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地层……………………………………………………1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2
第四章地质构造………………………………………………2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4
第六章结束语…………………………………………………5 参考文献
附图I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96.83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雨峰、奇峰、孤峰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图区人口分散,且人口密度小,村镇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较平坦的地区。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图IX-1综合作业用图。本报告主要由引言、地层、岩浆岩及变质岩、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史、结束语和参考文献等组成,于2011年6月完成。工作主要包括报告的编写、构造纲要图的绘制及A-B剖面图的绘制。
第二章地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一、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的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渚岭、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旁、五里河西北部、渚岭和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王家庄连线上、王庄及雨峰奇峰和渚岭之间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
中二叠统(P3)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孤峰与金山镇之间雨峰奇峰东南部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上二叠统(P3)灰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东南部及桑园与孤峰连线上,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二、中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三叠统(T2)、下白垩统(K2)及上白垩统(K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三叠统(T2)泥灰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安村断层上,出露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
下白垩统(K1)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上白垩统(K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处及渚岭东北部,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三、新生界
主要出露了古进系(E)地层。砾岩、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东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斑岩。前者主要位于东北一带,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表现为岩株,与围岩成侵入或断层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下盘褶皱形成以后,逆冲断层形成之前;后者以细长的岩脉形式发育,见于雨峰西部、陵庄附近,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或断层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K2以后。
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变质现象。
第四章地质构造
一、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
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
二、褶皱
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简述
金山镇地区的总体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f1 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河北村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45°,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斜,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为110°。
f2 孤峰— 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
由孤峰陵庄两处向斜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
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南东翼倾角4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略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60°。
f3 五里河—诸岭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渚岭五里河处,为短轴倒转背斜,两处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8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35°。
f4 奇峰—雨峰—王庄背斜、向斜褶皱组
分布于雨峰奇峰、王庄处,核部均为C1,翼部为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为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75°,但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侵蚀的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倾向北西。
三、断层
断裂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根据断层与岩层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和顺层断层。
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F1)
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2、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
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3、奇峰—雨峰逆冲断层(F2)
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4、河北村正断层系(F3-F7)
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
成地堑。
