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人大领导调研简报17期
第十七期
大同市建设社会主义2006年8月16日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
市人大领导调研新农村建设工作
8月15日,市人大安大钧主任、孙日兵副主任等一行5人深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进行调研,实地听取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安大钧主任就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市委农工办主任、农业局局长、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李元宏作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精神,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有序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发展态势良好。主要表现出六个方面的特点:各级领导重视,把新农村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加快产业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坚持典型推动,强化
试点工作;以治理村容村貌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建立健全制度,强化领导责任。同时,全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农民主体意识差、乡村两级组织引导差、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安大钧主任在听取汇报后,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予以了肯定,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一是新农村建设要有新思路,在吃透中央和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的村情,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工作思路,找出工作的着力点,并落实到基层。二是新农村建设要有新产业,狠抓农业结构调整,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生产。三是新农村建设要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加大对农民技术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四是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设施,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让农民得到实惠。五是新农村建设要有新的体制和机制,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落实各项农村政策,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为新农村建设的扎实稳步推进提供良好环境。(韩燕军)
报: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市人大、市政协,郭良孝书记、丰立祥市长、马福山副书记、郝月生副市长 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组成员单位
发:各县(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
———————————————————————————
(共印120份)
第二篇:市人大领导讲话
贯彻雷电灾害防御条例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湖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防雷条例》)2005年5月27日由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并经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四十九号颁布,自2005年8月1日起施行。
《防雷条例》作为与《气象法》、《行政许可法》、国务院令第412号等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是我市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全社会,特别是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进行防御雷电灾害及其相关活动的重要行为规范。《防雷条例》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对我省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预报和防御等进行了科学规范。《防雷条例》的颁布实施有利于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有利于气象主管机构贯彻落实《气象法》和依法行政;有利于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做好我省防雷减灾工作。
宜昌年平均雷暴日为42天,最多达到64天,属多雷暴地区。据统计,近年来全市每年都有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因雷暴造成财产损失平均达数千万元。《防雷条例》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我市雷电灾害的防御工作,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法规依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
强对防雷工作的领导,将防雷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并及时组织实施防雷应急预案和农村雷电灾害多发区的防雷措施,提高防雷能力。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加大对本地雷电灾害防御的社会管理,加强对新建(构)筑物、场所或设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组织对防雷技术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并完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工作规范,组织城乡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建设、规划、公安消防、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有关防雷工作。全社会都要强化雷电灾害防御意识,掌握雷电防御基本知识,协助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共同做要我市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篇:迎接市人大领导调研宣传工作的汇报发言
人大宣传是人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襄阳区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人大宣传作为一线工作来抓,通过狠抓四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开创人大宣传工作的新局面。我们的主要休会是: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几年来,我们把人大宣传工作当作人大工作的前沿阵地,摆正人大宣传在整体人大工作中的突出位置。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把人大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一名常委会领导分管宣传工作,凡是遇到重要的人大活动,亲自安排搞好宣传;凡是人大宣传的各种会议等活动,亲自参加并讲话;凡是人大宣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亲自协调解决。每年人大常委会在制发工作要点时,把人大宣传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时根据需要专文制发宣传工作计划。同时,人大常委会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主任许广碧坚持每年至少在一次以上的机关干部职工会议上专门就人大宣传工作进行总结和动员,发动大家多投稿、上大报、出精品,充分显示了人大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
二、组织建设是基础
