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区新农村建设的构想与建议
**区新农村建设的构想与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区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时代特征,按照中央、重庆市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互动中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区新
农村建设的目标与重点
在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的进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为突破口,以突出抓好“千百工程”示范村、推进村建设为切入点,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取得“五个提高”的阶段性成果。即到201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全区建成一批支柱产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粮食产量保持在50万吨以上;农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0元,赶上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有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上的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农村形象有显著提高,农村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农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农村治理水平有显著提高,村民自治和依法治理的长效机制基本建成,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农村建设中,主攻五大重点。
(一)做强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走工业化、产业化之路,做新做优农业。大力培育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园(场)的要求,建设一批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建成30万亩优质柑橘、15万亩优质榨菜、20万亩中药材、50万头(只)草食牲畜、60万亩工业原料林等重点基地,实现每村有1—2个支撑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全区80万农村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让富余劳动力从田头走向车间。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大办手工加工项目,鼓励在外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带管理、带人才回乡创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柑橘、蔬菜、畜禽、中药材、粮油等资源丰富以及加工、转化、增值潜力较大的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夯牢农村基础,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和公路改造,力争如期实现通村公路100的油化或硬化,主要出行便道100实现水泥路或石板路,重点产业基地内的道路网络化。加强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病险塘库和渠堰,提高水利设施蓄水和灌溉保障能力,确保农民人均有0.5亩以上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抓好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房前屋后以及道路、水渠、塘库等周边绿化,全面治理水土流失,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三)变靓村容户貌,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搞好村落规划和建设,重点引导工程拆迁户、新建户、改造户、库区移民户、高山贫困移民户到居民点集中建房居住;加快消除农村危房,改造土木结构房屋,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搞好外墙粉饰。加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扶持农户联建或自建沼气池,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广使用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减少人畜混居。搞好环境卫生治理,落实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场所和建设配套设施,禁止乱搭建乱堆码、乱倒垃圾污水等行为,做到村容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推广标准化、无公害农业技术,推广猪—沼—粮(果、蔬)等生态农业模式,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网改造、安全饮水、“村村通”工程建设,确保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通电话。
(四)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倡导文明乡风。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设农民业余学校,不定期举办科技、政策、法律等各类知识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完善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和村支两委办公室,搞好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简朴的生活方式,抵制赌博、迷信,努力打造文明乡风。
(五)保障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尊重和吸纳群众意见,民主决策筹资筹劳。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大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强化群防群治,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邪教活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力争农民全面参与合作医疗,五保人员全面集中供养,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妥善解决农村残疾户、受灾户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享受新农村建设的阳光普照。
采取五大措施
第二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
党的十六在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成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后的“第三次革命”,为我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贫困山区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将面临重大机遇。在机遇面前,如何认清自身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正视自身在 当前支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自身在建设贫困山区新农村中的对策,成为农村信用的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可以通过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环境。虽然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新村建设,但是乡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依然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应包括新住宅、新设施、新环境三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住宅,集约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新(更多新农村论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完善乡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时代特征。上述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靠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资本往往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这为农村信用社的介入提供了条件。各地掀起的新农村建设,恰恰是先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农村信用社应该发挥这一作用,参与新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进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利润回报,为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可以围绕生产发展的主线,为贫困山区提供生产型的金融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点在于生产发展。科学发展观下的生产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完善和升级;意味着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涉农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城乡流动规模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的完整链条,其中资金的支持是核心。