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

时间:2019-05-13 10:0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

第一篇: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

学年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一、本次学年论文的文体形式:文献综述

1、文献综述及其格式

文献综述是学生通过学习和查阅本学科或学科某一领域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学科或学科某一领域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具体格式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行确定。

2、关于此次文献综述写作的要求

1)选题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有较充分的依据。

2)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15篇。

3)在文献综述中,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6)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二、本次学年论文的完成时间

根据教学安排,本次学年论文在18—19周进行,交卷时间为19周星期五。各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任务。并于20周将学生学年论文成绩交到教研室,优秀学年论文要报纸制文档送档案室。

附录(1)文献综述的写法与文献综述格式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

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

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

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

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

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

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

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

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

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

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

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

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

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

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

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

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

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

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

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

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

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

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

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

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附录(2)文献综述.范文:

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文献的综述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经济在转轨过程中的不俗表现,一直令中外经济学家为之着迷,作为其背后主要支撑力量的民营企业更是倍受关注。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支撑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假定出发,经济学家们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去观察、解释民营企业的成长绩效,及其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一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功挑战了“传统智慧”(Montignola,Qian and Weingast,1993),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民营企业,进而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的民营企业,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从产权已基本清晰的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将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随着各种形式壁垒的消除,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民营企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评价斯蒂格利茨(Siglitz)等人的观点。与早期的政治经济

环境相适应,产权安排被视为外生变量,市场竞争、激励与信息等因素得到了强调。第三部分介绍围绕产权安排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尽管文献的视角各不相同,但大多数都是从Grossman-Hart-Moore的剩余控制权理论起步的。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各种关于企业改制原因的假说。一般认为,地方政府退出与企业改制内生于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水平。随着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作为一般意义上企业的性质被更多地展现出来。

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与效率改进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具有渐进性、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非同步性的特点。这构成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初始环境。早些时候,依照Sachs(1989)等人所设计的“大爆炸”模式进行改革的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的经济出现持续衰退,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却保持了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尤其令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推动这种增长的竟是有惊于主流经济学(企业)定义的乡镇企业。起初国内学者曾从经济行为的逻辑性与财产所有制无关的假定出发,运用兰格(Lange)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作过一些探讨,但基本没有得出什么有解释力的假说。根据主流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似乎也一时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在详细考察了中国经济改革过程后认为,乡镇企业的成功表明,缺乏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私有产权关系并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问题所在,同时市场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个严重失误,那就是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由于假定信息完全,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模型一样,作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兰格—勒纳—泰勒(Lange-Lerner-Tallor)定理,并没有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中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此时的首要问题是改变管理人员的激励结构,而这一点在不改变企业产权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企业“软预算约束”(Kornai,1998)的改变,致使经理的激励结构发生变化,即使不进行私有化也可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正像人们已经观察到的,与积极推行私有化的前苏联、东欧国家相比,中国在给予经理人员更多的利润方面走得最远(热若尔·罗兰,中译本,2002)。

乡镇企业早期的成功案例表明:激励机制的改进向相关行为主体提供了有力的激励。例如,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经理人员的收益不断增加;乡村居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获得企业所创造的大部分税收和利润(萧好,2000)。

沿着竞争与激励之间关系的思路,田国强(1995)通过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分析框架,较为系统地解释了激励机制变化对乡镇企业效率的影响。他从产权界定与资源有效配置的关系出发,认为明晰产权通常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很多情况下,资源的有效配置并不取决于产权的明确界定。因为在市场机制中,行为主体的激励来源于占有财产和获取利润,所以不像人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只有私有产权才会产生高强度激励。为此,田国强用中国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案例作了进一步说明:尽管土地仍然归国家所有,但将努力程度与收益水平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改进。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产权并不是解释中国乡镇企业效率的最关键变量。依照激励机制设计的理论逻辑,在公有制条件下也可能通过选择恰当的激励机制来使资源配置优化。中国乡镇企业表现出高效率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制度安排满足了激励机制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把个人的收入和劳动贡献联系起来;企业经理和职工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等等。

