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研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负有义不容辞的重任。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范文大全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范文大全]
一、创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坚决破除就党建抓党建的做法,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抓牢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发展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效。一是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认真抓好“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二是应落实政策,深化改革,建立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持续可靠的收益。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对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助农增收。三是应积极推广“支部+协会”的有效模式,整合农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快速扩张,积极发展粮油、畜产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与规模龙头企业联姻,发展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四是应把农村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壮大劳务经济。五是应充分发挥中心村和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支撑点。
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根本保证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大胆地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市场经济意识强,群众公认的农村能人选拔到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中来,特别是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要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四个方面的本领,即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其先进性。农村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要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要抓好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要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要抓好党员帮扶工作,对年老的和文化素质低、致富能力弱的农村党员,要主动关心,搞好帮扶,认真解决其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动广大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解决农村基层突出问题的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和谐内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把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是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方位关心、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帮扶力度,多渠道解决贫困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通过成职校、农民夜校等各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新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群众致富能力。二是应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切实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应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农村通讯、信息条件差的问题。四是应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硬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一是应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二是应围绕活跃农村经济,加强城乡交流,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推进乡村公路建设进程,尽快实现农村公路畅通、快捷的目标。三是应围绕提高农村供电安全和降低农村电价,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小水电建设,确保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四是应围绕农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抓好农村沼气
建设,完善农村循环经济链条,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还要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实现农村环境的美化和亮化。五、创新民主管理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牢广泛的群众基础
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源泉。因此,要创新基层民主政治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应健全议事制度,逐步完善和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相关议事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严格按程序办事;二是应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推进监督民主化。三是应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理清村党支部与村级其它组织的关系,健全协作制度,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进管理民主化。
六、创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农村党支部要加强对村民委员、共青团等村级组织的领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突出建设重点,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乡两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政府各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责,建立健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研究
文章标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研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负有义不容辞的重任。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农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六个方面的工作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创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坚决破除就党建抓党建的做法,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抓牢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发展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成效。一是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认真抓好“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二是应落实政策,深化改革,建立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民获得长期稳定、持续可靠的收益。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对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支持,助农增收。三是应积极推广“支部 协会”的有效模式,整合农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快速扩张,积极发展粮油、畜产品、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与规模龙头企业联姻,发展订单农业,延长产业链。四是应把农村劳务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壮大劳务经济。五是应充分发挥中心村和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形成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支撑点。