近年来,我们突出强化人大宣传的组织网络建设,并不断提高宣传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们从区人大机关和各镇、区直部门和新闻单位挑选了60多名熟悉人大工作,有一定写作专长的干部,组建了一支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大宣传通讯员队伍。同时,我们每隔1-2年都要举办一次人大宣传通讯员培训班,邀请省、市、区人大领导和新闻单位资深编辑记者等有关人员为通讯员讲课。让大家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选举法》、《湖北省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人大工作知识,学习新闻写作基本知识等。前年,我们专门邀请省人大《楚天主人》杂志副主编黄文平来为人大机关干部讲解怎样撰写新闻稿件,提高投稿的针对性。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培训班采取学习理论与实际写作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时给学员们布置题目,实地采访进行实战训练。通过培训,为全体通讯员提供了交流经验的机会,提高了人大新闻宣传的水平和技巧,培养了人大宣传的骨干力量。
三、激励机制是保证
人大宣传工作需要付出一定的脑力劳动,必须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几年来,我们区人大常委会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这一机制。一是把人大宣传工作纳入考核任务。区人大机关把人大宣传工作纳入对机关科室和干部实绩考核管理的重要内容,每个科室、每个干部职工都分解有宣传调研用稿任务,每人每年在市以上人大报刊和新闻媒体发表稿件不得少于2篇,完不成任务者不得被评为工作的先进。同时,区人大常委会还把人大宣传工作纳入对镇人大主席团工作竞赛考评的八大内容之一,在总分100分中占了10分,每个镇每年至少在区以上人大报刊和新闻媒体发表稿件6篇,超额完成任务者可以在10分之外另加分。每年年底,区人大常委会在对机关实绩考核和对各镇人大主席团工作竞赛进行检查验收时,对区、镇两级的人大宣传工作同时进行检查验收,并通报检查结果。二是开展人大宣传工作评比表彰活动。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开展全区人大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活动,把全区人大宣传通讯员、区人大机关各科室、各镇人大主席团、区直新闻单位和有关单位都纳入进来进行评比表彰,按照宣传用稿的数量与质量分别评出5-10名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由区人大常委会通报表彰。三是开展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稿件的评比表彰活动。为了提高宣传工作质量,促进多出精品,我们由区人大机关和新闻单位有关人员组成专班,对每年人大宣传的高质量稿件进行评比打分,择出其中的优秀稿件进行表彰,给稿件作者颁发奖金和证书。前年,我们还对评出的一等奖获得者赵香南给予重奖,颁发奖金500元,极大地激发了各级人大宣传工作者的斗志,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四是在人大机关内部坚持实行宣传用稿奖励制度。对于机关干部发表的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稿件,按照刊发的级别和文字数量给予相应的现金奖励,每年底将本1月1日至12月31日由机关干部职工刊发的稿件进行核实登记并颁发奖金。近4年来,共发放奖金1万多元,其中有的人最多每年可以拿到将近2000元。五是经常开展人大宣传工作会议。为了推动全区人大宣传工作一年上一个台阶,区人大常委会基本上每1-2年召开一次人大宣传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成绩和经验,同时对人大宣传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四、开拓创新是动力
创新人大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是推动人大宣传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去年5月份以来,我区人大常委会在襄阳广播电视台开办了《人大在线》电视专栏。着力创新宣传方式,聚焦人大监督、宣传宪法和法律、反映社情民意、宣传代表事迹。
《人大在线》由区人大办公室和各工作委员会轮流承办,每月一期。内设三个子栏目,即:“法律解读”、“监督之声”、“代表风采”。“法律解读”,由人大机关干部组成嘉宾,与记者共同解读某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监督之声”,关注并反映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区内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意见,直面热点难点,揭露问题与不足。“代表风采”,采访和宣传优秀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
《人大在线》的连续播出,在全区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这个栏目特色鲜明:一是形式新颖,气氛活跃。“法律解读”以嘉宾访谈的形式亮相,避免了以往电视讲话等手段显得僵化呆板的弊端,让群众喜闻乐见。二是“法律解读”与“监督之声”内容紧扣了一个时期热点难点,先后讲解了新《信访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等,找准了政府工作存在的不足,体现了栏目的指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体现了人大监督与新闻监督的互补性。三是“代表风采”展示了优秀人大代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四是实行滚动播出,每期专栏都在月末的周六与周日的中午和晚上滚动播出,提高了节目收视率,增强了宣传效果。四是坚持人大主办,“法律解读”栏目嘉宾由人大机关干部担任,体现了人大在法律宣传与监督中的重要职能,为人大机关干部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第四篇:人大领导调研解说词内容
人大领导调研解说词内容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我是苏埠屯初中教师张君萍,今天由我来为各位领导解说。
近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安工程工作,市教育局、东夏镇政府也多次派分管领导到学校调研学校状况,指导和督促学校做好平安校园建设和学校管理,为学校发展提供政策倾斜和经济支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校积极筹措资金近百万元,先后对教学楼、仪器室、伙房、餐厅、师生宿舍、用电线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新建了全封闭水冲式高标准厕所;新上了多媒体教室;对计算机、伙房餐厅设施进行了全面更新;新添置了课桌凳,结束了学生自带课桌凳的历史;重新铺设了自来水管道;重新硬化了学校路面;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面貌一新。
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学校积极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着力推进“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学校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的地位,通过教师全员护导、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演练、“学校安全责任落实月”等各种措施和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近几年来,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学校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各项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实现教育教学的突破,学校的社会满意度稳步提高。三年来,学校在中考、奥赛、教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谐教育,艺体修身”管理模式获青州市“教育教学政府成果奖”,09年的课改工作申报立项潍坊市重大教育教学问题行动研究项目和创新燎原奖,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活动得到教育局、镇政府和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一、路面硬化:
1、水泥硬化:T型,硬化1202.6平方米
2、彩砖硬化:T型,硬化633.6平方米
3、旧砖找平:500余平方米
说明:
1、投资9万余元。
2、两个T型,象征辛勤的园丁
3、彩砖硬化区用红色地面砖做基色,黄色地面砖镶嵌文字“以人为本”和“天天向上”。“以人为本”象征我们学校的管理理念,“天天向上”象征我们的教育事业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有新的成绩。
二、校园文化方面:
