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强化监区建设的思路与构想[本站推荐]
新时期强化监区建设的思路与构想
抓好监区建设,要从政策、制度、机制上,从待遇、经费、装备等方面,切实向基层一线倾斜,实现工作重心下移、保障下倾、警力下沉,进一步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
(一)进一步加大重视力度,强化监区组织建设
基层监区是一切工作落实的终端。加强基层基
础工作说到底就是加强基层监区建设。一是各级领导机关都要牢固树立重视监区、面向监区、服务监区的思想。警力向监区集中、政策向监区倾斜、决策向监区问计、工作为监区考虑。要转换工作思路,对基层工作不能管得太细太具体,要给监区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二是要加强监区领导班子建设。要完善工作机制,充分体现责权利的统一,给予监区主要领导与其现职相适应的权与利。配强配齐监区领导班子,监区班子配备及分工要相对统一。改革选拔任用方式,监区领导70%以上由竞争上岗产生,把那些政治思想好、法律素质高,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关心监区领导班子成员的成长,监狱后备干部60%以上从监区主要领导中产生。加大监区班子的教育培训力度,每两年对监区长、教导员轮训一遍,每年应选派一定数量的监区长到外省先进监狱学习,力求提高监区班子的执行力;建立交流轮岗制度,加大轮岗交流力度,使监区领导在不同岗位、不同环境锻炼成长;完善考核制度,创新考核机制,通过考核发现人才,使优秀基层人才脱颖而出;继续开展十佳党支部书记和红旗党支部评选工作,充分调动监区班子的积极性,发挥监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除了把监区长作为监狱后备干部培养外,还要想办法解决监区长的职级问题,规模较大的监区,监区长可考虑高配为副处级。三是要要搭建一个平台,大力开展规范化监区建设达标活动,在各监区之间形成竞争向上、勇创一流的工作氛围。要以加强基础工作和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为目标,注重监区工作的过程管理和自我完善,研究出台《监区规范化建设标准》,把监管改造工作分为“必须为”、“禁止为”、“鼓励为”及“可以为”四种类型,形成相应的不同要求和政策导向。要以这四种行为管理的实施为平台,实行以目标管理理论为主的绩效管理办法。从机制方面保障监区进一步凸现执行刑罚的本质职能。四是要统一监区“三定”工作。随着监狱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监区管理模式的改变和职能的变化,应适时对监区机构和岗位设置进行认真清理,民警管理部门应制定出台《监区定编定岗定职责意见》,对监区岗位名称、岗位设置、人员编制、岗位职责进行规范,对不科学、不合理的岗位设置进行调整,形成规范效能相对统一的监区管理体系。五是要加大分类建设的力度,提高民警队伍专业化水平,明确工作规范,划定岗位职责,落实岗位责任,完善以岗位考核为基础的绩效评估制度,避免“忙闲不均”。
(二)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强化监区民警履职能力建设
要树立“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以司法部统一部署的“岗位练兵活动”为契机,积极创新教育培训机制,使教育培训工作有的放矢,有效运作,避免随意性、阶段性。民警教育培训要突出一个主题,即规范执法这个主题。要抓住一个重点,即把监区长、教导员和一线管教民警作为培训的重点。要着力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执法宗旨的问题、执法理念的问题、执法规范的问题、执法能力问题、执法形象的问题。要组织民警认真学习监狱工作常用法规和工作程序,着重解决涉及有关法律法规具体操作、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制作等方面的问题。既要“走出去”,选送部分基层民警到高校深造或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也要“请进来”,邀请专家、学者进监作报告、办培训班。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民警头脑,使广大民警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监狱民警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意识,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树立监狱民警良好的职业形象。加强警示教育,使广大监狱民警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2、突出专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应分为两类,一类为监狱民警应普遍学习掌握的监狱工作基础知识,如法学、监狱学、警察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另一类为监狱工作具体岗位的专业知识,如监管改造岗位设置狱政管理学、狱内侦查学等专业科目,教育改造岗位设置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科目,劳动改造管理岗位设置安全生产、企业管理、质量管理等专业科目。通过按岗施教,使专业培训更具针对性。
3、狠抓实用技能培训。要适应
建设数字化监狱的需要,在民警中普及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提高监狱行刑效率,降低行刑成本。要以提高民警自我防护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目标,在民警中经常性地开展擒敌拳、警戒具、武器使用训练,使监狱民警队伍在关键时刻能拉得出、打得赢。
4、组织实施体能训练。长期以来,由于超负荷工作,加之缺乏锻炼,导致监狱民警队伍整体
健康状况较差,患病率较高。因此,应将体能训练列入民警教育培训内容,通过组织适度的体能训练,使监狱民警增强身体素质。
此外,还应加强对民警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的培训,加强对委派到监狱企业的民警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
新时期强化监区建设的思路与构想
第二篇:实小课题总体思路与构想
双规范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发展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与构想
生命高于一切。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起码的社会准则。保护好每一个学生,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小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认为,保证校园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规范学校行为、规范学生行为”双规范为核心理念,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通过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和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师生安全观念,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普及安全文化知识,全面提升师生安全文化综合素质。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证。安全制度文化是围绕学校师生安全,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规范师生安全行为,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安全制度是学生安全行为的准绳,又是安全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安全制度,丰富校园安全文化;学生通过遵守安全制度,规范安全行为。学校不断充实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过就是创建和推行校园安全文化的过程,重点是通过健全制度,规范学校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制度建设要依法制订,以人为本,科学落实。安全制度文化建设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努力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1、明确建立安全制度文化的目的。学校安全工作与其它工作一样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制度,建设好安全制度文化对稳定学校秩序,保证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保障作用。