可以认为,斯蒂格利淡和田国强等人的上述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早期中国乡镇企业的成长绩效。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外部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学家进而发现,乡镇企业的决策权逐步由地方政府向企业转移(Jefferson et al,1994)。正如田国强同时所强调的,乡镇集体企业作为中国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特有现象,它诞生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早期阶段。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入,当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产权明晰的企业不断增加时,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越来越小,很有可能竞争不过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企业(田国强,1995)。很显然,仅凭对竞争、激励的强调已不能更深入解释乡镇企业后来的表现。

三、产权配置与民营企业的绩效

尽管竞争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的绩效,但我们知道,从计划到市场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微观基础,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产权配置对效率的改进十分重要。此前有关东欧国家转轨的经验研究表明,在不稳定状态下,市场竞争的潜在功能难以完全发挥,过分强调竞争,会形成新的扭曲。但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案例似乎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究竟是什么抵消了扭曲造成的效率损失?现实使经济学家们最终认识到产权问题是无法回避的。Grossman-Hart-Moore所发展的剩余控制权理论为更深入地分析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提出假说,积累了大量文献,并由此构成中国民营企业研究的主流。Weitzman-Xu(1994)较早发展了一个有关中国乡镇企业内部产权安排的模型用以解释民营企业的绩效。在模型中,乡镇企业被刻画成一种产权模糊的合作性组织。虽然乡镇企业名义上归社区全体成员所有,但其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乡镇基层政府手中。与私有产权相比,其产权安排是模糊的。然而在中国,它却表现出了与私营企业相近的绩效(Svejnar,1990;Pitt and Putterman,1992;Dong and Putterman,1997)。Weitzman-Xu进而认为,乡镇企业的出色表现挑战了标准产权理论。根据Grossman-Hart-Moore的理论,产权特别是剩余控制

权的配置对一个企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在合约不完备的情况下向相关主体提供激励,并解决组织内可能发生的冲突。中国的经验似乎表明,产权的重要性与组织内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是正相关的,但这种相关性依文化中合作精神的不同而异。同西方相比,中国高合作精神的文化氛围(自利性动机弱,合作意识强)使得乡镇企业的模糊产权具有了一定效率。然而,Weitzman-Xu并没有清楚地解释文化作用的机制。如果真是高合作精神导致了中国乡镇企业的效率,那么处于相同文化环境中且产权同样模糊的国有企业效率的相对低下就是不正常的(田国强,1995)。很显然,要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独特表现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还应当引入新的变量

四、企业改制与政府退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1)短缺经济时代结束,经济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2)政治上对私有财产的看法较之以前宽容多了,甚至在形式上开始承认其合法性。在此背景下,一个被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乡镇企业增速减缓,以及紧接着的大范围改制。此时,文献关注的中心开始转向乡镇企业改制的原因。伴随着地方政府的退出,“模糊产权”这一中国民营企业的标志性特征,也逐渐褪色。

蔡防(1995)用一个委托一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乡镇企业改制的动因。他假设地方政府是委托人,乡镇企业经理则被看作代理人,企业绩效取决于对经理的激励和约束。给定地方政府的监督能力,其监督效果内生于乡镇企业的数量和个体规模。在早期,企业个数少、经营规模小,加之经理的就业机会较少,企业面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尚不严重。随着地方政府所掌管的乡镇企业在规模和数量上的扩张,及经理就业机会的增多,监督效果逐渐变差。地方政府只得默许经理人员以灰色收入的形式获得部分剩余索取权以达到激励效果。因为经理所获得的剩余是“灰色的”,具有较高风险,作为补偿,对集体资产的侵蚀在所难免。结果乡镇企业的运作成本日益提高,以企业所有权(在地方政府和经理之间)重新配置为核心内容的乡镇企业改制也由此启动。

