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勤服务规范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111
后勤服务规范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构建现代制度与流程体系,开创机关事务管理局新局面
接到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度调研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后,后勤科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召集全体科室成员大会,确定了调研的内容、方式、重点和要求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并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计划安排,各调研员积极负责,分工协作,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后勤科根据调研资料,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总结,反复斟酌,最终形成了后勤服务规范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部分
(一)调查的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现场调研和远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访谈、现场会议、电话沟通、微信沟通等多种途径,在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时间内,组织了多次会议。基本完成了调研的原始资料收集。
(二)调查的范围和内容
本次开展的调查包括机关事务管理局设置的全部科室,重点是对各科室的制度和流程建设情况、执行情况、管理情况进行调研。本着眼睛向内看的原则,对本科室的制度和标准进行系统的梳理。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制度与标准的制定情况。各科室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初步建立了制度和流程,运行规范,执行有力,但也存在制度不细化、不显性,甚至有漏洞和冲突。
二、构建基于各级满意的现代制度和流程体系 根据调研情况来看,机关事务管理局初步建立了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体系运行顺畅、执行有力,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工作的需要,但与各级的要求和局领导的期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建立起一套体系完备、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体系,对机关事务管理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在《周公》中写到:“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于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机关事务管理局也必须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立善法”,才能有效的服务于机关单位,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架构与业务模型分析和构建
经过认真深入的分析,后勤科总结了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架构模型和价值流模式。从内部的架构来看,机关事务局以顶层战略与文化为统领,以价值流的实现过程为重点,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党建管理等管理为支撑,形成上下协同的内部组织管理。从内外部价值流来看,机关事务管理局价值实现的过程为:接受机关的需求和指令、需求管理、调度指令、采购管理、派车与后勤服务、服务与评价,贯穿需求到需求的满足的整个过程。
(二)基于业务的制度和流程体系
机关事务管理局应当根据架构与业务模型,分类建立业务和流程体系,分为战略与局文化类、运营管控类、支撑服务三大类,其中运营管控类又可分为:需求管理类、调度指令类、采购管理类、派车与后勤服务类、服务评价类等,支撑服务类又可分为: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建立制度和流程框架后,要根据不同业务进行细分,构建业务与业务之间的相互关联,梳理流程,并通过不断细化的过程,可以将流程分解至最小,并将制度的要求明确到流程中,形成完备的制度和流程体系。
(三)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评价
制度和流程决不能只是在墙上挂挂,嘴上说说,必须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寸不让。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执行力,领导必须要起带头表率作用,要开展制度的有效性评价,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同时,整个单位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
1、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身示范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就是要求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汉书》指出:“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意思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别人,大家就会心悦诚服,如果只用语言来空泛说教,大家就会发生争吵而无所适从。在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中,也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身示范,这样整个单位将形成良好的执行文化。
2、建立评价和奖惩机制
2015年6月26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中学习时指出“要强化法规制度意识,在全党开展法规制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制度意识、纪律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坚持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规制度没有特权、执行法规制度没有例外。要加大贯彻执行制度,用监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对违规违纪、破坏法规制度“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防止“破窗效应。”这就是要求我们全党,要重视法治和制度建设,建立奖惩机制,对破坏制度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对严格执行制度的行为,进行鼓励和表扬。只有建立制度的奖惩机制,才能形成人人敬畏制度,人人执行制度,人人维护制度的良好局面。
3、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
2014年6月30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中学习时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上对下讲真话、实话;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要严肃纲纪、嫉恶如仇,对一切不正之风敢于亮剑;要艰苦风斗、清正廉洁。正确行使权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制度建设是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是制度执行力的有力保障。
(四)制度和流程的体系管理
制度和流程的建设要有策划和计划,分析制度和流程存在的问题,确定主要问题,按照问题分析,制定严格的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价,评价制度和流程的适用性、规范性,提出在成本、效力方面的改进建议,最后,将改进建议落实到制度和流程中。制度和流程的PDCA循环式管理,将为制度和流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2、信息化应用与建设
信息化是时代的潮流,国务院将两化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要通过发挥和借助信息化的优势,实现业务与信息的相互促进。机关事务局作为服务单位,也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与建设,不断将自身的业务通过与信息化融合,创造更大的价值。
3、人才队伍的建设
构建基于各级满意的现代制度和流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类型专业的人才,在制度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制度的编制、流程的管理与优化、发布与执行、评价与考核,以及制度体系管理与信息化建设等内容,都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机关事务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加大培训教育力度,进行实践的探索与锻炼,造就一批制度和流程管理人才。
综上,构建基于各级满意的现代制度与流程体系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既要有系统的推进方法和计划,又要有专业人才支持,既要有顶层的策划,又要有各个科室的相互配合和协同,让我们勇于担当,奋力拼搏,在局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不忘初心,开拓前行,开创机关事务管理的新局面。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访问!