2、完善安全制度文化内容。针对校园安全工作特点,在原有安全制度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制度。
3、落实安全制度文化的责任,设立安全制度文化执行机构。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对各项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不足要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到位。
二、构建学校安全行为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思想决定意思识,意识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进行学校安文化建设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和安全行为文化。
1、加大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各种素质,为养成安全习惯奠定基础。
2、加大安全制度文化的执行力度,让学生在制度的规范中习惯成自然,变为自觉行动。
3、尊重学生在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安全文化的主体精神,使安全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面向全体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开展好每年的“安全主题教育日”活动和学校全员安全培训工程,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学校师生安全责任意识,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能和应急能力。树立“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增强学生安全行为意识。分步骤建设学生安全行为文化,提高安全行为的水准,加强小学生防灾避险演练,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应急避险进学校活动,把安全文化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面向全体师生宣传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重点加强上下学交通安全、预防溺水、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应对自然灾害、防范校园伤害等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自护自救能力。根据学校建筑分布、学生人数、楼梯宽度等实际情况,针对火灾、地震、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等不同情况,绘制详细的安全疏散路线图,制定周密的演练方案,组织全校范围的应急疏散演练等实践活动。
三、注重学校内外环境建设,夯实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学校安全构成要素中,最直观、最外显的因素就是校园的硬设施和硬环境。坚实的学校安全物质文化是学校安全行为文化、学校安全制度文化、学校安全精神文化的基础。
1、科学、精心建设学校安全的物质文化,通过学校的安全硬件建设保障学生安全,通过学校安全的环境营造,陶冶学生,提高安全心理素质,培育安全情感,规范安全行为,保障安全活动。
2、建设安全的精神环境和营造安全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安全的精神环境中受到陶冶和教育。通过开辟安全宣传栏,刊出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知识技能等,安全信息,建立安全友情提示角,在节假日、高温、秋冬干燥季节到来之前发布安全友情提示,让它成为学生特殊时段安全的良师;安全标语和安全宣传画上墙,让它成为学生日常安全的益友;设置活动安全警示牌、校园道路安全减速标志或减速带,楼梯通道行走靠右、安全出入口标志等等,通过校园内外安全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让学生潜移默化体验安全文化氛围。
学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所必需的,学校只有坚持不懈、不断创新校园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升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学校的安全文化建设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重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既有实践之乐,又有创造之功。
第三篇:创新思路强化班组建设
创新思路强化班组建设
创新安全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
念。建立健全管理标准、作业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等标准体系,实现了岗位作业规范化;同时,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实行“三违”员工带家属过五关,安全互保联保、安全风险抵押金、预发安全奖等安全制度和措施,使安全管理实行了从制度管理向自主管理、从事后管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广大员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逐步成为自觉行动,推
向班组管理。班组是生产活动中的基本单位,是活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之一。班组管理的强与弱,不仅关系到全班租乃至全矿生产任务的完成与否,更是关系到全矿人员的安危,因此,加强煤矿井下班组管理,是搞好全矿安全生产的基础。
班组长是“兵头将尾”,班组长个人素质如何是一个班组
有无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关键。一般情况下,班组长和工人同下井、同劳动、同升井、同生活、全程相伴,安危与共。建章立制,理顺班组工作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班组管理离不开健全的班组安全管理制度。班组要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细化安全生产工作。并保证认真执行,落实到位,是班组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要严格落实兑现班组长待遇制度,增强班组长抓好安全的积
极性和责任感。将安全一票否决制和量化考核指标同劳动报酬、奖金等挂钩,确保班子建设有力有效。
