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情民意——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建议
作者的话: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我们的国民、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牢记此训。希望本建议能呈报给民建中央,以便能引起当合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甚至再来一场“三反五反”运动,社会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前途。——位卑未敢忘忧国啊!
关于加强自律、科学决策,建设节约型政府的几点建议
常言道:家有万贯,坐吃山空。毛主席曾教导我们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如今,我们的国家富裕了,人民小康了,但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尤其是政府部门,在高规格改善办公条件、公款招待吃喝、出行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方面花了大量的纳税人的钱,特别是在市政工程上的大手笔和重复建设等方面的浪费更是骇人听闻的数字!因此,有必要吁请党中央、国务院监督各级政府加强自律、科学决策,切实建设节约型政府。
2005年以来,中央接连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系列政策措施。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相继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意义。这说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是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有限性矛盾的客观需要,是应对严峻的国际能源形势和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现实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要率先垂范,带头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政府,从而带动建设节约型社会进程的快速推进。现在的各级政府,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富有,一是严格的纳税体系保证了政府充足的资金渠道(比如每家每户住房办证的纳税数额相当巨大!);二是政府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圈地卖地、招商引资、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获得和截留的大量资金。可以说,政府现在是相当有钱的。较之于建国初期的勤俭节约办事的优良作风相比,我们的政府的确显得过于浪费,如:办公楼及其内的设施设备奢华、各级官员的用车规格偏高、公款吃喝动辄一桌数千元、公款订阅书看报纸重复浪费、出差的差旅住宿标准严重超标(所谓对等接待,全用公款)。更不能容忍的是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大手笔、大浪费,比如:武汉市正处在全面城市施工,有些路面工程刚建好又挖开;明知该处有地铁规划却还在建设其他项目等等等等枚不胜举,这叫花老百姓的血汗钱不心疼。由此看来,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省政务开支,提升城市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的科学性与持续性,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减少规划性和投资性浪费;严格财政管理,加强在办公支出上面的严格审计,并以此带动全市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项急需大力推进的重大工程。
针对当前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的在办公消费如召开会议、用水用电、办公用品等;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如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款招待;政府财政性投资项目建设如规划不合理决策不科学而造成的浪费和损失等等,存在的巨额浪费现象,特提出如下四项措施,以推进节约型政府的建设:
第一,善抓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各级政府和领导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意义;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安排,结合本地实际,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改革现行存在浪费现象的各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抓紧制定出台建设节约型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和各项工作制度,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指挥、协调和监督检查,认真抓好落实,切实抓出实效。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以“勤俭节约荣、以铺张浪费为耻”来要求和我教育全体党员干部。
第二,重抓职务消费管理。一是完善公务接待制度。严禁超范围、超标准接待;市级部门到各县(市、区)工作时,严格按标准接待;县级部门下基层工作时,坚持到乡镇机关食堂就餐,按规定缴纳伙食费;在村一级就餐时必须足额缴纳伙食费。二是探索公务用车改革,严格公务用车管理,有时一个领导外出车子送去空车返回,任务结束后还要空出开去接迎回来,浪费可想而知!务必制定出台有利于节约消费、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公务用车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全国统一,严禁超编制、超标准购车,鼓励使用节油型车辆;鼓励领导干部出差乘坐公共汽车,节约经费(指驾驶员住宿费、伙食费和车辆过路费等)所得的一定比例用于奖励出差本人,以减少公车及相关费用的支出;坚持车辆维修和保险招投标制度,完善车辆油耗考核管理;坚持用车事前请示制度,减少用车的随意性。
