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史12组

时间:2019-05-13 10:0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当代文学史12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当代文学史12组》。

第一篇:现当代文学史12组

陈佳臻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12组

1、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曾被称为“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典型”

一、“我”和“妻子”之间最大的矛盾在哪里?为什么? 在哪些地方最后达成了理解?

1、生活经历不同:李克:知识份子,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在城市生活过,性格较随和 张同志:工农阶层,没读过书,一直在农村,性格比较死板倔强

2、生活方式不同:李克:倾向于享受“小资”生活

张同志:依然保持革命时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3、价值观念不同:李克:认为应该融入新社会,适应新潮流

张同志:深受传统革命思维影响,但后来也渐渐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

达成理解:客观:李克的回忆、张同志“皮鞋铺”事件

主观:二人都懂得自我反省

二、1950年代相关的批判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

陈涌:“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冯雪峰:低级趣味,玩弄人民

叶秀夫:违背了生活的真实、丁玲: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三、这些观点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文学观念、社会阶层观点和新中国的政治倾向?

1949年7月2日到19日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全国召开,将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

文学属性:强调文学服从政治路线、服务于政治需要;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形象塑造:以塑造新的英雄形象为中心。

对《我们夫妇之间》的批判,事实上成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城市文学原则的问题。

2、李双双小传李准

一、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李双双和喜旺的形象分别体现了哪些民间性格。

李双双:农村妇女形象:

1、心直口快、敢笑敢骂、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2、摆脱女子在旧社会的束缚,大胆创新,敢想敢为。

3、幼稚、单纯、傻气、可信可爱。

孙喜旺:农民典型精神特征的形象:

1、落后自私、憨厚、善良、天真

2、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他并不含糊。

3、明哲保身,顺水推舟,不愿意轻易得罪人,由他人去操心社会里的事。

二、作家在作品结构、语言和写作方式上如何融入民间艺术。

作品特点:

1、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

2、语言质朴,口语化;

3、作者李准熟悉传统民间艺术

《李双双》的创作风格体现了那个时代所鼓励的浪漫主义精神;歌颂的是普通老百姓中间的美好人性,提倡的是敢于与社会上的自私行为;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二人”对戏的模式。

三、作品中所涉及了哪些当时的农村政策?(土改,农业合作化、集体合作化,鸣放、贴大字报,妇女解放运动)这些政策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看待作家作品和政治的关系?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全国掀起几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扫盲运动。

2.“十七年”时期的男女平等意识成主流。

3.日常生活全面政治化的要求。

4.“大跃进”期间,中央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抓经济建设,想通过放手发动群众达到强国富民的愿望,要求有现金的例子作为榜样。

5.在领袖崇拜盛行的时代,领袖的言论自然会具体化为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进而成为作家创作的指导原则。

6.建国以来作家们非常重视深入生活,与工农打成一片,因此,在五八年的大跃进中,他们无一例外地成了局中人。

7.关于“劳动”叙述是“十七年”文学尤其是农村题材叙事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话语类型。

3、林海雪原曲波

一、杨子荣的形象及其“传奇性”:具有大将之风、富有智慧、“子荣同志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勇敢、机智、应变能力强)

栾超家的形象及其“传奇性”:身怀绝技、粗俗诙谐、勇敢直率

二者都是正面人物,虽然作者的本意是要塑造少剑波这个英雄形象,但是最成功的还是杨子荣的形象,栾超家是拿来为其作陪衬的。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来。

“三反衬”原则: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反面人物要反衬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之中,一般人要烘托、陪衬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之中,非主要英雄人物要烘托、陪衬主要英雄人物。

文本中得到很好体现。

二、小说的结构及语言上对民间艺术的吸收融入

结构:

1、单线发展,受章回小说影响;

2、借鉴民间故事模式

语言:民谣(山歌、小调)、黑话(天王盖地虎…)、神话传说(灵芝与李鲤姑娘)

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基于事实的情节、真实的场景描写

革命浪漫主义:情节浪漫化(英雄人物的许多偶遇和奇迹)、人物浪漫化、理想化

4、人生路遥

简介:《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小说叙事是在盛夏至初秋的时间段中,处在“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浪漫中隐含着悲剧,同时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生活在农村和城市的年轻人向往现代文明和悲剧性的理想追求。

一、分析高加林和巧珍的形象,他们两人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哪里?

巧珍:一个对未来理想生活朦胧向往的农村新女性,又有传统妇女美德:细心体贴,无微不至的贤妻良母形象(帮高加林做许多事,为高加林擦伤口,把狗皮褥子给高加林);坚强勇敢,包容(被高加林抛弃却坚持出来劳动,高加林回到农村时她求她姐姐不要羞辱他);冲破世俗规范,勇敢追求爱情(主动向高加林求爱);向往新事物和现代文明(支持高加林的“卫生革命”),同时也比较软弱,不敢与命运抗争,自卑。

高加林:健美、壮实、英俊;多才多艺:吹拉弹唱;脆弱与勇敢(失掉教师职务、被县委通讯干事举报身份时的脆弱;天黑独自走在路上,脚流血却一直坚持着);接受过新教育、血气方刚;朴实有责任感却又有点虚荣(对巧珍送来的狗皮褥子故作清高)。

二人的爱情悲剧:

1、文化差异,巧珍不符合高加林心中的恋人标准;

2、爱情地位不平等:巧珍主动,高加林被动;

3、思想偏差:巧珍向往温馨合心的小家庭小日子,高加林追求城市浪漫的生活。

二、作品怎样体现城乡关系?

城市:经济进步、文明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开放的思想和眼界

农村:纯美质朴、宁静和谐

三、如何理解高加林的痛苦及最后的回归?

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矛盾,贫穷和饥饿与敏感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农村生活的落后、闭塞和追求城市新生活、追求更广阔知识的矛盾,构成了高加林心理上和生活上的三重痛苦。

在闯荡城市之后,在痛苦和悔恨中彻底回归了农村。

5、朦胧诗

名词解释:朦胧诗: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等特征。以北岛创立的诗刊《今天》为起点,代表诗人有食指、芒克、多多、顾城、舒婷等,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其先声是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朦胧诗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与中国本土文化和作家主体的内在表达契合、中国诗歌比兴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朦胧诗人用“人”的眼光和立场思考“文革”十年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从绝望中再生,在压迫中奋起,喊出一个时代的声音。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政治抒情诗”政治与文学结合产物;表现手法:直抒胸怀和触景生情,现实主义创作;艺术表达上的隐患与瑕疵:现实主义着重突出、排斥遮蔽其他艺术风格,关注重大社会现象问题、忽视个体,表达上空洞说教,语言直白浅俗。

6、黑骏马张承志

简介:小说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歌颂了草原人民善良、朴质、勤劳的美德。

一、白音宝力格的形象:在草原上的他有着骄傲与自豪,充满着长大成人的渴望;白音宝力格的性格在草原传统与现代文明两种文化纠缠的磨砺中之所以能获得逐步成长、不断扬弃,最终完成了对生活信仰的坚定与对性格的扬弃。

索米娅的形象:是额吉生命的延续和拓展,是现在草原母亲的形象,具有一个母亲的全部禀性。

额吉的形象:一位慈祥、伟大的母亲形象。黑骏马通过塑造这一位伟大女性的形象,表现了一种母亲的人生, 反映了草原母亲的心灵世界。她默默承受着生活中的一切灾难, 她的母爱充满了无限的仁慈和真诚。她对所有的生命都抱有无限的仁慈,在她至诚至善的爱中,包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二、整篇文章的基调:高亢悲壮,幽怨而不颓废,忧郁而不消沉。

三、白音宝力格为什么出走?

