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肥市智慧型服务政府建设构想与实施建议
合肥市智慧型服务政府建设构想与实施建议
1、智慧型服务政府的提出
过去的几年,受省政府网建设办公室的委托,我一直承担着每年一度的我省173多家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分析报告撰写和宣讲工作;对政府网站的一个基本认识是:政府网站就是服务型政府的窗口和门户——也是在线政府和虚拟政府,政务公开和行政服务则是其中的核心服务功能和内容,各领域电子政务应用也应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有效地展现。
而我对智慧型服务政府的认识,得益于最近一个时期参加了若干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等有关的研讨会、座谈会和项目评审会(如IBM公司云技术研讨会(IBM IMPACT 2012)、安徽省级统一电子政务平台总体建设方案》论证会以及《铜陵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评审会等)以及对《电子政务发展前沿(2012)》、《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谈》等书籍的学习与思考。
所谓新一代信息技术,就是指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已经将其列入到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之中。同时,《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规划》中也指出,“电子政务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发生重大变革,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电子政务发展技术环境及条件”;另外,该规划也进一步强调要“完成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既有资源的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创新,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创建技术系统”。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像《铜陵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所描述的——是网络宽带化、管理智能化、产业高端化、应用普及化和服务人本化的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前沿趋势;是通过建设新一代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推进政务、民生、产业信息化广泛应用,形成基于“超级处理、高度协同、全面感知”的新社会、新产业和新城市管理模式。这里,对“服务人本化”和“全面感知”的认识是:
(1)“服务人本化”就是以公众服务需求为中心,高度重视服务对象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提供全方位、精细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通常,这样的服务应该是快速、便捷、高效、满意度高,并具有普遍性(面向基层、面向各个领域——全方位)、关怀性(关注社会公众需求——人性化)、包容性(关注弱势群体需求——个性化)、敏捷性(即随需应变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精细化)等特征。
(2)“全面感知”则是通过建设无处不在的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城市管理网络,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城市也陆续着手“智慧城市”建设,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宁波、扬州、南京、杭州等。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国内将有大量的城市会围绕城市智能运转、企业智能运营、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务等若干方面,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什么是“智慧政府”?它的基本内涵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满意度高的新型服务政府,即智慧型服务政府。同时,“智慧政府”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高级阶段,具体就是要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经济调节等职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智慧政府”具有透彻感知、协同工作(运作)、快速反应(智能响应)、主动服务、科学决策等特征。这里,所谓的“透彻感知”就是通过智能的基础设施或服务平台(如利用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连接与融入——可以为政府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对政府服务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以及时了解政府服务质量和公众对服务的需求。
那么“智慧政府”与“智慧城市”的关系是什么?
“智慧城市”三个基本特征:
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
把传感设备部署到城市生活的各个物体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物联网整合。
最终实现数字城市和城市系统整合,实现城市网络化管理与服务。
可见,“智慧政府”应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智慧政府先行,可以全面带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智慧化建设。
2、智慧型服务政府的实现愿景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BM公司早先提出的“智慧地球”(2009)、“智慧城市”(2010)等概念已不是“天方夜谈”,特别是云计算带来的成本优势、绿色环保以及服务外包模式的转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正逐步成为各国政府电子政府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值得指出的是:以往信息技术仅仅是作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支撑,而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可能改变政府服务的基本形态,特别是云计算的三种服务模式,亦即软件即服务(Cloud Software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Cloud Platform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Cloud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将给未来政府服务创新带来深刻的变化。
在国际上,美国联邦政府CIO委员会已于2011年2月颁布了联邦政府云战略,其目的是要解决联邦政府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低、资源需求分散、系统重复建设严重、工程建设难于管理以及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以提高政府公信力。美国联邦政府认为:云计算可以优化政府服务提供方式,改善上述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云计算模型能够极大地帮助政府快速提供高度可靠的创新服务,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以及更快速地响应公众需求的能力。此外,在2011年,英国、新加坡等国家也都先后在各自的国家ICT战略实施计划或国家电子政务整体规划中考虑了政府云计算的应用与部署策略。
