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计划局职能作用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也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结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农业税逐步取消、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实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建设新农村,一个方向性的原则是用科学发观指导和统领新农村建设。因此,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
(一)贫穷落后,发展水平低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和政府可用财力有限,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能力有限。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城市化比重低是典型的农业县,县财政是吃饭财政、赤字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这一基本县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一基础环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着眼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欠帐多,起点低,建设任务重
我县农民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存在一定困难。2005年我县农村人均纯收入仅1839元,约相当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60%,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显的愈加迫切。在发展种养殖方面,农民既因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技术服务体系发育不足,而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病虫害和瘟疫的能力,产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又面临市场价格波动,产品卖难的市场风险,在开展劳务输出方面,既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竞争激烈的需求约束,又面临着自身缺乏文化技术知识,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困难,还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劳动安全和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巨大风险,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双乳镇三同村是我县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全村2005年底,有人口2392人,有耕地2452亩(其中:水田1080亩),人均拥有耕地约1亩,劳动力约占总人口的60%,外出务工820人,劳务收入人均在3000元左右,乡镇企业和商贸流通领域从业人员约200人,非农收入约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此外,长期以来公共财力投入有限,自身投入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该村基础设施欠帐严重。道路硬化不足,水利设施老化,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不到位,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部分贫困农户由于缺乏基本的收入来源,又得不到来自社会保障的有效支持,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根本无力支付医疗教育的费用。农村还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一是文化生活单调,群众文化生活贫乏,村级没有文化室,群众业余活动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二是农村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和支持,脏乱差问题突出,三是少数家庭家长因为自身观念问题或素质不高,对其子女疏于管教或教不得法,学校教育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或缺
乏有效教育手段,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引导和外部支持,打架斗殴、恶语粗言等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因素。
三、推动政务公开,发挥计划部门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民主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是加强民主建设和党内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按照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依法行政,把群众最关心的反映最强烈的“热点”和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公开行政职能,增强部门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同时,通过政务公开的进一步深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群众、企业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实行政务公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要贯彻政务公开,推行政务公开,计划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加强项目工作,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十一五”规划和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部署要求,一是进一步做好项目工作,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工作重心的指导下,科学的编制好年度以工代赈和国债项目建议计划,并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做好汇报衔接,采取得力措施,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省、市计划盘子,倾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二是加强项目管理,充分发挥国债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吸收社会资金,发挥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使国债资金达到最大化效应,在项目工作中,要充分推行政务公开,以规范项目工作行为,从项目的规划、申报、立项、争取、下达投资计划到施工验收各环节都能按项目管理程序办理,切实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和民主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农民最需要解决而仅靠自身又无力解决的事情上,如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是新时期“扶贫攻坚”途径的新探索,是解决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一项惠及贫困农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确定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点上,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安排部署,做到示点、示范,资金捆绑,形成资金合力。在选择搬迁对象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方式,通过群众自愿申请,乡村把关审核,县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审定,确认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并在乡(镇)、村两级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搬迁户建房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事前约定”的原则,要严格控制建房面积,把建房面积政策要求,向群众公示,防止农民因搬迁导致更加贫困,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确保搬迁户“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要求,坚持做到“八个统一”。尽力完善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搬迁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结合实际,制订出各搬迁对象切实可行的致富产业规划,发展生产,促进搬迁户增收,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加强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管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必须严格实行专款专户管理,实行报帐制,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在兑现方式上,采取“直通车”的办法,直接将建房补助资金兑现到建房户,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建房补助资金,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我县制定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优惠政策,更不得搭车乱收费,坚决杜绝挪用,挤占和贪污现象,防止优亲厚友、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真正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对外开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只有以工业理念积极发展农业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要继续围绕县委、县政府“强牧、提桑、优粮、兴药”的发展思路。