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苏州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我随新农村建设研讨班赴江苏省苏州市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习考察。考察期间,听取了苏州市有关领导、专家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苏州的实践》、《农村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双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所作的报告,参观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苏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苏州的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思路新、措施实、力度大、成效好,“苏南模式”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是:通过前期资金投入、投资公司运作、配套组织、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金融、运作、组织、政策“四个平台”;采取工业向园区、农业向规模经营、农民居住向社区 “三个集中”措施优化城乡布局;通过农村集体资产分配权向土地股份制股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向土地股份制股权(被征地农民纳入城市保障)、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向城镇商品房或货币和股权的“三个置换”,加快农民转为市民速度;通过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富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的“五大合作”,富民强村;逐步形成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实现“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成物业、1年年有分红”的目标。苏州注重规划引领,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注重制度建设,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注重产业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注重富民优先,在农民持续增收上求突破;注重社区建设,在城乡管理体制上求突破。他们敢于正视和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发展方式好、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好、生活质量好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二、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苏州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独特条件和机遇,是我们地区无法比拟的,因而苏州的许多做法不能简单照搬,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量化目标,下洼镇没有能力、也不可简单复制。但是,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很多理念和好的做法,对于下洼镇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学习苏州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学工作思路、学机制改革、学制度创新。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跳出“三农”找出路。
苏州建设新农村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得益于地处长三角、背靠大上海的独特区位,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大发展、90年代开放型经济大发展的历史积淀,得益于21世纪“三化”迅猛发展的宝贵机遇。可以说,发展是苏州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核心内在因素。学习苏州经验,必须联系下洼镇实际,把握我镇工业化初期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地
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学习苏州经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争先意识和创新意识,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三农”找出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现实和未来,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学习苏 州坚持“三化”与“三农”互动并进的经验,下洼镇必须坚持统筹发展,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工业强镇”、发展镇域经济一起抓,不断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努力形成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学习苏州“三个集中”、“五大合作”的经验,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探索土地规模经营试点示范,稳步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二)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苏州农村“五大合作”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创新改革,才能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联系下洼镇实际,当前农村改革应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创新农村经营方式,坚持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将土地经营权依法合理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以科学规划为龙头。
要抓紧制定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用规划控制发展方向,规范农民行为。制定农村乡村布局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水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村镇规划要高标准、高起点,做到基础设施配套、房屋设计配套、社区服务配套。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内建房,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进行整治,严格规划管理,做到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
(四)建设新农村,党员干部是关键。
苏州农村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能人经济”,“私营企业主”兼任干部的所谓“老板干部”现象在苏州农村较为普遍。结合下洼镇实际,在加强“三联三建”的同时,广泛开展“双带”活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实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富民强村的目标。
(五)建设新农村,必须稳步实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战略任务。当前我镇尚处于工业化低级阶段,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加强调查研究,理清思路,结合我镇实际,在加快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先行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重点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要积极试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要逐步实施。
第二篇:苏州新农村建设(xiexiebang推荐)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新农村的概念在我国不断被提及,目前,我国仍旧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然而,新农村的概念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农村建造”和“农村发展”的问题了,它是一个涵盖了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各个方面,多个领域的复杂规划课程。苏州在近年来已经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旧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中的黎阳村,作为一个典型的苏州农村,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规划通过对上位规划的研究、农村背景的分析,着眼于村域范围的整治和居民点的集聚进行了详细的系统性规划。笔者希望通过这一规划可以有助于黎阳村人文和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基础设施,从而更好更快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1.1.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背景
自从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是一个新话题,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由于我国当前的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已由第一产业转变为第二、三产业,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有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和能力。如同党的十七大指出的那样,“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1],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对于新农村建设工作又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思维,“要求我们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建设重点,推行品牌化建设,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全面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我国推行新农村建设的举措的恰逢其时,全国范围内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新农村建设案例。近年来,苏州依靠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在“工业反哺农业”上表现突出,多个新农村在规划建设之后重新展现出新的生命力。但是,与城市相比,新农村建设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必须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1.1.3 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苏州经济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阶段,在新一轮的国际制造业资本转移中推动本土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国际化形态不断增强。在这个背景下,苏州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化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以现代工业推动农村产业,以国际化城市理念塑造当今苏州新农村,从而又以苏州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化”向更宽领域、更新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实现“三农”与“三化”相互守望、齐头并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苏州出现了不少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案例,也总结出一定的适合苏州总体发展的规划要求:“不仅看收入指标更要看生活质量”、“因地制宜不做表面文章”、“‘小规划’为‘大规划’让路”、“将科技的‘腿’插入新农村建设的‘泥’” 等等,表明苏州政府不会将新农村建设当做一个扶贫工程或者简单的增加投入的工作,而是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苏州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农村未开发资源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除此之外,苏州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还注意加强新农村的民主管理以及文化宣传,鼓励村民积极投身农村建设,树立农村主人翁意识,既填满了农民的口袋,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保留住原有的乡村特色,维持朴实美好的乡风。苏州新农村建设要求做到生活上“城市化”甚至“国际化”,农村形态上则“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与苏州风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1.4 吴江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近年来,吴江区在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新城区建设的同时,政府也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以及经济支持力度:经济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村庄特色与现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一体化;政策上,注重改善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将农民遇到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大问题,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而起到了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既快又好发展的作用。
与此同时,苏州地铁四号线的建设也将为吴江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一个飞跃式发展,吴江通过地铁直接与相城区、姑苏区以及吴中区联通,不仅缩小了地理上的距离,也将在苏州近一轮的产业调整中,加快自身产业升级,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
