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晏家坝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调研资料(4.4改)
晏溪明珠丘区典范
---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了解我区新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新农村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详细的政策提供建议,由区委农办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于2012年4月1日,对雁江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晏家坝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整理如下:
一、基本情况
保和镇晏家坝村是雁江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的核心地带,位于沱江河、阳化河交汇处,东临省道106线3.2公里,距资阳城区17公里,幅员面积3.28平方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583户,总人口1558人,耕地面积1332亩。全村共有党员50名,成立村党总支1个,产业党支部2个,综合党支部1个,党小组7个。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177 元。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晏家坝村2009年9月被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22个行政村之一,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新型村,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
1子”。近年来,该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制定了“五新一好”的奋斗目标,以“一水二路三产业四增收”为工作重心,通过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较好的推进了全村经济发展,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带好了头,起好了步!
主要做法:
(一)以示范片总体规划为统领,开展新村建设。近年来,该村严格按照规划稿建设,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布实施,建立了科学的规划管理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民居建设管理办法,把民居建设规划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保持农村卫生环境的村规民约,实行村民自治,建立了村庄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启动前,晏家坝的主导产业是传统农业,全村7个社,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苕为主。截止2011年底,全村引入优百万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华蔬蔬菜有限责任公司、盛和蔬菜有限责任公司、西建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明达生物公司等5家实力企业入驻,引导本村农民自发组建了丰佳晏蔬菜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生猪一体化经营为主导、绿色蔬菜种植、深加工和优质水果配套,旅游、服务业为辅的产业链。
(三)以夯实农村基层建设为抓手,创新基层组织设置。
晏家坝村率先在全区由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并按党员的技能特长将党员划分到蔬菜协会党支部、生猪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和综合党支部,理顺了产业党支部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实现了党员的分类管理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促进了党员作用的发挥。
(四)以龙头企业引领为动力,创新土地流转新模式。特别是在推进明苑湖项目建设中,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进行合作,由公司出资金、技术,农户出土地,按比例分享股权,项目收益按股分红。通过这种土地入股的流转模式创新,让农民的收入从土地租金和劳务收入变成股权分红和工资收入,确保了当地农民稳步增收。据估算,每年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和股金分红将达到300余万元。人均增加收入达2500元。
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产业布局得到调整,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培育特色产业。农户兴办养猪家园200户,年出栏育肥猪20000头,产值4000万元;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年产值3000万元,其中黄瓜、茄子、海椒、花菜、甘蓝等5个蔬菜品种取得绿色产品认证。二是依托实力公司,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资阳市明达生物公司的带动下,晏家坝村新建农集餐饮、棋牌娱乐、休闲垂钓农家乐13家,农家超市8家,全年接待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
3000万元。
(二)村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脏乱差”的现象明显减少。两年多来,晏家坝村工完成农房风貌改造7个社,总投入700余万元,惠及680户,建设新农村综合体1处,投入1200余万元,惠及60户。“别看我住在农村里,可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是当地农民的内心真实感受!
