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地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思考(5篇可选)

时间:2019-05-15 05:18: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贫困地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贫困地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思考》。

第一篇:对贫困地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作为贫困落后地区,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新要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机融合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对于缩小差距、加快发展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欲建节约型社会,首先应从建设节约型政府入手,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教育,积极倡导,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贫困山区基础条件差,资源短缺,发展滞后,更需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氛围。一是大力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教育,使全社会了解到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的资源状况和供求矛盾的严峻形势,增强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使其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而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二是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思想,宣传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好风气,树立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加快推进形成节约的社会风尚。三是大力开展“节约行动在身边”活动,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使每个公民都积极自觉参与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一度电做起,追寻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确立一条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发扬民主,科学决策,严防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眼前利益,克服生产中的粗放经营、盲目发展,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力求做到科学决策。一是坚持民本位思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增强宗旨意识,淡薄名利思想,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努力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坚持制度建设,规范决策程序,完善议事规则,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好“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方法,在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程、重大事项和主要问题实施决策之前,必须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完善决策内容,预测决策效果,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浪费。

三、综合利用,循环开发,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贫困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如何围绕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做好村镇建设集约用地的规划和控制,严禁毁田烧砖,促进农村集约用地。二是持之一恒地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贫困落后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力。要树立经济发展的效益观和生态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四是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大力开展节水活动,积极推进作物秸杆、牲畜粪便等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建设沼气工程,使之成为农村的补充和替代能源。

四、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加强节约型政府机关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政府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做好节约表率。政府机关要转变观念,以身作则,从严格控制办公费用入手,实行政府“阳光”采购,严格控制公务招待支出,提高现代化办公工具利用效率等,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节约型机关,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要精简文件、会议,大力开展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和无纸化办公,提倡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提倡套开会议、多开电视电话会,严禁文山会海,努力追求“敬字惜纸”。动员号召全体干部积极投身于节约活动,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模范。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节约长效机制。加强对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以长效机制推动节约工作有效开展。把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把节约工作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为主要内容,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转变政府职能,节约社会管理成本。加快推进机构改革,精兵减政

第二篇:对贫困地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作为贫困落后地区,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新要求,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机融合于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对于缩小差距、加快发展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欲建节约型社会,首先应从建设节约型政府入手,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教育,积极倡导,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建设节

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贫困山区基础条件差,资源短缺,发展滞后,更需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正确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节约氛围。一是大力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宣传教育,使全社会了解到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的基本国情,以及我国的资源状况和供求矛盾的严峻形势,增强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使其认识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从而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二是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思想,宣传艰苦朴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好传统、好风气,树立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加快推进形成节约的社会风尚。三是大力开展“节约行动在身边”活动,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树立科学的消费观,使每个公民都积极自觉参与到建设节约型社会中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滴水、一粒米、一张纸、一度电做起,追寻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确立一条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发扬民主,科学决策,严防决策失误造成的浪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发展中的短期行为、眼前利益,克服生产中的粗放经营、盲目发展,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力求做到科学决策。一是坚持民本位思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增强宗旨意识,淡薄名利思想,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决策的依据,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努力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坚持制度建设,规范决策程序,完善议事规则,提高政府决策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好“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工作方法,在对事关全局的重点工程、重大事项和主要问题实施决策之前,必须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完善决策内容,预测决策效果,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浪费。

三、综合利用,循环开发,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贫困落后地区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如何围绕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度。继续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做好村镇建设集约用地的规划和控制,严禁毁田烧砖,促进农村集约用地。二是持之一恒地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贫困落后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力。要树立经济发展的效益观和生态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系统质量,恢复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环境承载能力,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大力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四是积极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大力开展节水活动,积极推进作物秸杆、牲畜粪便等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建设沼气工程,使之成为农村的补充和替代能源。

四、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加强节约型政府机关建设。温家宝总理指出:“政府带头节约资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任务,又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是政府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做好节约表率。政府机关要转变观念,以身作则,从严格控制办公费用入手,实行政府“阳光”采购,严格控制公务招待支出,提高现代化办公工具利用效率等,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节约型机关,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要精简文件、会议,大力开展电子政务、网上办公和无纸化办公,提倡少开会、开短会、讲短话,提倡套开会议、多开电视电话会,严禁文山会海,努力追求“敬字惜纸”。动员号召全体干部积极投身于节约活动,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模范。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节约长效机制。加强对节约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干部绩效考核机制,以长效机制推动节约工作有效开展。把加快建立节约型社会作为“十一·五”