虽然,吴江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吴江整体综合实力在苏州尚且较弱,总体环境面貌与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差距较大,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同时还存在,投入大,效果小,时效短的问题,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1.1.5 汾湖高新区村镇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
汾湖高新区区域面积为258平方公里,人口25万。位于江苏、浙江、上海的长三角腹地范围,是“临沪”经济圈中比较具地理优势的区域。目前,汾湖镇高新区正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为中心工作,打造宜居汾湖,活力汾湖;以新城建设为平台,将汾湖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意”的三创新城。在经济建设上,汾湖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区现有各类企业2800余家,基本形成装备制造、电子资讯和新型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先后获批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生态工业园;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汾湖科创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然而,在技术开发区不断发展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
(1)汾湖镇村庄的建设用地较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村庄占地规模较大大,村庄建设用地人均达到179平方米,又因为农村居住特点,村庄向边缘蔓延的情况较为严重。
(2)工业用地上主要问题集中在工业的集聚上,汾湖高新区虽然有着较好的工业基础,但因未能将工业吸引集聚,所以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导致基础设施的严重浪费、不足与重复建设。不少的企业零星分布在各个村庄之内,相互之间交流少,也不存在基础设施共用的可能,同时汾湖高新区内的不少企业都属于高污染与污染企业,工业的分散也为废气废水处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影响区域环境。
(3)村庄分布凌乱,大片耕地较少:村庄分布零散,自然村个数多,造成连片耕地的规模较小。由于村庄向边缘蔓延,存在占用耕地的现象。
(4)乡村配套设施存在老旧和缺乏的问题,尤其是供、排水设施难以满足村庄内现有的需求,生活污水难以有效处理,造成区域内多处水体的污染,从而造成了环境恶化的现实状况。
(5)黎阳村位于汾湖高新区西南端,村域范围用地面积约5.05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3380亩,企业15家,现共有人口1890人。现阶段,黎阳村民居仍旧以自然村落为主,规划较少,农民收入为务农和村中企业,收入方式单一;村中农田比例较高,交通道路多为民间小路,道路狭窄曲折,交通通达度较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农作物品种单一,多为油菜花,经济效益不高。为适应吴江黎里高新区新一轮的规划发展,抓住发展机遇,更好的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收入,调高村民综合素质,黎阳村规划势在必行。
1.2 研究的目的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多且复杂,有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虽然说发展农村经济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主要方面,然而,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仅仅发展经济是不够的,除了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切实解决农民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因而我们要通过对黎阳村的现状和苏州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的调查,结合黎阳村的现有资源和经济状况,征询黎阳村村民意愿,明确黎阳村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相关的规划条例、政策法规,制定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将黎阳村建设成为一个乡风浓郁、人居幸福、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具有苏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3 研究的意义
(1)调整村庄空间分布,明确功能分区
黎阳村居民点多为自然分散状态,土地零碎分布,导致土地利用率偏低;农业用地零碎、分散,完整的大块土地较少。规划中对于黎阳村的土地进项整合,有利于村庄布局的合理性,提高土地利用率,完成对大块土地的开发,对完善基础设施,开发特色乡村经济,完善交通路网,维护生态环境,美化乡村风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收入
黎阳村村农主要仍是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村庄范围内有15家企业,但是企业品种单一,都为喷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较大,且缺乏创新能力,内部竞争较大。总体而言,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和工业发展都较为落后。规划的意义就在于,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农业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
(3)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提高综合素质 黎阳村的新农村规划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将会提出切实要求,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一些既具有苏州特色又带有乡村风情的文化活动,从而达到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形成特色的乡村文化,树立村民爱村意识,将新农村规划从政府行政推动,转向村民自主完成。
(4)增强农民主体地位,消除发展差异
黎阳村的规划将参考村民意愿,结合当地实际,在多方交流的情况下明确村庄未来发展方向,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增进农民权益,加强农民主体地位,逐步消除农与非农的区别,不断减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加强农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提高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将农村管理从行政命令转变为民主管理,让农民切实感觉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5)对于个人的意义
对于个人而言,通过对黎阳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入了解农村现状,不仅是对本人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检验,同时也是一次参与实践和锻炼自身能力绝好机会,为将来的工作以及深入学习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实习机会。
第二章 规划总则
2.1 规划依据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5)29号文件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3)《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4)《汾湖高新区总体规划(2006-2020)》(5)《汾湖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吴江市汾湖高新区镇村布局及居民点规划(2011-2020)》(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2.2 规划原则
1)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2)村庄布局应体现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适度集聚、节约用地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尊重汾湖高新区的民风习俗。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
3)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配置,配套水平要与村庄人口互相适应;
4)与汾湖高新区总体规划和汾湖高新区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统筹协调好城乡居民点与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的关系,避免农民建房重复建房拆迁,造成浪费[5]。
2.3 规划范围和期限
2.3.1规划范围
本规划以汾湖高新区黎阳村行政区域作为规划范围,规划面积5.05平方公里。
2.3.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6-2020。3.1.1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吴江市汾湖高新区位于吴江市东部,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属于水网密布的太湖下游平原腹地。距吴江市区24.5公里。该镇有吴江东大门、上海后花园之美称,是苏、沪、浙结合的经济、文化、交通重镇。黎阳村位于汾湖高新区西南角,南接浙江,西临平望,村域面积5.0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15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50户,本村户口总人数约1890人。
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8%,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平均气压1015.7hpa,年平均风速3.2M/S。
风向: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其次为西北风;无霜期200~240天;年日照45%。
地质水文:水网密集,湖荡众多;地处平原地带,海拔底,坡度小,地势由东北部向西南略微倾斜;原生植被几乎消失,农田生态系统成为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鱼米之乡”,耕地地力水平较高[6]。(2)经济社会概况
现黎阳村是2001年由原西阳村、东阳村、黎泾村三个村合并而成的,辖区内有粮田1780亩,鱼池1600亩,企业15家。企业多为喷织企业,典型的乡镇作坊式企业,生产一些低端布料,管理松散,产品廉价,对环境的污染较大,收益也较小。
(3)历史沿革
古镇黎里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东南30公里,地处江浙沪交界处,与同里、织里、古里共称江南“四里”。镇内有国家级保护单位柳亚子纪念馆。
黎里历史可追溯2500年前。春秋时期,黎里在长水(即今浙江嘉兴)境内。吴越檇李之战(公元前496年)后,黎里御儿荡为吴越分界之一。镇之罗汉讲寺,建于晋永熙元年(290年),距今亦1700余年。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黎里始属吴江县。宋、元时为村落,由汾湖巡检司管辖,直至清代。明成弘年问(1465--1506年)已成大镇,居民千百家。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汾湖高新区自西至东长三里半,人口稠密,瓦屋鳞次栉比,市场繁荣,舟楫塞港,街道行人接踵摩肩。辛亥革命后,黎里为吴江县6市之一。
民国18年(1929年),黎里为吴江县第4区。同年市镇分为黎东、黎西2镇,民国35年合并为汾湖高新区。1949年5月4日解放后设黎里区,汾湖高新区为区属镇,1953年改为县属镇。1958年成立黎里人民公社后,镇、乡全部由公社管辖。1965年市镇从公社划出,设县属镇。1983年实行镇管村新体制,农村及市镇均由汾湖高新区(县属镇)人民政府管辖[7]。
4.1.1经济发展目标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推进人才强村的战略,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地开展对村民的培训,只有做到懂管理、会经营、有技术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紧跟时代潮流,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民增收。同时大力推动乡镇企业的改革与升级,增加村民收入渠道,提高村民收入。规划期末,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00元。
4.1.2社会发展目标
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完善村中民主法治制度,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村民生活;推进乡风村貌建设,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美丽村庄。
4.1.3生态环境目标
黎阳村村域范围多为农田,要针对性的进行对耕地的保护,制定合理的轮耕休耕,保护耕地资源,从而改善黎阳村整体生态环境。
4.1.4村落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中期目标是在细节处完善村落的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尽可能地缩小城乡差距;远期目标是最终形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居民生活富裕、富有苏州风情的美丽村庄。
4.1.5人口预期目标
全村现有15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50户,本村户口总人数约1890人。根据上位规划总体保持平衡的方针,黎阳村将保持现有人口政策。
4.2 村域产业布局和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安排
4.2.1村域产业布局
村中乡镇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集中性,在规划过程中将进一步集中乡镇企业,同时加强耕地的整体化,规模化。企业多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村中央道路两侧,直通周边交通线路。
4.2.2耕地及自然资源保护
黎阳村耕地资源丰富,大部分发包给大农户耕种,地块较为整齐,管理较为方便。村庄规划与建设要厉行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严禁侵占基本农田。规划要求对农田及鱼塘实施严格的保护,需要村庄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村庄撤并相挂钩[8]。
4.3村庄建设用地和范围
4.3.1重点整治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与范围
黎阳村的重点整治范围在村中东北角村庄入口处。黎阳村耕地多,土地平整,管理方便,因此主要整治对象为乡镇企业以及零散的居民点。根据上位规划,要求村民集聚,统一建设居民点,更具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情况,居民点将建在村口入口处。之后则是对于乡镇企业的集中整治,黎阳村的企业多为喷织企业,有一定的集聚需求,且污染较大,农村中工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处理成本过大,因此黎阳村不划分工业用地,工业统一迁入汾湖高新区。