1、作者本身就有的叛逆思想在文中的体现;

2、幼年被父抛弃所形成的心理阴影,想脱离家的潜意识(想长大,拥有自己的马以便驰骋四方);

3、黄毛的出现打碎了其童话世界,而奶奶和索米娅对其妥协的态度使白音宝力格无法忍受;

4、向往外面的世界,崇拜现代文明,希望能走出草原去追求现代生活。

7、棋王阿城

一、棋王王一生的形象:1.外表的羸弱——对吃的痴迷:精瘦的外表、珍惜粮食、知足常乐

2.内在的强大——对棋的痴迷:呆、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淡泊名利、宽厚待人

二、他和传统文化、当时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王一生身上体现的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化,1.儒:执着坚定,不懈努力;宽恕;孝顺;2.道:超脱:A.对亲人离别的超脱、B.对功名利禄的超脱、C.对外在生存形态的超脱;知足常乐,顺其自然;大道无形,物我一体(下盲棋);太极相生(王一生)。

与当时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文革”是“前现代”的“封建主义”的复辟,重提民主科学口号;改革开放中西文化碰撞,价值取向再度凸显;在文艺界的拨乱反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三、寻根文学的文学观及其与五十年代文学观念的异同

名词解释: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率先提出,认为文学的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包括三个方面:

1、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

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要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代表人物有贾平凹、汪曾祺、阿城、莫言、陈忠实等。

寻根文学定位:

1、寻根文学是一次文学寻找自我的思潮,其特点一是寻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自我;

2、寻根文学是寻找作家的个性自我。寻根文学彻底摒弃了对生活和历史进行单纯政治层面剖析的创作手法,而把探寻的笔触伸进了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结构中去。

三、与十七年文学的对比:

1、十七年文学的意义秩序被规定在政治意识形态范畴内,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寻根派则是告别革命,回到人的基本生存面和日常生活中;

2、“寻根文学”拒绝英雄叙事,注重日常经验,在去政治化的同时,也表现出去文人化,去知识分子化的特点。

与文革文学的对比:文革文学与“寻根文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具有不同的符号系统,从严格意义上讲,文革文学是一种现实符号,“寻根文学”是一种艺术符号。

寻根文学的特点:

1、创造了非英雄化的“崇高”之路;

2、仍然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在政治上更坚决地告别了革命。

8、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

一、张明的形象:第一部分:带着迷惘和痞性的沦落者;坑蒙拐骗却不乏纯情的一面;满嘴鄙俗之言,却悉数社会之流弊;有些质朴纯真。第二部分:对人性的反省与回归,生命的沉重和责任的救赎者—拯救胡亦也拯救自己。

吴迪的形象:始终保持着纯真情爱的本色,痴情而又大义的救赎者;幻想通过对张明的爱情力量来呼唤张明本性的回归;牺牲尊严和身体来救赎张明;最后的自杀也是对自我堕落的救赎。

胡亦的形象:蔑视传统、张扬个性、玩世不恭、放荡不羁、冷酷无情。

二、“痞子话语”。

王朔作品的语言,最突出的印象就是调侃。

王朔的小说是用调侃的话语实践痞子的传奇。

三、王朔小说与工业化进程、消费文化、都市空间兴起之间的关系。

1、王朔小说与市场的联姻(文坛市场不景气、文学写作追求商业性质);

2、王朔小说与影视的联姻(许多电影改编王朔的小说);

3、对媒体的利用;

4、消费文化的需要。

四、在“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王朔为什么成为批判的对象?

人文精神大讨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的巨大变化以及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转型是其背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世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由王晓明、陈思和、张汝伦、朱学勤等人代表发起的一次人文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波。

“人文精神大讨论”之王朔:

1、商业化:商业写作第一人;

2、媚俗性:调侃一切,以

废墟嘲笑废墟,中国式虚无主义的沦丧。

9、冈底斯的诱惑马原

一、作品结构:有别于传统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叙述人与小说的人物是各自独立的,叙述人总是要跳出故事来提醒读者,他是在讲故事即他在讲一个虚构的过去的事。

1、以非逻辑性套层组合的方法,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并对之进行片断连缀;

2、没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明显的时间规定。

二、作品人物的情感倾向及性格特点。

陆高形象:腼腆姚亮形象:冲动

共同特点:富于探险精神、对西藏宗教信仰的向往与好奇、与藏族同胞的深厚友谊。藏民的特点:淳朴、善良、自然、有信仰

猎人穷布:剽悍、勇敢、热爱自然、崇拜父亲

顿珠:传统、保守、孝顺、笨拙

顿月:活泼开朗、乐观、向往外面的世界

名词解释: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淡薄,它们重视的是“文本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它们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传统“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在此并不成立。代表人物有马原、洪峰、余华等。

三、分析本文中“先锋文学”的表现方式

1、叙述圈套:重视叙述,是“先锋小说”的共通点,他们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以形式和叙事方式为主要目标。文章中用“打碎之后重新组合”的方式将各个片段连缀起来。

2、作品中有意混淆、拼接“虚构”与“真实”,并把构思、写作过程直接写进作品,参与文本的构成。

3、“先锋小说”的叙述大多只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而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世界的意义关联。

10、一地鸡毛刘震云

一、小林形象分析

1、从“精英”到“普通市民”的变化:得过且过、安于平庸、适应现实;

2、“知识”对“权力”的无奈臣服,从受制于权利到运用权利(妻子换单位、孩子入托、代卖板鸭、受贿等);

3、“生活”向“生存”的价值滑落

二、“日常生活”的形象:

1、琐碎;

2、无奈(查水表的老头);

3、残酷(小李:文静的女学生变成大妈、给领导拎可乐被奚落);

4、充满变数(原先办不到的事都阴差阳错地得以实现)。

三、分析小说中“新写实小说”的表现形式和文学观。

名词解释: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9年3月《钟山》杂志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刊,正式确定了“新写实主义”的名称,是以池莉、芳芳、刘震云、刘恒的创作为代表的一股小说创作潮流。这一潮流注重些普通人(即“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何在这种生活中的烦恼、欲望,表现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无助,并采用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

新写实小说特点:(1)、内容方面:A、真实、琐碎;B、去典型化。

(2)、创作方法:A、零度叙述;B、大众化语言;C、流水账。

文学观:(1)、描写原生态生活;(2)、世俗化;(3)、隐匿情感;(4)、批判现实精神

四、《一地鸡毛》中“新写实小说”的表现形式

1、描写真实的生活场景及琐碎的生活事件。

2、去典型化,把创作视线和叙事目标转移到普通人的身上。

3、“零度叙述”:局外人的角度。

4、大众化语言的使用:俗语、俚语等。

5、流水账的写作方式。

文学观:

1、表现原生态生活;

2、侧重写世俗化内容;

3、隐匿情感;

4、批判现实

11、女性作家和作品

一、陈染的《为往事干杯》萧濛的形象:忧郁、敏感、自我意识强烈、渴望被爱、恋父情结、情欲解放、对女性美的崇拜。

二、陈染的《嘴唇里的阳光》黛二的形象:重情的感性之人、缺乏安全感、独立、崇尚自由、自强自爱、恋父情结。

三、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中的人物形象:

1、自卑幽闭,好奇早熟;

2、压抑与沉默,对男性爱的渴望和失望;

3、孤寂封闭逃避自我。

四、90年代,女性作家(以陈染和林白为主)的作品中反映出了怎样的女性观念?

