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黄桥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黄桥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胡景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农村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一项能够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主要围绕黄桥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推进工作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分析,并对更好的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管理工作,做了总结研究。
[关键词]:黄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 1
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2)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致力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于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3.对黄桥村新农村建设的分析和总结
上海是全国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作为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为加快上海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座落于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民委员会,本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为重点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逐步推进市级整洁“示范”村和村庄综合整治工作,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网络体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五中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创建“温馨家园、和谐社区”为工作目标,坚持以“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支持”为指导方针,不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开展工作。
黄桥村位于松江浦南地区,泖港镇中部,紧靠同三国道西侧,距集镇6公里,总户数571户,总人口2100人,有15个村民小组,党员86名,劳动力1304人,就业人员1098人,在外居住839人,在村居住1267人,在外工作837人,在村工作261人,2010年人均收入10636元;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总耕地3224亩,其中蔬菜基地480亩,涵养林460亩,水产养殖290亩;现有企业4家,职工人数63人;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即在职支部、老年支部、外出支部,村两委班子有5人组成。
4.黄桥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举措
今年四月,镇党委政府决定在黄桥村实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这为我村确定了建设一个民富、村美、和谐的新黄桥的宏伟目标,面对镇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黄桥村党员干部感到任务重、压力大、工作量多的一项实事工程,但我们自加压力,强化责任意识,炒热干群思想,展开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4.1广泛宣传、提高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认识
政府主导、村民积极参与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为了发挥村民主动参与的意识,在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指导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务虚,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识,正确理解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我村广大村民的思想意识,分别多次召开了村组会议、党员、村民代表等不同层次的专题会,在村民代表会议上形成了同意关于推进黄桥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决议,形成了共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工作中,确保广大村民的思想统一到“自己家园自己建”上来,使村民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
4.2周密部署,细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在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镇社事办、农办、排灌站等职能部门多次到我村进行现场办公,拟定新农村建设总体方案和具体操作办法,并做好各部门协调服务工作,为黄桥村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在此我代表黄桥村表示衷心的感谢!
4.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通过开展“五治三通四建三化”工程(五治:集中治理残墙危房、治柴草乱垛、治垃圾乱倒、治污水乱泼、治畜禽乱跑;三通: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四建:建文化活动中心、建标准卫生室、建平安小区、建乡村放心超市;三化:绿化、亮化、美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4.4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通过开展“五好”村创建活动,即一是好产业、二是好环境、三是好风尚、四是好制度、五是好班子。让村民富起来、让村庄美起来,让村民精神愉快起来,让村务管理民主起来,让村两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强起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活有力的组织保障。这也是黄桥村落实镇党委、政府精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载体和抓手。
4.5以强化责任意识为己任,认真做好工程推进各项协调工作
村部区域中心“三室一店一站”,卫生沟文明沟,13公里石驳岸全面开工,自来水管网改造、道路硬化、绿化、墙面白化等多项基础工程全面竣工,在各种工程的推进中所碰到的各种矛盾,妥善解决,无激化现象,同时对全村的违章建筑户进行上门做思想工作,与全村有违章搭建的农户签定拆除违章建筑协议书,这些都需要村两委及条线干部去协调服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连续两个月来,黄桥村村干部没有一天休息日,做到明确分工,尽职尽责,密切协作,切实形成“上下齐动手,共建新农村”强大合力。
4.6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基础,做好农民增收这篇文章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几年来,黄桥村两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和任务,在农业上以产业调整为基础,引进优质农产品,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5.积极引导,创新活动载体,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以星级家庭创建和楹联沙龙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思想观念、法制意识、卫生习惯、道德礼仪等方面加强引导和培训,使每家每户增强保持卫生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村民的素质得到一定提高。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效促进全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6.强化民主管理,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
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财镇管,定期公布。凡涉及全村的大事,关系群众利益的事务,都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议论、决策,全面提高了民主自治的程度。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小区和先进基层党
组织建设,启动和实施了“五六”普法,正逐步黄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7.黄桥村新农村建设存在不足
a、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由于村两委对总体建设规划上的考虑不全面不周到,导致在推进项目建设中我村村干部处于被动工作状态。
b、村民的思想意识、整体素质差异很大。大局意识不强在各个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涉及村民个人利益的斤斤计较。
c、在推进各个工程项目中,沟通较少,导致出现工程队与工程队之间不必产生的矛盾。
d、在推进各个工程项目中,村、工程队、种植户协调工作不够全面。落实措施不及时,部分导致种植户作物损失、矛盾较多。
8.抓好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工作主要措施
8.1继续加强领导,确保长效管理
领导重视是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的关键。为了确保长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成立了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由村主任任组长,行政主任人任副组长,其它三位村干部任组员。来全面负职检查长效管理日常工作,做到职位明确,分工有序,并制订长效管理措施,落实管理网络,组织检查队伍,切实做好各项长效管理工作,确保村容村貌整洁卫生。
