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9:0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第一篇: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目录

引言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发展)简史 结束语

附录——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与剖面图

引言

本次金山镇地址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关于地形地貌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次实习报告涉及地史及各类地质构造的综合作业,通过画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地区A-B地质剖面图,在其基础上分析其构造运动及地史时间,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

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100000,金山镇地质图北东-南西走势渐低,包含了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的岩层,包含了一个构造层及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为K1-K2的沉积盖层,亚构造层为T2—T3和D2-P2的地层主要山峰有诸岭、奇峰和雨峰等,最高峰为诸岭,海拔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东北角有花岗岩岩浆侵入体,后期有斑岩岩脉侵入体。花岗岩、斑岩与其围岩都成不整合接触关系。东南角发育河流,并向北面与北西面发育支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一、地层

该地区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叠(P1)、上二叠(P2)、中三叠(T2)、上三叠(T3)、下白垩(K1)和上白垩(K2)的岩层,在下白垩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侏罗统地层,中三叠统与上二叠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存在两个不整合面:K1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T2与P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泥盆纪(D):地层为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分布于东南角正断层处的直立背斜的核部与翼部。中泥盆统砂岩为背斜核部,上泥盆统页岩为翼部,倾角为45°,两翼夹角为90°。

石炭纪(C):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下石炭统灰岩,在图中各处背斜两翼、核部出露。

二叠纪(P):地层为下二叠统灰岩与上二叠统灰岩,在北西角向斜处核部、河流主流北西面向斜翼部、图中中部构造窗与飞来峰处出露。

三叠纪(T):地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与上三叠统灰岩,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在河流西北面向斜核部与翼部出露。与二叠纪地层以平行不整合关系接触

侏罗纪(J):在地质构造历史时期中地壳抬升接受风化剥蚀作用使得地层缺失。

白垩纪(K):地层为下白垩统砂岩与上白垩统砂岩,在图中北西角与北东角出露,走向北东,倾角8°,与三叠纪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金山镇地区存在一个构造层与两个构造亚层,为K1-K2沉积盖层 构造层和褶皱基地构造层,褶皱基地构造层可进一步分为中三叠统—上三叠统亚构造层和中泥盆统—上二叠统亚构造层。

金山镇地区主要为褶皱断层构造地形,发育褶皱与断层,主要褶皱(f1~f11):背斜、向斜,在凌庄飞来峰向斜组(f6—f7)还发育次级褶皱;主要断层(F1—F4):逆冲断层、正断层,在奇峰—雨峰逆冲断层带(F2)发育两组走滑断层(F5、F6)褶皱轴线走向与逆冲断层带及正断层带走向基本一致,走向都为北东。多条同性质逆冲断层带构成叠瓦式逆冲断层系;在图中的南东角发育正断层带,由于其各正断层走向一致,组合形成地堑与地垒构造;图中在逆冲断层F2雨峰和奇峰处发育左行F1 f1 f2

F5 f3 f4

f5 F6

F2

f7 f8

f9

F3

f6

F a

F8

f10

F c

F b

F4

F7

F e

F d

f11(F6)和右行(F5)走滑断层,但是不能判定其是否为同期断层;同样在金山镇附近也发育相同的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

(一)褶皱

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度,轴面竖直,枢纽水平,两翼夹角约90°,为直立背斜褶皱。又该褶皱被正断层段切断,通过图上观察,其在垂直空间上发生错动,该断层运动发生于褶皱之后。

2.凌庄—飞来峰向斜褶皱组:由在飞来峰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南东翼倾角40°—45°,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南西侧呈现短轴褶皱形态。由于逆冲断层的作用将该处另一同走向发育的次级褶皱部分埋于地下,其核部为T2,北西翼为P2、P1、C3,倾角为75°,这两组褶皱可构成M型褶皱系。

3.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地层组成,北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倒转褶皱可以反映出当时此处应力挤压大导致褶皱向一边偏弯。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倒转岩层损失,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金山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斜向斜的组合,背斜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二)断层

1、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断层依次编号为Fa,Fb,Fc,Fd,Fe,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Fa,Fb走向相同,倾向相反,两断层之间共同下盘上升,形成地垒,Fd,Fe同理;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该组正断层发育在此处背斜之后。

