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重要性排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重要性排序
作者:孙继红 武建龙 徐玉莲 王宏起
来源:《科技与管理》2013年第04期
摘要:有效税收优惠政策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有力保证。为此,从现行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体系框架出发,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需要,基于392份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需求调查问卷,通过回归分析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重要性进行排序,并提出针对性的税收政策改进建议。
第二篇:完善税收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完善税收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关键在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那么,税收作为影响企业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构建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企业自主创新与税收激励
创新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他在其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创新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结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和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在阐述创新概念的同时,涉及到了范围广泛的如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放在了国家战略的位置上,并赋予了自主创新的三重涵义 :
第一是原始性创新。就是要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第二是集成创新。即选择具有极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产品,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
第三是“二次创新”。就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再前进,在创新。
带有公共产品属性的技术创新,由于其发明的昂贵造价和复制的廉价性,导致出市场的严重失衡,发明者很难从其发明中得到回报,而其他人却能很容易得到别人的劳动成果,表现出的外部性、风险性、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使得企业创新举步维艰,这就为政府介入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税收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表现在政府对某个技术领域、某个产业和区域的支持,会导致社会资源和注意力转向该活动领域,促进和引导该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提高技术人员的创新热情。更重要的一点是税收优惠政策使得企业在自主创新的研究和开发、中试、产品化和商品化的各个环节中,创新成本和投资风险大大减小,有利于企业对创新的投入,增加创新的收益。
二、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企业R&D经费支出及R&D强度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达2112.5亿元,比2006年增长29.6%。从R&D强度来看,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81%,略高于去年的0.77%,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对自主创新给予了很大关注,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增加(图1)。
图1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变化情况
注: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部网站,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分析(2008年23期)
在企业科技人员方面,队伍在不断扩大,素质也显著提升。2007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达到220.2万人,比2006年增长了16.3%,增长率比2006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占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3%。与此同时,企业中科学家工程师的数量也有较明显的增加,2007年已达140.1万人,比上年增长19.2%,增幅比去年高出5.2个百分点,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63.6%,标志着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水平的提高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但是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表现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小,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以2006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例(见表1)。
表12006年中国和主要工业化国家
2008)
同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的3/4为外国人所拥有,本国居民仅拥有1/4。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此外,中国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内地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围,名列第95位,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
三、现阶段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企业技术创新。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科技政策,初步形成了以所得税为主,具有一定创新体系特征科技税收政策体系。例如1994年财税发1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1996年财工字41号文《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和2003年财税发244号文《关于扩大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适
用范围的通知》。这些政策措施都给当时企业进行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也为后来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起到了引导和借鉴的作用。
2006年2月7日,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营造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发布了若干配套政策并同当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一)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第28条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是指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研究开发费用、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科技人员不低于规定比例1。
(二)鼓励研究开发投入的政策。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2。
(三)鼓励技术设备更新改造及技术引进的税收政策。对于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关键设备、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缩短折旧年限。用于研发的设备仪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允许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四)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税收政策。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强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实力,我国对高新技术产品实行增值税零税率的政策,具体规定为:“对列入科技部、外经贸部《中国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目录》的产品,凡出口退税率未达到征税率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核准,产品出口后,可按征税率的现行出口管理规定办理退税”。(财税字[1999]273号)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按法定17%的税率征收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五)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和服务取得的收入,经有关部门认定,可免征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
《配套政策》还在工资扣除标准、资助与公益捐赠的处理、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免征四税和中部六省老工业基地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准予抵扣标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税收政策旨在鼓励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我国现行的鼓励企业创新、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虽然也表现出类型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形式多样等特点,并在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国外税收政策在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制约了税收政策效应的发挥,12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
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动力的形成上,缺乏形成足够能量的激励机制。如:
(一)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形成健全的政策体系。
企业自主创新涉及到技术项目引进、研究、开发、推广、应用、转化和转让的各个环节,要真正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顾虑和难题,就要解决企业的研发推广的各个环节的问题,而目前的优惠扶持政策基本只着眼于单一环节,很难在完整循环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扶持机制。税收扶持政策更多地体现为对研发产品生产或研发成果取得收益阶段的优惠,而对研发、推广、转化过程的优惠较少;尤其是能够减少和弥补企业研发失败造成损失的扶持政策、利益保护和补偿政策更少,忽视了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动力激励不足。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太窄。
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且所涉及的行业也很有限,对软件、集成电路、互联网站和医药行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的,其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其他高科技行业则没有此项优惠。与国外相比,显然在力度和强度上都显得薄弱和无力,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选择上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信心。
(三)对高科技人员收入的税收扶持不够。
目前国内从事科技研发的高科技人才相对较少,每万名劳动力中研究人员只有16人。企业进行科研一般只能通过引入科技人才,但是现行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给予真正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等问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另外,我国内资企业还有计税工资限额扣除.特别是内资高新技术企业工资支出较大,由此一方面加重了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科技人才引进,还一定程度的造成了人才流向海外。
此外,高科技创新成长中运用风险投资、孵化器等融资工具方面也没有得到税收政策的支持,现行增值税政策使高科技产品比一般产品税负高,而风险资本投资于高科技企业所得的股息红利或分回利润却要双重征税,投资于高科技风险大,优惠政策少,无法有效引导广大投资者参与投资。
四、比较国外现有的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创新型国家在制定税收政策的时候,都会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自主创新给于很多方面的照顾。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减免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等方式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研发投入税收抵免。
研发投入的一定比例直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减或一定期限内免征所得税。法国税法规定,凡是研发经费投资比上一年增加的企业,均可申请按增加额的50%抵免所得税税金,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新办企业免征公司所得税10年(而我国只有2年的免税期,且仅限国税);美国税法规定,企业当年科研开支超过前3年科研开发支出平均值的,其增加部分给予25%的税收抵免。我国规定:对盈利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10%以上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扣除外,年终经过税务机关批准,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二)研发试验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政策。
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准许企业提取较多的折旧,以后逐年降低。这样,尽管企业总的税负不变,但相对于“直线法”折旧,企业税负前轻后重,享有递延纳税的优势。美国税法规定,对于试验研究用机械设备,大幅度地缩短历来的折旧年限,折旧期限定为3年,产业用机械设备的折旧年限定为5年;韩国对试验研究专用设施可按设施成本的50%提取特别折旧费。
(三)投资税收抵免优惠政策。
企业在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设备时,准许其在税前扣除设备价款一定比例的金额,以减轻其税负。这种税收优惠类似于政府对私人投资的补助(也称为投资津贴),从而激励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技术创新。比如,英国税法规定,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资本性支出可以100%从税前的营业收入中扣除,而对购买知识产权和技术秘诀的投资,则按递减余额的25%从税前扣除;新加坡对于为投资高新技术项目而扩充和改善作业方式的公司,在10年内按不低于10%的优惠税率课征所得税。
(四)对于技术培训和科技人才的鼓励措施。
各发达国家为促进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对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如美国允许企业每年为职工支付高达5250美元的教育补助金,并可在税前扣除列支;符合条件的教育贷款60个月的利息费用可税前扣除;对从事本专业的科研人员用于科研经费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等。法国则允许个人技术转让所得视同长期资本所得,按16%的低税率征税。下表显示的是中国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研究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力及与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中国每万名劳动力中R&D活动人力和研究人员比例相对较小。(见表二)
(2007)
(五)采用消费型增值税。
