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

时间:2019-05-13 10:2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

第一篇: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学号:01班级:汽运1201班姓名:吴名记

【摘要】:现代的大学生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潮流中成长起来的,是国家稀缺人才资源,对当今大学生来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足够的舞台让我们得到锻炼。引导和激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一方面是促进青年人才强壮生长、立功立业的内涵要求,也是促进城乡和地区经济社会调和成长的实际必要。是构建社会主义融洽社会的重要办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创立了必要基础。

【关键词】:创业村官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许多毕业生手拿着简历,敲开一扇扇大门寻求一份称心的工作时;当许多农村孩子把上大学作为跳板,到城市工作时,却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放弃城市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农村去开创自己的事业。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创造了成百甚至上千万的财富。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建设过程中正需要一批较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好的带头人。在挑选带头人的过程中,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尊重农民意愿,选拔出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村官”,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与此同时,在城市就业压力紧张、新农村建设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妨服务社会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当村官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体现了大学生就业的新动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期待,大学生将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正确处理大学生当村官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当前农村传统的人才聘用模式的矛盾,尽可能消除弊端。

一、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对于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国内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接动整个经济持续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学生创业意义

如今,大学生创业已不稀奇,但传奇总是不断地出现。在商品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选择了创业作为实现就业的手段,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国家也出台的相关的政策和扶持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也通过舆论和导向引导大学生健康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有专家指出,近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下,每年大概只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缺口在1300万左右。因此,今后在很长时期内,大学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大学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2、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在五彩缤纷的社会舞台中大显身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合理的报酬。

3、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我国高校扩招以后,伴随着就业压力,大学生素质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与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探索

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也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功。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的未来在于大学生,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恒则在于大学生旺盛的创造力与创新追求。

三 大学生创业与新农村建

国无农不稳,民无食不宁。“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学生就业也就成了本世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国家把目标投入到了农村,投入到西部。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的平台,大力提倡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做大学生村官。以创业促进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的对接可以实现双赢。可以让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光辉在农村大地上闪现;大学生可以到农村播撒文明的火种,并让播撒者在文化寻根中成长;在农村开辟大学生就业新天地,并形成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通过双赢的实现,让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和农民对新农村的建设都有一个美好的预期大学生掌握着基础知识和最新的科技信息,在专业学习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课题科研锻炼中形成了严谨的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丰富的阅读过程中形成了宽阔的视野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扎根这片热土,深入血脉,以情感、以智慧,从关心到关怀,从来路到反哺,从给予到建设,一步一步地行进,一步一步地夯实,一步一步地在实效中证明。以我们所用的时间而言,我们走过的农村,也许脚印还是浅的,它需要全社会,需要每一个人持续而深入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2]袁永松.伟人邓小平:上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全书:第二卷[M].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 ,2006.[4]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陈浩森,1999

[5]大学生创业第一步[M].北京:张天桥,侯全生.2008

第二篇: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关系

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关系

廖翼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一):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目标趋同。城镇化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四个融合”,即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融合,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城乡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民,将城市扩散到农村,满足农村城市生活条件或要素。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又带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几亿农民难以靠种地富起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确实需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比较快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的扩大,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为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城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金融和信息中心,城市的这些要素,决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上要依赖城市,依赖工业和它的集中信贷,形成城市带农村的发展格局。在重庆市,实行以现有大中城市带大农村,以县域城镇、百强镇或有条件的乡镇为基础,形成经济、文化、人口、服务中心,幅谢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劳动力转移,大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或既办土又工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农村产业化带动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集镇化,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升人口素质: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让“农民工”进城,接受城市生活洗礼,向农民提供在城市掌握生产、经营、生活、学习技能的机会,增强闯荡市场的能力和本领,促进了农民工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又满足城镇化对高素质“农民工”的需求。思想观念更新:通过城镇化实践,城市的生活方式使农民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农民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及时尚追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与城市人的意识、观念的落差逐步缩小。新农村建设,将新型农民输送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又影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进步。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制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有利于城市向农村幅射。另一方面,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他们在外面打工、跑运输、做生意,固定农民实际上变成了业余农民,留下儿童、妇女、老人在家里做农田,这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劳动