(三)农民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新农村建设刚开始的时候,政府干部下来层层做工作,农民认为是在搞形象工程,当农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给自己带来实惠的时候,观念逐渐发生开始改变,由“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四)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体现。以前干部下乡是“要钱要命”,现在下乡时“送钱送物”,特别是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以“党员带头创收增收,带头促进和谐,带领群众奔富裕”为主要内容的新“三带”活动中,本村20名党员致富能手分别重点联系2-3名贫困户和青年农民,户平增收3000元。大力实施“2+1”双向培养,3年来共发展党员8名,其中致富能手4名,有4名党员致富能力成为村后备干部,有效提高了党员的致富、带富能力。
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组织带动好。充分发挥了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企业的支撑作用、区级部门级的服务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
证,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村企联动好。村党总支始终扭住发展这一主题,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手笔引进业主带动,拉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干群互动好。村级党组织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用民主的方法管村治村。凡涉及党务、村务、项目、资金等重大问题,都经过了由党内到党外的充分讨论、酝酿,全面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充分激发党群干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因素。
(四)获得关注高。晏家坝村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工作,充分赢得了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的高度的关心和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和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动力,是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晏家坝的村民日益富裕起来,居住、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思想比较保守,传统意识比较牢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生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公共卫生、热心公益等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乱堆、乱放、家庭卫生问题比较突出,婚丧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行为依然存在。技能素养
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偏少,初放经营,科学种地养殖水平不高。建议:一是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离开了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蔬菜、生猪养殖、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为提高广大村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以“安装天然气”为突破口,彻底清除脏、乱、差,对村民庭院进行净化、绿化、美化,改变传统观念,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药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以提升群众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对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能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第二篇: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调研
关于对全面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市辖**个乡镇,**个村,**个街道办事处,人口**万,其中农村人口**万。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是全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全市首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近年来,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省委**号文件下发后,我们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迅速启动北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努力探索“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路子,并通过辐射带动,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一、示范片建设基本情况
示范片共涉及**个行政村,**个村民小组,***户,总人口***人,规划面积为**km2。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观光农业,推动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村落民居为重点,通过一三产业互动,努力实现民富、村美目标。
----到2012年,绿色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万亩、精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优质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万亩、高档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万亩,设施农业占示范片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建设总投资达到**亿元,示范片农业年生产总值达到**亿元,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农业标准化率、良种率达到**%,参与主导产业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速达**%以上。
----产业布局:一轴:空间发展轴。四大特色产业:绿色茶叶产业、精品蔬菜产业、红心猕猴桃产业、高档花卉苗木产业。五大农业 1
园市:“花舞人间”特色农业园、生态园、苏维埃红色农庄、古镇农耕园、蔬菜创新产业园)。
----旅游形态:
二、示范片建设的重要意义和要求
1、示范片建设是破解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镇化进程难题的有效举措。
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形成优势产业,建设正规化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形成优势产业,必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就要打破村与村甚至乡镇与乡镇的地域界限。示范片正是这样一个打破地域界限、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而且,随着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必然促进农民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从而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更紧迫,任务更繁重,更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示范片建设。
2、示范片建设有利于整合资源,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难题。
资金投入不足、投入分散是各地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反映的问题。我们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政府通过规划建设示范片,可以把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支持的资金有效整合起来使用,产生放大效应。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通过对示范片实行优惠政策,可以有效吸引大中型企业、民间组织参与建设,从而破解资金“瓶颈”问题,实行农民、政府、社会三方合作共赢。