4.3.2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与范围
黎阳村现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为33.99公顷。规划延续非农建设用地现状,对其用地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发展要依据汾湖镇总体规划进行。
4.4 村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公建配套:村委会办公场所为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设有卫生服务站一处,图书馆一个,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老年活动室3处,户外活动场所3处,因此,可以结合原有的设施增加一些便利村民生活的商业用房。
环卫设施:村外铺设排水管线连接至村内,设立公共厕所和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使村民享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停车场:在村庄中心和各个村庄组团结合绿地系统分别配置一定的停车设施,以满足居民生活发展的需要。
4.5 基础设施规划
4.5.1给水工程规划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给水规划统一纳入《汾湖镇总体规划》。
用水量标准按200升/人·日。规划在主要道路上管径DN200mm,次要道路及入户道路上最小为DN50 mm以上的给水管线敷设[1]。
消防用水充分利用天然水体作为消防水源。在离天然水源较远的区域消火栓服务半径按120米考虑。
4.5.2排水工程规划
污水量预测:居民点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90%计算。黎阳村用水量为520m³/d,污水为468m³/d[1].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体制建设,雨水就近排入河道。采用暗渠统一建设村庄排污系统,污水统一排入汾湖经济开发区污水排放系统。
4.5.3供电工程规划
规划村庄住宅用电标准为:8000瓦/户;公共建筑用电负荷取40瓦/平方米[1]; 规划供电电源为镇区110KV变电站,至村庄10KV配电可采用杆上配电式及户内式,变压器的布点符合“小容量、多布点、近户”原则,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建议电线埋地敷设。低压线路(380/220V)的干线宜采用绝缘电缆架空方式为主。架空线杆排列应整齐,尽量沿路侧架设。低压架空线路的干线截面不宜小于70平方毫米[1]。
供电线路:主干线采用300mm2电缆,380-220V供电线路采用95mm2馈出电缆,分支进户采用70 mm2。
村庄内主次道路均按30米间距设置单侧路灯,以保证晚间照明的需要。4.5.4通信工程规划
通信工程包括固定电话的建设和宽带,有线电视的建设。
电话普及率按每户1.1部规划,公共建筑按1门/200平方米预测,有线电视终端按1只/户考虑,整个黎阳村考虑10~20%的不可预见量。通信电缆建议按2~4孔PVC塑料管埋地敷设。4.5.5燃气工程规划
近期能源采用瓶装石油液化气供应。用气量按30公斤/户·月估算。远期使用管道天然气,管道与吴江天然气管网连接,燃气调压箱由汾湖镇区考虑设置。
4.5.6环卫设施规划
按服务半径60—70米左右,设置集中密闭式垃圾箱,以方便村民使用和垃圾集中清运,并保持箱体的整洁。逐步实施垃圾袋装化。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管理机制。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按1公斤/户﹒天计算。
三格式化粪池使用率100%,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公共厕所达到三类水冲式标准。建筑面积不小于30 m2。
规划聚集点共有公厕6个(服务半径为300-500米)、7个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小于70米)。
4.6.2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黎阳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四个方面。具体改善措施:(1)开展土壤、灌溉水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有机食品种植,引导村民多用有机肥,实现种植和养殖综合循环利用。
(2)设立垃圾桶,垃圾站。对生活垃圾定期收集、转运、处理。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改善村庄生态环境。
(3)村内多为喷织企业,对环境尤其是水资源的污染较大,这要求规划中一定要切实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推动村内企业迁入汾湖高新区的政策。同时杜绝五小企业的入驻,加强对企业的环境标准监控。
(4)实现人居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创建环境优美村庄。围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全面开展 “三清一绿”(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和村庄绿化)工程和“五化三有”(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环境美化和有公共服务中心、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乡村文化)工程。
5.1.3居民点基础设施
民点内部道路已基本达到硬化,部分道路宽度不足要求,停车基本利用自家前的场地停车,给水已用上自来水、排水体系、燃气尚未建设,供电、通讯、宽带等设施齐全。环卫设施尚不完善,垃圾回收点较少,回收周期较长。
5.1.4建筑质量
居民点房屋建筑基本是住宅建筑,目前集中点上无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大多为二层楼,砖混结构,质量大多较好。
5.1.5环境质量
村庄环境质量较好,大气、水质、土壤状况良好。
5.2 村庄居民点布局
5.2.1村庄功能:为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的集居点 5.2.4 分期建设
由于黎阳村目前的居民点分布过于零碎分散,所以规划中将居民点集聚,统一规划。规划建设用地为33.99公顷,保留住宅区位于建设用地南部沿河区域,面积为5.54公顷。新建用地共分为三期建设,在现状村庄东北角。其中已有良好的交通基础和一定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块作为一期建设用地,用地面积为4.87公顷,主要用于满足目前短期住房需求;一期工程之后向其北部发展则是二期工程,用地面积14.11公顷;最后则是为公共设施为主的三期工程,用地面积为9.41公顷,建设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形成完整的村庄格局。
一期建设主要包括住宅58幢,四间商铺。住宅户型为:大户型18幢、中户型42幢、小户型8幢(48户)。住宅建筑面积为20100㎡。一期建设考虑到初期撤并居民点居民的需求多样,大中小三种户型兼顾,以中户型为主,小户型偏少。
首先按规划好的交通,对居住区内主要干道进行建设,接着住宅建设,住宅建设完成后进行住宅间道路建设,与主干道形成道路系统,辅以设立公共服务设施,垃圾桶、公厕、路灯等,形成居住组团。在建设完成后,对居住区的进行绿化,为居住区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期建设主要包括住宅258幢。住宅户型为:大户型180幢、中户型62幢、小户型16幢(96户)。住宅建筑面积为60820㎡。二期建设基本以大、中户型为主,小户型最少,经过初期的安置,中期小户型需求很少。
建设依次按主干道-住宅-宅间道路-公共设施-绿化的流程施工,借鉴一期建设的住宅需求,合理安排户型,满足中期居民点撤并的需求。
三期建设主要包括住宅88幢。住宅户型为:大户型62幢、中户型4幢、小户型22幢(72户)。住宅建筑面积为35100㎡。三期建设以大户型为主,考虑到后期安置居民需求和保留居民点居民需求,并建设适当的小户型。建筑总面积与一二期建设流程一样,用于满足最后撤并的居民点和保留居民点居民的住房的需求。
5.4.2建设标准
1.按照“五化三有”标准进行综合建设。全面开展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和村庄绿化“三清一绿”的基础上,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环境美化,以及有公共服务中心、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乡村文化等“五化三有”工程
2.根据汾湖镇的总体规划,逐渐将居民点由自由散落到集中聚合。3.注重民居中生活污水排放的输送与处理,坚决抵制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的做法。
4.在各集聚点设置的垃圾箱要根据集聚点的情况灵活变动,按时收集居民垃圾。5.4.3住宅选型
据不同家庭结构的需要,住宅建筑主要选用三种户型,简单分为分大、中、小三类民宅。大户宅基地面积200m2,建筑面积250-200m2;中户宅基地面积170m2,建筑面积200-150m2;小户宅基地面积120m2,建筑面积150-120m2。
5.5 道路系统规划
5.5.1规划原则
道路建设原则:按照全村道路100%硬化的标准,修建、整治各村的进村道路,宽度不小于7m;其它环村庄道路和主要的村内道路,也根据现状针对性地加以整治建设。
(1)村级道路以通畅为原则,适当考虑景观需求,采用自由式的布局形式。(2)因地制宜通顺村庄内部主要道路,主次干道路实现方便通达,主要道路及入户路全部硬化,做到每户能够停车后直接入户。
(3)利用道路与建筑间的空地进行绿化建设,道路两侧按实际需要增设排水沟渠。车行道路应注意避免和步行路的交叉。
(4)村庄道路标高原则上应低于两侧宅基地场院标高,并结合各类工程管线改造要求统一考虑。
5.5.2具体措施
道路以拓宽改造为主。将道路分为三级,村内主干路--次道路--步行路,具体规划措施如下:
(1)主干道全部以水泥路面硬化,路面宽度为不少于7米,次级道路不少于3米。住宅前后道路一般为1-2米。
(2)保留现状已成形的宅间路和宅前道路,再将步行道通达、方便,建设一定的绿化带,形成村中步行小径。
(3)在村内主要道路按要求设置路灯。停车场
停车场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一般按20%左右考虑室外停车。道路设计
道路的平曲线和纵曲线设计按规范设计,道路转弯半径一般按小汽车考虑,纵坡按自行车行驶要求考虑。横坡要考虑达到排水要求。5.6基础设施布局
根据上位规划,各管线沿进村道路按相关要求铺设。市政公用设施改善原则:整治村庄内排水系统,村庄排水,自村庄排出进入镇区污水排放系统进入污水处理厂。增设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建设好公交站点。
5.7.3河道整治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水系,整治废旧水塘,利用水边绿化,布置廊、亭、长椅、步行小径,营造绿化景观,成为居民生活闲暇的休憩场所。
整治河道的措施:
(1)采用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2)清除河道垃圾,修筑护岸,清理淤泥,绿化河道两岸。达到村内河道、水塘全面清淤;河塘无漂浮物、水质清澈;河坡整洁,无垃圾。
(3)河道整治突出三个功能:生态、使用、景观,注重改善河道沿岸及周边的绿化,种植杨柳等树木,设立长椅等休憩设施,力争河道整治与环境改善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景观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村民生活相结合,强调将河流水域有机融入居民生活环境。
(4)严禁侵占河道盖房。
7.1 组织管理措施
7.1.1搞好组织发动,调动发展积极性,营造良好氛围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要切实在思想上发动,采取有力措施,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7.1.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组织机构
为确保新农村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应完善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机构。村里应发挥村委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扬民主,让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村成立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社会能人等为组员。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落实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7.1.3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充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要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引入专家论证等多种科学决策方式,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和科学化、民主化。要把村民当前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作为近两年的建设重点,通过建设成效的展示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9]。
7.1.4优化资金结构,拓宽筹资渠道
新农村建设需要多渠道投入资金,包括农户自筹、民营资本支持、政府投入和支持、争取利用外资等。应不拘泥于资本投入的形式,依靠群众,政府支持,农民为主,形成合力。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放手让民营资本参与新农村的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受益的主体。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应根据新农村建设项目的不同类别、性质和特点,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吸收社会投入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
7.2 技术保障
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村级规划。
对于规划项目,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可研报告和初步建设方案编制。要严把项目审查、审批关、实施安排中要严格执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工程建设合同制、项目公示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竣工验收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行业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进行对口指导,加强建设服务。
7.3 资金保障措施
抓住国家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的战略机遇,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支农资金;采用广泛动员群众,采用民主协商的办法,发动村民投入劳工,以工代劳,建设农村公共设施;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应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建设活力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农民观研究
李海军,2008年 西南大学
[2]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研究——以梁好泊村为例》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 《江南何处好 乐居在吴江_资讯频道_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5/15/25...[5]《汾湖新村规划图》