8.2抓干部群众思想教育、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开展星级家庭创建楹联沙龙活动。抓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提升,提高全体村民的整体素质,在广大村民中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使村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相匹配。同时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养成敬老爱幼、整洁卫生的好习惯。促进新农村建设长效管理健康发展。
8.3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工作机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整洁村长效管理要一起抓、一起管。重点要抓好“三项制度”即责任对接制度、工作例会制度、职能分工制度,同时要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整治措施。重点抓好“查、清、整、建、管”5个字。即整治和清除宅前宅后堆物与河道漂浮垃圾;鸡、鸭、鹅的圈;违章、危棚搭建,保持村貌整洁卫生。加强村容村貌长效和常态管理,注重创建新农村、整洁村长效机制,制订保洁员责任制,区域片长考核和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对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使用聘用合同制,每年一
签,每月一考核,每日一检查的管理制度,使黄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做到做精做细,高标准、高质量符合新农村建设标准。给我村村民一个整洁、亮丽、美化的人居环境和温馨、和谐、美丽的家园。
以上是我对黄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粗浅分析和总结。总之,我认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工作,相信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黄桥村党总支、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一定能使黄桥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2.《邓小平理论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公共政治)
3.从web页上查阅相关资料
文章结构逻辑不太顺,请理顺文章思路,从现状分析,查找问题,提出战略措施等。
第二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1月17日)
《实施意见》共分九个部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二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既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搞好长远规划,统筹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要从经济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搞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不同乡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依靠群众,惠及农民。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好农民权益,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五是讲究科学,突出特色。坚持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脱离农村实际。
(3)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通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使广大农村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目标:发展新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生活宽裕;形成新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明显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建设新村镇,村镇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容镇貌显著改观;树立新风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新农民,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提高,基层政权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比重。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各级政府要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对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5)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
持“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油料、棉花、水果、蔬菜、茶叶等生产加工
基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毛竹、油茶等,加大对湖泊、大中小水库、易涝低洼田、宜渔稻田等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全省水产养殖规模,发展各具特色的特种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兽医队伍稳定。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造条件。抓好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和支持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试点县(市、区)的乡村投资建设连锁“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乡镇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8)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9)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实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工程,积极组织贫困群众投工投劳,认真落实劳务报酬政策。继续增加以工代赈等扶贫配套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完成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任务。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1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滨湖地区的排灌设施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农村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11)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以乡镇为单位,搞好乡镇所在地、行政村、自然村规划。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镇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规划要体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进行规划。县(市、区)要加强对村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建立“村庄自愿申请、乡镇审核批准、县里统一备案”的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制度。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乡镇审核批准后才能开始实施。严禁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违反规划乱拆乱建等现象。要加强乡镇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使乡镇成为辖区内的农业生产指导中心、教科文卫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加强村委会所在地的中心村建设,使中心村更好地履行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自然村建设,使自然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1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抓好“六改”:一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有保留价值的房子可进行整修,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名胜古迹要注意保护,没有保留价值的土坯房和“空心房”要逐步拆除。坚持“一户一宅”,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引导独立户和散户集中建房。新建房屋要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体现地方人文特色,注重节地、节材和节能。二是改栏,做到人畜分离。对猪牛栏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畜牧小区。三是改水,做到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源条件,50户以上的村庄可以自然村为单位,使用小型供水设备抽取地下水或引山泉水,规模小的村庄和散居农户,可推广一家一户机械提水,基本实现自来水。自来水的水质要卫生安全,收费要规范,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四是改厕,提倡使用水冲厕。既要推广适宜农户使用的“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也可建设与沼气池相结合的水冲厕。