在实行增值税的发达国家,为鼓励企业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一般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拉美及中欧国家实行的也大多是收入型的增值税,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才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国际上通用的消费型增值税。发达国家之所以选择消费性增值税是为了给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企业以优惠,从而刺激企业采用新技术。同时,对用于科学研究的产品以及用于交流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书报刊物、大学教材、学术杂志等的增值税采用零税率。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为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许多国家对科技人员获得的科技奖励、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实施税收优惠。比如,日本对于个人向国外技术输出的所得、转让工业产权、专利等收入的7%、提供咨询服务收入的12%,可计入亏损,从而降低了个人税负。
五、积极研究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
(一)积极推进增值税转型的改革。
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在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国际上通用的消费型增值税。这些税收政策都旨在鼓励试点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分按比例抵扣,逐步到位。譬如,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抵扣70%,第三年全额抵扣。在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全额抵扣的基础上,下一步再实现在进到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款的抵扣。
(二)完善税收优惠方式,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要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所得税的优惠方式,增加加速折旧、投资抵免、技术开发基金等税基式优惠方式的运用。对从事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企业给予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不分企业所在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性质。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对于使用先进设备的企业以及为研究开发活动购置的设备或建筑物,加速折旧。
(三)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
完善对科技研究开发人员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范围,扩大技术成果奖励的免税范围。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奖励科技人员应予免税。较大幅度调高高新技术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有条件的实行据实扣除政策,促进企业吸纳更多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四)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对高新技术的吸纳与应用比较主动。要通过税收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向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和提供担保、再担保的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可免征营业税,并适当降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五)实行鼓励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
对风险投资行业的税收优惠可比照高新技术企业适用税收优惠政策来执行。风险投资企业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投资额一定比例的应视同于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政策。风险投资企业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其分得的税后利润再投资于本企业或创办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时,可实行投资退税政策。
第三篇: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交流材料
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交流材料
内容提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基本判断,从理论和实证等多角度论证税收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而在对我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现行税收政策进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对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提出有见地的多项建议。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税收政策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每万元gdp产出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①另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必须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产学研的沟通程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环境、技术市场健全程度、国家的科技状况、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等因素均会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二、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判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历了两次创新浪潮:第一次创新浪潮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特征是“封闭状态下的自立创新”,创新主体是国家;第二次创新浪潮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征是“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再创新”,创新主体从国家逐渐转移到企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加入wto后,借助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现在我国企业迎来了以“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第三次创新浪潮。②
(一)我国企业已经具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和动力
1.我国企业已经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全面提升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③
20*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分布情况数据表明,20*年我国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已达6566个,占全部企业的%.其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大型企业1239个,占全部大型企业的%.①20*年我国已拥有省市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2878家,其中国家认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332家。33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共支出科技活动经费亿元,其中r&d支出亿元,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的比重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② 截至20*年底,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213项;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2*07项,其中发明专利1*19项。在20*年共主持和参与了250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比20*年增长%,平均每家企业参与了项标准的制定。③
2.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坚持自主创新,就无法适应当代经济竞争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挑战,这成为我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强大动力。目前,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已达3200万,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达1*万;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并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潜力巨大,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④
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向自主创新的高层次发展。
20*年8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显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开发能力在不断增强,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类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总数的%,其中,企业独立完成的项目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占%.同时,2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带动整个制造业的高增长,启动和实施了一批以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电动汽车、中药现代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了一大批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推广与应用工程,例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20*年,中国企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递交的专利权申请猛增到1782件,比一年前增长了38%,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始不断增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向自主创新的高层次发展。
(二)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
1.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有资料统计,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的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绝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以XX年发明专利申请数为例(见表1),中国为25292件,占世界总数的比重仅为%;韩国为73378件,占世界总数的%;日本则为388879件,占世界总数的%.不论是发明专利的绝对数量还是其占世界总数的相对比重,中国的发明专利情况都不如这几个工业化国家。还应看到,中国的发明专利中还有相当的“水分”。
*
资料来源:胡鞍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中国科技产业》20*年第9期。
同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的3/4为外国人所拥有,本国居民仅拥有1/4.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的生产厂商将赚取利润的很大部分给了核心技术提供者,自身的利润却很低。中国是dvd激光视盘机生产大国,但因不掌握核心技术,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视盘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20美元专利使用费。
*
2.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
20*年,中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额为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仅为亿元,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然而,韩国、日本企业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比例分别为1∶5和1∶8.这表明我国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十分薄弱,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3.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以汽车行业为例,近几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但90%是合资品牌,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对方手中。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未能生产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20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花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结果反而形成了依赖技术引进的被动局面,从而将利润的很大部分让给了国外厂商。美国通用在本国的单车净利润为145美元,而在中国可达到2300美元,美国通用在中国的汽车产量只占其全球总产量的3%,却获得了占其全球利润25%的回报。同样,20*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汽车产量,只占其全球产量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德国大众的许多零部件长期都在欧洲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卖给中国国内合资厂商,加价30%是常事。①
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内地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围,名列第95位,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制约因素分析
1.研发投入不足。
*
按照国际比较流行的观点,研发投入低于1%的企业,通常难以生存;低于3%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力。在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通常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相当于其市场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目前投入研发费用最高的如海尔集团等也只能达到8%~10%左右。在目前,中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加强。中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只占它营业额的%,在世界上是一个很低的水平,见图
1、表4.*
下列数据从另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的现状:在中科院688名院士中,没有1名来自企业;在中国工程院656名院士中,来自企业界的也寥寥无几,如XX年新增81名院士中只有4人来自企业,20*年新增58名院士中也只有6人来自企业。这表明,一方面,大量的科技人才都集中在“象牙塔”式的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并且由于工资与激励机制的扭曲,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放在评职称、发表论文、获奖等方面,而不是放在研究发明上;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人才奇缺,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研发机构。