能力弱、自我发展意识差,形成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难、观念更新难、技术推广难、群众组织难”的问题。如果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大量人口仍留在农村,找不到出路,又会付加新农村建设成本,同时,城镇化的优势不能转化为表农村建设的动力,则会延缓新农村进程。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有效推进,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逐步显现,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关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统筹协调,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迈向小康目标。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看,我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还在增强,对新农村建设构成巨大影响。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就必须要解决剩余的劳动力,城镇化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前提。

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属于劳动力越来越多,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小城镇与农村具有较密切的空间联系,就业成本和定居成本比较低,在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目前农村人口质量较低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将阻碍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发展,不利于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内部的劳动力过多,单靠农村内部转移消化空间有限。这么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转化为非农业人口。靠乡镇工业和劳务输出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只能转化一小部分。在我国通过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来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极为有效的途径。

发展新农村就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城镇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能有效促进农村自然经济发展格局的瓦解,形成区域性经济、人口和公共服务的中心,不断加强对周边农村的产业和就业的集聚能力。一方面,城镇化带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化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收入,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城镇化不断产生对农产品更大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

二:现实中新农村建设容易出现的偏差

(一):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城镇化。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城镇化,在实践中按城市标准去建设农村,试图把农村村庄建成一个个小城镇,只注重村容村貌的改变,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最多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热衷于大拆大建,要求农民的住房一律建成漂亮的楼房甚至是别墅的脱离实际现象;必须防止出现把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城市的扩张或理解为小城镇建设,而大量征用农民土地的情形,避免出现更多的社会问题,激化矛盾;要特别防止一些地方政府借新农村建设之名进行新一轮的征地运动,通过低征高卖等手段剥夺农民利益。另外,也要防止一些地方在基础设施上盲

目模仿城市或与城市攀比而增加农民负担的行为。

(二):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隔裂开来。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思维,人们很容易将新农村建设看成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脱离城乡互动的情况自成体系的再造过程。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看成是一村一乡的小范围的事情,过分强调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建设农村而限制农民的流动,其后果就是农村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普遍贫穷。这样的新农村建设只能流于形式,处于喊口号的状态。我国农村人口基数过于庞大,人均耕地也太少,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减少农民,使大部分农民转移入城市变成城市居民,才能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总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的实施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城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大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大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大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通

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今年中央1号文件;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同志和温家宝同志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又在中央党校等五个干部教育基地举办了县委书记、县长专题培训班。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举措,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已经逐步付诸实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这里,我就十个重大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并请大家一起来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们党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上一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也就是说,上溯过去,下及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我们的重大战略任务。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党今天提出这一战略任务,重点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我们决不能因为强调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淡化了今天的奋斗目标,淡化了紧迫性。

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途和命运的历史任务。因为,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有一个庄严的承诺,这就是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我们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奔小康”的目标实现后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一个执政党要取信于民,要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必须践行自己的承诺,实现自己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这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原则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同志们应该记得,党的十六大在论述我们进入小康社会的时候,讲的是“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因为我们在2000年尽管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了824美元即达到了原定的小康社会指标,但农民人均1200元的原定指标没有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要100建成的原定指标也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讲,已经建立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正是鉴于这一点,我们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而且,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必须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20年战略机遇期,已经过去5年多,剩下已不到15年。我们要有紧迫感。“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已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今年2月14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深刻地指出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站在这么一个战略全局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第一,我们要有一种使命感,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前途的时代使命;第二,我们要有一种责任感,这是为中国广大农民谋发展、谋利益的政治责任;第三,我们要有一种紧迫感,这是一项长期的但在今天又直接关系到我们在未来15年中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紧迫任务。

二、新农村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都知道,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大战略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我想,这是毫无疑义的,也不需要多加说明或论述。