第三,狠抓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一直以来,政府性资金投资项目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模式,即先由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委会同财政局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政府审定,再由发改委提出年度投资计划,最后由建设单位组织基建班子进行建设。这种投资运作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政府性资金投资项目主要是由政府运用财政资金以拨款方式建设的,建设单位基本上是无偿使用资金而享有投资成果。这类投资项目的投资主体是政府,但在整个建设实施过程中,没有一个相应的部门或机构代表政府来履行管理和监督责任;而是由项目单位临时组建“指挥部”或“筹建办”一类的非法人机构负责建设。由于项目单位不承担筹措和运作资金的责任,以至不少单位吃政府财政投资的“大锅饭”,敞开口子花钱,使项目投资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给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总盘子平衡和计划安排带来很大难度。比如,这次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央下拨的150亿,武汉市和武昌区用在广场建设和旧城区里面工程改造的面子工程就存在极大地浪费和虚报。
二是项目超概算现象非常突出。由于项目建设单位只管花钱不用偿债,且目前大部分项目的使用单位同时又是建设单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只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就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导致项目投资一超再超,造成既成事实后再申请追加投资,使政府主管部门审定的投资额如同一纸空文。这种情况在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中普遍存在。
三是投资效率不高。上述状况表明,现行的财政投资管理机制还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改革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和迫切任务。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从前期决策、概预算审计、施工管理、财务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管理。政府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可实行“代建制”,即将有条件的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交给专业项目管理公司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对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性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通过项目法人招标或直接委托的形式选择有实力的企业组织实施,由这些公司代替业主对项目实施建设;政府职能重点放在项目决策、资金运筹和监督管理方面。
第四,常抓办公消费管理。一是节约会议经费支出。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合理安排会议议程、时间和参会人员,精简会议工作人员;除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重要纪念活动、大型表彰活动、重大外宣活动等重要会议外,一般不摆鲜花、不发笔和笔记本。二是加强办公用品管理。坚持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凡属应当实行政府统一采购的办公用品,均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采购;加强办公用品的登记、领用和保管,坚持修旧制度,能继续使用的不能淘汰,能重复使用的重复使用。三是节约用水。加速推广应用节水设施,加强用水设施的管护,用水应及时关好阀门、笼头,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有条件的地方,提倡用雨水浇灌花草树木。四是节约用电。逐步改造用电线路和设施,推广应用节能灯具;办公场所提量采用自然光照明,杜绝白昼灯、长照灯;禁止使用电脑玩游戏、牌类等娱乐活动;使用好办公设备后,及时关闭电源;空调的使用要严格遵循制度(现实是各级政府办公室的空调使用频率相当高,温度相当舒适)。五是节约用纸、用笔。严格纸张管理,会理安排纸质文件、信息、简报的印刷数量,坚持双面印刷;尽量在电脑上修改文稿;提倡使用钢笔、少用碳素笔或一次性签字笔。
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全党及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而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应当从建设节约型政府入手,充分发挥政府的表率示范作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可以说,建设节约型政府绝不是做一些表面工作就能完成的,这是一项长远而繁复的工程,也是关系到各级政府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
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 高级讲师、国家级科研项目参与者
中国民主建国会武汉市武昌区委会科技支部
副主任
涂向阳
联系电话:***、027-626906312010、7、10
第二篇:建设节约型政府:从何入手?
