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物系统安全保卫人员上岗条件暂行规定
文物系统安全保卫人员上岗条件暂行规定
2007-12-10 09:56:19点击:48
(国家文物局 文物博发[2000]020号)
为加强文物安全保卫工作,提高文物系统安全保卫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促进安全保卫人员恪尽职守,认真履行保卫国家文物的神圣职责,特制定《文物系统安全保卫人员上岗条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一、政治思想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
3、热爱文物事业,热爱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具有保卫文物的使命感、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敢于同盗窃、盗掘、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做斗争。
二、职业道德
l、自觉遵守《中国文物、博物倌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
2、认真执行国家治安、消防和文物安全保卫工作的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努力完成文物安全保卫工作任务。
3、树立文物安全意识,严守国家文物机密,认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三、身体条件和文化程度
l、保卫人员须年富力强,身体健康,能胜任安全保卫工作。
2、一般安全保卫人员应具有高中以上(或相当同等学
历)文化程度。
3、保卫处长、科长应具有大专以上(或相当同等学历)文化程度。
4、从事安全技术防范报警系统管理和设备维修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或相当同等学历)文化程度。
四、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1、了解国家有关刑事、治安、消防等法律、法规;掌握国家有关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律、规定;熟知本单位要害部位、藏品、建筑、周围环境等基本情况;掌握各类事故处置方案和程序。
2、具有预防火灾、盗窃、自然灾害等安全防范基本知识及技能;能熟练正确处置火灾事故及盗窃案件。
3、保卫处长、科长应具有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处置各类事故的组织、指挥能力。
4、从事报警系统值机人员,须熟练掌握本单位报警系统功能、操作方法、报警点位置及
报警后的正确处置方法。
5、从事报警系统维修人员,须全面掌握本单位报警系统功能,前端、终端器材布设数量、位置,线路敷设等情况;掌握报警系统日常保养知识,并能独立对系统进行日常保养;能准确判断报警系统故障产生的部位及原因,及时排除报警系统发生的一般故障。
五、专业培训
l、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政管理部门及一级风险单位的保卫处长、科长须经省级(含省)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保卫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地、县(市)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及二、三级风险单位的保卫科长,须经地(市)级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保卫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2、一级风险单位从事报警系统维修人员,须经省级(含省)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安全技术防范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二、三级风险单位从事报警系统维修人员,须经地(市)级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安全技术防范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3、其它保卫人员,须经地(市)级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保卫业务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本《规定》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负责解释。
第二篇: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377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已经2003年5月13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三年五月十八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实施条例。
第二条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和地方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实施管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三条 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应当用于下列用途:
(一)文物的保管、陈列、修复、征集;
(二)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建设;
(三)文物的安全防范;
(四)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五)文物保护的科学研究、宣传教育。
第四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教育、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 有文物保护法第十二条所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部门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
第二章 不可移动文物
第七条 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核定公布。
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规划,应当符合文物保护的要求。
第八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自核定公布之日起1年内,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第九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是指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
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并在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说明,应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公布日期、立标机关、立标日期等内容。民族自治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说明,应当同时用规范汉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书写。
第十一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应当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本体记录等科学技术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行政管理等内容。
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应当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拓片、摹本、电子文本等形式,有效表现其所载内容。
第十二条 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和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被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负责管理。其他文物保护单位,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机构、专人负责管理;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的,可以采取聘请文物保护员的形式。
