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和展望

时间:2019-05-14 08:1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和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和展望》。

第一篇: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和展望

浅谈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和展望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与此前十二年一样,继续聚焦“三农”工作。显然,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也是横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共同奔小康面前的关键所在。

在我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的丰硕成果面前,一些阻碍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种种难点问题依然存在。实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成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醒目之处。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就如何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浅谈以下几点:

一、以“新理念”促动农业产业化新发展。今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看,粮食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部分农产品供给不适应需求变化,直面矛盾,破解难题,必须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做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让农产品供给不断适应需求的变化。当我们告别了短缺,物质供应日益丰富时,农业生产不能再简单地以产量论英雄。今年的现状,一边是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一边是进口粮食的冲击不断打压国内粮食收购价,“粮贱伤农”让农民苦不堪言。而且,当国家和企业对于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提出新要求时,农业生产更要在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一边是价格中位的国内农产品销路不畅,一边是物美价廉的进口农产品屡被抢购。正因如此,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已刻不容缓。

我们**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改革的脚步也应循序渐进。要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大规模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把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职业新型农民。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二、以“稳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在保留乡土风味、尊重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广泛征询民意,科学制定乡村和村庄建设规划。继续稳步投入资金,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完善农村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乡镇和村屯通水泥路、砂石路。对破损公路桥梁进行维修,完善后期的保养及维护工作。提高农村饮用水标准,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全面实现自来水入千家万户。做好农村电网升级,保障农村家庭及工业用电安全。大力兴建沼气池、太阳能灶等环保家庭设施,合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加大危房改造资金投入力度,解决百姓住房安居问题。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尤其是春季防火等高发事故。强化垃圾污水柴草垛的处理,绿化生态乡村,共建整洁村容。

三、以“促均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大乡镇级村屯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投入,均衡城乡师资力量,全面实现教育公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提高政府补助标准、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改进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提高农村文化大院的使用频率,更好地发挥文化宣传作用。

四、以“重引导”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等措施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切实把民生项目、惠民政策最大限度向贫困村屯倾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就近转移就业创业、大力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妇女创业技能培训,支持农村妇女发展家庭手工业。加强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创业本领,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我们要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第二篇:我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能否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说明农业农

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责无旁贷。通过对全市调研,对我市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成功经验及做法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

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期限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实施基地带动战略。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挥规模效应,实施定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新格局,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大力推广“两杂”良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树立“粮食要增产、种子应先行”的指导思想,做好“两杂”良种为主的种子调运和供种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和再生稻,为我市粮食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调整油菜、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发展薯类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基地化、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二)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自愿转移的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参加必须的转移就业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进城务工作好充分准备。

做好农民工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学员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企业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全方位开展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2003--2004年,为使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并设了竹加工、建筑装璜、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机电、计算机、家政服务、汽修、旅游与酒店管理十大专业,对4000名农民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现已全部培训结束,大部分已实现转移就业。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

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沼气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观。实施沼气建设,将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示范,对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用煤2.72吨,直接经济效益每户每年在475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户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05年,全市已修建沼气池5600口,绝大部分进行“一池三改”。

(四)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了农民负担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和7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工作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及时解决上访问题。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新的财会制度的建立,规范农村财务制度,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二、农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减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约,使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再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产销衔接不紧密,农产品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第三,鉴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造成常规农业先天性不足,出现严重挤压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滞后,给常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乡镇五站合一建“农服中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畅的现象,这使得农业行政部门协调难度加大,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再加之乡镇工作头绪多,农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就使得农技干部无法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造成滑坡的现象。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03年,我市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导性培训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使部分农民对

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培训过程中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学员自身素质低,培训的效果没有得到最好的发挥;培训与转移结构不科学,学员培训多数是就地转移,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比例较小;各培训基地协调不够,为完成各自任务,各培训机构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农业部门在协调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第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急需解决,植物检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在赤水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农民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缺乏基本保障。此项工作应提高到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启动,除配套工作经费外,应配备必要的检测检验仪器,对进入我市的农业生产资源和农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确保群众生活安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深刻领会精神,切实加强领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和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意见》(遵发[2005]4号)文件指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题,立足于建立促进农业增效的长效机制,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把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对下级政府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大农业经费投入。农村工作需要经常下到基层,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开展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全市技术工作,使得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农业部门工作,给予解决一定的工作经费。上级业务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项目资金,推动赤水农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其它投资为主体的主渠道投资格局。