5、走滑断层系(F8-F11)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四、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褶皱是指由于构造形变所形成的任何地质面的弯曲,不仅岩层面可褶皱,而且断层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面均可弯曲成褶皱,其中低角度逆冲断层的褶皱最为常见但在构造研究中,往往只注意岩层的褶皱却忽略断层的褶皱因此,常把一条或一组经受剥蚀作用被褶皱的断误认为二条或两组断层,影响了对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作用的正确认识。该地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发育,而且低角度断层受构造变形很容易和地层一起褶皱,形成断层褶皱。
断层褶皱是断层上盘和下盘岩层侧向水平缩短的结果,这种侧向挤压造成岩层的缩短褶皱是纵弯褶皱作用的产物。它要求其下有一不协调界面作为岩层滑动面,以便实行其上部岩层及断层缩短的进程。这一滑动可以是滑脱构造或低角度逆冲断层,因此,断层褶皱与岩层的侧向缩短及其与下部滑脱构造、低角度逆冲断层的滑动就有成因联系。
1、上部断层平行于下部大型逆冲断层的情况下形成的断层褶皱
当顺层断层平行于下部具有陡坡的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坪时,由于主要逆冲断层的上盘沿断面滑动,其上的岩层和顺层断层向前滑动必受陡倾断坡阻挡而发生缩短,形成了背斜形、向斜形相间的断层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坡较缓时,其上盘的断层和岩层能够沿断坡攀爬到另一高程的断坪。这一过程可导致断层褶皱的产生,形成背斜形断层。
2、上部断层与下部主要逆冲断层斜交的条件下产生的断层褶皱
逆冲断层形成后,由于后续逆冲作用的进行,上盘不断向前推进,在前锋或陡倾断坡处受阻时,便造成与逆冲断层斜交斜切地层的次级叠瓦状断层发生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上盘沿滑脱断层或主要逆冲断层滑动时,在前锋受阻先形成岩层褶皱,随后在褶皱倒转翼或陡翼产生延伸逆断层或破裂逆断层。
3、逆冲断层近侧发生的断层褶皱
由于上盘的逆推作用,逆冲断层在倾角变陡的下盘遭受推挤,导致先成断层发生褶皱。其特点是上陡下缓为犁式断层,各犁式逆冲断层向下延伸,倾角变平处势必汇拢成大型低角度逆冲断层。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
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
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
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
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第六章结束语
此次综合地质作业的难点是小比例尺,图上没有标等高线,这和平时的练习不大一样,必须根据河流等因素来判断地势的高低。这无疑给绘图过程带来了不便,而且由于比例小,地势也难以精确的绘制出来只能表示大致的趋势。
我觉得要学好地质学,首先应该端正态度,很多同学由于没有认清其重要性,结果降低了学习效率。其次,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必须花时间巩固所学的知识。只要做好了这两点我觉得应该离成功不远了。
这一学期,使我感触颇多,收获颇丰。老师细致的讲解和耐心的教诲,是我从前没有见过的。很荣幸和老师您学习了这门课。
第二篇: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 10011031
姓名: 曾伟鹏
指导老师: 余心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年6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1
第三章构造……………………………………………………2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4
第五章结束语…………………………………………………4
附图I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综合读图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作业, 我熟悉了学科中大部分的构造, 对构造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明了的认识.本次实验综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相对以前的实验,工作量增加啦,但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本次要求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图幅中包含大量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主要村落等。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图中东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地层。A-B剖面上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断层,褶皱均在其中。其剖面大致走向为SE123°,岩层年代从K2-D2,包含地质图上几乎所有年代岩层。由于没有等高线,需要根据其中已知的标高大致判定地形的起伏,从而画出各岩层的产状,进而分析各段的构造情况。因为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足够了解的构造,比如飞来峰和构造窗等,所以分析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一、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中三叠统(T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的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渚岭、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旁、五里河西北部、渚岭和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王家庄连线上、王庄及雨峰奇峰和渚岭之间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
中二叠统(P3)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孤峰与金山镇之间雨峰奇峰东南部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上二叠统(P3)灰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东南部及桑园与孤峰连线上,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中三叠统(T2)泥灰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安村断层上,出露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
二、白垩纪构造层
主要出露了下白垩统(K2)及上白垩统(K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下白垩统(K1)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上白垩统(K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处及渚岭东北部,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第三章构造
一、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
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
二、褶皱
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简述