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崔 杰
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农民致富、推动农村发展的基层干部,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就是二者的最佳结合。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为此,各级组织部门应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认真搭建平台,推动此项计划有成效地深入开展;“大学生村官”应立足基层,开拓思路,发挥才能,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笔者以丰都县为例,在调查了解该县农村发展和“大学生村官”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的几点肤浅建议,仅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发展历程
(一)自发探索阶段。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首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这一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二)规模试验阶段。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从2005年起,北京、重庆、四川、青海、辽宁、陕西、山西、上海、吉林、湖南、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包括重庆在内的17个省市区启动了“一村一大”计划。
(三)全面推广阶段。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了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重庆率先尝试面向全国招录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并享受公务员相关待遇。
二、“大学生村官”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是优化农村干部队伍。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弥补了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较低、观念陈旧的缺陷,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有效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是倡导农村文明风尚。大学生村官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他们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广播,坚持每天播放新闻和农村节目,组织群众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修养。
三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当事人对当地村干部普遍存在一种戒备心理,担心他们顾及乡里乡亲情面,调解时有个亲疏之分,一碗水端不平,处事不公。我们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让他们发挥专长,采取法律讲座、以案说法、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积极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四是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农村远程教育网络作用,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访问!
通过互联网、会议宣传、专题讲座、举办夜校等形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他们在如何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上,积极开展调研活动,为村上发展出谋划策,为农民出点子,想办法,寻求致富门路,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丰都县“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最近,就丰都县第一批58名“大学生村官”半年多来的工作、生活情况,通过向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听取意见、网络对话等形式进行了调研,基本了解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现状。据调查统计,只有11.2%的“大学生村官”每周3天以上在村上,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从事的是乡镇工作,且是村级或乡镇的事务性工作,如打印材料、整理档案、收发资料、接听电话等,创新性开展工作的没有;86%的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有好的想法和建议,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认为想象与现实差距很大,一些好的想法实施起来很困难,阻力很大;有2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干部对其工作不支持。主要表现为“三难”:
(一)工作深入难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调查发现,少数村村民和村干部本位思想和排外心理严重,对新来的“大学生村官”不熟悉、不认识、不了解,或是认为大学生村官在村上呆两年就走了,是一个过渡,干不干事都一样,对他们不抱任何希望。
据统计,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很难与当地村民和其他干部交流,难以深入开展工作,其中感到专业不对口的占30.7%、村里矛盾很复杂的占15%、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的占23.3%、工作无从下手的占21%。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村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不够了解,甚至对农民的一些生活习惯感到厌恶。
(二)能力提高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加之有的“大学生村官”不明白自己下村任职的目的、意义是什么,找不准奋斗目标,把握不好工作的重点、难点,下村后由于种种原因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不能积极主动的要任务、挑担子、扛大梁,缺乏克服困难和做好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三)推动发展难
“大学生村官”下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但是,在调查中多数“大学生村官”反映,在农村想有所作为难,想更好地推动农村发展更难。主要体现在“三不”:一是实施项目不易。尽管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发展养牛、大棚蔬菜、兴办工厂等项目,但是政策牵引力还不够,资金的筹集还有一定难度,贷款申报程序比较复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许多技术性问题也难以解决,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大学生村官”创业。二是领导重视不够。个别村把“大学生村官”仍视为“座上宾”,长时间不分配具体工作,有时仅安排一些临时性任务或只交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对于“大学生村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不予理睬,不能更多地为大学生村官创造多途径的实践锻炼机会,不能更快地使大学生村官进入角色,不能更好地让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有劲使不出、有才显不出、有话吐不出。三是人员借用不少。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都是在镇级部门工作,这就大大减少了他们调研村级发展问题、谋划村上发展思路、与村民和村干部沟通的时间,削减了他们推动农村发展的力量,也违背了我市考录“大学生村官”旨在进一步充实基层农村干部队伍、改善农村干部和年龄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图,使计划的初衷得不到实现。
四、“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访问!
