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验”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启示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市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发展模式,统筹城乡发展,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都把城市和农村结合在一起共同规划,这对于避免“城中村”,加快产业发展,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意义深远。××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市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全市人口1060万,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而我市也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市的经验对于我市加快经济发达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首先源于该市党委、政府对发展形势和地方实际的科学判断,源于对城市化的正确认识。该市主要领导多次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思想统一,认识到位,从而为上下联动,左右呼应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我市最近几年也高度重视城镇化的发展,市委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经济发达区域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内涵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对××市的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尽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
在组织领导上,有必要借鉴××市的经验,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确定分管领导具体抓这项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使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有更深的认识。
二、因地制宜,正确选择适合我市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建设上大胆创新,超前运作,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以土地流转制度为核心,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市地域面积广,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结合各地区实际,选择正确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应该说,××市所推出的国色天香模式、五朵金花模式以及安仁模式,在我市都具有推广的基本条件。但是,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要深刻分析各地区发展实际和自然条件,寻找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市在都市区部分地区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模式,例如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农家乐”特色经济,这些做法都亟待归纳总结和加强引导,提升档次。
三、抓住重点,加快我市经济发达区域和近郊区新农村规划编制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十分重视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切实将城乡规划放在基础和龙头地位。××市在规划编制方面的经验集中体现在:一是明确提出城乡规划全覆盖理念;二是注重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现区域经济的特色;三是注重推进镇乡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直接指导新农村村容整治工作。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快速推进,规划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都市区新一轮总规确定的8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中,已有460平方公里实现控规覆盖,其中两山之间的主城核心区及山外主要拓展用地如大学城和茶园地区等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另外,在编控规220平方公里,也即将形成成果。都市区单独编制的36个小城镇规划,除极个别城镇因特殊原因适当延后外,其余均基本完成。这些为都市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规划基础。
但是,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控规编制,特别是加快城乡结合部和城市拓展新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尽快实现都市区控规全覆盖;积极做好控规维护和更新,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市政设施、公共设施、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切实引导都市区城乡协调、健康发展。
另外,要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开展农民新村规划编制和都市区范围内农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工作。试点启动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充分借鉴××市的成功经验和我市亚太市长峰会环境综合整治积累的宝贵经验,尽快出台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导则,引导村容整治工作。
四、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力度
××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中,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建立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管理新体制。该市理顺规划工作关系,将市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的村镇规划管理职能划转市规划局。不断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在主城五区设置规划分局,负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工作。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市级行政二级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规划局管理。设置市政府派驻区(市)县城乡规划督察专员。注重加强镇乡规划管理,设置区(市)县政府派驻镇(乡)规划助理员。这些举措对我市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特别是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规划管理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体制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乡镇一级规划工作机构薄弱,导致了乡镇一级规划管理的缺失。目前,都市区规划管理范围由2002年前的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5473平方公里,新增96个镇乡,均无专门机构,无专职人员,无经费来源。这种状况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了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有必要在继续坚持和完善都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都市区内的每个建制镇,均需要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形成“市局—分局—规划办”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机构体系。同时,为加强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对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指导,需要进一步调整村镇规划管理职责,建议将村镇规划管理职责,统一划归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对远郊区县,目前大多数区县未设立单独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职能仍由建设主管部门代行。而镇乡一级的规划管理更是严重缺位,从而导致规划无法有效监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区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按照城乡一体、集中统一的要求,帮助其健全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将规划管理职能延伸至镇乡。应尽快帮助万州、涪陵等区域性中心城市,按规定成立独立的政府序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稳步推进行政辖区人口超过50万人的区县,按规定成立规划局;帮助辖区人口不足50万人的区县,根据需要参照设立规划局,或者完善现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管理的职能职责。积极帮助各区县在其辖区特大镇,建立规划办公室,其它镇配置专职规划管理助理员,建立起“区县规划局—规划办(规划管理员)”的管理体系。
