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三联学院信息系201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时间:2019-05-13 10:4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三联学院信息系201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三联学院信息系201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第一篇:安徽三联学院信息系201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状况

信息与通信技术系本科学生2010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 为引导我院大学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按照校团委的部署,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紧紧围绕“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家园”的主题,组织开展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的暑期实践活动。成立了以08级本科专业和09级电气及自动化专业的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们深入肥西县建筑工地、生产车间、商场饭店,调查走访新生代农民工,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以更高的素质来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现将我系2010年实践团队的开展情况做如下总结汇报:

一、周密策划、精心组织,做好社会实践准备工作

(一)领导、老师高度重视,全面筹备

为使今年的暑期实践活动能做到各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发挥团队整体优势,系领导、指导老师高度重视本次暑期实践活动的筹备、宣传、动员以及组织工作,积极响应号召,精心策划,层层部署,团队成员自发召开多次会议,商议安排实践活动,认真制定时间计划,前期准备工作扎实细致。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农民成长。

(二)领队、成员精心组织,确保安全

我系暑期实践团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做出详细具体的安排,认真组织落实,在实践过程中高度重视团队学生的安全,按照“就近就便、安全第一”的原则,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万无一失,切实加强领导,把暑期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格局中,激发青年学生奉献才智、成才报国的热情,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基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二、把握主题、实地调查,保证实践活动优质创新

(一)“新生代农民工”名称由来

在现有的材料中,人们按照农民进城务工的时间,将他们分为三个集体:首先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就是八十年代初,进城的农民。他们之所以能够进城是因为,户籍制度的宽松,从制度上提供了可能;还有经济供给制度的终结,人们可以靠钱来买其他东西,而不是凭供给票;再有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得以让剩余劳动力离开村庄。这样一代人大多都出生在六十年代左右。如果我们在村子里问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可能他们都有外出务工的经历,而且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赶上改革开放工作岗位增多的好时光,永久的留在了城市。其次就是,九十年代进城务工的农民。这时候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进城潮流,也是历史上人口流动空前壮大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春运才成了一个问题。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农业机械化产生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历史的发展不得不让他们进城,而且九十年代农村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在农村务农的收益比较低,而且还有很多税收,让农民无法承受,相比较而言进城务工是一个更加合理的选择。

这个年代进城务工者大多出生在七十年代,他们没有上一批人那么幸运,很少有人有机会留在城市,而且处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只讲经济效益,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是最为恶劣的,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用工单位最大限度的剥削的时候。最后,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是在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人称之为“第三代农民工”,包括社科院的学术文献中,也这样称呼。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也没有准确的定义,大概是指出生在八九十年代,接受过基本教育,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的农民工。他们大多都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这在我们的问卷中也有明显的反应,在调研中很多人都说自己的父母也有外出务工的经历。

以上就是简单的回顾了一下农民进城务工的历史,也指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名称的由来。

(二)“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分析

1.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较高。新生代农民工,最早的出生在八十年代初,而在这个时候,改革开放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从而使那个年代的小孩子,得以有一个安心上学的环境,再加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基本教育的费用,这又从制度上为多数适龄儿童上学提供了机会,尤其对于很多女孩子来说。在我们的调研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初中的文化程度。也有一部分是上过高中的。而整个农村最为年轻,最为有知识的人都常年四季在外面打工,留在农村的只是儿童,妇女,老人,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农村的经济和生机肯定会发展不起来。这样一个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的离去,对农村未来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制约。

伴随着受教育程度高而来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他们的职业也有较高的期望。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进城主要从事的建筑行业。首先是因为他们本身有木匠,泥水匠这样的本领,其次可能是他们当时的生活压力更大一些,要靠一个人外出务工的工资来养活一家人。在这种压力之下,他们不得不从事已经熟悉的工资较高的寻找起来也比较容易的建筑业。而对于新生代来说,他们很少有人学习过木工,泥水工,因为他们从学校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没有时间再去学那些本领,更主要的是这些工种太苦太累,大多数的新生代不愿意从事,他们已经不能够完全认同靠出力气来挣钱的道理。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新生代从事的是服务行业,或者做小生意,或者是开车之类靠技术吃饭的工种。只有一部分结婚之后有很大的家庭压力,或者其他压力的年轻人才在工地上干活。

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前两代来说,在职业的选择上比较向往轻松的,自由的,技术性的职业。出现这中情况的原因除过他们的观念不同之外,主要还是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前一个外出的打工者要承担一个家庭的花销,而现在大多数新生代只要把自己的生活维持好就行。因而他们的生存压力比以前也小了很多。