http:// [6]《吴江盛泽打车到震泽多少钱_列表网问答》
http:// [7]《黎里古镇》
http://www.xiexiebang.com/content/14/1001/16/7327598_4...[8]《新农村规划参考_学习资料共享网》
http://www.xiexiebang.com/read/9a8421f1bfcc24f525cf03c1...[9]土默特左旗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规划研究 云幸枝,2012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
第三篇:苏州学习体会
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创新发展
此次去苏州考察学习,一路走一路看也一路想,我的感触颇深,既看到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之快,让人羡慕不已,也想到了我们本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之大。感谢县委给了我这次学经验、开眼界、变思维的机会,让我学习了其先进的创业精神,拥有了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冲破层层阻力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以下便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以前只是听说或者从报纸、电视上看到说苏州的发展有多么快,总觉得媒体在宣传时有虚假的成分,可是这次到实地一看觉得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城市规划、设施配套都是那样的完美无缺,让人羡慕的同时也让人流连忘返。苏州发展的这么快,有人说我们和他们没法比,他们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我本人对这个观点有点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地利是从来就有的,而天时、人和其实都是当地人创造出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有例子为证,就拿常熟市的蒋巷村来说,他们当时不也是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吗?但是现在富了,发展起来了,我们看到的是现状,而不是它的原始图,在参观中看到他们的老像片和发展简介的时候,我就想到天时、人和是他们干出来的、拼出来的而不是靠等来的,就正如他们的领导所说“天不能换,地一定要改”,他们有干劲 1
十足的决心和信心,这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正是我们现在欠缺的地方。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在等了,我们要加快创业的步伐。
二、解放思想破旧迎新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也是苏
州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最重要的经验。实践在不断深化,认识也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真正的解放思想,应该是围绕那些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辨明是非,突破那些已经僵化的不合时宜的旧思想、旧理论、旧模式的束缚,为开创新的局面扫除障碍。
改革开放初期,苏州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经
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苏州各级干部冲破城乡二元束缚,积极探索发展乡镇工业,实现了苏州经济的第一次飞跃;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决定开放开发上海浦东,苏州利用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又使苏州经济上了一个台阶;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讲话,苏州市各级干部群众大胆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开发区经济,使苏州经济再次实现了大的飞跃,奠定了苏州在全国发展中的领先地位;进入新世纪后,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加快实践“两个率先”,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继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可以说,苏州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有十分具体的内涵,与解决发展
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的,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解放推动下,苏州经济社会才一次次迈上了新的层次和台阶。
善于解放思想是经济发展的先导,“观念一变天地宽”,从苏州的成功实践证明:思想活跃,发展才有活力;思想僵化,必然导致思路不宽、目光短浅、办法有限。只有在解放思想上先人一步,抢抓机遇,才能胜人一筹;只有在思想解放上率先胜出,才能在加快发展上走在前列。种种新观念的产生都是苏州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立足实际科学发展
苏州立足实际科学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瞻远瞩、运筹帷
幄,准确定位,布局科学上。苏州的城市品位、产业布局都能够站在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的特点上与苏州城市特点相
结合,构筑了各具特色的版块经济带和较完整的产业链。现在的苏州市分为老城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三个部分,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全新城市格局。老城区充斥着悠远的古意,这里是传统吴文化的体现。在它的东西两边,分别崛起了两座以现代化高科技产业为核心的开发区。东边中、新联合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在我国开创了国际合作兴办开发区的先河,创造了与国际合作更紧密的开发区模式。自1994年启动以来,它因为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工业而名声显赫,通用汽车、西门子、诺基亚、艾默生电气、三星电子等八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工业园区,为工业园区带来了信息
流。西面的苏州高新区一面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产品引进来,一面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目前高新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资科技企业达到了206家,在苏州市占据了半壁江山。苏州已经成为长三角IT信息产业的制造中心。老城与新城的融合、外资与内资、民资的融合、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相呼应、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使苏州实现了社会与经济相协调、人文和自然相和谐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州乡镇企业,为苏州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本原始积累。80年代中后期,苏州又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面对21世纪经济日益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2003年,苏州又提出要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与开放型经济、私营个体经济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对于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苏州的经济经历了“苏南”模式、“外向带动”模式、“三足鼎立”模式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后,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多种所有制成份并存、竞相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四、创新发展成果显硕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城市生命力的源泉和灵魂。苏州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巨大变化,堪
称奇迹,而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就是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敢于植根于现实,踏出一条条符合当地实际、大发展大变革的“创新”之路。苏州摸索出了一条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使苏州发展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张家港精神,体现了“硬碰硬”的干劲。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自加压力、负重前行,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注重城市品牌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昆山之路,折射出“先行先试”的勇气。以外向型经济集聚全球资源与要素,以服务型政府提高经济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园区经验,诠释了创新驱动的生命力。在借鉴新加坡政府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效率运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园区(新城)模式的升华。
第四篇:苏州学习体会
赴 苏 州 学习心 得 体 会
根据县委组织部安排和部署,2009年10月12日-10月27日我参加了济阳县经贸干部赴苏州市农村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班。此次的学习培训考察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既有专家、教授授课,又有实地考察参观,这15天的学习考察,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苏州给我总的感觉是:现代化气息浓、经济实力强、发展势头好、人民生活殷实,特别是他们招商引资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使我感受很深,收获很大。现将本次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学习概况
在学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招商引资策略》、《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国际经济运行规律与未来发展趋势》、《政府部门如何服务好招商引资工作》等课程;考察参观了江阴华西村、苏州科技城、昆山经济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物流区、及张家港市和苏州的两个工业发展典型村。所到之处,都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的经济发展态势,使我深切感受到了苏州良好的人文环境、全民招商的积极性以及政府的亲商理念。苏州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标准的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民营经济和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及当地政府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的新举措,进一步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也使我看到了我们在观念、发展思路和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切实感受到了我们需要发展的迫切性。
二、苏州基本概况
苏州是一个地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东临上海,南接浙江,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下辖7区5市,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占42.5%,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全市总人口630万,其中市区238万人。
近几年是苏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0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68.9亿元。其次是开放型经济优势特别明显。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008年达到95亿美元。第三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同步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应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1.14%。第四是城乡居民生活进入了小康。2008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80元。苏州发展如此之快,除了自身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与苏州人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密不可分。
三、苏州的先进经验
在苏州学习期间,学了一些理论,也实地到了苏州工业园、高新区及昆山、张家港等地参观学习,切身感受到苏州招商引资之所以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除了地理优势外,更主要的是他们能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超前思维和政府体制的创新,我觉得苏州有以下经验值得学习:
(一)抢抓机遇,谋求变革
苏州经济快速发展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抓住每一次历史机遇。正如孙建中教授所讲“抓住一次机会,引来一次发展;失去一次机会,落后一个年代”,“机会在犹豫中消失,差距在等待中拉大”,改革开放30年以来,苏州抢抓机遇,进行了几次变革。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土地包产到户,由于人多地少,不能满足生活需要,精明的苏州人就地搞起了工业,办起了乡镇企业,创造了当时的“苏南模式”,为苏州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才基础;第二次机遇是上世纪90年代的招商引资,苏州又抢在了全国人民的前面,设立了工业园,引进台资、日资企业,参考了新加坡模式,苏州利用外向型经济打开了经济发展的新天地,用十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第三次机遇就是21世纪苏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当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时,苏州政府又开始谋求变革,因为虽然外向型经济提高了GDP,但老百姓得到的真正实惠较少,所以政府鼓励百姓自己当老板,变打工经济为老板经济,培养真正的民营经济,开始打造温州模式。
