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方史题库试题1答案

时间:2019-05-13 10:5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地方史题库试题1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地方史题库试题1答案》。

第一篇:新疆地方史题库试题1答案

1.公元前 60 年,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后秦法显的 《 佛国记》是研究西域历史珍贵资料。

3公元327年,前凉 政权在高昌设郡。4840 年,鄂尔浑回鹘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鹘部众西迁。1124年,辽朝宗室 耶律大石 建立西辽。1762年,清朝设立 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

7.著名英雄史诗《 江格尔 》产生在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人民中间。

8.1759年,清朝平定 大小和卓 叛乱,统一新疆。

9.1864年10月7日,中俄西部边界谈判结束,签订《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0.1949年9月26日,新疆省主席 包尔汉 等通电国民党广州政府断绝关系,新疆和平解放。

1.丝绸之路

亦称丝路,是横贯亚洲、沟通欧、亚、非的陆上古道。东自我国古都长安,穿越河西走廊与塔里木盆地,翻越帕米尔,经中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国,直达地中海东岸,转达罗马、欧洲与北非等地。自公元前2世纪以后,中国大量生丝与丝织品通过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这条古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及欧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2、《福乐智慧》

喀拉汗王朝时代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作者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是用回鹘文创作的一部劝戒性长诗。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哲学、逻辑学、伦理道德、美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等,是维吾尔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维吾尔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国内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海防”与“塞防”之争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拟筹兵收复新疆,时日本出兵侵犯台湾,东南海防出现危机。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主张移西征粮饷作东南海防费用,这实际上是放弃新疆的论调。以左宗棠为首的部分朝臣大员认为“我退寸而敌进尺”,坚持原定西征收复新疆的方案,主张迅速出兵,驱逐外寇。这就是关系到新疆命运的“海防”与“塞防”之争。在“塞防”一派的坚持下,清政府最终决定全力西征。

《 新疆地方史》试题第 1页(共5页)

4、六大政策

1933年4月,盛世才窃取新疆政权后,为获得苏联支持援助,打出了“亲苏、反帝”的口号。其后,他的政策不断充实完善,1934年4月提出“八大宣言”,1935年4月提出“九项任务”。到1936年,在苏联的影响和新疆进步势力的帮助下,盛世才明确地提出了“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和平(团结友爱)、建设、清廉(廉洁奉公)”六大政策,作为当时新疆省政府的施政纲领。六大政策是进步的,促进了新疆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1.简述西域的地理概念。

答:西域地名自汉代出现后,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新疆及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北岸及印度北部等地。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为我国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辖的地方。今天新疆境界,是近代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片疆土之后形成的。

2.西辽是怎样对臣属邦国进行统治的?

答:西辽统治者对臣属的邦国采取羁縻政策,基本上有三种形式:一是派官吏常驻,进行监督,如对高昌回鹘、葛逻禄部及撒马尔罕。

二是派代表去征收赋税,如对花剌子模。

三是由当地首代为征税,如布哈拉。

凡是受西辽统治的地区、民族、部落的首领都要使用西辽颁发的牌印,表示臣属西辽。

3.简述《中俄伊塔通商章程》及其对新疆的危害。

答:1851年8月6日。沙俄强逼清政府签定《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是近代中俄关系史上性质发生变化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的一个。这个条约共17条,主要内容是:(1)俄国单方设立领事。条约第二条规定,伊、塔通商后,俄国可在此两处设置领事馆。(2)免税贸易权。条约第三条规定,中俄双方在伊、塔通商两不纳税。由于华商未进入俄境贸易,只是俄商在中国伊、塔实行免税贸易。(3)片面领事裁判权。条约条三条规定,中俄双方在伊、塔遇有争斗小事,由两国贸易官究办,倘遇人命重案,按恰克图旧例由商人所在国引渡惩处。但华商仅在新疆境内贸易,而在伊、塔的贸易亭,可自行建造房屋,以便住入存货。贸易亭又称贸易圈,实为沙俄的租借地。此条约是中俄关系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失去了大量权益。

4、“四一二政变”

