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区域性教育服务高地的调查与建议
20xx年《中共xx县委xx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到2020年将xx建设成为区域性教育服务高地。补足短板,彰显优势,提升xx教育品牌形象,建设区域性教育服务高地,是xx教育当前必须攻克的重点课题。按照县政协2017年工作安排,县政协专题调研组深入部门、乡镇、学校,并赴云阳县、巫溪县等地,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座谈、查阅资料、认真讨论、反复修改,形成了如下报告。
一、建设区域性教育服务高地的内涵
建设“区域性教育服务高地”就是要把xx建设成在渝东北地区东部(开州、云阳、xx、巫溪、巫山)影响最大、质量最优、水平最高、辐射最强的教育强县。具体指标为:一是在全市影响力较大,被市教育主管部门确定为渝东北教育强县;二是教育水平全方位领先,实现幼儿教育全覆盖、义务教育质量高、高中教育精而尖、职业教育就业好、在职教育成体系,各层面教育超越周边区县;三是具有辐射周边区县教育的能力,周边区县家长一致认可xx教育最强,让孩子到xx读书成为一种渴望或者荣耀。
二、建设区域性教育服务高地的有利条件
(一)教育基础较好。全县现有各类学校184所,另有124个小学教学点。其中:职中3所,完全中学7所,初级中学23所(公办21所,民办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9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7所(公办7所,民办50所)。在校学生xx93xx人(高中:xx187人,初中:32960人,小学:59863人,幼儿:23401人,职中:6741人,特教:156人),在编在岗教师8221人。学校校舍、运动场地,绿化等硬件设施好,原老乡镇政府所在地均建有完全小学,多数小学有附属幼儿园。原区镇所在地均建有1-2所初级中学,县城有两所民办初中,其中一所为重庆市巴蜀中学举办。普通高中学校有六所,三所市级重点高中均在城区。职业高中均集中在城区,一所民办,两所公办,民办为国家级重点,公办为市级重点。设有十个片区教育管理中心,对片区内学校履行县教委赋予的部分职能。
(二)保障体系健全。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教育欠债由政府财政统一埋单(教育还债5.4亿元),教育专项奖励落到实处,对教育用编用人用钱用地基本能优先解决,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目标明确,措施具体,重视、支持教育发展已上升为兴县强县的重大战略。
(三)师德师风良好。自我县开展“六项专项治理”工作以来,县教委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全面开展教育行业行风专项治理,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上狠下功夫,层层落实责任、细化治理任务。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实行了坐班打卡制度,所有教师分上午、下午打卡考勤,坐班时间内务必从事与教学相关的活动,成立专项督查组不定期对学校执行坐班打卡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并实行通报制度。这一制度较好改进了教育行风业风,师德师风转变明显,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四)家长高度重视。据统计,xx在万州、重庆买房的家庭大大超过巫山、巫溪,目的主要是为了孩子读书。还有许多父母在万州、重庆租房带孩子读书。经济收入较高家庭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一般家庭秉承再穷也要好好教育培养子女的初衷,在中心场镇、县城买房或租房供孩子读书。
(五)文化底蕴厚重。xx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重庆诗教名县,诗歌文化、三国文化、移民文化融会发展。xx中学是下川东地区建校历史最早的名校,刘伯承元帅曾在此就读。
(六)人口优势突出。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全县人口与巫山巫溪人口总和相差无几。全县在学生总数xx.9万余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数达2.34万余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
三、建设区域性教育服务高地存在的问题
xx是典型的教育大县,但离教育强县的差距还很大,受经济发展环境制约和内部管理与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xx教育发展仍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师资队伍不强。全县教师总数8221人,高中正高级教师仅2人,高级教师324人。初中高级教师245人,小学高级教师177人,幼儿园高级教师1人。研究生学历高中51人、初中xx人、小学23人、幼儿园1人。本科学历高中xx91人、初中1541人、小学2401人、幼儿园97人。市级骨干教师高中38人、初中31人、小学43人、幼儿园7人。市级名师高中1人、初中2人、小学3人。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育教学专家级名师缺乏,特别是高中教育理科专业骨干教师缺乏,“名师”向经济发达地区学校流动较大,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优秀教育管理者缺乏。
(二)学校品牌不亮。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少,各阶段学校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在县内的认可度低,对周边区县辐射带动小,区域竞争实力不够强。目前全县仅有高中市级重点学校3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一级幼儿园5所,国家级重点职中和市级重点职中各1所,群众认可的优质初中4所,小学2所。由于品牌效应不强,导致买卖生源现象越演越烈,从以前的中职买卖蔓延到现在的初中高中买卖,特别是主城区二三流学校花重金抢夺我县优秀初中毕业生,2015年优秀初中毕业生外流474人,20xx年优秀初中毕业生外流319人。
(三)教育质量不高。尽管近几年xx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每年都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但横向比较,差距仍然较大,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更高期盼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xx县20xx年高考一本率12.4%,xx中学一本率24.3%,2人超过北大清华录取线;2017年高考一本率15.44%,xx中学一本率30.3%。云阳县20xx年高考一本率33.3%,9人超过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云阳中学一本率