金山镇地区的总体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f1 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河北村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45°,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斜,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为110°。
f2 孤峰— 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
由孤峰陵庄两处向斜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南东翼倾角4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略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60°。f3 五里河—诸岭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渚岭五里河处,为短轴倒转背斜,两处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8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35°。
f4 奇峰—雨峰—王庄背斜、向斜褶皱组
分布于雨峰奇峰、王庄处,核部均为C1,翼部为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为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75°,但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侵蚀的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倾向北西。
三、断层
断裂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根据断层与岩层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和顺层断层。
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F1)
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
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2、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
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3、奇峰—雨峰逆冲断层(F2)
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
成叠瓦式。
4、河北村正断层系(F3-F7)
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5、走滑断层系(F8-F11)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
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四、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褶皱是指由于构造形变所形成的任何地质面的弯曲,不仅岩层面可褶皱,而且断层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面均可弯曲成褶皱,其中低角度逆冲断层的褶皱最为常见但在构造研究中,往往只注意岩层的褶皱却忽略断层的褶皱因此,常把一条或一组经受剥蚀作用被褶皱的断误认为二条或两组断层,影响了对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作用的正确认识。该地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发育,而且低角度断层受构造变形很容易和地层一起褶皱,形成断层褶皱。
断层褶皱是断层上盘和下盘岩层侧向水平缩短的结果,这种侧向挤压造成岩层的缩短褶皱是纵弯褶皱作用的产物。它要求其下有一不协调界面作为岩层滑动面,以便实行其上部岩层及断层缩短的进程。这一滑动可以是滑脱构造或低角度逆冲断层,因此,断层褶皱与岩层的侧向缩短及其与下部滑脱构造、低角度逆冲断层的滑动就有成因联系。
1、上部断层平行于下部大型逆冲断层的情况下形成的断层褶皱
当顺层断层平行于下部具有陡坡的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坪时,由于主要逆冲断层的上盘沿断面滑动,其上的岩层和顺层断层向前滑动必受陡倾断坡阻挡而发生缩短,形成了背斜形、向斜形相间的断层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坡较缓时,其上盘的断层和岩层能够沿断坡攀爬到另一高程的断坪。这一过程可导致断层褶皱的产生,形成背斜形断层。
2、上部断层与下部主要逆冲断层斜交的条件下产生的断层褶皱
逆冲断层形成后,由于后续逆冲作用的进行,上盘不断向前推进,在前锋或陡倾断坡处受阻时,便造成与逆冲断层斜交斜切地层的次级叠瓦状断层发生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上盘沿滑脱断层或主要逆冲断层滑动时,在前锋受阻先形成岩层褶皱,随后在褶皱倒转翼或陡翼产生延伸逆断层或破裂逆断层。
3、逆冲断层近侧发生的断层褶皱
由于上盘的逆推作用,逆冲断层在倾角变陡的下盘遭受推挤,导致先成断层发生褶皱。其特点是上陡下缓为犁式断层,各犁式逆冲断层向下延伸,倾角变平处势必汇拢成大型低角度逆冲断层。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
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
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
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
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第五章总结
通过一周的《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我学会了地质图的分析,了解不同倾斜程度的底层、褶皱的够造、断层的够造并且能对各种构造进行分析其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岩浆侵入活动地区的分析方法、从地质图中描绘出地质纲要图、地质剖面图、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的地质发展史的方法并且能大概分析出其应力方式与方向等。对《地质构造学》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加以巩固与深化。
本次实习让我学会了又很多东西要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更好的掌握。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实际的地质图分析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这次实习让我我知道地质工作是一项谨慎细心的工作,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三篇:金山镇地质报告完整版
目录
前言………………………………………………………...2 第一章 地层……………………………………………….3 第二章 构造分析………………………………………….3 第三章 岩浆岩…………………………………………….4 第四章 地质构造演化史………………………………….5 第五章 结语……………………………………………….6 附件:
1、金山镇地区剖面图