第一,女性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

第二,身体观念(指对身体欲望的暴露(性体验和躯体感受等方面));

第三,两性观念[1.挑战男性(对男性话语权的颠覆和对男性本能的排斥和疏离)2.接受男性(对男性的渴望和一定程度上的和谐相处)]

在陈染、林白所创作的小说中,她们以自言自语的文本,呈现出一种与男性中心文化世界的决绝、背离的精神,她们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呈现出遗世独立的姿态。

12、红拂夜奔王小波

一、人物形象分析

李靖:

1、怀才不遇的数学家,多才多艺却不被领导理解(证明费尔马定理)

2、“想入非非”的流氓(把费尔马定理写入春宫图中)

3、“装神弄鬼”的人瑞(建立无性无趣的长安城)

红拂女:

1、风华绝代的歌妓

2、逃离规训向往有趣的精怪女人

虬髯客:

1、老实本分的门客,压抑的暗恋者(嚼麻鞋,收集红拂头发,杀奸夫淫妇)

2、实行变态统治的爬行动物(身体的异化,搞变态的“鱼德”)

王二:

1、自由散漫的光棍

2、无奈绝望的“人瑞”

二、王小波小说精神:

1、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2、追求智慧、趣味和理性

3、人本主义

第二篇:现当代文学史

现当代文学史

第一章 1949—1976年文学思潮

1949------(十七年文学)1976----(新时期文学)2000------------(新世纪文学)至今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思潮

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起点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解放区文学则以《在延安文艺工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下简称《谈话》)为指导纲领。

二、持续不断的文学运动

1.1953年9月28日第二次文代会(左倾)

2.文艺界的论证:①创作上的论争;②学术界的论争;③理论界 3.创作:

关于《武训传》的“讨论” 1950年底上映的历史题材传记电影《武训传》,通过武训行乞求学、进而兴办“义学”的事迹,歌颂了反映“旧社会贫苦农民文化翻身的要求”的“武训精神”。

之后开展了批判的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投降主义与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斗争。4.学术界:

对余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这是一场实质上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大斗争。

5创作理论:

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针对胡风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核心的文学主张,左翼文学界曾展开过一系列的批评。

三、文艺政策调整

1.“双百方针”

2.三次会议: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

第二章 50年、60年代小说

红色小说经典:1.三红一创:梁斌 《红旗谱》、吴强 《红日》、罗广斌 《红岩》、柳青 《创业史》

2.青山保林:杨沫 《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 《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的概况

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一革命历史斗争和农村变革为题材。

1.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充满激情的歌颂革命,缅怀战友。2.农村题材:①写土地革命后农民观念的变化。

如;马峰《一架弹花机》、赵树理 《登记》

②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

③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现状。

3.突破“禁区”的作品:①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

②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

4.成长小说:18世纪末《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以主人公思想和

性格的发展为主题,描述主人公的内在成长。①梁斌(1914-1996)河北人,原名梁维周。梁斌的《红旗谱》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都被视为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小说,成为“社会主义现实”经典之作。

②茹志鹃(1925-1998)原籍杭州,生于上海。《百合花》是最著名的,以清新俊逸、细腻委婉的笔调、精巧缜密的构思,通过小战士衣服的肩头的“破洞”、给“我”开饭的“馒头”、枪口上插着的“野菊花”、印着百合花的“新被子”等隽永的细节刻画,阐述了军民鱼水情的庄严革命主题。

第二节 《创业史》《青春之歌》

一、《创业史》:想象新时代的农村

1.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原名刘蕴华。

2.《创业史》:实质回答了中国农村为什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

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小说主题:通过梁家两代人不同创业道路及结局,概况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向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够彻底翻身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艺术特点:①结构复杂气势恢宏;②善于将细节描写,心里描写与哲理性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③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局限:政治理念过重,有图解政治之嫌;对人物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人物丰富性和矛盾性展现不够。二,《青春之歌》:革命青春的成长史

1.杨沫(1914--1995)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湘阴,原名杨成业。2.这是第一步反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形象展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应走的正确人生道路。

第三节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等

一、直面生活的矛盾

在“双百方针”和苏联“解冻”的思潮的影响。文坛出现了一批“以干预生活”为标榜,直面矛盾、揭露“阴暗面”的作品,包括小说、特写、杂文、戏剧等。其中所触及的主要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中心,也涉及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

二、人情与人性的书写

在1956--1957年,直面生活中的矛盾与书写人情、人性是一体两面的。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乃至阴暗面。所伤害的不只是具体的工作,在更深的层面上,往往造成人性的压抑。

第三章50、60年代诗歌

戏剧

散文

外形式:句式、音韵

内形式:诗情、诗意、诗味 表现形式:隐晦、直白;抒一己之情,宣传工具 新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诗歌概述

郭小川

一、诗人处境与诗坛重组 1.诗歌的“窄化”

①内容:主题与现实政治的紧密联系。②提倡诗歌的民族规划、大众化。

③以诗人的阶级立场和现实政治态度作为评价诗歌标准,现实主义和抒发个人情感被否定。

④1958年后,诗歌进一步“窄化”新民诗歌。2.诗人命运

消失:受到批判或被排挤,创作陷入到了困境。如:“九叶诗人” 转变:否定旧我,改变风格,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如:“郭沫若” 3.两种重要的诗歌样式

①叙事诗的发达,对民歌传统学习

二、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与中国当代历史的发生几乎是同步的。“热情的滂湃的政治抒情诗是时代的先进声音,时代先进的感情和思想。

政治抒情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1.①抒情短诗:《回延安》

《桂林山水》

②长篇政治抒情诗: 《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贺敬之的短篇诗歌常常以缅怀先烈为抒情向度,他的缅怀不带来感伤,因为过去所发现的恰恰是奔向未来的依据和动力。2.艺术特点 ①时代的颂歌

②运用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革命的浪漫主义风格突出。③主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对不排斥外围诗歌影响。如:“《信天游》”

三、新生活叙事诗

闻捷吟唱的爱情常常与劳动、新时代、新社会紧密联系的。“她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情;是和劳动紧密地结合着的爱情;是服从于劳动的爱情;是以劳动为最高选择的爱情;是有着崇高道德原则的爱情”。闻捷代表作:抒情诗集 《天山牧歌》

长篇叙事诗 《复仇的火焰》

四、诗歌创作的探索

1.题材的探索:叙事诗“爱情三部曲”《一个和八个》等直面矛盾生活。2.艺术的探索:诗歌形式的探索,新辞赋体。

3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奔赴延安,1955年后 相继担任中国作协书籍处书记。秘书长,既是政治抒情潮流中一位代表性诗人。1955年创作《职青年公民》组诗,确定了自己诗坛地位。其代表作 《白雪赞歌》

