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理想国 莱库古传 希腊名人传
在阅读了《古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莱库古传》之后,我对莱库古于斯巴达的立法有了一些了解,并更好地理解了《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
斯巴达在混乱时期,莱库古的父亲——一位国王,在力图平息一场骚乱的过程中被人用一把屠刀捅死了。随即王位传给了莱库古的哥哥,后来他的哥哥也死了,于是莱库古便继任为王。但当他知道其兄尚有遗腹子时,便决定将其王位让与其侄,并在他的侄儿成人并生下可继承王位的子嗣之前都离开斯巴达。后斯巴达再度陷入混乱,斯巴达人(包括国王)都希望莱库古能够回来解决混乱的状况。莱库古在群众的企盼和尊敬中返回斯巴达,决心革新内政,而国王在得到安全保证后,也支持了他的变法。
莱库古立法的主要内容有:
(1)让人民获得权力,使城邦的权力在国王、贵族和人民之间分配得更加均衡。具体措施:(a)莱库古创建了元老院,元老院与国王们(斯巴达实行双王制)在重大事务上享有同等的决定权。元老院议员的数目定为28人,再加上2位国王,正好是30名。(b)公民大会:人民在河与桥之间地方举行集会,表决通过或否决提案。同时“如果人民大众意欲采纳一个歪曲的议案时,元老和国王有权休会。”(c)监察官制度:莱库古去世约130年,国王特奥蓬波斯设立了民选的五监察官,与国王和元老们分享权力。(斯巴达的政制较好地实现了国王、贵 族和平民之间权力的均衡,因此保持了长时间的稳定。)
(2)消除人民内部的贫富差距,培养人民质朴的品德。具体措施:(a)重新分配土地(b)取消金银货币:为了进一步消除斯巴达人之间的贫富不均和不平等,他取消了所有的金银货币,规定只准使用铁币,奢侈的风气自然在斯巴达就消亡了。(c)公餐制度:即公共食堂,人们结伴共同进餐,吃相同的指定的食物,并且加入公餐的新成员必须得到全体成员的批准。(d)反对浪费:规定每家做屋顶的木头一律是用斧头砍的,每家房门用的木头一律是用锯子锯的,不得用其他工具。
(3)莱库古不将孩子看作是父亲的特殊财产,而是当作国家的公共财富,因此想方设法使斯巴达有优秀的后代。具体措施有:(a)莱库古让少女们锻炼身体,为使她们将来的婴儿更加强健。(b)斯巴达鼓励城邦中的青年男女结婚生子,单身汉会受到羞辱。(c)夫妻不能同寝,以此锻炼自我克制和节制,并使夫妻双方保持相互渴念和爱慕。(d)优生制度,斯巴达在婚姻关系上普遍存在的自由,目的在于获得健壮的战士和良好的政制。
(4)严苛的教育制度使斯巴达人成为理想的战士,具体措施有:(a)教育完完全全地担负起立法的功能;斯巴达的孩子一到7岁,就根据莱库古的法律被国家收养,编入连队,在连队里接受统一的训练,最卓越的孩子被选为队长,其他孩子则必须服从队 长的命令。(b)斯巴达人在文教方面(音乐与诗歌)也是非常出色的,他们的歌曲蕴含激情,振奋精神,唤起热情。其风格古朴,大多是赞扬为斯巴达献身的人们,并谴责贪生怕死之徒。(c)只有在战争期间,斯巴达人才放松对青年人的严格训练。因此他们是世界上唯一的,只有逢到战争才可得到机会喘息的民族。
(5)斯巴达禁止反复讨伐同一个敌人,以使敌人尚武好斗。
(6)为了不让斯巴达人沾染上外邦人的习俗,莱库古不许斯巴达人随意住在外邦,也不许他们在外国漫游;他还把大量外国人驱逐出了斯巴达(因为随着外邦人的到来,外邦人的信仰也随之而来,新奇的信仰会带来新奇的主张,必然会动摇和谐一致的现存政体。)
莱库古把斯巴达人训练成脱离城邦就无法生活的人,他们的一切都是属于国家的。用
普鲁塔克的比喻就是像一群蜜蜂,孜孜不倦地使自己成为整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许是斯巴达人较其他希腊人在文化上缺少创造力的原因吧——最理性,最理想的制度同时也窒息了斯巴达人创造的可能和创造的方向。
接下来,我想谈谈阅读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二章的第四节《伯里克利葬礼演说》后的一些感想。在《伯里克利葬礼演说》中,伯里克利在真诚感谢了他们的祖先让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有不断扩张的土地继承后,便开始了他当天演讲的主要内容。很有趣的是,伯里克利一直将雅典与斯巴达的情况作对照,暗中贬低斯巴达,突出雅典的优越性。首先,他说了雅典的宪法和使雅典伟大的生活方式,并极大地宣扬了雅典的政治制度,称之为别人的模范。众所周知,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伯里克利就此对于雅典的民主制进行了称颂,“我们的政治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负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才能。如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同时,“当我们的工作完毕的时候,我们可以享受各种娱乐,以提高我们的精神。”雅典不抄袭其他地方的制度,将自己的民主制视作别人的榜样,而斯巴达则有模仿克里特之嫌;雅典人会适当地享受生活,然而斯巴达却有几分禁欲;在军事安全方面,雅典对全世界的人民开放,没有定期的放逐,奉行单独作战、不靠盟友的原则,斯巴达在入侵时却总是带着同盟者。虽然事实上的雅典或许没有如此开放、开明、自由,但是很明显,这些已经与斯巴达严苛压抑的社会制度和氛围产生了很大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雅典容许贫富差距的存在,但是他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自己夸耀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不必承认自己的贫穷为痴;真正的贫穷是不择手段以避免贫穷。”然而在斯巴达,为了消除斯巴达人之间的贫富不均和不平等,莱库古立法重新分配土地并取消金银货币。在阅读了《伯里克利葬礼演说》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中或暗指或明说的雅典和斯巴达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当然,我们不应该依伯里克利的片面之词枉下定论,在没有全面、准确地了解当时的情况就对雅典或是斯巴达作出评价。)以上便是我在阅读了《莱库古传》和《伯里克利葬礼演说》之后的一些感想和看法。