2.外出务工的目标和期望多样化。第一,二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标基本上都锁定在挣钱养家糊口上面,除此之外,几乎再没有什么其他的要求,生活的重担压的他们也不可能有其他的想法,因而他们就像“苦行僧”一样,用尽全身的力气赚钱。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单纯是养家糊口,除此之外,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梦想。有想办自己的企业的,有学技术的,有想寻求机会参加自考的,有想开办自己的幼儿园的,甚至有在城里买房买车的等等。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可能主要归咎于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是接受过较高的教育,他们的眼界边宽了,他们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被整个城市化进程和消费主义的文化所渲染,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他们有着强烈的精神欲求和自我的认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不止一位工友在谈及自己的打工感受时写到:打工的生活是酸甜苦辣的,但还是有很大的希望,很多的机会,不管怎样,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语言可能对于我们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而这些处在社会低层的新生代却敢于这样想。不管他们最后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这样一份不屈服于现实状况的心,也是弥足珍贵的。其次,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发展,的确使广大民众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税收的取消,使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而不单纯的指望外出务工的收入。家庭压力的减小也推动了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付出,而且新生代的人大多还没有结婚,也不存在孩子上学,顾及妻儿的忧虑。

3.生活方式多元化。对于前两代工友,我们最大的印象可能是“大包小包,一头乱发”。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现在拖着拉杆箱来的和当年扛着蛇皮袋来的还是一种人”,我们看到的新生代奇服异装,西装革履的不在少数。这些只是他们在外表上的一些简单的表现。新生代追求独立的自我,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和模仿城市人的生活和服饰。我在跟一位90后的工友交谈的时候,谈到怎样看待城市人的歧视的时候,他说,以前的打工者跟本不重视自己的衣着和外表,满身是泥,浑身是土挤在工交车上,还随地吐痰,不分地域的一直抽烟,肯定会受到别人的歧视,这也是人之常情。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新生代对前辈的生活方式也都不认同了。他们改变自己的服饰和打扮除过他们发自内心的对干净,时尚的向往之外,可能更多的是消减他们与城市人之间的差距,使得城里人能够平等的对待他们。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很多的新生代把自己的工资的决大多数都消费在了城市。不想前两代,他们省吃减用,把所有挣的钱都带会农村,因为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和孩子上学,看病等风险交大,他们几乎把钱都存起来以备后用,在这样的背景中,才有了金融危机时候的“家电下乡”,目的就是让农民花钱,拉动内需,缓解危机,但是这样下来,农民在种种低廉的诱惑下掏尽了腰包,但是再遇到伤病或其他的突发事件时,却没有了足够的资金去解决。这可能是“家电下乡”的后遗症吧。对于新生代来说他们基本上没有积蓄,所挣的钱都花在了城市。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很少有人还向家里寄钱。他们很多人会去上网,去唱歌,谈对象,看电影,买衣服,逛街等等吧,在这些项目上将花去他们很大的一部分工资。而这些现代的生活,是前两代打工者几乎没有过的。

4.城市认同日益强化。前两代工友本质上是农民,他们深知城市对自己来说只是一个驿站,他的家庭,他的关系,他的生活方式几乎都是富有乡土气息的,都是农村的,而且,他们也并不怎么喜欢城市,因为城市的所有东西都是需要很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驾驭的,而不想农村这样的乡土社会更多的可能是凭借经验来生活的。所以他们只是想挣钱回家,他们对于城市来说只是“过客”。