3、示范片建设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示范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是在普惠制基础上的提档升级,要建成新农村的“窗口”。因此,示范片建设必须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我们认为,要体现“一个核心四个集中”的目
标要求。即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核心,推进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市(集中发展市)集中、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社会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市集中,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4、示范片建设必须抓好农村社市管理,提升农民的素质。
示范片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设农村新社市、培育新农民。在农村社市建设任务完成的同时,就要抓好农村社市管理,实行“村改居”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社市组织和制度,完善社市的服务设施,逐步把农村社市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切实抓好农民素质工程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担当起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如果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仅靠政府推动难度是非常大的,而且也不会持久。
三、示范片建设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的主体参与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发挥甚至为了个人局部利益阻挠实施,建设好新农村是一句空话。目前,示范片农民普遍等、靠、要的惰性观念严重,当前,青壮年以及有知识、能力和一技之长的农民大都在外务工,留在家的老弱妇幼难以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要投入搞产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作不了主或者无经济条件支撑,建新农村不是“我要干”而是“你要我干”。
二是主导产业培育尚需一个过程。培育好、发展壮大好主导产业是建设新农村、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和关键。示范片确立的主导产业为茶叶、果蔬、花木,我们示范片内的群众以前主要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几乎是从零开始,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给了很大支持,但群众的一次性投入还是比较大,加之留守农民普遍传统观念、闭关自守意识浓厚,新发展产业缺资金又不愿冒风险(农产品市场波动大),宁愿看到别人赚钱后才考虑干而不愿主动带头干,引导业
主、龙头企业规模流转土地时阻力大,宁愿把土地、资源闲臵都不愿流转出去,此外,示范片专合组织建设滞后,已建专合组织尚缺乏实力和组织带动能力,主导产业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可以说,农民的单家独户小农经济、落后传统观念和组织带动机制的不健全带来主导产业培育困难多。
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资金整合尚需要加大力度。示范片面广人多,农民经济水平不高,地方和基层财力紧缺,需要国家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培育主导产业,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基础条件,补助农户进行新民居点建设和居住环境条件改善。据规划测算,示范片三年新农村建设总投资7.36亿,需要政府投入3个多亿,绝大多数的资金是要靠各条线对口争取整合,而往往在资金整合上又存在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来源渠道多,而各条线、各级安排的项目资金的原则、投向范围、重点不一,资金使用监管以条条为主,往往造成资金投向难以全面整体向示范片倾斜;二是资金配臵效益不高,甚至出现资金用不出去(有的项目国家仅仅是补助,大量资金还得农户和社会筹集,项目严格打表验收,造成资金用不出去,从而不得不结转或向上申请调减)。相反,大量急需投资综合效益好的项目又无渠道安排;三是要求地方配套,每条线每个项目都要求地方配套,政府由于财力不足,“借钱难”,压力困难很大;四是各条线项目资金监管政策不一,项目质量标准、验收标准不统一,每个项目都要搞审计和做一大堆验收资料,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四是联动协调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项目,涉及面很广,工作上各个环节需要协调配合一致,在政府和部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基层、基层与农户各个环节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沟通机制。目前,示范片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尽量减少示范片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阻力,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的打算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作为示范片建设,时限短,要求高,工作量大。根据实际,我们要重点围绕“两到户三配套”,即:农民增收项目落实到户、村落民居建设规划到户,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公共服务配套、基层组织建设配套,强力推进示范片建设。同时,抓住融入成都经济市的大好时机,与市内、外的项目资源进行“串接”,借力发展,错位打造特色亮点。为此,重点应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产业富村工程。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按照已确定的茶叶、果蔬、花木产业发展布局,切实抓好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发展项目具体规划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个地块。彻底打破行政市划界线,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坚持规范化、标准化连片整村发展,着力做大做优做强主导产业。
二是大力实施政策扶村工程。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各种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在示范片惠及面和力度。把政策倾斜到村,实施强村政策。不仅政府的扶持政策要向示范片倾斜,而且政府还要出台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向示范片投入。
三是强力推进党建治村工程。党管农村工作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实现乡村良好治理状态,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设臵形式,推进村委会和其他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
四是积极探索政府技术买单。高水平打造新农村示范片,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而这些依靠群众是很难办到的,就需要政府出面出钱买单,特别是要重点依托川农大科研优势,把示范片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群众提供科技服务,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产品。
五是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要继续深化农村生产经营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有新突破。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力争在激活示范片发展要素上取得新突破。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改)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
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曲阜市委农工办