第二篇:《希腊罗马名人传》读书笔记
从《名人传》看普鲁塔克
英国诗人、政论家约翰·弥尔顿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我今天要谈到的这本书——《名人传》,是普鲁塔克在文史领域的扛鼎之作,它的内容反映了作者颇为成熟与深刻的感悟。书中用一个希腊人对一个罗马人的方式,对比了46位名人,并且运用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言谈举止、人事关系上,从一些琐事来观察他们的品性与德行。
我想,这种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方法也可以用来观察作者的习性。也就是,通过《名人传》这个宝瓶,窥探一番其中作者的思想精华。
普鲁塔克出身于希腊中部彼奥提亚地区的喀罗尼亚城,他的父亲亚里斯托布鲁斯就是一位传记作家和哲学家。在这样一个富饶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里,普鲁塔克养成了对知识的爱好。长大后他游学雅典,曾受业于名师逍遥派哲学家阿摩尼乌斯,受过数学、哲学、修辞学、历史学以及医学等方面的训练。还曾遍游希腊各地,到过爱琴海诸岛,访问过埃及、小亚细亚、意大利。这是他能够撰写一部涉及那么多历史著名人物的史书的重要原因。
普鲁塔克的第一手资料十分有限,加之所写的许多人物对于他也非常遥远,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有许多不一定可靠的材料。
《名人传》中,首先对比的是两个开基创国者——雅典的忒修斯和罗马的罗慕洛。在第一篇讲忒修斯的文章里,开篇作者就表明了史料的可靠性有待考证。书中说:“在那些推理所能及和确实有史可稽的时代之后,超过这个范围,再上溯到更加遥远的时代,那就惟有种种传说和杜撰的故事了,那里是诗人和传奇家活跃的领地,虚无缥缈、荒诞不经,令人难以置信。”就如同古时候将地理上毫无所知的地方称为“干涸无水、猛兽出没的荒沙大漠”或者“”无法穿越的沼泽”一样。
可是他做的便是一个追溯的事,于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普罗塔克加入了他的想象和推理将一个个人物写得极为生动细致。
在接近罗慕洛时代的同时,普鲁塔克说:“但愿我能将虚构的传说予以澄清,使之合乎情理,具有历史的容貌。但是,如果有些荒诞无稽之处实在难以更动,毫不足信也就只好请求宽厚仁慈的读者,对古人的故事姑妄听之了。”
不过,没有做到去伪存真并不阻碍普鲁塔克经世致用的目的。他写这本书,为了人们能通过他刻画的人物获得人生经验,树立起道德的榜样。我觉得,他着眼于伟人的一句话,一件小事,有教育人们从细节体现美德的用意。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我发现,它不是把一个极其完美的人和十恶不赦的人进行对比,而是被对比的两个人都有美和丑的一面。赞扬忒修斯和罗慕洛丰功伟绩的同时,也指出,“他们都有劫持妇女的行径,都未能避免家庭的不幸和亲属的憎恨,而且据说他们的生命将结束之时,都曾和自己的同胞发生冲突。”所以,在普鲁塔克的笔下多为圆形人物,这样的眼光让这本书更为丰满,我觉得从正反两面来揣摩也更有利于表达他的主旨。
普鲁塔克非常在意一个人的心灵,即灵魂、思想,鄙弃不纯洁的心灵。他认为心灵和道德血脉相连,因此具备美德的人,其心灵是纯洁的。我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插曲:“当凯撒看见某些富有的外国人在罗马抱着小狗和小猕猴在怀中玩
耍爱抚的时候,他就问,是不是他们国家的妇女不能生育,他极威严地斥责他们不应该把一些本应该用在人类身上的天生的温情和慈爱滥用在动物身上。”而普鲁塔克认为这种斥责无可厚非,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觉得我们的心灵具有好求知,爱观看的天性,把这种美好的天性用在不值一看,不值一听的东西上,而不去注意美好有用的事物是不对的。他觉得,我们的心灵很强大,可以指引我们,运用我们的心灵,只要自己愿意,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避而不视的能力,都可以毫不费力地转向自己决定要观看的事物。
我觉得这样的观点有些夸张,不见得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有避而不视,视而不见的能力的。普罗塔克从人的精神世界出发,有这种对心灵、性格的关注,应该跟他所受的教育有关。然后,他也运用这种心理学的知识去研究名人,虽然不见得真实,但的确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是的,普罗塔克非常在意人的道德,他如此苦心孤诣地给人物“加料”,便是希望给我们一个生动的道德的范本。他在书中写道:“一件作品虽然完美,使你喜欢,但作者并不一定就值得受到尊重······而道德的行为则不然,它能立即对人产生影响,使一个人在赞美它的同时,马上就希望成为做这个行为的那个人。”用更直白的话讲,就是榜样的力量。
说实话,我只看了这本书的一部分,但是明显感受到史料的模糊和文学的魅力。作者在书中频繁使用“据说”、“据大多数人说”,让人觉得很多事例也只能听一听,不能当真。但是作者加入了自己的看法,事物不论真假,总有“依我看来”这样的评论,这些评论中都带有一定的哲学思想,文字叙述功底也很深,让你读起来并不会觉得乏味无趣。