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制度环境,二是自身垂范。只有从建立制度和自身垂范等方面着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性节约,才能形成自我运行和不断完善的社会性节约机制。
一、政府应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创造制度环境
节约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是由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这一永恒矛盾决定的。唐朝诗人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就反映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制度对于节约的重要性。我国的基本国情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决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
1.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减少决策失误历史上,由于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在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最大的浪费出自于决策失误,比如1958年的“大跃进”。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相当重要。应不断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真正做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不决策,没有两个以上的比较方案不决策,没有经过专家学者的论证不决策”。完善咨询制度和政务公开机制,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发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及时纠正违法或不适当的决策。完善行政、司法监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决策的失误,并减少由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2.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当前,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表现为:一是部门间协调不够,条块分割,相互推诿,追求部门利益,延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二是缺乏主动性,上级不安排就坐等,上级不指示就不行动,上级不询问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就拖着不办,不深入调查研究,出了问题不承担责任;三是责任心不强,整天扯皮,使有序的工作变成了无序,少数人有章不循,随心所欲,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造成整体效率下降。
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建自律、高效的管理体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该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不该管的事情坚决放手,着力管好企业、社会、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公共事务。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并提高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速度、手段和效果。应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防止“越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规划和宏观引导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实施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框架,已有的相关立法比较原则笼
统,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有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也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
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规体系。一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进程;二是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研究制定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配套法规;三是制定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专项法规,建立完善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此外,要加强规划和宏观引导。构建节约型社会,在宏观层面上,要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要求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将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将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并将节约优先作为基本国策加以实施。
4.利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建设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和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配置。目前不合理的价格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应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有关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形成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机制,在提供普遍服务的同时,发挥价格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积极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的电价制度,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减少电力的浪费式消费。取消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补贴政策,取消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类优惠政策,取消按企业性质确定的优惠政策,取消资源及其产品的出口退税和其他优惠政策。综合平衡补贴政策的不同目标,设计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又符合经济社会目标的补贴政策。适时开征燃油税,减少大排量汽车快速增长,减少以低油价支撑沙石等低价值商品运输的倒贴现象。
调整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提高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关税税率,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煤炭及焦炭、电解铝、磷矿等国内紧缺且污染环境的产品出口;鼓励到国外建原料供应基地、合作开发及进口国内急需的大宗矿产品,鼓励进口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在国外建加工园区并优先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支持力度,研究有偿使用和节约资源以及抑制不合理消费的政策。增加公共财政对技术进步、社会保障、低收入人群等方面的财政补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尽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技术水平
加快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技术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通过国际贸易解决资源短缺和约束的矛盾,在扩大资源进口的同时,注重引进外部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减轻工业化对我国资源、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的压力。积极开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
领域的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少走弯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6.探索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并纳入对地方和政府的考核
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的官员要转变执政理念,走出盲目崇拜GDP的怪圈。在考核领导干部和地方的政绩时,不能只看GDP,不能只看“政绩指标”,还要看“绿色指标”,包括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指标,从而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创新统计制度,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方法中不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办法,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真正建立制度化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度,如绿色GDP核算方法和标准的统一规范制度、核算过程的监督管理制度、核算结果发布制度、核算的奖惩制度等。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没有制衡机制有关。当年毛泽东主席把贪污和浪费并列为极大的犯罪。这些年来,我们对贪污行为明确了贪污罪,对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的贪污犯还处以死刑;但对浪费行为却不追究任何法律责任。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制度缺陷。要节约就必须对不节约的人追究责任,对情节严重的甚至应当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才能达到制约浪费、厉行节约的目的。