五、抓好试点,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效应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突出重点,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目前,全市各有关部门都在积极筹划,力争从各个环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作为主管全市规划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我局已在都市区和远郊区县选择10个区域试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开展试点工作,不断总结各类地区的经验。同时,按照新农村“村容整洁”的要求,在都市区和远郊区县选择几个区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整治标准实施试点工作。我们将在全市试点工作中,积极发挥规划工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精心做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服务工作。认真分析、协调解决规划环节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切实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第二篇:我市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
文章标题:我市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发〔2006〕1号文件、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__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指导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各级党政组织及广大干部群众担负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本规划纲要依托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村庄整建规
划组织实施。
发展基础与宏观环境
1.“十五”时期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十五”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获得较大发展。“十五”期末,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48亿元,较2000年(下同)增长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29元,增长53%。
农业结构调整卓有成效。在巩固粮棉油猪鱼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以“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大龙型产业(乳品、肉牛、肉羊、珍珠、家禽、柑桔、杨树、蔬菜、楠竹、烤烟)为重点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人工牧草和饲料粮达到105万亩,存栏奶牛5000多头,出栏肉牛22万头,出栏肉羊280万只;高效养殖水面110万亩,其中珍珠养殖32万亩;优质蔬菜130万亩;优质水果117万亩,其中柑桔110万亩;杨树170万亩。十大龙型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加工转化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05年底,全市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000多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13家,市级54家,加工产值(不含__卷烟厂)达到100亿元,加工转化率为45,涌现出了金健米业、洞庭水殖、广源麻业、明月油脂、国珍木业、金果果蔬等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商标品牌农业蓬勃发展。全市“三品”农业蓬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达到883万亩,绿色食品基地达到200多万亩,有机食品基地达到2万亩。全市农产品品牌达到298个,其中绿色食品认证标志60多个,有机食品品牌5个,获国家和省级金奖70多个,2004年、2005年我市农业品牌获金奖总数在湖南国际“农博会”上蝉联第一。
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并完善了种苗供给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农民组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五大服务体系。全市达到国家级先进水平的优质种苗基地20多家。在全国率先将乡镇动物防疫站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44家,拥有会员14万户,带动农户38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五”期末,全市通村公路总里程16458公里,通达率达到99.5,其中已通水泥路或油路的2458公里;农村通电率达到97,城乡基本实现同网同价;农村52的农户饮用水达到安全标准;农村灌渠通畅率达到50以上,旱涝保收面积490万亩;农村沼气池总量达到20万个,适宜户入户率20;农村电视和固定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80、60。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2000年开始在津市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及其配套改革试点工作,2002年全面推开。通过改革,基本实现了“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基层工作效能”两个目标。2005年全市农民负担总额比2000年下降80%。“十五”期间精简乡村机关人员1407名,精简幅度21;精简乡村站办所人员8576名,精简幅度51;精简农村中小学教师1338名。
农村公益事业有所加强。农村社会救助、扶贫帮困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建有乡镇敬老院62个,3.6万农村“五保”老人得到供养,帮助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全市恢复或改造乡镇卫生院199个,有4个区县(市)开展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参与合作医疗人数达到173万人。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40的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
2.“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外部环境,步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机遇期。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识,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4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7亿元,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财力支持。
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始终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改善村容村
貌作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促进__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群众自主,统筹协调”的原则。
规划先行原则。按照“立足实际、厉行节约、便于生产、利于生活”的要求,认真制定住宅、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科
教文卫等公益事业发展规划和生产发展规划。从2007年起5年内完成村庄规划编制。
因地制宜原则。从本地的实际需求出发,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建设模式力求以人为本,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与农村实际相符合。
群众自主原则。用群众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热情不热情来检验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凡是群众急需的,都要大力支持;凡是群众自愿的,都要积极组织;凡是群众有疑虑的,都要因势利导;凡是群众反对的,都要坚决制止。