目前,班组文化建设多数停留在口头上,悬挂在墙上,重形式轻内容,重表现轻内涵。所以,加强和改进班组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上提高对班组文化建设的认识,克服思想上的误区;二是注重班组文化的内涵,推进班组文化建设向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转变,体现班组特色;三是规范员工行为,使长期的规范性操作养成习惯,为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班组安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完善,促进班子建设与时俱进,提高班组管理的层次和水平,为矿井安全生产服务。
沁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候村煤矿于少波(马政)收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四篇:监狱监区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构想
监狱监区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构想
XX监狱在开展规范化建设、推行二级管理和监区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警察专业岗位,对警察职业化分工进行了探索研讨。在最近开展的“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中,不论是机关还是基层的同志,不管是中层领导还是一线警察,对当前监狱警察职位管理体制提出了些意见和看法,普遍认为,当前监狱警察职位管理体制存在种种弊端,已经成为影响警察工作积极性、影响监狱职能发挥,影响监狱事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果说,过去“皇粮”“囚粮”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监狱发展的主要瓶颈,那么,监狱警察职位管理体制就是当前监狱工作发展的新瓶颈。
一、当前监狱警察职位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监狱警察职位定位长期模糊,缺乏合理定位。我们的警察曾长期定位为“老师”“医生”“父母”这三个角色,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还有“企业管理者”“狱政管理者”“裁判员”“刑罚执行者”等角色。罪犯参加生产劳动时警察要扮演“企业管理者”角色,罪犯开展文体娱乐比赛警察要扮演“裁判员”角色,罪犯违纪时警察要扮演“老师”和“刑罚执行者”角色,罪犯生病时警察要扮演“医生”、“父母”角色。这些角色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转换,甚至一天内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俗话说“角色不稳,心理没谱”。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角色转换太频繁,造成警察心理迷茫、心态疲惫,遇事不知所措,影响监狱警察“刑罚执行者”这一主要角色的发挥主要原因。
㈡监狱警察职位缺乏明确分工,缺少专业人才。目前,监狱警察的职位分工主要从行政管理角度上考虑,特别是监区一线警察,如果没有行政职务,一律称为管教员。机关20个科室部门做出的决策,最终都靠管教员去实施,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局面。作为直接面对罪犯的管教员,不得不成为“万金油”,什么事都学一点、什么事都懂一点,什么事都做一点,却什么事都不精,不专,导致监狱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局面,专业人才和专门人才总量不足,制约监狱事业长远发展。
㈢监区警察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情况普遍,压制了积极性发挥。在现实工作中,警察之间的性格、爱好、能力差异较大,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由于没有对管教员进行分工,无法考虑警察个体情况,区别能力大小,区分主次合理使用,产生新的“吃大锅饭”局面。由于缺乏合理的定位和缺少合适的分工,占全体警察总数50%的监区管教员,不得不面临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局面。一项非自己所长,所喜欢的工作,难于让管教员从中产生荣誉感、归属感,监区管教员普遍反映在工作中找不到乐趣,工作提不起劲。成为警察队伍工作积极性不佳,工作缺少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㈣现有管理体制,难于衡量警察业务能力高低,业绩贡献大小。按照现行的管理体制,担任行政职务的警察约占全体警察总数的20%,占80%的警察,只能担任非领导职务。这80%里面,他们的职务和级别主要体现在工龄的长短。即他们的职务级别与工龄存在密切的关系,与个人业务能力的高低,对单位贡献的大小关系不大。这也意味着,只要不犯严重错误,跟着混,一样能得到相同的级别待遇。造成能力强的不想多干,能力差的则滥竽充数,警察之间缺乏健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
㈤监区架构呈倒金字塔结构,削弱了管区优势和力量。按照目前的架构,监区领导、干事多达10人,占监区警察总数的1/4至1/3之间。每个管区5-7人,占监区警察总数的1/8至1/6。加上管区警察以轮值方式上班,管区管教员每天在现场仅有2-3人,这种警力安排只能让管教员充当“看守员”的角色,使管教员无法再扮演其他角色。削弱了管区的力量,影响管区功能的发挥,也与当前加强“三基”工作的要求不相符。
二、监狱监区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的构想
㈠监区警察职位分类及分工。首先,需要控制监区和管区规模。一个监区规模控制在300-400人左右,设3-4个管区为宜。第二,减少监区职数。监区保留五名领导职数,保留内勤、政工、生产干事,在男犯监狱,该干事尽可能由女性监狱人民警察担任。第三,增加管区职数,管区设警长、干事、管教员。管区干事专门负责制定心理咨询、个别教育方案,负责罪犯违纪处理及教育,负责减刑假释工作等。警长、管教员主要负责三大改造秩序的维护,实施对罪犯的日常管理、考核。
㈡对管区警察职位实行分级管理。一是对管区警察职位实行分级制。以管教员为例,可根据管教员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由省监狱局统一组织考试、考核,分为1-5级。警长、干事参照管教员设1-5级。二是实行考核评定制。对老警察可以通过省局统一组织的定级考核,根据考核成绩直接评定为1-3级。新警察则在其工作满一年时,参加省监狱局统一组织的转正定级考核,通过者可定为1级,未通过者,延长见习期。然后根据管教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表现,定期提供考核升级的机会,通过考核逐级晋升。只有达到3级以上管教员才能担任警长或干事。警长、干事的考核评定参照管教员进行。三是完善各级别与其非领导职务、工资级别的对应关系。我们认为,5级警长、干事、管教员最高可以享受副处级现职领导待遇;4级警长、干事、管教员可享受正科级现职领导待遇;3级管教员可享受副科级现职领导待遇。四是对警长、干事、管教员实行定期复核制。对2级以上警长、干事、管教员,定期进行考核,对工作能力水平下降、工作业绩倒退的同志,根据考核的实际水平,降低到与实际能力水平相适应的级别,工资待遇根据新级别浮动。
㈢管区、监区与机关科室之间的工作衔接。监区保留原有职能不变,监区分管领导履行监督指导职责。管区干事按照分工,不参与直接对罪犯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专门负责心理矫治、个别教育、刑罚执行、处理刑罚执行工作,直接与机关相应职能科室联系。
三、监狱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的必要性
㈠监狱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是监狱“三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分工,职业分类越来越细,必然要求监狱职位分类不断细化,过去那种“小社会”式监狱,已经难于适应时代发展。司法部提高监狱实行“三化”建设的思路,就是要改变监狱过去大包大揽的局面。同时,监狱“三化”建设也离不开分工细致的专业化警察队伍。