二、自身垂范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建设节约型机关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政府机关带头,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前面,自觉做节约资源的表率。机关工作人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倡导节约,反对浪费。节约型机关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带领全社会做好资源节约工作。
国务院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件,国家发改委大力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然而,一些地方的“土政策”却不利于这一国策的实施。据200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全国依然有22个省市区的84个城市,以有损城市形象、造成交通拥堵等理由,对小排量汽车进行限制。这是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有关地方和城市,应严格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和要求,调整和清理过时的政策,形成节约型社会的长效机制。
要精简机构,走出“精简机构—人员膨胀—再精简机构—人员再膨胀”的怪圈,科学规定部门的职能范围,做到责、权、利相对等。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能否奏效,关键在于执政党和政府的身体力行。我国的人口膨胀,因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有所遏制,但“公务员膨胀”迄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官民比例偏高,机关大楼“鹤立鸡群”,一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造成极大浪费的现象,应当坚决加以扭转。
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点水,看似小事,但它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却不小。长期以来,各类机关在工作中的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我们知道,一个人花自己的资源会比较节约,而花费别人的资源时,往往不太注意节约。这就需要通过完善制度环境,使得资源收益与成本相符,通过体制和机制约束个人行为。“节约型政府”不仅
需要政府少建一些楼堂馆所,政府机构少用电、少用水、少用纸等,更需要的是政府公务员对“纳税人的钱”有尊重意识、节约意识和理财意识。因为对公共财政的软约束,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花起“公家的钱”来,远没有用私人的钱那么精打细算。公款吃喝,文山会海,形形色色的浪费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应大力推进政府机关的节电、节水、节油、节材、垃圾回收等工作,尽量精简会议和核减文件发放数量,杜绝重形式、比规模、讲排场等铺张浪费,能通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解决问题的,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从严格控制办公费用着手,提高现代化办公工具利用效率,通过政府采购和经费包干等制度,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节约型机关。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起节约资源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应从政府做起,从领导做起,从小事做起。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从道德层面倡导节约,谴责浪费,实际上这是不够的。从制度安排上,一方面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觉节约,珍惜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处罚让每个人羞于浪费、不敢浪费,并为浪费承担责任!我国有13亿人口,基数之大决定了浪费一点可能是灾难,而节约一点则是财富和希望。应通过宣传教育,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第三篇:建设节约型机构的建议
关于建设节约型机构的建议
节能工作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为推动公共机构(指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节能,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社会节能中的表率作用,2008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2009年2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9‟11号)。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需要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加大贯彻力度、深化推进,为此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节能工作的责任感
应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管理政策和规定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建设节约型机关重要意义的认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温家宝总理关于“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带头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的要求,切实增强做好节能工作的责任感。
二、突出重点,明确目标,进一步落实节能降耗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是抓好用电节约工作。加快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在公共机构推广使用节能型照明灯具,更换非节能灯具;加强用电管理,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加装自动控制开关,办公室、会议室要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自觉节约照明和各类电器的用电;合理设置电子显示屏和景观灯的使用。二是抓好供水系统节能管理。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防止“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新建和改造项目应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三是抓好公务车辆节能管理。严格按照要求配备公务用车,加强公务车辆编制管理;实行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加强日常管理,完善公务车辆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所有新建、改扩建和装修改造的机关住宅和办公楼项目,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规划、设计、评审、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同时,应优先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扩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充分考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低能耗绿色建筑。
三、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抓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落实
一是设置节能管理岗位。建立公共机构节能管理组织网络,成立专门机构,设置节能管理岗位,由编办按要求核定编制和职数,建立联络员工作制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节能管理体系。二是建立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建立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把统计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机关各公共机构要进一步完善能
耗统计工作和相关管理制度,建立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管理台帐和信息数据库。三是制定能源资源消耗定额标准。建议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市财政局、审计局等有关单位,尽快研究制定《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建立科学的能耗报告、能耗公示制度,遏制公共机构不合理能耗的增长。四是建立节能目标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公共机构的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将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公共机构综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由政府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并将结果作为政府“绩效考评项目”计入总分和“文明单位”的重要考核内容。第二,要实行公共机构能耗审计制度。根据《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国家有关的节能法规和标准,每年对公共机构用能单位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检验、核查和分析评价,并形成能源审计报告,推动公共机构挖掘节能潜力,改进用能管理,降低能耗水平。第三,要建立健全节能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目标执行过程的监控,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抓好检查与考评,真正做到工作有人抓、节能有目标、考核有数据、管理有规范,并形成科学管理、规范运行的节能格局。
第四篇: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开始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开始
日前,安徽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全省节能法律法规执行检查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安徽省机关办公建筑年均耗电量是普通居民住宅的5倍,公共机构仍然是节能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12月16日《江淮晨报》)