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把节约工作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为主要内容,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转变政府职能,节约社会管理成本。

加快推进机构改革,精兵减政,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减轻财政负担;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控制好人口增长,实现人口总量控制与经济发展的最优组合;加强污染防治力度,保护好当地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裴国智

贫困地区在实现生产发展上,伴随各地基层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增收普遍缺乏强有力产业支撑的矛盾日益显现,从而使该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更为艰巨,道路更加漫长。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和矛盾,对于贫困地区建设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一家一户的传统土地承包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为解决温饱,强调“人人都得有地种”的目标导向,让一部分本已离开农业从事非农产业的进城农民和人少地多农户将维持性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造成农村土地流转一再受阻,从而形成“户户都种粮”的既定事实,在当前农村土地30年不变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政策条件下,不仅让基层政府在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场看似一切有利于农民的博弈中,陷入了“自己的手掌拍自己嘴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也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因“无地可调”而难以摆脱传统粮食种植的怪圈。

第二,城市化进程当中,贫困地区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匮乏与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实质上是农村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这样在工业和城镇化大量扩张发展的同时,抽取广大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同时,被贫困地区称为“铁杆庄稼”的劳务输出,因其显著的增收贡献能力,事实上已变成农村大多数较高素质劳动力重要的谋生途径,而且随着城市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局势还将进一步加剧,使得目前原本劳动力素质不高,建设现代农业急需高素质新型农民的贫困山区发展特色

产业因“无人可行”而跨不出规模约束的怪圈。

第三,在实现生产发展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贫困地区农村部分基层干部受“重政绩,轻实绩;重村庄治理,轻生产建设;重行政命令,轻示范诱导;重富裕村组,轻贫穷村组”的传统思维影响,对制定生产发展规划认识不充分,要么缺乏科学长远的生产发展规划,要么制定的规划因缺乏科学性或其他原因而被随意更改。今天搞养殖业,明天又提倡种植业的普遍现状,既不能促进农民增收,更难以真正调动起农民个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第四,贫困地区随着国家一系列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建设,在不断提高本地区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助长了一部分农民群众过多的依赖和过高的期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短时期内难以发挥建设新农村的主导作用。

第五,目前农村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一般都注重于产后销售环节,而在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等方面还基本处于盲区,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对贫困地区来讲,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引导农民彻底改变老传统老经验老办法种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更要以发展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和目标,建立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指导原则和方法,(一)进行思想宣传和发动必须讲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认识也是生产力。对贫困地区来讲,受长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和民主意识以及自卑自贱的低层次文化心理的影响,特别是长期国家扶贫投资的负面效应,面对农村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迁和市场需求、国际经济大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已由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以前,单一的没饭吃、没屋住、没衣穿扩大到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等各个领域,体现在思想认识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谁

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等系统问题,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解,有的甚至片面地将建设新农村理解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的特殊扶贫项目,而抱有等待观望、靠政府、靠投资的“一等二靠”思想。宣传讲实质,就是针对上述倾向,做好群众的思想发动,让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对上述问题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既明白时代赋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广泛的内容和任务,又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从而唤醒他们心灵深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空前高涨的积极性,调到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源动力,最终树立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二)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必须讲实情。当前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条件和环境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源和经济条件,而是更多受制于外部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市场需求及其发展变化。生产发展规划位居新农村规划之首,为顺应当前贫困地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加快发展的需要,既要面对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强调遵从地方的内部实情;又要面对市场,突出特色,强调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实情。因此,制定的生产发展规划既要有各种生产要素为支撑,保障能实现;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力争有实效,才能有效维护规划的严肃性,避免生产发展过程中,盲目随从和人为变更的随意性,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

(三)发展措施和实施必须讲实惠。发展生产是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一家一户经营条件下,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建设进程,让广大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一是以推进进城农民的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办法。针对目前农村土地的利用现状,在不断调整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准物权性质的流转市场建设的同时,通过给予哪些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让给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农业经营大户的进城农民一定的现金直补,提高国家直补资金使用的公平