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结构调整成为一种风险性很高的投资领域,要顺利完成结构调整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如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投资。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会改变农村金融需求的内容和方式,继而要求农村信用社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金融服务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如由针对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的小额信贷转向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大额贷款;由单一的存贷款服务向多元化综合服务方向转化。涉农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城乡流动规模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则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现实的市场空间。
上述分析表明:生产发展的过程要求金融服务品种、质量、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充实与完善。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成为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战场,着力提供生产型的金融服务成为农信社发展最重要的持久性机遇。
(三)可以围绕富裕起来的农户,提供消费型、投资型的金融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生活宽裕之后的农民,必然导致农村消费总量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同时农民投资的意愿在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也会不断增强。农信社的持续发展需要一种战略前瞻性,这种前瞻性要求一方面必须重视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在价值,通过提供消费信贷服务,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要及早着手准备针对农户的投资理财新业务,为农户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投资服务,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以上三大作用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农村发展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建立在生产
发展基础上的生活宽裕才是稳固和可持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其建设的重点各有侧重。农信社要善于抓住不同阶段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适时介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壮大。
二、制约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利用有效载体,创新业务品种,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在支农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当地信贷支农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对促进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农村经济作为农信社支农的基础和载体,其变化深刻影响着农信社的支农方式和支农效果。致力于探寻农村经济新变化的支农难点,对于增强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关键。
(一)农业的天生弱质性是发展种养业的根本难题。一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近年来,受“厄尔尼诺”规律反常引起,我国各地洪水势头迅猛,洪涝灾害频发,带来的损失巨大,加上近年来全球性的禽流感疫情也愈演愈烈,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一些种养大户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冲击,种养殖业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也挫伤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另外,农业保险的介入成分较少,一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也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投入。二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农产品加工滞后,精深加工率不到10%,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都不能较好的与市场需求快速对接,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方面是龙头企业少,加工生产能力弱,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衔接不紧;另一方面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弱,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推广突出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的问题。农技推广机制不活,服务体系覆盖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农村信用社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预期的改革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为社员服务没有体制上的保证。二是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难,资金紧张,无力扩大支农信贷规模,而且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对贷款的需求已经远远不限于粮食生产。从这点看,单靠农村信用社目前的资金规模是不够的。三是农村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贷款额度难以满足农户需要,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大多也在2-3年左右,有的项目投资回报期要3-5年,而农户小额信贷,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两、三个月,与农业、养殖业的生产周期不适应。四是小额信用贷款不能完全满足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有需要。这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较大,初期投入多、风险大。而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太小,一般在5000元以下,难以满足要求。五是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权抵押存在很大的难度,农民缺乏其他的抵押品,又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此外,农产品期货品种单一,期货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三)如何运用信贷杠杆加速城乡经济互动面临两大难题。现在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相互促进和交流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一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往往需要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但一些农民在积累了一定基础后,便举家外出,使农村信用社的债权落空,这部分贷款大多是单户几百、几千元的贷款,到外地清收的成本较大,大大挫伤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城镇市民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反哺农村,一般而言,产业化发展需求的资金投入总量较大,后续投资、配套投资资金需求量大,对于一
般的城镇居民仍然有较大的资金障碍。另一方面,城镇市民要从商业银行获取信贷支持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支持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所有的贷款都投向了市政工程、大型企业等项目,对城镇市民个人的授信尤其是信贷支持其到农村发展创业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因此,城镇市民到农村创业的信贷支持重任依然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肩上。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定位于服务“三农”,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对城镇市民的信贷支持没有定位上的要求,投入都有较严格的条件和限制,支持乏力。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分析,加速城乡经济互动,农村信用社必须解决农民进城的风险规避问题和市民下乡的资金支持问题。