政府机关作为社会的组织和管理者,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各级政府机关普遍不节约的现状,也正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障碍之一。2007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布会披露,重庆市级机关人均耗电量是城镇居民的10.6倍、农民的36倍;2008年,北京市建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机关办公建筑平均耗电量是普通居民住宅的10至20倍……类似新闻不断冲击人们的视线,政府部门尚且如此铺张浪费,又如何要求普通民众厉行节约?如果这样的状况得不到根本性改变,诸如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之类的倡导无疑会显得格外苍白。
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而要想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就必须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政府不仅是政府自身良好形象的一种体现,更会对社会起到一种积极的示范意义,从而引领社会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
节约型政府的第二重意义在于,由此将有利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制度环境。任何浪费都因人而产生,浪费者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越多,其所造就的浪费也可能越大。建设节约型政府,首先需要从约束公权力着手。在逐步完善相关监督和问责机制之后,不仅政府部门内部的浪费可以得到遏制,对于其他各行各业所存在的浪费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而节约型政府内部的主管部门也可以理直气壮实施监管。
节约型政府的另一重意义在于,此举将有利于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豪华办公、跑冒滴漏等“显性浪费”相比,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复或越位所造成的“隐性浪费”同样不容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体制性的节俭就是最大的节俭。建立节约型政府,必然意味着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由此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推进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从而实现“廉价政府”的制度保证。
当前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由此意味着政府与公民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民依法缴纳税收。从这种角度来看,政府节约与否不仅体现出对能源的态度,更是直接反映出对待纳税人的尊重与否。建设节约型政府,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能耗,而且体现出对纳税人的税金以及蕴涵于其中的劳动价值的尊重。因此,节约型政府的意义并不在于单纯节能降耗,更是体现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而节约型政府在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同时,还将有助于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服务质量。在追求服务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实现公共服务最大化,这本身就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意。政府部门所具有特殊的地位,决定了能否真正建设节约型政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础和关键。节约型社会需要“廉价政府”,节约,理应先从政府部门做起。
第五篇:对贫困地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作为贫困落后地区,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新要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机融合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对于缩小差距、加快发展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欲建节约型社会,首先应从建设节约型政府入手,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教育,积极倡导,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建设节
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贫困山区基础条件差,资源短缺,发展滞后,更需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氛围。一是大力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教育,使全社会了解到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的资源状况和供求矛盾的严峻形势,增强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使其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而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二是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思想,宣传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好风气,树立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加快推进形成节约的社会风尚。三是大力开展“节约行动在身边”活动,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使每个公民都积极自觉参与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一度电做起,追寻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确立一条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发扬民主,科学决策,严防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眼前利益,克服生产中的粗放经营、盲目发展,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力求做到科学决策。一是坚持民本位思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增强宗旨意识,淡薄名利思想,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努力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坚持制度建设,规范决策程序,完善议事规则,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好“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方法,在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程、重大事项和主要问题实施决策之前,必须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完善决策内容,预测决策效果,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浪费。
三、综合利用,循环开发,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贫困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如何围绕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做好村镇建设集约用地的规划和控制,严禁毁田烧砖,促进农村集约用地。二是持之一恒地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贫困落后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力。要树立经济发展的效益观和生态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四是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大力开展节水活动,积极推进作物秸杆、牲畜粪便等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建设沼气工程,使之成为农村的补充和替代能源。
四、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加强节约型政府机关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政府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做好节约表率。政府机关要转变观念,以身作则,从严格控制办公费用入手,实行政府“阳光”采购,严格控制公务招待支出,提高现代化办公工具利用效率等,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节约型机关,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要精简文件、会议,大力开展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和无纸化办公,提倡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提倡套开会议、多开电视电话会,严禁文山会海,努力追求“敬字惜纸”。动员号召全体干部积极投身于节约活动,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模范。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节约长效机制。加强对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以长效机制推动节约工作有效开展。把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十一·五”
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把节约工作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为主要内容,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转变政府职能,节约社会管理成本。
加快推进机构改革,精兵减政,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负担;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控制好人口增长,实现人口总量控制与经济发展的最优组合;加强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好当地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