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因此,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大胆地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市场经济意识强,群众公认的农村能人选拔到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中来,特别是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要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四个方面的本领,即提高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提高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其先进性。农村党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要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要抓好学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要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要抓好党员帮扶工作,对年老的和文化素质低、致富能力弱的农村党员,要主动关心,搞好帮扶,认真解决其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和带动广大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创新解决农村基层突出问题的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和谐内涵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把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一是应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方位关心、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的帮扶力度,多渠道解决贫困子女上学难的问题。通过成职校、农民夜校等各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新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群众致富能力。二是应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切实解决好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应继续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农村通讯、信息条件差的问题。四是应及时发现并妥善解决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创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硬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一是应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加快荒
山、荒坡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二是应围绕活跃农村经济,加强城乡交流,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推进乡村公路建设进程,尽快实现农村公路畅通、快捷的目标。三是应围绕提高农村供电安全和降低农村电价,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小水电建设,确保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四是应围绕农业废弃物的有效
利用,抓好农村沼气建设,完善农村循环经济链条,发展生态农业。同时,还要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为重点的村容村貌整治,实现农村环境的美化和亮化。
五、创新民主管理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牢广泛的群众基础
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源泉。因此,要创新基层民主政治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应健全议事制度,逐步完善和规范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村民代表议事程序等相关议事制度,推进决策民主化,严格按程序办事;二是应健全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村民代表议事小组、民主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管理,推进监督民主化。三是应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理清村党支部与村级其它组织的关系,健全协作制度,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进管理民主化。
六、创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农村党支部要加强对村民委员、共青团等村级组织的领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突出建设重点,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乡两级党组织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政府各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责,建立健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整合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研究》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创新研究。
第三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对策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对策研究
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2008年第5期 ——党的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的形势、新的情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理论与时俱进。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创新观念,完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思路
一是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放到城市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去思考。在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文明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渗透,农村已经开始从过去单纯、封闭的农业社会,逐步向开放、多样的城市社会转化。但是农村人口和资源的集聚程度远不如城市社区,它地域更广、人口更分散,居民相对来说文化更低。因此,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对的是带有转型趋势和特征的农村社会,既要继承和发展农村传统工作职能,又要应对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从过去单一抓农业、抓经济,逐步把党的建设和工作渗透到居住物业、环境卫生、社区教育、文化生活、社会治安等全方位的社会生活中,为协调和整合包括村民和外来居民在内的各种社会利益力量,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从传统的以管理为中心的模式中转到以服务为中心的模式中,通过发展村级经济和争取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支持,不断夯实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为农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信息、疏通渠道、开辟市场,为农村弱势群体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等,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凝聚力。
二是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放到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中去思考。当前,农村基层党建中的大量问题已不是局部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推进全局的、整个上层建筑的改革。如村级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村级民主建设的推进、村干部的管理和教育,这些问题涉及到的不只是乡村局部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镇村关系,涉及到整个农村管理体制,甚至涉及到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在目前的农村管理体制下,村级组织不是一级政权,但却承担着大量的政府行政职能,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进程中,村级组织公共事务大量增加。为此,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公共支出,增强其服务功能,同时也要转变以往对村级组织考核的机制,尊重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强化对农村稳定、文明建设、民主建设、干群关系的考核。