44.1
%,超过北大清华录取线6人;2017年高考一本率20.68%,云阳中学一本率41.89%;有4名被北大清华录取。
(四)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近年来,xx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孩子打造公平的受教育平台方面狠下功夫。在政策和资金的安排上向边远乡镇和农村学校倾斜,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但xx农村学校面广量多,而且多数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现代化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办学水平不高,基础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问题较为突出。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家长对农村教育的不信任,导致农村学校加快萎缩。优质教育资源均集中在城镇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协同发展捆绑发展推进力度不大,城乡之间教师逆向交流困难。城镇学校大班额严重,农村学校空心化突出,超编学校与缺编学校并存,优质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少。部分农村学校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课教师偏紧、实习指导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五)教育投入不足。近年xx教育投入纵向比增幅较大,但与周边区县横向比差距仍然很大。例如:xx县教育20xx年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17.59亿元,占
gdp的7.91%,云阳县教育20xx年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20.xx亿元,占gdp的9.72%。按照优质均衡标准打造每一所学校仍需大量资金。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和理、化、生实验装备及音、体、美设备,按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配置,尚需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部分学校运动场地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装备建设投入不足。根据全县“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初步预算,未来五年xx至少还需投入20多个亿的资金,才能彻底改善全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效提升基础办学能力。
(六)教育管理机制不活。教育经费管理使用不够灵活合理,学校非税收入被统筹60%,教师早晚自习辅导费用没有保障,残保金挤占学校公用经费比例(平皋初中公用经费22.39万元,缴纳残保金
6.8265万元,占公用经费30.48%)过高,学校公用经费统筹比例(20%)过高。学校领导机构和职数设置不合理,行政职数占比过高;校级领导管理体制不完善,交流机制不健全;稳定优质师资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超编教师分流机制未建立;激励奖励机制不完善;人才引进瓶颈多,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到xx任教的不多。
(七)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与主城优质名校捆绑发展不够,名校资源和优质管理团队引入缺乏,创新思路,集中资金,整合资源,实施名师名校建设战略意识不强,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滞后,共同体学校“捆绑式”考核、资源共享、交流互通、均衡发展的机制未形成,教育工作者、家长、社会互动机制未建立起来,家校共育氛围不浓,县内良性竞争机制未形成。
(八)育人氛围不浓。全县教师没有形成一致的正向价值观,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认同感低,忧患意识淡薄,荣辱感不强。教师认为质量不高、优生外流、满意度低是教委和校长的事。教育管理团队行政化倾向严重,抓主业意识不强,大部分精力用于跑项目、资金搞学校建设,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抓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精力不足。乡镇部门未有效形成支持帮助教育的合力。县内媒体对教育正能量宣传少。重教支教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家长对教师教书育人负责程度和教育质量满意度低。
四、建设区域性教育服务高地的建议
“打造教育高地,实现科教兴夔”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总目标。具体而言,要实现几个突破:一是高中教育升学大突破,每年10人以上被北大清华录取且总数要超过云阳、巫山、巫溪之和,一本上线率要超过40%;二是吸引周边区县学生数量大突破,每年至少超过500生源从周边区县到xx读书;三是名优校长、教师大突破,要实现名优校长、教师县内占比30%以上;四是品牌学校大突破,建成一所大专以上实用型人才综合培养职业学院,奉中要跻身全市十大名校(高中)之列,每年创建2-3所市级名校,在职教育服务实现网络化、智慧化达到全市领先水平。五是优质生源非正常流失每年控制在5人以内。六是实现在全市内有口碑、有影响力的优质课程各阶段达10个以上。
(一)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拓宽用人渠道,除必要的考试方式之外,还可采用直签、调入等方式补充优秀教师。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优质人才,凡在学术上或者教学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在住房、家属调入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引进优秀教师专设绿色快捷通道。实施教师层级发展培训计划,把教师分为五个发展层级,新入职教师、胜任型教师、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导师型教师,分批次、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专业成长。每年在全县遴选5—10名有发展后劲的中小学教师作为名师重点培养人选,培养出一批在全国、全市有影响的高水平教育专家。建立健全名(优)、骨干教师选拔、培训及管理制度,提高名(优)、骨干教师岗位津贴标准。强化中小学教师考核,进一步完善制度。建立完善校长选拔培养机制,选优配强校长,增强校长荣誉感使命感,提高校长队伍公信力。
