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探讨的相关研究现状的综述
关于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探讨的相关研究现状的综述
顾梅蓉上海师范大学中文师范一班
摘要: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课程始终承受着非一般的压力,这压力来自于一门母语课程应该承担的历史文化任务是否能够达成。相应的作为语文教师尤其是中学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师的任务更是不一般的艰巨。语文课程的不断改革,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改变,有前进也有不足。语文教学如何在改革中前进,如何扬长避短,如何不断展现母语的文字魅力等问题历来学者研究不断,而众多学者认为,母语的传承等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教授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而中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由此,本文将综述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语文,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
引言: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后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更本的改进。中学语文教师欲使学生的阅读不断提高,由点到面的不断扩展,或者促使学生主动有效阅读的关键是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我就“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综述。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缺失的“真”与“实”
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在四川上课评课时指出: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少些花架子,讲究实际,实用。
王志民在《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中指出:“目前的语文课堂仍不尽人意:有的教师依赖多媒体课件,以频繁切换的文字或图画来显示备课的完整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有的教师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激情演讲,取代学生朗读语感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有的教师以先入为主的定向分析来限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表达和真情实感的体悟……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接下来,他从重点指出不足的重要的方面,首先指出:“目前,由于语文教学受到高考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只注重教学形式,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的情况相当普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还未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谈到:“时下教师漠视诵读,认为诵读是少慢差费,低层次的笨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或强化字词和篇章结构的分析,或以讲带读,疏于读背的强化训练和指导,或肢解课文,把课文内容提炼成各种类型的习题,致使学生对文章的细读深度不够,理解肤浅,头脑里并没有积淀清晰的东西。学生虽然被灌输了一些经典知识,但真实的体悟并不深。又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不够,腹中羞涩,词汇贫乏,最终造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贫血症。”
最后指出:“现在的大多数语文教学,不管是老派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新派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式的教师拨学生答,或是改革式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特征还都没有脱离以教师为中学的教学框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的发挥,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未有实质性的根本改变。”
任家斌在《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一文中指出,在一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中,参赛者的表现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参赛的教师中真正读懂原文的为数不多,有的教师对文章的把握不够到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的课堂更是死气沉沉,听课者也感到索然无味。”“似乎没了教参,离开了我们熟悉的课文,许多年轻教师感觉好像不再会上课了。”
有些课堂,根本不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导致失去暴露自己的错误而及时改正的机
会。
二.语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文本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结合实际和经验见解深刻地说到:“学生的读写水平和词在他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活动的性质。”书中又进一步指出:“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言语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
任何课程只要学生自身积极地去投入了,那么学生的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的主动权还是在学生的手中,所以如何让学生提高阅读文本的能力,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文本解读。
《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一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心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应该具有迁移作用或长期发挥作用的内涵,这是未来发展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思考,口语交际,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等基本素养。”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文本的解读的,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揣摩和积累运用是错误的,应当强调固本,夯实基础,读读背背,说说写写,“知其意而得其用”,最终促成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者指出,调高语文素养还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来“切切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里就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清代曾国潘在《家训》中对诵读的好处作了形象透辟的阐述,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佛佛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朗朗可诵”。
可见,没有朗读就没有语感,没有语感就谈不上理解,更不用说运用了。所以《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提到:“背诵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和促进思维的发展。”以及“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从读中扩大识字量,品味词语的语境意义,发掘句子的言外之意,体会选材的匠心,积累规范的语言,发展思维的能力,领悟文章的真谛,吸取人文的养料。可见“真真正正让学生多读多背。”的意义之大。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所以《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一文一针见血地谈到:“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导向,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而不是让他们消极接受。”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中,依据文本,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通过自读自悟去发现探讨,感受体验文本的蕴蓄,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所以就此而言,本真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三.中学语文教师当身先士卒解读文本
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自我感悟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理解和才情,提高交际能力,丰富人文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带动学生进行有效的积极的交流呢?众多教育教和实践者都提到,教师首先当摆脱教参的束缚,身先士卒地用心体味文本,然后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使用教参无可厚非,但不可陷入以教参为从,为权威的误区,不可用教参来代替自己的思考,禁锢了自己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等。《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一文中作者指出文本解读应答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这要比教参教案的研读更重要。所以文本研读比教参教案研读更重要。文章指出:“语文教师需要经历一个由平视到仰视再到俯视的研读过程。”见解独到,对教师的文本解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文章谈到的三点解读文本的方面,我简单做一下概括和介绍。
(1.)平视文本,平视文本,就是教师以读者的身份亲自去品味文字,认真读懂文本。“读懂文本的重要标志是要弄清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这三大问题。”而品味文字,用余应潮老师的话,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赏析……”
平视文本,需要教师多方位思考,体验文章的内涵,力求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不可忙着看教参导致自身的思维束缚,否则教师自己都没有读出文章的味道,又何谈对学生的要求呢?