2、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前言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物质组成、结构及其演化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地质学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领域广阔,是关于地球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层圈的相互作用 和其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不同,以及生产要求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地质学又分为许多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学科。综合地质学课程主要包含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主要阐述了岩石圈中三大岩类的性质特征、分类及形成环境等,而构造地质学主要从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岩石圈中沥的作用下变形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由于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而且没有等高线,这就加大了此次综合作业的难度,我们只能先找出河流和峡谷,对照各个标高点高度,粗略地确定剖面图对应的高度,因而此剖面图要求我们从海平面以下1000米开始,这样才能使剖面图更完整些。从地质图的图例上我们可以了解图区初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和接触关系,然后浏览一下地质图,概略地认识图区新老地层的分布和延展情况,了解其地貌特征,并结合比例尺分析地形对地层露头分布形态和出露宽度的影响。结合地层新老关系和地层产状,分辨不背斜和向斜、断层,进而分析其特征。
为了配合绘制金山镇地区剖面图,我们编制了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对图进行了符号标志,对其构造层、不整合、岩体及岩脉进行了明显标出。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4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
第一章 地层
从河流的分布和流向判断,金山镇地区西高东低,河流两岸多是山峰。地质图上出现地层的地质年代从D2至K2,中间缺失T1和侏罗纪J的一整套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白垩统K1、K2和中泥盆统D2为砂岩,分别分布西北角和北部略偏东以及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上泥盆统D3为页岩,集中分布于河北村正断层系一带;C1至T3均为灰岩广泛分布于金山镇地区。东北角陵庄出现岩浆岩,即斑岩和花岗岩。最老的地层D2出现在东南角河北村地区,最新的岩层则出现在西北角(K1、K2)和北部略偏东(K2)两处,为水平岩层,这两处水平岩层和下面的倾斜岩层形成角度不整合。从地质界限的行迹以及地层产状可以看出T2与P2形成平行不整合。
第二章 岩浆岩
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第三章 构造分析
一、褶皱构造:
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
2、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
4、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5、李家背斜与向斜组: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西—南东,北西翼倾角60度,南东翼倾角45度,轴面略向北西倾,转折端成圆弧状。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二、断裂构造
1、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3、李家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30度,延伸约1.1万米。上盘为李家背斜与向斜组,下盘为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
4、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五里河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第四章 地质构造演化史
构造层是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的地层序列,金山镇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2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其中D2—T2构造层由于T2与P2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系统,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即D2-P构造层与T2构造层。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地质构造演化如下:
1、D2—P2构造层包括D2的白垩砂岩和大部分页岩和灰岩,D2的白垩砂岩应该是海洋或是湖泊相沉积,但由于金山镇处在中国地区,因而是中国陆相沉积的湖泊相,D3—P2的页岩和灰岩是滨海沉积岩,由此可推知这一构造层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可知这段时间地壳有轻微的抬升,幅度很小故而沉积过程稳定。
2、T2与P2之间缺失地层T1形成平行不整合,推知T1时段内岩层没有继续接受沉积,地壳开始垄升,但还没有形成褶皱和断裂,只是一次大的造陆运动。
3、在T2-T3时段内岩层继续接受沉积,仍形成灰岩,说明此过程也是在浅海沉积环境中。
4、在T3-K1过程中,缺失J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并有岩浆侵入,即花岗岩和斑岩。
5、K1-K2之间又开始接受沉积,但沉积的范围不大,形成的砂岩是陆相沉积高地,滨海沉积环境。但在图北部略偏东的位置只沉积了K2而没有沉积K1,说明沉积时发生了海浸。
第五章 结语
综合地质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认真听讲使我得到了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的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实习课上五花八门的岩石、作图课上的各种断层、褶皱让我无从下手,感慨地质学之博大精深!
经过一学期的系统学习,当我拿到金山镇地质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这个地区的地层环境状况,那种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正所谓苦尽甘来啊!
说实话,我真的很喜欢我的地质学老师陈曦,他刚刚博士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也许缺乏教学经验,但也正是他的那种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努力讲好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精神,以及竭尽所能地运用比喻、类比等方法使枯燥的地学知识变得有趣而浅显的教学方法,使我感到地质学不仅是一个地质人必须掌握的学科,更是一门妙趣横生的大乐园!
如我前言所述的一样,此次综合地质作业的难点是小比例尺,图上没有标等高线,这和平时的练习不大一样,必须根据河流等因素来判断地势的高低。这无疑给绘图过程带来了不便,而且由于比例小,地势也难以精确的绘制出来.只能表示大致的趋势。
总之,通过本次综合地质作业,使我充分地认识到了地质学的美,领略了构造地质学的魅力,而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在这次作业中得到加强和巩固,也提高我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首先感谢亲爱的陈老师一学期的辛勤劳动,接着感谢借我彩笔的杨涛同学,也感谢我宿舍的哥们(他们是土木的,比我们早结课)提供的宝贵建议!
