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倔强的生命吐露芬芳 《简爱》读后感
倔强的生命吐露芬芳
-----《简*爱》读后感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大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隶,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得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第二篇:独特生命·吐露芬芳
独特生命·吐露芬芳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人生犹如奔流的洪水,不遇巨石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生命犹如新采的钻石,不经打磨发不出璀璨的光芒;人的生命就像刚发芽的小苗,不经历狂风的肆虐,大火的燃烧怎能茁壮成长。
静静地夜晚,清澈的月光撒入房间,就像积了水一般澄澈。坐在书桌前,借着皎洁的月光,翻开吐露油墨芬芳的书页。
翻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页,一种属于独特生命的淡淡幽香便弥漫在空气中。我静下心来,去感受每一段文字中所蕴含的这个独特生命的背后。
读着读着,我的心被刺痛了一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自强不息、不屈服、不畏艰辛的精神打动了我。
她,一个被禁闭在盲聋哑的痛苦世界里的人,一个度过了88个春秋,却熬了87年无光、无声岁月的弱小女子。然而,就是这个人竟然能毕业于连正常的学子都无法进入的哈佛大学,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为残疾人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真正造福于和她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还被美国的《时尚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这位伟大的女子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海伦·凯勒。
她笑对人生,接受生命的挑战,承受了挫折的考验,用一颗炽热的爱心去拥抱世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身体的残障并没有使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反而成了一种生活的动力。
看看她再看看自己,两者似乎不能相提并论。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困难、挫折我何尝不是哭泣、退缩,或是躲在父母亲的背后让他们相助。当今社会,每户人家几乎是独生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体验过父母赚钱的辛苦,没有经历过大风大雨的挫折困难,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就像室内的盆栽在他人的精心照料下成长,然而海伦·凯勒就好比峡谷缝中生长出的野百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大风大浪无法催到它。
“啪”,我合上了书本。此刻,我的心灵像是在大海里洗漱了一回。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明白、悔彻了很多:
苦难,是人生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要挺起胸膛,一步一步向前走,绝不低头,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光明在我们常人眼里看来是那么平常,面对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景象,我们总是认为那是理所当然。或许愈是拥有的愈不珍惜,没有了反而渴望。
人生中既有暴雨,也有大雪,但只要自己那博大的心胸中常是一片美丽的晴空,常有希望太阳般地存在,就可以了。
海伦·凯勒她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勾勒出了自己绚烂的人生,吐露出迷人的芬芳!
第三篇:教育故事:让所有的花儿吐露芬芳
让所有的花儿吐露芬芳
王静***
一、问题叙述
2013年9月我新接任一个班,一进班,我就看见这个小女孩,她挺奇怪的,大大的头,头发蓬乱。嘴也很大,嘴上有明显的因兔唇手术后留下的疤痕。她的身体瘦弱,走路速度很慢,而且是夹着大腿踮着脚往前走。上语文课,我叫她站起来读书,她结结巴巴读不出来。我正无可奈何地看着她,她忽然莫名其妙的大笑,而且一笑就笑个不停。我只好让她坐下来,可是不一会儿,她就举手说她憋不住小便了,我告诉她下课再去,可没想到,她居然尿湿了裤子。我带她换了裤子,同学走过她身边偷偷地轻笑,她气不过,抄起小拳头就打同学。同学告诉我,她就这样,她还骂同学。刚回办公室,就有老师跟我诉苦,说教她很难,学什么都学不会。面对这样的“祖国花朵”我该怎么办?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二、原因分析
面对这样的案例,针对这个女孩的特殊情况,我对她做了全方位的了解,包括她的家庭生活、校外生活。
1、家庭原因
这个孩子叫小佳。通过与家长的密切接触,我了解到小佳的家境较好,母亲在区政府工作,父亲是区危改的部门经理,生活条件优越。母亲在怀小佳时,曾不适量地服过可能对胎儿不利的药物,孩子又早产,家长溺爱的不得了。看着孩子的兔唇,看着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家长的补偿心理与行为就过分了许多。家长并不太注重孩子的学习状况,但却认为孩子不能吃的不好,给她好吃好喝的每天还要补钙,吃各种营养品,结果孩子有时依赖营养品,不正经吃饭、挑食,身体越补越弱,反映在缺钙、自控能力差、口吃等现象上。家长更不能让孩子在班里受欺负,家长的灌输往往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对于别人的来犯就得以牙还牙。久而久之,造成了小佳养成了“人不犯我,我也犯人”坏习惯,对别人漠不关心,也不大与别的同学交往,更别提关心集体了。家庭环境给她留下的烙印,同时这也是破冰之处。
2、自身原因