市委办公室安排部署全市重点课题调研后,市委农工办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围绕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进行归纳、汇总,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牢牢把握“提质优结构、增收惠民生、改革活机制、攻坚促社区、强基增后劲”工作基调,按照“集约集聚、延伸覆盖”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坚持规划引领,实施分类指导,解难点,突重点,出亮点,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标准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乡村社区化、社会事业化进程,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发展融合趋势进一步彰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2009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被济宁市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市,9个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济宁市验收。6月26日省委第二巡视组视察德化社区、如意小区等建设
现场,给予高度评价。包村帮扶工作在济宁市12个县市区排名第二。
一是坚持政策引导,统筹城乡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市委将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列为我市的重点工程。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请省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曲阜市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将统筹城乡发展、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工作纳入到了对乡镇、街道新农村考核体系,定期督导检查,年底检查验收,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已全面展开。二是坚持项目兴农,农业重点项目顺利实施。2009年,各级财政投入支农专项资金1.7亿元,落实惠农“四项补贴”7041万元,兑现农业产业化奖励资金700多万元。总投资7026万元的新增千亿元粮食生产能力项目、6600万元的省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500万元现代农业示范工程、539万元生猪调出大县、46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顺利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纽西兰现代观光农牧业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整理土地1000余亩。“一池三改”户到达到3470户、生态家园村16个。总投资4035万元的世行三期项目通过验收,项目区37个行政村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总投资2405万元的13座小水库治理工作已按时完成。小沂河、蒋沟河综合治理工程进展顺利。三是坚持资金
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亮点纷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规划、集约布局、产业膨胀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带动,农业产业化进入了一个与外埠高端市场全面对接的新阶段,与知名品牌合作共进的新时期。今年夏粮单产454公斤,总产2.45亿公斤,连续八年实现丰产丰收。总投资3亿元的曲阜乐义果蔬批发市场开工奠基,总投资1000万元、110个大棚的南辛“乐义蔬菜”基地运行良好,蔬菜生长期达8个月,棚均收入5万元,成为鲁西南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蔬菜基地。设施农业成为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将新发展高标准蔬菜大棚300多个。朝阳牧业奶牛存栏量达到400多头。上半年蔬菜面积达16.5万亩,食用菌面积35万平方米;林地31万亩,畜禽养殖小区30处,规模养殖量占全市养殖总量的75%以上。农业标准化基地21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71个,其中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6家,合作社成员总数达9660名,出资额1.2亿元,带动农户2万户,走在了济宁市前列。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家,济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7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四是坚持攻坚会战,三项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争取上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4800万元,市财政列支230.4万元用于危房改造。今年新启动18个济宁市级示范点,在建楼房150栋,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2亿元。实施了王庄纸坊、息陬终吉等9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将节余土地133.3公顷。成立了新型乡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环境
综合整治三项工作指挥部,坚持将三项工作同步推进。先后启动编制了《曲阜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时庄镇(开发区)新型乡镇建设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市域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城乡土地增减挂钩等4个专项规划、6个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区—小城镇—农村社区—基层村梯次分明、发展有序的城乡规划体系。并做好与社区、土地等各项规划衔接工作,做到了社区规划到哪里,土地就集中到哪里,资源就凝聚到哪里。从2009年开始,依据规划要求,每年集中力量培植1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全力推进“三个转变、三个集中”,即推进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意见》、《关于新型农村社区点评观摩办法》等文件,制定了用地招拍挂收益分配、信贷与投融资、1:0.5补贴等配套扶持政策,实行领导包保和保证金制度。建立健全督促检查、考核评比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将三项工作进行责任分解,制定评分细则,严格考核,在全市形成了领导重视、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五是坚持城乡统筹,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标准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和课桌凳等设施得到修复和更新。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900元提高到106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00元,参合率达到98.8%。乡镇综合— 4 —
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投入1000万元建成农家书屋308个。一村一警、区域大联防工程综合成效初步显现,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累计投资3448万元,新修农村公路55公里,完成孔村泗河大桥、杨辛庄公铁立交桥改造。南辛、小雪等乡镇的28个村用上安全洁净水。“城乡联建创五好”和包村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共帮扶各类项目100多个,引进资金1500多万元,组织劳务输出500名,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体系配套不到位,资金不足制约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配套,部分部门各自为战、多头管理,不能集中财力办大事、培亮点,整体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乡村财力不足,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是空壳,无力兴办各类社会事业。
(二)产业结构总体布局不优,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目前我市农业仍为小而散、多而杂的生产经营格局,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模、效益、带动力及农产品标准化建设与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市场竞争实力不强等。土地流转在机制上、制度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新农村新社区建设思路和规划尚不够明晰。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资金这个环节。主要是先期启动资金、社区基础建设配套资金,后期集体经济积累资金。在信贷资金分配方面,上级已分配我市2000万元住房贷