光从《名人传》来看普鲁塔克,多少是狭隘的。而且就如他推测伟人一样,推测终究是推测。要更全面的了解他,还需要阅读他更多的书籍作品,甚至可以去他生活过的地方走一走。
姓名 邵蕊
班级 11历史本一班学号 110216017
第三篇:《名人传》传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是这学期要看的名著。虽然看得很仓促,但还是看完了。看完之后让人感慨很深。
贝多芬,在悲伤与痛苦中挣扎生存。一生都处在苦难中。可他还是顽强的活着,就算身无分文、生活无以为济,也不会向贵族向他人摇尾乞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如此。
米开朗琪罗,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那些权贵工作,无论是愿意或不愿意。虽然是被迫,但他依然认真地工作,并无怨言。他为之工作的不是权贵,而是心中的艺术。
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但毅然反对阶级制度。虽不被任何人理解,但他那开明的思想成为不朽的名著存留于世。
《名人传》中的三个人物的精神都是伟大的,但也给人带来了思考。是理想重要还是生存重要。
第四篇:《莱尔传》读后感
《莱尔传》读后感
二傻 野地的百合花
今天是12月29日星期六,窗外天寒地冻,一窗之隔的自己吹着暖风窝在桌前安安静静地看书,偶尔抬头望一下手边的花束,鼻子里倏然钻进淡淡花香,时光易逝,这样幸福的闲暇时光真是太宝贵了。Hu—— 二傻终于在这个月结束之前完成了本月的读书计划《莱尔传》,合上书轻轻地闭眼反思,这本书读了有近四十天的时间,怎么会拖了这么久呢?回想过去的这段时光,没有几件看得见的成果,但二傻真的是经历了好多的事情,妈妈检查出肾衰竭,瑞士项目开始启动,准备组会,去杭州开会,为了考博再战六级,与大头立约,和“师兄”合作论文,有篇论文退修,也有篇论文拒稿......有以泪洗面的痛苦时光,也有欢声笑语的幸福时刻,一件件细细数来,有多少时光能够被神纪念呢,又有多少时光能够被神称赞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的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看着《莱尔传》中这位忠心的牧者,再低头看看时常懈怠的自己,实在是羞愧不已。看看属灵伟人或者老前辈们走过的路,触摸那一颗颗为主跳动的心,受到鼓励仿佛自己也能像那被激动热心的战士,可以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再次挺起来,大概这就是二傻喜欢读人物传记的原因吧。查维斯主教评论莱尔说“他有着强烈的个性、高贵的气质、出色的语言能力、无畏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甚至那些最不赞同他的人都被他吸引”,二傻又怎会忘记读《圣洁》时的心情呢,真想看看能写出这本书的作者是怎样一个爱主的人,今天可算是满足了四年前的好奇心呀——
《莱尔传》有四百多页,前面三分之二的内容是莱尔的生平介绍,后面三分之一内容部分节选莱尔的讲道集。除了懈怠懒惰,这本书进展缓慢的另一原因是自己不懂英国历史,尤其是英国教会历史,当看到书中“循道会、公理会、浸信会和圣公会”诸如此类的名词时真是一头雾水,大头给二傻扫盲过后才略微清晰一些,之前不懂的地方就直接略过,看的真是囫囵吞枣,胸无点墨的二傻还是要多读书好好地装备自己啊。或许是因为不懂英国教会历史的缘故,初读莱尔传记时竟有些小小的失望,难道这就是莱尔大主教的生活么,好像没有环环相扣的剧情推进,没有天马行空的奇诡构思,娶妻丧妻,娶妻丧妻再娶妻,莱尔的人生怎么还有点小小悲惨呢?可这就是真真实实的生活啊,反问自己,如果这样的事情临到自己,我能像大卫一样说出“因我所遭遇的是出于你,我就默然不语”的话么?可仅是妈妈查出肾衰竭到20%的消息就让自己难过的无法入睡,小信的人儿啊,我们总是比自己想象的要软弱的多。刚开始看莱尔传记时,总觉得作者写的不够好,读完以后脑中只剩下那个为世上众多男女感到忧心如焚的老者形象,只剩下那位高举十字架信仰的牧者,虽然没有多少能够让人铭记的经典瞬间,但自己真是深深地被这位忠心的牧者所吸引,尤其最后的讲道集,跟着莱尔再一次重温“默示”、“我们的灵魂”、“我们的罪”、“称义”、“基督的十字架”、“悔改”这些基本的教义,默想神的话,这比多少跌宕起伏的剧情都吸引人,更是从莱尔身上看到了尊主为大的谦卑模样。是的,这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对属灵前辈们最好的纪念,不是记住他们的人生经历,而是效法他们为主竭力摆上尽忠直到生命尽头的榜样,就像莱尔一样,他在临死前四个月还在服侍,因为他的愿望就是“工作到离世”,这样的心志真是激发我们这一代人尽上本分,常常思念神所托付给我们的使命。
莱尔出生在一个十分富裕的英国基督徒家庭,虽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但莱尔感觉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基督徒,他们家对物质的看重和对主日的忽视完全远离了他祖父那种敬虔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这一定是会带来灾难的,后来家庭真的就遭遇到影响他一生的灾难,莱尔承认说这段日子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一章,充满震惊与耻辱。虽然莱尔从小就规律地参加主日,但他真正重生却是在21岁那年读到以弗所书二章八节“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这节经文,这节经文像是上帝射出的箭,每一个字都带着属灵的能力,带着怜悯射进他的内心,从此之后他就成了新造的人,立志一生跟从主。莱尔求学于著名的伊顿公学,也在牛津大学基督学院上学,在校期间不仅在板球上取得成功,他在学术上表现出的才能更是突出,后来有机会进入国会工作,但当神呼召他的时候,他就接受圣公会的按立,成为神职人员,踏上了上帝所喜悦他要行的道路。莱尔曾在多个郊区服侍,是一个非常尽责的牧师和传道人,既关心教区居民的属灵益处,常常定期探访居民,为贫穷和疾病遭患难的民众祷告,也关心教区居民的属世益处,学习一些医学知识帮助他们。而且莱尔也认识到基督教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不仅是教育人的地方,更应该成为教会的重要延伸,他相信“一个没有学校的教会就像一个只有一只手臂的人一样”,前辈们留下多少值得我们深思的属灵财富啊,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