在国内,国家信息化主管部门以及发达城市也充分意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在《国家“十二五”电子政务规划中》也明确指出:“电子政务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发生重大变革,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新应用不断涌现,深刻改变了电子政务发展技术环境及条件”;同时,该规划也进一步强调要“完成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既有资源的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创新,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信息孤岛创建技术系统”。截止到2011年底,已有上海、北京、青岛和西安等城市在电子政务云应用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云计算作为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在电子政务领域逐步开始落地,进入实战阶段。例如,2011年5月,青岛市政府正式宣布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牵头建设全国党政系统第一个电子政务私有云计算平台,以整合青岛市级机关各部门资源,降低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提高投资绩效,提升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在2011年3月18日发布的《北京市西城区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构建智慧型行政服务体系指导意见》中的“建设目标”中指出“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科学管理的手段、完善的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西城区智慧型行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西城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的引领作用,建设‘首善之区,智慧中心’,逐步形成法制化、人本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行政服务格局“;并明确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技术改造现行行政服务大厅,注重改善公众的政府行政服务体验,让公众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其典型应用创新体现在网上个性化行政服务、基于审批自助机的24小时政府自助服务中心、基于物联网信息技术的环境感知应用等。
在我省,在李斌省长的积极倡导和高度重视下,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全省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已经开始酝酿(上个月,该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而在政务服务领域,今年年初安徽省统一政务服务平台主管部门(即省政务服务中心)为指导我省各地、各部门更好地开展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架构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工作,也就云计算平台的建设实施给出了参考指南(见《安徽省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实施指南(2012)》)。
可以说,电子政务云计算应用时代以及“智慧?安徽”规划建设的大幕即将在我省拉开。
3、智慧型服务政府的内涵
智慧型服务政府可以理解为智慧的服务型政府。目前,尚没有学者对其内涵进行定义或界定!我个人认为,智慧型服务政府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环境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政府形态,它含有服务型政府的所有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超级处理、高度协同、全面感知”等特征。
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源于2000年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的论文《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该文认为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即政府是服务者,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此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引用。经过十多年的理论界的研究与政府公共部门的实践探索, 如今,服务型政府又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有限政府、民主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协作政府、智慧政府。
(1)有限政府。是说政府拥有的资源应该是有限的,政府部门必须依靠与民众,企业,非盈利部门共同治理与共同管理,因此,传统的管理型政府需要职能转化。
(2)民主政府。则是一种与民主政治相匹配的政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民主将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人民有对政府的行驶监督的权力,使其以公共利益为价值目标,最终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强调制度安排的民主。
(3)责任政府。负责任,是现代政府应具备的主要品质,其本质就是公仆责任,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责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制度控制以保证责任的实现,强调制约机制的建立。
(4)透明政府。管制型政府的很大特点是自我封闭,带来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公开政府信息(包括政府组织信息的公开、政府决策信息的公开和政府管理信息的公开),承认并保护公民的知情权,让公民知晓行政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体现政府对公民法律地位与法律人格的尊重,强调的是政府服务程序的透明。
(5)法治政府。政府作为权力主体和管理者,如果没有对其行为的有效制度约束,政府部门极易主观行事,而公民权利被侵害几乎就是必然结果。因此,必须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使政府权力得到有效控制、政府行为得到有效规范,即依法行政。
(6)高效政府。也是效能政府。政府的运行成本来自公共财政,即用纳税人的钱为社会公众服务,政府运行的一切主要方面、主要环节、主要手段和主要措施都必须遵循有效性的要求,形成对行政效率、效益和经济性的综合追求的政府模式。
(7)协作政府。这是新加坡电子政务整体规划(2011-2015)提出的新概念。其内涵不仅仅是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而且政府与公众也要协作,更重要的是公众有权与政府共同创新政务服务,政府应该紧密联系公众,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政策,促进政府转型;并通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加强政府整体的协作水平。
(8)智慧政府。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更为先进、更为现代,具有人本化、物联化、智能化、虚拟化、柔性化等特征的服务型政府运行模式。它既可以支持服务型政府有效运作,也可以更为灵活地拓展服务型政府各项功能,提供智能化服务。
4、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在构建智慧型服务政府的重要作用
从智慧型服务政府建设的内容看,开展政务公开就是以法治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的建设为出发点,通过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政府行政权力制约机制,规范政府行为,公开政府服务过程,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使政府有效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政务公开是智慧型服务政府行政权利公开透明运行的基础。
政务服务则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属于公共服务的基本范畴。特别是未来在线政务服务是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技术的、一种新型的政府行政管理服务方式,有着可以跨越时空、破除部门界限、优化政府结构与服务流程、提高行政管理与服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服务人本化等特性,也是高效政府、智慧政府运行的基本模式。目前,从国内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行政服务中心体系的构成看,其对外服务大厅(实体服务平台)以及行政服务中心网站(虚拟服务平台)正在成为政务服务供给、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政府办事咨询、政府民智民意汇集、政府效能监督的综合平台。
5、智慧行政中心与智慧政府门户的关系——扁平化、虚拟化