着力培植“药、烟、菜、茶、果”等特色产业,同时大力扶持建成秦龙养殖厂、成林油脂化工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培植新优势。要进一步完善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结合农业产业化目标,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村各种协会等新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和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生物化工、新型建材、矿产工业四大生态支柱工业体系,大力扶持富硒菜籽油、魔芋食品、精米加工、薯类粉条、畜禽产品等绿色食品工业,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档次,扩大营销宣传,实现工农良性互动;以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化工工业;大力引进先进工艺与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质量,加快高标号水泥、空心砖等优质建材的开发,做优新型建材工业;加强矿产企业协调服务,扩大矿产开采能力,合理有序开发黄金、板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扶持、强力包装一批骨干产品,全力打造出几个影响力大,价值高的省级名牌,实现工业突破性发展。
狠抓招商引资
工作,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公平、诚信的发展环境,改进招商方式,提高开放水平。采取多种招商形式,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细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管理,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成功率,使更多的招商项目落户到我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以工促农的目标。
(四)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牢固树立全局抓项目的意识,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导向,抢抓“全省项目建设年”机遇,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沟通、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扶持。对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要落实责任部门和项目业主,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省市建设计划。调整投资结构,强化投资管理,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10%以上。
重点项目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外部环境的有力保障,切实抓好2006年十件实事和十个重点项目,健全项目建设领导包抓机制,建立项目定期通报制度,强化重点项目的协调管理。为确保完成重点项目建设投资2.0亿元的目标,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公路建设机遇,以完善路网,提高县乡公路等级为目标,全力抓好汉铜油路改造工程,蒲溪月河大桥,月南路拓宽改造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完成汉漩路油路改造任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南区通乡公路建设,启动平酒路、观酒路、龙双路等重点通乡道路提等改造。全年新修便民桥30座,完成农村通村公路42条119.5公里水泥硬化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建立县乡村公路养护机制,提高公路养护规范化水平,确保通乡村公路的晴雨畅通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五)抓好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巩固“两基”成果,努力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继续抓好正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国债)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引入民营资本,争取银行贷款项目,创办民办高中,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发展面向农村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防治体系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抓好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基层卫生网络,积极争取120急救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综合楼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
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结合人口与计生工作“十一五”规划,健全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认真做好漩涡、蒲溪、铁佛、平梁、龙垭等乡镇计生站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大争取力度,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组织实施汉阳镇文化站建设,积极争取城南新区图书馆,文物保护项目。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城乡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项目争取力度,改善基层组织基础设施条件。基层党组织建设项目,是党在新时期对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要积极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争取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六)加强价格监管,转变工作职能,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和农村经济发展。针对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人均收入绝对量少,基础低,潜在负担多,增收难度大,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随市场波动,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农村公共事业落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抵消了国家免除农业税带给农民的实惠,看病贵、学费高等问题,价格管理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全面清理涉农价格和收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环境。首先,对过去出台的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文件要进行全面清理,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一律废止。其次,对保留的涉农收费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及时研究提出降低过高收费标准的意见,尽可能地降低农民负担。第三,已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要确保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积极研究对放开价格的监控措施。
二是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监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化肥、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控,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进一步加强化肥市场价格监管。运用综合手段监控化肥价格。及时向社会公布粮食价格信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三是完善农村电价、水价政策,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继续完善并落实农业生产用电优惠政策。继续推进电价改革,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乡各类用电同价工作。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合理制定农村水利
第二篇:发挥计划局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也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只有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结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农业税逐步取消、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实施,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解决农村改革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建设新农村,一个方向性的原则是用科学发观指导和统领新农村建设。因此,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难
(一)贫穷落后,发展水平低
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和政府可用财力有限,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能力有限。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城市化比重低是典型的农业县,县财政是吃饭财政、赤字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有限。这一基本县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一基础环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着眼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欠帐多,起点低,建设任务重