(四)如何扭转国家惠农政策下的农村经济滞长趋势。没有广大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至少小康是不完整的。针对当前农村自给自足经济有所抬头这一趋势,如何有效利用国家“零税费”这一优势,进一步为其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在思想观念、资金技术、就业多元化给予大力支持。能否利用有效载体,加大信贷投入,让该部分农民“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以经济收入的大幅增长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构建全面的农村小康社会。其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群体必然导致这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而又满足于现状,农村经济信贷需求减弱,即使有也只是建房、婚丧嫁娶等信贷需求,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既难以创造效益,又要承担较大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建设贫困山区新农村的对策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及当前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认为,农村信用社应把握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创新支农服务方式和业务品种,加强对信贷支农手段的完善和补充,切实增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信贷资金投入,及时满足农民发展多元化经济的资金难题,按照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贷取向,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向“精、专、优、效”的方向发展。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机制。
一是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尽快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要防止出现地方对信用社业务的过多干预或信用社脱离农村的倾向。二是加大对信用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消化历史包袱,降低信用社支农业务的成本和风险。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适当增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的灵活性,提高信用社吸收存款的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可以考虑延长减免农村信用社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时限。对欠发达地区增加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在央行专项票据和保值补贴到位后,应采取进一步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快消化,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力度应该更大一些。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农户小额信贷的配套扶持政策和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根据种养殖业项目回报期的长短,发放中、长期贷款,扩大信用贷款额度,满足农户在产业化经营的资金难题,在期限、利率上更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分忧。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尽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在资金、税收、再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缓解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为信贷支农提供平台。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四是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同时依法查处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三)支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产
品产量的高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和高消耗的基础之上,由此也带来了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在贫困山区农村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利用及永续利用。主要措施有:一要严格禁止投放良田种树、毁田养鱼等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贷款,确保耕地质量不受到损害。二要支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倡导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支持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引导农业节水。三要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支持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示范,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发展。
(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要在确保粮食平稳增长的前期下,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利用信贷杠杆,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形成合理的农业区域布局和分工格局;努力支持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专用的农业新产品,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贫困山区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五)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强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着力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在国家财政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农村信用社也要转变观念,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提高农村道路等级;建设重点骨干水利枢纽和输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供给和合理利用能力;加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努力提高农村饮水卫生安全水平;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保障农村电力供应。通过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不断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管理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二是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要以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作为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地区;把完善疫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作为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积极、稳妥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三是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政府救济资金的代付代发网络。
(七)支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十一五”时期,农村信用社应该充分把握城乡统筹就业的有利时机,支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支持对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增长提供信贷支持。
(八)多管齐下,加快“后富”群体致富步伐。这里的“后富”群体主要是指满足于自求供给的农村经营户。在支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落实“知农、智农、资农”三步骤,通过了解农户基本情况→落实“充电”措施→给予信贷支持的链条式服务,为农户创造平台、谋求发展。同时,有效利用地方党政规划,农村党支部、专业协会帮扶以及能人带动等多种方式,做到技术上有人支持、资金上信用社给予满足、农产品销售有人引导,最终使“后富”群体尽快致富,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doc
建设新农村,首要的问题是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尽快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农业占财政支出的“两个比重”。同时要改变目前财政支农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的现状,探索资金整合使用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还需要从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