(二)转变思路,特色招商
“从众”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态,而苏州人并没有盲目跟风,它“另僻蹊径”,为自己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当上海等大城市以欧美大企业为招商引资重点时,苏州却把招商引资重点定位为“台资”,所辖县级市昆山就吸引了3600家台资企业,约占大陆台资总数的九分之一。当各地都在发展制造业时,苏州却开始“错位经营”,把高投入、高消耗的企业拒之门外,开始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打造了自己的支柱产业—电
子IT产业,占世界产量约40%的电子产品来自于这里。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苏州没忘记保持自己的古城特色,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市政府明文规定:“在古城区,不能盖6层以上的高楼”。新苏州、老苏州、洋苏州并存,中间是古色古香的老苏州,一边是电子产业密集的高新区,一边是中新创业园和高档公寓,这种独特的城市特色为招商做了无形的宣传,也使得许多外商留连忘返。
(三)优化环境,亲情招商
亲商、安商、富商,是苏州人的招商法宝。亲商,并不是简单的和投资者搞好关系,无节制地退让和满足客商,“亲”的本质在于为客商提供效率高、信誉好、回报稳定的投资环境,营造出适合投资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真正意义上的亲商是站在投资者角度看问题,也就是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为企业服务,知道企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苏州人做到了真正的亲商,“亲”的结果不仅是让外商发财,同时赢得了地方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协调的发展。这种双赢的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引发投资者更大的投资热情,地方的经济发展也从中不断受益。
(四)打造队伍,专业招商
苏州经济近年来能够突飞猛进地发展,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苏州市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注重干部素质的整体提高,对干部全面实施“素质工程”。在提高干部素质上,先后选送上百名中青年干部包括村干部赴新加坡、香港培训,还与
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促进了干部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结构、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苏州昆山组织部有600多名专职招商干部,每年对3000多名干部进行招商培训,打造出了一支精而强的专业招商队伍。
四、对本地招商引资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和参观考察,我切实感到,无论从那个方面去评析,我们都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应该从深层次进行分析,苏州有苏州的优劣势,我们同样也有我们的优势和长处,我们应该找准立足点,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我们自己的产业。借鉴苏州招商引资工作经验,我认为加快本地招商引资工作步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解放思想,树立超前意识。
苏州的发展说明,解放思想是前提。我们要发展,就要坚决破除求稳怕乱、循规蹈矩的旧观念,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苏州昆山是个县级市,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与我县相似,但其GDP是我县的几十倍。早在1985年时,昆山还只是一个穷县,县领导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建立了“昆山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拿出50万财政经费在上海虹桥机场和香港报刊上做了宣传。24年过去了,昆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苏州的落后典型跃居为全国百强县第一名。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即习惯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办什么事情都要等到条件成熟,这样就束缚了思维的飞跃,丧失了机遇。现
代经济飞速发展,机会稍纵即逝,稍有迟疑,别人就会捷足先登,县和县之间,镇和镇之间为什么会有差距?主要是思想上有差距!招商引资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要树立“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观念。所以说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苏州人跳跃思维,树立超前意识。
(二)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招商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政府由管理企业转变为服务企业,为纳税人搞好各方面的服务,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
一是全民亲商理念。亲商、富商、安商,把亲商理念贯彻到为投资者服务的行动中,为投资者营造一个全民亲商的大环境,让其落地生根、安居乐业,以一带十形成集聚效应,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崛起。苏州昆山孙建中教授讲的好,“来帮助我们吸引外资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老板是亲人”。第一他们为投资者提供了优惠的政策环境,“老板怎么顺心怎么办”,政府不但给企业地方优惠政策,还为企业争取到了中央优惠政策;苏州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外资所得税率由原来的24%降到了15%,让老板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第二创造了安全的法制环境,“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从街道两旁的公寓就能看出这个城市的治安好坏,他们有很多阳台都是露天的,没有安装窗户,更没有防盗窗。第三营造了一流的服务环境,“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开发区削减了收费项目,降低了收费标准,项目审批制度也进行了大力改革,大大提高了外商办事效率,也赢得了信誉。由于对当地投
资环境,政策,人员素质有了较高的满意度和信誉度,外商们发挥最大热情,不遗余力地向外推荐苏州,纷纷介绍自己的关联企业前来考察投资,取得了“以商引商”,“以外引外”的葡萄串效应。政府还把服务送到企业投资者身边,把培训送到企业,每周一次企业沙龙,请投资者喝咖啡,小聚一次,聊聊天,提问题、出点子,官员与企业一同学习。第四改善了投资商的生活环境。“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苏州新区是日本投资聚集的区域,为了能让日本投资者适应新区生活,新区投资建立了“日本一条街”,街上有日本料理、酒吧,服务员用日语为客人服务。小街让日本投资者感受到了亲切。昆山是台湾投资聚集地,昆山便投台商所好,建起“台湾一条街”,台商子弟学校,让台湾人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我们济阳有台湾工业园,外商也有一定规模,政府应该从外商生活需求方面考虑,想方设法让外商融入济阳,为其提供一个舒心的生活环境。
二是招商引资要灵活多样。招商引资方式有很多,专题招商、高层招商、委托招商、蹲点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特色招商等,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以商招商。因为哪里具有让投资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协同环境”,哪里就有促成投资者下决心的“筹码”。而在这个问题上,先行一步的投资者的话语无异一言九鼎,可信度高。特色招商是充分挖掘自己的地方特色,利用特色进行招商。我们济阳有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四大主导产业,这些主导产业已成一定规模,那我们就利用我们的特色产业有针对性的进行招商。我们还有资源优势,我们有丰富、廉价的农副产品和劳动力资源,有充足的电力资源,有肥沃宽满的土地资源,有稳定的治安环境,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们的特色优势。
(三)搞好招商规划,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招商项目管理规划,项目管理是招商项目确定之前的评估管理,也是为以后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运营打下的基础,能有效避免招商项目的盲目性,确保企业的效益性。招商引资,招哪一类的商,引哪一方面的资,能不能和当地的投资环境相匹配,招进来的项目能不能实施,这就需要对投资环境、产业政策、项目发展前景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去招商,盲目跟风和只顾眼前利益是不可取的。现在每个地方政府规划的都有开发区,圈起来的地不少,但荒废的土地随处可见,有的是项目开工后效益不好,被迫停工,有的是搞投机的投资商为了圈政府的土地,赚取土地租金。造成这几个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前期对项目考察不足,没有做好项目规划管理。所以做好项目管理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环节。苏州高新区,把招商项目定位为三高:“人力资本高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而我们的开发区,现有企业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高能源消耗的制造业为主,随着用地的紧张,我们的产业结构应相应转变,以后的趋势应是向高科技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发展。
二是做好环境规划。搞好亮化、绿化、美化、城建规划工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高城市品位。去一个城市,看规划就能看出政府的服务。苏州工业园区,花了3600万元请设计师为中新工
业园区做规划,所以才会有今天让游人留恋忘返的金鸡湖和几千家落户其中的外企。我们济阳有新、老城区,在新城区建了开发区,挖了澄波湖,堆了小山,搞了绿化,城市规划初显轮廓,围绕澄波湖做好规划,使其成为济阳一道独特的引人入胜的景致,不但会使城市变美,还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带动济阳一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加快招商步伐。
一是确保招商引资人员的数量。要重视招商专职人员的扩充,使招商人员数量与招商引资目标一起增长。
二是提高招商队伍的质量。要有一批年轻、素质高的招商干部,招商人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苏州的干部普遍具备“五懂三会一颗心”:即懂政治、懂经济、懂业务、懂科技、懂法律;会开车、会用电脑、会讲一门外语;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在与苏州干部的接触中,我们普遍感到他们的发展意识很强,不仅对苏州发展状况了如指掌,而且对国内甚至国际整个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干部的管理任用上,苏州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为此,我们要加大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做法,对于真抓实干且出成绩的,该提拔的一定要提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个个争先、人人奋勇的良好工作局面。苏州高新区台办周驿主任讲的好,“招商人员应该是交际大师、语言大师、美容大师、功夫大师、幽默大师和魔术大师”,虽然有点夸张,但证明了招商人员要具备一些必要素质。政府应全面提高干部素质,注重培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高、有招商基础、协调能力强、有一定业务水平的年轻干部做招商人员,必要时可向社会招聘。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考核目标和奖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除了物质上的奖励外,可以考虑政治上的培养使用。
五、以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应借鉴苏州经验,学习苏州人的创业热情,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机制,贯彻亲商理念,建设创新、服务型政府。招商引资其实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做为政府工作人员,要做到: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每天都会出新政策、新理论,不学习,就不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习能力是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善于在工作中总结。工作是在不断改进中总结的,经验是在不断总结中得出的。只有不断检讨自己的工作理念和行为、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得失、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不断修正自己的策略,才能从中获得持续的发展和成长。
做为一名基层招商引资干部,这15天的学习对我来说获益匪浅,这是我成长历程中一段难得的机遇。我要学以致用,树立迎接挑战的信心,拥有一颗干好工作的决心和为人民服务的热心,投入满腔的工作热情,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完成今后的工作。
第五篇:苏州学习体会
苏州学习心得体会
宋立鸿
首先,感谢县委、县政府、县组织部能够给我参加苏州学习培训的机会,这次培训时间紧凑、内容丰富,采取课堂教学与讨论交流、经验介绍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等方式,对苏州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开发等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学习考察。回到工作岗位又对苏州的整体情况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现侧重于苏州经济发展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苏州经济发展概况
(一)苏州基本概况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傍无锡,北依长江。全市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古城区14.2平方公里。全市平原占54.8%,水面占42.5%,丘陵占3%,平均海拔4米左右。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望虞河、娄江、太浦河等连接东西,太湖、阳澄湖、昆承湖、淀山湖镶嵌其间。