我县农民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存在一定困难。2005年我县农村人均纯收入仅1839元,约相当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60,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显的愈加迫切。在发展种养殖方面,农民既因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技术服务体系发育不足,而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病虫害和瘟疫的能力,产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又面临市场价格波动,产品卖难的市场风险,在开展劳务输出方面,既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竞争激烈的需求约束,又面临着自身缺乏文化技术知识,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找到合适工作的困难,还面临着劳动力市场不够规范,劳动安全和劳动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巨大风险,我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双乳镇三同村是我县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村,全村2005年底,有人口2392人,有耕地2452亩(其中:水田1080亩),人均拥有耕地约1亩,劳动力约占总人口的60,外出务工820人,劳务收入人均在3000元左右,乡镇企业和商贸流通领域从业人员约200人,非农收入约占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此外,长期以来公共财力投入有限,自身投入能力低下等原因,导致该村基础设施欠帐严重。道路硬化不足,水利设施老化,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不到位,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部分贫困农户由于缺乏基本的收入来源,又得不到来自社会保障的有效支持,仅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根本无力支付医疗教育的费用。农村还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一是文化生活单调,群众文化生活贫乏,村级没有文化室,群众业余活动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二是农村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和支持,脏乱差问题突出,三是少数家庭家长因为自身观念问题或素质不高,对其子女疏于管教或教不得法,学校教育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或缺乏有效教育手段,加之缺乏有效的社会引导和外部支持,打架斗殴、恶语粗言等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因素。
三、推动政务公开,发挥计划部门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民主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是加强民主建设和党内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按照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依法行政,把群众最关心的反映最强烈的“热点”和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现象的事项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公开行政职能,增强部门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同时,通过政务公开的进一步深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使群众、企业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实行政务公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要贯彻政务公开,推行政务公开,计划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加强项目工作,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十一五”规划和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部署要求,一是进一步做好项目工作,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在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工作重心的指导下,科学的编制好以工代赈和国债项目建议计划,并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做好汇报衔接,采取得力措施,争取更多的项目挤进省、市计划盘子,倾斜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二是加强项目管理,充分发挥国债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吸收社会资金,发挥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使国债资金达到最大化效应,在项目工作中,要充分推行政务公开,以规范项目工作行为,从项目的规划、申报、立项、争取、下达投资计划到施工验收各环节都能按项目管理程序办理,切实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和民主决策,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农民最需要解决而仅靠自身又无力解决的事情上,如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行重点扶持。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是新时期“扶贫攻坚”途径的新探索,是解决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一项惠及贫困农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确定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点上,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安排部署,做到示点、示范,资金捆绑,形成资金合力。在选择搬迁对象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方式,通过群众自愿申请,乡村把关审核,县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审定,确认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并在乡(镇)、村两级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搬迁户建房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事前约定”的原则,要严格控制建房面积,把建房面积政策要求,向群众公示,防止农民因搬迁导致更加贫困,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确保搬迁户“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要求,坚持做到“八个统一”。尽力完善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搬迁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结合实际,制订出各搬迁对象切实可行的致富产业规划,发展生产,促进搬迁户增收,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加强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管理,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资金,必须严格实行专款专户管理,实行报帐制,加强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在兑现方式上,采取“直通车”的办法,直接将建房补助资金兑现到建房户,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建房补助资金,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落实我县制定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优惠政策,更不得搭车乱收费,坚决杜绝挪用,挤占和贪污现象,防止优亲厚友、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现象发生,真正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以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对外开放。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只有以工业理念积极发展农业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要继续围绕县委、县政府“强牧、提桑、优粮、兴药”的发展思路。着力培植“药、烟、菜、茶、果”等特色产业,同时大力扶持建成秦龙养殖厂、成林油脂化工厂等一批龙头企业,培植新优势。要进一步完善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办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要结合农业产业化目标,积极扶持和发展农村各种协会等新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农民组织起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和优势资源,积极培育壮大绿色食品、生物化工、新型建材、矿产工业四大生态支柱工业体系,大力扶持富硒菜籽油、魔芋食品、精米加工、薯类粉条、畜禽产品等绿色食品工业,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档次,扩大营销宣传,实现工农良性互动;以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化工工业;大力引进先进工艺与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和质量,加快高标号水泥、空心砖等优质建材的开发,做优新型建材工业;加强矿产企业协调服务,扩大矿产开采能力,合理有序开发黄金、板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扶持、强力包装一批骨干产品,全力打造出几个影响力大,价值高的省级名牌,实现工业突破性发展。