《深深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以及抒情诗《山中》、《致大海》、《望星空》。五、十七年诗歌总体特色——“战歌”、“颂歌”

1.流派的贫乏和形式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严重衰退。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把民歌体作为新诗的发展方向。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的高美和社会功能。

第二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茶馆》

一、引言

1.话剧、戏曲、歌剧等。

2.我国一般把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在东京上演《黑奴吁天录》作为现代话剧的开端。

二、《茶馆》:当代话剧经典 背景:(1)清末1898年初。

(2)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3)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

独特艺术构思:侧面透露法;小人物的塑造;话剧民族的典范 独特的悲剧美学

人物象征:王利发——改良主义

常四年——个人奋斗

秦仲义-——实业救国 评价:《茶馆》是具有喜剧性的悲剧,悲是主调,笑是穿插其间的音符。悲喜交融、“含泪的笑”本质上都是悲剧性的。

第三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一、当代散文概述

狭义的散文:指所谓“抒情性散文”,近似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来的“美

文”,或称为“艺术散文”。

广义的散文:包括具有“叙事”性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和以议论为主的文学

性短论,即杂文、杂感、回忆录、人物传记也包括在内。

二、散文的两度活跃

1.批评时弊的杂文一度活跃起来。2.“干预生活”、揭露社会问题的特写、报告文学创作引人注目。3.抒情性散文的兴起。三、十七年散文发展状况 1.报告文学

(1)两大题材:①朝鲜战争;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如:魏巍为《谁是

最可爱的人》。

(2)杂文:1963年5月《人民日报正在副刊开辟“长短录“栏目,期间,邓拓 《燕山夜话》刊出。(3)抒情散文大量涌现 ①秦牧;原名林觉夫;“知识性散文代表”。散文特点:“用一根思想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思想性与知识性的交融,思想统领知识,知识经验验证思想。”

②杨朔,原名杨毓瑨。是“诗化抒情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方法:“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创造了一种杨朔式的试体散文。模式: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 ③当代三大散文家:“杨朔,秦牧,刘白羽。”

四、50、60年代散文的特点 1.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的概念。

2.发表一批体现当时创作水准的作品。3.散文作家努力建立自己艺术个性。4.从叙事状开始向精神咏赞转变。

五、散文的局限

1.题材和体裁:极左的文艺理论和文学观念,限制了散文的创作的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

2.内容方面:只能歌颂真善美,不能暴露假恶丑,更不能触及时弊与揭露矛盾问

题。

3.作家方面:很难形成精神个体和个人艺术风格,遵循大一统散文思想表现模式

个人空间狭小。

4.美学特征:背离抒情写真情感的美学原则,说空话、假话、充满政治的说教。六、十七年散文不足之处 1.散文思想内容过去时代化。

2.刻意追求诗意,惯用象征,比、兴等。3.模式化,让人产生审美疲劳。4.缺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第四章 50——70年代台港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概述

一、20-40年代台湾新文学

(一)20年代:发生期

1.1920年1月“台湾新民会”成立,这标志着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 《台湾新青年》(1920年7月)2.1921年“台湾文化协会”成立。3.1920年7月,《文学与职务》改革旧文学提倡白话文。4.白话文的提倡和实践,拉开新文学运动的序幕。①追风(谢拾月)1922年发表了台湾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小说《她要往何处走》 ②1925年,张我军出版了《乱都之恋》,这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新诗集。③赖和(1894-1943)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④开创并确立了台湾现实主义与乡土文学的传统。

(二)、30年代,初步繁荣期 1.1934年:“台湾文艺联盟”,《台湾文艺》 2.1935年:杨逵创办《台湾新文学。

二、50——70年代台湾文学

(一)、反共文学(主流);怀乡文学,乡土文学,纯情文学;现代主义文学(三大诗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现代诗社”。

(二)、6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

1.1960年《现代文学》杂志诞生,标志着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2.主张“抛弃传统”,“横的移横”。3.留学生文学兴盛。(白先勇)4.通俗文学获得很大发展。

第二节 白先勇、琼瑶

一、白先勇(1937——)现代乡土作家

1.1957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次年发表在《文学杂志》第一篇短篇小说《金奶

奶》。

2.作品《谪仙记》被改编成电视剧《最后的贵族》。

3.《芝加哥之死》属于《纽约客》集子,是赴美后创作的第一篇小说。4.《台北人》包括:“《永远的尹雪燕》,《游园惊梦》,《花桥荣记》”——台湾社

会众生图

今昔对比:①完全几乎完美生活在过去的人;

②保持“过去”的记忆可以接受“现在”的人;

③没有过去或完全斩断过去的人; 5.白先勇小说创作

前期:描写作者少年时代所接触的生活;《寂寞的十七岁》尝试阶段。后期:①知识分子的异乡生活。《纽约客》

②反映台湾社会生活。《台北人》

《孽子》是白先勇唯一的场片小说,也是一部独特之作,一“同性恋”为题。6.《纽约客》——现代主义与传统乡土繁荣融合 《芝加哥之死》——吴汉魏的文化挣扎。

二、琼瑶(1938——)1.主要作品:《在水一方》、《庭院深深》等。

2.理想主义的格调:描写神化的理想化的爱情,宣扬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不

渝,宣扬人性美好和谐式的团圆结局。3.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4.艺术上清新高雅的美:①追求中国古典诗词,②语言委婉转细腻抒情性强,富

有浪漫主义的情愫。

5.不足之处:①情景模式:爱情模式、人物模式单一;②对爱情的理解简单。

第二节 香港文学的叙事

一、殖民叙事(西方中心主义)

二、大陆叙事

1.作家南下给香港文学带来的繁荣,其实是大陆文学。2.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想象,被蹂躏的渴望回归的子女“中原心态”。

三、香港叙事

50——60年代后想香港文学脱离大陆的影响,发展出自己的主体性,如:西西、李碧华、黄碧云等人的香港本土作家的写作,刘一迟等严肃作家对香港文化书写。

四、金庸(1924——)浙江海宁人,原名查良镛。

(一)侠义——金庸小说的儒学灵魂

1.“义”是侠士之灵魂,也就是金庸小说之魂,是金庸小说最富有的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

2.“义”的表现形式:①一种肝胆相照;②扶危济困,舍身相助。

(二)武——金庸小说的神

1.金庸描写“武”有两点雨中不同,以读者为本,以艺术为本;(1)读者为本:梁羽生,“宁可无武,不可无侠;”古龙,“武打是用来杀,不

可用来看”。(2)以艺术为本

①寓文化与武功打斗,使武功打斗学养化、艺术化。②《神雕侠侣》朱子柳,“一阳指书”。③武功与音;美酒美食。(3)武功哲学 《射雕英雄传》“左右互搏”;《倚天屠龙记》“太极初传柔克刚”;《神雕侠侣》“独孤九剑”。

①“剑术”与人生的五种境界理论。②习武打斗性格化,情景化。③反“武侠”创作策略“。

(三)佛学——金庸对人生的小说理解 1.苦:对人生感悟。《天龙八部》(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兰、紧那罗、摩呼罗伽)2..救苦救难。

3.悟:特殊思维方式。

(四)、在小说中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缺点 1.师傅崇拜

2.生命价值不对称《鹿鼎记》:①侠气渐谪,邪气见长;②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本大纲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广告学本科专业。