我只是想在这个大题目下,讲一讲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

首先,我们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解决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农”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地说过:“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应该讲,“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目了然,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许多地方,一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想到的就是拆旧房建新村,把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同于韩国的新村庄运动,单纯地建设新村庄。现在各地都组团去韩国考察那里的新村庄运动,不能说没有价值,但不能有盲目性。我们要牢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不只是“一农”――农村问题。我理解,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归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命题,不是要放松农业、农民这“两农”,而是把农业、农民问题

纳入农村问题之中。中央1号文件一共讲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二部分讲“推进现代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第三部分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第四部分讲“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第五部分讲“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第六部分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第七部分讲“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第八部分讲“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八个部分内容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这就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总要求出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总命题下统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顺便说一下,“农村”是属于“社会”范畴的一个概念。“社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农村”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社会,就是与自然界相区别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要素在内的物质世界;狭义的社会,则是与个人和国家相区别的社区、社团、社会事业等。广义的农村,指的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包括林牧副渔业)为主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要素在内的,由县城、乡镇和村庄组成的社会;狭义的农村,指的是农民居住的村庄。我们这里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广义农村与狭义农村相结合的意义上所讲的农村。从它的建设范围讲,主要指的是农民居住的村庄,不包括乡镇和县城;从它的建设内容讲,则包括广义农村的一些内容,如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诸要素,也包括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致富和发展。

因此,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明确的要求,这就是五个方面二十字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统筹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以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根子在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突破。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和根本要求,是要解决城乡不平等。但是,城乡要平等可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要缩小乃至于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只有到共产主义实现之日才能最终解决。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稍不清醒,急于求成,是要出大问题的。所以,需要提请大家再注意一个问题,中央的提法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统筹”而不是别的。

讲“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从实际出发,逐步撤除城乡之间的壁垒,现阶段我们实行的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从上述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系这两个问题的简要论述中,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战略

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后,有人提出:是不是前两年实施的城镇化战略要停止了?也有的人说,这几年我们一步步在倒退,开始提“城市化”,后来改为“城镇化”,现在又改为“新农村”。应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前面我已强调指出,这次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就农村讲农村,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战略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施城镇化战略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离开实施城镇化战略,实施城镇化战略也不能离开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要协调发展,相辅相成。之所以要这样考虑问题,是由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们13亿人口,农村户籍人口9.4亿,其中乡村劳动力4.9亿,农户2.49亿户,而耕地只有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41亩,乡村劳均耕地面积3.67亩,户均耕地也只有7.3亩。既不像欧洲人均几百亩,也不像北美人均上千亩。如果单凭这些耕地来发展农业,要解决9.4亿人口的富裕问题,要解决2.49亿户农户的居住条件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是无法想像的。也就是说,按照传统的思路是难以解决农村落后和农民贫穷等问题。必须跳出“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即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城镇化推进力度使之能够大量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

过去20多年的经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外出打工,既有利于城市和市镇的现代化建设,又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到目前为止,乡村4.9亿劳动力中,已经有1亿多进城打工,今后一二十年内还可以消化农村一二亿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达到这一目标,农村剩下1亿多劳动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比现在好解决了。这个有没有可能性呢?我看有可能。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加快城镇化的发展,甚至会形成一个个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群。现在,我国已经有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个城市群,这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的地方。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沿海地区还有可能出现三个新的城市群,即大连周围、山东半岛、台湾海峡两岸城市群。老三个城市群和新三个城市群,沿海六大城市群将成为21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此同时,有专家估计在内地也将出现6个甚至9个城市群,如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重庆为中心的城市群等等。这些城市群区域中的城镇和城市,将需要大量的新增劳动力,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挑战,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条件。因为,一旦出现这种发展态势,一可以使这些城市群区域中的城镇和城市管辖下的农村迅速成长起来;二可以促使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到这些城市群。

当然,实施城镇化战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如何有效地互动,而不是导致城乡分化的加剧,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战略相互配套,才能打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攻坚战。

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工”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发生了。这就是“农民工”问题。有的地方已经把“农民工”问题与“三农”问题联系在一起,称为“四农”问题。