尽管我国每年毕业的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在中央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高级科技人员密集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中央企业的状况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还有不少的科技人员从企业流向国外或非企业单位。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必然极大地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①
3.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快了各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尚未完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中,企业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在美国的全部研发经费中,企业占近70%,政府只占30%左右;全美上万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实验室,其中的100家大企业的研究工作量占整个工业界的绝大部分,雇佣的300多万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60%~70%。在日本,企业在技术引进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二次研发和推广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韩国,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大量的产业技术和高新技术均由企业完成,20*年企业研发投入在其国家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高达75%。②
我国技术创新人才和科研经费大都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企业得不到应有的人才、经费支持,尤其是得不到良好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社会认同,致使我国企业缺少研发队伍,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高校和研究院所一直扮演着中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技术创新的重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放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但高校和研究院所远离市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贡献不大。
4.企业的自主创新环境仍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技术创新政策法律的完整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亟待完善。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性不高;在技术创新系统,基础设施和政策法律环境建设滞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随着行业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面向产业提供共性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有所下降;在社会上尚未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税收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发挥积极的引导和补充作用。税收作为国家最强有力的政策工具之一,可以推动自主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税收政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企业多从自身盈利状况出发考虑如何参与r&d活动,而政府更侧重从社会整体考虑r&d活动水平和质量。尽管政府和企业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税收政策可以将政府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一)从企业的角度看研发活动
对于企业而言,研发活动具有下列特征:1.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创新活动与其他投资活动不同,创新投入的产出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在研发活动的早期,常常会失败,这就增加了创新活动和创新投资的风险性。2.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当一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完成后,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往往可以进行模仿,创新结果迅速在行业内扩散,缩减了研发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削弱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战略意义。3.创新活动的外部性。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对称性,企业收益往往小于社会收益,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二)从企业的角度看税收政策
由于创新活动的上述特征,企业自主研发的数量必然低于社会最优水平。那么政府是如何通过税收政策来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呢?理论界一般是利用“创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创新”生产函数是研究创新的投入(例如r&d支出或者人力资本支出)与有形产出,如专利或新产品的生命之间的关系(griliches,1984)。根据“创新”生产函数,我们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一国创新活动的水平。政府的税收政策是否有效,就是观察这两个指标前后是否发生变化。我们这里选用r&d投入作为衡量企业或其他微观主体创新活动的指标,利用比较静态分析m讨税收政策对于微观主体的激励作用,见图2.图2中横轴为某代表性厂商自主研发的r&d投入,纵轴为其他资本要素投入,包括外购高新技术产品。该代表性厂商在得到r&d税收优惠之前,等成本线为lm,等产量线为q1,点c为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得到税收优惠之后,厂商所面对的等成本线发生变化。因为税收优惠的存在使得自主研发的投入价格下降,等成本线为ln,均衡点也从c点变为d点。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的均衡点下,r&d投入从a点上升到b点,r&d支出增加。单个企业如此,在行业总体上也应当表现出企业r&d投入的增加。
(三)从政府的角度看税收政策
对政府而言,有关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首先是一部分税收收入的让渡。税收激励意味着对于企业r&d活动的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短期内这将减少政府的税收数额;其次税收激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措施。由于企业r&d活动存在正的外部性,导致市场上研发产品供给不足,表现为研发活动的市场失灵,而政府的税收政策正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工具;最后税收激励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率提高来推动,而这种生产率的提高关键取决于一国的研发水平。由于r&d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公平性、透明性与稳定性的特点,这无疑将刺激企业扩大研发投入规模,成为社会科技进步的真正主体。随着经济增长,gdp的扩大,税基也会随之扩大,长期而言政府的税收收入也会增加。
(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证检验①
1.企业r&d对于增值税的敏感度分析。
我们采用分布滞后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企业r&d活动对于增值税的敏感度,数据选取1995~20*年企业的r&d支出和我国增值税收入,利用eviews5软件得出回归结果:
*
结果表明我国企业r&d支出对于企业增值税变化较为敏感,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值税中长期效应为负,这意味着减轻企业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刺激企业r&d投入。
2.企业r&d对于所得税的敏感度分析。
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我们可得数据样本较小,无法直接利用回归方法分析企业r&d投入与所得税的关联,我们将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来分析企业r&d对于所得税变化的反应情况,数据选取1995~20*年的样本区间。由于XX年所得税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我们将采用分区间描述和增长率的方法分析企业r&d投入与所得税变化的关系,见图
3、图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
从以上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r&d支出与企业所得税的变化是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尽管在图形上并不显著。
四、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现行税收政策的基本评价
(一)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现行税收政策
中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现行的促进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随着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颁布实施,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税收方面更是采取了多角度、多方位的一系列优惠鼓励措施,逐步形成了一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从优惠范围看,涉及鼓励科技投入、科研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设备引进、科技产品出口等许多方面。从优惠的税种看,涉及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关税等,包括税收减免、税收返还、投资抵免、技术开发费抵扣所得额、加速折旧、所得税前扣除标准优惠等方式。主要有:
1.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1)自XX年1月1日起至XX年底,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但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具备条件的软件开发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3)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逐年增长,增长幅度在10%以上(含10%)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
(4)内资企业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其资助支出可以全额在当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5)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6)企业进口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
2.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1)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
(2)用于研发的设备仪器允许加速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允许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可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范围包括: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关键设备;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
(3)在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起免征企业所得税。
3.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和服务取得的收入,经有关部门认定,可免征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2)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
(二)现行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上述一系列促进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吸引全社会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现行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尚存在许多不足:
1.优惠政策总体目标和配合关系不明确。
(1)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缺乏科学、统一、系统设计,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优惠政策总体目标和配合关系不明确。在政策设计上,长期以来我国税收优惠侧重于产业链下游,对研发环节给予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现行税收政策对生产设备投入、技术引进给予的优惠幅度、限制条件、获取优惠的成本各方面都优于创新性研发,企业自行研发或生产设备享受不到同等的优惠条件。
(2)税收优惠范围偏小、带有较多地区性色彩。现行税收优惠局限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内企业、软件企业以及实行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项目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我国所有有科研开发项目的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中,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此现行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也只能是微不足道。
2.在税收优惠对象确定方面存在“三多三少”现象。
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成果转化期,鼓励的重点倾向于科技成果,对研究开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较小。导致“三多三少”现象:应用技术研究的优惠政策较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引进先进技术的优惠政策较多,吸收消化特别是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优惠政策较少;对企业、科研成果的税收优惠较多,对科技开发项目、科技开发(r&d)环节的优惠较少。
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税收政策优惠的力度。
(1)生产型增值税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税负重。由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对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进行扣除,实际上形成了对企业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双重征税,因此在客观上起到限制企业投资的效应。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创新性的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与此同时,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设备制造等重化工业)税负明显高于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客观上限制了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积极性。