二、编写本教学大纲的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国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广告学本科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讲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代表作家、作品,而其中又以叙事性的作品为这,突出名家名作和有特色的作家作品,突出散文和报告文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学现代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现代文学史上纷呈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

2、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众多作家作品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名家名作,学会分析作品和人物形象。

(三)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鲁迅的作品分析。

2、沈从文作品分析。3、80年代、90年代文学思潮和创作。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和后续课程。本课程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联系紧密。

(五)学时分配安排

本课程为72学时,每周4学时。

(六)本课程为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通常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多看原文、多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大纲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

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的背景以及创作实绩。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1学时)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4学时)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2学时)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1学时)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2课时)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第六章 20年代戏剧(1学时)1、20年代戏剧创作概况。

2、田汉作品。

3、《获虎之夜》的艺术表现。第七章 二十年代散文(2学时)

1、二十年代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30年革命文学思潮、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以及文学论争的内容。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2学时)1、30年小说创作概况。

2、丁玲与张天翼作品。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以及代表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2学时)

1、茅盾的创作道路。

2、《子夜》。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2学时)

1、老舍的创作道路。

2、《骆驼祥子》。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2学时)

1、巴金创作道路。

2、《激流三部曲》。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2学时)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

2、《边城》。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2学时)1、30年代诗歌创作。

2、戴望舒、卞之琳二作品。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2学时)1、30年代戏剧概况。

2、曹禺生平及创作道路。

3、《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2学时)

1、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2、30年代小品散文概况。3、30年代报告文学概况。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1、国统区文学概况。

2、文学论争内容。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2学时)1、40年代小说概况。

2、张爱玲等作家作品。

3、《围城》、《四世同堂》、《赛夜》。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2学时)1、40年代新诗概况。

2、九叶诗派代表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2学时)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及夏衍的作品。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2学时)

解放区文学思潮概况。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2学时)

1、解放区文学创作概况。

2、赵树理、孙犁等二小说。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2学时)1、50、60年代文学思潮。

2、文化大革命文学思潮。第二十四章 50、60年代小说(2学时)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李准、茹志鹃等作家作品。第二十五章 50、60年代新诗(2学时)1、50、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作家作品。第二十六章 50、60年代戏剧(2学时)1、50、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关汉卿》等剧作。第二十七章 50、60年代散文(1学时)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等散文作品。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2学时)80年代前、后期二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2学时)1、80年代小说概况。

2、王蒙、刘心武、韩少功、莫言等人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2学时)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等人诗作。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2学时)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等人作品。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2学时)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概况。

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90年代文学思潮概况

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2学时)

1、“新写实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2、“女性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

3、“新生代“小说概念及作家作品。4、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概况。

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2学时)90年代新诗。散文创作概况。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2学时)

1、台湾文学概况。

2、白光、李昂等人小说。

3、余光中、杨牧等人诗作。

4、梁实秋等人散文作品。

四、参考书目

钱理群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凌宇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散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田中阳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陈小波编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对象

修完该课程所规定内容的新闻系广告学本科生。

二、考试目的

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考试内容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考试要求

1、记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文学社团的概念。

2、了解20年代文学论争的内容。

3、掌握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的背景以及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鲁迅生平及创作道路。

2、《呐喊》与《彷徨》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3、阿Q的人物形象及小说的社会影响。

4、《故事新编》中“油滑”的写法。考试要求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道路。

2、分析《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表现出来的主题,以及进行人物分析。

3、掌握《呐喊》与《彷徨》中的主题。

4、掌握《故事新编》体现出来的“油滑”。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20年代小说基本概况。

2、叶绍钧、许地山、郁达夫等人的作品。

考试要求

1、掌握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抒情小说的作家作品。

2、掌握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的作品及艺术特色。

3、掌握郁达夫的作品,以及对《沉沦》的作品分析和“零余者”的概念。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考试内容 1、20年代新诗概况。

2、徐志摩、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新诗的发展历程。

2、掌握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歌所表现的主题及特色。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考试内容

1、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及生平。

2、《女神》的内容及艺术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掌握和分析《女神》的主题及特色。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田汉剧作的思想特色和艺术特征。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考试要求

1、了解20年代散文作家作品。

2、掌握周作人的“美文”艺术特色及朱自清作品的特点。

3、掌握《野草》体现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四次大的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产生和理论主张,识记“左联”的概念。

2、了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理论主张。

3、掌握四次大的文学论争。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考试内容 1、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小说的作家作品概况。

2、掌握丁玲的创作经历和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掌握张天翼作品的讽刺特色。

3、识记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掌握作家作品。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考试内容

1、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考试要求

1、了解矛盾的创作道路及其小说。

2、分析《子夜》的艺术特色以及人物特点。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考试内容

1、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考试要求

1、了解老舍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掌握他作品中的讽刺特色。

2、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和人物性格。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考试内容

1、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主要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巴金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

2、掌握《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色,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考试内容

1、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作品特色。

2、《边城》的主题及人物。考试要求

1、了解沈从文的创作道路及其作品,并掌握其作品的特色。

2、分析《边城》的主题及人物。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30年代新诗概况。

2、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考试要求

1、了解3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及其不同的艺术风格。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曹禺的创作历程,《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繁漪、陈白

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并掌握30年代戏剧概况及作家作品。

2、了解曹禺的创作历程,掌握《雷雨》、《日出》、《原野》的内容,分析繁漪、陈白露、仇虎的人物性格。

3、掌握《北京人》体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鲁迅杂文的特色。

2、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报告文学的发展。考试要求

1、掌握鲁迅杂文的特色。

2、了解小品散文的发展及作家。

3、了解报告文学的发展。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文学论争。考试要求

1、了解国统区文学的发展。

2、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论争。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小说的概况。

2、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围城》的艺术特色。

4、《四世同堂》的特色,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小说的概况。

2、掌握沙汀作品的讽刺特色。

3、了解钱钟书的创作历程,分析《围城》的艺术特色。

4、掌握《四世同堂》的特色,分析祁瑞宣的性格特色。

5、掌握《寒夜》的主题以及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

6、掌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7、了解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以及张恨水的作品。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四十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九叶诗派”的概念,其作家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3、识记“九叶诗派”的概念,了解其作家作品。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40年代戏剧概况。

2、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4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郭沫若历史剧的内容和特色。

3、掌握夏衍的剧作及其艺术特色。第二十一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考试要求

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考试内容

1、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解放区文学的概况。

2、掌握赵树理小说的特色及小说人物。

3、掌握孙犁、丁玲、周立波小说的艺术特色。第二十三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以及三大批判。

2、了解“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第二十四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王蒙等人的作品。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小说概况。

2、掌握柳青、梁斌、杨沫的小说及艺术特色。

3、了解王蒙等人的作品。

第二十五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二十六章

50年代、60年代的戏剧 考试内容 1、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和分析《茶馆》的艺术特色及其人物性格。

3、掌握田汉历史剧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第二十七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1、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50、60年代散文概况。

2、掌握杨朔、秦牧、刘白羽散文的特色。第二十八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了解80年代前期、后期的文学思潮。第二十九章 80年代小说 考试内容 1、80年代小说概况,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先锋小说”的概念,作家作品。

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小说概况,识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找文学的概念。