款,陆续还要拨付一大部分贷款,如何利用好这些信贷资金,并大力争取好信用社的社区信用贷款,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种资金取向。我市政策上已明确腾出的土地收益10万元给予补贴,但能否提前拿出一部分来启动,如何分期拨付促进先期启动是一个新课题。二是规划区内的社区,对土地招拍挂收益没有明确的政策。社区上房拆迁难度较大,有的社区没有大的开发商参与,完成三年土地挂钩置换目标任务难度相当大。三是服务环境问题有待优化。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服务环境不优,上级明令减免的收费项目得不到有效减免,严重影响了乡村发展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现实职能部门也有很多业务难题和政策难度,在程序办理及限时办结上力不从心。社区建设申报程序复杂,周期长、收费项目繁多,而且收费较高。四是社区管理机制尚待创新和完善。在社区建设的同时,如何加强社区管理,整合人员、服务,经费等资源,切实保证社区正常高效运转,真正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城里人服务。
(四)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重城市总体规划,忽视城乡统筹规划,导致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缺乏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各专业规划与乡镇、村居各项规划不配套,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较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乡基础设施
投入不均等、不同步,部分农村缺少集体文化生活的场所,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没有到位。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则相对较慢,农业虽用上了机械化但离现代农业还有一定距离。与农民需求相比,由于受经济的限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各项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比较落后,乡村“脏乱差”的现象仍较为明显,农村就学难、就医难、行路难、文化设施建设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三、工作对策和建议
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坚持联手共建、联片创建两个原则,认真落实“现代农业、新型社区、社会民生”三大任务,完善“服务体系、机制创新、项目带动、党建促动”四大保障措施,加快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城镇化“五化”进程,大力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十大工程”,促进新农村新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要抓改革促开放,解决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改革出活力,改革出生产力。一是健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切实解决村级“无钱办事”的问题。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快速发展。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用好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
用地减少挂钩政策。开展“两股”改革试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健全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试行承包土地股权化,力促土地快速有序流转;试行集体资产股权化,股随人走,村民变股民,为社区体制创新奠定基础。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创新。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下乡,努力增加“三农”贷款。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组织,鼓励支持发展镇村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微型金融组织。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四是建立民间资金良性投入机制,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的基础上,以营造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为重点,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实现“政府引导、群众决策、项目补助、民资参与”的良性投入,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二要抓产业产品集聚,培植农业产业化新亮点。农业产业化重在专业化、规模化。一是抓好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四大主导产业、七大特色产品和四大产业带”的总体布局,依托南辛大棚蔬菜、书院大蒜、董庄草莓、吴村林果等特色基地,注重连片集中和农业重点项目集约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鼓励民间投资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促进尼山、石门山、九仙山开发。年内蔬菜面积达20万亩,新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二是深化产业化
经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出口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今年新发展济宁市级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50家,争取济宁市级龙头企业贴息110万元。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龙头企业产品销售网络和推销平台,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快曲阜乐义果蔬批发市场等一批现代化农产品集散交易市场建设。培植示范园区,加快产销联盟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三要抓人口居住集中,全力全速推进农村社区化这个重点。转方式、调结构,重在推进城镇化、社区化。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5%,农村社区化管理和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一要突出重点,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在社区建设总体布局上,注重结合农村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实际,因地制宜,在区域上注重突出城郊村及开发区、塌陷地、库区、景区、重点项目周边村,干道沿线村和乡镇驻地村,在村居上选择那些经济条件较好、群众建房积极性高、村级班子较强的村居,加快实施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注重把新型农村与统筹城乡、城市建设、城市大项目建设扭在一起抓,全力打造项目社区、搬迁社区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亮点。严格按照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建设的67个大社区,严格执行政策,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统筹考虑,坚持抓社
区的决心不动摇,坚持规划的刚性不动摇。除市里确定的67个中心社区以外的村都要严格宅基地审批,规划区内的村庄停止宅基地审批,暂缓开展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二要抓好建设关节点,确保社区建设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监管,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作为对乡镇的督查考核体系,并实行领导干部责任跟踪追究制。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责任跟踪追究制,对规划设计、建设运作、建材选用、楼房分配、旧房拆除、节约后土地分配等问题及时公开,充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注重强化资金、质量管理,注重将人财物向社区集中,注重整合各部门的力量,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指导已建成集中居住的社区搞好土地流转,采取大户承包、土地入股、有偿转让、土地托管、股份合作、开发特色农业园区等方式,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培植特色产业,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对土地挂钩置换的监管,以乡镇牵头,以合并村为主体,实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保证金制度。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土地及时腾出、农民搬得起、旧房拆得了、群众反映好。三要抓好制度创新试点,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为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统筹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加强水、电、暖等基础设施配套,真正使农民群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完善社区服务集聚功能。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应配套建设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发挥社区服务中