㈡监狱警察职位分类及分级管理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需要提高教育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随着一些新技术和前沿科学不断运用到教育改造中,要求相关岗位具有专业人才。特别是心理咨询、心理矫治、个别化教育、职业技术、电化教育等手段在监狱教育改造中大面积使用,对监区岗位分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监区岗位专业化便于管区干事与科室对口直接联系,有利于罪犯出入监队下监区后的衔接,心理测试情况交接,危险程序评估等,使管区干事能够有效掌握犯情况,因人施教,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㈢监狱警察职位分级管理是加强警察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一是有利于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用人所长,用人所学,用人所好,最大限度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优势。二是让警察都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有利于降低职业疲劳感,调动警察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三是对警察实行动态管理,有利于考核、评价警察,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分类分级管理主要考核评价警察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打破“吃大锅饭”,“等、靠、要”等论资排辈的局面,增加考核的准确性和全理性,使考核工作成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四是分类分级与警察工资待遇挂钩,有利于培养警察对监狱工作的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
第五篇:新时期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新时期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刘奕石良清
一、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区及直辖市,土地面积约6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1%。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等级和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航空、内河航道为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00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新建林芝、九寨沟等支线机场23个,铁路营业里程从2.13万公里增长到3.27万公里,增加了1.14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53.25万公里增长到150.45万公里,增加了97.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2000余公里增长到1.86万公里。
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保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外运输通道数量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技术等级低,影响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国家再次提出要继续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地位,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二、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困境分析
站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也应看到,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困境和问题。
1、发展规模之争议
西部地区地域宽广、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口分布不均衡,这种经济地理特征决定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投资大。2009年,我国西部地区综合运输网密度达到23km/k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而从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来看,西部地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未来十年,我国仍将加速在西部地区布局“高速交通网络”,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将超过5万公里,电化率达到60%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将可能突破4万公里。目前我国关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的争议很多,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大规模规划建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发展不均衡的西部地区更是如此。
对于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合理规模的探讨应采取不同的思路,首先,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分布特征差异很大,既有城镇、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成渝、北部湾等经济区,又有人烟稀少、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路网建设不能以达到与东
部地区相当的路网密度为目标,而应该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其次,西部地区交通项目建设不能仅以车流量、客货运输量的大小或财务效益的好坏,作为判断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支线机场等项目决策的依据,而应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新时期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建设能源开发和利用、对外开放以及城镇化建设等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能力、通达性、覆盖率、等级水平的要求,做到“量需而行”。
2、建设资金之困境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西部交通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00年至2009年间,西部地区公路、水路、铁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万亿元,但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巨大。西部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建设成本高,同时建设项目融资困难。同时“费改税”给地方的公路、内河建设和养护资金落实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交通建设养护需求与当地政府建设资金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对西部重点公路、水运建设项目的补助虽然是东部地区的1.2~1.8倍,但对部分省区依然偏低。