从国内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政务服务正在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范畴,成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主体,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型政府建设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从地方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网站的基本服务功能看,包括“信息公开”、“行政服务审批”、“公众参与”和“效能监管”等功能。很显然,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三大核心服务内容也应该涵盖行政服务中心网站的三大核心服务内容,特别是行政服务中心网站“行政服务审批”应是政府门户网站“在线办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从我省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与所属行政服务中心网站的关系看,两者是主从关系,即行政服务中心网站是所属政府门户网站的子网站,这主要也源于传统的科层制行政管理体制。从近年来,我们省内地市级和县级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的情况看,很少有门户网站将所属行政中心网站的“行政服务审批”内容纳入到“在线办事”服务范畴之中,最多是从门户网站中将行政中心网站作为子网站进行链接,这样极大地降低了门户网站“在线办事”服务绩效。很显然,这种模仿层制行政管理体制构筑起来的门户网站和子网站群等地方政府网站群体服务模式较难实现快速、便捷的网上“一站式”服务和业务协同,特别是如果缺少政府门户网站主管部门对所属子网站群进行“顶层设计”规划,这种“电子诸侯”割据的现象仍很难打破。
那么,什么是“智慧行政中心”?它的六大基本特征是:
基于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
服务方式方便快捷——全面整合并优化配置行政服务资源,有效集成服务项目,高效协同服务流程。
服务环境智能化——通过开发空间智能、资源信息、低碳环保、环境友好等功能;
服务全过程的智慧决策——通过实现智能数据、统计分析、可视环境、辅助支持等功能
实施智慧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组织、关系管理、数据共享、高效协同、双向互动、绩效评价、全程监控等办法
提供智慧服务——通过实施身份识别、智能流程、多种渠道、服务前置、全程引导、统一标准、公众参与、及时回应等手段。
另外,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智慧门户也孕育而生,2012年7月24日,首个省级“智慧江苏”(www.xiexiebang.com)门户,该门户涵盖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生活、智慧小区、智慧企业、智慧农村、智慧青奥7个栏目,能为市民提供政务、经济、民生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其中,智慧政务可以定位江苏省政府门户网站,其中的“办事服务”已经实现扁平化地接入“网上审批”。
从“智慧江苏”(www.xiexiebang.com)门户构造的雏形看,智慧政府门户就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平台(如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平台),提供智慧政务服务,包括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等核心服务,特别是可以以灵活的服务方式(如WAP访问、移动办公、微博等)和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如按服务主题、按服务对象、按服务部门、按服务项目类型、按用户生命周期等),智慧地将政府各部门独立应用系统中的信息关联或整合起来,能够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能够帮助用户随需定制不同的政府在线服务。特别是智慧政府门户与智慧行政中心虚拟平台的关系应该是扁平化的、且是无缝集成的。
合肥智慧型服务政府建设的实施建议
实际上,“智慧城市”建设是以“数字城市”建设为基础,智慧型服务政府建设是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基础,电子政务也有着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发展规律。
因此,根据智慧型服务政府的特点,遵循电子政务客观发展规律,构建合肥智慧型服务政府应注重服务型政府的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的同步规划、融合发展,并分阶段实施。现阶段初步的设想是:
实体平台建设思路与目标: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围绕改善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积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客观需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方法、科学管理的手段、完善的服务体系,继续深化政务公开,全面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引领作用,逐步形成涵盖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效能监察等范围,具有法制化、人本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政务服务体系,并推动其他领域的智慧政务的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务服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
虚拟平台建设思路与目标:建设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融合技术的市统一电子政务服务平台,采用“顶层设计”原则,规划设计部署“智慧?合肥”政府门户网站、行政服务门户和行政服务大厅智能服务终端,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和服务方法,实现法制化、人本化、标准化、智能化、扁平化、虚拟化的的政务服务,并并努力实现其他领域智慧政务的在线服务。
基本策略:(1)依法行政,规范服务。依法建设执行政务服务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政务服务目录、督查规则、网站服务架构标准等),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实施目标、统一协调督办、统一绩效评价,不断规范政务服务行为。深入开展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践,逐步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政务服务体制。(2)资源共享,协作互动。建立市行政服务协调工作机制,加大绿色审批通道机制和特殊服务事项调度机制的统筹力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促进政民交流沟通,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依托市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和市社保医保三级服务网络,推进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着力开展网上服务,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工作机制,畅通服务渠道,扩大网上服务覆盖面。(3)高效便民,阳光服务。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为核心,以方便公众办事为前提,充分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便公众办事。推行政务公开,拓展公开方式和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多方面需求,将政务服务运行的依据、过程和结果向社会全面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4)以人为本、融合创新。遵循“规范透明、集成高效、友好便捷、智慧回应”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的服务功能,加强两个平台的有机融合和无缝衔接,加速在线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满足公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现阶段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覆盖全市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的信息公开服务体系。依托已有的“中国?合肥”信息公开目录服务体系,加大对基层组织政务公开服务的业务指导力度和培训工作力度,力争在2年内,实现我市基层组织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全覆盖。
(2)研究制定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和行政服务中心网站的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标准规范体系和政务服务目录体系。在全面落实我省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标准化(年)工作的基础上,从网站信息架构原理、网站可用性、用户体验效果、Web软件服务质量可度量原理等视角,建立政府网站(包括行政服务中心网站)的建设标准规范(包括政务服务服务目录体系、在线服务制度规范以及网站VI设计规范),特别是要统一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站的服务架构风格,提供制度化、标准化、人本化、扁平化、智慧化的政府在线服务(包括提供网站自助服务方式),增强网上服务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3)建立完善覆盖全市各个角落的“三级联动”综合服务网络。以市行政服务中心为主体,专业服务大厅为依托,街道服务大厅为纽带,社区服务站为基础,利用运维良好的市社保医保网络基础设施,建立“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运行顺畅、就近覆盖”的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市、街道、社区“三级联动”综合服务体系。加强行政服务机构和街道(社区)等服务场所的联接与融合,联通联办,就近便民开展服务,统一标准、规范管理、集中服务、全程监督,形成条块配合,层级联动的一体化、网点式服务,逐步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长效服务机制。