新生代农民工可能更多的要像市民,像生活最底层的市民。这首先来自于他们对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认同,他们认为城市的这种生活才是他们朝思暮想的,甚至才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他们的奋斗目的不是挣钱回家盖房,而是在城市买房买车。他们多城市的认同远远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我人这种现象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第一,新生代接受的教育的城市化倾向。我们小的时候上学的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极度的赞扬富裕,优雅,现代化的。而很少谈及农村文化的淳朴,干净,纯粹。我记得小的时候学的一篇文章好像叫《我家还缺啥?》,描写一家人通过经营鱼堂发富,电视有了,洗衣机有了,自行车也有了,最后向读者发问:我家还缺啥?现在看来这样的文章是多么的可笑,更严重的是这种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单一和功利,这种文化觉得只有有钱才是有意义的,只有物质享受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文章涂害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老师父母都教育他们一定要走出去,千万不要回农村。告诉孩子: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做个城里人。在这种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小的时候就已经树立了一个“城市梦”。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劳动不在受人尊重。我们整个社会的文化,好像都在极度的赞扬城市,各大媒体都在吹捧城市的空气好,绿化好,环境好,经济好,文化好,反正是什么都好,与此还不够,另一方面却极度的否定农村,说什么农村的萧条,农村的环境不好,农村的文化保守守旧,农村的人野蛮没有礼貌等等。去年广州的一次防止突发事件的演戏,对象就是农民冲击政府部门。这样的一些行为简直就是对农民的侮辱。我们社会的文化在极度贬低农村的时候,还在否定劳动的价值。虽然我们主流的媒体每年都在说什么劳动最光荣,但是社会中有谁正眼的看过环卫工人,关注过农民工的劳动,又有几个人认为向农民工那样劳动是光荣的,又几个人认为那样的劳动是值得赞扬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去年看见一个报道,说第一届劳模时传祥的一家都是劳动模范,时传祥到死都相信劳动最光容!这不知道是对时传祥的肯定还是讽刺?

以上主要是通过与前两代农民工的比较,简单的分析了新生代工友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属于他们的特点,在这里就不再一一的叙述。

(三)“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的联系

这一部分是我们调研中的重点,是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因为对农村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他们对待农村的态度将直接的决定农村的发展。对于新生代工友来说,农村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的出发地。农村的未来发展也将决定他们对自己前途的选择。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新生代工友对农村的主要态度,通过这些特征,顺便也提出了新生代的这些观念和行为对农村产生的影响。

1,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生产的陌生。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是在农村的时候帮助家人干过农活,对传统的农业生产并不熟悉。有不少人甚至是几乎没有干过农活,或者是小的时候干过,但现在已经忘记了。仅有少数人对农活比较熟悉,如果以后回家还能靠种地生活。新生代的工友在农村的时间主要是在学校上学,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干农活,等到毕业,他们直接就进入了城市打工。因而农活对他们很陌生,也是情理之中。我的家也在农村,小的时候是干过一些简单的农活,大多是帮父母做一些简单的活,根本没有本领去独立的去种地,而且在许多西部地区,都是大山丘陵的,机械化没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靠传统的耕作方式经营。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生产的陌生,那么以后的农业的生产将由谁去推动,农村的经济将由谁去制造呢?

此外,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很多人以后都不想再回农村,就是少数回农村的人,当问及想从事什么事情来维持生计的时候,决大多数的答案是,做生意,搞养殖,学技术,开车拉货等等,很少人说愿意种地。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未来的传统农业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2.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生活的不适应。在跟很多工友交谈的时候,他们都谈到,在城市的时候又苦又累,特别想回家,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恨不得飞到家里去,毕竟城市不是他们的家。但是等回到农村,过上几天又想回到城市,农村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的乐趣和新意,除了打牌,就是看电视。几乎再没有其他的活动。也没有很多人天天都要去的网吧。城市的热闹已使他们很难适应农村的平静,单调。

我们在问及家乡是否有集体的娱乐活动,比如说社火,秦腔之类的,很多人的回答到是不太清楚,就算知道有,他们也很少参与,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活动和生活方式已经不是新生代工友的所爱了。他们向往的是现代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要上网,要打台球,要KTV,要逛街,要自由的的谈恋爱,而这些都是乡土社会没有的。所以农村能够提供新生代的生活设施和文化观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求,所以,他们回家过完年之后有迫不及待的来到城市。

3.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公共事业的冷漠。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除了个人或家庭的收入外,一定程度上换取决于公共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央推行的“农家书屋”“农家休息室”等等都是公共事业。从2004年取消农业税之后,村委会的作用也在消减,在农村几乎就没

有了公共组织,农村真正是“一盘散沙”,没有了公共组织就更不会有公共设施。农村的道路又脏又乱又没人管,农村的孤寡老人没有人管,农村的水利设施逐渐的风化,村民想学习一下技术,没有书籍,想打一场篮球,没场地,想过年扭秧歌,没有人组织等等吧。很多时候不是农民不喜欢热闹,而是无法热闹。由此可见,公共事业对农民的生活质量来说是很重要的。

新生代农民工对公共事业的冷漠也可能导致农村的更加没有生机。几乎所有的新生代工友都没有参加过村庄的选举,也不知道村委主任是谁等等。村中的公共事物基本上处于一个无人问津的状态。