2、陵庄—诸岭逆冲断层:位于飞来峰与构造窗之间。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上盘为构造窗和诸岭处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飞来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与图中其北西方向的两条同时代形成的同性质的逆冲断层带构成叠瓦式逆冲断层系。

3、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西侧与奇峰东侧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但是这两处走滑断层形成时期是否相同不能确定。

(三)飞来峰与构造窗

构造窗:位于北西方向两条支流的汇合处,海拔800米左右,在地质构造时期逆冲断层F3抬升接受剥蚀作用出露了逆冲断层F3下盘的P2与T2地层,形成构造窗。

飞来峰:位于构造窗南东面海拔1200米处,由P2和T2两部分地层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逆冲断层F3在地质构造时期中抬升被剥蚀后残留上盘地层,形成飞来峰。

(四)岩浆岩

通过对全图的仔细分之后发现本区内主要有个侵入岩体分别是花岗岩体和斑岩岩体。其在地图上的出露买面积各部相同下面就详细介绍之。

花岗岩侵入岩体:

在本区图的东北部位分布着花岗岩倾入体。其出露在外表的形状为一个桃子型,其面积估算为10平方千米(在图内)。次块侵入岩体为花岗岩与周围多个岩层呈不整合接触,其左面和中二叠纪岩层相接处,下方依次接触为上二叠纪,中三叠纪上三叠统灰岩。过我们判断其形成时间在上三叠之后。其走向是45度,倾斜角大约为40度。并且有图上可以看出在左面部分被一个断层切割,所以在断层下面仍然有花岗岩体同时在花岗岩中部有一个斑岩请入体,为竖直岩层,产状为南北正向所以其侵入时间比花岗岩体晚。但其构造强度比较大,所以能够穿过花岗岩体为侵入完全。通过结合斑岩侵入体,可判断花岗岩形成时期大约为侏罗纪之末。斑岩侵入体:

另一块斑岩侵入体在地图的东北角处,该侵入体为狭长竖直侵入体,通过图中与花岗岩不整合关系可判断其为后期侵入体,有足够的强度能侵入到花岗岩体中并一直延伸到中三叠纪,下二叠纪。形成时间可初步判断为在侏罗纪之后—下白垩纪以前。

构造演化(发展)简史

在地质历史时期内,金山镇地区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以致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现象。

1、泥盆纪时期,该区主要接受沉积作用:自早泥盆世开始地壳开始下降,接受海洋沉积,形成页岩

2、在石炭纪到二叠纪地壳稳定,继续沉积了大量的灰岩地层。

3、早二叠世以后,地壳开始抬升,发生大面积构造运动形成褶皱到了早三叠世沉积物露出地表,接受风化和剥蚀。使得早三叠世地层缺失。

4、中三叠世开始再次下降,再次接受沉积作用。

5、晚三叠世以后,地壳再次抬升至水面,并发生大规模构造断层运动,在地表该地区再次接受风化和剥蚀作用,使得侏罗纪地层缺失。

6、白垩纪地壳下降至水面以下再次接受沉积作用

结束语

在这次综合读图实习中,我对地质作业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填图技能、地质基本理论知识在平面图上的表现方式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但是这次图仍然有别于前几次的地质剖面实习,在地质纲要图上表示出各个构造地形基本还可以,就旨在向斜、背斜尖端指向在作业过程中遇到一些小困难,在填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其他问题,但很多都是由于不细心、不熟悉而引起。虽然之前地质剖面图已经画过,但是在这次画剖面图中仍然遇到困难,碰到一些比较三维空间化的构造地形就比较需要斟酌一下,进程不快,尤其在逆冲断层附近。

其次是在完成报告中,第一次写这样的报告,条理什么的感觉就蛮混乱,自己想的懂是一回事,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因此在写报告中经常纠结于怎么表述的恰当一点,当然最后来看还是很混乱,在梳理其地质历史过程中,断层、褶皱这些我本身就容易把它忽略,纠结在一起后更加乱糟糟,而且从这个图中我觉得断层褶皱的形成年代不易判断,只能大致得出断层应该在三叠后形成,而褶皱形成年代更早。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应更注意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对于断层这部分内容也还要再多看书熟记一些理论知识,当然还有写报告的问题也要注意,注意语言表达直观简介,或者可以多用一些图来参考说明。

附录: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和地址剖面图

第二篇:金山镇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 10011031

姓名: 曾伟鹏

指导老师: 余心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年6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1