心辐射集聚功能,并加强后期管理。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合作社建设,成立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搞好物业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性机制,做到真管真用真服务,真正让群众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四要抓民主促保障,突出农村社会事业这个普惠点。改善民生是关键,社会事业是基础。着力“提高三个标准、扩大四个覆盖面、加快推进五个共享”。提高三个标准:即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农村办学条件,按统一标准发放城乡教师补贴,实施好农村学校“两热(热水热饭)一暖(暖气)一改(改厕)”等工程。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财政补助部分由80元提高到100元。建立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1300元,农村“五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扩大四个覆盖面:即扩大农村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失地农民纳入制度化社会保障范围。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使2万名农民群众吃上安全卫生水。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乡村道路,进一步提高城乡公交线路覆盖率。继续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覆盖率和图书利用率。加快推进五个共享:即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引导更多的教师、医生、大学毕业生下乡支农,更多的文化、科研人员到农村开展服务。全面统筹城乡计生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执法力量,打造城乡一体的计生服务网络。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的环境整治管
理体系。多渠道、多形式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治安计生管理等问题。
五要抓领导促合力,把握机制创新这个关节点。创新是生命力,机制是执行力。要强化四个机制,加强对转方式、调结构的保障支撑。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列入乡村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群众评价和社会评议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机制。按照纵向抓精品、横向抓延伸、整体抓拓展的思路,不断巩固提升建设成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按照统筹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单位帮扶为辅助、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实行年初动员部署,半年点评观摩、年终考核奖惩,对行动快、效果好的乡村给予奖励。进一步完善考评考核办法,真实准确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效。进一步完善城乡党建互帮互促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开展包村帮扶和“城乡联建创五好”活动,调动城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群众身边的典型激发群众参与的热情,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主体。
第四篇:伍什家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
伍什家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调研
汇 报 材 料
伍什家镇党委书记赵胜利
尊敬的杜书记、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伍什家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镇调研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表示热烈欢迎。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伍什家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以伍什家村为示范积极稳妥的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下面,就我镇近年来对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完成情况及今后的建设规划思路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示范村基本情况
伍什家村是伍什家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行政村辖伍什家、小伍什家、卢根壕3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597户,总人口1622人。其中蒙古族89人。全村拥有耕地9391亩,全部是水浇地,林地8000亩,荒草地2500亩。近年来,村“两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的产业链条,保障村集体的经济来源。村级经济发展主要以玉米、小杂粮种植业和奶牛、生猪、肉羊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占85%;养殖业占10%;外出务工业占5%。村党支部书记王玉玺,多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
二、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完成情况
1、新镇区建设整体规划
从2008年开始,镇党委、政府逐年完成了新镇区总体建设规2-
林2万株,逐步完善了全行政村的农田水利设施。三是争取上级资金300万元,完成伍什家村环村水泥路及3个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4.5公里;四是争取上级资金215万元,完成伍什家村抗旱排涝工程设施建设。五是统筹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在全行政村完成危旧房改造40余户,建设新型环保厕所120厕,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形成了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
3、新型产业发展规划
2013年,镇党委、政府引进山路集团升华公司光伏项目,已在伍什家村租用土地1300亩,用作高效农业光伏发电项目;征用土地130亩用作光伏小镇建设项目。新引进的光伏发电产业,对伍什家村调整产业结构、新农村整体建设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成后可实现分布式并网发电,同时可种植优质牧草、中草药4万亩,解决就业人员8000余人,集中安臵近1000户农民,形成现代化光伏小镇。
4、阵地建设情况
2013年,镇党委、政府新建了伍什家村级阵地,新阵地为350平方米二层小楼,工程总投资80.4万元,位于伍什家村文化广场西侧,现已全部完工。随着新阵地的建成,将对推动全镇基层组织建设“星级”创建工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村级阵地的使用率,真正把村级阵地建成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和文体娱乐中心,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部分村干部和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足,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农村群众生活水平不均衡导致新农村统一规划实施难度较大,制约新农村发展。