(一)组织部门需增添措施,创新推行“四制”
建议该县“大学生村官”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大宣传力度、培训力度、指导力度、督促力度。一方面,向大学生村官们宣传和展示全县长远的经济、社会、农村等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使大学生村官们静下心、站稳脚、放开胆、创佳绩;另一方面,向基层各级宣传灌输中、市、县有关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目的、意义、要求等,让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全面意识到其有效性和操作性,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共同解决“大学生村官”下村后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为“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发展扫除一切障碍。笔者认为,组织部门在认真贯彻落实现有各种措施、各项制度、各类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创新推行“四制”。
第一,创新培养方式,突出重点,推行“交流制”。
组织部门应有效地为“大学生村官”提供多种发展渠道和学习深造机会,对特别优秀的、各方面能力较强的、潜力较大的、已有2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进行重点系统培养,确保2年后培养出一批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甚至走上领导岗位,增强丰都县的人才力量。
一是实行定职定责。在明确他们担任副书记或主任助理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专业特长,安排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有意识地让“大学生村官”挑担子,直接参与到村级事务决策、管理和处理繁杂工作中去,增强他们分析解决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是实行挂职学习。在“大学生村官”中可以试点实行交叉任职和异地挂职。即“大学生村官”在原分配村干满半年后,工作成绩、个人表现突出的,可以与相对落后村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交叉任职3-6个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如条件允许,还可以到其他区县新农村建设搞得好的村挂职学习锻炼3-6个月,学习先进村的发展理念,借鉴先进村的发展模式,汲取先进村的发展经验,来推动丰都县的新农村建设。
三是实行顶岗锻炼。针对“大学生村官”缺少农村工作经验、缺乏农业相关知识的实际,建议选拔一些“大学生村官”到县级农委系统相关部门科室顶岗锻炼,目的有二:一是通过顶岗锻炼、专题教育,加深他们对农业农村理论知识、文件精神、政策法规的理解,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提升综合素质与农村工作能力;二是“大学生村官”可以更好地与农委系统人员进行沟通、交流、联系,尽量得到他们的支持、信任和帮助,便于了解发展农业项目的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积极争取项目,发展农村产业。
四是列席重大会议。采取多种渠道跟踪培养,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子女关爱、当作人才使用、当作后备干部培养,建议让他们列席县委全委(扩大)会议、县(镇)人代会、县农业农村工作会等重大会议,让他们了解全县的发展思路,聆听县委政府对农村工作的战略部署,并邀请县委领导定期不定期地与他们进行面对面交流,增强他们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落实有关措施,强化责任,推行“导师制”。
一是明确导师助成长。针对大学生对农村工作不了解、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实际情况,可以实行“导师制”,为每位大学生村官指定一名镇级领导、镇级干部、村社干部专门负责指导。不能将此项工作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要制定配套的考核办法和监督机制。建议:“大学生村官”每月要向导师提交上月工作小结和本月工作计划,并说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导师要对工作小结进行点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安排相关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且半年为“大学生村官”布置一篇调研课题,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采取“传帮带”等多种措施,帮助“大学生村官”了解镇情和村情,培养“大学生村官”处理复杂问题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实际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村官从小事做起,在一点一滴中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在工作中尊重农村、尊重干部、尊重群众,在与干部群众融洽相处的基础上发展自我。
二是聘请导师建社团。整合所有“大学生村官”资源,发挥“大学生村官”年纪轻、有文化、见识广的优势,着力组建“大学生村官”社团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变“一个人服务一个村”为“一个团队服务一个村”,努力形成人才共用、资源共享、新农村共建的局面。建议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团县委等单位牵头,聘请县级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为指导老师,根据“大学生村官”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分别成立义务家教辅导队(主要是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家教服务,由当地的村官了解情况、收集信息后,报辅导队,再由辅导队统筹安排队员利用周末时间在指定地点或学生家中对一些课程进行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访问!