学校重视对校园的美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领导广开思路,制作了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宣传挂牌,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注重普通话推广工作,制作了大量的推普宣传标语;多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地面到墙壁,从宣传挂图到宣传横幅,从硬件环境到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等,这一切都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尤其是我们的地面文化设计,在我们青州市各学校中尚属首例。
三、多媒体教室与计算机教室:
08年初,投资6.3万元,更新了20台新计算机,投资2万余元新上了一个多媒体教室。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保障。
四、伙房、餐厅、师生宿舍及厕所:
我校伙房餐厅改造和厕所改建工程正式于2008年4月29日立项,7月10日招标,7月22日投标。
厕所投资18.61万元,于08年8月4日开工,10月5日竣工并投入使用。新建148.75平方米(长42.5米、宽3.5米、高3.3米)的全封闭水冲式厕所,设男生蹲位15个,女生蹲位24个,男生小便池长6.6米。实际生均蹲位男生16人/蹲位、女生9人/蹲位,男生小便池35人/米,远高于建设标准的男生30人/蹲位、女生15人/蹲位、男生小便池40人/米的标准。
伙房餐厅改造:累计使用合同资金8.54万元,8月6日开工,8月25日竣工并投入使
2222用。实际改造伙房餐厅228m(其中维修改造204 m,扩建24 m),生均使用面积1.27 m。
市局领导协调,购置学生餐桌张。
师生宿舍改造累计使用合同资金4.5万元,对原来的水泥檩条进行了更换,整理了房顶,地面铺了地面砖,墙壁进行了刮瓷处理,房顶吊了顶。
五、课桌凳:学校于09年投资3.75万元,购进新课桌凳500套,彻底结束了我校学生自带课桌凳的历史。
六、用电线路改造:10年初,投资万元进行改造。
七、楼顶维修和教室刮瓷处理:学校投资万元。
解说路径:
下车
欢迎辞和总体状况解说,同时引领到厕所、前排教师宿舍,解说厕所和宿舍。
返回时介绍路面硬化及路面文化、楼前平房后墙安全警示教育标志。
引领到教学楼时介绍微机室、课堂教学改革特色、班级文化、楼顶维修、教室刮瓷装修。引领到后院时介绍用电线路改造和伙房餐厅。
结束时,欢迎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祝领导工作顺利。
第五篇:市人大调研有关文化产业情况4.11
泸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
尊敬的魏主任、各位委员:
在全市深入推进“四个四”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酒+N”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时刻,市人大魏主任一行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让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市人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殷切希望,我们备受鼓舞!在此,我代表全市文化新闻出版系统的干部职工对市人大领导长期以来对文化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文化事业进一步夯实基础大力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以新的目标为起点,只争朝夕,加快发展,奋力推动泸州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下面,我就我市文化产业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十一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正确方向,致力于打基础、管长远、增活力,文化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成效明显。
(一)抢抓机遇,规划蓝图,文化产业目标任务更加明确。当前,文化产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省委也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的工作目标,在我市文化产业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问题,市委市政府更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到重要 议事日程,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主持工作推进会、召开现场办公会,高屋建瓴,审视泸州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提出“酒+N”文化事业产业品牌发展战略。根据中央、省、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我局主动作为,结合泸州实际,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组织调研论证,规划泸州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发展重点,目前,各项规划目标已纳入《泸州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部分重点项目同时纳入省文化新闻出版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契机,一方面抓好国家关于扶持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举办文化实业。近年来我市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民营飞高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由成都民营经营者投资280万元举办动漫游戏项目落户江阳区星光路,由四川巨洋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泸州大剧院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由军统酒业投资1500万元兴办的蜀南民营博物馆成为我市民营博物馆从量的落户合江笔架山。
(三)深入挖掘,提炼特色,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资源转型成效初显。泸州自古就有“铁打泸州”“西南要会”之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酒文化独具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民族宗教文化交融汇合,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奇石文化、集邮文化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云集60余家商铺的全省市州规模最大的古玩市场“泸州奇石古玩城”,首届“泸州奇石文化节”成功举办,成交额达300万元;成立了由80多个民间演艺团体组建的全国第一个农民演艺中心“泸县龙城农民演艺中心”,并相继成立了“合江农村演艺团 体联合会”,“江阳区农民艺术团”。
(四)整合资源,加大开发,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旅游是流动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近年来,我市以文化为支撑,以产业为带动,全面整合各类资源:一是包装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重点对太平镇红军渡口、长征街及红军住地旧址进行维修整治,新建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已对外免费开放;规划打造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龙透关泸州起义遗址红色经典景区,兴建红色革命历史主题公园。二是包装打造地方历史文物旅游产业,泸州博物馆、叙永春秋祠、洞宾亭等相继成功申报为2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73国宝窖池成功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三是包装打造民族宗教文化产业,方山文化旅游景区、法王寺佛学院等建设项目已经由市级有关部门规划论证,即将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规划。目前,全市AA以上文化旅游景区共14个,其中13个为文化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