文物保护单位有使用单位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没有使用单位的,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可以设立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的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
负责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的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其安全保卫人员,可以依法配备防卫器械。
第十三条 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
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
第十四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批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
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
第十五条 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单位,应当同时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其中,不涉及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第十六条 申领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取得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二)有从事文物保护工程所需的技术设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 申领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文物保护工程资质等级的分级标准和审批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计划和工程设计方案前,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 危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或者破坏其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危害省级、设区的市、自治州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或者破坏其历史风
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由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危害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处理。
第三章 考古发掘
第二十条 申请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取得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4名以上取得考古发掘领队资格的人员;
(二)有取得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三)有从事文物安全保卫的专业人员;
(四)有从事考古发掘所需的技术设备;
(五)有保障文物安全的设施和场所;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 申领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应当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考古发掘资质证书;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考古发掘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度。担任领队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的考古发掘领队资格证书。
第二十三条 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设工程范围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由建设工程所在地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组织实施;其中,特别重要的建设工程范围内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建设单位对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应当予以协助,不
得妨碍考古调查、勘探、发掘。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的发掘计划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的抢救性发掘,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开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 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所需经费的范围和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应当在考古发掘完成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结项报告,并于提交结项报告之日起3年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考古发掘报告。
第二十七条 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提交考古发掘报告后,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权批准,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为科研标本,并应当于提交发掘报告之日起6个月内将其他出土文物移交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国有的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收藏。
第四章 馆藏文物
第二十八条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馆藏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库房管理制度,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
第二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报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一级文物藏品档案,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条 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借用馆藏文物,借用人应当对借用的馆藏文物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确保文物的安全。
借用的馆藏文物的灭失、损坏风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由借用该馆藏文物的文物收藏单位承担。
第三十一条 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未依照文物保护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建立馆藏文物档案并将馆藏文物档案报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不得交换、借用馆藏文物。
第三十二条 修复、复制、拓印馆藏二级文物和馆藏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修复、复制、拓印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三条 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二)有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所需的场所和技术设备;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四条 从事馆藏文物修复、复制、拓印,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五条 为制作出版物、音像制品等拍摄馆藏二级文物和馆藏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拍摄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文物收藏单位的报告后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和国有的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国有文物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建立文物藏品档案制度,并将文物藏品档案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的保养、修复等管理制度,确保文物安全;