性和实效性,开创促进土地流转和保障进城农民利益的双赢之路。二是以当前农业经营大户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对农民的直补政策。根据不同农户经营状况,变以往的“均等型直补”为“条件型直补”,通过制定较为详细的分类补助标准,提高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各类经营大户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有钱可赚,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排头兵和生力军,真正发挥示范推广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其他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三是以提高基层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服务水平为突破口,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决杜绝“大喊口号、空讲大话、乱树典型”的形式主义。要结合整村推进,积极实施产业扶贫,通过“帮扶一批资金、扶持一批项目、推广一项技术、带强一个班子、搞活一方产业”的硬措施,切实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提高农民生产技能,保障他们得到生产发展的更多实惠。

(四)评价发展结果必须讲实绩。发展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有发展必然有成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绩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前提的“民心工程”,而不是为某些领导个人升迁服务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对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来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公正的评价方法,是正确展示他们的工作实绩,引导和培养他们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前提。因此,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政绩”考核体系,解决好“如何考核政绩的问题”,对于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宁夏隆德县委政策研究室裴国智

第四篇: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一、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

贫困地区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集中成片分布的地区。贫困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通常也称为“老、少、边、穷”地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灾害频繁,生态脆弱。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气候多变,多灾、缺水、缺热、缺氧、少光等,并直接导致了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农用耕地少,生产条件差。贫困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面积大,宜农耕地比例小,而且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矿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偏低。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凡是贫困地区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比较普遍。贫困地区由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流行,致使人口素质偏低;而早婚、近亲结婚和换婚现象,使得弱智痴呆病患严重。

4、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和边远地区,公路密度低,质量差,很多时候晴通雨阻。由于交通不便,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更难,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5、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困难。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生产力水平低下,耕作粗糙,掠夺性经营,致使农村耕地“浅”“瘦”“劣”问题突出。“浅”指耕作层浅薄,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蓄水保肥能力差;“瘦”指土壤养分含量低;“劣”指农民不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土壤养分下降,板结严重,孔隙失调,土地质量变劣。土壤地力衰退已成为贫困地区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一大障碍。

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农民商品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十分淡薄,大多处于自给但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几亩薄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对这种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形象描绘。贫困地区普遍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大多靠国家的补贴过日子,中央财政补贴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

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

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和边境地带,扶贫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体现。而贫困的长期困扰,与发达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有可能转化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安定团结局面产生消极的影响。

贫困地区大部分是老革命根据地,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今天我们能成为一个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老革命根据地人民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因此,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求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其农村求之;必农村之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焉。”建设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之举,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1.优化地区政府行为。首先是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贫困地区各级干部的培训。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考虑到与生产要素的组合,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造就一批人才,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立一个好支部”反映了村民的愿望。其次是优化贫困地区发展的经济环境。鉴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的扶植,国家宜在财政,金融信贷、所有制结构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最后是促进政府经济行为向理性化转变。贫困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政府要担负起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责,促进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2、实事求是制定规划。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

一、自然条件不同,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探寻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在不同地区制定发展规划时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资源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电资源、森林资源、农作物资源,这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其次是市场环境,包括地区区位,交通状况,产品集散地与产地距离,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以及市场需求量等等。再次是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不能超过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而盲目发展。最后是考虑农民的综合素质,规划一些简单易行,投资适度,经营管理要求不高的项目。

3、组织农民建设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得到实惠,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农村有大批曾在外打过工、当过兵的能人,他们有知识、有胆略、有远见、有市场经济意识、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鼓励和支持他们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聪明才智,寻找适宜本乡本土发展经济的各种路向,树立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的先进模范。通过这些典型实例,激发广大农户积极投身生产建设,走上生活宽裕的幸福之路。

4、调整结构,改善生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失衡。根据生态农业发展需求,在今后的农业结构调整中,逐步退耕还林、还牧、还园,确保生态平衡。同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同时,严格监管耕地任意转化为园、林、牧地;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将大片水地、平地、好地改为其它用地。

5、合理开发,平衡耕地供求。平衡耕地供求,首要的是合理开发复垦。根据每一个山

乡的具体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开发:(1)实行耕地“占补挂钩”政策,即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开发出不少于所占面积且符合质量标准的耕地;(2)坚持“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政策,三年内免征有关税费,50年使用权不变。(3)招商引资、群众自筹、集体补贴、政府资助等多种筹资渠道并存,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发造地的积极性。