义务辅导。)、政策文化宣传队(主要是将一些政策等内容彩排成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文艺节目,由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进行文艺表演,这样既能够宣传政策,又能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农忙助耕服务队(在农忙季节,帮助无劳动力的农户突击搞好播种和收割,使农民不误农时,确保生产正常发展;组织生产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帮助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济效益差的群众转变生产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科技生产,提高科技能力和经济效益,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爱心援助帮扶队(建立生活困难群众与“大学生村官”一帮一结对子的救济机制,一是组织和发动“大学生村官”在重大灾难、春荒和春节等重要时节进行及时的生活资料上的救助,确保困难群众度过暂时困难;二是加强科技知识、文明知识、卫生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通过科技救助、产业帮扶,文明引导、环境整治等方式提高困难群众的生产能力、文明程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等四支队伍,积极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第三,注重考核奖惩,创新载体,推行“评比制”。
一是建立动态考评机制。改变年终综合考评“一锤定音”的现象,实行动态考评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乡镇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民主测评,并把考评结果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任用、选拔、评先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个别表现不好、工作松懈、骄傲自满的“大学生村官”进行提醒教育,对群众意见较大、工作不胜任、考核不合格的,解除合同,确保出口畅通。
二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以“比学习、比能力、比创新、比业绩,争做优秀大学生村官”为主要内容的“四比一争”活动和以“开展一次专题调研、联系一个企业或农户、提出一条合理建议、传授一条致富信息、帮扶一名留守儿童”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村官”的活力,让“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喜欢农村、发展农村。
三是宣传推介优秀人物。建议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县级“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采取基层推荐、县委确定、群众评选、结果公示、表彰奖励的程序,将在基层农村作出突出贡献的、为人民群众默默奉献的、推动农村发展有所作为的“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利用各大媒体进行大势宣传,特别典型的,要向中央、市委推荐,全面掀起全社会支持、关心、尊重“大学生村官”,树立我县“大学生村官”的光辉形象,并推荐优秀“大学生村官”参加各条战线先进人物评比活动,增强我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激情和昂扬斗志,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营造良好的氛围。第四,激发创业热情,加强引导,推行“创业制”。
为推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大学生村官发挥所长,提高参与发展的主动性,县委组织部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目前来看,效果并不佳,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并不多。笔者认为,组织部门应树立起“宽容失败者、褒扬试验者、鼓励干事者,反对不动者”的思想,营造需创业、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氛围,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要求每一位“大学生村官”两年内必须要发展一个项目,或引进、兴办一家企业,或领办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一规模不限,可以投资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县上要落实专人具体负责“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服务工作;其二内容不限,可以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民营企业等,重点发展我县主导产业,重点围绕土地流转和林权改革两篇文章下功夫;其三体制不限,可以采取民间资本股份制、个人独资、农民土地入股等方式,只要能够为农民提供增收渠道和就业岗位就行,从而切实做到以产业促进农村发展,以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二)“大学生村官”应主动作为,力争当好“五员”
“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应找准坐标,立足实际,主动作为,为农村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认真分析农村内外形势,着力借鉴先进地区农村发展经验,大力推广适应农村发展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围绕转变农民封闭思想,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四大目标,尽力当好“五员”。第一,充分发挥优势,当好“宣传员”。
一是做好政策内宣。大学生村官下村的首要任务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任务,达到入户、入院、入人心,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家园的劳动热情,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努力在全村掀起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二是搞好对外宣传。大学生应该借助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访问!