“农民工”问题怎么看?怎么解决?媒体上各种意见都有,看法分歧也比较大。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地加以调查研究。

第一,应该看到,“农民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发挥了巨大的建设性的作用。“农民工”在实施城镇化战略过程中,对于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农民工”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人们讲得比较少,但是只要考察一些乡村,就可以发现凡是外出打工比较多的地方,有外出打工的家庭,都是率先致富的地方和家庭,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也作出了不可抹杀的贡献。至于有些地方反映,“农民工”对社会治安带来的问题,也是事实,但不是主流,而且主要是一个管理的问题。

第二,应该看到,“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如果不解决将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和社会和谐的发展。“农民工”问题在媒体上频频曝光,有工资待遇问题、工资拖欠问题、子女就学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已经成为维护公平原则、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确实应该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认真地加以解决。同时,我们也不要过于渲染这一问题。本来,“农民工”的参照系是家乡的农民,他们对比家乡的农民,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在,引导他们以城里人为参照,同城里人相比较,不满意情绪迅速增长。我感到,这样的舆论引导对于我们执政党来说,是有压力的。但是话要说回来,“农民工”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地加以解决。

第三,应该看到,“农民工”作为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形式,在相当长时间里,还要保持下去。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最终是要把富余农民转变为市民。许多学者提出取消“农民工”这种形式和称号,这个意见在理论上是说得通,能成立的。但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要注意到两点:一点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镇就业岗位增加之间、城镇就业岗位增加与政府提供社保能力的提高之间有一个复杂的函数关系:只有当城镇提供的就业岗位大于或等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只有当政府提供社保的能力大于或等于城镇就业岗位的增长,这个社会才是安全的,反之就是不安全的。这就是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从实际出发,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存在一大批“农民工”。如果把全部“农民工”即刻都变成市民,其后果将是负面为主的,因为转移出来的农民的就业岗位、社保如何解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至于改变了农民身份的新市民能否迅速融入城市而不为城里人歧视,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我们要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城镇就业岗位增加速度、政府社保能力提高速度相统一的基础上,来理解“农民工”现象出现的必然性和长期性。另一点是“农民工”的特殊优势。“农民工”之所以称为“农民工”,就在于他们在农村有土地,在城里打工。从其社会身份讲,是农民;从其职业身份讲,是工人,两者兼而有之。他们作为工人,待遇比城里工人要低,这个问题要妥善解决;他们作为农民,由于有土地,这是最基本的社保。不要小看了这个社保,我们在非典期间一亿多农民在两三个月里没有工作而没有闹事,就是因为他们在家里有土地,可以回家去。所以,对于“农民工”问题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中的作用,要全面地、历史地加以认识。在这个问题上,要多讲辩证法,少搞形而上学。

五、新农村建设与

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来强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要靠高素质的新农民;实施城镇化战略,归根到底,也要靠高素质的城市工人和“农民工”。正如邓小平说过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靠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靠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创建学习型社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已经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注意到,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城市比较活跃,甚至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口号,如大连、常州、上海、北京等地都召开过创建学习型城市论坛。我觉得,现在有必要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我们过去20多年里,转移出来1亿多富余劳动力,为城镇化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个转移某种意义上是带有自发性质的,没有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素质培训,因此他们进入城市后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民工”之间的落差。在未来的几年里,如果农村劳动力还按照前20年的方式转移,中国的社会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的发展也缺乏持续的动力。唯一的出路是从现在起,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点尽快地、迅速地转移到农村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别是劳动技能。

措施是两条:

一条是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必须更加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央和国务院已决定,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基础工程。

另一条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中央已决定,大规模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对留村务农的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务农技术,促进科学种田;对转移出去的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提高培训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中央已经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积极建立政府扶助、面向社会、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点工程。

要做到这两条,我们在财政预算和资金投入上必须改变以往那种重生产轻教育、不重视对人的投入的观念,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认真地加以贯彻落实。