(三)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体系建设

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计划实施优质稻生产基地2万亩,优质糯玉米生产基地2万亩,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厂一个,全面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格局。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赤水的气候特征和地理条件,建立城郊早熟型、高山延后型、交通要道加工型的蔬菜基地。建立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我市农产品有效流通,推动我市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把上市产品质量关,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快速发展,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大力加强沼气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积极实施国债和省沼建设项目,到2010年共修建沼气池1000口,普及全市各乡镇、各村组彻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积极推广沼液和沼渣的综合利用,在全市实施“三沼”综合利用项目以及“猪--沼--粮”、“猪--沼--鱼”、“猪--沼--果”等综合示范项目。

(五)实施培训工程,提高转移就业

2005--2010年,对全市30000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并对其中12000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4000人开展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并转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宣传力度,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进一步加强和各培训机构的协调能力,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造和完善一批教育培训机构,改善教学培训条件,建立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工培训基地。跟踪做好农民工信息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为学员的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并制造条件,努力提高转移就业率。

赤水市农业局张宗平

第三篇:我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材料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能否增长,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更加明显,解决“三农”问题也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以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说明农业农村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责无旁贷。通过对全市调研,对我市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成功经验及做法

(一)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

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期限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实施基地带动战略。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挥规模效应,实施定单农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建设新格局,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大力推广“两杂”良种,抓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树立“粮食要增产、种子应先行”的指导思想,做好“两杂”良种为主的种子调运和供种工作;大力发展优质稻和再生稻,为我市粮食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调整油菜、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和发展薯类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基地化、技术规范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二)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对自愿转移的农民工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就业能力。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组织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准备进入非农产业或进城务工的初中毕业生参加必须的转移就业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进城务工作好充分准备。

做好农民工跟踪服务和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学员就业创造条件并提供信息服务,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成本。建立农民工培训人才资源库,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企业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全方位开展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2003--2004年,为使农民工向城镇转移,并设了竹加工、建筑装璜、美容美发、保健按摩、机电、计算机、家政服务、汽修、旅游与酒店管理十大专业,对4000名农民工进行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培训,现已全部培训结束,大部分已实现转移就业。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沼气生态农业建设

沼气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对沼气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环境的改观。实施沼气建设,将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猪---沼---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示范,对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效益。通过经济效益评价,每口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节约用煤2.72吨,直接经济效益每户每年在475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户每年800元以上。截至2005年,全市已修建沼气池5600口,绝大部分进行“一池三改”。

(四)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制定了农民负担监督工作目标责任书,并与各乡镇和7个涉农部门签订了《农民负担工作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并切实加强对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热情接待上访群众,及时解决上访问题。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执行的新的财会制度的建立,规范农村财务制度,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二、农村建设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生产连年出现“四个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减少,人均占有量减少,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耕地面积由于退耕还林、退耕还竹等因素,正在大幅度减少。其次,我市受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等因素制约,使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有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再加之基础设施滞后,产销衔接不紧密,农产品流通不畅,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第三,鉴于赤水特殊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造成常规农业先天性不足,出现严重挤压的格局,加之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了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的滞后,给常规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各乡镇五站合一建“农服中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管理不畅的现象,这使得农业行政部门协调难度加大,服务功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再加之乡镇工作头绪多,农服中心工作人员经常抽调到其它部门工作,就使得农技干部无法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农技推广造成滑坡的现象。第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2003年,我市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导性培训的宣传力

第四篇:浅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是一个农业县市,全市总人口756838人,其中农村人口就有634880人,农村劳动力有31.57万人。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贫困县市之一。近年来,农村经济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徘徊局面,突出表现在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不仅成为农

村稳定的隐患,而且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拖累。因此,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对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见,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就**市而言,全市60多万农业人口,有农村劳动力近30万,而真正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1.**市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市,近几年来农业效率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根据农村百户住户资料推算,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到2.1个亿。在农产品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走出山里,走进小城镇,走进大城市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因此,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2.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农民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去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也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给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二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脏、累、苦、险等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满足了城市用工的需要,支援了城镇建设,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的竞争。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在农业增长潜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改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只有及时转变思路,跳出“农”

外进行思维,以产业领域并向非农行业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大力提高农民的劳务收入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新一轮快速增长。

1.增加教育投资。从农民自身来讲,其素质不高是阻碍其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在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初高中学历教育的比重,提高农村后

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就业机会。还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力兴办各类成人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拓展其就业空间。

2.增强组织程度。经过多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市场,许多人已适应了当地的市场情况,在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和农民就业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要有步骤地建立为农民外出提供服务的民间中介咨询组织或政府劳务信息服务机构,减少劳动力外出的盲目性,因其信息闭塞而政府缺少组织是造成农民盲目外出的重要根源。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在加快**市向中等规模城市发展的同时,合理规划中心镇的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并对地理条件好,人口流动量大,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乡建为镇、结合移民工作,对生存条件差的贫困农民集体搬迁到乡镇,增加集镇人数,并将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以摊薄农民进城的成本。