二是农村文化、卫生、体育、商业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相对落后,有的自建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没有财政补助,按原计划实4-发展的新亮点,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转平台为抓手,通过招商引资和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等途径,先从规模较小的村庄整村搬迁,在光伏小镇集聚人口,扩大规模。三是着力引进蒙牛、伊利规模养殖项目,以此扩大饲草料订单种植面积,从而促进土地规模化流转。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强村级幼儿园的整合力度,完成伍什家小学农村少年宫建设,提高教育水平。二是加强社会保障设施及民生工程建设,完成伍什家养老院扩建项目,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村级卫生室建设,方便农民就医。三是充分发挥伍什家村“星级”阵地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图书、器材配臵。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强化劳动力就业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科技对种养殖业的贡献率,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重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强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持续均衡发展,实现镇域经济新跨越,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341”工程的推进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调研报告-新农村建设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 2013年寒假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研区域 重庆市
姓 名 张雅兰
系 别 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 业 环艺A1203
指导教师 喻浩
时 间 2013年1月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院团委制
2013年寒假期关于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调研报告
作者:张雅兰
指导教师:喻浩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城关镇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各项工作有序进行。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一是镇、村两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规划,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把 “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一起抓。二是深入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通过调查了解,各个村都组织召开了党员会、村民代表会以及群众大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意义进行了宣讲。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三是城关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两委班子到外地考察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做准备。村两委首先重点是加强人居环境治理,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等方面的困难,搞好村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
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十分拥护,热情高涨。问卷调查表明,当问及当前村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上级政府解决时,有80%以上的农民提到新农村的规划和村庄道路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农民很乐意参加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活动;95%以上的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示满意。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建设新农村存在一些思想误区:一是认识简单片面。对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目标要求,狭义理解,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
设就是大搞硬件“建设”,集中盖新房,村村通公路;另一方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从生产、生活到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同步走。二是“等靠要”思想。认为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肯定会拨钱下来,因此水渠堵塞了等上面拨钱修,通村公路靠找上面要钱建,农田整修等上面安排,社会事业发展等上面给政策,从而忽视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村干部反映,农民目前最为关心、询问的最多的就是,上面什么时候拨钱下来,拨多少钱。80%的农户认为:“将来村里统一盖新房,现在自己建了新房要后悔的”,“想盖不敢盖”、“等着村里统一盖”,“盼着上面拿钱盖”的思想比较突出。三是畏难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基层干部有“四怕”:怕群众的思想难统一,难以合心合力;怕县市以下地方政府的配套建设资金难以落实,担心重走“普九”的老路,增加村级债务;怕公益事业难组织,直接受益的群众热情高,间接受益的群众不热心,不愿出钱出力;怕农民收入难增加,普遍感到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缺门路和项目。极少数农户有“四怕”思想:怕惠农政策变,农资价格涨,农产品价格跌,会抵销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怕公益事业要自己掏腰包,农民负担可能借机反弹;怕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形成新的债务;怕干部瞎指挥,搞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四是急躁情绪。认为建设新农村只在喊口号,还没有大行动,应该在三五年就见效,最好有个实现的目标、计划。五是消极情绪。认为新农村建设只不过换个新提法、新口号而已,“换汤不换药”,工作仍是按部就班,没什么新思路、新举措。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镇村经济实力薄弱、牵引力不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加之近年
来镇村加大了对重点产业发展、公益事业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和建设,使得镇村两级债务沉重,发展经济包袱沉重,经济发展难以形成牵引力、向心力。
(二)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三)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而不注重产品质量,更不注重拳头产品和品牌建设,盲目发展、机械效仿和低水平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四)农村生产力低下。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五)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六)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七)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六合彩”等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三、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关键,农村是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一)必须进一步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要利用村广播、会议、标语等手段,深入宣传好信农村建设的意义、任务、标准、要求、政策,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振兴镇村经济的中心任务,摆在一切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来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