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努力营造公平、诚信的发展环境,改进招商方式,提高开放水平。采取多种招商形式,不断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细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努力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全程跟踪管理,提高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成功率,使更多的招商项目落户到我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以工促农的目标。
(四)认真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牢固树立全局抓项目的意识,全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导向,抢抓“全省项目建设年”机遇,加强与省市有关部门沟通、衔接,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扶持。对列入“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要落实责任部门和项目业主,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省市建设计划。调整投资结构,强化投资管理,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10以上。
重点项目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外部环境的有力保障,切实抓好2006年十件实事和十个重点项目,健全项目建设领导包抓机制,建立项目定期通报制度,强化重点项目的协调管理。为确保完成重点项目建设投资2.0亿元的目标,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公路建设机遇,以完善路网,提高县乡公路等级为目标,全力抓好汉铜油路改造工程,蒲溪月河大桥,月南路拓宽改造等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完成汉漩路油路改造任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南区通乡公路建设,启动平酒路、观酒路、龙双路等重点通乡道路提等改造。全年新修便民桥30座,完成农村通村公路42条119.5公里水泥硬化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建立县乡村公路养护机制,提高公路养护规范化水平,确保通乡村公路的晴雨畅通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五)抓好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教育事业,高度重视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巩固“两基”成果,努力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继续抓好正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国债)项目建设,组织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和现代远程教育。引入民营资本,争取银行贷款项目,创办民办高中,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发展面向农村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防治体系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抓好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基层卫生网络,积极争取120急救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综合楼项目,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
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结合人口与计生工作“十一五”规划,健全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认真做好漩涡、蒲溪、铁佛、平梁、龙垭等乡镇计生站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大争取力度,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组织实施汉阳镇文化站建设,积极争取城南新区图书馆,文物保护项目。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城乡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项目争取力度,改善基层组织基础设施条件。基层党组织建设项目,是党在新时期对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要积极做好项目规划和项目争取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六)加强价格监管,转变工作职能,促进农民增收减负和农村经济发展。针对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人均收入绝对量少,基础低,潜在负担多,增收难度大,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随市场波动,农民增收缺乏长效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农村公共事业落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抵消了国家免除农业税带给农民的实惠,看病贵、学费高等问题,价格管理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是全面清理涉农价格和收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环境。首先,对过去出台的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文件要进行全面清理,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一律废止。其次,对保留的涉农收费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及时研究提出降低过高收费标准的意见,尽可能地降低农民负担。第三,已出台的各项支农惠农的价格和收费政策要确保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积极研究对放开价格的监控措施。
二是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监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化肥、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控,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进一步加强化肥市场价格监管。运用综合手段监控化肥价格。及时向社会公布粮食价格信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合理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种粮收益。
三是完善农村电价、水价政策,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继续完善并落实农业生产用电优惠政策。继续推进电价改革,在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乡各类用电同价工作。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合理制定农村水利工程水价、农村人畜饮水价格、农村机井灌溉用水价格和农村自来水价格。
四是整顿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提高农村卫生保健水平。研究建立与农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收费监管体系,切实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配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支持农村平价药店经营,整顿农村医疗服务收费,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规范农民建房收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除依法颁发的证照可按规定收取工本费外,取消其它涉及农民建房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六是逐步建立农村价格管理体系及价格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和农村物价监督点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围绕为“三农”服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产品价格信息服务工作,及时收集发布农产品供求及价格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因地制宜种植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七是巩固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一方面增加收费公示的内容、消除涉农价费在公示内容上的盲区,另一方面加强涉农价费公示的广度、消除涉农价费公示在面上的死角。针对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的措施。在全面清理涉农收费、改革公示形式,完善公示范围、公示内容的基础上,健全配套措施,强化监督检查,巩固公示成果,确保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真正落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八是加强农产品成本调查、价格监测和价格信息服务工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更加全面、详细、真实地反映农业生产成本效益情况,加强对不同耕作方式、不同生产技术、不同规模类型、不同组织形式、不同品种品质的农产品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调查,通过成本收益对比分析,帮助农民找到提高效益、增加收入的新途径。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和信息服务工作,建立覆盖大多数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大户的价格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向农业生产者发布并提供价格信息咨询服务。