新疆军政官员推翻金树仁统治的事件。金树仁上台后,措置不当,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31年春爆发了哈密农民起义,不久马仲英入新,全疆陷入战乱之中。1933年春,迪化被马仲英军队围困,城内饥寒交加。一些军政人士认为,金树仁的反动统治是造成这场战乱的根源。于是在陈中、李笑天、陶明樾等人策划下,于1933年4月12日发动兵变,归化军(指入疆的俄国白卫军,后加入中国国籍)、迪化驻军、来新的东北抗日救国军都参与了兵变。金树仁乘乱逃出迪化,图谋反攻未成,经塔城取道苏联西伯利亚返回内地。政变结束后,新疆的军政大权被握有军权的盛世才窃取。

5.简述新疆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答:第一,经过1949年9月25日,驻新疆的国民党军队在陶峙岳将军率领下通电起义,次日,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汗发布起义通电,新疆和平解放。9月28日,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中央组织委员会临时代理主席艾斯海提〃伊斯哈拜夫致电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坚决拥护和庆祝新疆和平起义,并表示:全省人民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愿在巩固经济发展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础上,为建设新生活而努力。10月21日,毛主席复电称赞伊、塔、阿三区人民的奋斗,对于全新疆的解放和全中国的解放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随后,我军在王震司令的率领下,第一兵团二、六两军,向新疆展开了大进军,先遣支队战车团首先于10月20日进入新疆省会迪化。1949年12月17日,第一兵团部队与“三区”民族军及和平起义部队在迪化胜利会师,同日,新疆军区和新疆省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49年12月20日,遵照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命令,新疆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三区民族军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

第二,意义:新疆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传大胜利的一部分。驻疆国民党军队及党政人员毅然起义,归向人民民主阵营,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行动。它使新疆避免了一场严酷的战争。为新的人民政权的巩固提供了重要条件。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官员克服困难、迅速进驻新疆各地,为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新疆和平解放、使生活在1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开始过上了平等团结,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开创了新历史的新纪元。

1、试述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治理措施。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设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管辖天山南北、帕米尔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3)

治理措施:派遣官吏。西域都护是汉朝政府委派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长官,级别相当郡太守,由中央任免,任期三年,属官有副校尉、丞、司马等。主要职责是总领南北两道,确保丝路畅通(3);册封地方官员,颁发印绶,使其成为朝廷的命官(2);实行 屯田。各地屯田士兵平时屯垦,战时打仗。通过屯田,基本上解决了驻军和使者商旅的安全和食宿(2);修筑烽燧列亭。为了确保丝路畅通,汉朝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修筑了许多城堡和烽燧,驻扎军队,执行军事任务,兼管交通,稽查行旅(2);派遣侍子制度。西域各国遣子入侍,表示对汉朝中央的信赖(1);纳贡和宽抚政策。西域各国需向中央政府定期贡献土特产品,不交纳征税(2);

2、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第一,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对帕米尔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5)

中国版图的大部分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新疆并入中国版图的时间和国内大多数地区基本上是同步的。(5)

无论是按照西方史学家对古代史的划分,还是中国史学界的划分,新疆并入中国版图的时间都是很早的“古代”。(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人们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喜好,风气,时尚,禁忌等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社火现象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总称,是指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名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互相离不开 6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的旅行已尽的义务民族团结:指各名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清真食品:是指按食用清真食品的民族的饮食习惯,加工,储运,销售的食品,副食品和调味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民族问题:指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和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反映出来。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第二篇:新疆地方史总结

新疆地方史工作总结

1、古代西域界说。

标准答案:西域地名自汉代出现后,又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包括新疆及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北岸及印度北部等地。狭义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以我国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辖的地方。今天新疆境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大片疆土之后形成的。

2、新古器时代遗址分布状况。

标准答案:新疆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有:哈密地区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雅尔湖、辛格尔;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天山北麓的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伊吾、巴里坤及伊犁河谷;天山南麓的库车、巴楚、柯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博斯腾湖沿岸;昆仑山、喀喇昆仑山下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且末、民丰、于阗、皮山等地。从这些石器的型制、打制技术、品类、用途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的考察,与内蒙、宁夏、青海甘肃细石器文化相一致。当时人们由于居住的自然环境不同,有的以狩猎、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有的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相对定居。逐渐出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工,发生产品交换,与内地联系密切。社会形态由氏族制的母系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新石器晚期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3、原始居民种系族属及大体分布情况。