报刊、网络等现代多元媒介,宣传村上的基本概况、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发展思路、招商引资项目简介等,为村上搭建一个宣传推介的平台。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大学生村官应以县上组建的社团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和互联网为载体,以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阵地,充分利用现代资源、发挥人才优势,在忙闲、周末、节假日、晚上等空余时间,开办新型农民培训班。在深入调查民意的基础上,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口头讲解、观看教育片等形式,实行课程预安排制度,定时公布课程安排,定期组织收看、学习,为农民传授农业科学技术、市场经营管理、预防自然灾害、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用知识,让更多的人逐渐认识、了解和接受“大学生村官”,自觉地参加学习和培训,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培养新型农民奠定基础。第二,立足当地实际,当好“参谋员”。
村级决策关系到一个村今后一段时间甚至长期发展的方向。限于农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外界了解不多,村级决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村官”进村后,应把外面的新鲜事物和专业文化知识带进村里,深入到各家各户,通过座谈、聊天等方式,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在村情况,摸清所在村的家底,对所在村的人员结构、土地面积、现有资源、可开发利用资源、劳动力状况等基本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并完成一篇关于所在村基本情况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调研报告,为村级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帮助村上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第三,加强村务管理,当好“勤务员”。
村级“两委”作为我国行政机构的最基层组织,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中央的一切战略决策都需要基层农村贯彻落实,尤其是在新一轮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起步阶段,更需要农村干部顺应形势、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大学生村官”理应如此,努力协助村干部搞好村务、党务、廉政建设、重点工作等,积极推行村务信息化管理,高质量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热心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类信息,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严格按照村民事务代办制、限时办结承诺制、“三会一评”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开展工作,增进与农民的感情,提高自己的威信。
第四,深入了解民意,当好“调研员”。
“大学生村官”身在基层,面对基层,直接与农民打交道,了解农民的想法,倾听农民的心声,能够方便快捷地收集到“三农”的第一手资料,围绕农村改革发展开展调查研究,摸清经济发展的底数,找准经济薄弱的症结,并将收集到的情况和问题加以整理、归类、分析、思考、研究,提出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群众的期望,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如实反映、建言献策,打通信息不畅的“瓶颈”,为市、县、镇三级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性建议。
第五,围绕农村发展,当好“导航员”。
“大学生村官”应充分发挥自己知识新、观念新的优势,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学习、服务、参与经济工作中展示才华。一是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工纷纷返乡,其中有许多农民工是有资金、有技术的,他们很想到家乡来干一番事业,就是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大学生村官”应多走访返乡农民工,了解他们的想法、创业意图,帮助他们制定《项目可行性报告》,为他们办执照、建厂房、引人才、找市场给予大力支持,做到创办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壮大一村。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学生村官”应向农民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澄清一些模糊认识,鼓励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和村干部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大学生村官”自己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村发展“领头雁”的作用,并勤奋学习相关知识,加强与县供销社的沟通联系,争取他们派专人支持,具体解决在实际创办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指导合作社内部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使之达到规范、科学的要求。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民可以联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经营;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联合起来从事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机械的租赁、农产品的贮藏和销售,以及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力量有限,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农村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参与配合,更需要“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有为。笔者相信,只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一线历练意志,在农村舞台上磨砺成才,把理想付诸于行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大胆实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大学生电脑主页】—— dxsdianano.com友情提供,欢迎您的访问!