(4)后备资源开发为耕地的,或废弃地、塌陷地、空闲地复垦为耕地的,政府要组织土地、农业、水利、财政等职能部门验收,验收合格要及时发放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使用证,为开发者排除后顾之忧。其次是改造中低产田。按照耕地立地条件与坡度状况,实行人工水平梯田、机修梯田等工程与山地林网、生物经济埂等农田生物防护工程相配套,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低产田开发治理的经济、生态、社会最佳效益。

6、推动特色产业发展。(1)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抓好良种及特色农业的培育;运用生物措施、农艺措施、工程措施搞好特色农产品栽培;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检疫工作,树立精品意识,实施名牌战略。(2)对龙头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在其起步阶段应给予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优惠政策。特别应在特产税征收方面给予龙头企业必要的优惠,以使其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和完善特色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发展农民经纪人销售队伍。

7、积极改善投资环境。贫困地区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差,人才智力条件弱,政策环境不够灵活宽松。因此,应加快交通、通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教育科技作为战略重点,办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以适应当前经济启动、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应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如根据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尤其是对一些依靠资源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更应予以优惠。

8、加强区域合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做强做大贫困地区的各种产业,争取获得全方位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第五篇:建设节约型政府:从何入手?

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有利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制度环境,二是自身垂范。只有从建立制度和自身垂范等方面着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性节约,才能形成自我运行和不断完善的社会性节约机制。

一、政府应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创造制度环境

节约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这是由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这一永恒矛盾决定的。唐朝诗人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这就反映古人已经认识到了制度对于节约的重要性。我国的基本国情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决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

1.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减少决策失误历史上,由于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在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最大的浪费出自于决策失误,比如1958年的“大跃进”。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相当重要。应不断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真正做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不决策,没有两个以上的比较方案不决策,没有经过专家学者的论证不决策”。完善咨询制度和政务公开机制,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发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和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及时纠正违法或不适当的决策。完善行政、司法监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决策的失误,并减少由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2.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当前,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表现为:一是部门间协调不够,条块分割,相互推诿,追求部门利益,延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小问题拖成了大问题;二是缺乏主动性,上级不安排就坐等,上级不指示就不行动,上级不询问就不汇报,上级不检查就拖着不办,不深入调查研究,出了问题不承担责任;三是责任心不强,整天扯皮,使有序的工作变成了无序,少数人有章不循,随心所欲,不重视日常规范管理,造成整体效率下降。

因此,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构建自律、高效的管理体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该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不该管的事情坚决放手,着力管好企业、社会、市场管不了、管不好的公共事务。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并提高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速度、手段和效果。应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防止“越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规划和宏观引导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实施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框架,已有的相关立法比较原则笼

统,相关法律之间存在着不够协调、有的配套措施不到位、有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也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等技术法规。

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规体系。一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进程;二是制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研究制定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配套法规;三是制定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专项法规,建立完善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此外,要加强规划和宏观引导。构建节约型社会,在宏观层面上,要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要求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将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将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并将节约优先作为基本国策加以实施。

4.利用价格杠杆和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

建设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和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配置。目前不合理的价格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应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有关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形成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机制,在提供普遍服务的同时,发挥价格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积极推进峰谷分时、丰枯分季的电价制度,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减少电力的浪费式消费。取消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补贴政策,取消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类优惠政策,取消按企业性质确定的优惠政策,取消资源及其产品的出口退税和其他优惠政策。综合平衡补贴政策的不同目标,设计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又符合经济社会目标的补贴政策。适时开征燃油税,减少大排量汽车快速增长,减少以低油价支撑沙石等低价值商品运输的倒贴现象。

调整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提高那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资源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关税税率,逐步减少直至取消煤炭及焦炭、电解铝、磷矿等国内紧缺且污染环境的产品出口;鼓励到国外建原料供应基地、合作开发及进口国内急需的大宗矿产品,鼓励进口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在国外建加工园区并优先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公共财政要加大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支持力度,研究有偿使用和节约资源以及抑制不合理消费的政策。增加公共财政对技术进步、社会保障、低收入人群等方面的财政补贴,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尽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技术水平

加快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加大科技投入,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大力研究和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绿色能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提高全社会的整体技术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政策,通过国际贸易解决资源短缺和约束的矛盾,在扩大资源进口的同时,注重引进外部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理念,减轻工业化对我国资源、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的压力。积极开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