三是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放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中去思考。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及村民自治组织的完善,促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在民主政治实践中提高能力,以比过去高得多的执政能力去实现党的意志;同时,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带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兼有国家“代理人”和农村“当家人”双重身份的角色变化,面临着如何使这双重身份和两种权力和谐相处的执政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来思考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依法按程序管理农村事务,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当家做主,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地位;从制度上理顺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关系,着力推进两委关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推进村级民主建设,转变党的工作职能,运用民主的方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创新组织设置,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体系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必须突破过去的地缘和行政区划限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按行业、企业、新农民组织及党员自身等情况灵活设立党组织,使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由行政区域型向产业型和功能型转变,以利于更好地实现对农村不同利益群体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和分类指导。
一是设置产业型党组织。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上建立具体产业的党组织。
二是设置行业型党组织。农民就业形式日趋多样化,形成了许多行业协会,依托行业协会设立党组织有利于党员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设置引导型党组织。大力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村党员、村支部成员积极参加与党组织目标一致的农民组织的活动,在人数较多、影响较大、党员也较多的农民组织中建立党支部、党小组,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带动各类农民组织健康发展。
四是设置地域型党组织。在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村,建立强村弱村联合党支部、村企党支部,达到富村带穷村、企业带乡村共同进步的效果;在地域相对集中或兴办某项公益事业、或发展同一产业、或调处某一矛盾需要涉及的几个村建立党总支。
五是设置流动党员党组织。在加强对本地务工的农民党员进行组织化教育管理的同时,以流出地和流入地联建党组织、或派驻党组织、或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形式,着力创建流动党员党组织,接受村、联村党组织或乡镇党委领导,或委托务工所在地党组织领导,或实行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并对流动党员实行IC卡身份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转移不转向”。
3、创新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一是改革选任方式,选好干部。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念,拓宽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开、竞争、择优的乡镇领导干部任用机制,进一步落实竞争上岗、“公推直选”等举措,调整充实乡镇机关干部;实行公开竞聘机制,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全面实行本人自荐、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组织推荐、乡镇党委审查、党员大会选举“四推一审一选”的办法选任村党组织书记,对软弱涣散村支部选派第一书记;注意培养选拔大中专毕业生、农村优秀青年、退伍军人、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科技示范带头人、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坚决破除求全责备的选人思想,把那些思想端正、敢于创新、勇于进取的“初生牛犊”选进班子;加强后备干部的教育培养,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主力军。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育好干部。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分级培训责任制;以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突出思想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行政管理、先进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方法的培训,着力提高村级领导干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民主管理的能力、驾驭全局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
三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管好干部。建立三级“一把手”直接抓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提出要求、严格考核;实行绩效挂钩制度,对表现好、政绩突出的乡镇干部要优先推荐提拔使用,对在村党组织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岗位上任职时间长、贡献大的人员要落实有关待遇和保障;对那些身体弱、能力差、无实绩的村干部要及时调整。
4、创新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创新培养方式抓党员发展。要转变工作方式,强化党员发展责任制,变被动坐等为主动培养,把种养殖大户、农村致富能人、外出打工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列为重点发展对象,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逐步优化党员结构。
二是创新长效机制抓党员教育管理。建立党员学习、教育、管理、联系群众、监督、民主参与等长效机制,真正使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探索建立党员学习积分考核制度,为每名党员建立学习积分卡,形成党员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制度,依托党员干部培训基地,逐步实现远程教育进村入户,大力开展党员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努力使每名党员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自富带富”的本领。
三是创新活动载体抓党员作用发挥。以“三级联创”为抓手,探索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主题实践活动长期化的有效形式,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设置多种党员服务岗位,通过广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承诺制”、“扶贫双结”、“双带”、“献爱心”等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三五先锋联创”活动,创建“五好乡镇党委”、“五强示范村”、争当“五先锋党员”;大力实施“四培养”党建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人培养成支部书记,把优秀支部书记培养成基层党建的典型;大力推进村级党组织办公活动阵地建设,实现活动经常化、作用正常化、管理规范化;切实实施党内凝聚力工程,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资金,开展创业帮扶活动,对具有一定技术素质、创业愿望强烈、信用良好的农村党员,特别是农村经济困难党员的创业,实行专项贴息,激发农村党员带头创业的积极性,带领群众致富。
5、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一是思维方式要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当前一些村民自治组织和党组织陷入“到底谁当家、谁说了算”的无谓之争,其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对村民自治的正确观念和对法律原则的尊重。村民自治的本质是“村民当家作主”,党组织就要为村民当家作主创造条件和铺平道路,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是党组织的义务和责任。
二是工作方法要由“强行推进”向“引导、说服、提供服务”转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致力于提高“掌舵”能力,及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选择权,更加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做群众工作,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
三是处理村务要由封闭式向公开式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做到真公开、常公开;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实现少数人说了算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民主决策监督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农村“说事”和“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说大事、说难事、说发展。
6、创新基层工作保障,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
一是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着力解决村级债权债务问题、公共建设投入问题和基层党建活动经费来源问题,保障基层党组织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审计、划转、抵偿债权等方式挤干乡村债务水分,按照“区别情况、逐步化解”的原则清理消化不良债务、依法清收能交未交的欠款、整肃无理拖欠合法税费的不良风气,大力化解乡村债务;适当增加村级转移支付,加大项目支持力度,逐步把农村的公共管理和服务纳入到政府的公共预算范围,保障乡村公共建设的资金投入和项目进度;根据当地人口和党员规模及党建工作目标,核定党建办公经费和党员学习教育经费,并明确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