九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重点查处农业生产资料,农村用电、用水、农产品检验、检疫和认证,以及农村教育、医疗、殡葬等方面的乱涨价、乱收费行为。加强对定点医疗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认真受理农民群众对乱涨价、乱收费的投诉举报,及时查处各种侵农损农的价格违法行为。
第三篇: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积极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切实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头,打好基础,不断推动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一是产业带动型。即以发展乡村经济产业为关键,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福利,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如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是产业带动型的典型代表。目前,在乡村经济的带动下,华西的“三农”已经变成了“三化”,即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以及“三集中”,即农村工业向小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创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
二是主体培训型。即以培养新农民、造就新骨干为核心,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以新型农民带动新农村建设。如重庆市积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紧紧抓住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农民系列权益保障等环节提供财政支撑。通过培训转移衣村富余劳动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建新居、开发新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三是村庄整治型。如吉林省推行政府推动、高额补贴、建设高标准小康示范村模式,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284万元;浙江省推行农民推动、财政扶持、全面建设模式,实施“千村不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农村新社区,各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带动村集体、农民和社会其他方面投入250亿元;四川推行整合支农资金、整村推进建设模式,该省仪陇县是全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县,以建设扶贫新村为平台,根据统一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试点村的人畜饮水、村道公路、民居“三建五改”和沼气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走向整村推进的轨道;江西省推行以物代资、民办公助、农民为主建设模式,该省赣州市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各级财政投入3.6亿元,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9万元左右,并借鉴了韩国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的做法,主要通过发放水泥、石灰等原料促使农民改善村庄道路、维修房屋等。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一是整合资金,盘活存量。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建立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在县级政府,资金整合的工作重点也应在县级。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支农资金有效整合方式和途径,引导支农资金的存量统筹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找准抓手,用好增量。财政部门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找对抓手,选准载体,以政府的增量资金引导存量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办法。
三是民办公助,激励投入。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农民这个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共同建设新农村。目前不少地方实行的农民自愿申报、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及补助政策公示等制度,都是一种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激励机制,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应该大力推广。
四是强化监管,高效使用。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创新监管机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真正用于农村、用于农民。
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实行区别投入政策
——合理确定财政支持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一项宏伟目标,各级财政应从履行职能不缺位的角度出发,按照“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理财思路,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不少省份都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衣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村庄建设和村容整治。各级财政部门要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农村主要问题是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公共设施落后,脏乱差的状况没有改善,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没有消除。因此,各级财政应以涉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最现实问题,如新村规划、改水、改厕、环境治理、沼气开发利用等为突破口,支持村庄整治的示范建设,并逐步整体推进。三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的支出责任。根据村容整治和村庄建设内容的不同性质,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区别对待的原则,给予不同的支持。对于新村规划、村容整洁、改水改厕等公益性的建设内容,主要由财政投入;对于农村垃圾处理等半公益性公共产品由农民投入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对于农民自己房屋的改建、通户道路修建等非公益
第四篇: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积极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切实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头,打好基础,不断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一是产业带动型。即以发展乡村经济产业为关键,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福利,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如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是产业带动型的典型代表。目前,在乡村经济的带动下,华西的“三农”已经变成了“三化”,即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以及“三集中”,即农村工业向小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创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
二是主体培训型。即以培养新农民、造就新骨干为核心,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以新型农民带动新农村建设。如重庆市积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紧紧抓住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农民系列权益保障等环节提供财政支撑。通过培训转移衣村富余劳动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建新居、开发新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三是村庄整治型。如吉林省推行政府推动、高额补贴、建设高标准小康示范村模式,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284万元;浙江省推行农民推动、财政扶持、全面建设模式,实施“千村不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农村新社区,各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带动村集体、农民和社会其他方面投入250亿元;四川推行整合支农资金、整村推进建设模式,该省XX县是全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县,以建设扶贫新村为平台,根据统一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试点村的人畜饮水、村道公路、民居“三建五改”和沼气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走向整村推进的轨道;江西省推行以物代资、民办公助、农民为主建设模式,该省赣州市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各级财政投入3.6亿元,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9万元左右,并借鉴了韩国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的做法,主要通过发放水泥、石灰等原料促使农民改善村庄道路、维修房屋等。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一是整合资金,盘活存量。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建立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在县级政府,资金整合的工作重点也应在县级。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支农资金有效整合方式和途径,引导支农资金的存量统筹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找准抓手,用好增量。财政部门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找对抓手,选准载体,以政府的增量资金引导存量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办法。