统筹协调原则。注重农村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公益事业、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既体现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又体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发展程度;既反映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反映生活环境的改善;既包含物质的丰富,又包含精神的充实。
3.总体目标: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步建立起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宜居村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具体而言,“十一五”期末达到“十有”目标,即有主导产业、有水泥道路、有舒适住房、有安全饮水、有可靠电力、有沼气入户、有电视电话、有方便就医、有社会保障、有整洁环境。
主导产业。每村培育1个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过千元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80以上的农户有1个以上的致富门路。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2020年达到6000元以上。
水泥道路。全市新修通乡通村水泥路1万公里以上,实现所有乡镇和90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
舒适住宅。全市农村民居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砖混结构的比例达到85以上,人均住房面积20平米以上,基本不见危房和茅草房。
安全饮水。从2007年起,5年内解决100万左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90%以上的农户喝上安全饮用水,居住人口5000人以上的乡镇集镇用上自来水,农民居住集中的新村和居民点逐步实现集中供水。
可靠电力。全市全面完成农村三期电网改造,确保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有可靠电力供应,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农村住户通电率基本达到100。
沼气入户。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10万个以上,宜建户入户率达到30以上,其中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浴配套率均达到90以上。
电视电话。全市新建农村广播通信光缆3万公里,农村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其中有线电视(含无线数字微波)入户率达到30%以上;农村电话入户率达到80以上,宽带入户率达到5%以上。
方便就医。农村医疗水平较高,乡乡建有卫生院、村村建有卫生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参与医疗合作率达到80%以上。
社会保障。2010年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2010年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每个乡镇至少建成一个农村养老院。
整洁环境。完成20%的村庄“清洁工程”建设任务,农村卫生厕所比重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50%以上。
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调整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到2010年,全市基本形成以桃源县、鼎城区、澧县、汉寿县等商品粮基地县为主的粮食产业板块,总面积稳定在800万亩以上;以澧县、安乡县等棉花主产区为主的棉花产业板块,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以山丘区自然草场、滨湖滩涂草场和饲料粮基地为主的草畜产业板块,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以安乡县、鼎城区、汉寿县等滨湖地区为主的珍珠产业板块,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以汉寿县、澧县、安乡县等低洼地带和沟岗渠堤为主的杨树产业板块,总面积发展到250万亩以上;以各区县(市)城郊及石门县高寒山区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板块,总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以石门县、桃源县等山丘区为主的柑桔产业板块,总面积发展到120万亩以上;以桃源县、鼎城县、汉寿县等传统种植区为主的楠竹产业板块,总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以上;以石门有机茶、桃源大叶茶为主的茶叶产业板块,总面积发展到20万亩以上;以桃源县、石门县、临澧县等省定烟叶生产区为主的优质烤烟产业板块,总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
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做大做强十大龙型产业,每个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个经济支柱。“十一五”时期,全市主导产业年产值突破280亿元,加工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全市建成3个年产值过30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0个以上年产值过5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20个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市级龙头企业。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十一五”时期,全市建成1个科技含量高、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农业科技展示园区,市县两级分别建成1个以上的效益明显、集聚度高的农产品加工园区。
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积极推广优质、高效、专用农业新品种,着力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到2010年,全市农产品基地基本实现无害化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省部优农产品品牌达到300个以上,其中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100个以上,获国际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达到30个以上;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70以上,年出口创汇1.5亿美元以上。
发展壮大劳务经济。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积极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政策、就业信息与指导、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到2010年,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项就业技能,全市50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就业或兼业,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
2.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农村水利、交通、电力、通信、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村庄规划编制。坚持分类指导,充分考虑不同地理条件,合理确定编制内容,突出地方特色,防止照抄照搬城镇规划编制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突出解决道路、住宅规划建设问题。注重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防止大拆大建,防止挖山、砍树、填塘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强村庄整建规划管理,建立健全执行体系,落实管理机构和人员,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使村庄规划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按照“政府扶持、民办公助、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思路,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探索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无塔供水与有塔供水、政府投入与市场融资等多种建设模式。结合国家“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从实际出发,严格编制本辖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整体规划,优先解决对群众身体健康危害最严重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饮用水水源的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人为破坏饮用水源、违法向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和违法从事建设活动的行为。