至此,整个理论演进的逻辑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正如人们已经观察到的,随着政府的全面退出,中国民营企业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其内涵越来越接近主流经济学关于“企业”的标准定义。民营企业首先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企业,其特殊性就在于被嵌入中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伴随着经济市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它的一般性会被更多地展示出来。解决了这一关键认识问题后,有关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似乎开始逐步淡出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视野。最近的文献考查表明,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已开始由“解释问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例如,姜长云(2000)对乡镇企业资本短缺问题的研究;张杰(2000)、格雷戈里和塔涅夫(2001)对民营企业融资;习题的研究;范从来等(2001)对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和股权结构的研究;Sun(2002)对股份合作制内部治理机制合理化问题的研究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各种经验与对策性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已不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在我们看来,产权已基本明晰的民营企业,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能否尽快成为国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主要力量,仍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很显然,只有一种综合了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多元化视角才能勾勒出它未来的成长轨迹。如何预测民营企业下一步的表现?随着它的成长将会对整个改革进程施加怎样一种影响?无疑是现实对理论提出的又一大挑战。主要参考文献1、2、3、4、„„„„„„„„„„„„..

第二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 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 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 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 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 “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 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 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 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

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 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 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 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 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 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 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 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 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 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 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 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 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 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 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 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 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 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 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 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第三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2.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研究

3.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与中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

4.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中国支线飞机发展战略研究

5.克鲁格曼贸易理论研究

6.外贸业务中L/C风险防范机制探析

7.电子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应用

8.试论我国海上保险中的委付制度

9.国际贸易单证功能研究

10.浅析信用证软条款的类型及风险防范

11.国际商品市场发展前景及其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和对策

12.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

13.我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关系的探讨

14.进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15.出口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外部效应视角的实证考察

16.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17.我国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的分析

18.人力资本、出口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

19.国际贸易冲击与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

20.对优化我国入世后关税保护结构的思考

21.我国贸易自由化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

22.国际贸易中特保条款的运用及我国的对策

23.贸易战略选择:一般情形与大国情形

24.全球贸易救济的现状、发展及我国面临的形势

25.反倾销的制度成本分析及我国面对反倾销应采取的措施

26.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壁垒及对策

27.反倾销、反规避、反吸收与贸易保护效应

28.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的经济学思考

29.欧美反倾销措施比较分析

30.欧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比较研究

31.企业社会责任与贸易壁垒研究

32.我国对外贸易扩张导致贫困化增民的倾向性分析

33.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协整分析

34.区域经济合作(包括欧盟、东盟、NAFTA、APEC等)方面的问题研究

35.出口退税研究

36.全球自由贸易协定发展与中国的策略

37.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38.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宏观因素影响分析

39.我国国际货运代理发展对策研究

40.内生比较优势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

41.中国化工产品进出口战略研究

42.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及关税政策研究

43.我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的实证训究

44.中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大国效应”的扭曲及实证分析

45.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低价竞销的博弈分析

46.论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及启示

47.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看中美经济的依存关系

48.美国对华贸易技术壁垒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49.中美贸易失衡的最大得益者: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兼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

国家在全球化中的得益情况

50.对华贸易摩擦与我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调整——基于收入需求偏好相似理

论的分析

51.中国与欧盟农产品贸易关系及发展对策

52.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的政治经济分析

53.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欧盟食糖政策

54.中国与欧盟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

55.中国与欧盟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及国际分工地位

56.欧盟WEEE和ROHS绿色环保指令的应对策略研究

57.关于服务外包的价值链研究

58.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59.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

60.关于我国贸易顺差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61.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

62.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中国区位比较优势的实证

63.贸易自由化福利收益模型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选择

64.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65.我国棉花生产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的区域差异分析

66.我国大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

67.我国石油对外贸易流量分析与对策研究

68.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以工业制成品贸易为例

69.中韩两国出口制成品的技术结构比较分析

70.中日韩三国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

71.中日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72.中国经济波动对日本经济脉冲效果的分析

73.中越边境贸易研究

7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方案的福利效应分析

75.中国-东盟相互贸易依存度与建立东亚货币区的路径选择

76.中俄双边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实证分析

77.多哈回合研究

78.中国玩具出口的挑战与对策

79.广交会升级研究

80.关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的问题

81.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市场的影响机制

82.比较欧、美救助金融危机的方式

83.亚洲金融合作的机制构建分析

84.国际贸易中的定价权研究

85.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食品安全研究

86.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研究

87.我国文化创意产品的进出口研究

88.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的环境成本研究

第四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问题

1.当代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分析

2.国际贸易中的“碳”不平等交换理论与实证分析 3.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可以分国别或地区)