小佳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她清楚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变得过分自尊,其实这也是自卑的反应。在家人的影响下,她自己娇惯自己,在学校吃饭时不吃这不吃那,吃妈妈带的巧克力,吃爸爸塞的奶片。过分的自尊也让她总喜欢凌驾于同学之上,自我保护意识很强,时常像一只带刺的刺猬随时抵御“来犯的敌人”。这些不良的行为与情绪使她易冲动,有时就拿大笑来掩盖心理的空虚与恐惧,有时利用上厕所来引起大家的关注,成为大家重视的焦点。这些行为都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畸形发展,在性格上孤僻、胆小、忧郁、人际关系不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与人合作等。
3、学校原因
许多老师并不了解她的情况,科任老师又换得很勤,对于小佳来讲,学习成绩不好,纪律又无法保证,总是接受老师的批评多一些。同学们也瞧不起她,厌恶她的口吃、思维跟不上,甚至不与她玩,在班里她没朋友。在同学们眼中,小佳是个另类人物,只可远观,不可近与玩焉。这样造成了大家对小佳的排斥局面,孩子就更缺乏应有的爱与关怀了。
三、具体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像小佳这种学生她有强烈的自尊心,别人给与她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对她是最重要的。“以人为本”这是我们应具备的观念,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我们要站在较高的高度,学生的立场,和他们交流。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用真诚的爱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让彼此情感上融洽起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才能调动了其主观因素,对小佳转化才有了很大的可能。
理解、体谅和支持是我应该给予她的和唯一能给的。
1、搭建家长教师之间的情感桥梁
充分了解了小佳的情况后,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在无人的教室里,我真诚的对小佳的母亲吐露心声,把她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对她的母亲做了陈述,并帮其分析了这种情况的成因及危害。我说:我们都不要把她当特殊儿童看待,她就是一个正常的好孩子,只是需要我们的关爱!我们的爱要理智要健康。她母亲眼眶红了,她感觉到了老师的真诚及对自己孩子的关心,表示一定会支持老师的工作,让孩子健康地在班级中生活。随后的几周我都如实地在家校联系本上汇报小佳在校的情况,争得家长的进一步支持。每天放学我也总是与小佳的家长交流一下小佳一天内的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后,我感觉相互配合如鱼得水,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地沟通,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效果。
2、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自信之树
教育小佳的所有的关键在于“爱”。
正像裴斯泰洛齐所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的眼、嘴、额的动作来了解他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留意是最简单有效的关怀。在小事上我总能让她感到我一直都在留意她。一次,我发现一位同学不小心碰到了她,她毫不犹豫地对着那个女生的肚子就是一拳,我叫她过来,她竟委屈地哭了。我告诉她,老师始终在观察她,发觉了她有打同学的现象。老师觉得她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非常强的,但不能什么事情都用暴力解决问题呀!她说,我不这样做他们就该欺负我了,我在各方面都不行,我得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谁说你不行?老师相信你,你是最棒的!”她睁着大眼睛激动地看着我。随后,我帮她分析了打人的危害,并与她约定尽量去改正这个毛病,老师支持她,在她身边鼓劲儿。我们俩还勾勾手,让这约定成为我们共有的秘密。自打那以后,我总是默默注视她,关心她,在她需要我的时候帮助她,鼓励她,帮她树立自信心。她的头发乱了,我帮她梳好,桌套脏了,我俩一起有说有笑的洗干净并晾起来。我还尤其注意小佳在与我的谈心本上地反映出思想活动,并及时与她像朋友一样交流、沟通。每天我拉拉她的手,或抱抱她,或与她多一些眼神的交流,我知道她能明白我的意思,我总感觉她需要我的爱。我还经常与科任老师交流她的情况,争取老师们的支持。我感觉多一分留意使她有了持久的动力,必要的压力。同时,多留意她的一举一动,多鼓励多表扬,帮她树立自信心,在细微之处关心,才会更了解她的心理变化,不断调整和改善教育方式。
3、连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
为了让小佳能与同学们正常交往,我在班里设计了“守纪竞赛棋”就是用下棋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守纪意识。在下棋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各执一子,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努力为自己争分前进。从下棋活动中,单靠小佳是很难爬到终点的,于是我让几个同学与她结成对子,让集体的力量帮助她共同进步。这需要同组的几个同学互相提醒、互相帮助,才能达到胜利的顶峰。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也总是适时地表扬小佳所在的组,尤其表扬小佳的进步,这无形当中给了同学们与小佳无限的动力。小佳从最初的试着迈动步子,到后来大踏步的前进,无不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在班上,我号召干部们对待小佳做到三多: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帮助、多一些交流。我在班会上讲:我们的集体就是一棵大树,我们就是一个家,我们怎能不爱自己的兄弟姐妹?我教同学们唱:一棵树上开满了花,花儿树儿是一家……同学们明白老师的用心,他们友谊的小手也伸向了小佳。去五楼专业教室有女同学拉着小佳的手,带她上楼。课下同学们她她一起做值日,小佳做的可带劲了。在逐渐的接触中小佳也深深地认识到同学们浓浓的爱,对同学们充满感激,也与大家亲近了很多。同学们感到了小佳的进步,乐于与之交往,集体的力量让小佳充满了自信与爱心。
四、教育效果