(五)倾力支持,培育壮大,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崛起。一是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是泸州市首家民办高等教育院校,经过12年的发展,现有师生员工700余人,年收入近1000万元;近年来该校自编自导独立制作发行电影作品《功夫骄子》、《英雄无界》、《李小龙外传》、《陈真新传》、《截拳道》等10余部,其中创作的电影作品《英雄无界》荣获泸州市第一届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并被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买断放映;影片《双节棍》参加了2010年11月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电影《截拳道》于2010年11月27日在全国院线同步上映,仅海外版权就获利130万美元,收回了全部投资;二是泸州自强书店从创业初期资金仅5000元,经营面 积不足十平方米,发展成拥有5家综合零售书店、2家特价和建筑专业书店、1家读书俱乐部、1家文化产业公司的泸州市自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目前有员工45名,图书品种3万余种,固定资产400万元,年销售额达到550万元;三是成立于2008年的泸州市旗豪歌城,经营面积4000平米,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年上缴利税80余万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了泸州娱乐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成为泸州市娱乐行业的龙头企业;四是网吧连锁公司,成立于2009年的四川蓝色矩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泸州立天网络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拥有12家至营店,营业计算机近2000台。公司直营店多次接受省市领导的参观指导,接待省内外同行的参观学习,多次被评为文明经营单位、安全经营单位和平安网城经营场所。网吧连锁公司在推动城市网络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保持了我市网吧管理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六)狠抓发展,示范带动,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辐射作用凸显。加强规划发展,加大资源整合与结构调整力度,我市文化产业逐渐做大做强。一是江阳区分水油纸伞厂、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泸州市百子图旗豪歌城、泸州市自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泸州肥儿粉厂以及有着名人故里影视拍摄基地之称的尧坝古镇等7家企业和单位目前是我市首批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泸州印务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列入了全省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是全省三大印务园区之一;三是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了我市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零的突破。依托这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名酒文化、历史文化、新闻出 版、影视拍摄、文化演艺和艺术培训为主,涵盖不同领域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截止去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达2030余家,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收入17亿元,增加值达7.3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开始提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起点低、规模小,处于低端水平,以科技创新和智力创意相融合的文化产业较少,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不够,制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很多。
(一)旧有文化思想观念束缚,产业意识薄弱。多数人在思想上还没有认清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深入研究,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不充分,特别是基于市场潜力的诸如民间文化等资源尚待合理开发。文化产业意识的滞后,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的经济地位还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投入保障不足。一是还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健全的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相关的扶持政策还没有健全和规范;二是市场资源配置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发育迟缓,活力不足;三是文化资源无法实现优化组合,文化产业规模较小,行业之间缺乏整合,文化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实现集约化效益;四是家底不清,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五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展较为缓慢。
(三)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偏弱,发展相对迟缓。一是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总量偏低,增长不快;二是产业优势不强,缺少大型核心企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少,集约化程度不高,“散、杂、乱、多”现象严重;三是短板现象突出,资金投入单
一、技术开发滞后、高层次人才较缺乏;四是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四)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不够,品牌建设欠缺。我市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脉殷实,遗存丰富,拥有厚重的酒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但这些资源尚未得到合理的优化整合,挖掘开发利用不够,还缺乏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经济资源的有效方法,使得其与所实现的商业价值不匹配。
三、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新亮点。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而泸州的文化产业产值只占全市GDP的2.3%左右,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为此建议。
(一)尽快制定《泸州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编制出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将文化产业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纳入财政预算;坚持实行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加大财政投入和配套资金力度。真正实现文化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推进“文化强市”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狠抓机遇,大胆创新,破解发展瓶颈,确保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
(二)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做强做大。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随即文化部和财政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四川省已设立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据了解,目前我省有成都、绵阳、雅安、宜宾、自贡、巴中、南充等地设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因此建议泸州市也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现文化产业投入与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增长。