2、掌握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掌握蒋子龙、张洁、谌容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4、掌握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的作品。

5、掌握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6、掌握张承志、韩少功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7、掌握徐怀中、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

8、识记“先锋小说”的概念,并掌握其作家作品。第三十章

80年代新诗 考试内容 1、80年代新诗概况。

2、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新诗概况。

2、掌握艾青、舒婷、顾城等人的诗歌及其艺术特色。第三十一章 80年代戏剧 考试内容 1、80年代戏剧概况。

2、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80年代戏剧概况。

2、掌握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及艺术特色。第三十二章

80年代散文 考试内容

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考试要求

了解80年代散文、报告文学的概况。第三十三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考试内容

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考试要求

了解90年代文学思潮概念。第三十四章 90年代小说述评 考试内容

1、“新写实小说”概念。

2、“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4、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考试要求

1、识记“新写实小说”概念。

2、掌握“女性小说”的作家及其特色。

3、掌握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特色。

4、掌握90年代长篇小说的概况。第三十五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考试内容 1、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90年代诗歌、散文的概况。

2、掌握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三十六章 台湾文学 考试内容

1、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余光中等人诗歌。

5、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考试要求

1、了解台湾现当代文学概况。

2、掌握白先勇等人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3、了解台湾乡土派作家作品。

4、了解余光中等人诗歌。

5、了解梁实秋等人散文创作。

6、了解台湾通俗小说的发展。第三十七章 香港文学 考试内容

1、香港文学的概况。

2、全篇小说的特色。考试要求

1、了解香港文学的概况。

2、掌握全篇小说的特色。

四、考试的方法和时间:

闭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五、评估标准:

学生修完本课程并参加期末考试后,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

六、考试设计结构

试卷题型为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20分、赏析题30。其中客观题占50%,主观题占50%。

(陈小波编写)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的性质: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的分期: 当代文学的分期:十七年文学(1949-1966);文革文学(1966-1976);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2)毛泽东的文学思想:关于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文学从属并影响政治。“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和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活互相对立的艺术世界上是不存在的。“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革命对文学的规范性要求:(1)题材:工农兵生活

题材的处理、方法、艺术风格:塑造先进人物和英雄典型;主要写生活的光明面,即以歌颂为主;必须揭示历史本质,展现生活的客观规律;表现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主义;

创作方法、艺术风格:风格、形式要通俗易懂、明朗,反对晦涩朦胧;文学批评要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关于文化遗产:言行不一继承文化遗产是有选择的,50年代将民歌确定为新诗的发展方向,对苏联文学的推崇,对欧洲文化的态度,对“言必称希腊”的批判。

(3)关于文学队伍——新文化的建设者。依靠工农兵,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学队伍;始终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保持高度警觉。“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当代文学的起点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意义: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成立“文联”(中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最重要最活跃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中国作家协会,即现在的“作协”。第一次文代会缺席作家:沈从文,张爱玲。

概述

当代文学是指从建国后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

1性质: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2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当代性和整体性。3特点:“新时期”文学:文艺战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内容到形式恢复和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空前繁荣;理论批评空前活跃;“二为”方针扩大了文学的功能;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等文学大潮的走向标志着文学对现实的关注;文学主题开阔与深化;创新与探索活跃。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年)2.对萧也牧的批判(1951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1954-1955年)4.对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胡风曾写有30万字的申辩文章。5.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及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年)

6.对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的批判(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1963年开始哲学、史学、经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全面批判运动。7.1966年开始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一、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批判的焦点:A:批判电影的历史违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B:批判影片宣扬的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C:批判影片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否定,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批判内容:

1、认为俞平伯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论《红楼梦》。

2、形式主义地理解《红楼梦》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以模仿性代替了作品的独创性。

3、以考证代替科学的 2

分析,而且有时不免流于烦琐

三、胡风集团的批判(1955年)

胡风文艺思想:(1)主观战斗精神: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来源于“生活的深入和胸怀的扩大”,来源于“作家的献身的意志和仁爱的胸怀”。(2)“写真实论”:真实的生活写照——不断揭示民众的“精神奴役的创伤”

真实的体验传达——高扬“主观战斗精神”。(3)关于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可以弥补作家世界观上的缺陷。(4)关于民族形式问题:强调吸收外来文艺和外来形式。

四、文艺界的反右(1957年)

1957年春,中共开展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运动。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形势陡然一变,中共发动了反右派运动。6月18日,公开发表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从1957年的6月至9月,中国作协党组连续举行了25次扩大会议,从丁玲、陈企霞对1954年检查《文艺报》不满的所谓“反党”行为开始,进而指责冯雪峰1936年从延安到上海后与鲁迅、胡风的合作,“造成了革命文艺事业的分裂 ”,进而延及诗界的艾青、美术界的江丰,戏剧界的吴祖光等一批党内的老艺术家,都被打成反党分子,右派分子。这场斗争以周扬的题为《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作结。《文艺报》1958年第二期开辟专栏,对1942年在延安批判过的一批文章(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萧军的《论同志之“爱”与“耐”》罗烽的《还是杂文时代》,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以及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进行“再批判”

五、毛泽东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1963—1964)

(1)批示出台的背景:a毛对政治形式的错误估计,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b文艺再次成为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突破口,提出写“十三年“的口号,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急 3

剧地向左转。(2)1963—1966的一系列大批判 “有鬼无害论” “时代精神汇合论” “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

六、“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记要”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江青在上海纠合陈伯达,张春桥、姚文元,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炮制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于4月10日由中央批发全国。

《纪要》内容:

(一)文艺黑线论:理论黑、作品黑、队伍黑

(二)唯心主义理论 “根本任务论”:“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英雄人物。“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50-70年代的文学界批判运动

(一)五十年代:“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双百”方针的影响: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毛泽东明确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在文学创作方面,出现了三个突破:

1.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其代表作有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2.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3.4

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这一方面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

(三)六十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

1.新侨会议:196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强调要“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要改变动辄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五字登科”的作法。

2.广州会议:1962年3月,文化部、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了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陈毅也于3月6日作了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作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讲话标志着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正酝酿着一个重大转变。

3.大连会议:1962年8月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主持会议。会议的目的在于纠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浮夸思想和人物形象上的单一化。邵荃麟在总结发言中,对文艺现状进行了分析,正式提出了“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

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的特征:政治的直接审美化,革命浪漫主义,“三突出”的创作原则。

1“样板戏” 的培育。“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1970年达到高潮。被作为“文艺新纪元”的标志

2文革时期的小说。浩然的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等。手抄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知青的小说:赵振开的《波动》;靳凡的《公开的情书》;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 3文革时期的诗歌。公开的诗界:红卫兵的诗;工农兵的诗。代表作:张永枚的《西沙之战》; 5

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72年之后,李瑛等的诗穆旦的诗:不能公开发表的诗。天安门诗抄 起因:纪念周总理。时间:1976年1-4月。实质:声讨“四人帮”的罪行。形式:广场集会,张贴、传抄诗歌。被指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性质:政治事件。历史意义:美学日常生活化和诗歌政治化的典型体现。

“白洋淀诗群” 食指(郭路生),芒克,多多,根子等。代表作:《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等诗人大多是北京知青,出身于知识分子获“高干”家庭