(二)打造名优品牌学校。创新思路,集中资金,整合资源,实施名校建设战略,每年打造2—3所市级名校。一是构建现代的学校制度,由各学校探索建立属于自己的校规校训、学校制度体系、学校发展规划、办学绩效评估、学校特色发展等,最终形成“一校一章程”、“一校一制度”、“一校一规划”、“一校一评价”、“一校一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二是推进学校标准化智慧化建设。按照标准化要求建设每一所学校,美化教育环境、优化教学设施设备;推进“智慧教育”,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力争到2020年,全县50%的学校成为智慧教育示范校,100%中小学信息中心机房达到设备标准、管理规范,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学科研管理需求,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教育创新模式。三是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采取互派教师、学生夏令营、教研教改课题合作等方式与市内外名校建立广泛联系,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媒体提高xx名校知名度。
(三)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一是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负责投入保障,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校长全权负责抓好学校管理,营造出学校静心办学、教师潜心育人的良好环境。二是探索实施教师“县管校用”,突破教师交流障碍。三是推行新教师招聘定向农村、农村新招聘教师城区培养、城区优秀教师农村支教的机制。四是改革职称评定制度,评职称以教学质量为依据,把学生评价、学生成绩、升学率、出勤率、上课多少作为硬指标,取消后勤的职称升位评定或者在全县单列,校长职称评定也在全县评比后单列,营造一种以教书为荣的正确用人导向。五是改革课程设置,把握教育教学改革脉搏,重构“多样、立体、选择”的课程体系,构建“高效、特色、创新”的教育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合适的教育、得到适合的发展。六是探索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在城乡学校之间积极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名校+新校”一体化办学,通过共同体学校“捆绑式”考核、资源共享、交流互通等多元途径,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四)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教育用地优先满足,学校建设优先规划。普通高中单独设置,高中教育引入名校资源和名校管理团队,逐步撤并农村高中学校,使之尽可能向城区集中;做强做大职业学校,加快专业设置调整,在职教中心基础上建成一所专科职业院校;适度扩大城区初中办学规模。加快发展乡镇中心小学,保留交通不便地区的教学点;城市建设与小学、幼儿园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大量增加城区公办幼儿园学位,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创造条件全面普及高中教育。
(五)提升教育保障水平。教育发展优先支持,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困难优先解决。强化政府在推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按照学校实际需要,核足学校编制,配齐配足教师。全面落实教育的投入政策,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的规定。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用于优秀人才引进,每年300万元用于“高端教育人才奖励”和1000万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励”,每年1000万元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拓宽教育经费投入渠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捐资助学。大力实施教育惠民工程。推进教育扶贫,让每个孩子都有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六)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构建科学有序的学校运行机制。建立权责明晰的分工负责体系和切实可行的目标责任体系。建立完善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制,构建激励与约束并重的队伍建设机制,在师德修养、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专业教学水平、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对经考核确实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实施转岗处理,确保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将影响出口质量的各项要素分解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基本素质、德育工作、作业处理、拔尖生培养等各方面细化具体要求,保障学校出口质量的巩固和提高。
(七)积极营造重教氛围。以关心教育、关爱教师、提升教师职业地位为重点,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政策支持、表彰奖励、宣传弘扬等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切实让尊师重教深入人心,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每年为学校解决一件实事。政府职能部门严格履行教育职能职责,增强服务教育的意识。加大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维护校园秩序。加强宣传力度,传递教育正能量。县级媒体(手机报、xx新闻、村村通广播)每天均有关于教育的宣传报道。城区广场电子屏幕播放本县教育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鼓励号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子女在本县就读。提升教育从业者幸福指数。奖励大于惩罚,表扬多于批评。取消惩罚性调动,改为加重个人处罚;取消职工个人违规违纪单位连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