践,发挥才干,必将成长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必能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推波助澜。(作者单位:丰都县兴义镇杨柳村党支部)
大学电脑主页 —— dxsdianano.com —— 大学生的百事通
第四篇:关于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办税服务,是指税务部门在纳税人具体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涉税信息报告和缴纳税款过程中提供的服务。办税服务是纳税服务的基本内容,是税务部门的法定职责。近年来,办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各种原因,办税服务仍存在许多纳税人不满意的地方,办税环境、办税质量、办税效率等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本文试从创新办税服务管理方式,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探讨如何推进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
一、当前办税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观念制约办税服务建设
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对我国政府部门的管理思维产生深刻影响,在税务管理上表现为:重管理轻服务,税务部门习惯从自身管理和发展需要出发设计办税程序,忽略纳税人需求,办税服务中部分管理措施加重了纳税人办税成本;重分工轻整合,办税服务存在窗口前台与征管后台脱节的现象,管理者往往更关注形式上的职责分工,不能有效实施跨部门的的业务整合,降低办税效率;重实体轻网络,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税收征管中应用的发展,网络办税业务量迅速激增,根据笔者所在地税部门税收征管操作系统统计,办税服务业务量最大的代开发票类业务占税收收入的50%以上,五险工会经费征收占业务量的40%.并且涉税申请、纳税咨询也将主要通过办税服务厅实现,而目前网络办税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重个性轻全局,缺乏规范、统一的全局部署及协调机制,办税服务工作盲目创新,优化承诺缺乏法规依据,从短期和局部效果看,赢得了一定的形象效应,而从长远和全局工作来看,存在引发全局办税服务程序及规范失控的风险。
(二)办税程序复杂影响办税效率
在税务管理活动中,有些涉税事项操作环节和流转部门多,办理流程复杂,部分基层单位更自行添加或简并办税环节,造成同一涉税事项税务机关操作流程不同,各地要求纳税人提供的资料也不同。全国税务系统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纳税人认为国税和地税部门在办理纳税时都存在程序复杂、要求报送资料多和报表重复问题。”强化风险防范的代价是办税效率和办税公平的损失,纳税人一次办税成功率、办税平均耗时等办税质量指标区域间比较差别较大。此外,在信息化支撑下的大流通经济环境中,复杂的办税流程及流程的差异性不仅加重了纳税成本,更无疑构成了同城通办和网络办税最大的障碍。
(三)配套管理滞后影响规范化进程
从办税服务的主体看,目前与办税服务相配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相对滞后,如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的定期轮岗、上岗培训、人员绩效考核、劳务派遣人员使用等管理尚不成熟,对税务干部有效激励措施稍显不足;从办税服务的内容而言,由于忽视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造成了碎片化的管理制度结构,办税服务与其他征管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职责划分、衔接制度均需要进一步规范;从办税服务的载体分析,税收管理信息化平台集成化程度急需提升,征管软件不稳定,多模块功能兼容问题及流量控制上亟待改善,处在新兴阶段的网络办税迅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网络安全、配套管理、与实体办税的协调等更有待完善。
二、实施管理创新,推进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
办税服务的提升,需要载体和方法创新。随着纳税服务核心业务地位的确立,办税服务范畴、服务导向、服务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现有办税服务的管理方式仍然没有突破惯性思维,传统的技术和手段成为制约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的瓶颈。因此,实施办税服务管理创新,引入6S基础管理和深化ISO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按实现程度尝试内部认证,对推进税务系统办税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的兴起,适应了政府管理创新的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的税收管理理论基础。首先,规范办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法定职责,统一办税服务标准,为纳税人提供符合法律规范和确定质量的办税服务,实现纳税服务均等化,符合税收公平原则;其次,以纳税人满意度作为衡量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符合服务型政府建设所倡导的顾客导向理论;第三,简化办税环节,提供快捷服务可降低纳税人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从而有助于降低税收遵从成本,提高纳税遵从,符合税收遵从理论。
(二)关注纳税需求,选准切入点。
在“大服务”格局下,升级办税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应贯彻“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基本理念,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实行“人性化”管理与服务。办税流程的设计既要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办税能力,又要便于纳税人办理,以面向职能管理转为面向流程管理,缩短征纳双方信息沟通时间,加快管理层对纳税人需求的反应速度。因此要建立纳税人需求快速响应和反馈机制,应用信息技术搭建扁平化管理平台,通过征、管、查一线管理与服务活动,及时、全面地搜集纳税人需求,经需求传递和科学分析,有针对性地优化流程、梳理文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提高纳税人满意度。