二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政治经济生活待遇,保护乡村干部和党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乡镇干部要大胆提拔任用,把担任过村干部作为培养乡镇干部的有效途径,鼓励干部到村级组织任职,坚持和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的制度;要保障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为那些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干部撑腰,对打击报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依法严肃处理;要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经济待遇,有条件的地方对村干部的工资实行由财政统一发放,建立健全在职村干部工资补贴最低基数保障制度和退职村干部养老金保障制度;要改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环境,科学制定乡镇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和改进乡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制度,减少对村级干部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要完善对农村无职党员的激励保障,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及其相应的考评激励机制,发挥无职党员的作用,同时要保障无职党员的党内民主权利,关心和爱护无职党员,特别是生活困难的党员。
7、创新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加强制度建设,理顺县、乡、村管理体制,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为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威提供法律制度和工作制度保证,努力形成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保障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工作机制。
一是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村民自治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严格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制定《乡镇村关系法》或《乡镇村关系工作条例》,修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明确乡村两级党组织、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各自的权力范围和工作职能,具体规定“党务”、“政务”、“村务”的内容及办理程序,以便规范各自的权力和行为。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管理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村两委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村党组织召集、书记主持的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在民主协商基础上对村级重大事务进行决策,然后按各自职能组织实施,实现农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分工合作的制度化;建立健全民主管事的工作机制:要规范村级党组织会议、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议、村民调解会议等村级有关决策会议的职能和议事规则,坚持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重大村务决策由党员代表议事会商议,在全村公示,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依法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作出决定;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要以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基层干部为主要内容建立完善民主评议党员、民主生活会、党务公开、落实公开承诺、村务公开等制度,设立村民理财小组、村务监督小组等监督组织并明确其职能和监督规则,探索村民点题公开和群众质询答复等多种村务公开形式;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常性督查制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就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题督查,支持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正确处理好相互关系。■
(课题组成员:陈世强 夏志云 张忠诚 农华西 汤晓玲)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范文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
2009-08-27 11:38:03 作者:唐官莹 浏览次数:883
来源:县委
县委常委班子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之一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研究
中共三都水族自治县委书记
唐官莹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镇、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真正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是否得到巩固的问题。我作为一名县委书记,是抓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思考,现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谈一点本人的见解。
一、基本情况
三都水族自治县共辖10镇11乡,274个行政村,4个街道社区,21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万人,其中:水族人口20.29万人,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54%,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基层党组织481个,其中:党委23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45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266个、村级联合党支部1个、社区党支部4个、非公经济党支部2个、离退休党支部8个)。全县共有党员8317名,其中:女党员1286名,农村党员5513名,35岁以下党员1793名,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党员3244名。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为目标,以“三级联创”活动和“四线百乡千村万名党员”示范工程为载体,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和创新力度,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要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尤其是选好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从2007年以来,有80%的村级党支部采取“公推直选”、有18%的村级党支部采取“两推一选”的方式,依法依章选出了群众、党员、组织“三满意”的新一届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同时,有3个行政村通过“海选”方式选举产生了村委会班子成员。针对村级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还采取公开招聘50名大中专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并抽调174名县、乡机关干部下派到村任职等形式,切实提高村级“两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还采取“公推优选”的方式,选出2个乡(镇)党委书记和1乡(镇)长。
2、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力量的培育。在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上,积极实施“三个注重培养”工程,即注重在农村青年中培养致富能手、注重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注重在党员致富能手中培养后备干部的“递进式”管理模式,特别是注重把那些年轻有为、文化水平较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较强、热心村级公益事业、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信的党员培养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目前,我县已建立了一支1600人左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全县各个村每年都有3名以上35岁以下后备干部。在乡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上,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2次全县范围公开选拔了70名乡科级后备干部,通过因岗施训、跟踪管理、经常教育,采取多压担子、多岗位锻炼的方式,目前有30多人已被提拔到乡科级领导岗位,有30多人通过挂任乡(镇)长助理或科局长助理等方式,让他们早日介入、早日成熟、早日适应具体工作,尽快成长。
