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具体讲: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体的就是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就是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生产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发展生产是前提、是根本、是一切工作的起点,是农村繁荣的物质基础,生产不发展,一切都难以实现。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经济实力;二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三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为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后劲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宽裕。就是要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重点,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的重要表现和特征,也是新农村的归宿。对广大农民来说,生活宽裕是人人向往的生活水准。一般说来,人的生活状态可以分为4种,即:贫穷、温饱、小康、富裕。我们已经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正在奔向小康,但是离富裕还差距较大。一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发展增收项目,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要调整三大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关系,走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之路。调整劳动关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调整分配关系,保障农民收入;三要落实农村政策,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业风险,确保农民收入水平持续不断地增长。
(3)乡风文明。所谓乡风文明,就是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是社会风气的健康向上,是群众精神面貌的欣欣向荣,是各项社会事业能够适应现代农民的生活需要。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谐基石和思想保证。缔造文明乡风,一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各种有效载体,把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二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好文化站,办好活动室,通好广播电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三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基本素质,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水准,树立社会新风尚。
(4)村容整洁。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应该是布局合理、整洁卫生、环境优美、治安良好、风貌宜人、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风貌,社会安定团结,农民安居乐业。一要搞好科学的村镇建设规划,加强农村集中居住点和康居示范村建设,通过引导,建立村庄整洁的管理和约束机制;二要利用“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和环境保洁为重点,促进村容整治,形成村庄清洁的长效机制;三要加强村庄道路硬化,完善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行路难问题;四要村庄的绿化、美化,优化村庄的生态环境;五要搞好街道、院落的净化,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特别是推广“一池四改”(新型沼气池,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垃圾集中转运处理,村庄河塘整治等工作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5)管理民主。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生产统领作用,培养农村党员干部的“双强”能力;二要充分尊重村民自治权,依法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三要搞好农村改革,精简机构,规范和保障村干部的报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当调整相关政策;四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畅通农民投诉渠道,健全农村基层的自治管理机构和组织,发挥民主管理和民间调解的作用。总之,“20字要求”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其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反映了党对农村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五个方面的协调统一。“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
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
1、“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他批评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农村出现的“农民豪宅”,看起来繁富讲究,其实有土地和资源浪费之嫌。在建设新民居时要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广泛采用节约的新技术。
2、“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往往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瓶颈”。
3、“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像农村的生活垃圾区、污水沟、厕所、畜禽住所应按照卫生标准规划和建设。这也正是我国农村和发达国家农村的主要差距。
4、“新农民”有了新的设施和环境远远不够,关键要有具备现代化素质的新农民,即“四有农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我国农村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农民人均受教育只有7.3年,40%多没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5、“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像浙江一些富裕农村大修豪华坟墓等现象就不符合“新风尚”的要求。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常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常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第五篇:湘西自治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
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宗旨,在十一五期间在湘西农村实施文明生态建设工程,结合农村老百姓住房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民朋友尽快实现小康水平,结合我州实际拟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具体建设要求和内容。
一、建设重点:建设重点应
结合农村实际放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和中心农村,因这些农村有良好的基础条件,生产发展较快,生产水平较高,市场意识较强,辐射能力较大,抓好这些农村建设既有基础又有潜力,抓住这个重点就可以带动全州的农村建设工作。同时,农村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相结合,以经济带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具体的工程建设重点放在房屋、道路、绿化、渠道、饮水、卫生、生态、社会治安、精神文明这九个方面。
二、具体建设标准:
(一)房屋建设标准。要本着集中连片建设,建设特色小区的原则,按照每户宅基地面积0.5亩,建筑结构为砖混或砖木结构,建筑面积控制在100M2/户以内,房建好后,做到改一片、成一片、富一片,形成有特色、功能全、发展快的新型多功能小区。
(二)道路建设标准。按公路总体规划,结合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根据我州实际情况,农村内部道路一般设干道、巷道两级,按干道宽6—8米、巷道宽4米进行建设,建议主干道修建沥青混凝土路面,巷道修建水泥路面,农村内部道路硬质化工作必须到户。干道旁应设置适量的路灯,配置相应的排水设施和路旁绿化。
(三)绿化建设标准。要保护好农村现有树木,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推行“四旁绿化”,逐步提高绿化覆盖率。绿化应与生产相结合,农民两用地应以种植经济林木及温室大棚为主。农村内部应开辟公共绿地,公共绿地建设要结合农村实际以林木为主,在干道、巷道两旁修建3米、2米宽林床,农村规划区绿化覆盖率要不低于65。各乡村要在农村规划区内划出专区让农民在此区域内种树,按人头规定种植数量不少于30棵树,林木产权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自家院墙提倡以树代墙,修建“绿色围墙”。
(四)渠道建设标准。农村绿化带及农村内干、巷道配套路林旁要修建引水渠系,田间与田间要建设适量的引水涵洞,渠系及涵洞具体宽度与规格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而定。同时,要做好现有渠道的维护,每年定期组织劳力做好清渠工作,主要是清理渠内淤泥和杂草,确保灌溉工作的顺畅。
(五)公共设施建设标准。
1、在村在组应建设农民文化活动室,有20户以上要建简易的篮球场或运动场,配备一些运动器械。
2、通班车的村应建设简易的客运站,采用砖木结构平房候车室或候车棚的方式进行建设。
3、有条件的农村应结合沼气项目修建公共浴室,要引入市场机制,提倡个人投资建设,采取收费经营的方式。
4、各村都要建医疗卫生室,确保农村卫生室达标率100。
(六)环境卫生建设标准。
1、根据农村人口规模,按每100人修建一所公厕的标准修建一定数量的公厕,要配套修建沼气池,以便将粪便集中沤制,要有人负责厕所的清洁工作。
2、建设垃圾集中堆放处理设施,在农村居住区内按30户为一个住宅小区,配套设置一个垃圾箱或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农村居民生活垃圾,垃圾简易处理无害化率要达到93。
3、组织农村农民定期对农村内部道路进行清理、打扫,农民自家柴草、燃煤等杂务要在指定地点整齐堆放。
4、农村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与农民居住区保持100M以上距离,农民饲养家禽、家畜的圈舍要与农户住宅保持有效的安全距离,杜绝人畜共居现象的出现。农民家庭人、畜排出的粪便要在其自家的沼气池内沤制,变废为利。
5、应同步进行人饮水改造工程,农民家庭自来水普及率要达到100,水质要符合国家有关饮用水卫生标准。
6、农村农民家庭卫生要干净整洁,室内空气新鲜,做到一人一巾一盆,要求农民做到经常刷牙。
(七)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切实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做森林封山保护工作,加强对农村现有污染源的治理和新污染源的防治工作。农村生活污水采取以防渗渠引至氧化塘或由小家排入自家卫生户厕的方式进行处理,污水处理率要大于80。居民燃气普及率要不低于90。
(八)社会治安标准。
各农村党支部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具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抓好三支队伍(治安会、调委会、治安员),健全工作制度。
2、认真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各村综治委每年初应依据乡综治委工作要点,结合本乡实际,与村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承包责任书》。
3、积极推行依法治村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要求体现在村规民约、农民守则等群众自律性的规章制度中。
(九)精神文明建设标准。
1、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细则》,深入开展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农民道德为主题的“三德”教育和“弘扬培育尊老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活动。
2、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开展以“倡三家、创五好”和“诚信楷模”评选表彰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典型评比活动,并常年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