(三)强化业务整合,弱化连接点。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没有割裂的管理个体,所有过程均相互关联,对系统中过程之间的联系、组合和相互作用也是一个连续的控制过程。因此,必须系统思考,对办税服务与税源管理、稽查等业务部门的关系进行全面梳理,强化衔接并予以文件化,实现程序化管理,从而保证每一环节及其接口都有规程、制度在规范制约,达到疏而不漏、衔接顺畅的效果。在业务整合的过程中,树立以办税服务为“风向标”的大服务理念,解决不同部门各自为战的问题,消除办税服务厅前台与征管查后台脱节的现象;在信息化平台的各模块软件设计上充分整合优化,提高平台集成化水平,改串行工作流程为并行工作流程,实现信息的一次处理与共享使用机制。只有当连接点弱化至无缝对接,业务流程真正畅通无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办税服务效率。
三、办税服务规范化管理推进工作中的关键因素
(一)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必须得到高层管理者支持
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是一个战略发展过程,必须得到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主管纳税服务的职能部门应根据税务部门纳税服务规划、纳税服务工作中心、纳税人诉求分析等制定周密的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报告给决策层以取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将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列为组织战略层面工作,以取得各部门各单位的协同配合。规范化建设计划应当以正式文件方式发布,以提高其执行效力。
(二)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是一个整合优化过程,要注意协调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引入与创新的关系。技术标准的引入不能脱离历史形成的实地情况全盘接受,而是要坚持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的核心理念,正确把握其实质,因地制宜,在继承中创新。二是统一标准与合理空间。标准的制定应避免一刀切,在达标规范基础上建立多级标准,为各地办税服务在规范基础上留有持续上升的空间。三是实体办税与虚拟办税配合。根据国际纳税服务发展趋势,网络办税服务厅将逐渐发展为办税服务的主导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实体办税服务厅趋于萎缩,选择到实体办税服务厅办税是纳税人的权利,网络办税的发展将带来征纳互动及信息共享便利,同时降低实体办税服务厅柜面压力,反将促使实体办税服务厅得以集中资源扩大预约服务、个性服务等多项功能,改善服务环境。
(三)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必须完善配套保障机制
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依赖全方位协调和支撑。办税服务是税务部门多层次多部门内循环中形成的服务链的终端产品,规范办税服务建设,实际上是以办税服务为起点和终点,进而规范整个征管流程,促进税收征管工作的优化。要实现规范化目标,必须同步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一要建立跨部门的管理团队,以办税服务联席会议、纳税咨询专家组等形式协同工作,提高服务的权威性;二要重视办税服务人才开发与培养策略,提升办税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同时加强社会合作,如与财政部门联合开展办税员培训,提高我国纳税人的办税能力;三要引入心理咨询,对前台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及时疏导;四要加速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网络办税配套管理,减少软件故障;五要有计划改进办税设施,使服务响应标准适时提高等等。
当然,办税服务规范化建设有一个从认识到提高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因此,需要全员参与,全程关注,持续推进。
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日
第五篇:关于加强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强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工会经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提高经审工会水平,在发挥经审组织的监督保障,维护工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段,对照《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对全县基层工会经审组织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加强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
一、工会经审工作基本情况
多年来,我县在经审组织组建上坚持“三同步”、“三统一”的工作思路,即经审组织与工会组织、经审组织同步筹备、同步审批、同步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单位逐步实现经审组织组建目标与工会组建目标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统一表彰,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经审组织网络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基层工会经费审查组织432个,专兼职经审干部1346人,经审会成员一般由工会干部、财会人员和审计人员组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认识不到位,经审监督难。
部分单位工会组织对经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经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来抓,对经审工作的重视、支持力度不够,在工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不能自觉按受经审会的监督,经审干部不敢监督,有些经审会对工会经费收支