(2)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公平,影响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目前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重于外资企业。权威调查显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负担相差约10个百分点。综合考虑税收各种优惠后,内资企业实际所得税税负约为24%左右,而外资企业实际所得税税负仅为14%左右。这在发展的特定阶段虽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如果任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长期存在,将导致内资企业无力投资技术创新,而逐渐丧失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对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也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如生产型外资企业自开始获利起,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购买国产设备投资,还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但对新办内资高科技企业,自投产之日起,2年内减免企业所得税。事实上,很多高科技企业很难真正享受到这一优惠,因为高科技项目从研究开发到批量生产,再到开辟市场,获取利润,其周期一般较长,大多要超过2年。
(3)对鼓励人力资本投资和激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较小。我国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对计税工资扣除标准有严格的规定。计税工资扣除标准的规定显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工资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必然较高。由于技术较先进的产业(如高技术产业),其所需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因而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相对于那些技术水平较差、劳动力平均工资也较低的产业而言,计税工资扣除标准的规定必然使其承担更高的所得税税负,不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国目前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对软件开发业的工资允许全额扣除,但由于范围较窄,作用有限。
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的优惠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主,缺乏必要的个人所得税优惠。个人投资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的个人所得(如股息、利息和个人分得的利润)没有所得税优惠措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法仅有对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及规定的政府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而对省级以下政府及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利于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而且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高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大的情况,没有实行税前扣除的优惠,致使居民对高层次的教育投入不足。对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征税,削弱和打击了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开发的积极性和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热情。
五、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政府及税收政策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一些认识和操作误区。要明确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客户是导向,市场是机制,政府是环境,院校是支撑。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形成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上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以下前置条件:
1.企业面对的应该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市场,企业才会有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要让企业感觉到,不创新,企业产品就没有市场,企业就难以生存。
2.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多为事前的一种激励手段。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则更注重对于企业研发行为事后收益的保障,为企业的r&d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减少企业研发的风险,降低研发的成本,从而在制度上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动。
3.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如果企业所面对的是不公平的 争环境,如在某些行业、领域存在高额垄断利润等情况,必然严重挫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效果会大大减弱。同时,在全社会应当营造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发明创造、知识致富光荣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特别法
为了解决现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的繁杂、零散、混乱等问题,应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做法,制定出台一个独立、集中的税收优惠特别法,在全国颁布实施。税收优惠特别法应当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有明确规定。制定税收优惠特别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税收优惠法律的权威性,消除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法律之间的重复和改变当前各地区自行出台多种低效率的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混乱局面,加大税收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宏观调控力度。
(三)矫正税收制度性扭曲,形成自主创新的制度性税收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应从提升能力和增强动力两个方面设计税收激励机制,既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改变目前由于税收制度性缺陷造成的税收激励不足,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性税收激励机制。
1.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1)加大对研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建立与分享利润和损失相对称的所得税制。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于税前提取研发风险准备金;允许企业将当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全部于税前扣除;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允许加速折旧;对企业新产品进入大规模投产阶段,允许提取准备金,或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融资,投资于创新活动,对其取得的投资收益,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对企业转让技术和研究成果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以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于生产。从税收政策角度建立起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补偿机制,消除科技创新活动在各个环节存在的潜在风险,削弱不确定性,增强其收益的确定性和保障性。
(2)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税收优惠力度。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鼓励个人发明创造、知识致富。对个人转让专利、发明和国际标准,以及以此投资入股取得的收益,可按一定比例、在一定期限内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参与重大、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的奖金、补贴,可视同一次性劳务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不是摊入每月工资按累进税率征收。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适当提高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标准,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在改革个人所得税和取消计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对高科技人员与创新项目挂钩的收入给予一定的优惠。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1)为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负担,解决自主创新投资重复征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尽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可先在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分按比例抵扣,逐步到位。比如,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抵扣70%,第三年全额抵扣。在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全额抵扣的基础上,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税款进行抵扣,最终实现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转变。
(2)尽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实行25%左右的中等偏低税率。对小企业应制定一个更低的税率,比如15%左右。统一税前扣除标准,规范税基。税基的确定应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充分体现对纳税人的劳动补偿、资本补偿、技术补偿和风险补偿。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对外资优惠的也应当让内资企业同等享受,并形成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格局。所得税优惠应主要体现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优惠对象应以对项目、产品和产业为主,而不是以企业和区域(如人为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区内、区外企业)为主;优惠形式应更多的采取延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尽量减少使用减免税额、降低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建立严格、统一、规范的资格认定标准和程序,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检查、追踪和反馈,严把税收优惠政策关,减少税收流失,确保政策意图实现。
(四)相关配套措施建议
1.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目前税制改革难以较快地推进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税制改革可能在短期内减少财政收入。实际上在中国目前经济处于高增长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应该是实施税制改革的比较理想的时期。为降低上述改革措施引起的减收因素影响,在目前宏观经济领域局部过热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2.加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投入支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在财政投入规模加大的基础上,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3.加大支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金融支持。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建立本国货物认定制度和购买外国产品审核制度。发挥国防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作用。
4.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对政府科技经费使用的管理,杜绝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和政绩工程型的科技项目,将财政科技经费向真正的自主创新活动聚集。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定期调整鼓励引进技术目录。限制盲目、重复引进。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5.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应当对列入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予以重点支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形成以我为主的技术标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缩短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
第四篇: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交流材料
内容提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出基本判断,从理论和实证等多角度论证税收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而在对我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现行税收政策进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对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提出有见地的多项建议。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税收政策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据统计,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十分之一;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我国每万元GDp产出用水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①另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草地退化、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生态系统失衡、城市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求必须通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企业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产学研的沟通程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环境、技术市场健全程度、国家的科技状况、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等因素均会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二、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判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历了两次创新浪潮:第一次创新浪潮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特征是“封闭状态下的自立创新”,创新主体是国家;第二次创新浪潮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征是“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引进再创新”,创新主体从国家逐渐转移到企业,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渐突出。加入WTO后,借助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现在我国企业迎来了以“开放状态下的自主创新”为特征的第三次创新浪潮。②
(一)我国企业已经具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条件和动力