4.搞好农民外出后的后勤工作。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有的家庭只剩下老弱病残,致使大量土地荒无人种,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各级要针对这一实际,组织帮工队,或把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种上高效的经济林。减少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五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

党的十六在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成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后的“第三次革命”,为我国农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对贫困山区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将面临重大机遇。在机遇面前,如何认清自身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正视自身在 当前支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自身在建设贫困山区新农村中的对策,成为农村信用的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可以通过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山区农村发展环境。虽然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新村建设,但是乡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依然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领域。社会主义新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应包括新住宅、新设施、新环境三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住宅,集约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新(更多新农村论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完善乡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时代特征。上述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靠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资本往往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这为农村信用社的介入提供了条件。各地掀起的新农村建设,恰恰是先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农村信用社应该发挥这一作用,参与新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进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利润回报,为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可以围绕生产发展的主线,为贫困山区提供生产型的金融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点在于生产发展。科学发展观下的生产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完善和升级;意味着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意味着涉农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城乡流动规模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生产组织形式紧密结合的完整链条,其中资金的支持是核心。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结构调整成为一种风险性很高的投资领域,要顺利完成结构调整离不开有效的金融支持,如针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投资。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会改变农村金融需求的内容和方式,继而要求农村信用社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金融服务方式和内容的创新。如由针对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的小额信贷转向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大额贷款;由单一的存贷款服务向多元化综合服务方向转化。涉农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城乡流动规模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则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现实的市场空间。

上述分析表明:生产发展的过程要求金融服务品种、质量、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充实与完善。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成为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战场,着力提供生产型的金融服务成为农信社发展最重要的持久性机遇。

(三)可以围绕富裕起来的农户,提供消费型、投资型的金融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生活宽裕之后的农民,必然导致农村消费总量的扩大和结构的升级,同时农民投资的意愿在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之后也会不断增强。农信社的持续发展需要一种战略前瞻性,这种前瞻性要求一方面必须重视农村消费市场的潜在价值,通过提供消费信贷服务,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拓展自身的业务领域;另一方面要及早着手准备针对农户的投资理财新业务,为农户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投资服务,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

以上三大作用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农村发展环境的改善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建立在生产

发展基础上的生活宽裕才是稳固和可持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其建设的重点各有侧重。农信社要善于抓住不同阶段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适时介入,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壮大。

二、制约贫困山区农村信用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利用有效载体,创新业务品种,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在支农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当地信贷支农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对促进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农村经济作为农信社支农的基础和载体,其变化深刻影响着农信社的支农方式和支农效果。致力于探寻农村经济新变化的支农难点,对于增强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非常关键。

(一)农业的天生弱质性是发展种养业的根本难题。一是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近年来,受“厄尔尼诺”规律反常引起,我国各地洪水势头迅猛,洪涝灾害频发,带来的损失巨大,加上近年来全球性的禽流感疫情也愈演愈烈,综合这些因素的影响,一些种养大户的积极性受到了较大冲击,种养殖业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也挫伤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另外,农业保险的介入成分较少,一遇到自然灾害,就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无力归还贷款,也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的投入。二是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通讯条件差,信息传递不便。农产品加工滞后,精深加工率不到10%,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问题严重。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都不能较好的与市场需求快速对接,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方面是龙头企业少,加工生产能力弱,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衔接不紧;另一方面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弱,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推广突出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的问题。农技推广机制不活,服务体系覆盖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

(二)农村信用社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预期的改革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为社员服务没有体制上的保证。二是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难,资金紧张,无力扩大支农信贷规模,而且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对贷款的需求已经远远不限于粮食生产。从这点看,单靠农村信用社目前的资金规模是不够的。三是农村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贷款额度难以满足农户需要,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大多也在2-3年左右,有的项目投资回报期要3-5年,而农户小额信贷,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两、三个月,与农业、养殖业的生产周期不适应。四是小额信用贷款不能完全满足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有需要。这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较大,初期投入多、风险大。而农户小额信贷额度太小,一般在5000元以下,难以满足要求。五是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土地承包权抵押存在很大的难度,农民缺乏其他的抵押品,又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此外,农产品期货品种单一,期货市场分散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三)如何运用信贷杠杆加速城乡经济互动面临两大难题。现在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在相互促进和交流中仍面临不少问题。一是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往往需要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但一些农民在积累了一定基础后,便举家外出,使农村信用社的债权落空,这部分贷款大多是单户几百、几千元的贷款,到外地清收的成本较大,大大挫伤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城镇市民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反哺农村,一般而言,产业化发展需求的资金投入总量较大,后续投资、配套投资资金需求量大,对于一