三、及时总结,认真思考,巩固充实调研实践成果

08级本科专业和09级电气及自动化专业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我们团队对于这次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分析,深入总结经验,汲取不足,提高团队实践能力。2010年暑期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但社会实践给大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却远没有结束。“三下乡”的内涵在时代的发展和青年的不断开拓下,已经赋予了这项每年牵动千万青年人心的工程以新的历史使命。我院也将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服务社会,实现社会实践过程中“服务社会、锻炼成才”的目标,使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得到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信息与通信技术系201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第二篇:信息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关心农民工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团委

2010年8月

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意见》和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治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乐于助人的精神,丰富社会阅历,7月17日至7月18日,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组织十余名同学前往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太和镇包屯村,开展了以“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踏上征程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小团队13人经过一周的精心筹备、部署,计划完成体验生活、群众走访、普及计算机知识以及调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7月17日清晨,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目的地——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太和镇包屯村。

初到包屯村

走进包屯村,团队成员们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一个个宽敞整洁的农家小院;一条条泥土味十足的乡间小路,虽不像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柏油马路那样壮观,却给人简单、朴实、幽静之感。在老支书的家中,团队成员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为了能够更好的体验生活,队员们团结协作,帮忙准备好了午饭。

走进群众 深入调查

7月17日下午,队员们分成四组顶着烈日,手捧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及《渤海大学科普知识》宣传卡挨家挨户进行调查、发放、宣传。调查显示:随着国家对农民优惠政策的实施,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户普遍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而仅仅靠着种地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养家。这就引起了目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流动人口子女以及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难题。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开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多数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数量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团队成员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针对如何利用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进行着重宣传。由于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只有小学、初中水平,团队成员以交流的形式让老乡们回答完了调查表上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使当地群众了解宣传卡中的内容,大家还对每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调研中发现,只有极少数村民运用计算机查阅农业知识。

慰问希望小学

7月18日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小团队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锦州

市黑山县实地走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中的情况。在当地学校的配合帮助下,队员们来到太和镇小学,与当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

走进太和镇小学的大门,是一片土操场,虽然不大却很整洁,正中央的一排瓦房就是教室了。经校长介绍,太和镇是当地的一所希望小学,有四百多名学生。在国家资助下,学生的学费、书费全免,不收取学杂费。这明显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使初等教育在农村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学校里大多教师由民用转正,或是大中专毕业生。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英语的学习很受重视,然而农村小学却普遍缺少英语教师。为了能跟上科技日益发展的步伐,学生上课有专用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室、语音室、卫星接收室等。

小团队通过亲切交谈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增进了与留守儿童间的友谊。在一张张满脸泥渍却笑容灿烂的脸上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小团队还给每个留守儿童赠送本、笔等小礼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坚强勇敢地面对挫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让他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让留守的心灵不再孤单,让留守儿童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远。

此次“三下乡”活动虽然很辛苦,却让青年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在社会实践中丰富了人生经历,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有所用。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多多

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献出博大的爱。

第三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刘远伟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2010年7月9日,天气晴朗,云淡风轻。数学与计算计科学学院16名同学在团总支刘健书记的带领下,踏上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征程。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感到很兴奋,同时也很幸运。7月13日,天虽然下着小雨,我们却个个载着“收获”,安全的回到了学校。这5天平凡却又特别的日子,或许我永生难忘。

一、实践目的

我们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目的地是开县长沙镇,主题是响应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长沙镇居民关于“低碳”这一新型生活方式做相应的宣传和调查,同时对长沙镇福城村“万元增收”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

二、实践经历

(一)印象福城

一行17人坐着汽车,翻山越岭,经过一小时的车程抵达目的地——福城村。长沙镇福城村地处开县县城以西28公里,西邻三峡库区物流中心万州,东连刘伯承元帅故居赵家镇,南有库区最大湿地保护区澎溪河流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重庆市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是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为一体的乡旅游圣地,是“帅乡、桔乡、刘帅故里精品游”景点之一。

进入福城村,新农村的气息铺面而来。一座艺雕大门映入眼帘,气势宏阔,彰显福城人以“优质服务迎远客、面向世界建新村”的大气魄、大胸襟。在密密的橘林深处,漂亮的居民楼房掩映其中,或小巧雅致,或高大明朗,一律仿清式建筑,青瓦成鳞,木格窗棂,悠悠古韵。村内小河哗哗流淌,水面清澈明净,浮一群白鹭,映一拱石桥。水流泛泛盈波,颤颤灵动,岸边青山小楼,绿野山花,一一投影。水影里的福城,桔林中的福城,互为渲染,相互辉映。硬化的乡间公路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刘远伟