五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逐步做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改善通行条件。六是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整治脏、乱、差,对水沟、水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搞好农户家庭卫生。要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搞好村庄绿化。推进“四普及”:一是普及沼气。在有条件的村庄普及沼气,推行“猪—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二是普及有线电视。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完善县、乡、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三是普及电话。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四是普及太阳能。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逐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3)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政府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落实“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政策,从2007年开始全省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4)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5)全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逐步达到相应的配置标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试点,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16)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民文体生活。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17)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扎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开始抓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8)积极倡导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勇创家业的理念,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文明的丧葬文化,逐步规范并加强农村墓地管理。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9)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0)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鼓舞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发展农村村落社区组织,培育各类专业经济合作协会,推动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村民理事会的健康发展,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推进和完善“乡财县代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22)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逐步剥离国有农(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抓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扶持农村信用社减轻历史包袱,完善治理结构,优化经营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实现国家支农政策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的良性互动。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新增存款要保证一定比例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3)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总的要求:一是做到“三个终结”,实现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牧业税的目标。二是做到“三个高于”,支农资金要按照法律规定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是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总额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同时强化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化肥储备利息补贴。四是做到“三个加大”,加大财政对粮食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林)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技服务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实现“三个加快”,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医疗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40个。
(24)对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扶持。具体是“两补两免一简化”:对改善自然村通村委会所在中心村和自然村内道路通行条件,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对农户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给予适当的资金或实物补助。免除自然村和农户改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各种规费;免费向自然村提供规划图纸和向农户提供房型设计图纸。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服务。
(25)统筹安排各种支农资金和项目。省直各有关部门实施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定点扶贫和移民搬迁等项目,要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安排。对中央和省分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各种支农资金,县(市、区)政府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可进行整合,捆绑用于新农村建设。对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开支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给予农民的各种补助款,要及时拨付到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26)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把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2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各设区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自身职能,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28)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29)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先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庄进行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年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建立新农村建设联系点,每年集中帮建1-2个自然村,搞好服务、协调、指导,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帮扶联系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30)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各地要根据经济实力、村镇现状、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自然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切忌贪大求洋,急于求成,不要搞进口草坪,不要建广场。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搞举债建设。要尽可能降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改房建房的各种费用,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建筑建材市场监管,防止价格上涨抵消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好处,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乱涨价、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建材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31)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第一线,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3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一年。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各种有利条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结合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部署要求,特制定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促进我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完善我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进一步推进我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我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农民富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二、总体要求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班子建设为关键,以村环境整治为重点,坚持“统一规划指导,镇村负责实施,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目标,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提高我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强我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