般的城镇居民仍然有较大的资金障碍。另一方面,城镇市民要从商业银行获取信贷支持的可能性不大。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支持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所有的贷款都投向了市政工程、大型企业等项目,对城镇市民个人的授信尤其是信贷支持其到农村发展创业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因此,城镇市民到农村创业的信贷支持重任依然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肩上。然而,由于农村信用社定位于服务“三农”,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对城镇市民的信贷支持没有定位上的要求,投入都有较严格的条件和限制,支持乏力。综合以上两种因素分析,加速城乡经济互动,农村信用社必须解决农民进城的风险规避问题和市民下乡的资金支持问题。

(四)如何扭转国家惠农政策下的农村经济滞长趋势。没有广大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至少小康是不完整的。针对当前农村自给自足经济有所抬头这一趋势,如何有效利用国家“零税费”这一优势,进一步为其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在思想观念、资金技术、就业多元化给予大力支持。能否利用有效载体,加大信贷投入,让该部分农民“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以经济收入的大幅增长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构建全面的农村小康社会。其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群体必然导致这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而又满足于现状,农村经济信贷需求减弱,即使有也只是建房、婚丧嫁娶等信贷需求,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既难以创造效益,又要承担较大风险。

三、农村信用社建设贫困山区新农村的对策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及当前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认为,农村信用社应把握这一变化趋势,适时创新支农服务方式和业务品种,加强对信贷支农手段的完善和补充,切实增加符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信贷资金投入,及时满足农民发展多元化经济的资金难题,按照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贷取向,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向“精、专、优、效”的方向发展。

(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机制。

一是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尽快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要防止出现地方对信用社业务的过多干预或信用社脱离农村的倾向。二是加大对信用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消化历史包袱,降低信用社支农业务的成本和风险。根据农民的承受能力,适当增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率的灵活性,提高信用社吸收存款的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可以考虑延长减免农村信用社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时限。对欠发达地区增加中央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在央行专项票据和保值补贴到位后,应采取进一步有效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加快消化,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支持的力度应该更大一些。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农户小额信贷的配套扶持政策和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扩大其覆盖面。根据种养殖业项目回报期的长短,发放中、长期贷款,扩大信用贷款额度,满足农户在产业化经营的资金难题,在期限、利率上更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培育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分忧。把农业保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尽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在资金、税收、再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缓解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为信贷支农提供平台。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实行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四是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同时依法查处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三)支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产

品产量的高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和高消耗的基础之上,由此也带来了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在贫困山区农村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利用及永续利用。主要措施有:一要严格禁止投放良田种树、毁田养鱼等破坏基本农田行为的贷款,确保耕地质量不受到损害。二要支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治理,倡导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支持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引导农业节水。三要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支持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示范,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发展。

(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要在确保粮食平稳增长的前期下,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利用信贷杠杆,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形成合理的农业区域布局和分工格局;努力支持农产品品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专用的农业新产品,满足市场对优质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贫困山区农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五)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品供给水平。“十一五”期间,要继续加强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着力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在国家财政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农村信用社也要转变观念,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农村路网结构,提高农村道路等级;建设重点骨干水利枢纽和输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供给和合理利用能力;加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统一调度,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彻底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努力提高农村饮水卫生安全水平;搞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农村水电,保障农村电力供应。通过农业、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六)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不断完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管理方式,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二是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要以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基层,作为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地区;把完善疫情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作为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进一步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积极、稳妥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工作。三是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政府救济资金的代付代发网络。

(七)支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十一五”时期,农村信用社应该充分把握城乡统筹就业的有利时机,支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支持对贫困山区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增长提供信贷支持。

(八)多管齐下,加快“后富”群体致富步伐。这里的“后富”群体主要是指满足于自求供给的农村经营户。在支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要切实落实“知农、智农、资农”三步骤,通过了解农户基本情况→落实“充电”措施→给予信贷支持的链条式服务,为农户创造平台、谋求发展。同时,有效利用地方党政规划,农村党支部、专业协会帮扶以及能人带动等多种方式,做到技术上有人支持、资金上信用社给予满足、农产品销售有人引导,最终使“后富”群体尽快致富,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下载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和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和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大全5篇]

    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 1、调整选点布局,点、线、面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决战两区”战略和城镇化建设部署,按照“点、线、面结合、沿线布点、连线成带、成片发展、整......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探讨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市农办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对我市新农村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进行了粗浅探讨。一、成效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调研-浅谈我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浅谈我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军。市长王群同志在株洲县新农村建设座谈会上曾经强调指出,新农村建设就是......

    “××经验”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市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都把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共同规划,这对于避免“城......

    某区新农村建设的构想与建议

    **区新农村建设的构想与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区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

    县新农村建设目标战略的构想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议》响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并用20个字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崭新的内涵。农业丰......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

    一、 我市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十五”期间,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社会生产力......

    我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市今年将启动实施“七大”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