(4)积极创新在线服务模式,努力实现智慧政府服务。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融合技术实现智慧的、虚拟的自助服务,具体包括审批前的智能咨询服务、智能资料填报服务;审批中的审批过程互动服务;审批完成后的取件服务,智能推送服务;智慧环境管理等。建设政务服务智能知识库系统,包括网上办事引导说明、事项集中信息推送、事项知道搜索以及办件流程最简单、最省时、路程最短的办事知识库,积极探索延时服务、限时服务、承诺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服务形式。
(5)建立完善政府绩效管理机制,保障政务服务质量。实践表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有效手段,但目前在国内,绝大多数的地市级政府的政务服务提供尚未实行严格意义上的绩效管理,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政府绩效管理立法。而在地方政府政府绩效管理没有立法之前,积极探索以公众满意度为取向的绩效评估机制仍是十分必要的。对实施《合肥市政务公开考核办法》改进的初步建议是:一是建立绩效考核信息通报制度,将政府绩效信息定性为主动公开信息,明确绩效评估活动周期(包括规定发布绩效信息的时间期限),通过政府网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社会公开年度政府绩效信息(包括评估指标体系、绩效排名、绩效评估报告等),保障绩效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在被评估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年报中,也要披露主管部门的绩效改进意见,以及本部门所采取的相措施和所取得的整改成效。这样,通过持续增强政府绩效信息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监督,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政府绩效管理。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尊重其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步确立社会评估主体参与政府管理的价值理念,建立基于“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理念的政府与公众的直接责任关系和友好互动网络,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撑,进一步完善评估主体多元化机制,保证绩效评估的客观、公平公正,增强绩效评估的诊断咨询和管理功能。
(6)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切实提升公务员服务能力。科学制定培训规划,明确近、中、远期培训目标,制定培训管理政策,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将培训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同时,继续以制度化的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的方式大力传播当代行政文化,要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政治、文化和业务培训,以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人本服务的本领。特别要注重公务员能力的建构,其中包括公民导向、服务理念、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抗压能力、自我管理、人本精神、重视绩效、持续改善等能力特质。
主持人:同志们,刚才,寿老师就《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 积极建设智慧型服务政府》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辅导和解读,让大家对现阶段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中办发〔2011〕2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11〕3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规范权利公开透明运行,打造服务、廉洁、高效政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对寿教授的讲课辅导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对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和提供高效便民服务,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实施意见》,切实提高我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水平,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一、各地、各部门要再次组织人员收看寿志勤教授此次的辅导讲课,进一步加深对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重要性的认识和两个《实施意见》的理解,切实增强做好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工作的主动性、迫切性和使命感。
二、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工作中有部署、有要求、有讲评、有考核。及时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要切实解决机构不全、人员不齐、变动频繁、素质不高、工作不力等问题。
三、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要以今年全市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集中宣传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入广泛持久地对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同时,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熟悉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措施,积极参与政务公开活动,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四、进一步加强对两个《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大家虽然通过这次辅导,对两个《实施意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毕竟时间有限,具体到各条各款,如何理解、如何执行,还需要再学习、再认识、再深化、再提高。各地、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干部尤其从事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的同志对两个《实施意见》进行集中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展开深入讨论,深刻把握其精神实质,切实做到执行《实施意见》不走样,贯彻《实施意见》不变味。
五、要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检查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政务公开、办事公开纳入政风行风评议、效能建设、目标考核等,促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各级政务公开领导机构要切实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及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善于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我市的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二篇:某区新农村建设的构想与建议
**区新农村建设的构想与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区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时代特征,按照中央、重庆市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在城乡互动中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区新
农村建设的目标与重点