标准答案:新疆地处亚洲腹部,是古代中西交通孔道,也是历史上各种族、民族迁徙角逐和交汇融合的地方。由于自然、社会或战争的原因,一些种族民族迁来了;又因同样的原因,他们或者迁往它处,或者被征服,或者部分留下来与后来的种族、民族融合同化,成为新的种族、民族。就这样,东来西往,南迁北移,形成了新疆古代史上复杂的居民关系。

根据出土的古代人的骨骼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地为原始欧洲人类型,昭苏县土木墩墓为高加索人种的支系,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具有地中海东支类型特点,楼兰遗址东郊墓地绝大多数呈欧洲人种特征,天山阿拉沟墓地西方人种形态约占85%,但有明显的变异趋势,呈现俩种欧洲人种支系类型混杂现象,并有少量蒙古人种支系或两大人种混杂现象,哈密柳树泉焉不拉克墓地多为东方蒙古人种特征,兼有少量欧洲人种,二者的比例约为7:3。远古的羌人的居住区,自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下直达葱岭,小月氏、羌氏、苏毗与羌族共处或相邻。塞人、大月氏人、乌孙人自公元前6世纪后,先后活动在伊犁河流域。同时在天山南北还有匈奴人、丁零人、乌揭人、汉人等活动。

4、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标准答案:原因: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皇帝,史称汉武帝。这时,汉朝内部稳定,社会经济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加强,汉武帝组织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因此,对汉朝来讲,制止匈奴的侵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总的历史原因。其次是为了消除匈奴对中原北部边境的威胁,汉武帝除派军队正面进攻外,又决定联络大月氏断匈奴右臂,以彻底战胜匈奴。于是,招募自愿出使西域的人,张骞“以郎应慕,使月氏”。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

意义:张骞以高尚的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两次出使西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①由于张骞的出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交通路线有了叫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②张骞通使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随着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往的增多,尤其是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的屯田,是内地比较先进的农耕技术,逐渐在西域推广。③继张骞之后,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西域各国的使节和商人接踵东来,丝绸之路由此而繁荣。所以,史称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拓荒者,是“凿空”

5、汉朝中央政府是怎样对西域进行管辖的?

标准答案:

①派遣官吏。西域都护是汉朝委派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官吏,都护的级别相当于郡太守,由中央政府任免。西汉先后派往西域的都护有郑吉等18人。都护任期一般为三年。随着屯田事业的发展,汉朝从公元前48年复置戊己校尉,级别同于都护,也有中央直接任免,其副职称为史。

②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西域各地行政组织,仍然保留了“国”的称谓。其首领由中央任命原有的国王担任。西域都护代表中央直接行使对西域诸国国王和官吏的任命、册封、升迁、降罢、奖励、处罚等权利。汉朝颁发给西域各地方政权的首领和官吏的印绶为两种:一是金印紫绶高级官员佩带;二是铜印墨绶,级别较低的官员佩带。

③实行屯田。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是总领 天山南北两道,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屯田成为最主要的军事建设和生产建设措施。各地屯田士卒平时屯垦耕种,战时出征打仗。通过屯田,基本上解决了汉朝驻军和往来使者商旅的安全和食宿问题,密切了汉和西域各族的关系,加强了边防

④修筑烽燧列亭。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朝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燧列亭,驻扎军队,执行军事任务和兼管交通。

⑤派遣侍子制度。西域都护府建立之后,西域诸国国王遣子入侍者纷纷而至,以表示对中央汉朝政府的信赖。

⑥纳贡制度及宽抚政策。西域都护府建立后,纳贡被确定为一种经常的制度汉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族实行宽抚政策,基本上不向西域诸国征收赋税

6、汉代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标准答案:原因:首先,自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西域与内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如铁制工具和先进农耕技术如代田法等传入西域,有力地推动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其次,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汉朝正式统一了西域,它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西域都护府在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组织西域社会经济建设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西域 各族人民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

第三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开发。各族人民共同奋斗,不仅使西域社会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且增进了西域与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状况:

首先是屯田的发展。屯田是汉朝政府加强在西域统治的重要措施。汉朝政府在西域的屯田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早在公元前105年,为了解决细君公主数百随行人员的口粮问题,汉朝就派军队在乌垒屯田。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西域设立使者校尉,率领士卒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成立后,屯田地区不断扩大,屯田人员不断增加。屯田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解决了军队和来往使者商旅的粮食问题。在物质上保证了西域都护府的正常运转,没有加重当地人民的负担,从而赢得民心。随着屯田的发展,内地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到西域,推动西域生产的发展。

其次是农作物种类增多。汉代,西域的农作物主要有粟、稷、小麦、大麦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葱、蒜、黄瓜、胡萝卜、菠菜等蔬菜;有葡萄、核桃、梨、桃、石榴、杏等水果,还有苜蓿等饲料作物。

第三,水利工程的兴修。汉朝在西域大兴屯田的同时,也兴建了大量的水利灌溉渠道。考古工作者在不少地方发现了汉代渠道遗址。如沙雅、米兰等地的古渠道遗址等。

第四,畜牧业经济发达。畜牧业是汉代西域的主要经济部门。乌孙、大宛都有大批良马,号称“天马”。除马以外,还有骆驼、驴、骡、牛、羊等。

第五,手工业状况。手工业也是西域重要的生产部门,有金属冶炼业,其中冶炼业相当发展。考古工作者在库车、民丰、洛浦等地发现了汉代的矿业遗址。此外,还有陶器制造、毛纺织、皮革加工业等。

第六,商业的繁荣。商业贸易分为官商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各国商人往来于丝绸之路上,形成了丝路的兴盛。

7、为什么说自汉代起,新疆就成了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异步组成部分?

标准答案:国家是历史的产物。中国是在秦汉时期成为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中国版图的基础是在汉代奠定的,现在我国的绝大部分,除西藏和台湾外,基本上都是汉代的版图。新疆归并中国版图的时间与国内大多数地区基本上是同步的。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新疆正式归并中国版图,距今两千多年。我们说,:“自西汉起,新疆就成了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8、简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政治形势。标准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在匈奴和中原王朝政治势力此消彼长的背景下,出现了如同春秋战国时代那诸国纷争兼并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七国对山寺的形势。这一时期,我国北方的鲜卑、柔然、高车、口厌哒等几个游牧民族在西域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争霸斗争。促成民族大交会大融合。

9、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及其意义。

标准答案;特点;①鲜卑、柔然、高车、口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战,引起了这一地区政局的大动荡,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应该看到,国内各民族间的战争,促成了各民族间特殊环境和形式下的交往与交流。致市使这些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语言与风俗习惯诸多方面互相影响、相互吸收,甚至血统的相互混杂。这一切,导致了天山南北居民间一次自然的大融合与某种程度上的同化。②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明显的表现出铁了化的趋势。这个趋势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方面,原与铁勒民族血缘亲近,或语言与风俗习惯基本相同的民族相互融合,如柔然、悦般、口厌哒基本上融合于铁勒族中,另一方面,非高车族人,如康居人、乌孙人、月氏人和部分汉人中的一部分,被逐渐融合于铁勒人中。

意义;①为9世纪40年代漠北回纥转移时主力西迁方向的选定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②为塔里木盆地的维吾尔化奠定了 民族性的基础。

10、用充分的事实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这种管理意味着什么?

标准答案:①中原王朝向西域派出了行使了主权的官吏。如曹魏政权向西域派驻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西晋向西域派驻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前凉派西域长史。前秦派驻高昌太守,后凉派驻西域大都护。西凉派驻敦煌太守,兼管西域事务,北凉派驻高昌太守。北魏派驻西域校尉。②推行了中原的政令③册封当地少数民族的首领④西域地方政权向中央王朝派出质子“入侍”,这是中央对中央政府信赖的一种表示。⑤中央政府在西域直接实行中原的行政制度。如327年前凉在高昌设置郡县乡里。此外西凉和北凉也延续推行了这一套行政体制。

这种管理说明了什么?