在那个日益怀疑圣经传统教义的时代,莱尔是坚持圣经绝对权威的坚定基督徒,他也为此做好了不受欢迎和被嘲笑攻击的准备,他对圣经的积极辩护极大地鼓励二傻该如何阅读和学习圣经,纵然他写过《四福音释经默想》,但他鼓励我们要善用释经书中的任何一本,除圣经以外,我们实在不该期盼有任何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他们虽是有用的助手,但并非云柱和火柱,不要称任何人为夫子,因为我们的夫子只有一位,就是主基督。莱尔在牧会期间会根据民众的实际文化水平以及在探访中所发现的真实情况来教导会众,同时也不会因着人的缘故不把真理全备传讲,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怀疑逼迫与谴责声音时,他总能够持守真理从不动摇。他是一位充满爱心的牧者,连他的敌人都十分尊敬他,“这是一个花岗岩般刚强的男人,却有着一颗孩子般的心”,对莱尔的这一著名评价也许能让我们感受到些许这位伟人的风骨。
书本很厚,内容也十分丰富,及至动笔写这篇读书笔记时竟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反复思想以后还是想跟大家分享感触最深的一点——基督的十字架,是什么让莱尔经历家庭重大变故两次丧妻依旧没有埋怨呢?是什么让莱尔能够不知疲倦地用爱心服侍民众呢?又是什么让莱尔面对多方谴责时仍然能够刚强壮胆地坚持真理呢?我想,除了基督的十字架,再没有任何东西能有如此惊人的力量了。保罗也说“我断不以别的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他没有为自己的民族特权夸口,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夸口,没有为自己所蒙的恩典夸口,没有为自己的教牧职分或任何形式的表现而夸口。而自己呢?总是自以为义的夸夸其谈,可是无论在今生怎样为自己的行为歌功颂德,一旦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只会恍悟其中空空如也,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属于耶稣,所以我们天经地义的职责就是荣耀主基督,实在当在谦卑虚己的功课上效法保罗,效法莱尔,效法这些忠心又良善的仆人们。虽然十二月是圣诞月,提到更多的好像是圣婴诞生,但默想他的受死,默想基督的十字架,更让我能真实勇敢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顾虑和担忧,能够略微学到一点点的喜乐与知足。我们是该仰望上帝的主权,上帝的智慧,上帝的护理,上帝的爱,这些都非常好,但仰望基督的十字架真是那好的无比的礼物,基督既然已经为我的灵魂忍受了如此大的痛苦、患难和折磨,那他必定不会把真正对我们有益的东西留着不给我们。有哪一天神不掌权呢,又有哪一天不是靠着主的恩典活呢,主啊,我感谢你,因为你的轭是容易的,你的担子是轻省的!
2018马上就结束了,回想这一年,或许真的只能用“你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你的路径都滴下脂油”来形容,虽然进入过网罗,经过水火,但主却使我进入到丰富之地,神的恩典够我用的,我虽软弱主却完全,他的能力一直覆庇,主啊,怎能不欢呼歌唱感谢赞美你!在教会读书会中完成了《人如何改变》的阅读,对自己帮助很大,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哦。2019年1月份的阅读书目是《尊贵的设计》,请大家为二傻坚持写读书笔记代祷,冬日里吃太多,人懒了不少啊
第五篇: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
贝多芬,一个扼住命运的咽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希望的英雄,让所有人都为之敬佩。
《名人传·贝多芬传》是由法国的罗曼·罗兰写的。它主要写了贝多芬的一生的经历:路德维奇·凡·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科隆附近。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缺少家庭关爱的他早早地离开了家,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度过了余生。26岁时,他的耳聋症开始肆虐,但是他是一个音乐,既使耳朵聋,他也得继续创作。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此之后创作的。他在此之间忍受了莫大的`困难,但始终不放弃,努力扼住命运的咽喉,用自己的痛苦换来别人的幸福。终于,在1827年32月6日,他离开了人世。
记得以前学骑自行车时,经常遇到许多困难。好几次因为不能克服它而想过放弃,可是一想到放弃就等于半途而废,以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我就没有放弃。在经历无数的摔跤和撞倒以后,我始终锲而不 舍、永不放弃,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如果我当时放弃了,那我还学得会骑自行车吗?答案是肯定的。 永不放弃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品质。如果人人都放弃,那不就什么事都做不成了吗?在困难关头,一定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下去,要像贝多芬一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坚持下去就会看到希望。
