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
随着新课改不断的深入,对学生全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学习课外文言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经过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加强对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的现实意义
初中文言文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老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同学们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甚至感到头疼。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如此,也势必影响了同学们们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因此,使学生走出这样一个困境,真正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意义,感受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尝试和探索的方向。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觉得对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方法,使之不惧怕课外文言文,做到对课外文言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外文言文阅读指导的几点体会。
二、如何指导中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读
所谓读,就是诵读。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进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径,是整体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让学生在诵读中听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动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显信息和头脑中内存语言知识及生活体验等信息达到理解的拓宽和深入。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急急忙忙,囫囵吞枣,抓到题目,再回头看文本,找答案。事实上这样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费时间,又抓不到要点。所以,学生拿到一篇课外文言文,教师可以先指导他们进行整体的速读,感知全文内容。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默读或散读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基本情节和结局等,从而达到初步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目的。
2、精读语句,正确停顿。
面对一篇陌生的文言课文,许多学生缺乏耐心来疏通文本内容。尤其是一些语句内的停顿往往被忽略了,从而造成阅读的障碍或歧义。如何正确处理停顿?当然首推朗读。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一定的朗读方法反复朗读,感受恰当而必要的句读,理清句子内部的层次和关系,从而深入了解文意。
3、品读细节,把握人物。
课外文言文以故事取胜,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后,要想进一步体会文章主旨,自然离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则要关注人物描写,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写往往能传达出人物的本质和用心。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节,如:揣摩人物语言的语气,关注神态的变化,注意动作的指向等,从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图。例如语段《偷画》:
有白日入人家偷画者,方卷出门,主人自外归。贼窘,持画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穷极无赖,愿以易米数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挥叱之去,竟不取视。登堂,则所悬赵子昂画失矣。
这则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挥叱”“竟不取视”等神态、语气,仔细品读,就可发现主人是一个自以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结合结局,短文的启示意义就凸显
而出了。因此,品读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为人也就了然于心,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顺理成章了。
(二)、猜
所谓猜,就是猜读,根据字形揣摩字义。因为字形和字义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把文言文字义弄清楚,才能正确无误的阅读文言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路和构想。
1、利用字形特点,猜测字义。
形声字在汉字里占了约85%,弄懂形声字的字义对我们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我们先弄懂形声字的形旁,它对我们结合句意推断该字的词义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如:
①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吕蒙传》 “恚”与“心”有关,想去征罚他的应是心里“很生气”。
②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明史》 “馔”是“饣”旁,可猜与食物有关。
③炳烛之明,孰与昧行。《师旷论学》 “昧”从“日”旁,与“日光”有关,“日未”可猜为“没有日光”,“昧行”就是“摸黑走路”。
又凡从“页”的字,多与人的脑袋有关(“页”是“首”的变形)。有的是头部各部分,如头、颅、顶、颠、颊、颐等;有的是头的形象,如颓(秃发)、颁、硕(大头)、顷、颇(头不正)、颂(容颜)等;有的是头的动作或感觉,如顿(磕头)、頫(低头)、烦(发热头痛)等。又如从从“贝”的字多与财物有关等。会意字、指事字也可以猜其字义,如:间问群臣臧否《明史》“间”原指阳光从门缝中照进来。引申为“私下”。让学生根据字形大胆地猜字义,学生越猜越起劲,简直乐在其中。
2、利用组词特点,猜测词义。
古汉语构成句的最小单位以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居多,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近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我们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实词时,可以使用组词的方法,猜读其意义。如:
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郑人逃暑》
流(流动),影(影子),移(移动),徙(迁徙),从(跟从),阴(阴影)
②缜少孤贫,事母孝谨。《范缜笃学》
少(年少),孤(孤儿),贫(贫困),孝(孝顺),谨(恭谨)
先组词,再结合句子、上下文的内容,我们大致可以比较准确地猜度出句子的含义。
3、利用词性辨识,推测词义。
汉字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词性不同,其词义往往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根据整个句子的含义或词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出句子中较难理解的词的意义了。
采用词性辨识揣摩词义的方法,既可以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起到“温故”的作用,又可举一反三,以此贯彼,得到“知新”的乐趣。如:
①王贤其母,说其义。《韩诗外传》“贤”意动用法“认为„„贤明”
②毋妄言,族矣。《学万人敌》“族”作谓语可理解为动词“灭族”
假如引进一组同词面而词性不同的词来比较教学,则效果会更佳。如:
① 尔何来窃吾所秘?《书断 王羲之》“所”字后面跟名词,“秘”应理解为“秘籍”
②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书断 王羲之》“秘之”中的“秘”应是谓语是动词应理为“守秘”