3、加强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党员发展工作,每年都制定有党员发展计划,明确任务落实,确保每个农村基层党支部每年至少发展1名以上新党员和培养3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二是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县、乡党校培训阵地和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通过举办新任村级干部培训班、新任乡科级干部培训班、农民技术绿证培训班、“整村推进”项目培训班、组织乡(镇)村(社区)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和通过以会代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切实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带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全面开展“党员承诺”制和“设岗定责”活动,切实增强党员队伍的服务意识,有效解决了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难的问题,极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活力。
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无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难”问题,从2000年以来,我县把改善基层办公条件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方面,每年都由县委组织部下发村级办公用房建设计划,并列入目标考核,成立了检查组深入各村进行督查。在乡(镇)办公楼建设方面,由县财政根据各乡(镇)工作需要,按照轻重缓急程度,逐步给予解决。目前,全县90%以上的村都有村级活动场所,其中50%以上的村都已建有标准的村级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室;全县21个乡(镇)中50%以上都有新的办公楼。
5、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规范管理。在村级管理上,我县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村级民主议事制度》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做到“七个规范”,即:规范“两委”关系、规范工作程序、规范财务管理、规范干部管理、规范村务监督、规范村级组织档案、规范监督职能。同时,将全县村级小学党员教师的组织关系由原所在的乡(镇)教育支部转到所在的行政村党支部,让村级党员教师直接参与、指导村级事务,不断提高村级办事水平。此外,探索在周覃镇水东片区建立了第一个村级联合党支部——水东联合党支部,将4个行政村党员集中到一个支部进行教育管理,不断节约工作成本,促进产业发展。在乡级管理上,我县出台了《关于规范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意见》、《关于调整不称职、不胜任乡科级领导干部的暂行办法》和《乡(镇)和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乡(镇)和部门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细则》等,切实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
(一)党员干部素质不适应。部分乡村党员干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导致思想认识不高,观念比较陈旧,缺乏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和奉献意识,心安理得做太平官,工作上遇到压力就望而却步,尤其是一些村干部认为自己 “政治上没奔头、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甜头、退下来没靠头”,遇到阻力就“撂担子”。此外,许多乡村党员干部平时主动学习不够,思考不深,缺乏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模式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工作方式方法不适应。部分乡村党员干部对新的形势认识还比较模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认识不深,对党在农村各项政策掌握不透,工作方法单一,方式不灵活,工作上倾向于老办法、老经验、老套路,留恋于计划经济时代简单、实用、无风险的行政命令,导致工作中干群之间矛盾增多,干群关系紧张,形成了“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四难境地,直接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找准党建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党组织的设置形式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部分乡(镇)工作无特色、无亮点,缺少党建活动载体,没有一个打得响、叫得起的基层党建品牌,工作主要是完成上级“规定动作”的多,自身自选动作不够,导致特色不突出,成效不明显。
(三)工作运行体制不适应。免征农业税后,一些相关配套改革措施没有及时到位,农村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减少,严重影响了乡村组织的正常运转,无钱办事的问题更加突出;民主政治进程与农民素质存在脱节,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法律政策十分模糊,加上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造成的对政治漠不关心,部分群众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许多工作推动起来难度较大;上面有些政策缺乏连续性,有些政策的实际操作性不强,下面很难落实,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方面受到诸多制约,群众不太理解,基层组织面临诚信危机。
(四)乡村工作职能不适应。目前,乡村两级的工作职责尚不够清晰,工作上缺少必要的遵循,更多的是被动依靠上级的安排和部署。特别是作为一级政府的乡(镇),其工作功能和管理权限逐步弱化,除了机关内设机构外,站、所是以条条管理为主,致使乡(镇)党委、政府在实际工作中调控手段相对弱化与其承担的工作和领导责任进一步强化的矛盾日益突出。
(五)干部工作机制不适应。一是乡(镇)机关干部选拔渠道比较狭窄。近年来,全县每年公开招录的公务员也仅有4至6个人,而且大多招的是县直机关公、检、法、司系统的公务员,近3年来,我省没有组织招考乡(镇)公务员,部分乡镇“有编无人”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乡(镇)股室的竞争上岗出现了“有岗无人竞”的尴尬局面。二是政治期望值降低。乡(镇)机构改革以后,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职数减少,部分乡镇书记、人大主席一肩挑,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许多原来的班子成员已经重新变成了中层干部,其他中层干部和一般干部更难有提升的空间。我省还没有组织开展面向村干部招考公务员这项工作,目前,村干部干得再好也进不了公务员队伍,能干到支部书记也就“封了顶”,退职后还是农民,政治上已基本没有“盼头”。三是权利与义务失衡。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工作的压力越来越重,上级组织和领导对农村干部关心少,检查指导多、走访慰问少,听取汇报多、交流沟通少,加责压担多、帮卸包袱少,较低的工资待遇与其所承担的繁重的工作任务失衡,普遍感到压力过大,加之后顾之忧难解决,很多村干部都想外出打工另谋出路,致使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而外出打工的优秀知识青年越来越多,留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培养农村干部的源头萎缩,后继乏人,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
(六)集体经济状况不适应。村级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许多事情只能是纸上谈兵,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村党组织“等靠要”的思想固化,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措施不力、效果不佳,除靠县财政每年转移支付的6000元运转资金外,几乎无其它渠道来源,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缺乏应有的经济基础,依靠集体兴办公益事业更是难上加难,进而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七)领导力量和党建经费投入不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认为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务虚”不“务实”,所以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不多、视野不广、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创新意识低、解决问题不力。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一级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很少,村一级党建经费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狭小,坚持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较难。