(三)文物藏品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章 民间收藏文物
第三十八条 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收藏文物,其依法收藏的文物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收藏文物的,可以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收藏的文物提供鉴定、修复、保管等方面的咨询。
第三十九条 设立文物商店,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
(二)有5名以上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三)有保管文物的场所、设施和技术条件;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条 设立文物商店,应当依照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一条 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应当有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文物拍卖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 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申领文物拍卖许可证,应当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文物拍卖许可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三条 文物商店购买、销售文物,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拍卖文物,应当记录文物的名称、图录、来源、文物的出卖人、委托人和买受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或者有效证照号码以及成交价格,并报核准其销售、拍卖文物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备案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为其保密,并将该记录保存75年。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物商店和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 文物出境进境
第四十四条 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应当有5名以上专职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专职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应当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并经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第四十五条 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在文物出境前依法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允许出境的决定。
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文物,应当有3名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其中,应当有2名以上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
文物出境审核意见,由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共同签署;对经审核,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一致同意允许出境的文物,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方可作出允许出境的决定。
文物出境审核标准,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 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应当对所审核进出境文物的名称、质地、尺寸、级别,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有效身份证件号码或者有效证照号码,以及进出境口岸、文物去向和审核日期等内容进行登记。
第四十七条 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并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标明文物出境标识。经审核允许出境的文物,应当从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口岸出境。海关查验文物出境标识后,凭文物出境许可证放行。
经审核不允许出境的文物,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发还当事人。
第四十八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应当在举办展览前6个月向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一级文物展品超过120件(套)的,或者一级文物展品超过展品总数的20%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十九条 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目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公布。
未曾在国内正式展出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览。
第五十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期限不得超过1年。因特殊需要,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延期;但是,延期最长不得超过1年。
第五十一条 文物出境展览期间,出现可能危及展览文物安全情形的,原审批机关可以决定中止或者撤销展览。
第五十二条 临时进境的文物,经海关将文物加封后,交由当事人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查验海关封志完好无损后,对每件临时进境文物标明文物临时进境标识,并登记拍照。
临时进境文物复出境时,应当由原审核、登记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核对入境登记拍照记录,查验文物临时进境标识无误后标明文物出境标识,并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文物出境许可证。
未履行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手续临时进境的文物复出境的,依照本章关于文物出境的规定办理。
第五十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剥除、更换、挪用或者损毁文物出境标识、文物临时进境标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文物、海关、城乡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滥用审批权限、不履行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擅自承担含有建筑活动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资质证书,擅自从事馆藏文物的修复、复制、拓印活动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从事违法活动的专用工具、设备;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罚款,数额为200元以下。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经批准擅自修复、复制、拓印、拍摄馆藏珍贵文物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九条 考古发掘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结项报告或者考古发掘报告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 考古发掘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在规定期限内移交文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文物出境展览超过展览期限的,由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二条 依照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单位被处以