农村公路建设。在建设通村公路的同时,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十一五”时期,建成乡镇客运站170个,实现80的乡镇有等级客运站;建设候车亭714个、招呼站2857个,实现80的行政村有候车亭和招呼站;开通269条农村客运班线,实现90的行政村通达班车。组织专门力量,负责向上争取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加强工程质量监管,设立技术负责人,组建农民监事会,制定工程质量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廉政合同制度,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和腐败问题。加强对通村公路的管理维护,建立专门队伍,明确专门人员,保证长久运行。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一五”时期,全市硬化农用灌溉渠道3000公里以上,排灌渠道通畅率达到80以上,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75%以上;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以上,耕地产出率提高10个百分点。继续抓好旧灌区改造和中型水库灌区升级,完成跃进、五溪、超美、沧山、金陵五库联调,建成我市第五个大型灌区。新建小型提灌站25处。建成皂市水库,完成黄石、王家厂、竹园等大型水库及一批中小型水库除险改造。全市五个重点垸堤防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全部加修达标,蓄洪垸和撇洪工程进一步提高抗洪能力。完善西官、澧南、围堤湖垸移民安全设施,新建2个蓄洪垸安全平台。续建配套大中型电排5处,改造大中型电排33处。
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进沼气入户工程,不断提高适宜户入户率;搞好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把沼气开发与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
农村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信福工程”。“十一五”时期,全市建成标准的乡村农家店1000家以上。推进以农产品流通、农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型网络建设为内容的“新网工程”。全市发展连锁配送超市1350家,配送网络覆盖30%以上的村。同时,加强农村电力、通信等其它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村公益事业,抓好村庄整治。统筹推进城乡公益事业建设,大力开展“三清”整治,把农村逐步建设成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农村。
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重点保障农村贫困学生不辍学。撤并和减少农村学校,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每个乡镇建设好一所寄宿制初中和一所寄宿制完小。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常化工作机制,确保当年产生的危房当年完成改造。逐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及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农村卫生事业。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全面恢复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村卫生室建设,80%以上的村卫生室达到建设标准。加强农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从根本上缓解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
农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抓好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实施贫困家庭就业培训援助计划。“十一五”时期,每年资助500名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95%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转移。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逐步实现“五保户”适度集中供养。
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和大多数村都拥有文艺活动阵地、图书阅览室、体育运动场所、电脑上网房。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村容整治和环境保护。经常性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三清”整治运动,组织农民对房前屋后的生活垃圾、杂草、沟渠水塘污泥、占道堆放的各种物资进行彻底清理,集中堆放处理,逐步改善住房周围“脏、乱、差”的面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抓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切实搞好沅澧两水、湖泊湿地和大中型水库的自然生态保护,治理整顿或关闭一批污染企业。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建设一批绿色小康乡村和农户。
和谐新村建设。切实加强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和治安队伍建设,完善农村“一中心五网络”综合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积极创建平安村镇,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法轮功”等邪教活动和地下“六合彩”等赌博犯罪行为,整治非法建庙、装神弄鬼等封建迷信活动,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安监队伍建设,开展“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组织开展文明村镇、星级农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农村精神文明主题创建活动,形成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新风尚。
战略举措与政策保障
1.统筹城乡发展,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工商资本、城市资源、社会力量支援新农村建设,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加大财政投入。从2007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一定五年,且每年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2007年专项资金总额为8500万元,其中农村公路建设资金300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2000万元,村容整治办点示范资金1000万元,重点示范村建设资金200万元,新农村建设担保资金1000万元,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500万元,沼气建设资金500万元,村庄规划编制经费300万元。
加强政策扶持。凡新修的通村水泥路,在中央和省里补助的基础上,市里每公里再补助1万元。对新修的纳入规划的村内主道和通组入户道路给予适当补助;对县级政府、社会资本和群众自筹(含一家一户自建自管)投入兴建的纳入__市2007年-2011年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按实际解决饮水安全人口每人1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补助资金实行总量控制,根据区县(市)纳入市里规划的实际人数确定补助总额;对于村庄整建规划的编制,市里每村补助0.5万元;用国债资金新建的农村户用沼气池,市里每口补助200元。市里统筹建设的户用沼气池,每口补助500元。
强化部门服务。积极探索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把无偿或低偿服务作为支持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认真落实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税费减免政策。对农民建房等严格执行农民减负政策,严厉查处违规乱收费的行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强化面向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的信贷服务。
整合项目资金。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分工负责、各计其功、各计其账”的总体思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以工代赈、小水利建设、五个百万亩工程、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等项目资金,共同投向新农村建设,并向群众投入积极性高的地方倾斜。
鼓励各界参与。通过政策制定、树碑立传、情感交流等方式,激励和引导人民团体、工商企业、社会知名人士、大学生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大力提倡工商企业结对帮村、人民团体结对联村、在外人员结对扶村,市里每年举办一次新农村建设十大企业和十大功臣评选活动,表彰奖励一批为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积极探索利用冠名权、资源开发权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或捐助新农村建设。
2.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构筑政府扶持、部门联动、协会组织、企业参与的多元化产业服务体系。