第三章构造……………………………………………………2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4

第五章结束语…………………………………………………4

附图I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综合读图是使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次训练.因此,这种类型作业是重要的。对培养我们读图、作图及提高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作业, 我熟悉了学科中大部分的构造, 对构造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明了的认识.本次实验综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相对以前的实验,工作量增加啦,但对于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效果。本次要求分析金山镇地区地质图,比例尺1::100000,面积达200多平方千米。图幅中包含大量信息,包括岩层年代,岩性,主要构造,主要村落等。其中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均有较好发育,构造方面,断层和褶皱出露明显。图中东北角和西面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且存在两处角度不整合,缺少J地层。A-B剖面上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大,断层,褶皱均在其中。其剖面大致走向为SE123°,岩层年代从K2-D2,包含地质图上几乎所有年代岩层。由于没有等高线,需要根据其中已知的标高大致判定地形的起伏,从而画出各岩层的产状,进而分析各段的构造情况。因为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足够了解的构造,比如飞来峰和构造窗等,所以分析难度比较大。但是,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容易得解释图中出现的一系列构造现象。对我们的分析能力有较好的提升。

第二章地层及构造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一、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中三叠统(T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的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渚岭、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旁、五里河西北部、渚岭和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王家庄连线上、王庄及雨峰奇峰和渚岭之间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

中二叠统(P3)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孤峰与金山镇之间雨峰奇峰东南部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上二叠统(P3)灰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东南部及桑园与孤峰连线上,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中三叠统(T2)泥灰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安村断层上,出露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

二、白垩纪构造层

主要出露了下白垩统(K2)及上白垩统(K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下白垩统(K1)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上白垩统(K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处及渚岭东北部,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第三章构造

一、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

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

二、褶皱

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简述

金山镇地区的总体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f1 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河北村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45°,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斜,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为110°。

f2 孤峰— 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

由孤峰陵庄两处向斜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南东翼倾角4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略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60°。f3 五里河—诸岭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渚岭五里河处,为短轴倒转背斜,两处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8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35°。

f4 奇峰—雨峰—王庄背斜、向斜褶皱组

分布于雨峰奇峰、王庄处,核部均为C1,翼部为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为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75°,但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侵蚀的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倾向北西。

三、断层

断裂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根据断层与岩层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和顺层断层。

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F1)

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

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2、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

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3、奇峰—雨峰逆冲断层(F2)

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

成叠瓦式。

4、河北村正断层系(F3-F7)

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5、走滑断层系(F8-F11)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

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四、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褶皱是指由于构造形变所形成的任何地质面的弯曲,不仅岩层面可褶皱,而且断层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面均可弯曲成褶皱,其中低角度逆冲断层的褶皱最为常见但在构造研究中,往往只注意岩层的褶皱却忽略断层的褶皱因此,常把一条或一组经受剥蚀作用被褶皱的断误认为二条或两组断层,影响了对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作用的正确认识。该地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发育,而且低角度断层受构造变形很容易和地层一起褶皱,形成断层褶皱。

断层褶皱是断层上盘和下盘岩层侧向水平缩短的结果,这种侧向挤压造成岩层的缩短褶皱是纵弯褶皱作用的产物。它要求其下有一不协调界面作为岩层滑动面,以便实行其上部岩层及断层缩短的进程。这一滑动可以是滑脱构造或低角度逆冲断层,因此,断层褶皱与岩层的侧向缩短及其与下部滑脱构造、低角度逆冲断层的滑动就有成因联系。

1、上部断层平行于下部大型逆冲断层的情况下形成的断层褶皱

当顺层断层平行于下部具有陡坡的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坪时,由于主要逆冲断层的上盘沿断面滑动,其上的岩层和顺层断层向前滑动必受陡倾断坡阻挡而发生缩短,形成了背斜形、向斜形相间的断层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坡较缓时,其上盘的断层和岩层能够沿断坡攀爬到另一高程的断坪。这一过程可导致断层褶皱的产生,形成背斜形断层。

2、上部断层与下部主要逆冲断层斜交的条件下产生的断层褶皱

逆冲断层形成后,由于后续逆冲作用的进行,上盘不断向前推进,在前锋或陡倾断坡处受阻时,便造成与逆冲断层斜交斜切地层的次级叠瓦状断层发生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上盘沿滑脱断层或主要逆冲断层滑动时,在前锋受阻先形成岩层褶皱,随后在褶皱倒转翼或陡翼产生延伸逆断层或破裂逆断层。