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逾期未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改变国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的事业性收入的用途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
2003年7月14日
第一条 为加强对文物拍卖的规范管理,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以下列物品为拍卖标的的拍卖活动,适用本规定:
1、1949年以前的各种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2、1949年以前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 3、1949年以前,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4、1949年以后,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实物; 5、1949年以后,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列入限制出境范围的中国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
第三条 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从事本规定第二条所列文物拍卖活动的(以下称文物拍卖企业),须经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文物拍卖许可证。
第四条 申请文物拍卖许可证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1、拍卖企业设立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拍卖行业管理部门的审核许可文件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2、注册资本的验资证明; 3、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的资格证明材料;
4、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五条 国家文物局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文物拍卖许可证;决定不批准的,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文物拍卖许可证不得出租、出借或转让。
第六条 从事文物拍卖的专业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取得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
1、熟知国家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具备一定的文物保护知识和鉴定能力;
3、具备一定的文物拍卖运作知识和能力。
第七条 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由国家文物局认定。经认定合格的,发给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证书。
第八条 国家文物局对取得文物拍卖许可证的拍卖企业和取得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年审。
第九条 文物拍卖企业应当在每年三月底之前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送年审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根据企业经营情况和文物拍卖专业人员从业情况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作出合格或者不合格的年审结论,并发布公告。
第十条 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在拍卖前必须经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审核拍卖标的时应当征求有关文物专业机构或专家意见。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应当报国家文物局审核。
文物行政部门不负责对文物拍卖标的出具真伪鉴别证明或价格评估证明。
参加文物拍卖标的审核的专家,不得在文物拍卖企业任职。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在拍卖公告发布日15日前将拍卖标的资料及审核意见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十二条 下列文物不得作为文物拍卖标的:
1、依照法律应当上交国家的中国境内出土的文物;
2、依照法律应当移交文物行政部门的文物,包括国家各级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犯罪活动中依法没收、追缴的文物;
3、银行、冶炼厂、造纸厂以及废旧物资回收单位拣选的文物;
4、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部队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等收藏、保管的文物;
5、国有文物购销经营单位收存的珍贵文物;
6、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
7、物主处分权有争议的文物;
8、其它依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流通的文物。
第十三条 文物拍卖企业为使竞买人了解文物拍卖标的是否准许携运出境,可事先征求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意见。买受人如将文物携运出境,须依法另行办理文物出境审核手续。
第十四条 文物拍卖企业在境外征集的文物拍卖标的,携运入境时,应向海关申报,经海关将文物加封后,交由当事人报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办理临时进境手续。
临时进境文物在境内的滞留期一般不超过十二个月,如有特殊需要,应当办理延期手续,延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十五条 来自境外的文物拍卖标的拍卖成交后需要出境时,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按国家有关私人携带文物出境的规定办理手续:
1、买受人为境内公民或法人的;
2、在境内滞留时间超过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期限的。
第十六条 国家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珍贵文物拥有优先购买权。
国家文物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要求拍卖企业对拍卖标的中具有特别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定向拍卖,竞买人范围限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
第十七条 文物拍卖企业应当在文物拍卖活动结束后30天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内容,将该次文物拍卖记录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国家优先购买的文物的拍卖纪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十八条 文物拍卖企业未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利用互联网举行文物拍卖活动。经批准可以利用互联网举行文物拍卖活动的文物拍卖企业,在开展文物拍卖活动时,应当遵守本规定的规定。
第十九条 文物拍卖企业违反本规定的,由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书。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磁山文化博物馆获赠文物近百件
磁山文化博物馆获赠近百件文物
日前,武安市文物爱好者、文体局副局长杨建华向磁山文化博物馆捐赠了石斧、石镰、石铲等石器文物96件和197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6期《考古》杂志、1979年由磁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队队长孙德海编著的《试论磁山文化》论文集各一本等珍贵文物。