现在的小佳变化太大了,她变成了个积极向上的孩子,更爱说、爱笑了。她的笑能分场合,在自己不经意又要笑个不停的时候,同学总是提醒她,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她就会意的地止声了,这种默契是在大家共同中培养出来的。科任老师反映小佳上课时间上厕所的次数少了,她在学会顾全大局克制自己。她的学习成绩也能从门门红向达标转化。音乐课上她知道自己的声音难听,尽量小声唱歌不影响别人。美术课上在旁边同学的提醒下,她也自觉地的爱护教室的环境……在谈心本上,小佳写到:“老师,今天我们又唱您教的歌,‘一棵树上结满了花,花儿树儿是一家’,我觉得我也是花园中一朵花呀!”我看了感动极了,在谈心本中写下:我们的集体是一棵温暖的大树,你是一朵最美的花!现在这朵花开的分外芬芳,如今的小佳也分外惹人喜爱。老师的爱与同学们的爱唤醒了小佳懵懂的心,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让办理每一朵花儿都能吐露芬芳!
五、体会与反思
1、尊重学生教会爱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学生作为一个人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应多给予他们理解、体谅和支持,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性,发现其闪光点,引导他们热爱自己、热爱生活,人只要学会爱自己,才会积极生活。教师再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不断跟踪教育,才有望从根本上转化他。师爱,既是教育者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是教育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也是形成教师机智的制约因素。对学生深厚的爱,期望学生成长的态度,会积极影响教师机智的产生和运用。同样教会学生爱,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伟大,就会积极的面对生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德育活动,开展自我教育,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批评到主动进行自我分析和批评,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德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人的品质的完善,使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能够独立地进行道德理性思维,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自觉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因此只有学生主动将道德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要求才能实现德育的目标。
2、联系家校争得爱
瑞士国际知名心理学家丹尼什把一个孩子的成长生动的比喻为一棵树一样。虽然看不见,但却非常重要。看不见的部份关系着一棵树的高大强壮,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意大利但丁说:“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但道德不足却不能用知识来弥补。”古人也有“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得是小人”之说。从中我们感悟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社会关心的问题。这方面除传授学生知识外,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配合,才能受到更大的综合效益。家庭的爱有时是盲目的,教师要用理智的争取一切力量,用方方面面的爱去感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应分析研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各种影响,然后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些都缘于一个字“爱”。
3、集体的力量唤回爱
“世上没有不被人爱的人,除非他自己也不爱自己了,那么真的就没人珍爱他了。”生活在集体里,同学之间的友爱往往更能走进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更能轻易接受。充足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保障。首先,让学生在集体中与同学们学会交往、融合,在集体中正确地评价自己,这种成就来得最真实。其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同学的帮助是增强自信的动力。调动同学们的力量去帮助这些需要爱的孩子们,小伙伴的爱最真挚。陶老说得好:小孩子是小孩子最好的老师。真的,集体的爱就是每个学生的加速器。
我想,小佳的改变说明,教育对她是有效的,只不过我们仍需要不断地寻求更适合她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时间,直到她完全转变。现在我们再多激励、关心她,发现其闪光点,引导她树立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并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不断跟踪教育,以期从根本上转化她。
第四篇:生命的芬芳
生命的芬芳
回澜初中709陈梦圆(201409)
前几日,我养成了一盆薄荷草,翠绿的嫩叶散发着不可一世的清香,叶子的纹路清楚的刻在了它的身躯上,从此,书桌上,多了一抹绿色,多了一缕清香。
开始前几天,我毫不怠慢我的薄荷,每天给它浇水,让它吸收太阳中的精华,因此,它每天以惊人的速度开始扩充我的眼球,嫩绿的新芽接连的在叶瓣中萌发,更添新意。
好景不长,我渐渐淡忘了它的存在,把它移到了书桌前的窗台上。
早晨看了一篇作文,其中写道:“当你对植物好时,他们也会知道。”开始也将信将疑,后来一想,话中貌似也有那么几分对,你要是对他不好,他们也会知道,要对他好,他也会用清香来报答你的付出。
也许是因为最近太阳暴晒的关系吧,也许是因为它们知道了我在淡忘,在疏忽它们吗?所有的茎都软弱向外伸展,中间的枯叶越来越多,我再也不忍看到棕色一点点漫延到那翠绿的叶片上,我不相信它会如此脆弱就倒了,我开始每天执著的给它浇水,傍晚浇的水,晚上去看时,它好像就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般,仍散发着绿色和清香。
