员实地考察学习。
1、山:结合当地的土质,气候环境种植成片的有一定规模果林,茶林,或竹林,树林。形成什么之乡。在果林里可以根据情况养殖家禽。既然美化了家乡,又有了产业,竹林可以制作竹制品,笋产品。
2、地:可以种植例如药材、枸杞等(长期生长,不需每年栽培,这样节省劳动力),南方的枸杞糖分肯定不如北方,但我们不求枸杞收成,因为采摘需要大量人工,可以养鸡,这样鸡的价值就高了。节省人工,收回了价值。(2003年枸杞市场不好,农民又舍不得砍掉,只好一边种,一边养点鸡,结果枸杞没丰收,鸡价格翻倍。)
3、田:部分种植水稻,也可种植大棚菜,成规模,供应北方寒冷地区。
4、池塘:养鱼,按比例科学养鱼。
5、规模化养鸡、牛、羊。粪便集中科学处理,变污染物为有机肥料。
6、利用有山有水的地方,发展生态庄园,度假村,养老院。有了休闲的地方,有了老人安享晚年的地方。
原安仁村建的油茶林,其实是一个好项目,当初我让农业部下属的盈和瑞公司的一朋友做过论证,根据地理环境,国家政策,长远利益,油茶林是可行的。当时我准备利用自己的自留山和租赁我村民组集体的荒山进行栽培,后安仁村招收了其他公司开发了。但我认为缺乏科学管理,基本就没有管理,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导致失败。其农村开发,我们可以去学习一下附近湘乡,湖南亚栖亚农业有限公司等。我认为他们是成功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这一要求,建设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农村建设是我们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村镇领导勇于开拓,敢于创造,具有责任感。
希望我的真挚而简洁的言语,引起领导的关注,在十九大精神鼓舞下,各级领导正确领导,未来的几年使我们湘潭县云湖桥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挤进先进新农村行列,让我们也不再外出当农民工。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是“五个建设”,即: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以党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按照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将在广东全省,以及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由此,也将引发一场全面触动“三农”的伟大变革,一扫千几百年来的农村陈规陋习、陈旧观念和贫穷、落后、愚昧的旧面貌,代之以现代、文明、民主、和谐、富裕、安康的新面貌。这是继农村家庭承包制之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伟大变革,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必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
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层组织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如阳东县的平地村,徐闻县、德庆县、云浮市云城区等,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全省以至全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是:
一、坚持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县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坚持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三、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四、在农民中树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五、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整村推进,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六、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农民群众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靠组织、政治保障;
七、各级政府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八、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当前,我省率先基本现在现代化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的攻坚战役。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全省现代化的进程。我就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上。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上,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会议的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推进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标应主要放在如下八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有效增强。
(2)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达到富裕安康。
(3)农村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达85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活用水质量达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住房安全美观,厕所整洁卫生,村道、巷道实现硬化,排污暗渠化,垃圾集中处理无害化,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5)农村社会和谐。社会秩序井然,农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好人好事蔚然成风。
(6)在农民中普遍树立起“勤劳、自强、互助”的精神,形成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新农村建设、维护、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8)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两委”班子团结、坚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能够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劳动致富。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村民自治机制健康运转。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干部勤政廉洁,农民群众满意。
第五篇:建议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12日
青岛市政协委员、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尹明琴反映: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继提出了“五化”目标明确的建设任务,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但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化”只是最基本的指标,还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跨越突破。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居住环境近些年大有改观,但农村的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业生产过程间施用的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一直没有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化肥、农药和地膜因使用不当、利用率低,残留在土壤、水体及大气中,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给人畜造成了危害;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的露天堆积,导致有害病菌病毒扩散传播,成为疾病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病源,直接威胁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农村水体污染严重,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司空见惯,未经处理的废水污染饮用水源,或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农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生产安全。
3、能源利用方式仍以作物秸秆、薪柴和煤炭等原始方式为主。农民炊事、取暖等采用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较少,更多地燃烧秸秆、薪柴、杂草等,在造成木材浪费,破坏植被,加剧污染排放的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县情、乡情、村情,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1、营造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展开环境宣传。针对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建议采用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科教片、宣传图板等,或者结合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内容,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编写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适合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
2、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改厕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养殖场的畜禽粪肥的利用和处理水平;加快农村利用沼气新型能源建设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或免耕技术,开展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兴修水利、配套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3、加强环境管理,保障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环保机构要加强对乡村的监管,为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执法和监测设备,以便能够全面掌控农村环境的动向趋势。
4、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区域性(小地域范围内)生态农业产业,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龙头产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继而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面源污染,生产绿色、有机及生态农产品。
5、建立生态维护补贴扶持体制,促进农村环境良性发展。抓住水库上游、流域两侧、湿地等关系重大的区域,设立确定自然生态恢复或自然保护区,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结合搬迁改造,引导在这些区域内对环境影响大的村庄,迁移到符合环保要求的宜居地域。同时,确立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体制,建议设立生态维护奖励扶持补贴资金,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的村镇和个人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