(2.)仰视文本
仰视文本,强调教师对文本的态度应当以学生的角度去品读,这是师生交流,并是学生循序渐进提高的关键。论文指出,“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他们在读文本过程中的体验,困惑与兴趣点等,也就需要对教材所选名篇名作有学生式的仰视目光。”总的而言,就是需要教师研读文本时心中有学生,这就需要做到“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教师要做好铺垫,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跳一跳或者再跳一跳摘到果实。切不可以教师为中心,简单处理。”
(3.)俯视文本
教师应当是个指挥者,应有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所以需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俯视眼光。这就需要教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充分领会文本的语文价值所在,教出语文味,切不可将语文课教出政治课,历史课或表演课。”文章又提出:“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必须根据文本特点,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和语文学科需要的东西教授给学生。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整体处理,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细教等多种方法,将语文课堂教学变成学生求知,求智,求美,求趣的活动。”
综上三点,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平视”是前提,“仰视”是关键,“俯视”是提升。
总结: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母语的重责,因此更要自身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而解读文本的扎实功底更是上好课文的基础和关键,有了扎实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无论什么课程我们都能上出精彩,上出个性。
参考文献:《试论回归本真的语文教学》王志民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文本解读: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任家斌
《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余映潮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语文教材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就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
生的解读。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存在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是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编选政治化。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涉及的主题大多是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制度、党国权威、领导人物的风范、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的艰辛、五六十年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朴素等,选材范围比较狭窄,主题比较单一。整套教科书似乎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中与学生切己有关的情感世界,诸如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欢乐、痛苦、兴奋、惆怅、得意、沮丧,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人对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感、权利感及人道主义情怀,以及人在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民主、法制的思考,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情感体验等。在教科书所设定的情感氛围的长年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世界如何不被囿于其中呢?
二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概念化。《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形象意义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是小说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虚荣心本是人类的共性,不为哪一个阶级所独有。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阶级,为什么偏要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呢?如是,则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韧又是哪一个阶级的呢?《荷塘月色》抒发的情感,也要被加上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绿》所表现的生命的活力也要被分析为是对蓬勃开展的革命活动的赞美。中学语文的文本解读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的、强大的解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
一、概念化,它把学生与文本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本,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贫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必须改革。除了作为静态文本的教材要改革外,在文本解读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
尊重学生,注重解读过程
社会生活是“文本I”,作者据此创造出作品,这是“文本II”。“文本II”被选入教材,提供给教师、学生解读,形成老师头脑里的“文本III”和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两个“文本III”是不同的,因为产生两个“文本III”的主体,他们对“文本I”的解读、体验是不同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这实际上是对人的尊重。教师不要老是执著于自己的“文本III”,拧住学生的耳朵把它强制灌输给学生,试图去矫正学生头脑里的“文本III”。教师应该注重两个解读过程,特别要注重学生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明确学生形成“文本III”与教师形成“文本III”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便让教师“文本III”的形成过程去影响学生“文本III”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讲解自己的“文本III”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在这一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从结论上去提高学生的能力。这里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和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多种文本解读的理论及方法
这是时代的要求。今天,科学技术正以人们不可想象的速度更新,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广泛的变化。文本创作活动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位置、文本的载体、文本传播和文本接受的途径与方式、文本的形态、类别和样式等,都已经发生变化。因此,21世界的文本解读将从多元分化的趋势走向多元中的互谐。
这是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里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快和增大。在一个国家之内,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和运用单一的文本解读理论及方法是不可能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标志。