1.我国企业已经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全面提升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③
20*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分布情况数据表明,20*年我国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企业已达6566个,占全部企业的23.7%.其中,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大型企业1239个,占全部大型企业的58.1%.①20*年我国已拥有省市以上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2878家,其中国家认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332家。33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共支出科技活动经费1138.14亿元,其中R&D支出689.82亿元,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的比重为60.61%.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9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41%.② 截至20*年底,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213项;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2*07项,其中发明专利1*19项。在20*年共主持和参与了250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比20*年增长38.53%,平均每家企业参与了7.58项标准的制定。③
2.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坚持自主创新,就无法适应当代经济竞争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挑战,这成为我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强大动力。目前,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已达3200万,具有研发能力的科技人才达1*万;研发投入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并有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对创新的需求潜力巨大,在这种需求的拉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形成市场导向的自主创新机制。④
3.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向自主创新的高层次发展。
20*年8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显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开发能力在不断增强,企业正在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类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总数的72.5%,其中,企业独立完成的项目占21.1%,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占51.4%.同时,2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带动整个制造业的高增长,启动和实施了一批以软件、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电动汽车、中药现代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了一大批将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推广与应用工程,例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20*年,中国企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递交的专利权申请猛增到1782件,比一年前增长了38%,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始不断增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向自主创新的高层次发展。
(二)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
1.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有资料统计,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国家中位居第28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的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绝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以2000年发明专利申请数为例(见表1),中国为25292件,占世界总数的比重仅为2.8%;韩国为73378件,占世界总数的8.1%;日本则为388879件,占世界总数的42.8%.不论是发明专利的绝对数量还是其占世界总数的相对比重,中国的发明专利情况都不如这几个工业化国家。还应看到,中国的发明专利中还有相当的“水分”。
*
资料来源:胡鞍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的若干看法》,《中国科技产业》20*年第9期。
同时,中国发明专利授权的3/4为外国人所拥有,本国居民仅拥有1/4.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缺失,使中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中国的生产厂商将赚取利润的很大部分给了核心技术提供者,自身的利润却很低。中国是DVD激光视盘机生产大国,但因不掌握核心技术,每出口一台价格40美元的DVD视盘机,就要向外国公司交纳20美元专利使用费。
*
2.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能力薄弱。
20*年,中国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额为56.7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仅为3.6亿元,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然而,韩国、日本企业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比例分别为1∶5和1∶8.这表明我国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十分薄弱,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3.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
目前,中国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以汽车行业为例,近几年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但90%是合资品牌,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对方手中。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未能生产出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20年来,中国汽车制造业花费大量资金引进技术,结果反而形成了依赖技术引进的被动局面,从而将利润的很大部分让给了国外厂商。美国通用在本国的单车净利润为145美元,而在中国可达到2300美元,美国通用在中国的汽车产量只占其全球总产量的3%,却获得了占其全球利润25%的回报。同样,20*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汽车产量,只占其全球产量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德国大众的许多零部件长期都在欧洲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卖给中国国内合资厂商,加价30%是常事。①
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中国内地只有海尔一家企业入围,名列第95位,这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制约因素分析
1.研发投入不足。
*
按照国际比较流行的观点,研发投入低于1%的企业,通常难以生存;低于3%的企业,就失去了竞争力。在创新能力较强的国家,通常企业投入研发的费用相当于其市场销售额的10%左右。而我国目前投入研发费用最高的如海尔集团等也只能达到8%~10%左右。在目前,中国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的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加强。中国的企业研发投入只占它营业额的0.78%,在世界上是一个很低的水平,见图
1、表4.*
下列数据从另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的现状:在中科院688名院士中,没有1名来自企业;在中国工程院656名院士中,来自企业界的也寥寥无几,如2001年新增81名院士中只有4人来自企业,20*年新增58名院士中也只有6人来自企业。这表明,一方面,大量的科技人才都集中在“象牙塔”式的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并且由于工资与激励机制的扭曲,科技人才把主要精力放在评职称、发表论文、获奖等方面,而不是放在研究发明上;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人才奇缺,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置研发机构。
尽管我国每年毕业的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在中央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只占总人数的2.1%,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高级科技人员密集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中央企业的状况尚且如此,其他企业的状况就可想而知。还有不少的科技人员从企业流向国外或非企业单位。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必然极大地削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①
3.企业尚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快了各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尚未完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中,企业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一百多年来,世界上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技术几乎全部源自企业。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在美国的全部研发经费中,企业占近70%,政府只占30%左右;全美上万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实验室,其中的100家大企业的研究工作量占整个工业界的绝大部分,雇佣的300多万科技人员,占全部科技人员的60%~70%。在日本,企业在技术引进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二次研发和推广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韩国,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大量的产业技术和高新技术均由企业完成,20*年企业研发投入在其国家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高达75%。②
我国技术创新人才和科研经费大都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企业得不到应有的人才、经费支持,尤其是得不到良好的技术创新的环境和社会认同,致使我国企业缺少研发队伍,难以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高校和研究院所一直扮演着中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技术创新的重点也就顺理成章地放在高校和研究院所,但高校和研究院所远离市场,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贡献不大。
4.企业的自主创新环境仍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律体系尚未形成,技术创新政策法律的完整性、有效性和一致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亟待完善。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相关性不高;在技术创新系统,基础设施和政策法律环境建设滞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随着行业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面向产业提供共性技术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有所下降;在社会上尚未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三、税收政策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发挥积极的引导和补充作用。税收作为国家最强有力的政策工具之一,可以推动自主创新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税收政策与自主创新的关系。企业多从自身盈利状况出发考虑如何参与R&D活动,而政府更侧重从社会整体考虑R&D活动水平和质量。尽管政府和企业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税收政策可以将政府和企业的利益统一起来,营造一个双赢的局面。
(一)从企业的角度看研发活动
对于企业而言,研发活动具有下列特征:1.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创新活动与其他投资活动不同,创新投入的产出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在研发活动的早期,常常会失败,这就增加了创新活动和创新投资的风险性。2.创新活动的溢出效应。当一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完成后,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往往可以进行模仿,创新结果迅速在行业内扩散,缩减了研发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削弱了企业创新活动的战略意义。3.创新活动的外部性。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企业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对称性,企业收益往往小于社会收益,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二)从企业的角度看税收政策
由于创新活动的上述特征,企业自主研发的数量必然低于社会最优水平。那么政府是如何通过税收政策来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呢?理论界一般是利用“创新”的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创新”生产函数是研究创新的投入(例如R&D支出或者人力资本支出)与有形产出,如专利或新产品的生命之间的关系(Griliches,1984)。根据“创新”生产函数,我们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来衡量一国创新活动的水平。政府的税收政策是否有效,就是观察这两个指标前后是否发生变化。我们这里选用R&D投入作为衡量企业或其他微观主体创新活动的指标,利用比较静态分析M讨税收政策对于微观主体的激励作用,见图2.图2中横轴为某代表性厂商自主研发的R&D投入,纵轴为其他资本要素投入,包括外购高新技术产品。该代表性厂商在得到R&D税收优惠之前,等成本线为LM,等产量线为Q1,点C为该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在得到税收优惠之后,厂商所面对的等成本线发生变化。因为税收优惠的存在使得自主研发的投入价格下降,等成本线为LN,均衡点也从C点变为D点。我们可以看到在新的均衡点下,R&D投入从A点上升到B点,R&D支出增加。单个企业如此,在行业总体上也应当表现出企业R&D投入的增加。
(三)从政府的角度看税收政策
对政府而言,有关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首先是一部分税收收入的让渡。税收激励意味着对于企业R&D活动的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短期内这将减少政府的税收数额;其次税收激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措施。由于企业R&D活动存在正的外部性,导致市场上研发产品供给不足,表现为研发活动的市场失灵,而政府的税收政策正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工具;最后税收激励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率提高来推动,而这种生产率的提高关键取决于一国的研发水平。由于R&D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公平性、透明性与稳定性的特点,这无疑将刺激企业扩大研发投入规模,成为社会科技进步的真正主体。随着经济增长,GDp的扩大,税基也会随之扩大,长期而言政府的税收收入也会增加。