两旁,一片片青绿的桔林,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树上结满了一个个还未成熟的桔子,向我们露出欢迎的笑脸。

(二)回忆福城

第一天下午,为了调查福城村的“万元增收工程”实施情况,我们走访了附近的村民。我们经过分组,以组为单位,分散到村里各户进行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村里现在留下的大多都是些中老年人和小孩,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村里的主要收入还是靠外出打工,而离真正的靠农副业达到万元增收还有定差距。但是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万元增收”这一工程正处于初步启动阶段,相关政策和政府规划正在一步一步的实施。在我们来的路上就可以看见,这里的交通十分方便,乡间公路全都硬化,通往家家户户。要致富,先修路,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住在了公路旁边,不但方便的村民的出行,更重要的是方便了农副产品的及时运送到市场,为村名带来了实质性的效益。还有就是公路的两边都种上了柑橘,在柑橘林里种植了一些低杆作物,使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为村民带来尽量多的收益。有此可见,“万元增收”工程正在一步步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农民的生活也在一步步提高。我们此行不仅仅是来调查福城村人们的物质生活情况,我们也为这里的村民们带来了一些精神的食量。傍晚,夕阳西下,气温渐凉,在福城村的村民休闲广场上,一群身着紫色T恤的年轻人随着音乐的节奏,带着村民和小孩,跳起了舞蹈。广场一时间变成了一个热闹的舞池。起初大家都只是围观。慢慢的,在我们的带动下,很多阿姨和小朋友都跟在我们身后跳了起来。他们不懂,我们一对一,手把手的教,我们放慢动作,采用分解教学的方式,给大家讲解演示舞步。随着加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几个人都快忙不过来。直到十点多钟,村民们都还不愿离去。我们跳了差不多三个小时,人累了,腿酸了,可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刘远伟

是我们的脸上却带着笑容,因为今晚,我们与村民欢聚在广场,度过了一段分享快乐的时光。此后的每天傍晚,当音乐想起的时候,广场便成为了一个欢乐的天堂。还记得有天晚上,我正在教跳舞,突然腰下一闪,一小孩推了我小腿一下。起初我没理睬,可后来,一群小孩朝我跑了过来,我见势不对——一群小孩来围攻我了!这一场景让我一下子回到了童年,仿佛和小时的玩伴在一起玩耍,刹那间,我已经记不得我是一名大学生,记不得我是来这里参加社会实践的,在同往的同学眼中,我似乎成了一名疯子。不过,我心中确是快乐了,一种纯粹的童真的快乐。第二天去了镇上。八点,街道上的人星星点点,公路上还没有汽车的轰鸣。我抱着一叠宣传单和调查表,寻找一块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段。第一眼看着这里的街道,印象并不好,感觉不够干净,不够整洁。找好了两个地方,设置了一个关于“低碳”的宣传点和一个计算机维护的咨询点,同时也拉上了横幅。准备就绪,宣传和调查工作随之展开,我们穿行在各条街道,将手中的传单发到居民手中,并给他们仔细讲解,也随机邀请居民填写了问卷调查表。在一个网吧老板的邀请下,我们几名同学去为她组装了没有装好的电脑。总之,这一天过的还是比较充实,我相信这里的人们能够接受我们的宣传,通过我们的宣传,希望他们的环保意识能有一定的提高。我们在完成我们的问卷调查的同时,也在紧张的准备着一场晚会。晚会由我们数计院和福城村的新一届村官联合演出。晚会的开场便是由我们数计院准备的一场特别的“环保时装秀”。我也参与其中。我们的衣服都是由报纸,废旧塑料袋等做成,以此来提醒大家注重环保。我还与另外两名同学一起演了一个小品,这恐怕也是我今生难忘。这算是我的舞台处子秀,而且我是反串的一位家庭女性。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不禁一笑。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刘远伟

三、实践感受 平凡的七月,平常的五天,却使我永生难忘。在这五天里,我流下了酣畅的汗水,却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不时的出现在我眼前。

在给村民们带去欢乐的同时,我们也完成了我们的实践任务。无形的快乐在心中开着花朵,一叠叠的问卷也在等待着我们去分析。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载着收获的行囊,顺利返航。这次经历,将永生难忘!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XXX

2010年7月20日

第四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暑 期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寻找秦淮之源,溧水县永阳镇东山村之行