3、逆冲断层近侧发生的断层褶皱

由于上盘的逆推作用,逆冲断层在倾角变陡的下盘遭受推挤,导致先成断层发生褶皱。其特点是上陡下缓为犁式断层,各犁式逆冲断层向下延伸,倾角变平处势必汇拢成大型低角度逆冲断层。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

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

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

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

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第五章总结

通过一周的《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我学会了地质图的分析,了解不同倾斜程度的底层、褶皱的够造、断层的够造并且能对各种构造进行分析其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岩浆侵入活动地区的分析方法、从地质图中描绘出地质纲要图、地质剖面图、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的地质发展史的方法并且能大概分析出其应力方式与方向等。对《地质构造学》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加以巩固与深化。

本次实习让我学会了又很多东西要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更好的掌握。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实际的地质图分析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这次实习让我我知道地质工作是一项谨慎细心的工作,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三篇:实习九 构造地质综合实习

实习九 构造地质综合实习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会阅读和分析褶皱及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

2、学会分析构造发展史。

3、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

4、通过综合读图和分析,进一步提高读图、制图和编写地质文字报告的能力,巩固所学的构造地质学相关知识。

二、读图分析

1、地层分析

分析地层的展布特征和排列;分析并确定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序和构造发育阶段(主要依据角度不整合及其他依据);构造层:是指一定构造单元内一定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的一套地层(或地质建造)的组合及其组成的构造,其中常包含一定的岩浆岩组合。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限定,它在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他的构造层。构造层在时间上代表一定构造旋回和构造幕,空间上代表该构造幕影响的范围。

2、褶皱分析

分析单个褶皱形态特征(核部和翼部的地层分布情况、褶皱的延伸方向、褶皱的类型及形态特征);褶皱的平面和剖面上的形态、组合特点、叠加关系、展布规律;褶皱的形成时代;褶皱的描述

3、断层分析

单条断层分布和特征(断层类型、延伸方向、断层产状、断层切割和错断的地层);断层的组合特征(平面上和剖面上的组合特征);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分析

一定地区的岩浆岩体及其组合,是在一定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既受区域构造控制,又受局部构造控制,而岩体又对周围构造有所影响。应分析岩体的形成时代、与其他地层的接触关系、与褶皱和断层的空间分布关系。

5、综合分析

断层与褶皱在空间分布上的关系(纵向逆冲断层、横向正断层、斜向平移断层等);断层与褶皱在成因上的关系;断层与褶皱在形成时代上的关系(切割关系);读图区范围内构造发展史分析

三、编制构造图件

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础编制的,以不同的线条、符号和色调,表示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一种图件。

构造纲要图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下:

(1)构造层:将作为划分主要构造层的依据—角度不整合画在图上。构造层以地层时代代号表示。构造层没有统一规定的色谱,当通常要求,时代越老,颜色越深,时代越新,颜色越浅。(2)断层:各类型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且注明断层的名称和编号。对于区域大的构造图,不同时期的断层,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符号表示。通常情况下,断层用红色粗线表示。(3)褶皱:褶皱用轴迹表示,轴迹线的宽窄反映核部或褶皱宽度变化,倾伏褶皱用枢纽产状表示。(4)岩体:要求绘出岩体的界线和内部岩相界面,注明岩体代号和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5)标示出代表性的地层产状、断层产状、以及节理、面理、线理产状。(6)按照图的相关要求,完成图名、比例、图例、责任表等相关要素。(7)编制典型构造剖面图1~2条,要能够反映全区构造特点。

四、编写地质报告

文字和图表是反映某一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的两种主要方式。通过认真读图、分析并制作相关构造图件,写出一篇分析结果报告,要求必须使文字报告和相应的地质图、剖面图、构造纲要图所反映的内容和特征一致。

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引言

主要简述分析图件的目的、要求,以及所读图件的区域基本概况。比如:该图位于什么地理位置、什么构造位置、分析研究该图有何意义?整个区域的地层、构造、岩体、矿产等方面的总体特征。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等等。