(四)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证检验①
1.企业R&D对于增值税的敏感度分析。
我们采用分布滞后计量模型来分析我国企业R&D活动对于增值税的敏感度,数据选取1995~20*年企业的R&D支出和我国增值税收入,利用Eviews5软件得出回归结果:
*
结果表明我国企业R&D支出对于企业增值税变化较为敏感,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值税中长期效应为负,这意味着减轻企业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将刺激企业R&D投入。
2.企业R&D对于所得税的敏感度分析。
由于数据获得的局限性,我们可得数据样本较小,无法直接利用回归方法分析企业R&D投入与所得税的关联,我们将采用统计描述的方法来分析企业R&D对于所得税变化的反应情况,数据选取1995~20*年的样本区间。由于2001年所得税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我们将采用分区间描述和增长率的方法分析企业R&D投入与所得税变化的关系,见图
3、图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
从以上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R&D支出与企业所得税的变化是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尽管在图形上并不显著。
四、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现行税收政策的基本评价
(一)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现行税收政策
中国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主要体现在现行的促进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随着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颁布实施,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税收方面更是采取了多角度、多方位的一系列优惠鼓励措施,逐步形成了一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从优惠范围看,涉及鼓励科技投入、科研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设备引进、科技产品出口等许多方面。从优惠的税种看,涉及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关税等,包括税收减免、税收返还、投资抵免、技术开发费抵扣所得额、加速折旧、所得税前扣除标准优惠等方式。主要有:
1.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1)自2001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但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具备条件的软件开发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3)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逐年增长,增长幅度在10%以上(含10%)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
(4)内资企业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其资助支出可以全额在当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5)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6)企业进口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
2.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1)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
(2)用于研发的设备仪器允许加速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允许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可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范围包括: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关键设备;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
(3)在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起免征企业所得税。
3.鼓励科研成果转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和服务取得的收入,经有关部门认定,可免征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2)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
(二)现行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上述一系列促进科技体制改革、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吸引全社会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现行鼓励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尚存在许多不足:
1.优惠政策总体目标和配合关系不明确。
(1)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目标缺乏科学、统一、系统设计,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优惠政策总体目标和配合关系不明确。在政策设计上,长期以来我国税收优惠侧重于产业链下游,对研发环节给予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现行税收政策对生产设备投入、技术引进给予的优惠幅度、限制条件、获取优惠的成本各方面都优于创新性研发,企业自行研发或生产设备享受不到同等的优惠条件。
(2)税收优惠范围偏小、带有较多地区性色彩。现行税收优惠局限于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内企业、软件企业以及实行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项目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我国所有有科研开发项目的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中,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此现行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也只能是微不足道。
2.在税收优惠对象确定方面存在“三多三少”现象。
目前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成果转化期,鼓励的重点倾向于科技成果,对研究开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较小。导致“三多三少”现象:应用技术研究的优惠政策较多,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少;引进先进技术的优惠政策较多,吸收消化特别是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方面优惠政策较少;对企业、科研成果的税收优惠较多,对科技开发项目、科技开发(R&D)环节的优惠较少。
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虽然也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不足,同时也造成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最终产品生产能力强大,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实际上是针对结果的优惠,而对创新的过程并不给予优惠。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税收政策优惠的力度。
(1)生产型增值税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税负重。由于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对固定资产中所含的增值税进行扣除,实际上形成了对企业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双重征税,因此在客观上起到限制企业投资的效应。对企业的技术进步、创新性的投资产生抑制作用。与此同时,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医药制造、设备制造等重化工业)税负明显高于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客观上限制了企业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的积极性。
(2)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不公平,影响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目前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重于外资企业。权威调查显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负担相差约10个百分点。综合考虑税收各种优惠后,内资企业实际所得税税负约为24%左右,而外资企业实际所得税税负仅为14%左右。这在发展的特定阶段虽然有其积极作用,但如果任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长期存在,将导致内资企业无力投资技术创新,而逐渐丧失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对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也存在着不平等现象,如生产型外资企业自开始获利起,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购买国产设备投资,还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但对新办内资高科技企业,自投产之日起,2年内减免企业所得税。事实上,很多高科技企业很难真正享受到这一优惠,因为高科技项目从研究开发到批量生产,再到开辟市场,获取利润,其周期一般较长,大多要超过2年。
(3)对鼓励人力资本投资和激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税收政策支持力度较小。我国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对计税工资扣除标准有严格的规定。计税工资扣除标准的规定显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工资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必然较高。由于技术较先进的产业(如高技术产业),其所需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因而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较高,相对于那些技术水平较差、劳动力平均工资也较低的产业而言,计税工资扣除标准的规定必然使其承担更高的所得税税负,不利于这些产业的发展,虽然我国目前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对软件开发业的工资允许全额扣除,但由于范围较窄,作用有限。
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的优惠以企业所得税优惠为主,缺乏必要的个人所得税优惠。个人投资高新技术企业获取的个人所得(如股息、利息和个人分得的利润)没有所得税优惠措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法仅有对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及规定的政府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而对省级以下政府及企业颁发的重大成就奖、科技进步奖征收个人所得税,不利于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而且个人所得税没有考虑高科技人才教育投资成本大的情况,没有实行税前扣除的优惠,致使居民对高层次的教育投入不足。对高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征税,削弱和打击了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开发的积极性和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热情。
五、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正确认识政府及税收政策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一些认识和操作误区。要明确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企业是主体,客户是导向,市场是机制,政府是环境,院校是支撑。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形成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环境上可以而且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作用的发挥需要具备以下前置条件:
1.企业面对的应该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面临优胜劣汰的竞争市场,企业才会有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要让企业感觉到,不创新,企业产品就没有市场,企业就难以生存。
2.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多为事前的一种激励手段。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则更注重对于企业研发行为事后收益的保障,为企业的R&D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减少企业研发的风险,降低研发的成本,从而在制度上激励企业的创新活动。
3.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和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如果企业所面对的是不公平的 争环境,如在某些行业、领域存在高额垄断利润等情况,必然严重挫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效果会大大减弱。同时,在全社会应当营造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发明创造、知识致富光荣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借鉴国际经验,制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特别法
为了解决现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的繁杂、零散、混乱等问题,应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做法,制定出台一个独立、集中的税收优惠特别法,在全国颁布实施。税收优惠特别法应当对国家和地方税收优惠权限、范围和产业支持重点有明确规定。制定税收优惠特别法的目的,在于提高税收优惠法律的权威性,消除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法律之间的重复和改变当前各地区自行出台多种低效率的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混乱局面,加大税收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宏观调控力度。
(三)矫正税收制度性扭曲,形成自主创新的制度性税收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应从提升能力和增强动力两个方面设计税收激励机制,既要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改变目前由于税收制度性缺陷造成的税收激励不足,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性税收激励机制。
1.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1)加大对研发前期、中期的税收优惠力度,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效。建立与分享利润和损失相对称的所得税制。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于税前提取研发风险准备金;允许企业将当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全部于税前扣除;对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允许加速折旧;对企业新产品进入大规模投产阶段,允许提取准备金,或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融资,投资于创新活动,对其取得的投资收益,给予一定的减免优惠;对企业转让技术和研究成果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以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于生产。从税收政策角度建立起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补偿机制,消除科技创新活动在各个环节存在的潜在风险,削弱不确定性,增强其收益的确定性和保障性。