a)中原王朝更迭频繁,但在360多年中,中原王朝对西域的联系从未中断,没有放松或放弃对西域的管理权。

b)西域地方政权从总的趋势来看都不自外于中原,始终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这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表现。

第三篇:新疆地方史观后感

观有关“恐怖主义”视频有感

今天看了一段有关反恐的视频,在看过此片之后,我深感震撼,同时也内心很难平静,内心也充满了愤怒。

近年以来,大规模劫持人质的恐怖主义事件在世界各地都频繁发生,恐怖活动一次又一次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引起社会的频频关注。恐怖主义就像挥之不去的乌云一样笼罩着当今世界,当今的中国,给人类迈入新世纪的美好未来蒙上一层阴影。国际和平与安全正面临来自恐怖主义愈益严重的威胁。关注恐怖主义,即关注世界和平,即关注中国和平。

随着恐怖主义在全世界扩散,对中国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大,“9·11”事件发生后,中国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和个人;第二,境内外“东突”恐怖势力;第三,邪教和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可能进行的恐怖活动。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来自境内外的“东突”恐怖势力和国际恐怖组织、恐怖分子等进行的各种恐怖活动。最近十几年来,新疆地区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在中国境内外共制造了260多起恐怖事件,造成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无辜群众、基层干部和宗教人士等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这三股势力在中国境内外从事恐怖暴力活动,不仅对中国造成危害,也对地区安全与稳定构成了威胁。

恐怖主义没有好坏之分,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都是国际社会的公害,所以,任何国家或政党、团体不能基于政治目的或其他自私的目的,在对待恐怖主义问题上搞双重标准,应共同谴责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对人权的粗暴侵犯。

反恐也不是凭一国之力可及的,需要全球治理,渐进获取。而今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一个国家靠自身的安全力量监控跨国恐怖袭击的难度加大。而靠一国之力,想监控全球反对自己的恐怖分子,更是绝无可能的,甚至靠少数国家的联盟来应对全球化的恐怖主义也是力不从心的。因此,世界各国在国际反恐合作上投入的效费比已明显上升,各国防范恐怖袭击的天然缺陷需要通过全球合作来弥补,而反恐成本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降低。合作反恐是未来各国双赢之路。但这条路不是战争之路,而是全球治理之路。

全球化的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仍将是新世纪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平发展的历史使命将在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交互作用中艰难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新疆,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新疆地方史学习心得

新疆地方史学习心得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19年生活在这片哺育我成长的土地上,却不曾有很深入的了解,第一次接触这门课让我对新疆的疆域、宗民族问题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加强了自身民族团结的意识和爱国精神。以下就是我对这门课所学知识的总结及看法。

一、总括新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远古到现代经历了数千年的风云变幻、民族兴衰形成了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文化灿烂的美丽新疆,166万多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哺育了维吾尔、哈萨克、汉、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回、达 尔13个民族的新疆人,各民族组成了一个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奋斗,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族大家庭。

二、新疆疆域

新疆总面积166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6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国内与甘肃、青海、西藏三省区相邻,国外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国接壤,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

三、新疆的宗教

新疆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从古至今外来宗教不断传入新疆,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演变现有宗教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其中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为保证宗教活动正常开展,新疆成立了伊斯兰教经学院,专门培养伊斯兰教高级教职人员。为保证宗教人士获得经文等宗教读物,在新疆翻译、出版和发行了维吾尔、哈萨克、汉等多种文字和版本的《古兰经》、《卧尔兹选编》、《中国穆斯林》等书籍。

四、新疆存在的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问题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普遍性、敏感性和国际性,只有处理好民族问题才能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使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才能稳定,国家才能欣欣向荣。近年来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打着“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伊斯兰国家”,疯狂的破坏民族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拥有丰富水土光热资源、矿产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的新疆在地理位置上也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解决好民族问题尤为重要,只有搞好民族团结,平等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国家的长治久安。2008年发生的7·5事件就是典型事例,“三股势力”勾结境外暴力恐怖分子制造的一次大规模的打砸抢烧事件,许多人无辜丧命,社会治安遭到破坏。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旗帜鲜明的反对“三股势力”