4、利用对文互义特点,猜测词义。
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讲究语言的工整,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那么,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性质直,好危言高论《范缜笃学》“危”与“高”可猜为意思相
近的字。“危言高论”可理为“标新立异的宏论”。采用两句或一组整齐的句子来表达同一层意思。这种语言特点,为我们的释词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总的来说用“猜”方法理解字义虽然并不十分科学,很多时候我们必须依靠字典来确定字词的含义。但是这种方法带给学生一种信息,那就是:学古文我们先不要怕它,把一篇古文分拆成许多字词,一个一个字词的意思弄明白了,就能慢慢弄懂整篇文章。这种方法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找到阅读古文的“入口”,像庖丁解牛一样,找到下刀的地方,找到切割的方法,翻译古文不是一件难事,阅读古文甚至会变得很有趣。
(三)、通
所谓通,就是疏通文本。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内容,对于短文中出现(注释中未出现)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也要学会适当的方法,从而更好地疏通文意,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务。
字词的含义理解了,并不代表同学们能顺畅地疏通文意了,还进行句子解释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
首先,学生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了解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标志。如: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其它还有“乃”“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次,学会调整倒装的成份。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让同学们学会调整语序,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再次,养成主动补充省略成份的习惯。如有些语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量词省略,等等,教师要指导同学们联系上下文,作出恰当的补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积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阅读文言文,平日里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就会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而积累字词解释是读懂课外文言文的关键。
学生在平时课内文言文学习的时候,要积累一些这些知识。
一是积累文言文中特殊字词的用法,即:通假字、多义词、古今词(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词)、活用词。
二是积累特殊句式,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这两方面的积累量比较大,有的也很有难度,有学生就望而生畏。其实,这些特殊词汇和句子它们是分散到具体课文里面的,看起来很多,每篇文章却不是很多,每学习一篇,把他们整理下来,默记于心,三年下来,数量就很可观!加上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反复讲解并强调,还有各种参考资料,每一课这些特殊词汇和特殊句子的用法人家都总结出来了,只要我们有了积累的意识,上课用心听讲,下课勤翻资料勤整理,有的放矢,积少成多,三年下来,数量就很可观了,所以没有望而生畏的必要哦!
三是积累经典句子或词汇,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经典句子,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给我们日常的谈吐和写文章锦上添花的!
有的积累也可以从字源入手激发学生积累兴趣。
1、追朔字源,激发兴趣。
我们应根据古汉语的特点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字义和字形之间大都有密切的关系,从其构字特点中,往往可以探求这个字的意义轨迹。引导学生了解造字法,不仅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字义,并能准确地区分其细小差别。如:
金文的“步”像脚趾朝上的左右脚掌,当人的双足交替向前走动,其本义就是“行”。金文的“行”的中间是一条大路,左右两侧分开两条小路,样子与“十字路口”相近,行字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走”。
金文的“走”字上面像一个摆动双臂向前奔走的人形,下面的“止”代表脚,一个向前奔走的人再加多一只脚,说明走得很快。本义是“跑”。
学生在追朔字源,积累字义过程中,对古汉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认为古文不再枯燥难懂,学习热情高涨。
2、建“知识库”,形成系统。
为使学生记得更牢固,并使之形成系统。本人还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把每课课内文言文的课后的注解中重点实词、虚词,常用句式等做好登记,定期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学生在积累中不但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还体会到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结果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很高,这为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很好的基础。
(五)、移
所谓移,就是迁移的意思。
迁移就是“学以致用”,课外文言文,理解词语、疏通全文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过的知识,万不可望文生义,例如“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一句中的“妻子”,我们在文言文《桃花源记》中学过,切不可理解为“男子的配偶”,而是“妻子和孩子”;有一句文言文“吾欲与仲孺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其中“过”,不能以现在的意思来妄加推测成“路过、经过”,在孟浩然的诗歌《过故人庄》中我们已经学过,它是“拜访”的意思,其中的“会”,我们在《口技》一文中也学过,是“适逢,恰巧遇到”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大相径庭,所以,学习文言文,要学会迁移,就是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而且要有文言意识,疏通文义不能只考虑词汇的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三、方法能使学生提高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时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么,十个有十个是不会成功的。
不少省市在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迁移上,已作了积极的尝试。对于课外短文阅读分析的内容,不少学生感到复习无从下手。其实,只要平时认真地学好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课外的文言短文考查大多选浅显的、与初中生认知水平接近的文章,且所考查的词句均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稳定自己的情绪;其次要努力通过回忆和再现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绝大部分题目都能迎刃而解;再者平时要适当增加一些课外浅显文言文的阅读,提高自己文言文阅读能力。
运用“读、猜、通、积、移”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培养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望而生却的课外文言文将不再是“雾里看花”,给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第二篇:课外文言文方法指导
课外文言文学习方法教案