参考文献: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曾佐勋等,2008.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王根厚,张长厚,曹秀华,2010,构造地质学实习讲义,地质出版社
第四篇:金山镇地质报告格式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金山镇地区地质报告
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2011.12.12—2011.12.2
3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任务下达日期:年月日 设计开始日期:年月日 中期检查日期:2011年12 月19 日 设计完成日期:2011年12月 23 日
一、设计题目金山镇地区地质报告
二、设计的主要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地形地质图、一幅地质剖面图,并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写出尽可能详实的说明文字。
四、设计目标:通过《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设计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指导教师: 院(系)主管领导:
年月
目 录
前 言 …………………………………………………………………1 1 地层…………………………………………………………………1 2 构造分析……………………………………………………………1 3 岩浆岩………………………………………………………………1 4 地质构造演化史……………………………………………………1 结语……………………………………………………………………1 附件:
1、金山镇地质图
2、金山镇地区A-B剖面图
3、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具体格式:
前言(四号,宋体,加粗)
正文小四,宋体地层(四号,宋体,加粗)
正文小四,宋体构造分析(四号,宋体,加粗)
全文(不包括目录及任务书,采用单倍行距)
第五篇:金山镇实习报告 免费[定稿]
第一章引言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综合读图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作业, 我熟悉了学科中大部分的构造, 对构造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明了的认识.本次实验综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相对以前的实验,工作量增加啦,但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本次要求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图幅中包含大量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主要村落等。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图中东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地层。A-B剖面上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断层,褶皱均在其中。其剖面大致走向为SE123°,岩层年代从K2-D2,包含地质图上几乎所有年代岩层。由于没有等高线,需要根据其中已知的标高大致判定地形的起伏,从而画出各岩层的产状,进而分析各段的构造情况。因为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足够了解的构造,比如飞来峰和构造窗等,所以分析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
第二章地质图分析
第一部分:地层方面
该区域出露的地层主要从泥盆纪-白垩纪,缺少上,下三叠统和侏罗统的全部地层,西北面下二叠地层与下白垩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东北部上白垩纪岩层与其下方岩层均为角度不整合关系,东北部上二叠和中三叠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有泥盆纪地层,石炭纪地层,二叠纪地层,三叠纪地层和白垩纪地层与少许第四纪地层等。
泥盆纪地层: 主要为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上泥盆纪页岩,泥岩。主要出露在河北村附近。D2与D3为整合关系。
石炭纪地层:石炭纪地层广布于整个金山镇区,从西北到东南均有出露,而且其组成的构造均为SW-NE走向,主要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上石炭统灰岩、泥岩。C1,C2,C3中均无地层缺失,为整合关系。二叠纪地层:出露的有下二叠统砂岩和上二叠统灰岩、泥岩。P1主要出露在左边断层的周围和飞来峰、构造窗的周围,其接触关系均不明显,只是在孤峰和桑园上部附近有接触关系,可能当时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三叠纪地层:由于构造运动,三叠纪地层中仅存中三叠纪泥灰岩、灰岩,东北方三叠纪地层呗岩浆岩切断,且发生了断裂形成断层,在孤峰,和另外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上有出露,其余在中部断层处出露,与P2形成角度不整合关系。白垩纪地层:该地层主要分布于西北区和东北区,其中西北区地层有斑岩侵入,与中三叠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关系。
第二部分:构造方面
该地区主要构造为褶皱和断层,且其走向大多为SW-NE,在西北和东北处分布有两处主要不整合接触。
褶皱分析:
从西北-东南方向看,主要有五条褶皱带。