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永不放弃!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2
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在维也纳初露头角,有了一点名气。此时正应该高兴的他,却被查出因幼时治疗耳疾无效导致耳聋。这使他遭到了极大的打击。要知道,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了耳朵,就没有了一切。在几番思索之后,贝多芬又回归了音乐,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交响曲。
而他之所以能够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数首经典之作。正是因为他能够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将身心都投入到音乐中去。这,就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命运可以夺走贝多芬的`一切,但始终夺不走他那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与非凡的天赋。面对困难,他丝毫不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欧洲的音乐是在大自然中产生的,所以贝多芬也时常将自己拥入大自然的怀抱,用心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贝多芬的音乐脱离了单纯的感官上的享受,而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他经常谈到他有责任用他的艺术去为“可怜的人类”,“未来的人类”做奉献,为他们造福,鼓励他们,把他们从迷梦中唤醒,斥责他们的怯懦。贝多芬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他从不只为自己而活,胸怀天下的责任感使他不只是一名音乐家。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3
作为一个学了4年钢琴的孩子,我已学过贝多芬写的曲子,很想知道能写出这么优美篇章的大师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
当我读完《贝多芬传》的时候,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贝多芬在童年时候就表现出了特殊的音乐才能。11岁发表了第一部音乐作品,17岁时曾为天才的作曲家莫扎特演奏。但他的童年也是不幸的.,他19岁时,父亲下岗,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贝多芬被迫去宫廷当古琴手。20岁时他便离开家乡波恩到维也纳定居,尽管后来因耳疾而渐渐失去了听力,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以更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后来成为一位闻名遐迩的音乐家。
贝多芬是不幸的,命运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贫穷、残疾、孤独。不过,他没有向命运曲服,最后成为一名强者。
作为我们小学生来说,要发扬贝多芬精神,要认真学习,不要向任何困难妥协;要扎实地做好每件小事,不要对事情浅尝则止;我们要学会体贴父母,不要做家里任性的小皇帝。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坚持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我被贝多芬的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贝多芬一生坎坷而曲折。他四岁时,就被父亲用暴力强迫他不断地练习弹琴。17岁时,母亲死了,他成了一家之主,为全家的生活操心费力。26岁时,他开始失聪。紧接着恋爱的失败,生活的拮据,孤独无依,不被看好。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他向音乐殿堂迈进,扑灭不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的热爱,最终成为一名闻名于世的音乐家。被誉为“乐圣”。他在他生命的57个春秋里,创作了许许多多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和交响乐曲。
贝多芬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享受人生是多么的美妙啊!”贝多芬总是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他没有沉默和隐退。而是凭着超常的音乐天赋和顽强的意志,对生命的乐观态度,创造了奇迹。