和财产管理实施审查,往往流于形式,走过场。
2、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建设和工作开展情况不平衡。全县绝大多数单位在建立工会组织同时组建了经审组织,但工作开展情况差异较大:一是职工人数较多和垂直管理单位都建立了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组织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人员配备到位,管理规范,能较好地发挥经审监督的作用;二是职工人数较少、规模较小的单位虽成立了经审组织、配备了经审委员,但在经审工作制度建设、履行审查审计监督职责、工作规范等方面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部分非公企业在建会时按程序和要求组建了机构,但没有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独立的经费,没有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程,经审组织名不符实,作用难以发挥。
3、经审监督力度不够,审计质量不高。
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会领导对经审工作的不重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致合经审组织形同虚设,经审干部难有作为,有些经审干部怕得罪人,工作处于被动和应会状态缺乏主动性。二是经审干部多为兼职人员且不稳定,平时对工会经审业务知识不熟,在工作中难以指出存在的问题,与经审承担的审查监督职能不相适应。三是大部分基层工会经费不能独立管理,多由行政代管,经费开支由行政领导控制,本级经审会难以履行监督
职能,上级经审会来检查时,基层工会不能、不愿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致使审计质量大打折扣。四是工会经审组织无处罚权,工作中缺乏制约性、权威性。有的被审单位对经审会的审查意见和建议不够重视,对存在的问题未能认真整改,致使审查意见难以落实。
三、加强工会经审工作的建议
1、切实提高对经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领导。一提高领导对经审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工会财务管理不但是开展工会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工会开展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审会行使监督审查工会财务和工会固定资产的职权,是职代会赋予的神圣使命,经审会开展经审工作才能履责尽责。二是加强理论学习,熟悉业务。力求成为财务管理上和组织管理上的“内行”。目前,国家颁发了新的《会计法》和一些新的财务管理条例,对财务管理又赋予了新的内容。加强工会经费的管理和审查,不学习这些有关会计管理的法规,就难以做好经费的管理和审查工作。只有领导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熟悉了,对开展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工作才能真正地、充分地发挥经审会的作用。
2、建立健全各级工会经费审查组织。建立健全工会经审会组织,是开展工会经审工作的组织保证。发挥经审会的
作用,就要从经审会组织建设的自身抓起。一是经审会成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必和事业心,要敢于担负起组织和职工群众赋予的责任。不能有瞻前顾后怕担风险、怕得罪人的思想。二是要建立健全经审会的各项工作制度,制订经审会工作计划,使经审会有章可循、有事可做。要保证工作有计划,活动有内容。三是经审会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虽然经审会的成员都是兼职人员,但也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不明确,就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只有组织建立健全了,制度完善了,人员的职责范围划分了,分工明确了,才能使经审会正常地,健康地开展各项活动。
3、加强经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审查审计质量
一是严格按照全总制定的经费审查工作制度,规范审计行为,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二是制定相在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努力拓展经审工作,抓好对工会重大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整改措施的落实。三是结全工作实际,建立审计公示制度、重要事项通报制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四是积极参与同级工会财务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健全完善工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促进工会经济活动的科学管理与规范运作。五是定期开展经费审查活动。通过对同级工会及所属企事业单位的经费收支和与经费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审查,监督其贯彻执行党
和国家的财经政策、纪律、法规和工会财务工作的方针、规章制度。从而协助同级工会组织收好、管好、用好工会各项经费,管好工会财产。严肃财经法规,使工会经费得到更合理、有效的使用,使工会的企事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
4、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经审干部工作水平。一是根据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求,制定经审工作的考核、评比,定期对下级经审工作进行督促检查、量化考核和评比表彰。二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搞好分类指导,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抓点带面,提升工会经审工作整体水平。三是加强对经审干部的培训,通过对业务知识和实用操作技能的培训,使经审干部掌握审计监督技能,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做好经审工作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经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