提高“两个比重”
要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能够稳定增长,就要改变农村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实现由剥夺农业向保护农业的政策转变。应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和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在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并要依法加大农业部门基金和预算外支农资金的筹集力度,积极开拓农业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首先,提高预算内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严格按照《农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努力增加预算内支农资金,确保预算内支农支出按法定比例增长。要采取有效措施,使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改变预算内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的状况,使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其次,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目前支撑农业投资的主要是国债资金,中央农业基建投资中的国债资金比重很大,而正常的预算内基建投资较少。今后一旦停发国债,农业投入就将大幅度下降,容易引起间的波动,不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目前,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已增加到近30%。可考虑与中央财力增长基本相适应,逐年增加一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建设,确保中央农业基建投资保持在较高水平。
再次,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重要渠道。“以地生财”已成为地方政府增加财力,筹集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途径,为新时期“以农养工,以乡养城”的一种新形式。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课题组的估计是,政府在农地转用中大致可以获得60%以上的收益。虽然国家已经要求,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不低于15%用于农业,但在各地执行得并不好。要在法律或政策上明确从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发展。
另外,应完善国家农业投入法律法规体系,硬化农业投入约束机制。目前,我国除了《农业法》中有“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原则要求外,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条例和细则。应抓紧研究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尽快以《农业法》为基础,专门制定《农业投入法》。在农业投入法中,应当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方面的事权和财权,并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按照职责的划分对农业进行投入。
整合使用支农资金
“十五”以来,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在逐步向“三农”倾斜,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在大幅度增加,但支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目前最突出的是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二是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到位率低。支农资金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各级农口事业单位机构和人员支出,“搞农业吃农业”的现象严重,使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为减少。
三是政府投入重农业“大动脉”,轻“毛细血管”。在取消农业税以后,由于基层政府的财力有限,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非常缓慢。支农资金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
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
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必须探索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并且切实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首先是要统筹安排来自各种渠道的支农资金,突出重点,集中使用。要根据财政支农的目标和重点,逐步改变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适当归并设置支农资金,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性。初步考虑分设为六大类: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类资金、抗灾救灾类资金、生态环境建设类资金、结构调整类资金、管理服务类资金、农村发展类资金。在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近期考虑是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实现资金整合。在目前机构和职能还不能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个比较有效的资金配置途径。比如,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合载体,把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
长远的政策选择是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资金整合。按照“减少交叉、强化协调、适应市场、增加服务”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尽量减少职能的交叉。初步的设想是,综合职能部门如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等不再具体分配农业财政资金、审批涉农项目,将预算的具体执行、项目的具体审批、项目的组织实施等职能划归相关职能部门。
除此之外,实行直接集中支付方式,也是保证财政支农资金足额、安全、及时到位的重要措施。
目前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由不同部门发放,往往存在着相互掣肘、推诿扯皮的现象。由于资金管理程序不到位,虚报、冒领等问题常有发生。实行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方式改革,将彻底改变过去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思路是:凡是财政安排、直接发给农民的补助资金,都采取直接集中支付的方式,减少资金的中间运行环节。通过金融机构作为支付的桥梁,形成财政——金融——农民的“一条线”资金运行轨迹。目前全国财政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的90%以上发生在县乡两级,在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直接集中支付可以有效避免县乡政府和职能部门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
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在整个农业投入中,虽然近年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不大,因此,需要发挥政府财政支农的引导作用,利用多种形式集聚农业资金。
首先是要继续完善农业信贷体系,逐步增加农业信贷规模。信贷资金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在这方面,应充分挖掘潜力。具体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
提供财政贴息或支持贷款担保,鼓励商业银行向农业提供贷款。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
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体系。政策性金融是世界各国普遍运用的基本符合WTO协议要求的重要支持手段,其本质是准财政,是财政与金融手段的有效结合。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列出一部分预算用于补偿性财政支出,即向有政策性金融业务的机构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将农业发展银行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业贷款;发展民间信贷,鼓励民间信贷资金投入农业。