而我们是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困难越来越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具有这种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不怕苦怕累,遇到困难,要努力克服;并且一直保持乐观的态度。失败了,并不代表你永远站不起来。只要你有信心。受挫了,并不代表你的希望就破灭,只要你能坚信。就像贝多芬的精神一样。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5
今天,我看了茨威格的《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当我看完了着篇文章之后,是我更加了解了音乐大师贝多芬。路德维夕,凡,贝多芬一七七零年二月十六日出生于可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汹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仆人,一个厨子的的孩子。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不象摸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一开始,他的人生就是一场艰苦而残酷的斗争。他20岁就离开了自己的家,到外面谋生,就当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耳朵几乎聋了,但是,他凭着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超人的天赋,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和交响乐曲,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代音乐家。
众所周知,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
在悲苦的日子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的事业,只有音乐才能使他战胜自己的痛苦,将他从死亡的边缘一次又一次拽了回来。
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战胜恶劣的命运,战胜人类的平庸始终是他的主题!
啊!贝多芬真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我想:我们从小也要发扬贝多芬的这种精神,不能轻易向命运屈服,对未来一定要充满信心,在学习中发扬刻苦拼搏、勇于进取、不向困难妥协的劲头,争取各方面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6
自从我读了《名人传》以后,我想了很多。其中,贝多芬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贝多芬对音乐有像火一样旺盛的热情,他先后创作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满了幻想。但是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在18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没法治愈,而且会很快就会恶化。那就表示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大的打击呀!但他却顽强的和这不幸的命运进行抗争,这也许是他在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错作品的原因吧!像他这种对生活和对命运永不放弃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坚强不屈的灵魂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困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远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一定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7
看完《名人传》里写的贝多芬得知贝多芬的童年很艰苦,他没有享受过莫扎特那样温暖的家庭。他从小就被他的父亲逼着练习钢琴、小提琴……但,即使是这样贝多芬也没有讨厌音乐,而是努力的.练习。他的父亲为了促使贝多芬学习,还使用了暴力。贝多芬十一岁时就成为了戏院队的一员;十三岁就当上了大提琴手。
他的妈妈在一七八七年就去世了,父亲因酗酒成性,无力支撑这个家庭,所以十几岁时的贝多芬就成了家庭的支柱。贝多芬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为经济问题开始操心,这份重任对他来说来的太早了。
贝多芬有着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即使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但他却没有放弃音乐的生涯,而是继续创作出很棒的乐曲获得了很棒的成功。但我却是另外多数人——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而是一直都想退缩的人。有时我遇到了很困难的事,就是退缩,一点也没有想要去克服的念头。但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只有勇于的去克服困难,才会获得成功。
贝多芬还有着很多值得学习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这是最重要的。不过最最最重要的是凡事要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自信,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8