在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的进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为突破口,以突出抓好“千百工程”示范村、推进村建设为切入点,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取得“五个提高”的阶段性成果。即到2010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全区建成一批支柱产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粮食产量保持在50万吨以上;农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0元,赶上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有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上的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农村形象有显著提高,农村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农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农村治理水平有显著提高,村民自治和依法治理的长效机制基本建成,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农村建设中,主攻五大重点。
(一)做强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走工业化、产业化之路,做新做优农业。大力培育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园(场)的要求,建设一批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建成30万亩优质柑橘、15万亩优质榨菜、20万亩中药材、50万头(只)草食牲畜、60万亩工业原料林等重点基地,实现每村有1—2个支撑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全区80万农村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让富余劳动力从田头走向车间。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大办手工加工项目,鼓励在外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带管理、带人才回乡创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柑橘、蔬菜、畜禽、中药材、粮油等资源丰富以及加工、转化、增值潜力较大的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夯牢农村基础,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和公路改造,力争如期实现通村公路100的油化或硬化,主要出行便道100实现水泥路或石板路,重点产业基地内的道路网络化。加强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病险塘库和渠堰,提高水利设施蓄水和灌溉保障能力,确保农民人均有0.5亩以上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抓好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房前屋后以及道路、水渠、塘库等周边绿化,全面治理水土流失,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三)变靓村容户貌,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搞好村落规划和建设,重点引导工程拆迁户、新建户、改造户、库区移民户、高山贫困移民户到居民点集中建房居住;加快消除农村危房,改造土木结构房屋,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搞好外墙粉饰。加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扶持农户联建或自建沼气池,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广使用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减少人畜混居。搞好环境卫生治理,落实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场所和建设配套设施,禁止乱搭建乱堆码、乱倒垃圾污水等行为,做到村容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推广标准化、无公害农业技术,推广猪—沼—粮(果、蔬)等生态农业模式,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网改造、安全饮水、“村村通”工程建设,确保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通电话。
(四)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倡导文明乡风。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设农民业余学校,不定期举办科技、政策、法律等各类知识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完善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和村支两委办公室,搞好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简朴的生活方式,抵制赌博、迷信,努力打造文明乡风。
(五)保障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尊重和吸纳群众意见,民主决策筹资筹劳。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大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强化群防群治,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邪教活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力争农民全面参与合作医疗,五保人员全面集中供养,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妥善解决农村残疾户、受灾户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享受新农村建设的阳光普照。
采取五大措施
第三篇:关于建设“文化工商”的构想与建议
关于建设“文化工商”的构想与建议
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加速推进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深化,工商部门如何顺应形势,转职能、提效能、促履职,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建设“文化工商”,是增强凝聚力、提升执行力、强化战斗力、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有力推动工商部门履职、服务、队伍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本文试就如何建设“文化工商”,进行一些粗浅探讨,提出相关建议。
一、认清建设“文化工商”意义,确保工商文化的科学性文化,是一种柔性生产力。工商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文化,就是工商部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工商干部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及群体意识、精神风貌、形象标识的统称。建设“文化工商”,对于全面推进工商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部门,与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密切相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建设符合主旋律精神、紧扣时代发展潮流的工商文化,必将对工商事业的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效能的需要。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规范人、制约人,也能激励人、鼓舞人。加强工商文化建设,形成高效优质的工商文化,实现制度管理与文化引导刚柔相济,提高整个工商团队的向心力和执行力,是工商部门实施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能,创建高效机关的必然要求。三是提高工商队伍能力素质的需要。当前,工商工作呈现知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工商干部的知识储备、心智素养、业务能力和作风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正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学习氛围,激励工商干部在实践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四是提升工商部门形象的需要。工商部门作为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重要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其社会形象直接关系着政府形象。通过加强工商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积聚能量、激发活力、推进工作、改进服务,能够进一步规范工商干部的行为,全面提升工商部门的形象。