4.当代国际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征与趋势研究5.世界市场价格的变化和趋势 6.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其应用研究

7.贸易条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8.比较利益说的现代分析

9.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10.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11.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适用性研究

12.幼稚工业保护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问题研究 13.贸易自由化与世界贸易体制研究

14.欧美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效应:理论与经验研究 15.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研究 16.关税制度的演变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17.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对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启示及策略18.关于日美贸易摩擦中汇率问题的思考19.贸易保护政策选择的理论分析 20.全球非关税壁垒变化趋势 21.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22.绿色贸易壁垒研究

23.制度差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分析

24.汇率机制与其他贸易政策的比较研究(或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贸易效应)

25.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 26.美国对外贸易问题研究

27.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28.北美自由贸易区研究(中澳自由贸易区研究)29.APEC问题研究

30.东盟与“10+3”问题研究(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31.全球贸易失衡问题研究(或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等)32.WTO与环境保护问题

33.服务贸易竞争力内生性因素的实证研究 34.国际贸易救济中的公共利益原则探析

35.国际服务贸易比较优势与自由化理论及其启示 36.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包括案例分析)37.战后GATT/WTO与IMF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二、中国对外贸易问题

38.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路径选择 39.中国外贸依存度分析

40.中国(特定行业)对外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研究 41.我国出口贸易面临国际反倾销原因的深度分析

42.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对中国贸易条件的传导机制和影响效应 43.出口退税问题研究

44.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5.中国反倾销(或反倾销应诉)问题探析

46.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波动的实证分析——基于经济周期理论视

47.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8.中国进出口商品价格与贸易条件变化趋势研究 49.碳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50.我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51.“市场多元化”战略及其实施效果评价 52.“走出去”战略及其实施效果评价

53.进口商品的规模与结构控制问题研究 54.“合成谬误”与中国商品贸易条件恶化 55.中国国际贸易及其生态影响的动态分析 56.TRIMs协议与中国的外资政策

57.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现状与展望 58.中国产业(或某类)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

59.FDI流入、出口贸易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实证分析 60.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日本、欧盟、东盟、港澳台,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分析

61.中欧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依赖性及贸易保护主义治理 6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63.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研究

64.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研究

三、国际贸易实务

65.关于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研究 66.INCOTERMS2010研究

67.常用贸易术语的比较与选择

68.浅析信用证项下缮制单据应注意的问题 69.出口信用保险的应用与发展 70.论国际多式联运与陆桥运输 71.国际多式联运与国际物流的发展 72.国际运输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73.海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74.UCP600或电子信用证(或“eUCP”)研究 75.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使用及其风险规避 76.托收支付方式的使用及其风险规避 77.支付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78.信用证单证相符原则辨析 79.浅析国际保理业务

8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欧盟合作机制对比分析

四、跨国公司与FDI、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营销问题 8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新发展 82.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83.跨国公司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84.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研究 85.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研究 86.跨国公司的外包战略

87.跨国公司产品差别化战略分析

88.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动因及发展趋势89.跨国公司全球并购(M&A)的趋势、特征与影响

90.公司内贸易问题研究

91.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问题研究 92.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 93.异质企业贸易理论研究

94.跨国公司(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95.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形成与演变 96.国际战略联盟问题研究

97.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竞争优势研究 98.多边投资规则研究

99.跨国公司的限制性商业惯例问题研究 100.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研究101.国际技术贸易问题研究

102.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103.国际贸易中的网络营销问题研究 104.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 105.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研究

106.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对外贸易 107.大中华自贸区研究

五、北京市对外经济与贸易问题研究

108.北京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策研究 109.北京市农产品贸易战略的选择

110.北京市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对策分析 111.北京市发展外向型经济优势与对策研究

112.北京市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13.北京市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114.北京市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15.北京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及前景分析

116.外商直接投资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117.世界城市建设与北京市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第五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大纲