姓名:学号:学院:专业及班级:现在脑海里还深刻的记得7月9号那天,转了好几次车,脑袋晕了半天,到了我们的目的地——溧水(秦淮之源)。初次和溧水见面,是被她的山清水秀给折服了,绵延“万里”的山、干净的河水、还有她微风过处的清凉,阵阵吹来别是一番舒服。从7月9日到活动结束我们在溧水足足呆了半个月,从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的不舍之情,我相信这次社会实践实在给我,以及我们在一起队员,留下了很深刻印记。

到了溧水的第一天,虽然睡在宾馆里,可是由于人多床少的缘故还是挤得慌,但比起后来的十几天算是非常好的了。自古有苦才有甜,下面的日子真正的验证了这句话。开始的日子总是有点难过的:环境的不适应,食物的单一,稍有落后的条件,等等。或多或少都给我们带来了麻烦。住的地方安定下来了,住在一户人家里。记得当时我和朋友说住在村民家里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们不是社会实践,你们这是在扰民。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各项活动:气象知识专讲,环境教教育,村民访谈,户外拓展,实地调查等等,都获得了村民及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开展也非常的顺利。

记得那时面试的时候,我可是心潮澎湃的热血青年,想着自己能干一番“大事业”,不料这些令人头疼的、令人身心俱疲活动日程安排,还没有执行就已经把我彻底打败了。分在-1-

了实践队,自然会要经常出去,户外拓展,实地访谈,等等,都少不了我们的一双脚,人也会经常疲惫。不过还好,这一切我们都挺过来了,其实,所有的苦难变成回忆之后,它便是多彩的画面。现在想想,这些都很好,我的队友们以及所暂住的农户们,在那时候体现的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模拟的团队精神!要走,大家一起走;吃饭,大家都吃一样;要休息,大家都是地铺。一切切,都浮现在脑海里,或许会眼泪盈眶,因为有餐餐吃土豆的喜悦,有天天走山路的疲惫;有村民们的支持,有活动中的碰壁;有队友们的相互支持,有路途中的大雨滂沱加上迷路„„这些,早已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此生此世,永难忘却。我想,我的那些队友们,也和我有一样的感触吧!

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寻找中山水库,在溧水县城向东,有一个不小的水库,叫中山水库。自然地就会看到,中山水库东对面的半山腰上,有一个不大的庙宇,叫观音庙。对于观音庙,倒是很熟悉的,因为去得第一天,我们就已经观赏到她尊容了。处于半山腰上,特别的美,看到她的第一反应就是“白云深处有人家”。

第一次去中山水库,或许是方向走错的问题,只看到了他的边边,并未见到他的真面目。第二次,走的大路,还坐上了公交,心理最是开心。救世者出行,我们还意外的发现了“中山烈士陵园”。“死难烈士万岁”这几个字,自己过草,倒是让我们认了半天。很容易的就找到了水库,天也开始下起雨来了。水库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说中山水库站在水库的大堤上,穿过茫茫的的水面,看对面半山腰上的庙宇,有一种要飞过水面,看庙宇的吸引力,眺望西面烟雾漂绕的水,有一股再到水库的回归力,没有被修饰过的自然风景,非常的有诱惑力。走了些弯路,我们找到了中山水库的郑所长,与郑所长就水库的基本情况,水库的周围环境,当地旱情以及环境污染等情况,做了细致入微的咨询与调查,我们对中山水库所发挥的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活动的目的也顺利达到了。

活动中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差距。学校里天真烂漫的想法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没有立锥之地,本能的想到一些活动方法,可是实践起来不不是那么的管用。很多先前预想的活动因天气,当地地理位置,村民的习俗等,都无法实行,只能临时改变成其他活动。

没有团队精神,也许我们这次的活动就不能顺利的开展。如果一群人在一起像一盘散沙,不会互相照应、互相配合、力使不到一处,这样的一群人战斗力是很弱的。就像一群人和另一群人竞争一样,其中一群人人多、无团队精神、各顾各的,另一群人少、有团队精神、互相照应、配合,那帮人能打赢是可想而知的。团队精神的有无,决定了团队的战斗力的强弱,决定了团队的强弱。

总的来说,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双赢的活动。活动中我们收获的不少,对农村社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气象知识专讲,环境教教育,村民访谈,户外拓展,实地调查等等活动都进展顺利,与各方面的融洽合作分不开。各组每个成员都热情工作,团结合作,为这次活动奠定了基础。村民们以及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这次活动的圆满成功提供了保障。队长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决策能力及队员的配合与积极努力都是活动的顺利进行的前提。队员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更是体现出了这个团队的基石,各有所长,各施所长更是保障了我们工作的高效性,为此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虽然活动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我们并没有止步于此,反而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增长了阅历和经验。总之,这次是一次很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