西部当地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居民对收费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等费用较高的出行方式经济承受力比较有限,而交通工程建设及养护维修成本却要高于东部地区。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必然要考虑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的适应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照搬东部地区通过收费回收投资(或偿还贷款)的作法,而应坚持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社会资金参与为辅,保障交通建设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3、多元目标的实现
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不仅在于提供高质量的交通运输服务,同时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还在实施区域开发战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扶贫、促进劳动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交通公益性项目比例较高,交通建设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因此,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带来的交通需求多样化特点,将交通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兼顾交通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开发开放、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多元化目标的实现。
三、新时期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1、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主要思路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客货运输对于运输服务质量和交通行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全面转型,主要采取以下思路:
适度超前发展:采取交通建设先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通过增量的快速扩张和存量的升级和改善,进一步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问题,提高有效供给,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
跨越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吸取东中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发展误区,迅速提升发展质量;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倾斜和重大规划、项目支持,积极融入西部地区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去,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代化发展:依靠现代技术创新驱动,全面提高交通发展质量,使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与服务、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差异化发展:结合西部地区地域特征,对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群地区、资源富集区、农村地区、边境地区等分别采取不同的交通资源配置模式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综合化发展:以构建完善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强化综合协调和衔接配套,合理有效配置交通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和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发展的合力。
2、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重点任务
(1)推进外联内通的干线运输通道建设
1)加快推进连接中东部地区的运输通道建设
建立健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仍然是新时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需要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同中东部地区,尤其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横贯东中西部的运输通道,提高干线运输通道的等级和能力,强化西部地区同中东部间的交流合作。
2)推进跨境对外运输通道、出海通道、口岸公路建设
西部地区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积极构建新型开放格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外运输通道、口岸公路的建设,建设连通东盟国家、南亚、中亚、东北亚等国家之间的陆路、海上运输通道,加快修建西部沿边公路,大力推进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河流开发和次区域合作,并依托现有边境口岸城市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立一批边境自由贸易区或经济特区,构筑西部大开放的新格局。
3)完善省际运输通道,提高区域间可达性
为发挥西部公路网的整体效益,还应加强省际协调,加快跨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和建设,重点构筑和完善快速通道建设,打通省际间断头路和瓶颈路,构筑省际快速对外运输通道主骨架。
(2)加快服务于资源开发、能源运输的交通系统建设
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建设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目标。为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应积极通过改善交通条件促进西部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开发和利用,加强西部地区通往资源、能源开发地的干线通道规划和建设,以及主要经济中心、资源能源产地、产业基地间的大能力、高效便捷的集疏运系统建设,为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3)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客货运输资源整合加强对西部地区客货运输枢纽的整合,加快建设衔接紧密、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场,采取“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共同使用”的方式实现综合运输枢纽中各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统一技术标准,促进机场、铁路车站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提高综合运输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4)重点经济区率先实现网络化、高速化