唯其痛苦,才有欢乐。
——题记
最初是在一个明净的早晨,天空中没有一丝云,淡淡的雾白一直延伸到天际,逐渐隐没。轻柔地熏风懒洋洋地拂过草地,一切似乎都那么平静。然而窒息般沉重的空气中,暗暗隐伏着一种风暴的前兆。一瞬间,天沉了下来,轰隆的雷声夹杂着雨点打破了寂静,风强烈地呼啸着,撕扯着,但云层中,仍落下斑驳碎光——这是贝多芬的人生。
风雨交加却不失光亮。
上帝关上了他的一扇窗——他没有俊俏的容貌,没有无忧的生活,却给他留了一扇门。他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他完全可以称之为天才。可是音乐,无法满足他的生活,他一生贫困,但他并没有停止杰作的问世,音乐充实了他,音乐是他的`灵魂。
世界从未给予他欢乐,却毫不吝啬地让他的人生充满悲苦,命运的不公,让他失去了亲情,爱情,甚至夺走了他的听觉,但他没有放弃,他把欢乐赠与世界,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用苦难换来欢乐,这是贝多芬一生的写照。
狂风骤雨之际,阴沉的天仿佛撕裂了一个角,浓重的雾白点点隐退,刹那间,洒下万丈霞光,散落遍地金黄。
贝多芬的人生不缺光亮!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9
上天对人是公平的,但是不同的人面对磨难的态度却不尽相同。在我心中,他无比坚强。
年轻的贝多芬追逐爱情,痴迷于爱情,即使爱情变得破碎,但他也没有放弃过。精通作曲的他,将爱国之情表达在歌曲上,战争胜利时,他无比激动,作下著名的曲子。其实,他也向往和平,只不过是爱国之情掩盖了他热爱和平。
晚年的贝多芬,染上了多种疾病,让他痛不欲生。但是它十分乐观,并没有放弃去追逐梦想。
贝多芬,我读了你一生,总慨叹你这一生悲惨,你的遭遇让我为你感到不平,但是,你没有选择认输,你选择与命运做抵抗,即使你失聪,你也坚持你的音乐梦想。想象一下,失聪对于一个英音乐家意味着什么?那是一种毁灭。可是你没毁灭!
在你的世界里应该没有音乐,可是顽强的你却奇迹般地作出那么多名曲,令人难以相信。上天仿佛给你的生命关上了门,连窗也关上了,但生活中的磨难并不能击溃你,你在这狭小的'房间里活得精彩。上天似乎将你的一切都用黑暗在笼罩着,但是你尽力地划着了一根火柴,点亮了光明,看清了世界。
我想,贝多芬的一生所带来的不只是经典乐曲,还有他的精神品质,我认为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活得很精彩。
我也要像贝多芬一样,即使命运不堪,我也要活得精彩!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0
“用痛苦换来快乐!”,这扣人心弦的余音荡漾在《贝多芬传》的结尾。
我们从音乐、语文等方面都曾了解过贝多芬——那耳聋而坚持创作的音乐家。事实上,他的一生不是课文中几百字能表述的。
贝多芬的童年在醉汉父亲的挥霍下逝去了,并失去了挚爱的母亲。19岁挑起养家大梁的他,生活异常艰苦,但命运,不罢手!夺去了他的物质生活——壮年耳聋是原本不富裕的一家更加拮据;夺去了他的.精神生活——他从没有真正的、风雨共患的知音;甚至用爱情折磨他——两次失败的恋爱是他心力交瘁。
那他如何走过人生将近60个年头?他超凡的乐观和顽强。在一次次被现实打击后,他总能以自己的“傲气”与乐观爬起。如暴风雨中的帆船,渡过一个又一个的浪,顶住狂后般的大风……但乌云始终会被赶走,贝多芬却长眠了,把黎明留给后人。
我合上书本,漫步在小路上。看到一位孩童为那十个中一个气球没了二哇哇大哭。我心中突然荡起了涟漪——我们曾经为小失意而懊恼不已,为失败自暴自弃,为低谷一蹶不振……若是真来大风大浪,我们只能作乌云的囊中之物,被任意蹂躏。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遇到贝多芬的境遇,但我们需要让自己坚强,不被暴风吹飞,不被厉雨击垮,在汹涌中成风破浪。
用痛苦换来快乐!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1
“欢乐要由痛苦来提取。”
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他的一生。
出生于贫寒家庭,幼年时经常遭受家暴,十七岁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任。二十三岁离开故乡,前往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听力日渐衰退。被爱情的抛弃,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使他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经历了欧洲革命,使他热情高涨,度活了时代之魂,幸福的再次降临,带来的是又一次的抛弃,此时他与孤独做伴,经历了人生中的光辉岁月,但命运还没有放过他,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死之离散,耳朵也已经全聋,但他从未屈服,正如他所说的“而住命运的咽喉”一八七二年三月二十六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中去世。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惰世嫉俗、心怀怨恨的人,但他内心的热烈却鲜为人知。耳聋使它
他抓僻,但他内心的渴望与人为伴又有谁看得出?对于一个音乐家耳聋犹如失去生命,但他并未放弃,与命运的斗争,用内心的精神世界支撑着悲惨生活让音乐存在于心中,谱出震撼人心引人心玄的音符,正如罗曼·罗兰的英雄观点,他所指的英雄只是具有伟大的'品格,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历经了坎坷的一生,创作出“用痛苦换来音乐”的音乐。抗争苦难,爆发激情。音乐的天才,思想的巨人!