完善种苗供给体系。加大对国内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全市每年引进5—10个高产、优质、专用性强的新品种。加强粮棉油、生猪、家禽、牛羊、杨树、果蔬等主导产品的改良,基本实现我市大宗农产品优质种苗自给。做大做强优质种苗基地。2010年,全市农作物良种化面积达到97,畜禽良种率达到85以上。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按照“提高县一级、强化乡一级、突破村一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重点抓好柑桔“一虫一病”、牲猪“W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流行。按照“建大体系、抓大队伍、推全过程”的思路,以专业技术部门为依托,以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为重点,以扶持民办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实用技术推广体系。
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入户工程,“十一五”时期,全市90以上的乡镇建有信息网,并运用网络积极开展网上广告、网上营销、网上交易;大力培育农产品专业市场,全市重点抓好__农产品大市场、澧县水产批发市场、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桃源枫树牛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的建设,使市场大宗农产品交易量占到全市农产品交易量的60以上。
完善农民组织体系。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十一五”时期,以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中介组织为主体,大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全市50以上的农户纳入合作组织服务范畴,初步建立起农村新型经营体制。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快采取国际标准的步伐,统一地方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建立市县统一、权威性强的农产品检测中心,把检测范围从城区扩大到农村,从流通环节扩大到生产、加工环节,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每年新建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1-2个。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
3.创新体制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提高基层行政管理效能。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又省地推进。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突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变行政指挥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加快村民自治进程,不断提高广大农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民主自治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广泛征求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本村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建与不建、怎么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由群众说了算。注重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鼓励、引导、支持广大农民成立村一级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代表农民行使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权和管理权。
建立健全资金运行机制。制定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直达村组农户。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定期对帐、不定期检查、定期公示,根据检查验收和群众反映情况综合评价区县(市)使用专项资金的诚信和效益,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下安排项目资金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管作用,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新农村建设项目监事会,主要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村内的建设项目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民监事会,跨村的建设项目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农民监事会。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准入制度,对较大的新农村建设工程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资质、有实力、有信用的单位施工。制定“标准统一、责任明确、便于操作、监督广泛”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推行主管部门、社会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质量监管模式。认真搞好工程的管理和维护,研究正常运行和长效维护机制,探索通过收取税费等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运作。
4.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扶持、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市里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市农村办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各区县(市)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
营造浓厚氛围。组织__日报、__电视台、__广播电台、__政府网、__农经网、__党建网等媒体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大力推介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每年3月份,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送政策科技、送医疗卫生、送文化教育、送支农物资”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四送”活动。
抓好示范引导。按照“2006年办点(片)、2007年连线、然后扩面”的总体思路和“典型可看、群众可问、经验可推”的基本要求,近两年全市集中抓好“连片示范行动”和“百村示范工程”,市里重点抓好10个示范片,每个片3-5个村;县里重点抓好200个市级示范村;乡镇重点抓好示范小区,每个乡镇至少抓1个。示范片、示范村一定两年,逐步向周边辐射。示范片、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对验收不合格的另行换点。同时,积极开展村庄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单项示范,创造可推模式。2007年全市启动10个片的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工程。
明确部门职责。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指导、督促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的衔接、争取与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负责按政策投入;金融部门负责支农贷款;规划部门负责村庄规划;建设部门负责村容村貌整治和农村住房设计图的无偿提供;国土部门负责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作好建设用地审批及土地开发整理;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与安全饮水;交通部门负责乡村道路建设;电力部门负责农村电网改造;电信部门负责农村通电话与宽带网;广播电视部门负责村村通电视;教育部门负责农村义务教育;文化部门负责农村文化建设;卫生部门负责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民政部门负责农村社会保障;商务部门负责“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信福工程”建设;劳动部门负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环保部门负责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部门负责“乡村清洁工程”;林业部门负责农村生态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负责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综合治理;供销部门负责“新网工程”建设;农教部门负责农民素质培训;农村能源部门负责农村沼气建设。其他部门也要根据各自职能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其它具体环节。乡村两级负责村容整洁。
中共__市委办公室
2006年11月20日
《我市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我市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