1、引导学生熟悉、归纳课外文言文考点及 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归纳解题 技巧与方法。
3、摆脱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自信面对考试。选文特征:
1、篇幅较短
2、突出教育性(求学 做人 为官)题型设置:
1、词语解释
2、句子翻译
3、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事件分析、文章主旨、阅读启示)答题思路:
1、分析标题
2、结合注释速读课文
3、浏览题目再读课文
4、紧扣题目答题(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例文:
赵奢①说平原君②
赵田部吏③赵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④九人。平原君怒,将杀之。赵奢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使治国赋⑤,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 ②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国贵族,四公子之一,以礼贤下士著称。③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④用事者:管事的人。⑤国赋:国家的税收。
一、词语解释:
1.君安得有此富乎。安:怎么(迁移法——联系课内文言文词义。)2.今纵君家而不奉公。纵 :纵容(组词法——单音节组成双音节。)
3.国弱则诸侯加兵。加兵:兴兵攻打(推断法——依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义。)
二、句子翻译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夫战,勇气也。(无义)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谓语)
练习:翻译下列句子:
1、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是无赵也。
法令削弱了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 出兵侵犯,这样赵国就会灭亡
2、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您身为赵国的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三、人物性格品质概括题(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总结)例: 请简要概括赵奢和平原君的性格特点
赵奢:依法办事 不畏强权、敢于进谏、忠君爱国、目光长远平原君:采纳忠言、知错就改、善于用人
四、事件前因后果题:
例:“王使(赵奢)治国赋”的原因是什么?(依据人物形象作答、从文章评论性语句得出)因为赵奢是个敢于进谏,依法办事,目光长远的人
五、启示题
启示题也可以从人物形象中得出,但谈启示时要先简要叙述短文内容,再结合实际生活体验。
(“本文写了„„,从中我得到„„的启示”)
六、课内外迁移题:
审好题目,寻找课内文章与选文的“交集”并从中找出 联系 例:细读选文,说说邹忌和赵奢说话的方式有何不同。邹忌:运用设喻说理的方式以家事喻国事进行讽谏
(委婉地劝说)
赵奢:用直接讲道理的方式进行直谏(正反)
第三篇:课外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
(一)徐孺子的故事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世说新语•言语》)
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玩耍的时候,别人指责了他。B、有人告诉徐孺子,月亮里什么也没有。
C、徐孺子告诉别人,人的眼睛里如果没有瞳仁会更明亮。
D、徐孺子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将月亮与人的眼睛比较,让提问者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的道理,从而通过比较来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二)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 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 用力多者收功远。B .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 .书不可不成诵。D .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2.请用两个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三)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宋学士文集》)
1.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A.王冕每天晚上读书直到天亮。
B.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C.主要是王冕的父亲打了他一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重要。
D.在狰狞凶恶的佛像前读书时,王冕不敢不读,因为这些佛像会惩罚他。2.请用三个/给 文中划线句断句: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四)太祖视察东阁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选自《典故纪闻》)
【注释】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1.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2.请用“ /”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限两处):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五)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书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
1. 对董遇的“必当先读书百遍”这句话理解最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
B.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C.他很高傲,懒得理会那些向他求教的人。
D.这句话告诉了人们,他自己也是这样读书百遍才学有所成的。2.请用三个“/” 给下列句子断句: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第四篇:课外文言文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第五篇:课外文言文专题
课外文言文专题阅读
2010上海初三二模专题复习
杜刚
【奉贤】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商汤见伊尹
①②③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
④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
⑤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注释】①汤:商朝建国君主。②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③御:驾车。④贱人:普通百姓。⑤下:使„„下车。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非汝所知也()(2)譬之良医善药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则吾必说而强食之。__________________ .
14.从文中看,“子不欲我见伊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从商汤去见伊尹的行动,可见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国君。(3分)
【虹口】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迂公修屋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
①②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妻且号且诟,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
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注】①诟,责骂。②适,指女子出嫁。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⑴篱败不修修_____ .