将主要来自农村的邮政储蓄用之于农。全国邮政储蓄1.3万亿,其中约90%来自县以下农村地区。邮政改革中拟建的邮政储蓄银行应本着“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思路,考虑与信用社合作,利用信用社在农村的网点和资源,积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同时,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另外,应完善政府支持方式,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分投资农业,鼓励和扶持各类工商业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采用财政投资补贴的方式,吸引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投资农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比较通行的、也是比较有效的做法。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是,既能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吸引社会投资,引导全社会投资方向,又可以避免政府直接投资造成的产权不清、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既有一定公益性、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建设项目,这种方式优点尤为突出。2004年,江苏省财政厅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其中,4119万元用于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支持企业184户,利用银行贷款62.6亿元,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建议尽快制订和出台有关政策和办法,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和推广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均可实行财政投资补贴政策,吸引和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主体增加农业投入。
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来看,则应当按照坚持“谁投资、谁管护、谁收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开展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韩俊)
第四篇:关于建设“文化工商”的构想与建议
关于建设“文化工商”的构想与建议
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加速推进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工商部门如何顺应形势,转职能、提效能、促履职,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建设“文化工商”,是增强凝聚力、提升执行力、强化战斗力、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有力推动工商部门履职、服务、队伍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就如何建设“文化工商”,进行一些粗浅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一、认清建设“文化工商”意义,确保工商文化的科学性文化,是一种柔性生产力。工商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文化,就是工商部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工商干部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及群体意识、精神风貌、形象标识的统称。建设“文化工商”,对于全面推进工商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部门,与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密切相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建设符合主旋律精神、紧扣时代发展潮流的工商文化,必将对工商事业的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需要。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规范人、制约人,也能激励人、鼓舞人。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形成高效优质的工商文化,实现制度管理与文化引导刚柔相济,提高整个工商团队的向心力和执行力,是工商部门实施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能,创建高效机关的必然要求。三是提高工商队伍能力素质的需要。当前,工商工作呈现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工商干部的知识储备、心智素养、业务能力和作风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正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激励工商干部在实践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四是提升工商部门形象的需要。工商部门作为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重要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其社会形象直接关系着政府形象。通过加强工商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积聚能量、激发活力、推进工作、改进服务,能够进一步规范工商干部的行为,全面提升工商部门的形象。
二、把握建设“文化工商”内涵,确保工商文化的完整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其核心是价值观。工商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核心就是工商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创立和弘扬的正确的价值观。一个部门价值观的产生、积累、培育、提炼是一个长期过程,它熔铸在这个组织的“血脉”里。工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传承和发扬了工商系统一代又一代人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是工商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是工商文化的主要精神支撑和根本价值所在。工商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工商精神价值文化,包括工商机关的工作理念、发展战略、价值取向、职业道德、执法素养以及工商干部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要把精神价值文化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不断培养和强化工商机关“公平公正、执法为民”的基本理念、工商群体“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的根本精神。工商管理制度文化,包括工商机关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生活习惯等。要把管理制度文化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用文化的思维、理念和方法来建立健全制度、贯彻落实制度,完善文化建设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工商物质行为文化,包括工商部门履行监管执法职能所需要的“人”和“物”的要素总和,即工商干部的素质能力、执法水平、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仪表举止等,以及生活环境、办公条件、办案设备、执法装备等。要把物质行为文化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统一规范、文明有序的办公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三、遵循建设“文化工商”原则,确保工商文化的系统性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建设“文化工商”,既要依靠工商干部来实施、推动,又要为工商干部来享有、服务。要围绕以人为本,抓住“人”(工商干部)这个创造、运用、发展、享有工商文化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工商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广大工商干部踊跃参与工商文化建设,不断解放思想、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全面发展,为推动工作创新、提升履职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坚持结合实际原则。工商文化建设不能偏离工商职能,不能为了文化而文化,而要为履行工商职能服务。要立足工商职能,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强化工商干部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能意识,引导工商干部形成求真务实、履职尽责、敬业奉献、廉洁高效的价值追求,实现工商干部对工商价值观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变。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上世纪七十年代,工商职能的特点是保障计划经济的顺利实施,工商部门是计划经济的管理者;
八、九十年代,工商职能的特点是办市场、促流通,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工商部门是市场经济的参与
者和守护者。进入21世纪后,工商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管办脱钩、两费停收、体制变革,工商部门是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工商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使工商文化融入时代特征,在前进中不断完善和充实。四是坚持领导率先原则。一个组织领导者的思维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价值取向往往引领着整个组织的运行,所谓“上行下效”。因此,领导率先是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在建设“文化工商”中,要注重从高端引导,自上而下进行,领导率先,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并努力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示范、影响和带动工商干部,共同推动工商文化建设。五是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工商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渗透于部门管理的各个领域,涵盖于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于干部职工的一言一行。因此,建设“文化工商”必须各方协调,上下联动,全面推进,全员参与,做到工商文化建设依靠群众,工商文化成果惠及群众,切实提高工商文化的生命力。