(2)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税收优惠力度。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鼓励个人发明创造、知识致富。对个人转让专利、发明和国际标准,以及以此投资入股取得的收益,可按一定比例、在一定期限内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参与重大、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的奖金、补贴,可视同一次性劳务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而不是摊入每月工资按累进税率征收。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适当提高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标准,鼓励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在改革个人所得税和取消计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对高科技人员与创新项目挂钩的收入给予一定的优惠。
2.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激励政策。
(1)为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负担,解决自主创新投资重复征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尽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可先在高新技术产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分按比例抵扣,逐步到位。比如,第一年抵扣50%,第二年抵扣70%,第三年全额抵扣。在实现新增机器设备所含税款全额抵扣的基础上,对包括厂房、建筑物等不动产在内的全部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税款进行抵扣,最终实现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到消费型的转变。
(2)尽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实行25%左右的中等偏低税率。对小企业应制定一个更低的税率,比如15%左右。统一税前扣除标准,规范税基。税基的确定应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充分体现对纳税人的劳动补偿、资本补偿、技术补偿和风险补偿。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凡是对外资优惠的也应当让内资企业同等享受,并形成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新格局。所得税优惠应主要体现对自主创新的扶持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优惠对象应以对项目、产品和产业为主,而不是以企业和区域(如人为划分高新技术产业区内、区外企业)为主;优惠形式应更多的采取延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尽量减少使用减免税额、降低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建立严格、统一、规范的资格认定标准和程序,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检查、追踪和反馈,严把税收优惠政策关,减少税收流失,确保政策意图实现。
(四)相关配套措施建议
1.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目前税制改革难以较快地推进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税制改革可能在短期内减少财政收入。实际上在中国目前经济处于高增长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应该是实施税制改革的比较理想的时期。为降低上述改革措施引起的减收因素影响,在目前宏观经济领域局部过热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恢复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2.加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投入支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在财政投入规模加大的基础上,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3.加大支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金融支持。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和订购制度。建立本国货物认定制度和购买外国产品审核制度。发挥国防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作用。
4.进一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对政府科技经费使用的管理,杜绝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和政绩工程型的科技项目,将财政科技经费向真正的自主创新活动聚集。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定期调整鼓励引进技术目录。限制盲目、重复引进。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5.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应当对列入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予以重点支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形成以我为主的技术标准。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缩短发明专利审查周期。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
第五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
分析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分析2007-02-02 21:55:1
5【关键字】企业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
【摘要】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国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有关条款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技术进步是指生产、生活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越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越高创造的社会财富就越多。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的改善也关系着国家
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大力实施己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规模比较庞大的生产技术体系。但自世纪年代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增强步伐日益加快由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面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重要我国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己达到%“十五”时期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力争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左右。科学技术进步己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主要的标志。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主要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技术革新和公共机构质量这三项标准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芬兰、美国仍分列第一和第二位中国则排
在第位。①
我国为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从多个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于××年月由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会同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研究制定并颁发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政策分析了我国目前产业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指出了我国产业技术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阐明了我国在“十五”时期及以后的年中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加速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
政策的颁发使之成为一个指导工业、农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政策纲要和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的指导性文件。同年月为适应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和规则的要求财政部会同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科学技术部联合下文将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归口管理的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及重大装备系统的科技三项费用更名为“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并颁发了《产业技术研究与开
发资金管理办法》。办法规定由政府部门制定研发项目的规划和指南资金按项目进行管理采取申报和招标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项目承担单位。资助对象由国有企事业单位扩大为在我国境内注册的、各种经济成份的法人。资助项目涉及到产业发展中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重要科技成果的转化。办法还规范了产业技术研发资金的开支范围明确了研发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完善了研发资金使用的考核与监督措施。
在上个世纪的年代为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颁发了《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年号。办法鼓励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性质的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统称技术中心明确了成立技术中心的宗旨和原则、应具备的条件
和申办程序。技术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展有市场前景的高技术研究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开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和商品的中间试验对引进的国内、外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参予制定和执行企业集团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积极进行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办法还给予了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审定的技术中心若干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如对技术中心进口用于开发新技术、国内不能生产供应的仪器、仪表、化学试剂和技术资料按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对中试产品定期减免所得税对技术中心的科技设施建设投资按零税率计征投资方向调节税。××年原国家经贸委又修订了《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对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评价先后撤销了个评价不合格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目前经国家及省市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达家其中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家。××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经费支出亿
元、科技人员万人、申请专利项分别占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和%。企业技术中心正在逐步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②
国家在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对科技进步的资金投入科技资金的投入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比率。科技部还出资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此外政府还通过税收、投资、利率、贴息、折旧以及政府采购等多种手段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政府支持的力度在不断的加大。其中国家近些年来陆续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各国促进的技术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表现在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促进企业或个人增加对研究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在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和所得税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减、抵、免政策。
我国现行税制中有关促进技术进
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
自年月日起至年底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和集成电路产品含单晶硅片按%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集成电路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替代污染排放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推进汽车工业技术进步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值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的消费税。
自××年月日起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等各种所有制的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入国家计划的中间试验
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的折旧、与新产品的试制、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不受比例限制计入管理费用。
对上述盈利的工业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达到%以上含%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列支外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对超过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当年和以后均不再抵扣。
对国家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减按%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起免征所得税两年。
对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开始获利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软件企业享受软件企业的有关税收政策对投资额超过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对生产线宽小于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认定后从××年开始自获利起第一年、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鼓励企业积极利用“三废”产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自年月日起对下列货物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利用煤炭开采过程中伴生的舍弃物生产的页岩油及其它产品利用废旧沥青混凝土生产的再生沥青混凝土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利用煤矸石、石煤、粉煤灰、锅炉底渣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