领域的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少走弯路,走出一条符合我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6.探索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并纳入对地方和政府的考核

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的官员要转变执政理念,走出盲目崇拜GDP的怪圈。在考核领导干部和地方的政绩时,不能只看GDP,不能只看“政绩指标”,还要看“绿色指标”,包括资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指标,从而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应该加快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点和总结。创新统计制度,改变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DP)统计方法中不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损失的核算办法,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真正建立制度化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制度,如绿色GDP核算方法和标准的统一规范制度、核算过程的监督管理制度、核算结果发布制度、核算的奖惩制度等。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没有制衡机制有关。当年毛泽东主席把贪污和浪费并列为极大的犯罪。这些年来,我们对贪污行为明确了贪污罪,对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的贪污犯还处以死刑;但对浪费行为却不追究任何法律责任。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制度缺陷。要节约就必须对不节约的人追究责任,对情节严重的甚至应当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才能达到制约浪费、厉行节约的目的。

二、自身垂范是建设节约型政府的重要内容

建设节约型机关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政府机关带头,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走在前面,自觉做节约资源的表率。机关工作人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倡导节约,反对浪费。节约型机关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带领全社会做好资源节约工作。

国务院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件,国家发改委大力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然而,一些地方的“土政策”却不利于这一国策的实施。据2005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全国依然有22个省市区的84个城市,以有损城市形象、造成交通拥堵等理由,对小排量汽车进行限制。这是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有关地方和城市,应严格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和要求,调整和清理过时的政策,形成节约型社会的长效机制。

要精简机构,走出“精简机构—人员膨胀—再精简机构—人员再膨胀”的怪圈,科学规定部门的职能范围,做到责、权、利相对等。建设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能否奏效,关键在于执政党和政府的身体力行。我国的人口膨胀,因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有所遏制,但“公务员膨胀”迄今仍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官民比例偏高,机关大楼“鹤立鸡群”,一些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造成极大浪费的现象,应当坚决加以扭转。

政府部门和公务员要带头做好节约工作。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点水,看似小事,但它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却不小。长期以来,各类机关在工作中的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我们知道,一个人花自己的资源会比较节约,而花费别人的资源时,往往不太注意节约。这就需要通过完善制度环境,使得资源收益与成本相符,通过体制和机制约束个人行为。“节约型政府”不仅

需要政府少建一些楼堂馆所,政府机构少用电、少用水、少用纸等,更需要的是政府公务员对“纳税人的钱”有尊重意识、节约意识和理财意识。因为对公共财政的软约束,一些地方的政府官员花起“公家的钱”来,远没有用私人的钱那么精打细算。公款吃喝,文山会海,形形色色的浪费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应大力推进政府机关的节电、节水、节油、节材、垃圾回收等工作,尽量精简会议和核减文件发放数量,杜绝重形式、比规模、讲排场等铺张浪费,能通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解决问题的,要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从严格控制办公费用着手,提高现代化办公工具利用效率,通过政府采购和经费包干等制度,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节约型机关。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起节约资源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应从政府做起,从领导做起,从小事做起。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从道德层面倡导节约,谴责浪费,实际上这是不够的。从制度安排上,一方面使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觉节约,珍惜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处罚让每个人羞于浪费、不敢浪费,并为浪费承担责任!我国有13亿人口,基数之大决定了浪费一点可能是灾难,而节约一点则是财富和希望。应通过宣传教育,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下载对贫困地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思考(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贫困地区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思考(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继续教育学部 毕业论文 题 目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姓 名 杨 帆 考 籍 号 9*** 专业、班级 公共事业管理2009级 联 系 电话 ***......

    对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

    对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 望谟县纪委办公室 摘要:边远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对我国整体推进现代化事业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

    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对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学的思考 ○ 王 岚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但素质教育的春风并没有吹进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现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美术教......

    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一般来讲,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相对发达的必然产物。对贫困地区而言,农业产业化既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又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但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

    节约型园区建设的思考(精选)

    关于棋盘井工业园区发展循环产业链、 建设节约型园区的几点思考发展循环产业链、建设节约型园区是鄂尔多斯集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节约型警营实践思考5篇

    建设节约型社会, 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物质......

    建设节约型矿井的几点思考

    建设节约型矿井的几点思考 建设节约型矿井的几点思考节约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大兴节俭之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每个公民和组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办公室建设节约型机关实施意见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