城镇化提速将是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实现西部地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重点经济带、重点城市率先发展、集聚发展、重点突破的战略,在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雄厚的重点开发区域,如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应率先实现网络化,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航空、水运为辅的高效、完备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辐射地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和干线网络建设,以区域核心城市为中心,实现交通运输网络功能由单中心放射型向多枢纽互联型转变,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5)提高普遍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交通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西部交通基础薄弱、欠账多、新农村建设发展压力大。新时期西部交通建设仍应以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覆盖面广、通达深度高的农村公路网络,方便广大群众出行,全面实现通达的目标,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农村公路等级,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建立农村客运服务体系,提供较为便捷、舒适、安全的农村公共客运服务。
四、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筹协调规划,优化发展结构
紧密围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统筹协调多种运输方式的科学发展,按照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益均衡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原则,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逐步形成多层面的规划协调机制,加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城市交通在规划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合理配置交通资源,优化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合力,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2、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发展质量
西部地区交通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吸取东部地区的经验和教训:1)创造条件,低成本引进先进适用的交通建设、管理技术,以较短时间、较小代价缩短差距;
2)采取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较高的节能环保标准,引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完善节能政策体系。3)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对于东部地区交通发展中遇见的问题,如高速公路投融资及收费管理问题、支线机场等的运营管理问题、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等,及早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进行预防。
3、兼顾公平与效率,降低区域发展成本
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点,应把改善民生,降低区域发展成本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更好地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公益性特点和社会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增加对西部地区收费公路、铁路干线、支线机场、港口等的建设投入和运营补贴,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加强以普通公路为主体的免费公路网络的建设,控制和减少收费公路规模。
4、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政府投入机制
资金问题是长期制约西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瓶颈”。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建设资金需求依然庞大,需要中央政府通过有效政策扶持与宏观调控机制加以扶持。1)继续保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西部交通的支持力度,深化燃油税费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增加转移支付规模。在中长期国债安排上,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适度增加省级公共财政对交通领域投资的比重,保证公益性项目的建设。2)考虑用部分国家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对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实行贴息贷款,增强西部地区使用贷款的能力。3)积极推进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利用运价浮动、沿线土地开发等优惠条件,采用合资合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汪阳红.“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7月.[2] 李坤.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1月.[3] 王青云.关于制定“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的一些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7月.[4] 阮加,刘延平.西部地区交通经济带问题研究[J].综合运输,2006年8月.作者简介:刘奕,1982—,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划与管理、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本论文主要依托于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西部地区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作者联系方式:06114165@bjtu.edu.c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