三是民办公助,激励投入。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农民这个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共同建设新农村。目前不少地方实行的农民自愿申报、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及补助政策公示等制度,都是一种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激励机制,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应该大力推广。
四是强化监管,高效使用。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创新监管机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真正用于农村、用于农民。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实行区别投入政策
——合理确定财政支持政策。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一项宏伟目标,各级财政应从履行职能不缺位的角度出发,按照“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理财思路,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不少省份都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衣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财政资金主要用于村庄建设和村容整治。各级财政部门要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农村主要 问题是村庄建设缺乏规划,公共设施落后,脏乱差的状况没有改善,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没有消除。因此,各级财政应以涉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最现实问题,如新村规划、改水、改厕、环境治理、沼气开发利用等为突破口,支持村庄整治的示范建设,并逐步整体推进。三是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的支出责任。根据村容整治和村庄建设内容的不同性质,按照公益性和非公益性区别对待的原则,给予不同的支持。对于新村规划、村容整洁、改水改厕等公益性的建设内容,主要由财政投入;对于农村垃圾处理等半公益性公共产品由农民投入为主,财政适当补助;对于农民自己房屋的改建、通户道路修建等非公益性产品,则由农民自己承担。
——整合现有支农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按照中央“国家今后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积极整合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扶贫资金,并整合现有的乡村道路、农村沼气等“六小工程”资金,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二是支持培育和发展新产业。要整合目前有关粮食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专项资金,用于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三是支持培训和造就新农民。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并将培训造就新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措施来抓。各级财政部门要整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农业职业教育等资金,围绕造就新农村建设人才,用于培训新农民。四是支持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凸显,并引发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下决心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要不断加大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基层政府的经费自给能力,避免农民负担反弹。
第五篇:发挥税收职能作用_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 主要来源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政权运行、维护社会 公平与稳定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代表国家履行税收征管职能的 重要经济部门,肇庆市国税局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税收职 能作用,使国税工作的目标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目标相协调,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财力保障
雄厚的财政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多年来,肇庆市国税部门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大力组织税收收入。1995年〜2004年,全市国税系统累计组织税收收入119.66亿元,年均增长10.4%。税收收入在 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增长,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财力支持。
在组织收入过程中,肇庆市国税局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 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既正确解决 好依法治税与外部干扰、依法征收与优化服务、依法征管与完成收入任务的矛 盾,又正确处理好规范管理与社会矛盾、履行职责与人情面子、基础工作与长 远发展、投资环境与治税环境的关系,用税法的准则和科学的方法,建立税收 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收入增长机制。加强对税基的调查,摸清税基现状,强化 分析预测,健全定期分析档案,既关注税收总量的变化,又关注直接影响税基 的各税种、各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和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变化,及时掌握影响收 入变化的重要因素,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重点税源企 业、重点税源行业的监控,及时掌握新增税源情况,抓住支柱税源,管住中小 税源,积极清理漏征漏管户。引入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强化对现行税 种的征管,严格申报管理,加强审核计税,严格缓税审批,确保税款及时足额 入库。同时各级国税机关紧紧依靠地方党政领导和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协同有效的护税机制,形成全社会依法治税的共识和合力,营造依法诚信 纳税的社会氛围。
营造公平正义的税收环境
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重耍组成部分,是在税收领域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依法治税,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的税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在工作实践中,肇庆市国税部门严格贯彻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认真落 实税收实体法,深入贯彻《税收征管法》和其他程序法,认真贯彻《行政许可 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监督,认真落 实稽查案件复查和重大案件集体审理等制度,切实做好行政处罚听证、复议与 应诉工作,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内外
结合的监督网络,对税收执法权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确保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严格落实流转税政策,按照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 管理的要求,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废旧物资经营和农副产品收购企业以及 “四种票”管理为重点,加强增值税管理。严格落实企业所得税政策,按照管 好税基、完善汇缴、加强评估、分类管理的要求,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基础管 理,规范行政审批,完善核定征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所得税管理。严格 落实涉外税收政策,加大审核评税和涉外税务审计的推广力度,加强对重点行 业、重点企业和亏损大户的监控管理,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积极推行预约定 价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出口退(免)税政策,认真研究解决落实出口退税新机 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防止发生新欠,同时依托“金税”工程和口岸电子执法 系统,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严格审核分析,加快退税和免抵调 库进度,防范和打击骗税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税收扶持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