四、对策与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制度、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认真研究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方法,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抓好素质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秀的人才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培养素质能力较高的农村干部、党员、实用人才、新型农民四支队伍。一是选准配强乡村干部,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农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进乡村党组织班子,尤其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乡镇机关和站所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相对贫困、后进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并建立健全下派驻村干部管理办法。同时,着力建设“能人型”村级党组织,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积极培养和选拔“能人型”党组织书记,推行村“两委”委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模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加大乡村干部培训力度,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骨干者。要探索建立“党员定题、社会培训、部门组织、财政买单”的市场化培训模式,运用县乡党校、示范基地、远程教育、院校教育、学习考察、研讨交流“六位一体”的模式,大规模地加强对乡村干部进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带领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骨干队伍,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他们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工作能力。三是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大力发展培养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农村党员。加大关爱党员力度,建立和落实农村贫困党员救助机制,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原动力。保障党员权利,为党员在党内生活充分发表意见搭建平台。强化党员管理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创新党员活动载体,推进农村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创星等活动;强力疏通党员“出口”,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四是大力抓好乡土人才开发工作,培养新农村建设的示范者。全面实施“三优三培双带”工程,切实注重把致富能手优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优先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优先培养成村干部,充分发挥农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作用。鼓励乡村干部、农民能人施展才干、创业致富、带富一方,并开展“科技标兵”、“科技示范户”、“致富领头人”、“新农村建设功臣”等评选表彰活动,塑造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增强“致富一方”的荣誉感。五是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规划。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农业科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对农民进行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民主法制和诚信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个个有技能,人人争创业,家家谋致富”的良好氛围。
(二)狠抓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一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发展潜力进行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村党组织选准发展经济的路子,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做好指导、服务和扶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房屋、设备、水面、荒山等闲置资源优势,引进项目和资金,盘活固定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善于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龙头加工型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增加集体收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土地向大户转移,或交由集体实行股份制运作,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进一步调动村干部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的积极性,对村里招商引资的企业,在利益分成上予以倾斜。二是着力助推农民增收。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各种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民的政策性增收。抓住以工促农新机遇,加强以水、电、路、桥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增收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杜绝“豆腐渣”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鼓励发展粮、油、菜、果、茶等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开拓劳务市场,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扩大输出规模,培育劳务品牌,提高劳务经济效益。三是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要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组织和引导农民大胆走出农田,大胆进入流通领域,建设一支稳定的信息队伍和销售队伍。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农商挂钩、农企联姻,发展订单农业,把农民与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改进组织设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一是创新组织设置。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坚持按地域、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把党支部建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链和产业协会上的党建工作新模式,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更直接、更有效。二是大力推进“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挥党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只有一个产业的村,可采取党支部领办或创办专业产业协会(合作社)的办法,直接建立专业产业协会(合作社),支委成员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两个以上产业的村,可将原村党支部调整为村党总支,由支委成员组织专业生产大户建立专业生产协会(合作社),在协会(合作社)中建立产业党支部,实行“产业党支部+协会(合作社)”工作模式,或依托“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设置党组织。三是改进组织设置模式。根据农民工群体外出务工的新形势,在党员比较集中的劳务输出群体中,可跨乡村区域界限,成立流动党支部。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要打破过去单一的属地管理做法,按行业相近、地域相邻、量才分类的原则,采取工作需要与党员特长、党员自愿选择与党组织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分别设立各种类型的党小组。同时,采取“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的方式设置党组织。
(四)创新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制度保证。一是创新选用机制,增强基层组织“造血”功能。逐步探索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考试、考核和面试答辩相结合,公开选拔乡村领导干部。探索建立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录用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制度。加大对优秀基层干部的选拔力度,切实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特别优秀的大胆提拔使用,努力形成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用人导向。建立农村人才市场,完善人才交流和流动机制,跨行业、跨地域选拔农村基层干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精通、爱岗敬业、敢于打硬仗的乡村干部队伍。二是创新政治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增强基层组织“护血”功能。在县乡招录事业人员时,除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优秀社会青年中选拔外,要采取特殊政策,单列部分指标,放宽学历、年龄限制,从现有村干部队伍中选拔。开展并村、减员但不减财政转移支付金额工作,实行村干部一人兼多职多薪,提高村干部报酬,保证村干部待遇的落实。逐步建立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或退休金制度,按当地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采取国家、单位和个人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保证退岗干部的生活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要设立党内帮扶救助专项资金,开展“一帮一”等党员互助活动,以党内力量为主帮助贫困党员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引导他们逐步脱贫走向先进行列。通过制定出台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政策、措施,从经济、政治和环境等各方面激励好、保护好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农村干部“经济上有享头,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劲头”,确保“留得住人、拴得住心、干得好事”。三是创新储备机制,增强基层组织“补血”功能。完善后备干部培养制度,采取内选、下派、招聘等办法,把优秀大学生、复退军人、种养大户、企业职工选拔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来,吸引外出务工能人回村任职、创业,不断优化基层干部结构。四是创新党建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县委宏观领导、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乡(镇)党委主抓、村党组织创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动机制。建立党建工作双向述职报告、定期调研通报、执行责任自查自纠等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紧扣新农村建设科学设计考核指标,创新考核方式和流程,促进经济社会与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互动发展。严格兑现奖惩,对考核排名列前的进行表彰,对符合条件的党建责任人予以提拔重用;对排名靠后的给予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要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各方力量,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