这是人文性的要求。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主体的个性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允许教材解读的多元互谐。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以多元文本解读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教师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她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教师只有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艺术思维方式才能进入艺术,也只有用空灵蕴藉的语言才能传达作品的审美蕴
涵。由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是不能用纯粹客观的词语来描绘的,教师就往往要通过模糊的具有诗意的弹性语言进行富于情趣的美感描述,激起学生自己去欣赏玩味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
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好范文”版权所有
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科教师,更应该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要让学生明白,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猜测和假说,它们最终不会被证实,却会随时被证伪。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不迷信、不盲从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学的精髓。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第三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
浅谈中学语文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
桐梓中学校唐渝
在这三年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对待课程改革,理性地看待进行课程改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进行课改,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很多课只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少注重训练扎实、讲求效率充实、生本丰实、追求常态的课。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语文是思想的、信念的、道德的、伦理的载体,它的选文不同于理科,教材编排上有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它目标性不强,系统性和序列性不清晰,更需要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步骤、方法,以适应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
一、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反思的一般特征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更是对已经发生的一段教学历程进行批评性思考。通过这种批评性思考,明确教学中的得失,探寻存在问题的原因。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地实现教育目标,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反思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敏于思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喜欢质疑,勇于提出并能试图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两难问题。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的和有效果的。比如怎样处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如何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怎么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答案的开放性、丰富性、创新性与文本及作者本身寓意的主题思想、价值观的封闭性、贫乏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二)勇于实践。能有意识地将自己学习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科学性和这些方法的先进性。
(三)立于现实。能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并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大力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并有效地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开展中学语文教学。
(四)敢于创新。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接纳不同的观点,能够创造性地使用中学语文教材,能积极参与中学语文课程建设。
(五)专于工作。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甚至激情,工作时身心高度投入。
(六)善于发展。能够积极主动地为促进自己的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而努力学习、大胆实践、着力创新。
二、语文教学怎样进行反思呢?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过程和阶段
1、教学理论学习中的反思
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会有迷茫和困惑:“教学经验靠积累,不学理论不是同样教得好学生吗?”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光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鉴他人的理论,才能深刻地理解教学,才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教学,才能增加自己的教育敏感,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一些教育理论,如“构建主义理论”、“语文对话论”、“阅读理论”等,能增进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我们优生教学过程。事实证明,教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性、启迪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得以充分体现,使语文教学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得更彻底,更轻松。
语文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语文教师应抓住各种学习良机,或自己创造机会多观摩名师名家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感悟他们的教学理念,从而观照自己的教学,从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2、课堂教学反思
(1)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反思
教学反思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开始进行教学设计时,这种反思就已经开始了。教学设计中的反思,可以预见自己在设计安排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同一篇文章,老师不同,教学的顺序、重点、难点也可能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这些作为语文教师来说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控教学的进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内容的反思。