我不相信,我才给它那些许需要的水,它就继续开始了自己的清新人生,我小心翼翼的将那些嫩叶扒开,我看到了其中更多的败叶,它们就是这样来掩饰自己的伤疤吗?
我每天给它浇水,还不错,它不辜负我的期望,薄荷长的不但越来越多,其中的那些败叶也越少了,我渐渐的看到那抹棕色逐渐消失在绿叶上。
我对你好,你真的会知道吗?看来,你真的知道。
薄荷与我的故事,什么样?在一抬头一低头的间隙里,有爱说了话,于是,再冰冷的心也有了会感恩的标签,再混浊的眼中也有了清新的代表。
不错,自然界的生命最懂得回报,我的薄荷草在我的补救中绽放出了爱的叶瓣,尊重的绿茎,宽容的深根,它散发自己生命的芬芳。
709 陈梦圆
第五篇:让乡土文化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吐露芬芳
让乡土文化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吐露芬芳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品德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在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课程资源中,乡土资源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正越来越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它是品德课程资源的一朵奇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发掘、保护、开发、利用这一乡土资源,必将极大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能让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人现就乡土资源与品德学科的整合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利用乡土资源,充实品德课堂活动
家乡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如国家级五泄风景区、美丽的西施故居、红色旅游胜地滴水禅寺、奇特壮观的五指山、小天竺、千柱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人文景观、历史沧桑已是耳濡目染,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必将让乡土文化在品德课堂中焕发奇光异彩。
1.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家乡是一片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朝气蓬勃的现代文明交融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而且回荡着社会进步的足音。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编写,每课都有很多留白,旨在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利用和创造的空间。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提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注重开发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学《我们的家乡》一课时,以了解西施故里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阅书籍、上网阅读等途径了解到许多这方面的资料,如“浣纱桥”的由来,“沉鱼落雁”的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史事等等。课堂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快板、三句半等活动把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来,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接受了家乡文化的熏陶,对生我养我的家乡产生了更深的感情。
2.饱览家乡名胜,陶冶自然性情。家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民风淳朴,耕读传家;这里绿树掩衬,风光清幽;这里是美丽的土地,有五泄、西施殿、斗岩等风景名胜区。五泄景区还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五泄飞瀑素有“越中小雁荡”之称。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家乡风景名胜这一有利资源,尽情地将这些风景名胜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激起学生身为家乡人的那份自豪感和保护环境、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爱乡之情。再如在学习《家乡的变化》一课时,可带领学生亲临家乡母亲河——浦阳江,去感受大江两岸杨柳依依、鸟语花香的秀美风光,以及岸边高楼林立、大厦成排的现代气息,让学生在乡土风光的长河里徜徉,领略家乡的美丽可爱,激起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与赞美。