六、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建设和

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建设既有利于生产力持续发展,又有利于人居的良好环境。这个良好环境,既包括社会人文环境,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首先,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我们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的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文化、卫生、社保三个方面着手改变农村的社会风貌。一是要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在硬件方面,要加强文化站(室)、图书馆(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软件方面,要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二要进一步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针对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要下大力气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包括要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每个县都有一所中心医院、一所妇幼保健医院、一所疾病防治中心,每个乡都有一所卫生院,每个村都有一所卫生站;包括要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的医术和业务水平,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和进修制度;也包括要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去年合作医疗统筹是30元/人(10元 10元 10元),今年提高到50元/人(20元 20元 10元),以后中央和地方财政还要提高补助标准,现在合作医疗试点已有678个县,占全国总数的23.7,覆盖农村人口2.36亿,到2008年将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这一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三还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许多人关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包括在有条件的地方像城里一样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等。通过这三方面努力,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和谐、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与此同时,要建设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我们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以及人居环境治理,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着手改变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是在生态保护方面要抓紧治理被污染的江河湖泊,要防止水土流失,要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二是在生产基础设施方面要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三是在生活设施方面,要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和电网建设,还要加强村庄规划、村庄建设和村庄治理。通过这三方面努力,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环境友好、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们要懂得,环境可以改造人,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可以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重生产轻生态、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落后观念,形成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以现代文明的理念引导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创造我们的新生活。

七、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收入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人为本,以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我们必须掌握的重大原则。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就是为了能让农民多增加收入。

从中央来说,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尽可能让农民增加收入。从地方来说,我认为应在“放活”上下功夫,也就是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探索农民增收之道。要做到这一点,一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二要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减贫力度、减少返贫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2.5亿人减少到2365万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多予”下功夫,为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使农民人均减负140元;实行种粮、良种、农机三项补贴,2003年至2005年就补给农民350亿元;在生态建设、退耕还林中,农民获得了大量的补偿;在救灾救助方面,2003年至2005年补助了180多亿元;在扶贫工作中,仅仅2003年至2005年就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了366亿元。应该讲,中央政府为农民增收下了大功夫。有的地方农民反映,中央给了我们那么多钱,我们怎么没有看到?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和完善直接补贴的办法。

我们认为,要增加农民收入,归根到底,要靠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功夫还是要下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上,通过产业的发展挖掘农民增收的潜力。比如,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包括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后再投入市场,尽可能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开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难写的文章。大家有些什么办法、什么点子,尽可能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八、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综合改革

解决中国的问题,要靠改革和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也要靠改革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深化综合改革中求得大发展。

深化改革,首先还是要研究土地问题。我们的改革,是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其重要经验,就是把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使用权分离开来,把耕地的使用权承包给农户,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这项政策、这个制度是成功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和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让土地的收益更好地更多地留给农民。有的地方在发展农业的时候,正在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的地方在开发征地的时候,正在探索让集体所有、农民承包的土地入股而不是简单地征用。这些探索都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即使在实行征地办法的时候,也要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并对他们提供社会保障。与此相联系,还有比如集体林权制度如何改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如何改革,都要很好研究。

深化改革,其次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农民筹资融资难,农村金融改革已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多项改革设想方案,比如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县城内各金融机构可以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己运用范围,等等。还提出可以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县城内设立的社区金融机构等等。这些政策都非常好,可以探索用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家更加关心的财税体制改革问题也要认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当然,这些问题相当复杂,要认真试点,认真总结,分步推进,确保万无一失。

深化改革,再次要加大政府改革力度,以提高基层政权履行职能的能力为中心深化综合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是关键。政府要领导好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改革,建设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乡镇机构改革要切实推进,努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事业站要创新运行机制。乡镇政府和事业站都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在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序地推进改革,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

九、新农村建设与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政府是关键,主体是农民,这也是我们必须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讲以人为本,讲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并不是说农民是客体,是恩赐的对象。以人为本的“人”是主体,新农村建设中的广大农民是主体。这一点必须十分明确。