2、地层特征

主要简述研究区(或图区)地层的分布特征、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特征。

3、构造

首先阐述区内总体的构造发育特征(总体褶皱轴向、断裂延伸方向,褶皱总体展布形态,断层总体展布特征等);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或层次,对研究区内构造发育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一般采用下列方法描述:(1)划分构造单元或构造层,详细阐述每个构造层的总体特征;(2)分构造单元或构造层进行详细描述。先单个褶皱或断层的类型、形态和发育特征,再描述同一构造单元或构造层内多个断层与褶皱之间的组合类型与特征。(3)多个构造单元与构造层之间的组合与分布,继承与改造关系。

4、岩体

岩体名称、与围岩之间的关系(侵入或沉积接触)、平面形态与规模、产出构造方位、岩体内部岩石岩相特征、岩体的形成时代等。

5、构造发展简史

根据构造层可划分出全区的构造演化阶段和构造幕次。将研究区内构造时间按照时间顺序,由老到新列成一个序列。

按照构造发育时间顺序,分别简述各个阶段的构造活动特点,如构造性质、构造变形特征、构造作用方式、构造强度、产生的相关构造以及岩体侵入和分布等。

此外,在地质报告中的相应位置,应该附有相应的构造层划分简表、构造特征相关图件(比如,褶皱和断层发育特征、组合类型等图件)、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构造特征分析图、反映个人观点的模式图、立体图等。

分析金山镇地质图,并完成一篇读图报告

要求:作一个剖面图、构造纲要图、用于说明各种构造现象的特征图件若干(自定)、分析构造发育演化简史,最终完成一篇读图报告(不少于1000字)

第四篇: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引言……………………………………………………1

第二章地层……………………………………………………1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2

第四章地质构造………………………………………………2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4

第六章结束语…………………………………………………5 参考文献

附图I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96.83平方公里。

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雨峰、奇峰、孤峰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北西高南东低。

图区人口分散,且人口密度小,村镇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较平坦的地区。

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质图,图IX-1综合作业用图。本报告主要由引言、地层、岩浆岩及变质岩、地质构造、地质发展史、结束语和参考文献等组成,于2011年6月完成。工作主要包括报告的编写、构造纲要图的绘制及A-B剖面图的绘制。

第二章地层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

一、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的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渚岭、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

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旁、五里河西北部、渚岭和雨峰奇峰等地,出露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

下二叠统(P1)页岩、泥岩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王家庄连线上、王庄及雨峰奇峰和渚岭之间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

中二叠统(P3)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孤峰与金山镇之间雨峰奇峰东南部等地,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上二叠统(P3)灰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东南部及桑园与孤峰连线上,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二、中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三叠统(T2)、下白垩统(K2)及上白垩统(K2)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三叠统(T2)泥灰岩主要分布于图区桑园——安村断层上,出露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

下白垩统(K1)砂岩、砾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上白垩统(K2)粉砂岩、页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处及渚岭东北部,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

三、新生界

主要出露了古进系(E)地层。砾岩、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伏牛山东北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

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和斑岩。前者主要位于东北一带,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表现为岩株,与围岩成侵入或断层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下盘褶皱形成以后,逆冲断层形成之前;后者以细长的岩脉形式发育,见于雨峰西部、陵庄附近,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或断层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K2以后。

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变质现象。

第四章地质构造

一、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

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

二、褶皱

褶皱总体组成及特点简述

金山镇地区的总体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f1 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河北村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45°,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斜,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为110°。

f2 孤峰— 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

由孤峰陵庄两处向斜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2组成,两翼走向北

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南东翼倾角4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略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60°。

f3 五里河—诸岭背斜褶皱组

分布于渚岭五里河处,为短轴倒转背斜,两处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80°。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向北西倾斜,两翼夹角约为35°。

f4 奇峰—雨峰—王庄背斜、向斜褶皱组

分布于雨峰奇峰、王庄处,核部均为C1,翼部为C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为45°,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倾角为75°,但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侵蚀的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倾向北西。

三、断层

断裂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根据断层与岩层关系可分为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和顺层断层。

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F1)

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2、五里河构造窗、安村与孤峰飞来峰

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

3、奇峰—雨峰逆冲断层(F2)

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4、河北村正断层系(F3-F7)

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

成地堑。

5、走滑断层系(F8-F11)