苏州市经过地市合并、撤市建区、区区合并等区划调整后,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全市现辖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虎丘区)7个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121个镇。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83.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7‰,市区人口212.40万人,比上年增加3.33万人。苏州人口以汉族为主,约占全市总人口的99.9%,还有回、蒙、维吾尔、满、苗等51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0.1%。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委市府确立了“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了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两大优势,培育了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才、产业、环境等新优势已见端倪。2002年,苏州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20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57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4300美元。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3:56.7:38.0调整为4.5:58.1:37.4。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90.82亿元,增长38.1%(同口径增长2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7.03亿元,增长58.2%。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7年持续上升,达到14.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目前,苏州正在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产学研紧密联合、各类人才聚集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基地,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逐步迈向“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基本现代化地区。
(二)苏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长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具实力和活力的都市连绵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苏州处于该区域中部,背靠“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并接受其辐射和带动,经济正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其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
1、经济跳跃式、超常规发展,经济总量几上台阶。改革开放前,苏州经济总量仅为32亿元,所有财富积累只有6亿元,人均年收入634元左右,人均工资500多元,苏州经济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苏州经济发展每年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2000年比1995年增加637.5亿元,5年总量增长了70%;2001年比2000年增加219.6亿元,增幅超过14%,6年时间翻了一番;2010年更是高速增长,总量达到8080亿元。
2、外向型经济占主体地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苏州经济外向度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贸,出口依存度达80%左右。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63.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8%。其中出口总额185.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5%,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3.7%。今年上半年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达125亿美元。二是外资。2002年新增合同外资100.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8.14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6%和59.3%。外商独资、增资项目明显增多,新批合同外资超千万美元的项目571项,增超资千万美元的项目83项,两项合计合同外资78.62亿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资总额的78.7%。至去年末,全市累计注册外资323.69亿美元,世界500强中已有85家先后来苏州投资兴办了215个项目,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1.54亿美元,缴纳税收104.40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原口径)的38.5%。今年上半年注册外资达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超过上海居全国之首。三是外经。2010年外经合作取得新进展。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80.8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70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0%和25.0%。年末在外劳务人员7026人,其中当年新派劳务人员3127人。新办境外企业8家,其中新开业3家,累计兴办境外企业85家,境外加工贸易企业8家。
3、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发展形势喜人。苏州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源,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使民营经济迅速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0年新增私营企业3.79万家,使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5.91万家,从业人员67.5万人,注册资金50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34.5%和91.8%;个体工商户5.92万户,使工商总户数达18.5万户,从业人员29万人,注册资金5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7.4%
和35.8%。私营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入空前活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2%,比上年增加2.7个百分点。新批私营企业利用外资项目125个,合同外资9701万美元,出口额2.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私个经济贡献份额继续加大,上交税金52.96亿元,增长54.9%,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9.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每天新增私营企业70家,到8月份已新增14000多家,累计达7万家,注册资金762亿元。
4、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高,呈现块状经济特色。苏州产业按产业和地域划分,布局相对集中。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别是IT产业占苏州产业60%的份额,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世界的1/3。另外轻工、轻纺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吴江市和太仓市(如太仓市璜泾镇号称中国化纤加弹第一镇,占全国市场18%),钢铁等重工业主要集中在张家港市。以张家港为例,该市创新思路,加快资源整合,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先后组建了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纺织工业园和机电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在沿江地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电炉钢生产基地和优质线材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粮油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木材水运集散地。
同时,苏州市的产业配套化率比较高,IT业、机电、纺织等产业零部件配套率达到80%以上,使企业不出苏州就能配购到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比如,笔记本电脑的零部件配套率高达90%。
5、城镇化水平较高,注重城乡联动协调发展。苏州市把城镇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农村非农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农村消费、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平均每个小城镇建设资金达2亿元以上,使城镇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提升、功能逐步增强。城镇建设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由1979年的18个,至2000年底发展到128个,面积由每个镇0.3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人口由平均每镇800人发展到4000人以上,有的小城镇已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人左右的小城市;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公用事业日益完善,比如农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2%;城镇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各俱特色的镇域经济,如旅游文化古镇——周庄、专业市场镇——盛泽、元和等镇,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市区“一体两翼”的格局基本形成,县级市城区功能不断提升,小城镇布局逐步优化,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二、苏州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大胆解放思想,崇尚理性治政,善于抢抓机遇求发展
综合考察苏州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围绕促进经济发展进行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创新,追求理性治政,善于发
现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秘诀之一。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臵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古城有2500多年的历史,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苏州都是人文汇萃,商贾云集。明清时期,苏州籍状元、进士数量名列江浙前茅,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向国家输送了80多位院士,人的文明程度和生活富裕度都居于全国前列。苏州人人性温和,文化平和,南北文化交流频繁(乾隆七下江南),具有兼容性,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这种悠久的历史和温和的文化导致苏州人睿智、勤奋、诚信、开明开放的品格。正如此,苏州市委市府历届领导都能着眼于促进苏州的经济发展,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善于解放思想,敢于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总是能够找准中央政策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制定合适的施政纲领和战略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在大胆解放思想中抓住了三次重大发展机遇:
1、抓住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使苏州的经济总量迅速翻倍。在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末,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或者刚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在那种条件下,商品短缺,企业生产什么就能卖什么。在其他地方还在等待观望中,苏州人率先抓住这一商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
成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景象。到1983年底,乡镇企业产值占苏州GDP的1/3,1987年底占苏州GDP的1/2,占据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到90年代初占苏州GDP的2/3,几乎是每3年翻一番,使苏州经济总量迅速膨胀起来。