二、把握建设“文化工商”内涵,确保工商文化的完整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其核心是价值观。工商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核心就是工商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创立和弘扬的正确的价值观。一个部门价值观的产生、积累、培育、提炼是一个长期过程,它熔铸在这个组织的“血脉”里。工商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传承和发扬了工商系统一代又一代人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是工商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是工商文化的主要精神支撑和根本价值所在。工商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工商精神价值文化,包括工商机关的工作理念、发展战略、价值取向、职业道德、执法素养以及工商干部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等。要把精神价值文化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不断培养和强化工商机关“公平公正、执法为民”的基本理念、工商群体“忠于职守、勇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的根本精神。工商管理制度文化,包括工商机关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生活习惯等。要把管理制度文化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坚持用文化的思维、理念和方法来建立健全制度、贯彻落实制度,完善文化建设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工商物质行为文化,包括工商部门履行监管执法职能所需要的“人”和“物”的要素总和,即工商干部的素质能力、执法水平、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仪表举止等,以及生活环境、办公条件、办案设备、执法装备等。要把物质行为文化作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统一规范、文明有序的办公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
三、遵循建设“文化工商”原则,确保工商文化的系统性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建设“文化工商”,既要依靠工商干部来实施、推动,又要为工商干部来享有、服务。要围绕以人为本,抓住“人”(工商干部)这个创造、运用、发展、享有工商文化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工商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广大工商干部踊跃参与工商文化建设,不断解放思想、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全面发展,为推动工作创新、提升履职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二是坚持结合实际原则。工商文化建设不能偏离工商职能,不能为了文化而文化,而要为履行工商职能服务。要立足工商职能,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强化工商干部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能意识,引导工商干部形成求真务实、履职尽责、敬业奉献、廉洁高效的价值追求,实现工商干部对工商价值观从认知到践行的转变。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上世纪七十年代,工商职能的特点是保障计划经济的顺利实施,工商部门是计划经济的管理者;
八、九十年代,工商职能的特点是办市场、促流通,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工商部门是市场经济的参与
者和守护者。进入21世纪后,工商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管办脱钩、两费停收、体制变革,工商部门是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经济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工商文化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使工商文化融入时代特征,在前进中不断完善和充实。四是坚持领导率先原则。一个组织领导者的思维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价值取向往往引领着整个组织的运行,所谓“上行下效”。因此,领导率先是加强工商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在建设“文化工商”中,要注重从高端引导,自上而下进行,领导率先,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并努力以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实际行动示范、影响和带动工商干部,共同推动工商文化建设。五是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工商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渗透于部门管理的各个领域,涵盖于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于干部职工的一言一行。因此,建设“文化工商”必须各方协调,上下联动,全面推进,全员参与,做到工商文化建设依靠群众,工商文化成果惠及群众,切实提高工商文化的生命力。
四、完善建设“文化工商”载体,确保工商文化的实践性 一是强化教育,全面促进素质提升。一要开展价值理念教育。结合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编写《工商文化价值理念教育手册》,制订“机关文化示范点”创建方案和工作标准,组织机关文化建设大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氛围。二要开展知识更新教育。工商队伍人员构成复杂、知识层次不一,要通过有计划、分类别地进行综合素质、现代知识、信息技术等教育培训,提高工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科学文化和信息化知识水平。三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岗位业务学习培训,通过岗
位练兵、在岗培训、能级认定等活动,不断提高工商干部的业务素质,提高工商队伍的履职能力。二是美化环境,全面促进形象提升。一要促进内部和谐。要充分尊重工商干部的人格个性、权利欲望、发展需求,努力拓展其发展空间,鼓励、引导其开拓进取、干事创业。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机关、基层干部交流活动,不拘一格选拔优秀干部,让其脱颖而出,实现人生价值。二要促进外部和顺。上级工商机关要加强对基层工商机关的关心、指导和帮助,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调,加强机关科室与基层分局之间的交流、支持和配合,营造干事业、出成果、促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增强工作合力。三要促进场所和美。要按照基层工商机关标识规范化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基层的资金投入,改造硬件设施,美化办公场所,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三是硬化制度,全面促进效能提升。一要健全绩效管理制度。要实行业务条线管理与网格责任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工商干部德、能、勤、绩、廉综合考评机制,提高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要健全工作运行制度。制订工商部门各项业务工作标准、办理流程和运行规定,坚持和完善民主决策、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使工作职责更明确、工作流程更高效、工作运行更规范。三要健全行为规范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登记服务、行政执法、巡查监管、消费维权、内部管理等制度规范,编印《基层工商干部日常行为规范手册》,同时狠抓制度执行,切实规范干部日常行为。四要健全监督制约制度。进一步完善谈心谈话、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行风监督、政务公开、局务公开等制度,使干部行为得到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工商干部队伍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四是优化阵地,全面促进活力提升。一要搭建文化活动平台。进一步加大工商文化建设投入,完善文化活动设施。可在有条件的基层分局进行试点,建好“四室”: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荣誉展览室和警示教育室,推动工商文化建设入耳、入目、入脑、入心。二要开展典型引路活动。加强工商文化建设方面的新闻宣传、信息报送和经验总结,通过大力挖掘、培育、宣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营造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的浓厚氛围,带动干部职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扩大工商文化的示范效应。三要弘扬争先创优导向。建立推动争先创优的有效激励机制,尝试开通工商文化网络论坛,不断增强工商干部的争先创优意识,激发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