(四)本时期小说形态:“单一化”是这一时期小说形态的总体特征。

表现在:1.言情、武侠小说失去了合法化的地位2.讽刺、幽默的小说也不能继续推进3.诗化、散文化的小说也没了生存空间4.与小说形态的单一相关联的是小说风格的单一,奔放、雄伟、刚健、热烈

杨沫及《青春之歌》

生平:原名杨成业,祖籍河南湘阴县。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家庭教师、书店店员等职。1933年入党,1934年开始写作。之后,主要做文职工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丹花》,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青春之歌》、《东方欲晓》、《芳菲之歌》。

(三)文本解读

1.情节与主题:小说以193109018—193501209这段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的再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的成功演绎。形象地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的得到解放,才有值得歌颂的青春。

2、林道静的形象

(1)个性解放的新内涵。子君:大胆的叛逆者 沙菲:迷茫的叛逆者。林道静:进步的叛逆者(2)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的典型形象。林道静的 6

双重性(起点)、余永泽:人道主义(第一阶段)、林道静: 卢嘉川: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江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三阶段,完成阶段)

(3)形象意义:作者通过林道静这一人物的性格发展,揭示了旧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主要特点:他们接受革命常常是从个人遭遇和理论认识开始的,他们从民族矛盾进而认识阶级矛盾,从求个人解放到争民族解放,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的事业,到参加集体的阶级斗争、革命的英雄主义;从对劳动人民自上而下的人道主义同情到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感情。并且,作品通过林道静的“成长”来指认知识分子唯一的出路。

3《青春之歌》解读

a情爱故事 b寓言故事: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青春之歌》将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主体,同时也创造了这一叙述的基本范型,即“反抗/追求/考验/命名”。c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李扬的小说解读定位到了“性别游戏”与“政治认同”的纠葛关联中:即私人的“性”与超然的“政治”相互借力,政治的审美表达通过“性”的征服显示魅力。

余永泽拯救的是身体,它是传统“英雄救美”模式的再现;卢嘉川拯救的是灵魂,是一个必然伴随革命者勇猛前行的战斗单位。余永泽的失败、卢嘉川的成功标志着革命阶段性的转折。4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语言和行动刻画人物、性格与命运结合、语言抒情色彩。

梁斌及《红旗谱》

梁斌原名梁维周,《红旗谱》1957.12.中国青年出版。

一朱老忠形象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朱老忠的成长动因——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在某种意义上,朱老忠的“成长”甚至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第我的超 7

越。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第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第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二文本叙事逻辑和作家主观意图的错位

主要表现为《红旗谱》中的朱老忠形象作为作家主观意图中的中心人物而在文本中实际呈现为非中心人物的错位 三中被遮蔽的知识分子形象

江涛:英雄人格的内在缺陷。张嘉庆:阶级谱系中的另类。严萍:男性权威下的性别符号。严知孝:“道”与“势”冲突的苦痛灵魂 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1、《红旗谱》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2、刻画人物形象,既采用白描手法,让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又适当吸收了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细腻的长处

3、在语言方面,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4、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

五、其他著名作品

1《红日》吴强2《红岩》罗广斌1924杨益言1925 ,“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叛徒文学”。3革命历史的传奇化:革命英雄传奇 :曲波《林海雪原》 “它比普通的英雄传奇故事要有更多的现实性,、”“又比一般的反映革命斗争的小说更富于传奇性。《林海雪原》的“独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方面的“民族特色”,即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三国”、“说岳”等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二是夸张、神奇化赋予故事、人物的“传奇性”,这包括人物活动的环境(深山密林)

赵树理的小说

一、赵树理,山西人。《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

1.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

2.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型”。

(三)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原因

1.赵树理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作家,他虽然曾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但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站在农民的立场上,用小说的形式表现老百姓的声音。2.为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即以文学的通俗方法,宣传和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配合当时的实际工作。3.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小说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并与毛泽东的《讲话》精神相一致。

(四)新中国小说的右倾典型

1、新中国的小说创作

(1)50年代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解放区小说的基础上起步的。以赵树理、柳青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以孙犁、杜鹏程为代表的战争题材小说,都直接继承了解放区小说的传统和风格。(2)在赵树理小说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活在山西农村的作家,以当地的农村生活为创作的主要内容,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的创作流派,史称“山药蛋派”或“山西派”。(3)在50年代的创作中,刚刚结束不久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众多作家竞相描写的热门题材。受抗战以来形成的“战争文化规范”影响,在创作中普遍存在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4)这时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以“歌颂”为主,即使是赵树理敢于揭露现实矛盾的小说也是以歌颂为目的的。

(五)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过程

1.《邪不压正》(1948)是赵树理第一次遇到批评的小说。中农女儿软英被地主的儿子看中,9

狗腿子小旦为虎作伥,强下聘礼。解放后,农会主席小昌唆使成为积极分子的小旦逼迫软英嫁给自己的儿子。最后,小昌挨批,软英与小宝终成眷属。

2.《三里湾》(1955)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和各种舞台剧。但与《不能走那条路》、《创业史》,以及《山乡巨变》等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相比,仍然受到了明显的冷落。

3.《“锻炼锻炼”》(1958)虽然“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维护农村中的新干部,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但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趋激化的“干群矛盾”,一经发表,便受到了批判。

4.处在既无法回避,又不愿违心地说假话唱赞歌的两难境地的赵树理,1959年8月向《红旗》杂志投寄《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正赶上“庐山会议”,文章被陈伯达转批给作协党组,成为“反右倾”运动的靶子。

(六)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原因

1.时代在变,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却几乎没变,仍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一再受到批判。

2.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锻炼锻炼”》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

3.努力的方向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

4.当时文艺界激进主义的文艺思潮越来越高涨,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越来越严重。

(七)民间立场的曲折表现:《锻炼锻炼》 绵里藏针,用“春秋笔法”

1.《锻炼锻炼》所反映的50年代新农村“大跃进”的现实:

A.从干部与群众角度看:小说名为《锻炼锻炼》,指干部需要“锻炼锻炼”,而暗含群众需要“改造改造”。B.从民主与专政看:在作品中写民主有两种形式:大字报和大辩论,这是整风时期群众发扬民主的武器,利用他们向领导提意见。但在“发右运动”以后则变成了领导干部整治群众的工具,而且干部嘴里口口声声挂着“法院”“乡政府”,他们对群众的蛮横态度是依仗了国家机器作为后台。辩论中干部句句逼人,不断。

C.从理想和现实看:当时的理想是“共同致富”,事实上一方面农民想发家致富,一方面又具有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争而不先,甘于落后;合作不合,各怀私心)这是50年代中国农村实况。D.表达方面:小说是评书体小说,讲究故事性、情节性,小说讲了五章,五章环环相扣:大字报**—动员—拾花—偷花—转变。通过故事情节将人物带出,结构紧凑,悬念设置巧妙。E:语言运用方面:语言通俗流畅,用的是地道朴素的农村语言。柳青《创业史》

1.生平与创作:陕西人。a.尝试期:(1935—1942)b.转折期:(1942—1951)c.成熟期、丰收期:(1952—1956)梁生宝:社会主义的创业者

1、将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

2、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实行新法栽秧、组织互助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的唯一手段。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3、严家炎指出梁生宝形象塑造上的“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