自年月日起对下列货物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的政策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和风力生产的电力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企业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年内减征或者免征所得税。
三、促进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合作增强企业技术研发能力
企业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在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的同时应通过多种形式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开展合作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对企业单位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资助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定其资助支出可以全额在当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企业技术开发可以采取自主开发的形式也可以委托其他单位开发和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发。
国家鼓励企业与其他单位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联合开发。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的技术开发项目按照联合攻关费用共摊成果共享的原则
报经主管财税机关批准后可以采取由集团公司集中收取技术开发费的办法。其中成员企业缴纳的技术开发费在管理费用中列支集团公司集中收取的技术开发费在核销有关费用支出后形成资产的部分作为国家投资在资本公积金中单独反映。
四、加速企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对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对企业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所得年净收入在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五、推进企业机器设备的更新。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
企业科研机构包括研究所、技术中心等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的进口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和技术资料免
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的增值税。
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对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年。
允许下列企业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一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医药生产企业的机器设备二是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项目的关键设备三是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四是外购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软件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的方法加速折旧。
允许下列企业或企业有下列情况的可缩短折旧年限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最短折旧年限为年外购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软件最短折旧年限为年企业技术改造采取融资租赁方法租入的机器设备折旧年限可按租赁期限和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但最短折旧年限不短于年企业购入的计算机应用软件随同计算机一起购入的计入固定资产价值单独购入的作为无形资产管理按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或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进行摊销没有规定有效期限或受益年限的在年内平均摊销企业为验证、补充相关数据确定完善技术规范或解决产业化、商品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而进行中间试验报经主管财税机关批准后中试设备的折旧年限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加速%。
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
管理不再提取折旧。
上述税收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的科技投入引导和支持了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税收的增长。但由于受到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育的程度非常不成熟、改革的配套措施还不够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在设计上、实施上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税收政策未能充分的发挥应有的效果。
一、税收优惠政策制订的立法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税收的优惠政策在各种税的税法、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里的规定都不是很多且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更多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以通知、规定等形式随时下达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差。
此外随时下达的通知、规定有时未能广泛、有效的进行宣传有些税收优惠
政策的条款规定过于简单弹性较大也给税收优惠政策的操作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使税收优惠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
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力度不够
首先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不明确覆盖面窄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增强国家竞争力己被政府所充分认识但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哪些产业、产品、行业、环节的发展则缺乏导向性、完整性。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软件生产企业、集成电路设计生产企业着重于应用技术的研究领域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忽略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资金投入和税收支持。
其次税收优惠方式比较单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优惠主要是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涉及流转税的部分相对较少。这使得企业重视对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忽视对高新技术的研发。而这正是促进整个社会技术进步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风险补偿的重要环节。税收优惠主
要是税率的降低和税额的减免虽然也允许某些企业、某几类设备加速折旧或缩短折旧年限但限制条件较多。在投资抵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面措施不多力度欠缺。
三、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着歧视、不公平的地方
一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研制到转化为生产能力需要很多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各地区、各部门、各环节的税收优惠程度不同会人为地割裂科技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影响一些部门的经济利益损害他们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如对不同时期批准成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着不同。对技术开发费加计%的扣除方法扣除范围虽然自××年扩大到所有性质的企业但实施中仍有诸多限制。如扣除限于盈利企业限于企业技术开发费比上年要增长%以上加计的%部分还不能超过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等等。这种规定对非盈
利企业、对盈利但技术开发费增长未比上年超过%的企业显失公平。尤其对非盈利企业的税收歧视会导致其陷入“亏损——不能得到税收优惠——缺乏资金投入、技术投入——亏损加剧”的恶性循环。高新技术企业本身的投资风险就非常大亏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因素所致都需要国家给与必要的扶持。不能因其是否盈利才给予税收优惠这种限制和国家税收优惠的目的相悖。此外税收优惠政策中的所得税减免是以高新技术企业而不是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也没有规定减免的停止日期造成科研项目在研发初期缺乏必要的风险补偿而进入高回报的成熟期、应用期或随时间推移进入相对落后期时仍能享受减免税的照顾。
四、现行增值税制度存在着制约企业技术进步的因素
年的税制改革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增值税选择了“生产型”模式不允许企业抵扣购入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加之我国目前固定资产的折旧期
限较长折旧率较低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高原材料成本相对较少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小势必造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值税的税负高于其他企业。重复征税使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无法彻底退税降低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购进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受让无形资产的开支增多而这一部分支出的税负不能抵扣增加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税负影响其科技投入与研发的积极性。
五、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中的不规范妨碍了税收优惠作用的积极发挥
对位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不论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都给予税收优惠而对区外的高新技术企业较难给予税收优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审核不严格使一些企业通过“假注册”来骗取税收优惠。一些企业片面理解税收的优惠政策滥用税收优惠条款将一般的经营性收入和非技术性收入混入技术性收入中逃避纳税。有些税收优惠政策没有规定优惠 的期限及相关的限制条件使得一些取得优惠待遇资格企业改变经营方向后仍享受着优惠使税收优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充分的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加大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力度。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将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事后鼓励变为事前扶持和事后鼓励相结合尤以事前扶持为重的原则规范税收优惠的法律、法规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国家税务部门应对历年下达的通知、规定中的税收优惠的条款进行清理、规范加大宣传的力度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税务部门的严格执法依法优惠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效应。
其次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受益面和受惠程度。税收优惠政策不光只局限于高新技术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应突破部门、行业、区域及所有制、盈利水平的限制只要企业从事的是新产品、新
技术、新工艺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又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都应该给予大力扶持。对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的扣除取消盈利企业的限制企业不论盈亏技术开发费只要比上年增长超过%含%以上都应该允许加计%的扣除对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足抵扣的允许向后结转年。对高新技术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在允许实行加速折旧的同时准许对固定资产的原值按物价上涨指数调整。
最后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减轻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的科技投入。生产型的增值税实行十年有余对固定资产不予抵扣存在着的重复计征问题让改革的呼声常年回荡。将生产型的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可能带来财政收入的大幅度震荡令政府难下税制改革的决心。不过为了配合××年月底出台的《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年月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终于向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四
省市下发了《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确定了在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六大行业自××年月日起对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和实物投资的固定资产、用于自制含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的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及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运输费用等项目只要取得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交通运输发票以及海关进口增值税缴款书等合法扣税凭证的进项税额准予按规定抵扣。尽管这次增值税抵扣范围扩大的改革姗姗来迟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即是中央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采取的重大措施也是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的转型探索经验。试点范围选择了六大行业中没有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相信不远的将来终会涉及。此外对企业购进的包括自行开发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所发生的特许权使用费、技术转让费等
也可比照购进免税农产品、运输费用那样按一定比例扣除进项税额。这样企业税负的减轻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世界经济论坛公布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排第位》⒋⒑新华网。
②《个企业技术中心获认定》北京现代商报。
⒋⒑新浪网。
参考文献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家税务总局文件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号
《东北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税法》××年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编
张红完善优惠税制促进科技进步武汉地税网
张思源赵志强张敏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内外部环境分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