第四篇:服务型政府网络化建设基本构想
服务型政府网络化建设基本构想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29日 15:20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刘昭国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坚定迈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人民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裕,及对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法制观念,自我政治诉求积极性的日益高涨,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自我定位,角色转换方面显得尤为有必要且紧迫。在与人民打交道,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互动,政府的作用呈现出多元化,多方向,多层次并逐渐又过去群众问题“一手管”转变为依靠社会多种机构,单位,渠道来处理多种问题“网络型管理方式”的一员。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表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第一次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政府执政方式,管理社会,处理民生问题基本手段的转变,体现了政府机构人性化的基本发展趋向。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程度的加深,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国内外各种信息浏览的便捷,对自身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突出矛盾主动诉求,及发泄自身情绪方式社会化等国民基本社会化期待意识的觉醒,传统以政府单一机构管理社会各种事务的方式已越来越不能有效处理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实现由单一政府机构管理社会事务向以政府机构为核心依靠各种社会机构,单位协作共同管理社会方式的转变显得尤为必要。
一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清晰认识国内地方群众事件背后社会运作机制的失灵近年来,国内经济总体发展较快,基本实现解决国内民众温饱问题的目标,而且在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及实践中进展相对顺利,国内整体局势显示比较稳定,基本体现了国家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方针,顺利实现了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构想。国内局势虽然总体较稳定,基本顺应国家总体规划构想,但随着近些年我国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国内网络媒体的基本普及,国际舆论导向的基本作用,部分群体精神生活出现过度“西化”的现象比较引人注目,尤其是为保护自身权利,纠帮结派,示威闹事,已经在在国内多个地方造成社会秩序紊乱,人命财产
丢失,社会资源无序浪费。群众纠集事件不仅是针对当地政府,也也出现在各种私营企业,公司这些问题凸显出国民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强烈,保护自身权利手段的转变,同时也反映出当地政府处理问题,化解群众矛盾措施的迟钝,无法恰当灵活地疏解群众的心理。这些突出社会事件背后反映的是政府机构与当代群众沟通打交道,沟通方式上的缺陷,没有较好地了解当代群众心理所想,更没有切实有效的为群众真实地做事的制度,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当官仅为民做主,甚至根本不为自己谋利”的一个单纯的官僚口号上,人为因素较大,在县级各级政府部门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2)政府运行方式转变是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国内城镇化政策的逐步落实,城镇经济,文化互动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各种城镇居民享受的服务,也逐步落实到小县城,农村。城镇居民多种服务越来越由多种机构共同提供,如各种消息来源的咨询,教育,甚至医疗。越来越多的民众不是单一地依靠当地政府提供的信息,也没有将政府的信息当做唯一的消息来源,群众的生活社会化程度凸显的更加信息化,多样化。政府“官本位“角色定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在“官本位”传统思想引导下的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也越来越面临的社会信息化的挑战。城镇一体化政策是我国为使全国人民早日达到小康生活,协调发展城镇,农村,共享社会财富的战略方针,它的提出和实践集中解决了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落后,社会资源无法有效公平分配等问题,面临着各种社会职能单位,机构,现代化信息企业功能,作用的重新分配及组合。有效利用多种社会职能机构的作用,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性质。建立以政府为核心,多种社会机构协同管理社会事务是现代化政府运作模式是比较恰当的能够体现官、民个性化互动的需要。
(3)清晰认识到服务型政府是体现我党新时期执政为民的基础平台 构建好这个平台是带动以我党为核心中枢,各种社会职能机构为框架,广大人民群众为机体整个社会互动发展重要基础,能够真正体现我党新时期与广大群众血与肉关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降低国内一些官民比较突出的矛盾,反而体现日益频繁。这些个案事件,至少反映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官民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党与民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新时期党与群众关系构建和维护的难度,第二更要看到党在群众形象的建设是基于双方有效互动,表面上群众诉求的体现,实质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需要着眼于当代实际形式来解决。群众始终我党扎根的土囊,是我党执政的基础,牢牢团结广大群众在我党的身
边是我国社会稳定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源泉,更是我党管理国家的重要执政方向。
二 服务型政府网络化执政方式的基础
全球经济将各个国家牢牢联系在一起,当代全球舆论,媒体,信息都可以比较畅通地活跃在国与国之间,各国政府的执政方式都成重要的参考对象。当代许多国家对探讨社会运行机制,政府与国民的沟通方式都显得较为活跃。主要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西方社会为代表的“完全民意性政府,也称之为随机性政府”,这种政府模式主要特征是政府决策理想化模型几乎是以民意为取向标准,能够代表绝大多数国民的利益,能够比较好地协同政府与各社会组织的关系,但该模型在管理社会的过程中比较混乱,执行效率较低,各部门,社会机构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不佳,况且在实际情况中,该政府模型无法代表完全民意,其中牵涉较多的利益关系,稳定性不佳,社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二种是以亚洲一些国家政府管理社会方式为代表的“机体协调运作性政府”,这种政府理想化模式主要是以国家为政府机构为核心,协调各种社会职能机构,优化应用各种社会资源,良性引导民众共同治理国家,体现政府与民众在整体目标的导向下,共同治理国家。该种模式最为关键的就是政府与民众利益的一致,需要时时刻刻能够体现民众利益,并且体现民众利益的方式需要切实到政府执政方式中去,体现在社会整体运作的机制中。这种政府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过程,初期问题较多,尤其在国内外形式变化剧烈,舆论导向较为活跃的情况下,矛盾体现的尤为明显。