3.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家乡不仅人杰地灵,而且物产丰富,盛产香榧、板栗、草莓等,还有山下湖的珍珠、大唐的袜业、店口的五……这些都是享誉全国的特色产业。在《家乡的特产》一课中,我将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请进课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甚至亲自尝一尝,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特产,更接近于家乡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设计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来给家乡的特产作一个推介,或者运用恰如其分的“解说词”来介绍这些特产的特点。在自我创编的真切体验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4.关注家乡建设,感受时代气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家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家乡的今昔变化与喜人景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做一名家乡人的自豪感。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时,教师可将事先收集到的新旧两组照片展示在课堂中,让学生在今与昔的对比中,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又如在教学《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时,教师可从谈自己童年时家乡的道路状况入手,引入如今的家乡拥有宽阔平坦的大道,如杭金线、绍大线等交通要道的开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推波助澜。家乡的种种喜人变化,无不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家乡浓浓的时代气息以及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
二、挖掘乡土资源,开展品德课外实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学生仅靠课堂上所学的有限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品德学科更是如此。品德课程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全面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品德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不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乡土资源反映了一个地方的传统特色,是当地精神文化的“根”,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是丰富学生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1.体验民风民俗,感悟淳朴浓厚的乡情。家乡有着许多有趣的习俗,如端午裹粽子、清明包清明果、元宵节舞龙灯、夏至吃麦饼……这些贴近生活的民俗活动学生甚感兴趣,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实践的资源,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效果明显。如在《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中,可引导学生亲临现场看一看粽子的制作,试一试清明果的捏法,尝一尝香脆可口的夏至饼,舞一舞独具特色的龙灯,找一找存在家乡人生活中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等;也可设计、模拟民俗表演活动,真正走进家乡的民风民俗,体验家乡真实有趣的生活,感受家乡淳朴可爱的乡情和饶有特色趣味的生活。
2.收集民间掌故,积累丰富有趣的百科知识。民间掌故指的是民间流传的优美传说、人物事迹、制度改革等。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究和挖掘,可让同学们查阅本地县志,到档案馆、博物馆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当地上年纪的老人等等。在学生踊跃的参与和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层出不穷,有古越大臣文种的“伐吴九术”、“荷花神女”西施的动人传说,以及农民从事农作劳动中积累的丰富农谚……师生合力编辑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民间百科》。通过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寻找资料、与人交流的能力,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掌故,而且让他们在乡土文化的怀抱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3.了解桑梓才俊,激发崇敬先辈的情怀。家乡历来俊贤咸集,人才辈出,古代有西施、王冕、杨维桢、陈洪绶等文化名人,现代有俞秀松、张秋人、宣侠父等中共早期革命家,当代有赵忠尧、金善宝、毛汉礼等著名科学家……这些可敬的家乡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给家乡增添了光彩。在《可爱的家乡人》教学中,可开展“寻找名人足迹”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寻访、调查、对话中悟家乡名人爱家乡之情感,求做人之品质,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心灵的震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崇敬。
另外,为了加强和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除了利用乡土资源充实课堂活动和丰富课外实践外,还组织学生参与相关乡土资料的选择和校本教材的编写。一方面,因为学生知道的事物、游戏、信息等教师不一定知道,学生参与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乡土资料,以利于校本教材的编写;另一方面,学生参与选取,会更适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会增强其参与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通过挖掘,学校师生已整理出如《西施出世》《西施浣纱》《西施美酒》《西施豆腐》等一系列校本教材,真正体现了乡土文化的传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高度重视乡土文化,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我们的品德学科定能在乡土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