(三)加快制定和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确保两团一司改制后文化资产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财政税收、法人登记、工商管理等方面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精神,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奖励等方面给予非公有资本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简化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大力扶持各种不同类型文化企业发展,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并给予相应的土地、税收优惠政策。
四、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构想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定位,把握四川省建设“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契机,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构建,年产值达到同期全市GDP的5%,达到75亿元以上。
(一)发展措施。一是培养文化市场主体。重点规划和实施 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加大文化产业与资本、高新技术对接,提高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网络文化市场、动漫游戏市场、娱乐市场、演出市场、艺术品市场等;鼓励、引导文化市场投资,调整文化市场结构,强化产权、资本、信息、技术、人才、文化资产评估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文化市场流通组织形式,实施文化市场品牌发展工程,推进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创造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市、县、乡三级文化市场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和综合执法水平;加强业务建设,打造一支装备优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廉洁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四是搭建对外文化交流贸易平台。以传统优势项目为基础,实施“酒文化”工程,培育对外文化贸易龙头;拓展文化交流渠道,促进经贸洽谈、专题论坛、旅游推介、产品展销与文化活动相互融合;培养高层次对外交流和贸易人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贸易活动格局。
(二)发展重点。以打造“酒+N”特色文化品牌为主线,整合我市酒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奇石文化等资源,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文化产业园”。
一是全力打造中国酒城泸州。以我市2000多年的酒文化为支撑,统筹推进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印务园区、会展中心、“中国酒城老酒镇”、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博览会建设,打造“名酒、名园、名村”文化产业走廊和二郎镇名酒名镇,把“中国酒谷”泸州酒业集 中发展区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成中国最大的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二是提档升级出版发行产业。(1)构建全市性发行网络,推进出版物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书店等新型业态及现代流通经营方式,加快大型书城、图书商城、图书超市和城乡销售网络建设,以泸州图书城建设为依托,打造川南第一流的出版物物流产业,逐步解决城乡广大群众读书难、购书难的状况;(2)加快印刷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大型龙头印刷企业和中小型优势特色企业,推动印刷业向多色、高速、数码化、个性化和高端化发展。以泸州印务园区建设为依托,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最大的印务基地;(3)提升新闻出版业。支持出版、发行、报业、期刊等企业做强做大,推动跨媒体、跨行业发展,形成各种传媒形式与优势内容资源紧密结合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发展壮大影视文化产业。依托泸州天星影视艺术学院、美琪文化艺术学校,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大力发展艺术培训、影视教育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影视拍摄制作基地建设,摄制体现泸州特色和时代风貌、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影视作品,建设集影视制作、演员培训、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泸州天星影视制作基地”和“明清一条街”,打造川南影视制作基地。
四是培育扶持演艺娱乐产业。(1)充分利用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打造大型音舞诗画《酒城风情》精品剧目,加强对“苗族踩山节”、“咪苏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装和打造,以苗族服饰、器乐、刺绣等工艺制品为主要载体,着力打造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宣传泸州城市形象,培育文化名片,增强我市文化产 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采取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资方式,加强大型演出场所、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泸州大剧院、泸州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和设施设备,提升经营档次。(3)以四川龙城农民演艺中心为龙头,加快演艺资源整合,鼓励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链为支撑,打造具有艺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活力的文化演艺集群。
五是规范提升网络文化产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推进模式,在对网吧实行集中定点经营、管理全省领先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网吧连锁公司运营模式,依托已成立的四川蓝色矩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泸州立天网络管理有限公司,逐步实现全市网吧的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推动网络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六是整合优化文化旅游产业。(1)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整合名酒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重点建设泸州老窖—郎酒名酒文化旅游、泸州书画艺术展览馆、蒋兆和纪念馆、红色旅游景区“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况场朱德旧居国家AA景区和太平古镇红色教育体验园区。精心打造泸州收藏品交流中心,发展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与销售,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品牌。(2)着力发展文化博览产业。依托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城古镇(街、村),发掘新的文博亮点和精品,建设和发展不同体制类型博物馆,打造包括县区博物馆、企业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在内的“川南博物馆群”,完成以泸州市博物馆中心馆区、报恩塔区、泸州非遗博物馆、洞宾亭泸州石刻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馆区、泸县博物馆和护国讨袁战争博物馆为主体的博物馆群的建设。七是创新开发文化用品制造产业。着力发展文化用品制造产业。合理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开发分水油纸伞等文化旅游纪念品生产,建设分水油纸伞传承保护基地。充分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探索开发泸州馆藏精品,打造泸州文化产业“走出去”形象工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