第三篇:浅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是一个农业县市,全市总人口756838人,其中农村人口就有634880人,农村劳动力有31.57万人。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贫困县市之一。近年来,农村经济受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徘徊局面,突出表现在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不仅成为农
村稳定的隐患,而且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拖累。因此,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对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意见,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就**市而言,全市60多万农业人口,有农村劳动力近30万,而真正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1.**市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市,近几年来农业效率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根据农村百户住户资料推算,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到2.1个亿。在农产品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走出山里,走进小城镇,走进大城市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因此,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2.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农民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去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也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给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二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脏、累、苦、险等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满足了城市用工的需要,支援了城镇建设,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的竞争。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在农业增长潜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改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只有及时转变思路,跳出“农”
外进行思维,以产业领域并向非农行业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大力提高农民的劳务收入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新一轮快速增长。
1.增加教育投资。从农民自身来讲,其素质不高是阻碍其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在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初高中学历教育的比重,提高农村后
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就业机会。还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力兴办各类成人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拓展其就业空间。
2.增强组织程度。经过多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市场,许多人已适应了当地的市场情况,在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和农民就业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要有步骤地建立为农民外出提供服务的民间中介咨询组织或政府劳务信息服务机构,减少劳动力外出的盲目性,因其信息闭塞而政府缺少组织是造成农民盲目外出的重要根源。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在加快**市向中等规模城市发展的同时,合理规划中心镇的建设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并对地理条件好,人口流动量大,产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乡建为镇、结合移民工作,对生存条件差的贫困农民集体搬迁到乡镇,增加集镇人数,并将有限的建设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以摊薄农民进城的成本。
4.搞好农民外出后的后勤工作。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有的家庭只剩下老弱病残,致使大量土地荒无人种,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各级要针对这一实际,组织帮工队,或把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种上高效的经济林。减少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市委关于构建和谐**实施纲要》(*委发〔2005〕14号),特制定《**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三农”工作的重大
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的必然要求。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振兴就没有**的全面振兴,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但是,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构建和谐**的要求相比,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
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平衡,村镇人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由于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小城镇和村屯的水电路讯、生活用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村屯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村屯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因过去城市污水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土地面积大,细河沿岸饮用水遭到污染,一些地方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尚未解决,农村综合防灾能力脆弱,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市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特别是工业规模依然偏小;非农劳动就业比例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迟缓;县乡财力紧张,村级债务负担沉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亟待提升。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特别是95以上的农民未参加养老保险,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和养老难等“三难”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五是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我市农民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差,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不强,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全市农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5,95以上的劳动力没有职业资格证书。
六是一些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两委”班子不团结,在群众中影响力下降。极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作风不实,为政不廉,甚至侵害群众利益,致使干群关系紧张,造成不稳定因素。