四、完善建设“文化工商”载体,确保工商文化的实践性 一是强化教育,全面促进素质提升。一要开展价值理念教育。结合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编写《工商文化价值理念教育手册》,制订“机关文化示范点”创建方案和工作标准,组织机关文化建设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氛围。二要开展知识更新教育。工商队伍人员构成复杂、知识层次不一,要通过有计划、分类别地进行综合素质、现代知识、信息技术等教育培训,提高工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科学文化和信息化知识水平。三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岗位业务学习培训,通过岗
位练兵、在岗培训、能级认定等活动,不断提高工商干部的业务素质,提高工商队伍的履职能力。二是美化环境,全面促进形象提升。一要促进内部和谐。要充分尊重工商干部的人格个性、权利欲望、发展需求,努力拓展其发展空间,鼓励、引导其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机关、基层干部交流活动,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干部,让其脱颖而出,实现人生价值。二要促进外部和顺。上级工商机关要加强对基层工商机关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调,加强机关科室与基层分局之间的交流、支持和配合,营造干事业、出成果、促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增强工作合力。三要促进场所和美。要按照基层工商机关标识规范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资金投入,改造硬件设施,美化办公场所,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三是硬化制度,全面促进效能提升。一要健全绩效管理制度。要实行业务条线管理与网格责任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工商干部德、能、勤、绩、廉综合考评机制,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要健全工作运行制度。制订工商部门各项业务工作标准、办理流程和运行规定,坚持和完善民主决策、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使工作职责更明确、工作流程更高效、工作运行更规范。三要健全行为规范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登记服务、行政执法、巡查监管、消费维权、内部管理等制度规范,编印《基层工商干部日常行为规范手册》,同时狠抓制度执行,切实规范干部日常行为。四要健全监督制约制度。进一步完善谈心谈话、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行风监督、政务公开、局务公开等制度,使干部行为得到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工商干部队伍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四是优化阵地,全面促进活力提升。一要搭建文化活动平台。进一步加大工商文化建设投入,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可在有条件的基层分局进行试点,建好“四室”: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荣誉展览室和警示教育室,推动工商文化建设入耳、入目、入脑、入心。二要开展典型引路活动。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方面的新闻宣传、信息报送和经验总结,通过大力挖掘、培育、宣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营造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的浓厚氛围,带动干部职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扩大工商文化的示范效应。三要弘扬争先创优导向。建立推动争先创优的有效激励机制,尝试开通工商文化网络论坛,不断增强工商干部的争先创优意识,激发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
第五篇:驻村工作队谈**村新农村建设情况与构想
明确目标稳步推进奋力描绘城中村建设新蓝图——区驻村工作队谈**村新农村建设情况与构想
**市二七区齐**乡**村位于市区南部,是一个面积近3平方公里,拥有7个村民小组共3000余村民的大行政村,也是区、乡确定的典型城中村。我们自入驻**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以来,就该村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和村两委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就下一步驻队工作打算进行了商议和探讨。在此,现就有关情况特作如下汇报并与同行交流。
一、加强学习,明确任务,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日常工作
(一)弄懂政策,明确思路。要做好驻村帮扶就必须要先充实自身,有的放矢.驻队初期主要是加强了对区发文件和齐**乡下发的关于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主要工作任务的26号、27号文件的学习。在学习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精神,明确了我们的工作目标,明晰了工作思路。针对所列的较为具体、细致的各项工作标准,深感作为驻村工作队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协助本村抓好落实。城中村作为四种类型之一的行政村涉及10项共性任务和10项具体任务。10项主要任务即:
1、村容、村貌整治。
2、做好五项规划。
3、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
4、建立医保制度。
5、实行社保制度。
6、实行“两免一补”。
7、建立一个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
8、做好劳动力转移及培训工作。
9、饮用水卫生安全。
10、实现村村通工程。城中村建设的具体任务是:
1、城中村综合整治。
2、社区化管理。
3、基础设施完备。
4、文体教卫场所健全。
5、社会保障完善。
6、民主管理规范。
7、村风民俗文明。
8、农民生活宽裕。
9、主导产业明确等。
(二)深入实地掌握村情。我们结合要求进村实地查看村容地貌、初步了解了本村村情民意,对基本概况有了大体印象和认识。**涉及上述基础性改造工作大多已经完成,基本上达到了“路平、灯明、水通,洁净”,村落、楼院、道路、企业等布局有序,已彰显出今日农村新的气象。涉及城中村建设的不少方面也已有较大程度进展,其余各项工作均已列入工作议程,正稳步向前推进。
二、城中村改造进展情况
**城中村改造主要是围绕项目发展和道路规划改造两大方面。
(一)定向安置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项目:
1、**承担由二七区报请省市批准下达的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用于安置省市重点工程——火车站西出站口广场建设、建设路与解放路高架桥建设所涉及的975户居民拆迁安置,委托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
2、项目用地确定在石柱路以西、张魏砦路以北、七五一九所家屋院以东,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占用土地面积86亩,土地征用具体涉及**第三村民组。目前项目用地已经办理了土地变性等有关手续,建楼已经规划局批准。
3、为做为涉及村民建筑物的动员拆迁和补偿安置工作,村“两委”前期已组织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涉及拆迁村民户会议。但目前在规划公示阶段仍遭遇了一些阻力,主要是因个别村民嫌土地补偿低而产生抵触情绪,现上级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处理,并计划成立专门机构以督促项目尽快开工建设。
(二)华中果品市场升级扩建项目:
1、由区里指导并督促开发,与二环道水果市场投资开发商合作开发,对现有市场升级扩建,将新增加300家商户。主要目的扩大规模效益,完善和提升市场服务功能。计划在现市场向南延伸,约需新占用土地60亩,主要涉及邱寨(二组)50余户所建房屋(简易仓库)的拆除工作,待下一步具体规划。
2、合作收益的初步测算:20年合作期限,**每年可增加收益160万左右,20年共可收益3100万左右,土地所有权仍归村集体所有。市场开发建设将大大增加村民收入,确保长远利益,改善村经济结构。
3、目前已与投资开发商初步商谈确定意向。并召开了村“两委”班子会议,村党员、代表及驻队成员会议,参会代表、党员全部表示认同并签了字。
(三)道路规划修建方面:
纳入城区建设统一规划,由区负责实施并在今明两年内完成。**将做好前期各有关配合准备工作。
1、现已完成了李春吾、后庄两个自然村的道路修建,累计投资约30万元。
2、打通石柱路和拓宽改造**路。
3、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还有村域内红云路派出所所处地段近100米的路面和金祥小区西门一段路面坑洼受损严重,需及时修整。
三、存在的问题
(一)各项建设与开发尚缺乏一个系统、规范、长远的指导性规划。应有乡里协调安排编制,统筹考虑,尽快拿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
(二)城中村改造进程中涉及村民短期利益和思想认识,以及将来村民变为市民的身份变迁、去向安置等问题,由此而出现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应当考虑相应策略,完善措施,以避免矛盾发生。
(三)财政投入不足将制约项目建设进度。如果品市场升级改造前期需先筹措20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