⑵妻且号且诟号_____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旦日,延人治屋_____
14.文中直接表现迂公“性吝啬”的言行有:(4分)
⑴_____⑵_____
15.“迂公修屋”故事的寓意是_____(2分)
【黄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曾任范县令,案无留牍,爱民如子。迁①潍县,值岁荒,人相食。板桥开仓赈济,或阻之,板桥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②,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
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迁:指调动官职。②谴:责问、责备。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我任之()(2)去任之日()..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14.联系上下文,“或阻之”的理由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15.文中的郑板桥是一个的人。(3分)
【卢湾】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①②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
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
③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注] ①经年:经过若干年。②将:率领。③甫:刚刚,才。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会有土寇()(2)州官使试于一村()..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古人岂欺我哉?
14.用自己的话概括刘羽冲的两次失败:(1)(2)(4分)
15.下列各项与本文主旨最接近的是(2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C.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闵行】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一国尽服紫
①②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
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
紫也,谓左右曰:‘君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
④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注:①紫:紫色,这里指紫色的衣服。②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③臭:气味。④郎中:官名,这里代指宫中。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齐桓公好服紫()(2)君欲止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于是日,郎中莫衣紫。
14.文中与“紫贵甚”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2分)
15.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高位者在生活上不能追求奢华。
B.做臣子的应该敢于进谏,并善于进谏。
C.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改变不良现象。
D.上行下效,要改变不良现象必须从上做起。
③
【浦东】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鹦鹉噪虎
①女几之山,鹊所巢,有虎出于朴簌,鹊集而噪之。鹦鹉闻之,亦集而噪。寒鸦见而问
之曰:“虎行地者也,其如子何哉,而噪之也?”鹊曰:“是啸而生风,吾畏其颠吾巢,故
②噪而去之。”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寒鸦笑曰:“鹊之巢木末也,畏风故忌虎,尔穴居.
者也,何以噪为?”
注释:①朴簌:小树。②木末:树梢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虎行地者也()(2)故噪而去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于鹦鹉,鹦鹉无以对。
14.鹊“集而噪之”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这是一则寓言,其寓意是。(3分)
【普陀】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娇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馔(zhuàn):准备食物。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觉饥甚而不敢去()(2)公取自食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其人已心怪之 .
14、“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5、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的人。(3分)
【青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4分)
诗画皆以人重
①②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惇、京、卞岂不工书,③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
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选自《明清闲情小品赏析》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②章惇(dūn)、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都被《宋史》列入《奸臣传》。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11.“永叔”,晚年号“六一居士”,就是指北宋的__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经典散文名篇_________。(2分)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2)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章惇、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14.画线句属于_________论据,其作用是_________。(3分)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B.作者认为章惇、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C.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D.本文标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就是本文的论点。
【松江】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①②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
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③④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
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 有狱久不决狱()(2)囚得免得()..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
14.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3分)
15.联系全文,对“王逵最终所明白的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周敦颐善于断案,才智在自己之上。
B.周敦颐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自己拗不过他。
C.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D.为人不能太残酷凶悍,要善意待人。
【徐汇】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2分)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
①②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
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还:通“环”,环绕。②贾:通“价”,价钱。
12.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项。(6分)
(1)比三旦立市().
A.比较B.紧靠C.接连D.等到
(2)人莫之知().
A.知道B.了解C.知识D.通“智”,智慧
13.那人为了卖出自己的马,恳请伯乐做出的举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4.这个故事本意用来讽刺这一类人。(3分)
【杨浦】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陈章侯蔑视显贵
1,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陈章侯性诞僻○
2笔也。有一龌龊○3显者,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
4,谩骂不绝。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头裸体○.
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1诞僻: 怪僻○2搦(nuò)握○3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
4头裸体:不戴帽子○
12(1)下列“之”的解释与文中加点词“诱之入舟”相同的一项是(4分).
A.何陋之有?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言之,貌若甚戚者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去”的解释符合文中加点词“乃自先去”意思的一项是.
A.除掉、去掉B.失去、损失C.距离D.离开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5.短文赞扬了陈章侯。(3分)
【闸北】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①老儒。一日,雅②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
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④。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
哭子矣。
【注释】①偃蹇(yǎnjiǎn):迂腐萎靡的样子。②雅:美好不粗俗。③针黹(zhǐ):针线活。④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比相见()(2)故走觅兄()..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
14.下列各句不能表现傅显性情迂缓的一句是(2分)..
A.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
B.望之如偃蹇老儒。
C.或指所在,雅步以往。
D.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
15.这个故事的寓意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