(五)优化基层环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一是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结合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种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搭建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村党员自我提高、积极参与、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和作用发挥难问题,不断增强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二是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探索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的多种实现形式,以民主促和谐、促稳定。抓住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严厉打击破坏农村生产生活的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农村恶势力和非法宗教活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使农民安心搞生产,全力奔小康。三是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及“星级文明村”、“星级文明户”、“好家庭”等评选活动,激励农民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
2009年4月30日
上一篇:三都县饮水安全现状解析
第五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创新问题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体制创新问题研究
撰稿单位:中共班迪尔乡委员会
调研组组长:宴毅
撰稿人:李四虎
职务:班迪尔乡党委委员、副科级组织员
撰稿时间:二○一一年六月六日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领导体制创新是领导主体主动顺应时势和环境变化的要求,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以不断图强、图优的领导变革与发展过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唯有进行领导创新,才能增强领导能力。
[关键词]农村党组织、领导机制、创新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领导体制创新是领导主体主动顺应时势和环境变化的要求,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以不断图强、图优的领导变革与发展过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唯有进行领导创新,才能增强领导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随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但是,在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建设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 1
制,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面临的挑战
(一)村级党组织工作任务面临挑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部分农民不断地转换职业和就业空间,出现了各种社会阶层并存的局面。村级党组织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工作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直接管理具体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事务转变为为农村各阶层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党员队伍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带领各阶层群众致富,以此获取农村各阶层群众的倾心支持。
(二)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过去,农村党组织对村级事务实行“一揽子”统包的领导方式。党组织和群众的关系是一种单向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这样的单向关系中,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党群关系缺少中间环节。如果党支部成员素质不高,很容易造成党群关系紧张。面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任务,村级党组织从农村各种矛盾中“解脱”出来,由单向直接管理发展为总揽全局、间接领导,寓领导于服务之中,使农村各阶层群众切实感到党支部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惠,能真心实意帮助他们当家作主。
(三)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影响和制约着村级党组织的威信与作用的发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村党支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不明,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强,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很难从物质条件上为村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群众意见大,村干部威信低,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举步维艰,党组织很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其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二、面临的新问题
(一)村领导班子成员素质偏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当前新形势下,切实维护和发展农村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对村领导班子成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部分支部领导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缺技术、少本领,相当多的一部分村干部面对市场经济束手无策,缺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其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部分地方“两委”关系不协调,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相互对立,即党支部和村委会互不服气,明争暗斗,各管各的事。二是领导关系错位,各唱各的调。村“两委”大事不讨论,小事不商量,遇事推诿、扯皮,影响了村庄内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双放双让,即党支部和村委会都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相互推诿,放弃工作,致使村里无人管事。
(三)经济基础薄弱制约了村级党组织工作的开展。村党组织没有固定的村财收入,陷入“无钱办事”或办事实力不强的境地。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就很难从物质条件上为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其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难以充分显现,导致农村社会各阶层对党组织缺乏认同感,农村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三、对策思路
(一)创新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
农村基层党组织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这种单一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多元化,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应当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模式进行大胆创新。
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打破原有行政村建制局限,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由区域型向产业型、功能型转变,根据农村阶层分化后的现状,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具体产业的党组织。