(1)牢牢把握社会整体运作模式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各种社会职能服务机构的社会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传统以制造业,工业等第二产业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方式,逐渐转变为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促进国内增长的,服务性质的产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越来越高,其所承担的社会逐渐得以体现,除了其本身可以更多的吸纳就业职位,增加国民收入之外,显著的社会功能是改善国民生活环境,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是社会工作与生活之间的良好润滑剂。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的积极开展,其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呈现的日益明显,尤其是不同地方,所具备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不一致,不同性质的服务产业能够充分在不同地方落脚生根,为各种服务业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提
供充足的市场。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氛围,政府应该清晰认识到这些服务业功能社会化导向的重要性。
(2)清晰认识到当代民众利益诉求的心理基础: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裕,国内外媒体信息
传播信息的活跃,各种文化思想的交流汇聚都在影响着当代人对自身,国家,社会,家庭的看法,体现了当代人思想认识的复杂性,多变性,紊乱性,集中体现年经人对自我定位的突出,对自我社会角色的主观突出,表现在个性追求上的散乱,及自我发展及实现的强烈主观性,同时又要看到当代年经人这种个性想法体现国家社会层面上的执着及片面。这整个心理基础构成的社会现象集中体现在当代人自我权利维护的觉醒,对社会期待的提高,政府施政的苛刻。当然,在清晰看到这些民意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的同时,也要把我它们所反映的社会潮流,基本发展趋势,它所体现的个性化,人性化化特征要求我们政府采取更为有效沟通的方式。民众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对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提出了更多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表现日益突出。当前在国内多数地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民意比较明显,政府采取更为灵活的处理社会事务方式是顺应广大群众的心理,符合当代人“口味”。
三 服务型政府网络化执政方式的建设
政府执政方式的灵活性,人性化模式转变具备相应的物质、理论、民意基础,是当今国际政府执政方式发展的基本趋势,体现了我国发展为民,民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根本目标。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主要是从其发放政策的渠道,部门机构建设等方面的建立,使之及时了解民众需要,有效进行官民沟通,灵活处理民众合理意见,真正体现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所想是人民真正所想,所思。
(1)加快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设立宣讲各种民众所需信息的协调机构协调机构的作用是政府讲解决策过程,政策意图,并收集民众意见,有效针对性地逐条化解民众矛盾。协调机构的性质是由民众代表组建,采用政府信息咨询工作方式展开,属于服务产业性质,其主要的工作是承担政府与民众沟通的平台。
(2)加强政府与民众定期沟通交流意见机制的建设各政府职能机构除了媒体,网络交流信息的平台外,官员与民众代表见面座谈也非常必要,并且形
成定期机制。形成政府与民众平等对话沟通的平台,同时除了公共场合下见面座谈之外,群众定期上访,官员定期接待机制也可以根据条件逐步完善。
(3)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当地服务型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服务型产业社会功能的便利,建立政府、民众友好的沟通平台主要是信息共享,政策吸纳,增加民众信息,建立与民众友好沟通,互相反馈的的渠道,发挥服务型企业帮忙化解社会矛盾的先天优势,增加政府在民众灵活性,人性化的形象。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服务型企业良好互动的现代化模式,充分利用服务型企业与民众良好沟通的优势,仔细聆听民众的意见,努力发挥服务型企业传播信息,化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功能,做到及时了解民众想法,提出针对民众心结的解决方案,使民众有效切实理解政府政策,民众的意见能够通过多种社会服务型机构传到相应政府机构,并形成以社会服务型机构为纽带,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纽带。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服务型企业的联系是有效建立服务型政府,发挥社会整体功能,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关键,通过服务型产业间接作用,使政府决策方式服务性质化,结合政府、民众双向反馈机制灵活机动带动政府、社会服务产业、民众的良性互动。政府、社会服务企业、民众的互动,能有效发挥各种社会资源,优化使用社会资源方式,创造友好的社会协作氛围,促进社会各行为主体共同发展。
第五篇: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建议
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建议
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建议
对“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管理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政府购买服务由政府的推动而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社会力量也在做适应性调整,分享服务外包蛋糕。政府在购买服务过程中,如何规划、管理和监管好外包项目,确保达到政策设计目标,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一个问题。
要正确界定公共服务外包内容,不能“大跃进”式的蜂拥而上。合同外包的成功需要一系列条件,并非所有的公共服务都能成为市场化的对象,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市场化程度、现实需求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公共服务外包不是要政府放弃投入,事关公共卫生、医疗、轨道交通、供电供水等事关国民生计的事业,要谨慎使用外包,对于保密、军事设施类项目更要慎重。对于普通的工程承包、一般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公共设施维护、环保、物业,后勤管理以及机关食堂、绿化管养等项目,可以适当选择较为成熟的社会机构来参与公平竞争,由政府制定规则,实行管办分离,解决体制机制弊端,凸显效果。
要深入调查研究,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启动服务外包时,要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服务外包的宗旨是参与市场化机制建设,节约财政支出,减少权力寻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财政资金相对紧缺的地区,因服务外包而大幅提高财政投入,不是服务外包的初衷。所以要客观论证投入与产出比,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要算好经济账,需要客观公正的论证与评估外包项目,成本进行核算是重要选项之一,对预算高于机关自行运行的项目应“一票否决”。当然社会示范效应也是重要考虑因素,对于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培育、劳动力安置、反腐倡廉的项目,也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考量。
要做好应急规划,防止出现问题再走“政府兜底”的老套路。服务外包项目涉及民生和政府形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做好项目规划是必然要求。前期规划中,要对项目技术参数、经费核算、人力需求、实际效果、合同内容、实施标准、结算方案等做精心准备,防止因政绩观作祟,拍脑袋决策,一味照搬照抄,思想僵化而不能结合实际,做政策的“应声虫”。要不断规范服务外包管理秩序,从本地区外包服务管理中探寻规律性的东西,真正把服务项目当作民生工程,探索建立进入与退出机制、预防和警报机制,防止某些市场力量的无序搅局,影响公共事业秩序,阻断“烂尾工程”在服务外包领域出现。
要加强监管,防止发生公权寻租现象。公共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服务外包管理水平,对合同外包实施全程监控,及时收集服务对象、公众、媒体对合同服务外包质量的评价,当发现承包者无能力或者背离合同外包初衷时,应该及时中止合同,必要时可以运用“倒合同外包”形式,收归自己管理。在督查中要特别注意“公私合璧”式的相互利用、互设寻租现象,要在管理体制机制上研究监管对策,探索服务外包集中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