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一要让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二要让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要在不断完善的村民自治和协商民主中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三要让农民通过终身学习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四要让贫困农民在党的开发式扶贫政策中不断脱贫致富,创造自己的新生活;五还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领导农民建设新农村中,始终尊重农民的意愿。

对于这第五点,我想多说几句。马克思主义在农民问题上,历来强调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我们党在农民问题上,凡是取得成功的政策,都是尊重农民意愿的政策;凡是有失误的地方,都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因此,从事农村工作,一定要牢记农民“自愿”这一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有些同志感到很委屈,自以为是为农民办好事,而农民还要上访告自己,问题可能就出在有些决策没有尊重农民的意愿,没有能够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下开展工作。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农民的自愿原则。

十、新农村建设与

中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统一的要求,又不能搞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做法,即不能搞一刀切。也就是说,要把我们党历来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中国复杂的国情决定的。我们的国情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必须尊重这一国情特点,在尊重各地发展不平衡性的基础上逐步改变这种不平衡性。各地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善于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同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

我们在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述时,不仅要注意到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20字要求,还要注意到中央紧接着提出的三句话或三个原则,这就是“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我感到,这个精神非常重要,既有统一要求,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前进。这才是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要求。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把“统一要求”具体化,构建一个既符合五个方面20字要求的,又符合本地实际的,可以考察的指标体系,决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统一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推进,收到实效。

以上讲的十大关系或十大问题,既是我学习中央精神的一点体会,又是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一点思考。这十个问题,前两个问题和后两个问题是管总的,中间六个问题是大家关注的具体问题,这样的具体问题还有一些,不在这里论述了。尽管这十个问题都提出来了,并不等于说我们的认识都很清醒了。我提出这十个问题,只是希望大家重视这些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以正确的答案,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第四篇: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

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

梁荣栋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放却不容乐观,学校培养与农村人才需要脱节,大学生无法很好地参与到农村建设中去。为此,必须强化大学生技能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键字:农村建设 人力资源开发 大学生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本质在于不断坚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必须充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以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科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方法为依据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当中去,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二,知行合一,实践中求学求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的传统,倡导知行合一、重在于行的理念。积极鼓励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农村生活。

第三,大力加强校村间合作,建立农村实习基地。农村对人才的需要是变化的,没有深入农村调查现状与需求容易造成学校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脱节。大学生参与到农村建设实习当中去,可以有效的弥补学校应试教育的不足,从而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念淡化,“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准则,造成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地区施展才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誉感,增强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志,从而让大学生全心全意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

第五,积极鼓励大学参与慈善事业。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无法得到很好的教育条件。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均衡,更加迫切地需要更多人投身到慈善事业当中。慈善组织可以向大学生广泛宣传,吸引更多有志大学生服务农村。第六,改善福利,保证大学生权益。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对服务农村的大学生给予优惠政策,例如考公务员加分、就业补贴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统一发展,必须吸引更多大学生投身到农村建设当中去,切实加强服务农村大学的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和致富技能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大学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青联发【2002】20号:关于加强新阶段农村青年工作的意见。

【2】 李景军,宋浩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J】.乡镇建设,2006年07期。

第五篇:浅析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浅析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我们从不同的大学,来到同一个地方,怀揣同样的激情和梦想,希望在这片热土上留下自己光辉的足迹。也正因为这样,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在村镇工作中,令人欣慰的是,不仅“村官”这个词语在群众的脑海留下了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村官在群众的心里得到了信任。”

心路历程 大学生到村任职是打造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好举措。而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创业,将有力地引领一方群众积极投入经济实践。在刘部长的讲话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大学生村干部知识层次高、虚心好学、适应性强,并能积极创业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以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创得出更要创得新,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一、坚定创业理念和培养造就一支信念坚强的干部队伍。创业过程充满艰辛,需要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我们大学生村干部亟需在农村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中,深刻体会加快农村发展的紧迫性,以振兴地方经济为己任,以服务农民致富为职责,在积极投入经济实践、带头创业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中成长起来。因为怀着一份理想,揣着一颗报答国恩的心,更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笔者积极投身于服务本村订单农业中,帮助村民翻耕覆膜浇水施肥,收购季节更是忙得马不停蹄,汗水雨水随着夜晚的风一起流进心中。另一方面,不停地多方寻找发展信息,通过出资近万元扶持贫困户进行乳鸽养殖,又和同事胡派合作出资5000元与20户群众抱团发