淮 海 工 学 院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专业名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撰写人:宣昌勇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制)订 日 期:2005年12月

系(院)主管领导签章:

淮海工学院教务处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程学时:13周 课程性质: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8

一、教学目的毕业论文撰写是教学计划规定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毕业论文撰写,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国际上以及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我国外经贸企业以及外贸生产企业在深化改革和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提高我国提高外经贸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政策和措施以及改进的建议和方案,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与其他教学环节的不同之处在与它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对于学生来说,毕业设计(论文)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包括如下教学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求

主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特点出发,同时紧密结合以下五个方面:(1)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2)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3)实习单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4)社会实践中发现的并与国贸专业有关的问题;(5)课程学习中发现的、自己感兴趣的国贸理论与实践问题。

坚持每人一题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拟订论文题目。

2、向学生下达任务书

指导教师编写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向学生宣布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有关管理规定后,下达任务书,阐述设计(论文)课题的目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3、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题目和任务确定之后,要着手查找、收集各种资料(文献资料查阅不得少于2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在两篇以上),从文献和资料中进一步了解在此问题上前人研究的程度,最新发现和当前研究的重点,并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作好开题报告或开题综述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写好开题报告或开题综述,包括文献综述、方案论证、设计思路、进

程安排等。

5、撰写论文阶段

在完成了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后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淮海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标准》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并交指导老师审定。

在毕业论文说明书中,除书写40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外,同时要求翻译一篇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外文文献,中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并附原文。

毕业论文内容应论据严密,分析透彻,技术决定合理可行。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注意实际问题的解决,采用国内最新研究成果,应包括计算机应用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进行各类创新的尝试。毕业论文不得少于两万字。

7、毕业答辩

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了设计(论文)后,将设计(论文)交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审阅,写出评语和评分后交答辩小组,经资格审查后,答辩小组对学生逐个进行公开答辩。

(1)答辩委员会

答辩委员会由 5 名以上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答辩委员会在答辩前,应认真审阅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以公正、严谨的态度,以协商或投票方式给学生评出成绩。

(2)资格审查

学生必须按计划完成毕业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签字,并且在毕业论文结题验收时为合格者方可获得参加答辩资格。学生必须在答辩前将毕业论文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将毕业论文转给评阅教师评阅,评阅教师要写出评语。

(3)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审查通过后,由答辩小组主持答辩并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中,学生须报告自己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出示必要的图表及文字说明等讲解 15 分钟,并回答答辩小组成员四个以上问题的提问。

三、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由指导老师根据专业学习要求结合科研或学生的兴趣确定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向学生下达任务书,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的任务。

2、重点与难点:在收集各种资料的基础上作好开题报告,撰写(设计)论文,毕业答辩。

四、教学环节和时间分配

查阅文献,收集资料:2周开题报告或开题综述:2周撰写(设计)论文阶段:8周毕业答辩:1周五、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论文)必须经过“审阅”、“评阅”、“答辩”三个环节,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分别写出评语并给成绩,最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审阅”、“评阅”、“答辩”三个环节成绩占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的比例分别为25%、55%、20%。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采取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

经济管理系

2005年12月

下载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要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大纲[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2008年12月修改 一、 性质与目的 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的重要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理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载中心 > 2007毕业论文 > 正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院本部脱产)毕业论文题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出口 2.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2012届毕业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要求: 1.每人限选一题,相互不得重题,但是可以自行拟定题目; 2.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的学号、姓名、联系方式、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寻租经济理论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 2、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3、国际经济区域化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4、贸易结构变动与经......

    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论文

    题 目 顺德家具市场的营销模式研究 姓 名 学 号 所在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 2011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评语(可另附A4纸): 评定成绩:75分 指导......

    《国际经济与贸易 》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析国际贸易诈骗风险与防范措施姓 名: 惠雪山 金悦川 邢斌 孙中原 学 号:2018170853、2018170855、2018170852、201817085......

    经济贸易系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及要求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及要求 一、论文要求 一、总体要求 撰写论文时应注意以下写作要求与撰写规范: 全文由摘要、关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范文)

    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经济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