2、抓住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使苏州的经济质量快速提高。在90年代,苏州人坚持以市场推动为主,以政府推动为辅,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鼓励企业增加出口,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和劳务合作,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使苏州的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中,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3、抓住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增加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苏州人认为,谁放弃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谁就会落后时代。因此,从本世纪初开始,苏州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再创经济新优势的重要战略,大胆实施新举措,在探索中不断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使民营经济对财税的贡献份额逐年扩大。在这方面,璜泾镇大胆解放思想,敢想敢做敢闯,走在了苏州前列。璜泾镇为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双带”活动,各级党组织与党员、干部签订合同,规定45岁以下的党员、干部和镇所有党委成员必须自己办企业,外地转回来的党员、干部也必须办企业,要求党委委员以上的干部必须有小轿车,提出“没有企业不是好党员,没有企业不是好干部,没有企业不能当干部”的口号,鼓励大胆投资,并认为储蓄越多,脑筋越死,就越要穷。这样,就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创办企业的局面,出现了嫁女不用洋房、汽车、存款作陪嫁,而用企业作陪嫁的新现象。同时,璜泾镇采取更直接的四项措施推进城镇化,促使农民发展民营经济。一是取消农民户口,全镇逐步消灭农民户口;二是取消宅基地,农民建房必须建到镇上,每年把10%的农民转移出来;三是取消农业税,由镇财政负担;四是实施劳保,农村男60岁、女55岁每月可领取240元养老金。这些措施的实施,迅速推进了城镇化,拉动了民间投资,使农民的储蓄由正变为零、由零变为负,极大地推进了民营经济发展,使璜泾镇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到1560家,资产达13亿,工业销售30亿,农民纯收入10000元以上。江苏省委对璜泾镇的做法采取“不制止、不争论、不干扰、不打击”的态度,允许璜泾镇大胆探索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二)加大改革力度,推进资本重组,积极培育规模工业企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生产要素。任何地区要取得发展,都不可能离开资本,都不得不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重组,并以此培育规模工业企业。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考察中了解到,苏州经济的原始积累始于乡镇企业大发展时期,通过大办乡镇企业,迅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但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一是企业经济债务沉重。由于主要依靠政府推动,使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向银行大量借贷,向社会集资,最终使国家的钱变成企业投资,导致政企不分,债务沉重。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当时为推动企业发展,提出的口号是“只要金山银山,不要青山绿山”,这样导致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相当严重。沉重的债务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地制约了苏州经济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改革力度,进行资本重组,理清产权关系,消除企业债务,培育有规模上档次的工业企业。为此,苏州开始了大胆的企业改革。
1、实施企业改制。从90年代中期到2001年,实施企业改制,将县市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纳入改制范畴,进行资本重组,采取股份制形式组建大型工业企业,培育了10家上市公司,将苏州的经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这种改制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国有资本仍然占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一股独大的状况没有改变。
2、进行企业转制。从2002年开始至今,实行第二次改革,苏州称为转制,即将国有资本全面退出竞争性行业,并成立了产权交易中心,对国有资产进行公开拍卖,解决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到2004年,在竞争性行业,苏州将不再有一
家国有控股企业。苏州在退出时机的把握上与内地也有很大差别,内地往往是在企业将“死”的时候,才匆忙为国有资产找退路,导致国有优质资产低价变现或隐性流失。而在苏州,国有资产往往是在企业越红火的时候越要退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国有资产全身而退,而且还可能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
3、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重点的新兴主导产业,努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强化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市场,新兴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呈现恢复性增长,产销衔接较好,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5139.44亿元,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4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1%和22.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总产值145.5亿元,集体工业总产值181.3亿元,三资工业总产值1933.1亿元,私营工业总产值38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3%、5.7%、31.2%和22.2%;轻工业产值1545亿元,重工业产值19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26.7%;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全市工业前50强大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337亿元,比上年提高32.5%;农村工业活力增强,实现销售收入1380亿元,利税总额10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0%和22.4%。
(三)营造优良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拓宽领域吸收和利用外资
苏州能够形成外向型经济格局,与其优良的发展环境、灵活的招商方式和经济发展的载体建设分不开。今年上半年,苏州引进外资已达78亿美元,引进内资383亿元。到目前为止,苏州累计引进外资超过300亿美元,占全国的1/20,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苏州人更深刻地懂得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充分地认识到环境的本质。因此,苏州营造发展环境,不是孤立地修修路、减减税等外科手术,而是作为一个体系来加以建设。这个体系由七个小环境构成:一是法制环境,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市民法制意识,引导企业合法、诚信经营;通过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一切投资创业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公平、公正司法,确保各类企业接受平等的法律服务。二是基础环境,凡是愿意来苏州投资创业者,都由当地政府做好前期基础工作,搞好“九通一平”,确保投资企业很快投产运行。三是政策环境,将政府的所有政策一律向全社会公开,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搞“内外有别”。比如太仓市璜泾镇对内对外一律实行“办事零收费”制度。四是人文环境,加强职业培训,向企业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官员办事效率;加强精神文明
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五是配套环境,政府围绕主导企业的产品链条,下力气培育配套企业,使苏州零部件配套率达80%以上,形成从零碎部件生产到产品组装、运输、销售等一条龙式的产业发展格局。六是服务环境,完善投资咨询公司、生产服务公司、售后服务公司等中介组织,为投资者提供从政策咨询到外汇兑换,从生产环节到售后服务环节等全方位服务。七是居住环境,按照外商的居住习惯,修建与外商国内居室一模一样的住房,让他们感觉就像住在国内一样,当地把它叫住“开发区中的开发区”,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外商。目前,有6000外国人在苏州生活或定居。
2、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建设工业园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苏州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资、推动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投资“洼地”的作用。至去年底,苏州已建成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个省级开发区,130个乡镇也都有自己的工业开发区,这些开发区在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2002年,开发区新增合同外资65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和67.5%,占全苏州总额的64.9%和74.3%,累计开发面积201.11平方公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0.76亿元,批准进区三资企业4317个。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全区实现财政收入32.6亿元,进出口总额58.52亿美元,其中出口25.57亿美元。目前,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和昆山开发区三个园区的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已占全市总量的26.9%、49.6%、47.4%。
3、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苏州利用外资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灵活新颖的招商方式。除实行坐地招商外,苏州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同时进行的方式招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实行公开招商。把外商请进来后,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全市的基本情况(资源、人口、交通等)、产业政策(含优惠政策)等外商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客观介绍,一切按照既定政策执行,杜绝政策解释和执行的随意性,不隐瞒、不截留,由外商自己作出评价进行选择。二是实行流动招商。组建招商队伍,分赴世界各地进行流动招商。比如昆山市,成立了15支招商引资小分队,常年活跃在各地招商,互通情报,每年底进行总结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昆山市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增长幅度居于全市前列,当地有种说法“引进外资看昆山,利用内资数江阴”,使昆山成为经济活、人气旺、三资企业多的地区,财政收入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
(四)遵循经济规律,发挥自身优势,开辟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加快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遵循一定的经
济规律。苏州经济所取得的成就,最根本的是能够发现和发挥自身优势,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苏州各县市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张家港市主要靠政府推动,经济总量和规模占据苏州第一位;常熟市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文底蕴较厚,地税收入占据苏州第一位,社会事业发展较快;昆山市通过建设开发区吸引外资,三资企业多,经济比较活、人气较旺,财政收入每年以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太仓市把港口建设作为经济发展重点,潜力较大;吴江市的产业集中度较高,丝绸、电缆等是其拳头产品,每个乡镇都有至少一个自己的主导产业。
1、遵循资本积累和增值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经济总量做大。苏州人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工业化的路子。但工业化是需要许多条件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因此,谁最先找到一条资本原始积累的道路,谁就会率先发展起来。首先对自身认识要清楚。苏州地少人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资源相对贫乏,“人到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就成是苏州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急迫问题。但是,苏州也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区位优势,二是人文优势,三是经济优势。特别是经济优势方面,苏州自古以来就比较繁华,农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农业积累还有6个亿(主要表现为村办企业
和社办企业等固定资产),这为苏州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对社会认识要清楚。当时面临的大环境,一是商口短缺,几乎是企业生产什么就能卖什么,不愁销路,二是国家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体制机制上有许多空子可钻。因此,苏州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当时信息和交通相对不便的周庄,没能赶上乡镇企业发展的时机,但通过发挥其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也完成了资本积累,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周庄一年的旅游收入达30多亿元。
资本原始积累不是目的,只有资本增值,经济发展才有强大的动力。围绕资本增值的两个最起码的条件:政企分开和产权清晰,苏州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二是加快个私经济的发展。这两大措施的落实,使苏州产业结构得到迅速调整,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趋好,群众的富裕程度更高。目前苏州每天新增私家汽车130辆,房价比去年翻一番,达4000元/平方米。
2、遵循市场配臵资源的规律,优化市场经济环境,开拓两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也是市场经济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市场经济需要“短缺”,只有这样才能更懂得交换,市场才能发挥配臵资源的作用。因此,一个地区本身拥有多