可以采用村村联建模式,即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将相邻的两个或几个村的党组织合并归一,联合建立党组织。还可以采用涉农部门与村联建模式,即由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兽医站等服务部门与行政村联合建立党总支,既强化了涉农部门的服务功能,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针对务工农村党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地域设置党组织。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外出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形成了农村党员的特殊群体,如何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要特别加强对本地务工农民党员的管理,以乡、村或联村为单位建立务工流动党员党组织,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要根据农村党员的流动态势及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经济组织或行政组织中,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确保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的覆盖面就延伸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二)创新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必须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从体制机制上理顺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的自治之间的关系。
一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解决以“制”办事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党支部权力运作,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当前,尤其要注重建立完善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事制度,凡涉及村里重大事务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经过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
二是努力建立健全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两委”协作共事机制。要不断完善村“两委”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建立起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协调一致、良性互动、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不断倡导建立“两推一选”的党支部选举制度,扩大村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增强民众的信任度。实行两委干部交叉任职,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减少职数”,有利于“两委”加强沟通,减少摩擦。目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肩挑”,即通过党支部书记被群众选举为村主任,或村主任通过党内选举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方式。另一种是“二元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分开设置。在实际工作中对两种模式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优化村干部设置,本着“减少职数、增加报酬、减少负担、提高效率”的原则,合理调整村干部设置,力求在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上求突破,从制度上对“两委”关系加以详细、具体的规范。与此同时,要将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与保障村民自治的民主权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村委会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党组织参与村重大决策制度、党组织保障村委会依法行使自治权制度、村民评议村“两委”制度,把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村级党组织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到督促村委会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行自治上来,村级党组织要通过规范村干部施政行为实行对村务管理的有效监督,要通过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三)创新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保障。“自己不会富、不配当干部”,“光顾自己富、不算好干部”。通过创新农村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以集体经济为依托,增强村党组织的聚合力。村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当地经济建设搞上去,带领各阶层群众奔小康。农村经济发展了,各式各样的阶层利益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组织在经济建设中没有作为,在农村各阶层群众中就没有地位。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实力,党组织在农村各阶层群众中就没有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各阶层群众的收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农村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是农村党组织增强凝聚力、吸引力的物质基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走资源开发的路子。在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以村集体和农户股份合作开发的形式,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在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由村集体组织开发技术含量高、规模比较大的项目。二是走盘活资产的路子。对集体所有的房屋、企业、场地等资产实行租赁经营、参股经营、有偿转让。三是走发展特色产业的路子。四是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实行有偿服务,加快土地流转。
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将农村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应抓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培”向提高素质、注重效果、增强能力上转变,把“带”向建立经济利益纽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终端市场、减少流通中间环节上转变,不断探索丰富“培养”和“带动”的方式和途径。
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在带领群众闯市场、搞营销、增收致富中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农村
党支部的安平县台城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忘党的光荣传统教育,注重党员意识和党员能力的培养,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带领农民群众不断前进。农村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带头致富的本领,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四)创新农村基层党员管理模式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取决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不断完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吸纳更新机制。针对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致富本领不强、先进性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与此同时,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形成党的肌体自我纯洁机制,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从保证农村党员权利入手,完善农村党组织的党内监督机制。要对党员进行党性观念和监督意识的教育,增强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敢监督和会监督。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通过完善民主生活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民主评议等制度,规范监督程序,健全监督机制。要提高监督质量,定期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在党内开展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向党员通报,接受监督。要通过建立民情恳谈会、社区党员民情走访制度等工作机制,发挥好农村党员的模范作用。要建立村支书、村主任述职述廉制度,建立纳新党员公示制度,建立基层党委与村委领导、党员谈话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党员干部的个人行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对农村一般党员,要根据其自身情况,结合村工作目标,设置合适的岗位职责,规范上岗程序,使无职党员能够积极参与“两委会”工作,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基本做法是:自我认岗、支部定岗、公示明岗、引导履岗、考核评岗。使每个干部、党员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所应担负的具体责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