正如一句话:“古今之立大事者,无所谓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生命已经结束,同时也已经不朽!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2
贝多芬,一个对音乐情有独钟的人, 却要接受命运的挑战; 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却从平平凡凡逐渐变成名人;贝多芬,一个被病魔缠绕的人,面对着这么多的坎坷,却毅然选择了活下去,继续投身于音乐中。
贝多芬的童年是非常艰苦的,由于父亲急于开发他的音乐天分,四岁的他被他的父亲迫使学各种乐器。当他一点一点长大的时候,厄运有一次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他的母亲在一七八七年去世了。贝多芬悲痛欲绝,他只有写信给他的好友。
在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一生经受了许多许多:爱情的拒绝,母亲的`早逝,家庭过早给他的沉重负担······在他的心上划下了一道又一道伤痕。但是他也是幸运的,在贝多芬拜海顿为师后,他开始崭露头角,正当他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时候,一次灾难正在悄悄的降临。
终于灾难“爆发”了,贝多芬遭到了身体的“背叛”,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众多的疾病折磨着贝多芬,他的身体在一天不如一天。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点,贝多芬与命运斗争,最终成为了世界的名人。
我被贝多芬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所折服。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经历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斗争。悲惨的命运不仅降临在普通人身上,也降临在伟人身上。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3
《名人传》这本书里描写了三位人物:与厄运做斗争的音乐家贝多芬、有顽强信念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热爱和平的作家托尔斯泰。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一生都是痛苦的,在他二十六岁那年,他的.耳朵出现了问题,后来他的耳聋越来越严重,只有贴近演员才能听到他们的发音,最后他一点儿声音都听不到了,但这并没有影响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欢乐颂》、《英雄交响乐》等作品都是他在危难中创作出来的,贝多芬在音乐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贝多芬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是因为他有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由此我想到我自己,我学习小提琴快五年了,在学琴中,我也会遇到一些小小的困难,这些困难哪能和贝多芬遇到的困难相比呢?可是我一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了,而贝多芬作为音乐家却遭遇了耳聋,这是多大的困难啊,但贝多芬没有放弃,坚强地面对困难,所以他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就。
每当我拉起贝多芬的《欢乐颂》,我仿佛看到贝多芬虽然处境悲惨,但仍然笑着面对困难,我要向贝多芬学习,只有笑着面对困难,才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4
贝多芬作为一个音乐大师,他需要敏锐的听觉,但是17他还不到30岁,耳朵就开始变聋,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内脏也被剧烈的疼痛所折磨。贝多芬还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断幻想着幸福,但立刻又幻灭,不得不去承受心灵的痛苦。
而现在的人恐怕想贝多芬这样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呀,很多社会青年,耳朵不聋,手脚不断,内脏健康,但却是在虚度光阴,甚至还学成年人的一些不良行为,废了自己的一生甚至大好前途,如果贝多芬没有残废,没有缺陷,是一个健康的人,那他的一生里肯定有更大的奇迹发生,将会是天才中的天才的。如果那些社会青年有贝多芬一样的残疾和缺陷,说不定是自生自灭,自暴自弃,甚至自杀。
贝多芬的坚强与勇敢,让我非常佩服,不仅是我佩服,相信了解他的人都会赞叹不已,但是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的人生呢?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的:“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世界上的名人大部分都是经过风吹雨打的,所以说彩虹,经过与雷电的激战之后才出现,我们也要学习贝多芬的精神,好好学习,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5
寒假中,我阅读了罗曼·罗兰所撰写的《名人传》,这本书主要以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这三位伟人的传记主,共分为三部分,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贝多芬传》。
贝多芬,一位伟大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一生中创作了无数首至今为止仍被人不断演凑的作品。
而被誉为乐圣的他虽然有着辉煌的一生,但那些苦难的经历依然不能被忽视。
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的贝多芬11岁便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1787年又到维也纳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2年,首次获得成功,前途似锦的贝多芬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听力正在下降,甚至变聋!这对于视音乐为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梦想,坚持作曲,最终还是获得了伟大的成就。
贝多芬的故事也使我连想到了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他们都共同有一个特点令我敬佩,那就是能够面对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苦难和挫折。
而世间现在像他们一样的人还有几个,都是一遇到点困难和挫折便无法坚持下来,被困难打倒却没有站起来。没错,随着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对着加大,而这时的我们却没法拥有这种面对苦难和挫折不放弃的精神,谁又能获得成功呢?
从今开始,我们一定要像那些历史伟人学习,学会面对困哪和挫折,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不会是多灾多难,但谁的人生又是风平浪静的呢?所以,我们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