少资源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谁的市场体系健全完善,有没有优良的发展软环境。谁做到了这一点,谁就能更好地开拓国内国外两市场,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从资本来说,苏州通过完善市场体系,走“借鸡生蛋、负俩增值”的路子;从人才来说,创造了“星期天工程师”这种新的用人机制;从市场开拓来说,发扬了“四千万”精神(走进千家万户、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目前,苏州经济能够做到“两头在外”(原料从外面来,产品到外面去),就是因为具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市场在资源配臵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3、遵循社会协调发展规律,积极缩小城乡差别,实施全面城市化。经济是基础,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在中国来说,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要保持稳定,必须缩小三大差别: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在这三大差别中,城乡差别是目前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苏州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围绕发展经济、富裕农民这个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一是坚持抓好规划。按照“增创优势、做强实力,科学规划、做大规模,完善功能、做优环境,突出特色、做美形象”的要求,以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塑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象为重点,认真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大力
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比如,苏州城市规划达2000平方公里,将把苏州建设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文化传统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上海都市圈的副中心,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二是创新投资体制。采取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式解决城市建设资金,以经营资产和经营资源的办法经营城市。三是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改革户口制度,只要在苏州有固定居住地、有固定收入的都可落户苏州;所有新生儿都是苏州城市户口;消灭村的建制,转为社区和居委会;农民宅基地可与城镇等额臵换。四是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苏州先后进行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凡是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的乡镇都要被经济实力强、发展质量高的乡镇“兼并”。比如张家港市由原来的26个乡镇,通过几次合并,现在只有8个镇;太仓市由原来的20多个乡镇并到7个镇。这样就大大推进了苏州的城市化进程。这些措施,使苏州市城镇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提升、功能逐步增强,城镇建设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人口进一步向城镇聚集。
(五)推进行政改革,理顺体制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着眼于建设入世先行区,加大行政改革力度,理顺体制关系,着力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体制环境,是苏州经济快速发
展的重要条件。
苏州体制改革主要抓了两个方面: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对市级机关审批事项进行了第二轮清理,审批总事项又削减了32.8%,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40个部门的596个审批及服务事项在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促使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二是成立国库支付中心,构建起公共财政框架,理顺了财政收支关系。三是改革管理体制,着眼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和部门的关系,加大乡镇的责任和权力,确立乡镇作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弱化部门管理职能,强化部门服务职能,促使部门围绕乡镇转,为推动乡镇经济发展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四是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对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使各项政策、法规符合WTO基本规则,提高了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注重培育和重组投融资主体。相继成立了苏州港口发展有限公司、风景园林投资发展集团、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投资融资主体,组建了市工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完成了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和区属房管局等事业单位改制任务,使各类投融资主体充分发挥作用,为苏州经
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强金融业监管,积极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改进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保持了健康发展态势,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2.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90.9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8.9%和40.7%。全年银行现金收入5828.84亿元,现金支出5992.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和17.8%。三是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借助资本市场,积极培育上市企业,全市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22家,其中8家结束了辅导期,吴江丝绸、永鼎光缆实现了再融资10亿元。
(六)突出发展要务,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
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重视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是苏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
1、提高干部执政能力。苏州按照中央“靠得住、有本事”的要求,加强干部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干部的决策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比如在提高干部决策能力方面,要求干部首先必须详细掌握有关决策问题的信息材料,其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材料,再次注重把握因果关系,最后要重视政治形势分析;在提高干部总揽全
局的能力方面,主要从“五个一”入手:一是倡导一种精神。如果精神不振、士气不盛,事业必然难成。要根据形势任务和干部状况,需要什么精神就倡导什么精神。二是确立一个奋斗目标。三是提出一套措施,措施要有针对性、要管用。四是配好一套班子,尤其选好“一把手”,使班子成员具备政治头脑、经济头脑、科学头脑,具备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五是制定一套奖惩措施。实行重奖重罚,提倡奖要奖到眼红,罚要罚到心疼,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积极性。
2、努力稳定干部队伍。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绝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则,在届期内尽量不调整干部,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一是教育干部坚持自学,引导干部从兴趣和职业需要出发加强自学,提倡开放性学习,要在消化、深化和转化上下功夫。二是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出了明确的培训目标,即“六懂两会五种精神”:懂马列、懂法律、懂经济、懂业务、懂科技、懂外语,会开汽车、会电脑,具备认真负责精神、实事求是精神、敬业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拼搏精神。
4、突出考核重点。在考核指标的设臵上,突出了经济这个中心,体现了发展这个要务,指标简明,办法简便,以发展的绩效来检验各项工作和各级干部。主要考核四大指标:
用电、用地、财税和投入(招商引资),而且这些指标到相关部门单位一查便知,既达到考核目的,又节省了人力物力,使乡镇和部门从应对考核中解放出来。
5、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鼓励党员干部通过创办民营企业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发挥“以一带
十、以十带百”的乘数效应,即一个干部带动10名党员创业致富,一名党员带动100群众创业致富,从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璜泾镇一村支部书记通过建立棉花收购加工公司,三年资产达7000万,不仅富了自己,还带富了周围群众。同时还鼓励公务员“带薪下海”,带领群众共同开创致富路。
三、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思维方式入手,在兼顾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各项工作都要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县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更快,胆子要更大,彻底摒弃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没有树立起发展缓慢等于倒退的观念,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思考、来谋划。同时,要努力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善于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创新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善于实行“拿来主义”,敢于创造性地执行上级的政策,把经济发展作为发展要务中的第一要务。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
式发展。
目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工业方面,要以发展资源型工业为重点,如煤炭、天然气化工、电力等。农业方面,现阶段如果不搞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就没有出路,农民不可能靠农业致富。只有跳出农业抓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让农业在市场中自己寻找出路,政府不要干预农民,腾也精力抓好工业。第三产业方面,继续突出劳务经济这个优势,政府加强服务和引导,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务经济质量;旅游资源是我县的优势,要充分挖掘旅游业的潜力,加大旅游投入,打造旅游精品,如海南省投入60亿元巨资打造南山旅游文化区。城镇化方面,抢抓中心城市建设机遇,深入贯彻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议精神,把握人口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两大关键,全面落实《中共我县县委关于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定》,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骨干产业为支撑,以先进文化为内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一心三极、以极带片、层次分明、互动并进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民营经济方面,认识虽然到位了,但停留在口头上多,落到实际的少,要进一步细化硬化措施。
(二)从改革完善体制和机制入手,在加大责任的同时下放权力,强化乡镇领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
进一步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步伐,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
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运行机制,理顺乡镇和部门关系,强化部门服务经济服务乡镇的作用,大胆为乡镇松绑,使乡镇真正能够承担起作为一级政府应尽的职责,使乡镇敢闯敢冒,大胆探索各地经济发展路子,充分发挥领导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主体的作用。同时,要大力精简各种会议,坚持开短会、讲短话,使各级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发展,去抓大事。
(三)从改革完善目标管理办法入手,在全面考核的同时突出考核重点,发挥考核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调整目标考评办法,指标要紧紧围绕发展要务来设臵,做到简洁、科学,突出考核重点,少而精、管用,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动力。
(四)从优化发展(招商)环境入手,在保持政府投入逐步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吸引和利用社会资本和外资 进一步加大力度,把优化发展环境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机制,定期发布关于审批、办税等方面的政务信息,定期公布招商引资政策,真正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使关卡少下来,使门槛降下来,使程序简下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生产领域;明确“三办”职责,创新招商方式,放宽进入领域,配套招商引资政策,同时政府继续增加引导性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参与创业,推动我县经济
发展。
(五)从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建工作活力入手,突出“抓人”这个工作重点,提供加快发展的组织保证
在中国,要抓好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采取切实措施,围绕经济发展激发党建工作活力,突出“人”这个重点,加强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倡导“党员、干部只有首先致富自己才能致富群众”的观念,积极探索党员、干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双带”作用,形成一个组织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的格局,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近海经济区招商局长 宋立鸿
201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