多年来,杨建华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到磁山、牛洼堡、万年遗址等地对被雨水冲刷露出地表的磁山遗址文物进行收集,同时通过文物市场、网络淘宝等多种途径购得这些与磁山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物。目前,磁山文化博物馆新馆即将落成开馆,杨建华将自己收集到的磁山文化出土文物悉数捐赠,得到了文物部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赞扬和肯定。(邯郸市文广新局)
第四篇:棉纺织企业除尘系统安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89
棉纺织企业除尘系统安全技术管理暂行规定 发布单位:纺织工业部
文号:[89]纺生字第68号
发布日期:1989年11月22日
生效日期:1989年11月22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除尘系统的管理
第三章 除尘系统的设计管理
第四章 除尘系统的电气管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棉纤维粉尘具有易燃、易爆的危险性,为加强棉纺织企业除尘系统的安全技术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主管部门、企业领导,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除尘系统做为重要部位,加强管理,做好防火、防爆工作。
第三条 企业要加强对除尘系统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健全责任制度。
第二章 除尘系统的管理
第四条 除尘系统由所在车间管理,专人负责。企业有关部门要对除尘系统的技术、设备、安全、消防等管理工作负责监督、检查和协调。
第五条 企业要根据除尘系统规模大小配备专职或兼职滤尘工。滤尘工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培训,定期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第六条 企业要定期检查防火、防爆工作,对火灾和火警均应按“三不放过”的原则,分清责任,认真整改。发生火警,要立即关闭滤尘系统的风机,经查明原因,消除隐患后,方可重新开机。
第七条 企业要加强对滤尘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确保滤尘设备和风机正常运转,严禁带病运转。
第八条 凡有下部集尘的设备,必须有防止金属零杂件通过风道进入风机的措施。企业要建立定期清扫风道的制度。进行设备检修,应先封盖下吸尘口后方能进行操作。
第九条 滤尘室内不准放置任何杂物和存有过量的积尘。使用布袋滤尘的企业,要保持滤尘布袋完好,并有备用布袋,发现损坏立即调换。
第十条 滤尘室应有数量足够的、完好有效的消防器材并设有报警装置。消防器材应放置在方便、易取或易操作处。
第十一条 要逐步有计划的添置必要的监测仪器、仪表,定期监测车间和滤尘系统的空气含尘浓度、温度、相对湿度和压力等,使其在规定范围内。
第十二条 清花、梳棉和精梳车间的滤尘器,应在负压下工作。
第十三条 滤尘室和地沟必须保持无积尘。严禁有积水。
第十四条 开清棉机,梳棉机、精梳机的吸落棉采用间歇吸尘系统时必须保证不堵塞,间隔时间不宜过长,避免棉尘瞬时浓度超限.第十五条 粉尘散逸较多的车间,要求逐步设置吸尘清扫装置。清除的尘杂要随清随运,建立尘杂交接班制度。
第三章 除尘系统的设计管理
第十六条 新建、扩建和改造除尘系统,其设计应遵照下列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1.GBJI6一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卜
2.GBJ58一88《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3.TJ36一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卜
4.TJI9一75《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试行)。
5.FJJI02一88《棉纺织工业企业设计技术规定》(试行)。
第十七条 有粉尘散逸的工序,设计时必须有必要的除尘防火、防爆措施,厂房建筑结构应尽量减少积尘面。
第十八条 滤尘室的门窗应直接开向室外,无人经常走动的方向,滤尘室应采用框架或砖墙承重结构,严禁用木结构建筑。滤尘室要有足够的泄压面积(泄压系数为0.05一0.10平方米/立方米)滤尘设备安装位置与四周墙壁之间必须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第十九条 滤尘室应专用,不得兼作它用。不同车间的滤尘设备要分别设置。无关的管线严禁穿过滤尘室。
第二十条 滤尘。风管应设计成圆型,管道上应有适量的检查口。风管要架空明设。
第二十一条 应根据滤尘设备使用说明书的数据要求设计吸尘斗。吸尘罩的负压值、风量和位置。风机风量要与工艺设备的排风量匹配,运行中不能任意调整负荷量、改变管道流速。
第二十二条 要保持滤尘系统的密封性。系统的漏风量不能超过5%。
第四章除尘系统的电气管理
第二十三条 滤尘设备的所有电气设施,必须符合电气安全规程。
第二十四条(滤尘设备的电机要采用防尘型。)滤尘风机宜采用同轴连接。风机采用皮带传动时,应按设计要求配置皮带,电机不能在皮带不齐全和张力不适度下运行。
第二十五条 滤尘室内不得安装电气开关。室外应设置风机的紧急电源开关。
第二十六条 滤尘系统必须安装有效的防静电接地,法兰盘处要采
取跨接相连。定期对滤尘系统的接地装置和静电进行检测。滤尘
室内不能用铁器清理尘杂。
第二十七条 滤尘设备与工艺设备应按下列程序操作。滤尘风机先开,工艺设备后开,工艺设备先停,滤尘风机后停。
第二十八条 滤尘设备的所有电气线路应进行定期检查。保持电气设施内部清洁。严禁在带电情况下检修电气设备。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各地、各企业可根据本规走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五篇:1998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2004-06-25 信息来源:
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
(公安部、中国人民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8月31日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保障国家财产的安全,保证金融事
业的顺利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人员防范和技术防范相结合的原则,逐级建立安全保护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第三条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预防、打击利用或者针对金
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预防、处理各种安全事故,提高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水平,保障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安全。
第四条金融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金融
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专职部门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当协助第一责任人组织落实有关规定。
第五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同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的通报联系制度,及时通报有关
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件和事故情况,协助公安机关查处与本单位有关的案件和事故。
第六条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实
施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查处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的案件和事故。
第二章安全防范设施
第七条本暂行规定所称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设施包括计算机主机房的构筑防
护设施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配套设备的技术防护设施。
第八条金融机构的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主机房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主机房在建筑内应为独立区域。
(二)主机房周围100米内不得有危险建筑,如:加油站、煤气站等。
(三)主机房必须按照有关标准配置防火、防水、防盗设施并和当地公安机关110联
网,以便报警。
(四)对不能停机的主机房必须采用双回路供电,或者配置发电机、持续工作八小时以
上的UPS等设施。