(3)语文课堂教学后的反思:
伯莱克曾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一堂课下来,教师有必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反思,对教学得失做细致的剖析。
课后的反思不仅限于一节课后,也包含教学生涯中的反思。从教五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喜欢语文却不喜欢语文课?仔细想想,主要还是该在教师身上找原因。想想我们的阅读教学,许多时候都是在以教师用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作文课整个就是用一种模式写作。这样的课怎会得到学生喜欢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口能点火,笔能生花”,用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用我们语文的理想和热情去打动学生,这样的语文课才不愧是语文课。
3以《汉字的魅力》这一课为例进行教学反思
汉字是什么?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汉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这种情感。
(1)学习目标
了解汉字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把握汉字的构字特征;理解说明文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
(2)教学过程
导入,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汉语热”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欢迎。中国的文化是方块字的文化。以“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引出课题《汉字的魅力》。
(3)整体感知
A读文后,请学生用笔从文中找到关于汉字的魅力的语句。思考汉字的魅力到底表现在哪几方面?用圈点读书法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小组探讨,共同完成)备注: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抓住汉字的魅力在于可以让人产生美好而又大胆的想象;汉字有字音、字形和意义于一体;汉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汉字给人以亲切感,汉字具有巨大的精神魅力等等。
B从汉字构字的魅力中列举例子:“渔”字和英文的fish进行分析汉字的区别。备注: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一是象形,画出实物的形状,如“人”字和“木”字。二是指事,少数指事字只用符号,如“一”字和“五”字。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三是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四是形声,由“形旁”“声旁”构成。如木材的“材”,“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字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
C理解汉字的特征,感受作者的情感。仔细读文中的句子,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告诉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然后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考试 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温馨提示】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C 2.C 3.C 4.B 5.A 6.A 7.B 8.A 9.B 10.B 11.B 12.C 13.C 14.C 15.D 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A.交流工具 B.实践工具 C.交际工具 D.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工具性 B.人文性 C.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D.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下面表达不属三个维度内容的是()A.知识与能力 B.过程与方法 C.人生观与价值观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7—9年级的默读目标是()A.有一定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B.养成习惯,有一定的速度,第分钟不少于500字 C.学习默读,不出声,不指读 D.初步学会默读
5.下面不属于汉语拼音教学目的的一项是()A帮助阅读 B帮助识字 C帮助学习普通话 D帮助查字典
6.《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建议主要是()A.有广泛性和一定的阅读量,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 B.广泛阅读,多读古今中外优秀作品 C.多读古今中外文学经典,有一定的阅读量 D.广泛阅读各类读物,达到一定的阅读量
7.正确认识阅读的过程,它更应该是一个()的过程。A.技术的过程 B.文化建构的过程 C.积累的过程培养技能的过程 D.培养语感的过程
8.下面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观点错误的是()A.要进行比较系统集中的语文知识教学 B.了解语文知识的目的是帮助阅读和表达 C.语文知识应随文学习D.对修辞和写作知识要进行系统集中的教学
9.现在中小学生作文文风不正现象相当普遍,对策是()A.让学生与不良环境隔绝,多作正确引导 B.解放学生,正确引导 C.多读好作品,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引导 D.多读好作文,提高写作技能,加强指导 10.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的课程
A.具有综合性,生活化,情感化,个性化 B.具有综合性,生活化,经验性,个性化 C.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个性化 D.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开放性,生活化
11.《新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应()A.具有典范性,时代气息和知识性 B.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丰富多样,难易适度 C.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丰富多样,难易适度 D.具有规范性,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12.新型的语文教学方式应该是()A.灌输、分析、讨论、训练的方式 B.讨论的方式 C.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D.网络教学的方式
13.语文评价的目的是()A.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教的情况 B.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选拔与甄别 C.了解教与学的情况,改进教与学,促进学生发展 D.检验课程,以利用改进课程
14.语文评价应注意()A.整体性、开放性、量化和客观评价 B.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 C.整体性、开放性、重视定性评价、方式多样化 D.连续性、重视定性评价、方式多样化