展昆虫养殖业,每当离开村落,群众都会挥手与我依依道别。通过发展项目服务三农,快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条件充足时便可通过组织设臵,造就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干部队伍。

二、完善创业计划和镇村发展的统筹规划相适应。

大学生村干部们所在的村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任职村的具体实际出发,一地一策,才能切实推进新农村创业过程。一地一策,首先是深入实践,善于把握市场信息,结合农村实际、市场需求、当地资源和百姓期盼,不断物色资金项目;一地一策,其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分步实施,有条不紊地进行,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能只顾埋头走路,不注意抬头看路;一地一策,更要与镇级发展规划相适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资金鼓励等等,做到创业风险最低化。以笔者所在村为例,古黄河延绵、牧草茂盛、水源清澈的天然环境,孕育出了以生态养殖为显著特色的地方经济,其中规模养殖万只草鸡有两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的多达四十多户,笔者正在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向分管领导申请,待通电设施完善后,便立即合股创业,林间散养生态草鸡,逐步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发群众养殖和集体管理方式,可让村级经济和群众致富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三、提升创业理念拓展创业影响和谋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历史反复证明着一个真理:任何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都离

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至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取得实效、获得成功。所以追求创业,更要追求创新,在探索中逐步创新,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策略,吸纳能人等等。创业的触角一方面与农村种养殖项目、传统项目、短平快项目结合起来,力争起到一呼百应的带动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向加工制造项目、新兴项目、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的项目延伸,这类项目资金投入大、门槛高,但可吸纳不少的劳动就业。这两点涟水县嵇芳、王波等同志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笔者草拟一份创业计划,涉及林间草鸡、蝇蛆养殖为特色的循环养殖模式,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打造能人牵头、群众参与、集体管理的新型发展模式。指导思想阐述如下:一是让有头脑的群众主动参与目标、规划的制定,让人民群众有一种参与感;二是让人民群众适当入股,在创业中获得相对应的收益,意识到“发展链条一条线、谁不负责就没钱”,有一种责任感;三是让人民群众从参与创业中得到实惠,有一种幸福感。亟需上级给予政策支持与组织设臵上的帮扶。

四、落实鼓励支持创业的举措和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客观地说,农村条件差,工作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很不容易,需要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有热情,非常想干事创业,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发展事业的良好环境很重要,这就需要探索建立村官创业激励机制,以创业激励机制带动管理机制。首先,大学生村干部毕竟不是普通的“村

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考核办法,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加强跟踪考察管理,以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我们从事农村工作、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建议在社会层面上落实各项措施,探索高层人才与村官交流合作机制,做好跟踪指导,开展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资金贷款等工作,鼓励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有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干部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而且要及时关注、及时了解、及时帮助他们,让他们这条路上越走越顺畅。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更需要探索拼搏。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创新,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民主管理的实施、乡风民俗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个过程离不开一砖一瓦地垒砌,一路一渠地夯建。作为大学生村干部中的一员,更应严于律己、积极向上、勇于吃苦、勤于修身、志存高远,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先进模范学习,更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基层更好地开展工作、干事创业,争取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投稿方向:《干部之友》

撰稿人:陈磊(淮阴区吴城镇黄河村主任助理)

联系方式:***电子邮箱:chenlei462@163.com

下载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村庄整治的关系探讨

    一、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及相互间的关系为理清思路,有利于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顺利进行,先对成都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村庄整治的关系作以下探......

    统战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统战工作 摘要:由于统一战线工作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并不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乡镇统战工作普遍较为薄弱。当前,在市委市政......

    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合集)

    浅议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特别是经济领域,更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也不容......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