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人士发动的,主要思想是三民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人士发动的,主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历史条件
第一、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第二、经济条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第三、政治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随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第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如何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架起一座桥梁,打开一个通道。胜利法宝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历史意义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1)相同点:A、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D、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E、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A、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B、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从君主立宪制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思想武器,以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C、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D、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上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E、所属世界革命的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篇: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与就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革命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2)时代条件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3)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4)革命目标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篇: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试题: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中国封建统治,教训了外国侵略者。戊戌变法则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两大目标提到了全新的高度,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去。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终以失败而告终,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的剧烈变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如下:在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和思想演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四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使革命向前发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的统治,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消灭资产阶级,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是不能实现的。在革命前途问题上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认为民主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无产阶级只能在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通过合法斗争聚结力量,到一定时候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一种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3]
第五篇:旧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史前期 第一阶段(1840-1894甲午战争前)
一、线索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㈠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鸦片贸易
① 原因:英国扭转贸易逆差。
② 危害:大量白银外流,损害人民身体健康,激化阶级矛盾 ③ 虎门销烟:1839年6月,林则徐 ⑵ 战争爆发的原因
① 根本原因:英国需要市场原料 ②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⑶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 ①《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
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建立租界,⑷危害: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两半社会开始形成。㈡ 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时间:1856-1860 ⑵经过:北京被英法联军占领,火烧圆明园 ⑶目的:继续扩大侵略权利。⑷结果 《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
① 内容:十一口通商,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往来,外国
公使进北京
② 危害:两半社会程度加深。
二、线索二:中国社会的变化;
㈠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㈡经济结构的变化:
⑴自然经济的开始解体,织与耕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加大,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3)列强利用低关税,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走私鸦片,掠夺原料,早期资本输出。
⑵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原因ⅰ自然经济的开始瓦解,为民资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劳动力。
ⅱ外商企业的利润刺激和洋务企业技术的诱导。②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
③地位:夹缝中生存,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始终不是主导地位。
④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没有资金,技术,设备简陋,分布不平衡,不得不依靠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但又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妥协性。
⑤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⑶社会结构的变化: ①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②
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外国在中国开设的企业,19世纪的40、50年代。
③ 线索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和斗争。㈠农民阶级的探索:
⑴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天灾人祸.②经过:ⅰ: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运动开始。
ⅱ:1853年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与清廷对峙
ⅲ: 1856年,太平军军事进入全盛时期。
ⅳ:1856年,天京变乱,天平天国由胜转衰
ⅴ:1864年,天京陷落,天平天国失败。③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
ⅱ 目标: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建立无处不均匀,无处不温暖的理想社会。ⅲ: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纲领,反映了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ⅳ:由于没有经济基础,所以不能实现。④ 资政新篇。洪仁轩
ⅰ中国人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ⅱ由于没有阶级基础,所以不能实行。
⑤影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破坏了江南经济。⑥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㈡地主阶级的探索,⑴新思潮的萌发------开眼看世界
① 背景:1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2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在严峻的社会面前,开始怀疑“尽善尽美的天朝上国思想”,思考怎样维护国家的独立。
ⅰ代表人物:⒈林则徐主要活动:在广州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出版了《四洲志》
⒉魏源主要活动:在《四洲志》基础上。写出了,《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ⅲ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ⅳ影响及局限性:开启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没有付诸实践。⑵洋务运动:1861, ①背景;内忧外患 ②目的:维护统治
③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ⅳ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④代表人物:曾 李 张之洞 左宗堂
⑤前期:口号:自强,兴办军事工业,代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湖北枪炮厂,安庆内军械所
⑥后期:口号:求富。兴办民用工业,代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⑦其他内容:兴办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幼童留学。⑧评价:ⅰ开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ⅱ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了人才
ⅲ一定程度上抵御西方的经济侵略
ⅳ刺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ⅴ只学技术不学制度,ⅵ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布局分散,只在东南沿海
⑨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第二阶段(1894-1900)
一 线索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㈠甲午中日战争 ⑴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提出了瓜分世界的要求。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对外扩张,制定大陆政策,把中国和朝鲜定位侵略的主要目标
⑵经过:①陆战(平壤,辽东)
海战(丰岛,黄海,威海卫)
②第一阶段:ⅰ丰岛海战
ⅱ平壤战役:
③第二阶段 ⅰ黄海海战
ⅱ辽东战役;ⅲ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 》
①时间:1895年。
②内容:ⅰ割三岛(辽东,台湾,澎湖列)
ⅱ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
ⅲ开放重庆和沙市为通商口岸。
ⅳ同意日本人到中国内地开工厂,免收内地税 ⑷危害:① 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②
刺激了列强瓜分野心,掀起瓜分狂潮
③ 清政府为了偿还赔款,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财政和经济张謇
④重庆等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⑤ 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线索二:中国社会的变化; ㈠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为民资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劳动力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掀起办厂的高潮。
③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 线索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和斗争
㈠维新变法运动: ⑴背景 ①民族危机的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
⑵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①早期维新思想
ⅰ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ⅱ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ⅲ主张:
1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2文化方面,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3政治方面,主张君主立宪,批判洋务派只学技术不学制度的皮毛之举。遗其体,求其用
评价: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反应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
就事论事,没有付诸实践,不敢与清政府直接交锋,②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ⅰ将西方资本主义的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ⅱ代表作:《新学伪经考》(1891)、孔子改制考》(1892)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③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ⅰ代表作:《变法通议》以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论述了变法是“天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的道理。
ⅱ主张:“伸民权”、“ 建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ⅲ提出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和封建官僚制度。
④谭嗣同的维新思想
ⅰ代表作:《仁学》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ⅰ代表作:《天演论》借助达尔文的进化论,宣传自己的维新变法思想 ⑶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①“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运动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保种,保国,保教(1895年4月)
ⅰ创办报刊、学堂、组织学会:北京《中外纪闻》、强学会,《强学报》、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
ⅱ《应诏统筹全局折》——维新变法运动的施政纲领。②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ⅰ 时间和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ⅱ 变法内容:
(1)政治上:裁汰冗员,撤销闲散机构,允许旗人自谋生路,允许官
民上书言事,(2)经济上:编制预算,设立农工商总局,修筑铁路,鼓励兴办实业,奖励发明
(3)军事上:精炼陆军,改练洋操,使用洋枪。裁减绿营,节省军饷
等,(4)教育上:废除八股,改革科举考试,设立京师大学堂。
评价:⒈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等君主立宪的内容 ⒉ 变法内容操之过急,⒊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
③失败
ⅰ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新政中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ⅱ 失败的原因:
ⅲ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资发展不充分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ⅳ其他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势力的利益,操之过急。
④评价
ⅰ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ⅱ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ⅲ 戊戌变法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ⅳ 戊戌变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阶段(1900-1912)
一线索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⑴八国联军侵华: ①时间1900年
②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③结果:
ⅰ1901年北京陷落,ⅱ签订了《辛丑条约》 内容:
1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加上利息,9.8亿两白银 2将东交民巷设为“使馆区”,不许中国人居住。3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办理对外事宜。
影响:◆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彻底沦为两半社会。
二、线索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探索和斗争 ⑴义和团运动
①原因:民族矛盾和的激化
②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③口号:扶清灭洋
④结果:打击了帝国主义,但是直接招来了帝国主义的报复,八国联军侵华。⑵清政府的自救活动
⑵清末新政:
①背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困的局面,被迫改革。
②时间:1901年。
③内容:ⅰ设立商部,鼓励发展工商业。
ⅱ废除科举制。
④结果:客观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⑶预备立宪。
① 背景:
ⅰ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困的局面。
ⅱ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人的胜利,认识到了立宪一定能战胜专制。
ⅲ五大臣出国考察:
⒈时间1905年,⒉目的:考察欧美的政治制度。
ⅳ《钦定宪法大纲》
⒈ 时间:1908年
⒉依据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删除了其中有关限制君权的内容。⒊本质:以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心。⒋进步意义:中国第一部宪法。
⒌结果;使立宪派和清政府离心离德,加速了灭亡。
⑷皇族内阁:
①时间:1911年,清政府迫于压力,实行责任内阁。
②实质:内阁十三名成员中,皇族占了九人,汉人只占四人,③结果:使满汉官员离心离德,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⑸辛亥革命:
①背景:ⅰ庚子之变后,特别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ⅱ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专制的阻碍。
ⅲ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
②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美国檀香山成立。
② ⅰ1905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ⅱ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ⅲ机关刊物:《民报》
④三民主义:
ⅰ时间: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
主义。
ⅱ来源: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民有,民治,民享。ⅲ
1民族主义的含义:包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要推翻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国家
2民权主义的含义: 内容为“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绝不能让帝制复辟,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的含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涨价归公。
(1)产生的原因:孙中山看到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弊端,所以要让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起进行。(2)不现实性:因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⒈ 评价:
△进步性:
●明确提出了反对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局限性:
● 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⑤同盟会的武装起义
ⅰ广州黄花岗起义, ⒈时间:1911年4月,领导人:黄兴。⒉结果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ⅱ武昌起义:
⒈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湖北武昌 ⒉主力:湖北新军 ⒊在武昌爆发的原因:
(1)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民资发展迅速,民资政治力量发展迅速,(2)清末新政后,该地区设立了新式学堂,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形成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团体。
(3)武汉地区,革命力量迅速发展,湖北革命党人组织了大量革命团体,把湖北新军作为争取的对象,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4)位于长江中游,水路交通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
⒋结果:取得了成功,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ⅰ时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ⅱ地点:首都南京 ⅲ性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ⅳ国旗:五色旗(满汉藏回蒙)⑦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
ⅰ时间: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结束。ⅱ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继任。
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ⅰ颁布时间:1912年3月
ⅱ目的: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ⅲ内容:⒈主权在民
2.三权分立(司法,立法,行政)3.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
4评价:●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和法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 实施中没有达到限制袁世凯的目的。
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ⅰ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ⅱ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ⅲ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ⅳ革除了旧的风俗习惯,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变化 ⅴ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制造了条件
第四阶段(1912-1919)
⑴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①1913年二次革命
②1915年护国运动
③1917年护法运动
⑵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短暂春天)
①时间
ⅰ1912-——1919 ②原因
ⅰ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ⅱ一战期间欧洲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ⅲ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抵制洋货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
ⅳ实业救国思想推动。
③概况
ⅰ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④ 暂原因
ⅰ 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
ⅱ一战过后列强卷土重来(帝国主义的侵略)
ⅲ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
ⅳ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投资近代工业同时,仍然不放弃土地剥削。
⑵ 新文化运动
①时间 1915年
②背景
ⅰ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ⅲ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ⅳ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③兴起与标志
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ⅱ1917年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 ⅲ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④内容
ⅰ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民主与科学;口号——打倒孔家店 ⅱ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ⅲ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⑤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
⑥评价
ⅰ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纯粹的思想解放运动。ⅱ主张全盘西化,彻底否定传统文化。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ⅳ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