15.下面关于语文评价的说法错误的是()A.提倡积极的评价,防止消极的评价 B.重视形成性评价,也重视终结评价 C.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不可机械照搬一般评价方法和其他课程的评价方法 D.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的自评互评往往片面、偏激,仅可供作参考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温馨提示】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1.×(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2.√3.×(它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这样做会相互启发,促进学习)4.√5.√。1.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语文教育最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论”对我国语文教育曾有过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个性化创造性阅读是个体行为,不需要学生间的合作学习。()4.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5.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教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的余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写作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2.语文教材编写的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3.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考虑语文评价,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从《语文课程标准——综合性学习新思维》的角度,评价这堂课的优劣。“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关和价值取向,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我和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2.了解他人的烦恼,能从多角度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3.学会沟通与理解,增进同学间互相合作,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能帮人解脱烦恼。[活动重难点] 1.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2.能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知事物,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和写作的欲望,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凸现学生主体地位,在尊重学生对人生成长经历的独特体验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走出封闭的个人世界,调整好心态,并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人生,感受、学习和运用语文,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活动实施]
一、活动准备 1.列出自己最困惑和烦恼的事,分析原因及其影响,并想象在别人遇到同样烦恼时,你会提供什么建议,寻找克服烦恼的方法。拟好发言提纲。2.你作为一名小记者,设计好采访的问题,向父母、长辈进行采访,记录情况。如填写“采访情况记录表”:采访对象、采访地点、采访时间、采访内容、长辈寄语、采访心得。3.要求学习小组合作分工,每位同学至少准备一项内容,每项内容至少有一位同学准备。4.提倡学生从课外收集补充相关材料。5.在教室或其他适当地点布置好活动场所。(可借鉴中央台“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节目的场景,营造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
二、活动过程
(一)人生导航(设“最有主见奖”)播放美国故事片《成长的烦恼》(片段),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1.你喜欢剧中的哪一个人物?说说你的体验。2.学习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可以有分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感受。教师小结:这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可贵的是他们能把烦恼说出来,并能正确评价自我。亲爱的同学们,你曾经也遇到过烦恼吗?“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今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进行一次大梳理,大家打开心窗一吐为快,也许你心头的阴云就会烟消云散,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笑容如鲜花一般绽放。
(二)心情驿站(设“最真实奖”)1.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交流,畅所欲言,态度真诚,大方得体。
2.组长小结归类,以备班上交流。3.班上交流。(有些学生对自己的烦恼可能有所保留,不敢直言:或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或只说那些不关痛痒的,等等。教师应鼓励他们,让他们放下包袱,因为总是把烦恼埋在自己心里,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天长日久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或日记本说,或者课后与老师交流,不必强求在大庭广众中说)
(三)云开见日(设“金点子奖”)今天大家倾诉了这么多的烦恼事,不过要把它们都给解决掉才算畅快是吧?其实我们的同学都是 “智多星”,相信凭我们群策群力,会想出更有实效的金点子来解决烦恼的。比一比哪一小组哪位同学介绍的方法最多,出的点子最好。(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的或具有共性的问题,以便他们做出公正的评价。如小张面临中考升学压力,变得爱发脾气,容易烦躁不安甚至紧张兮兮;教师可从心理学角度加以引导、疏通、升华:自我放松法、自我暗示法、倾诉法、大哭或放歌法、音乐疗法、体育调整法、阅读法、系统脱敏法、向心理辅导老师等寻求帮助……又如小王不明白父母和班主任老师对他过分注意自己的打扮为什么总是看不惯;教师可从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注意自己对异性同学留下良好印象谈起,肯定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培养文明的行为,但是过多注意自己的外表是不妥的,给异性同学以美好的印象更应注重内在素质的培养,同时建议小王应与父母老师多沟通,争取相互理解、相互适应)
(四)真情碰撞(设“金话筒奖”)1.我们同学间进行了一次心语沟通,互相非常坦白、真诚。那么你还有什么更想了解的?请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向你最想了解的同学或老师提问。2.我们回家也都做过小记者,采访了身边的成年人。请同学们把采访的经过和自己的心得简要与同学交流。
(五)学海拾贝(设“丰收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从表情达意的技巧、做人的态度等多方面来谈。(也可让每个学生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写出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比如: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然后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名言警句,让所有的同学大声朗读全班推选上来的优秀的名言、名句)
(六)引吭高歌(放歌曲《金梭银梭》或《明天会更好》)教师:大家不仅说出了自己的烦恼,也了解了他人的烦恼,而且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是的,我们学会了体验生活,学会了为他人着想,学会了化解烦恼,相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灿烂,更加美好![活动延伸] 将今天的真心话,心中情,写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烦恼或快乐的一笔,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建议从此以后,建立自己的日记文档。
模拟试题三
参
考
答
案
一、单
项
选
择题 1.C 2.C 3.C 4.B 5.A 6.A 7.B 8.A 9.B 10.B 11.B 12.C 13.C 14.C 15.D
二、判断改错题 1.×(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学习)2.√3.×(它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这样做会相互启发,促进学习)4.√5.√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写作教学的策略有哪些?p84-87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表达;
(二)培养观察的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