五、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是龙的传人,体内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作为一个新疆人,从小喝着天山水长大的我们,更应该坚决抵制民族分裂,不参加有损国家利益的活动,把反对分裂主义,维护新疆的稳定发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篇:新疆地方史读后感

《新疆风俗文化》读后感

我生活在新疆,我读的有关于新疆的书籍也不多,而《新疆风俗文化》就是我读过的一本。

新疆土地辽阔,有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也有美丽的葡萄盛产地吐鲁番盆地。新疆的水利资源丰富,盛产瓜果,素以“瓜果之乡”而著称。草原辽阔,为我国五个牧区之一。畜牧优良,伊犁马、细毛羊、大尾羊等文明全国。

在广阔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马儿奔跑在绿油油的草地人,姑娘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舞蹈着,这让我感受到了新疆节日气氛的欢乐。他们尽情的放松着自己,通过骑马,舞蹈唱歌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着与众不同的微笑。

胡杨林在新疆有着“千年不倒”的传说,它们跟连根,叶连叶,体现出团结奋进、坚韧不屈的精神。矗立在戈壁之巅,看着胡杨林抵抗着干旱,孤独,寂寞,让人有种悠然生畏的敬佩之情。或许没有经过历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正如胡杨林一样,经过了风沙的洗礼,严寒酷暑的拷问,才能在戈壁上成就“千年不倒”的传说。世世代代的新疆人们,团结奋进,在这里扎根,在这里建设家乡,这就是这里的人们体现出的胡杨林的精神。胡杨林正体现出了新疆人民的风采。

在新疆,人们拥有自己特色的节日,到了那时,他们身着特色的服饰,向人们传达着快乐喜悦,展示着各自的特色,他们淳朴,善良,让我感动;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触动,更是心灵上的震撼。爱,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开出了灿烂的花,是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为她的茁壮成长而守护她。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名族聚居的地方,多样的风俗造就了绚丽的风俗,以饮食、语言、生活习惯等各方面,体现了名族团结,生活融洽和谐的现象,名族团结一直是我们内心最大的期望,看着这幅美丽和谐的画面我切身感到了新疆那一缕不一样。

虽然我们的信仰不同,语言有差异,习惯有不同,但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如,没有蓝天的广阔无垠,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宽阔无边,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草原的欣欣向荣,可有有小草的碧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位置,只有认清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一路走来,你会发现新疆用她的爱向你展示她动人的魅力,有一股力量牵引着你到来,有一种声音,呼唤着你到来,她向你招手,向你微笑。

我爱新疆,新疆我的家!

观后感

2011509075

王鹏昆

下载新疆地方史题库试题1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地方史题库试题1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疆地方史演讲稿

    民族团结在我身边大家好,我是计科112班的杨琦。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盛开的民族团结之花”。特克斯县是一个小的县城,但是充满了无比庞大的爱,在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我们身......

    2018中考新疆地方史速查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 行舟教育中考新疆地方史速查 一、汉代西域1、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 结果:他以汉使身份与西域各国交......

    新疆地方史视频观后感

    石河子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实践教学观后感心得读书心得题目:观《7.5事件》有感小组 代 表人:郭芳杰院系专业班级: 化学化工学院环境工程系09级一班联 系电 话:15299953......

    新疆中考地方史资料2

    初中学业考试新疆地方史考点知识复习解答 考点1 汉朝与乌孙的和亲---西汉前期 1、 目的:共同抗击匈奴 2、 事件:细君公主嫁乌孙昆猎骄靡:解忧公主嫁乌孙昆莫军须靡。 3、 作用......

    历年中考新疆地方史试题

    新疆地方史——历年中考试题 (2013年新疆中考) 4.西域正式成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101年 D.公元前60年 5.640年,唐朝在......

    2012新疆教师招聘考试地方史

    2012新疆教师招聘考试地方史有关问题 一、汉代西域 1、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 结果:他以汉使身份与西域各国交往,扩大了汉......

    九年级新疆地方史资料复印(5篇)

    新疆地方史中考知识点对照 一、汉代西域1、张骞出使西域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 结果:他以汉使身份与西域各国交往,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沟......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新疆地方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6---2017学年下学期新疆地方史教学工作总结 地方课是课改以来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