三、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做到“三好四新”,即经济发展好、农民生活好、班子建设好,树立新风尚、塑造新村貌、探索新机制、培育新农民。
(一)主要指标:
——经济增长率高于全市水平5个百分点左右。——人均村财收入要达到全市平均水平3倍以上。
——全村“五保户”供养率100%,特困户和灾民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
——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80%以上。——本村绿化覆盖率达到15%以上。——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
——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环境污染治理合格率达到95%以上。——村要达到省级文明村的标准。
——村级党组织达到“五个好”党委的标准。
(二)具体任务:
1、发展主导产业。利用本村山海侨的优势,继续发展紫菜、海瓜子、渔虾、海蛎等养殖业,近海捕捞业,山上杨梅、荔枝等种植业;创造紫菜、海蛎加工品牌,做好加工,形成规模,打开国际市场。扶持指导工业发展,巩固壮大“康帝食品”和“胜通食品”等企业,使之形成规模工业;促“嘉丰食品”早日投产;加快“龙海瑞成休闲农庄”的建设,使之成为国内外旅游度假的休闲好场所。积极支持配合政府规划建设,搞好第二、三产业。
2、优化村居布局。科学编制并实施村庄规划,今年先实施村新区 2 第三区建设和促二区新楼装修建设,明后两年规划建设农贸市场对面区域和入村公路右侧耐火砖厂整治改建为商住房区,同时招商做好城仔内旧区和社尾旧区的旧村改造,另外规划中学边到第三区的高层的新楼区建设。
3、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村道路,村主干道路水泥硬化,农户全部用上自来水,做好饮水安全。在现有全村实现道路硬化的同时,继续规划建设偏僻的自然村的水泥道路,加固侨跃水库的维修和修建虎头湖石坝水库,整修水利渠道。
4、整治村容村貌。建立垃圾集中处理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强化养殖污染治理,进行每个自然村绿化。彻底改变本村“脏、乱、差”现象,做到家家户户设垃圾桶,村配备垃圾车,建立保洁队伍,确保人员、工资、责任到位。
5、营造舒适家居。实行“生活区、畜禽养殖区、工业生产区”三区分离,积极引导群众建设安全实用、卫生美观的住宅。
6、提升农民素质。进行本村劳力摸底造册和建立外出务工的底册,组织本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每年举行10期科技培训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7、健全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安排本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残疾智障人员、老龄和困难家庭老人的帮扶政策,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8、引导文明风尚。积极创建“农民之家”,加强形势、政策、道德、诚信、科普、法制、文化、卫生教育,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养成现代化文明生活方式。
9、培养新型组织。成立经济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 3 后服务,大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10、创建“五好”班子。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制度、作风和能力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本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各项制度,配套组织本村“六大员”并发挥其作用,进行运转协调。
四、具体措施
(一)健全领导机制,加强服务功能
村确定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配套建立办公室,抽出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同时从村民小组中推荐代表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员干部做示范、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形成“政府领导、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此外,村两委干部和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理事会相关人员应加强学习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文件,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结合本村实际,更好地服务指导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建设动力
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农村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本村发展经济的重点:开发“两水”(水果、水产),发展“三业”(紫菜养殖业、吊蚵养殖业和捕捞业),念好“三字经”(山、海、侨)。发展的措施:巩固优势产业,大力扩大紫菜种植和吊蚵养殖的面积,加大科技援助力度;培育壮大“康帝食品”、“盛通食品”等一批农字号企业,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再加工,提升农业效益;利用侨乡优势,积极吸引侨资,兴建“瑞成休闲农庄”,做好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
(三)筹集多方资金,兴建基础设施
按照“一个主体三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以农民为投资主体,上级财政配套一点,村财投入一点,挂钩帮扶部门支持一点),多方面、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生活设施方面:各自然村内部道路硬化建设,路灯亮化工程,园林、路侧绿化,文教设施配套,文化中心和老人福利院设施的完善;二是生产设施方面:巡查、加固侨跃水库,整修水利渠道,扩大灌溉面积;抓紧修建虎头坝水库,扩充铺设自来水网,做好饮水安全工作,争取户户用上自来水;架设用于虾池生产、网箱养殖和围垦用途的电网,为水产创收提供保障。
第四篇: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
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
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来,中央和自治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我区农业增加值由达到67.2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0.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20元。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农田土地的改造力度,使一些中低产田得以改良,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区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大多数乡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下列因素制约着我区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我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区,农民收入近80来自农业。近年来,虽然各地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近年来,尽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力推进,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区一再加大农业基建投资,但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区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行政村灌溉和生活用水设施严重老化,导致水资源浪费。同时村上不存在进行科技服务活动的场所,没有文化设施,村民一般不进行集体文化生活,也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区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2000年以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呈逐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85:1发展到2004年的3.2:1,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我区部分地区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80是普通砖瓦房,20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4年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年,仅刚达到小学毕业水平。