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

四、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

褶皱是指由于构造形变所形成的任何地质面的弯曲,不仅岩层面可褶皱,而且断层面不整合面劈理面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面均可弯曲成褶皱,其中低角度逆冲断层的褶皱最为常见但在构造研究中,往往只注意岩层的褶皱却忽略断层的褶皱因此,常把一条或一组经受剥蚀作用被褶皱的断误认为二条或两组断层,影响了对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作用的正确认识。该地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发育,而且低角度断层受构造变形很容易和地层一起褶皱,形成断层褶皱。

断层褶皱是断层上盘和下盘岩层侧向水平缩短的结果,这种侧向挤压造成岩层的缩短褶皱是纵弯褶皱作用的产物。它要求其下有一不协调界面作为岩层滑动面,以便实行其上部岩层及断层缩短的进程。这一滑动可以是滑脱构造或低角度逆冲断层,因此,断层褶皱与岩层的侧向缩短及其与下部滑脱构造、低角度逆冲断层的滑动就有成因联系。

1、上部断层平行于下部大型逆冲断层的情况下形成的断层褶皱

当顺层断层平行于下部具有陡坡的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坪时,由于主要逆冲断层的上盘沿断面滑动,其上的岩层和顺层断层向前滑动必受陡倾断坡阻挡而发生缩短,形成了背斜形、向斜形相间的断层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主要逆冲断层的断坡较缓时,其上盘的断层和岩层能够沿断坡攀爬到另一高程的断坪。这一过程可导致断层褶皱的产生,形成背斜形断层。

2、上部断层与下部主要逆冲断层斜交的条件下产生的断层褶皱

逆冲断层形成后,由于后续逆冲作用的进行,上盘不断向前推进,在前锋或陡倾断坡处受阻时,便造成与逆冲断层斜交斜切地层的次级叠瓦状断层发生褶皱。另一种情况是上盘沿滑脱断层或主要逆冲断层滑动时,在前锋受阻先形成岩层褶皱,随后在褶皱倒转翼或陡翼产生延伸逆断层或破裂逆断层。

3、逆冲断层近侧发生的断层褶皱

由于上盘的逆推作用,逆冲断层在倾角变陡的下盘遭受推挤,导致先成断层发生褶皱。其特点是上陡下缓为犁式断层,各犁式逆冲断层向下延伸,倾角变平处势必汇拢成大型低角度逆冲断层。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构造运动相当复杂。它在中泥纪开始沉积砂岩、砾岩,经过两次海进和两次还退,一直稳定地沉积进行到上二叠纪。伴随沉积厚度的增加,岩层

之间的粘性差异累加作用显著,重力分布更加趋于不均匀,二叠纪时该地区出现明显的褶皱。

随着褶皱的不断发育,岩层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应力越来越大,在上二叠纪可能就行成了该地区中部的倒转地层,并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包括两处大的逆断层和东南部一系列平移断层。断层的发生缓解了岩层之间的紧张气氛,但也改变了原来的沉积环境,致使后来的三叠纪沉积岩层不能够和老岩层很好的整合。在下三叠纪和上三叠纪,该地区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该地区缺少下三叠和上三叠岩层。但是这种情况持续并不久。

由于三叠纪沉积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风化剥蚀,和褶皱进一步发育,使地表的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因为如此,白垩纪的沉积岩更加不能够和老岩层整合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垩系地层和其它老地层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垩纪该地区地壳基本稳定下来,后期的沉积岩层都能够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地壳深处的地幔热流不堪日益沉积的重荷,它向地壳岩层侵入。下白垩纪,在该地区东北部出现花岗岩侵入体,在上白垩纪后期,该地区西部和东北部都出现了斑岩侵入体,并且东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岗岩侵入体中。

岩层在沉积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风化剥蚀。如中部的逆冲超覆剥蚀留下的飞来峰和彻底剥蚀的构造窗,东南部的河流主干道在水的不断冲刷下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岩层的不断沉积和自然地持续风化,再加上岩浆的缓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构造神奇的金山镇。

第六章结束语

此次综合地质作业的难点是小比例尺,图上没有标等高线,这和平时的练习不大一样,必须根据河流等因素来判断地势的高低。这无疑给绘图过程带来了不便,而且由于比例小,地势也难以精确的绘制出来只能表示大致的趋势。

我觉得要学好地质学,首先应该端正态度,很多同学由于没有认清其重要性,结果降低了学习效率。其次,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必须花时间巩固所学的知识。只要做好了这两点我觉得应该离成功不远了。