1.王庄左下角斜歪水平褶皱:走向NE30度,左翼北西45度,翼间角65°,右翼北东NW70度,枢纽水平,走向为北东—南西,核部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翼部为C2—P1时代的地层,在该地区表现为一盆地,实际为一背斜,其褶皱西北部部分被K1岩层和斑岩侵入岩所掩盖,新的淹没高地沉积了新的沉积物,属超覆现象。
2.奇峰—雨峰斜歪水平褶皱:走向与王庄褶皱一致,但是轴面倾伏角不一致,大致为北西40度左右,且形成的地质面貌也不一样,为一山地,东南部由于逆冲推覆作用而形成一断层,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两翼主要C2-P3地层,西北翼NW50°,东南翼NW25°,翼间角25°,东南边的p1地层主要是推覆体,所以在C3之上。
3.渚岭—五里河斜歪水平褶皱:走向NE300,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两翼为C2-C3地层,五里河附近由于桑园-五里河一带逆冲推覆作用东南翼发生倒转,西北翼为NW40-45O,东南翼NW20°,翼间角20-25°。
4.陵庄-桑园不对称N型褶皱:该处由于逆冲推覆作用使P2岩层向西南推,形成一T2和P2岩层组成的N型不对称皱褶,左侧为直立褶皱,右侧右翼产状不明。
5.金山镇-河北村直立褶皱:此处为线性背斜,两翼均为40°,轴面直立,走向西南-东北,翼间角80°,核部地层为中泥盆纪砂岩,砾岩,两翼为D3-C3地层。
断层分析:
从西北向东南看。有两条主要断层,在地质纲要图上有所体现,它们自东北-西南贯穿全图,分别为奇峰-雨峰逆冲断层和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前者17km,后者稍长些。根据图判断形成时间为T3之后,K1之前。奇峰-和雨峰逆冲断层,走向NE-NW,断层面倾向NW,倾角20-30°。上盘为组成奇峰-雨峰,为组成奇峰-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构成一个不完整的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掩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距约800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基本上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和奇峰-雨峰逆冲断层基本相同。
金山镇-河北村一带正断层系形成时间大致和褶皱形成时间一致,即T3-K1之间,根据正断层及其断层面的倾向关系,可以看出五条断层自东北-西南依次形成地垒-地堑-地垒的构造形态。
特殊构造飞来峰,构造窗:三特殊构造形成于同时期,但由于分别位于断层的两侧,所表现的形式不一样。东南侧两飞来峰,外来岩体P2由于侵蚀切割,被大片剥蚀,残留在大片的T2之中。西北侧为构造窗,原地岩块T2被侵蚀切割,出现在大片P2地层之中。
第三章:岩浆岩
本地区主要有两处岩浆岩,分别为西部的斑岩侵入体和东北部的花岗岩体及斑岩侵入体,可以推测东北部的花岗岩体形成时间大约为中三叠-下白垩,其斑
岩的侵入时间为下白垩之后,即花岗岩体形成之后。西北部斑岩侵入体自K2向K1侵入,走向约为SE120o;东北部有大量花岗岩侵入体,随后又被斑岩侵入体所切断。两种侵入体均与围岩形成角度不整合关系。
第四章:构造发展史
D2-E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泥盆-白垩纪地壳只是简单的抬升与下降,在上三叠-侏罗纪发生了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岩层受到应力的作用,形成了现在的面貌。地质图中的角度不整合和岩浆岩对发展史有很好的指示。根据沉积相可判断当时的沉积环境,进而推断当时的地壳运动状态。
泥盆纪:根据砂岩、砾岩判断,中泥盆时期该地处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根据沉积的页岩、泥岩,上泥盆地壳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为滨—浅海沉积。
石炭纪:上泥盆后地壳开始抬升,下石炭统时,抬升到地表,随后该地区地壳下降,沉积形成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中石炭统粉砂岩、页岩和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沉积环境依次为河流沉积、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下二叠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上二叠时持续上升,分别发生滨—浅海沉积和浅海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砂岩和上二叠统灰岩、页岩。
三叠纪:下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被风化剥蚀而缺失了上三叠世地层;根据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可判断地壳下降,为浅海沉积。
上三叠纪-侏罗纪:这个时期是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的时期,图中有几处地层缺失。上三叠时期,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上三叠到上侏罗时期,发生了巨大的构造运动,形成许多断层和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西部和东南部有大量斑岩,花岗岩侵入。
白垩纪:下白垩时,该地地壳下降,在出露的位置形成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为河相沉积;接着地壳下降,接受湖相沉积,在上白垩沉积形成大面积的粉砂岩、页岩。
第四纪:地壳上升,接受河相沉积,形成老第三系砂岩、砾岩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