第九条计算机设备必须有可靠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相应设备的技术要求,并装置必要的防雷电设施。
第十条金融机构应当在主机房、柜面等要害部位安装监控设备,落实值班监视制度。
第十一条对不能停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金融机构应当配置必要的备份机,以便故障时切
换使用。
第十二条重要的通讯控制装置及通讯线必须要有备份。
第十三条网络通讯设施要有安全技术措施。
第三章安全防范管理
第十四条中国人民银行和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应当加强信息科技管理部门,并设立专
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金融机构必须成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
长,并确定专职部门负责日常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应当报同级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和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备案。其专职部门应当接受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的工作指导和监督。
第十六条金融基层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
第十七条各级金融机构应当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工作纳入职工的岗位责任制,并与
其他工作同时进行检查考核。定期对职工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技能训练。
第十八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内各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和检查,并积极配合和支持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开展安全监察和查处案件。
第十九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专职部门或者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本单位的主要计算机
信息系统资源配置、技术人员构成进行登记,报同级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金融机构应当加强主要岗位工作人员的录用、考核制度,不适宜的人员必须及时
调离。对重要岗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情况经常进行检查,及时整改不安全隐患。
第二十一条计算机工作人员调离时,必须移交全部技术手册及有关资料,并更换计算机的有关口令和密钥。涉及银行业务核心部分开发的技术人员调离本系统时,应当确认对本系统安全不会造成危害后方可调离。
第二十二条金融机构应当对与计算机有关的卫星天线、电源接口、通信接口等设备进行定
期检查维护。
第二十三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计算机主机房的值班及人员出入管理登记等制度。
第二十四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操作人员密码制度,分清各自责任。密码修改要有记录。
第二十五条金融机构应当实行权限分散原则。明确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终端操作员、程序员的权限和操作范围。建立系统运行日志,每天打印重要的操作清单。日志信息长期保存,以备稽查。
第二十六条金融机构应当对易受病毒攻击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定期进行病毒检查。用介质
交换信息要按规定手续管理,并进行病毒预检,防止病毒对系统和数据的破坏。
第二十七条金融机构对证券交易、储蓄、会计等业务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应当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八条金融机构应当用软、硬件技术严格控制各级用户对数据信息的访问权限,包括
访问的方式和内容。
第二十九条金融机构应当对重要的数据建立数据备份制度,并做到异地保存。
第三十条金融机构应当对贮有重要数据的故障设备,交外单位人员修理时,本单位必须派
专人在场监督。
第三十一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废弃数据、介质的处理制度。
第三十二条金融机构修改金融业务程序和系统参数,必须履行一定的审批手续,并做好文
档资料的相应修改。
第三十三条金融机构的开发系统应当和业务系统分离,程序员只能在开发系统上工作。业
务用机不得用于项目开发,不得含有源程序、编译工具、连接工具等工具软件,不使用与业务无关的任何存贮介质。
第三十四条系统管理员不能兼任柜面及事后稽核等工作,不得参与相关软件开发。参加过
应用系统开发的人员,不得担任相应系统的管理员。
第三十五条金融机构启用新的应用软件,应当按规定手续交系统维护人员安装到业务系统,并做好日志记录。
第三十六条重要系统应用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金融机构应当立即报告本级银行
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做好详细记录,经领导同意后,由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检查、修改、维护。
第三十七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定期的系统和程序备份制度,异地保存两个以上最新的版本
及其目录打印清单,以备系统和程序的恢复。
第三十八条金融机构对重要的业务系统及设备,必须制定应急情况处理方案。
第三十九条金融机构对联网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和通讯设备的安装、使用,应当建立严
格的管理措施,以防“黑客”的侵袭。
第四十条金融机构对重要通信应当采用加密措施,并定期更换通讯密钥。重要线路应当采
用专线联接方式或者虚拟专线联接方式。
第四十一条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密钥管理制度和在紧急情况下销毁密钥的手段和措
施,以防止密钥的失密。
第四十二条金融机构对与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要按有关规定向公安机关登记备案。对生产机以及存放重要数据的计算机不得以任何方式与国际互联网联网。
第四十三条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对金融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发现有影响计算机
信息系统安全的隐患时,应当及时通知该金融机构。
第四十四条公安机关应当对金融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并颁发《计算机安全员上岗证》,并协助金融机构建立、完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制度。
第四章事故与案件的处理
第四十五条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重大事故,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
安全保护领导小组和专职部门,并填写《计算机事故申报表》,报同级公安机关计算机管理监察部门和人民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
第四十六条金融机构发现计算机犯罪案件,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保护好发案
现场。发现其他不属公安机关管辖的案件,要将主要案情通报当地公安机关。
第四十七条公安机关接到金融单位报案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查处案件。
第五章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八条执行本暂行规定,在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
和个人,由上级金融主管部门、本单位或者公安机关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暂行规定,存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金融机构,由公安机关发出
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因不及时整改而发生重大案件和事故的,由上级金融主管部门对该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行政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或者计算机管理监察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条本暂行规定由公安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