回顾这次溧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苦有累,有喜有悲,付出了很多,同样也收获了很多。短短十几天,充实了自己,埋葬了空虚,对生活,对社会,对民情,对环境,对气象也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虽然时间很短,但学到了一年都无法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那

份在同甘共苦中得来的友谊,那份在活动中的团队精神,更是这一辈子最珍贵的感情„„论何时,我都会好好珍惜,闲来细细品味,这次活动,这次难忘的溧水之行„„也许,房东家的炊烟,不再那么的呛人,而是一幅炊烟袅袅升起,隔“山”千万里的画面。

第五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暑期三下

乡实践报告

院系:

班级:

姓名:

时间:

摘要: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贯方针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的“四个统一”的具体行动,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这是我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目的之一。本文主要记录了我在下乡期间的感受与体会。

关键词:三下乡;感受;体会

大学生“三下乡”,有利于增长才干。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历来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012年7月2日,天朗气清,阳光明媚。机电工程系学生会19名同学在本系老师郑辉,张琳晓,以及胡丹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台州科技职业学院2012“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征程。

一、活动目的我们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目的地是位于黄岩西部的宁溪镇。为了纪念今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院提出了“青春90年,报国勇挣先”的实践主题。

二、活动经历

(二)回忆富山

到达宁溪镇的时候,已经是第一天中午。当地的政府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且对接下来的行程安排等等进行了详细的商量。当天下午,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整理内务。到达我们的临时住宿点宁溪初级中学学生宿舍时,因为学生放假许久久没人居住比较脏乱,我们花了一些时间进行清洁工作。由于天气炎热,有几个宿舍内电风扇有些损毁,居住条件显得有点恶劣。等到住处打扫完毕,我们其中一部分人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摸底考察,对后来实践活动的进行有一定帮助。不得不提的是下乡7天我们

也睡了7天的宿舍走道。天气炎热,住宿的宿舍非常闷热,队员们都无法入睡。于是包括我在内的7个男生抱着草席在走道打起了地铺,狭窄的过道伴随我们度过了下乡的时光。有一天晚上吃完饭后天气还是好好的,一天的疲累大伙早早的躺下休息了。睡到半夜天下起了雨,雨水打在了我的脸上我这才意识到走廊上没有顶盖。条件虽然艰苦,但是我想这段经历将被我永远记在心里。

第二天上午八点左右,在乡政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小队分成了两个小组走访了当地的一位老党员和一户留守儿童。我所在的小组任务时慰问老党员。当我们到达老党员的家时,看到一位耄耋老人正在做节日灯(一种手工艺品,在当地比较普遍),该名老人正是我们此次的慰问对象——徐梅泰老党员。乡政府人员帮忙介绍了我们的来意,老党员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在经过与老党员的一番交谈后,我们得知他叫于1949年入党,现年87岁。年轻的时候也是一名保卫家国的热血男儿,最初在福建入伍,在军队里表现优异,本来团长意欲安排他当排长,后因文化程度不够改当了班长。当时抗美援朝的战争轰轰烈烈地打响,徐梅泰老党员所在的团表现突出,本应调往北京就职警卫工作,当时的团长觉得军人的职责就是守护山河,毅然拒绝后带领独立团加入抗美援朝的大军中。徐梅泰老党员缓缓说起当时战场上九死一生的情景时,我们一行人不禁哑然唏嘘,遥想当年的战火硝烟。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徐梅泰老党员于1955年回国。本应进行学习文化知识,后因组织上方向转变,随着独立团支援一江山战役。后组织上方向再度转变,调回黄岩退伍,是年31岁。转业后徐梅泰老党员回到了宁溪镇,结识了现在的妻子王雪英。两位老人多年来相濡以沫,风风雨雨的走到了现在。老人和他的老伴向我们细细说起了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对他们家的照顾。我们边听着老人们的诉说,边帮着他们一起做些手工活,上午的行程也就结束了。临走时,王雪英老人站在家门口目送着我们离开。

第二天下午,我们小队进行了休整,并且向周围的村民告知了第三天上午开始会在桥亭居委会大楼会议室为小学生辅导课业的事儿,村民们反响比较积极。因为农业系有一只下乡小队比我们先到宁溪,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支教。他们的下乡时间已经快结束了,带队的学姐与我们商量是否由我们继续开展下去。大伙商量后觉得可行,于是支教也成了我们的一项工作。