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的如期实现,严重阻碍着和谐**建设的进程,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尽快扭转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随着近年来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和城市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我市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基本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的条件和能力。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早日摆脱农村落后面貌的呼声日益强烈,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因此,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有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必须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在执政理念、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等方面,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观念和行为,牢固确立新型的工农和城乡关系,努力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二、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四清四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柴垛,改路、改水、改灶、改厕)为基本标准,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规划建设新村镇;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新产业;全面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快提升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造就新农民;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树立新作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为构建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2.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农村上下水设施,90以上的村屯和所有的建制镇道路达到国家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80以上的村屯实现信息化,有线电视网络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一、基本概况
xx镇位于xx城东南10公里处,东邻xx,北傍x河,区域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2.3万亩,人口2.9万,辖十三个村委会。东半部以工业为主,形成了以xxx工业区为载体的集废旧电瓶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冶炼产业;西半部以农业为主,一年三熟、四熟的套种模式使粮经比例接近1:1,形
成以xx、xx、xx为中心的城市居民蔬菜供应基地。
工业实力雄厚:工业区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产业优势已凸显出来,铅业生产面临着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机遇。产业集群布局增强了园区的集聚、辐射效应,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铅回收加工集散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亿元,入库税金2300万元,同比增长100,工业总产值占全市份额67.1,成为xx工业经济支柱和崛起的引擎。
农业潜力巨大:农民耕作技术先进,适应市场能力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不断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一大批农村能人成为农村生产力的开拓者,活跃在市场经济前沿,推动着农村经济发展。
区位优势显现:东部依托园区优势,可吸纳太和冶炼产业;南部依托陶庙山羊市场可大力发展养殖业;西部依托罗庄蔬菜产业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北部隔河与市工业园、火车站遥相对应。一旦临界铁路贯通,将使田营很快融入城市发展框架。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四通八达,“井字”型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电力、电信、邮政、金融、交通等服务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区域内拥有田营、卢窑两个农贸市场,年交易额突破二千万元,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产、生活。
目前,xx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进步较快。2005年经济工作、信访工作、招商引资、维护稳定和殡葬改革五项工作同时进入全市先进行列,已经基本具备了展开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和必要条件,我们应抓住机遇,抢先一步,乘势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重点,大力构筑优势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指标体系,其中第一位、权重最大的是经济发展,核心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结合田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全市工作总体部署,我们必须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构筑优势产业,优化发展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新的动力。
1、一区两点战略:
一区:工业区按照发展是第一要务,环保是第一生命的总体要求,快速推进紧密型工厂建设和运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把华鑫铅业培育成国内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实施多元发展,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牌创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外向度。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园区农业、林业、服务业、塑料加工业、运输业统筹发展,提高工业区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十一五”末期要实现产值50~60亿,提供税收1.0~1.2亿元。
两点:以xx为中心的废旧电信设备集散点和以xx为中心的麻纺制品集散点。废旧电信设备的回收与销售已形成规模,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辐射高窑、张窑、计窑等村,年交易额达1000万元,利税300多万元;麻纺制品的加工、购销在我镇西南一带有多年历史。以李相为中心,辐射吴桥、庞庄、高田、任楼等村。最近两三年来,市场行情回暖,业务量扩张,年交易额在800万元以上,利税达100多万元。这两大独具特色经济增长点,镇里将成立相应行业协会,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发展,使其迅速扩张膨胀,成为田营新的财政支柱产业。
2、农业产业化战略
通过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集中,发展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做活人多地少和近郊农业大文章;突出发展养殖业,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促进养殖业上规模、上档次,转化种植业资源,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依托xx山羊市场,大力发展养羊业;依托城乡集贸市场,大力发展养鸡业;依托xx养殖场,大力发展养兔业。吴桥、姜湾、高田三个村挂职书记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养殖项目,增强带动能力。镇里在规划用地上提供方便、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重点扶植一批养殖大户,推进养殖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的的方向发展。
3、城乡一体化战略
小城镇、大战略。城镇功能的完善,可以促进工业农业三产协调、快速发展,今后五年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准确定位,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推进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让农民就近得到转移安置,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田营集镇重点发展与工农业发展相配套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消费市场,让富裕起来的农民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购物环境。卢窑集镇重点发展与琉璃寺旅游观光业相配套的服务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们信仰需求。通过工业拉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把田营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