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第五篇: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农村的具体实践,它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广大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没有8亿农民的知识化,就不可能实现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提高亿万农民的整体素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又是新农村建设的结果。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角,也是最终受益者。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对广大农民进行培训,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采取各种宣传手段,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教育农民,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使大部分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生产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新农村建设的宏大计划,正在呼唤亿万新型农民的参与。实践表明,人越是全面发展,创造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因此,新型农民形成的过程,也必然是伴随着新农村建设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和重要成果,它将是我国广袤的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的不竭动力,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新农村建设将使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一次空前的提高,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二,提高农村的消费能力
我国最大的消费人群在农村,潜藏的最大社会购买力也在农村。如果农村不发展,农业不进步,将直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如何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让广大的农村更有活力,从而产生旺盛的消费
愿望和需求,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国未来发展蓝图中,成为新的战略基点,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要把广大农村潜在的巨大的消费需求变成现实的消费能力,就必须着眼于大力发展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让广大的农村市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希望在绿色的田野上,当前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的希望仍在绿色的田野上。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财政支付能力。加快实现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按照“工农商建运服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次根本性的改观,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样,必将带动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业发展,逐步实现炊事沼气化、热水太阳能化、饮水自来水化、电视有线化、网络宽带化、道路柏油化、出行公交化、垃圾日清化、排污专管化、环境生态化,使农村面貌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这也是农民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而希望的一个更高、更方便、更快捷、更舒适的,和现代城市生活模式没有太大区别的美好远景。新农村建设就为实现这种美好远景提供了历史机遇。
要实现这一目标,其前提和基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通过农业和非农业的产能提升,增加效益,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村漂亮起来,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资金。这样,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工程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相得益彰。
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新农村建设就绝不会是仅仅建几间房,修几条路,通几条渠那样简单的事,而是一项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的系统工程。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中,投资和外贸对GDP的增长起的作用相对大一些,而国内需求的作用相对较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大多数人生活居住的广大农村地区,其市场所占份额相对较低,而原因正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因此,只有让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有足够的购买力,中国的市场才能真正打开,扩大内需的方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打开这个市场的一把钥匙。
为此,我们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烈氛围,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以极大的热情,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农民尽快富起来上下硬功夫,打持久战,这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基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归结点。
三,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之新,当然要有新环境、新房舍、新道路、新设施、新制度、新风貌等,但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新,还是新农民。没有这一新,其它的新就失去了根本。怎样的农民才算新农民?那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只有具备这样的综合素质,才称得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
造就新型农民的关键,是在农村实现高质量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狠抓农民培训。要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逐步增加培训投入,不断改进培训方式;要尊重农民意愿,依据当地实际,调整培训内容,注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广辟培训渠道,动员和支持各类学校、科研机构和有培训能力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民培训,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要提倡市场竞争,强化培训机制,加强培训监管,有效提高培训质量;要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农民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的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积极鼓励广大农民刻苦自学。只要调动起广大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新型农民的涌现必将势不可挡。
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农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如果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也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关键。
农产品开发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创建农产品加工品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业资源增值。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劲用在实处,逐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这就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快实施“两免一补”步伐,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还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盘子”中统筹谋划、积极安排。同时要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有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能够得到明显改观,我国城市和农村一定能够实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农村改革的主体。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改革和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量,推动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