第三天上午8点多,一些自发来的小学生们陆陆续续来到了会议室,我们小队的成员分别对小学生们进行课业上的辅导。跟农业系的同学接触了一周了,第一天上午这些小朋友对我们似乎很不感冒。对于我们闲得很陌生,于是队员们各展所长积极打好关系。没过多久大伙就打成一片,会议室里一片欢声笑语。

第三天下午,当地下郑村的几位阿姨联系了我们的领队朱立省学长,希望我们抽几个同学到他们村里支教。考虑到下郑村到我们现在支教的桥亭居路程遥远,而且我们人手也还有空余。于是我们欣然接受了阿姨们的邀请。当天下午由我还有叶芳芳两人先到下郑村实地了解支教对象人数以及安排支教地点事宜,之后几天因为人数增加我们小组也增加了两名队员。于是我们的支教活动在桥亭居活动点的基础上,下郑村这边增加了我们的四人小分队,两边同时开展支教。村子里的阿姨们什么支持我们的活动细心的安排我们的支教地点,还帮忙联系学员。我们支教的地点在下郑村村书记的老伯家,老婆婆十分好客切了很多西瓜给我们解渴。返程的前一天我们无意间提起下学年想再到下郑村支教,老支书很激动为我们写了一份感谢信。

第四天上午,早上7点钟我们先开始进行环保卫生知识的宣传以及对住宿学校周围的街道进行打扫,顺便为我们接下来一天清理河道进行预热。拿好事先宁溪镇政府帮忙打印的环保资料,我们沿着小路挨家按户的派发,并且进行讲解。之后才到桥亭居开展支教。下午我们走访了驻地附近的人家,再去了附近的村落进行宣传。发传单那天,我们还沿途欣赏了一些民俗风情,一些古老的童年记忆都能看得到。

第9天上午我们依旧有条不紊的开展支教活动,活动之余我们也考虑到下乡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都希望给小朋友们留下点纪念。于是大伙不约而同的买了一些小礼物,并且与小朋友们合影留念。晚上我们觉得犒劳一下自己的努力,在原有的伙食条件下“加餐”,正好桥亭居的周姐给我们送来了一面锦旗。大伙激动万分,邀请周姐入席一同晚餐。那天晚上我很开心,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回想起刚到宁溪的那会,我觉的这几天的生活让我好有充实感。

第10天上午,我们的下乡返回时间也到了。我们整理了自己携带的东西,打扫了房间,跟学校的门卫以及老师告别,感谢他们这些日子所提供的帮助,特别是一直支持我们下乡活动的学校管理员老伯。返程的路上看到正在赶往下乡地点的其他学

校下乡队伍正顶着太阳步行前进,这才发现跟他们比起来我们是有多么的幸福。突然间特别回念过去的下乡日子。

当天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回到了学校。七天的三下乡活动到此终结。

三、活动感受

流火的七月,我经历了不一样的10天。

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宁静的古朴村落;没有嘈杂的噪音,只有幽幽的鸟鸣;没有白色纷飞的污染,只有满目的苍翠;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只有一片安详。这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是都一一克服下来了。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的快乐。这次三下乡活动对我具有很深的意义。

最后,用韩寒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我最怀念某年,空气自由新鲜,远山和炊烟,狗和田野,我沉睡一夏天。

下载安徽三联学院信息系201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三联学院信息系2010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七月十九日,我们物理科学技术学院一行34人来到了楚雄州黑井镇,这个因盐而兴,同样因盐而白的地方。在黑井的这四天里,我们通过实地调查,与老乡交谈等......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精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专业班级:动物科技113班 学号:2011010827姓名:牛雷指导老师:徐文军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人:牛......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为积极响应团省委,省青联的号召,我们云南警官学院治安系06级的13名青年志愿者在两位队长的带领下来到怒江州兰坪县开展了为期10天(7月14日—7月23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见识、锻炼成材的有效途径,是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的必由之路。为此本人参加了西南......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三下乡”项目-----学生社团进农村实践思考学院:XXXX学院专业:XXXX班级:XX班姓名:XXX学号:XXXXX实践单位:XX省XX市实践时间:2013年X月X日至2013年X月X日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 姓名:李江涛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201010201** 主题:关爱留守儿童、走访农村基层党组织 地点:昆明市阳宗海管委会辖区阳宗镇 实践时......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实践目的:体察民情,了解国情,增长才干 实践形式:问卷调查,深入农村,与村民攀谈。 实践时间:2010年7月9日--7月13日 实践地点:重庆市开县长沙镇福城村 参与者:......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doc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我积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