据统计,2004年肇庆市国税系统通过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全年共办理出口
退(免)税107065万元,同比增长86.8%,增加49735万元,促进了外贸经 济的发展;通过落实扶持弱势群体的税收政策,为1985户下岗再就业纳税人减 免税收168.13万元,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40558元,为11437户未达增值税起 征点和涉农纳税人减免增值税936.71万元,促进了 “三农”工作和再就业工作,肇庆市国税局因此连续两年被肇庆市政府评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成绩 突出表扬单位。
建立公平有序的税收秩序
公平、有序、规范的税收秩序,是税收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和
谐社会的重耍特征。肇庆市国税局不断加强税收征管,提高征管质量,加强纳 税户籍管理,认真做好税务登记信息与相关部门信息的交换比对工作,加强开 业、变更、注销、停歇业、未达起征点业户的管理,防止漏征漏管;加强发票 管理,严格以票管税;加强防伪税控装置的管理,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收 款机;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开展纳税评估,全面掌握纳税人管理情况,及时 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促使纳税人如实申报纳税;加强纳税分析,充分运用各种 信息资料,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
在税务稽查中,肇庆市国税局认真研究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稽查方式、方
法,不断完善稽查工作机制,创新稽查工作思路;严格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开展 稽查,加强对举报、转办、交办案件和重大案件的查办、督办工作,重点查处 虚开和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利用其他可抵扣凭证骗取出口退税,利用做 假账、多套账和账外经营等手段偷税的违法活动;加大案件审理、执行力度,及时曝光大要案件,严格执行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的规定;按照全国的 统一部署,集中力量深入开展对钢铁生产企业、水泥生产企业、废旧物资回收 经营企业及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生产加工企业4个行业的税收专项整治行 动,协同公安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通过加大稽查力度, 规范税收秩序,净化税收环境。
建立充满活力的税收工作机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税收
事业永葆生机的源泉。肇庆市国税局通过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建立新税收征管 模式,按照信息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完善征管体制,规范机构设置,优化业务 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岗责体系,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和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建立和完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 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 式。抓好“金税”工程、征管系统、行政管理系统、“三大应用系统”整合应 用系统等税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全面规范应用工作,加强增值税管理的计算机 监控、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信息企业采集和纳税人信息“一户式”管理工作,加快建立财税库银联网缴税系统,逐步实现税款入库电子化和税款征收无纸化;加强信息质量管理,制定和完善信息数据管理制度,加强对基础数据产生、核 对、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信息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深化信息资源应用工作,加强数据衔接和共享,拓展数据分析应用的范围,加 强对数据的前后对比和纵横分析,发挥信息系统在纳税异常预警、动态监控、决策支持等方而的作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以网络安全、设备安全、机 房安全和数据安全为重点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和谐诚信的征纳关系
和谐诚信的征纳关系,是和谐税收、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各级
国税部门和全体国税干部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诚信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广泛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纳税人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热情为纳税人做好税收服务工作;树立公正执法就是对纳税人最根本的服务的 观念,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在执法中优化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树立认 真负责、热情耐心是税收优质服务基本要求的理念,广泛开展送税法、送政策 服务活动,将税收政策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纳税人进行宣传;树立质量和效 率是税收优质服务标准的理念,优化办税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精简需要纳税人报送的报表资料,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准确高效的服务。
加强税收宣传和辅导,采取座谈会、讲座、辅导班等形式,帮助纳税人掌握税 法知识,熟悉办税程序。进一步健全包括限时服务、首问责任、政务公开以及 文明礼貌在内的服务规范,完善纳税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实现纳税服务的标准 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厅职能,按照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内部运 转处理、限时承诺办结的要求,将纳税事项统一归口由办税服务厅窗口受理,方便纳税人办税。完善电话报税和税银联网申报扣缴系统,加快税库银联网步 伐,逐步建立上门申报与委托代征、电话申报、邮寄申报、网上申报相结合的 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方便纳税人缴税。加强肇庆国税网站建设,快速准确地 解答纳税人的网上咨询和电话咨询,探索建立网上办税系统的途径,打造优质 高效的服务平台。
锻造正气和谐的国税队伍
发挥国税部门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
设,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干部职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相
互支持、相互理解、协调融洽、心情舒畅、政令畅通的干事创业平台,造就一 支诚信友爱、正气和谐的国税队伍,实现人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肇庆市国税局深刻地体会到: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加 强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对 领导干部的监督,落实领导班子责任,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做好税收工作的 能力。二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从严治队的各项工作,做到结合思想作 风抓治队,确保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落实每一项纪律制度抓治队,确保遵纪 守法、依法行政;结合落实每一项工作抓治队,确保工作到位、政令畅通;结 合落实岗位责任抓治队,确保到位尽责、高效优质;结合树执法形象抓治队,确保队伍文明执法、科学执法、诚信有礼、正气和谐。三是要加强和改进思想 政治工作。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为核心,狠抓思想教育,扎 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开展以 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为基本内容的税务职业道德教育和 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公民教育;开展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巾帼 文明示范岗、争当文明人员活动,弘扬立足岗位、敬业奉献的精神。四是加强 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强化“两权”监督,加大惩治腐败 力度,建立不想为、不必为、不能为、不敢为的廉政工作机制,健全符合实际 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五是大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在工作 中,既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做到分工明确,又加强团结协作,做到 相互协作。在队伍管理中,既严要求、严教育、严管理、严监督,又重关怀、重引导、重鼓励、重帮助,切实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和进步,这 样的国税队伍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