这一学期,使我感触颇多,收获颇丰。老师细致的讲解和耐心的教诲,是我从前没有见过的。很荣幸和老师您学习了这门课。

第五篇:实习十构造地质综合作业

实习十 构造地质综合作业

一、预习内容

1.实习指导书上相关内容;

2.地质图的基本组成及其特点。

二、实习要求

初步学会分析地质图件,在对比较复杂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绘制1幅地质剖面图,编写图区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说明书。

三、实习内容

1.综合读图

读图的一般步骤:(1)初步认识地质图及其全貌,如图名、图幅号、比例尺、图例和责任表;(2)分析认识地形总的特点及其与地层和构造的关系;(3)分析认识地质构造总的特点,包括地层展布及其相互关系、主导构造方向、构造层及其特点和展布。在对全区总的地质构造特点有了初步概念之后,应分别按构造层、构造单元、构造方位、构造类型进行地质构造细部的分析和描述。

在读图过程中要注意五个方面:

(1)地层方面:分析地层和地层组合的展布与排列特点,划分构造层;

(2)褶皱方面:首先要着眼于全区最发育的最有代表性的褶皱,或从各单个褶皱概括总体褶皱,或从大褶皱入手依次分析次级褶皱。查明褶皱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形态特点、组合特点、叠加关系的展布规律,进而分析与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

(3)断层方面:一个地区的断层,尤其大断裂是控制着一个地区构造的格架。所以第一要分析全区性大断裂及其对全区构造的控制性,例如一些划分构造单元或构造层的大断裂;第二,可按断层的规模、方向、发性质及其与褶皱的关系进行分组;第三,断层与褶皱不论是在空间展布上或成因上都有密切关系,因而在分析断层时,要结合褶皱等其它有关构造。

(4)岩浆岩体方面:应注意分析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岩体的分布组合规律、发展演化史及其与褶皱、断层等构造的空间分布关系。

(5)构造发展史:一个地区的构造是按阶段性旋回性演化的,具体表现在一个个构造层的相互叠加上。在划分构造阶段时,首先应确定哪些阶段和运动是主导的奠基性的,哪些是次要的调整性的;第二,从各种构造的形态、方向和强烈程度以及相互关系上,分析各期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第三,根据地层方面的岩性、厚度资料、结合区域构造,适当分析并恢复各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壳升降运动的变化。

2.绘制图切剖面

该图切剖面上应反映了比较复杂的地质内容。

3.分析地质图并编写读图报告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编写读图报告。

4.作业

分析《松岭峪地质图》,或《景陵峪地质图》,或《库尔什地质图》(3幅图中任选一幅),作一幅图切剖面,并编写读图报告。

下载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汽车构造实习报告

    汽车构造实习报告1 摘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堂上,老师总能给我们呈现并教授丰富多彩的理论知识,经过我们......

    构造周口店实习报告

    6月10日上午7点,能源资勘一二班两个班级的同学集中在地大水房前,开始了本次的构造地质学野外实习活动。本次实习的地点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漫水河村,共计有4个实习点。 实习......

    汽车底盘构造实习报告

    汽车发动机构造拆装实习报告为期1周的发动机构造拆装实习结束了。经历了这段时间的拆装,我和我的组员对于整个发动机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次的发动机实习是在学期的末尾,也就是......

    汽车底盘构造实习报告

    大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别的交通工具能与之媲美。所以作为一名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学院的学生,我想是可以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从进入大学的那天起,我就盼望着能亲手拆装汽......

    汽车构造实习报告

    汽车拆装实习报告 2008-11-25 18:36:03 阅读717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 (一)拆装实习目的 ⒈ 巩固和加强汽车构造和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

    汽车底盘构造实习报告

    汽车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数量最多、最普及、活动最广泛、运输量最大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别的交通工具能与之媲美。所以作为一名工程技术......

    汽车构造实习报告

    汽车构造实习报告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08届汽车学院动力机械学生,自5.9至5.27进行汽车构造实习。实习内容分为校内发动机的拆装,以及到实习根据地无锡的参观。 自入学以来,我们......

    天府地区构造地质学实习报告(长版)

    天府地区构造地质学实习报告 一、前言 1、天府实习区概况 本次实习区域一重庆市北碚区,代家沟,天府镇为主。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