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二)必须进一步抓牢主线,巩固和发展增收基础。在现阶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农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调整的着力点从局部面积的加加减减转到培育特色支柱产业上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和经营方式来谋划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发展培育以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体系的现代农业。积极推进种植、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要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把特色做大、做优、做新,做出品牌,努力把粮食、棉花、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支柱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创建产业集群村镇。(三)必须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马桥村和刘竹园村共有种养大户20余户,在各方引导扶持下,效益显著,使一部分村民为此走上富裕路。二是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科教、流通、农资服务的主体。要引导农村大户、运销能人、龙头企业、基层干部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创办领办农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四)必须坚持以点示范,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紧紧借助中央和省、市、县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以示范点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点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
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制定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全乡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当前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科学统筹资金,加快农村道路、学校、医院、给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必须进一步加大转移农民力度,不断拓宽农民增收领域。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速度呈加快趋势,务工经商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在县内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万元左右,县外务工特别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的年收入一般在1万元以上,文化层次较高又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年收入超2万元。“种田糊口敷日常、打工赚钱盖新房”,正日渐成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围绕新农村建设今后几年,要继续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本开发,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消化三分之一,发展非农产业吸纳三分之一,发展外出打工输转三分之一。一是加强外出务工的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主要依靠亲帮亲、邻帮邻的方式,就业的盲目性较大。要结合全县“全民创业”和劳务输转工程的实施,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注重劳务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的发育,特别要在劳动力务工集中的地方,以驻外办事处和本地人在外创办的企业为依托,提供农民工劳务信息和维权保障服务中心,让农民出得去、能就业。二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农村中小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骨干,农民就业的“蓄水池”。要进一步放活创业环境,鼓励千家万户创业,发展农村小型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就业量大、市场有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进厂务工创造
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
(六)必须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和劳务中介机构,开辟转移就业“绿色通道”。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以文明村建设为抓手,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七)必须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农民新保障。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水工程,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镇村规范化卫生所、文化站、敬老院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八)进一步加强的领导,不断强化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继续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县直各部门都要自觉加强与镇村组织的联系,主动做好服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居)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义不容辞的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发展是
工作落实和执行作为关键环节,做到思想上绷紧、时间上抓紧、落实上赶紧,在实干中求创新、在落实中出实绩;必须大力克服形式主义,减少文山会海、迎来送往,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到发展上来,致力于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必须加强执行力建设,树立大局观念、协作理念、配合意识,坚持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决定了的事要坚决实施,部署了的事要强力推进,正在做的事要一抓到底。
四、切合实际的规划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镇村干部分别到竹山罗家坡村、平利县龙头村等地,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同时,组织全镇干部系统地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镇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
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镇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部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部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镇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
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乡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六合彩”等赌博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六、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在这些方面都很欠缺,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应该由政府把城里的建设资金转移到农村来搞建设”,也有人认为“‘两工’取消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所以很多农民不愿投工投劳投资参与村里的公益性事业,即使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也不愿做。据调查反映,很多群众在通村公路修到自家门口了,村里组织培路肩,都不愿参加,更不用说搞其它的建设。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表现出的“冷”与政府的“热”,极不协调,这无疑将会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让他们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采取举办培训班、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和农业科技下乡等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掌握致富实用技术,用现代农业科技、法律知识武装农民;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创建活动,坚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