(三)鼓励自主写作;
(四)鼓励自由表达;
(五)重实践,重过程;
(六)加强写作与阅读、与口语交际的联系;
(七)加强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八)重视写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2.语文教材编写的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是什么?p104-114
(一)语文教材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语文教材应该符合儿童心理和语言发展的规律;
(三)语文教材应注重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语文教材应该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
(六)语文教材应该有好的创意。3.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考虑语文评价,应该注意哪些方面?p137-138
(一)提倡积极的评价,防止消极的评价;
(二)既重视形成性评价,也重视终结性评价,但更重视形成性评价;
(三)不应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
(四)应充分考虑语文课程的特点,建立起新的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和制度。
四、论述题 答题方向:(1)这一节综合性实践课怎样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性质;(2)学习方式怎么样;(3)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如何。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关专题
中国近代史老照片 文革时期的经济成就
【老照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图集 查看全部文档>> 你可能喜欢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试...新语文课程标准201...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1页
5财富值 4页
5财富值
4页 31页
5财富值 免费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
义务教育初中_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免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最新(2011年)
9页 5财富值
更多与“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相关的文档>> ©201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微信0 财富值加入阅读会员!获取下载券
第五篇: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
中学语文名篇多元解读/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丛书
作者:王丽|主编:王富仁//郑国民
市场价:元 博库价:¥ 折扣: 立即节省:¥
20.8元 80折
5.2 元
ISBN:7540663138 出版社:广东教育 2006-06-01 第1版 2006-06-01 第1次印刷 开 本:32开
页 数:403页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一些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的选文篇目,尤其是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篇目,如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苏轼的《前赤壁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从大量有关的资料中,遴选出针对这些篇目进行解读的鉴赏性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文本进行解读。其作者有高校专门从事文学教育和研究的学者,有中学语文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也有著名作家。每一个文本各选2~3篇,力图形成多元的视角。所选文章大多深入浅出,角度新颖,富于启发性,以便教师从中加以比较思考,拓展思路,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目录
现代文学\1
《狂人日记》细读王富仁\1 《狂人日记》赏析孔庆东\23 狂人无故事疯语有民魂
——《狂人日记》叙事技巧探寻黄振林\30 《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钱理群\39 《祝福》解读 高远东\44 精神“故乡”的失落
——鲁迅《故乡》赏析 王富仁\55 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迟子建 萧夏林\73 读《边城》 汪曾祺\91 回到“婴儿状态”的艺术
——读沈从文小说《边城》 曹文轩\98 《边城》——一个关于水的故事赵园\106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读闻一多的《死水》 孙玉石\112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重读《再别康桥》孙玉石\121 “还原法”分析示例
——《再别康桥》细读孙绍振\128 永远的《雷雨》王蒙\140 《雷雨》的多种阐释钱理群\147 一个隐而不见的力量 李健吾\159 疾病的隐喻与策略
——解读《雷雨》 刘聪\164 对个体生命与爱的感喟
——《我与地坛》赏析 傅书华\172 超越生死段崇轩\177 传达生活内在的欢乐
——读《受戒》 刘纳\182 何人不起故园情
——再读汪曾祺《受戒》晓华 汪政\187 品一品“故都”的“秋味”钱理群\198 追寻深沉
——《故都的秋》赏析 江锡铨\203 悠悠的态度颓唐的情调
——《故都的秋》赏析 易前良\21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索解 张应中\215 矛盾与暗示的天然之作
——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席星荃\219 在尘世中寻找天堂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解读 杨四平\223 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荷塘月色》解读孙绍振\228 一种多元文学观的个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非社会学解读 方贤绪\239 荷塘:一代知识分子的“桃花源” 姚敏勇\245 一帧展现父子情深的悲凉画幅
——读朱自清的《背影》 杨剑龙\256 《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 王玉宝\261 重读《项链》顾农\267 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
——试用“微扰论”分析《项链》的主题 郭成杰\273 对爱美女性的警示和勉励
——《项链》主题探讨姚敏勇\277 断裂的绳索塌陷的世界
——读卡夫卡《变形记》赵山奎\285 主体意识与宿命抗争
——卡夫卡的《变形记》解读一种 姜智芹\289
古典文学\295
苏轼《前赤壁赋》讲解臧克家\295 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
——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管窥 杨桦\300 岳阳楼记汪曾祺\310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中行\313 思奇词壮造意深
——介绍范仲淹《岳阳楼记》夏杏珍\320 穷形尽相人木三分
——《儒林外史》片段“范进中举”赏析 周先慎\327 被严重扭曲的人格
——《范进中举》评析郭英德\333 李白《蜀道难》赏析施蛰存\343 介绍李白诗《蜀道难》 阎昭典\354 艺术沟通与人生共鸣
——《琵琶行》的双重回应 胡红\363 《琵琶行》的易感魅力 刘淑丽\371 君子人格的赞歌
——读周敦颐的《爱莲说》董乃斌\377 “独爱莲”缘于独特情怀
——《爱莲说》主题探微 易思平\383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389 《春江花月夜》中的时间意识詹冬华\392 温情:作为生命的证明
——对《春江花月夜》的一次精神体验过常宝\398 [点击隐藏更多内容...]
导语 本书遴选了一些对中学语文经典课文的解读性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文本进行了异样的解读。这些作者均系文学界、教育界名人。所选文章大多深入浅出,角度新颖,富有启发性,以便教师从中加以比较思考,拓展思路;也适合中学生阅读,使之懂得,“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