4、柳青认为:“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 11

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旧农民”序列

A梁三老汉的形象: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B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富农、中农占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他们比一般贫农更容易发家,引发乡村人际关系紧张。这被看成是一种新的阶级斗争的表现,以革命方式把庄稼人中的另一部分看成是革命的敌人。在修辞上采用了政治道德化的方式。

评价:从《创业史》看,一方面是柳青显而易见的激进主义企图,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民间的真实的力量。这种民间的力量使得文本不断暴露民间生命生活的真相。

艺术成就: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王蒙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时代语境和写作原由:

(1)王蒙对自己以往激情式的歌颂青春和革命的旧作不满意,酝酿和寻求突破。(2)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3)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作品解读:

(一)开放性叙事主题:1.揭露官僚主义2.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3.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

(二)苏联文学界兴起的“干预生活”的改革潮流波及中国。

(三)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茹志鹃

《百合花》《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

一、选材特点:截取一片微澜,一朵浪花,加以精细挖掘和描绘,以反映时代风貌,是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上的显著特点。如《百合花》,再如写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作者从来不去正面描写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激烈搏斗,往往是从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在夫妻之间(《春暖时节》)、母子之间(《如愿》《里程》)、婆媳之间(《在果树园里》)、妯娌之间(《妯娌》)、同志之间(《静静的产院》)所激起的波澜,来描写人们怎样与旧的东西告别,向新的目标前进,反映出时代面貌的变化。

二、人物塑造上的特点:不展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广度的描写,而往往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之点深入下去,作纵深的挖掘,展开细腻的心理刻画,揭示人物的心灵奥秘。《如愿》中的何大妈不愿“闲”;《静静的产院》中,作者对主人公谭婶婶对自己由先进到后进到最后的觉悟的过程的描写。(潘奶奶—谭婶婶—荷妹)

三、构思精巧: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提炼出一两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作媒介,展开对人物的心灵历程的描写。如《百合花》中的新被子,《高高的白杨树》中的白杨树,《里程》中的大石头,《如愿》中的大苹果和小绒狗,《春暖时节》中的清水虾等,既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寄托,又是作者展开描写的凭借,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很巧妙地把全篇各部分的内容贯串起来,构成一个艺术的整体。新时期文学 伤痕文学 刘心武《班主任》

内容:小说讲述了某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尽力挽救 一个在四人帮毒害下不学无术的中学生的故事,作者以“救救孩子”的呼声,震动了被文革麻木了的人们的心灵,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卢新华《伤痕》伤痕文学的标志,1978年8月发表于在《文汇报》

内容: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揭示“左”倾思潮对青少年的毒害与创伤。)反思文学

主题: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婚恋主题的开掘,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主要作品: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弦《记忆》、刘真《黑旗》等。表现手法:采用大段的议论和心理独白,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

伤痕和反思:如果说伤痕文学是对疼痛的本能反应的话,那么反思文学就是对疼痛原因的追问。

1“人道主义”的刻意张扬:

A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从主题上看,这部小说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境况,探讨人的价值和“人”所应该得到的权力,可以说,《人到中年》是一篇典型的人道主义的宣言。B作者的创作目的,是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同时指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及价值实现与我们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样便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从而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性,成为社会问题小说中的一篇出色作品。婚恋主题的开掘:

确立爱情的位置,呼吁婚姻选择的自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

一、第一类作品或针对影响“爱情”正常发展的外部阻力进行描写,或将爱情放在讴歌“善”或抨击“恶”的道德层面上进行描写。张弦的短篇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通过偏僻山村中一家三个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爱情遭遇,揭示了封建意识如何凭借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贫 14

困和政治生活中的不正常状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继续吞噬着年轻的生命,扭曲着正常的人性,压抑着美好的感情,小说中明显充溢着对自由“爱情”的呼唤。《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重心并非“爱情”而是“婚姻自主”。《人生》的主题:是对这一类主题的深化,小说讲述了农村少女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她的美好、善良、痴情结合起来构成的“爱情”攻势在高加林的“事业”面前崩溃,最终只好含泪嫁给一个老实本份的丈夫。作为补充,城市姑娘黄亚萍则在高加林事业受挫时立即放弃了与后者的“恋爱”关系。尽管路遥从道德层面上对高加林进行了抨击,但在路遥眼中,“事业”无疑要高于“爱情”这一局限于“儿女之私”的人生插曲,在“现实”,后者更是不堪一击。

二、另一类作品则对“爱情”本身进行了反复的诘问与思考,而且进行这种深层思考的大多是女性作家的创作。《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洁)作品在叙述的口吻更加切近作者本人,它是从个体的角度,从个人经历遭遇和现身说法中来表现婚姻悲剧,呼吁爱情位置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信息,它意味着除了泛泛的爱情肯定外,作家的个性正在觉醒,对个体的生存价值,情感要求的呼吁和追寻,意味着新时期文学正从朦胧、混浊中一步步向人、同生命逼近。

人的生命价值的赞颂:

在对人的各种社会属性进行思考的同时,经历了对个人权力、力量甚至生命极端无视的“文革”的作家们把目光投放在对个体“人”的生命力量的肯定和赞颂上,因此塑造出一批被称为“硬汉子”的人物形象,如《迷人的海》中的“老海碰子”、《北方的河》中沉默、冷峻的“他”、《新星》中的李向南、《今夜有暴风雪》中的曹铁强

改革文学 开篇之作 :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背景: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 15

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划分(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 “农村题材” “城市题材” 农村题材:代表作: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短篇《乡场上》,张一弓短篇《黑娃照像》,张炜中篇《秋天的愤怒》,蒋子龙中篇《燕赵悲歌》,贾平凹中篇《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

背景:对于农民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土地”,因而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城市题材: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改革更加繁杂艰难,因而作家们反映城市改革的小说作品也更为多样、深刻。城市题材的改革小说涉及的领域上至国家的要害行政部门,下至街道小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

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男人的风格》李国文《花园街五号》,柯云路长篇《新星》 寻根文学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韩少功、郑万隆、李庆西、郑义、阿城。

主要作家作品: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陆文夫《美食家》。主要观点:理论倡导文化寻根派的作家们始终保留着一份政治、人文理想。阿城的《棋王》

主题:小说蕴含着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格的追求。一个是“吃”,一个是“棋”,阿城津津乐道地写王一生们的“吃”,既有社会主义,更有生命意义,因为吃乃是生存之必需。而下棋是精神之必需,是对自身的一种精神修炼。小说文化探索的意义: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显 16

示了内在的充分自由性,而对自由境界的自觉追求,折射出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自觉超脱的意向。王一生的人生哲学恰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具体表现在:不随流,不合污,矢志弥坚,操守如一,超然于世,解忧散怀,寄情养性,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

寻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主张:(1)韩少功认为文学“寻根”,“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根”。(2)郑万隆认为:“寻根”是“力求揭示整个民族在历史生活积淀的深层结构上的心理素质,以寻找推动历史前进和文化更新的内在力量。(3)”李庆西说,文学成文化的“根”,并不在儒学里面,而是在区域文化中--发源于西部诸夏的老庄哲学、以屈原为代表的绚丽多彩的楚文化,以幽默、风骚、游戏鬼神和性观念开放、坦荡为特征的吴越文化等等。(4)郑义、阿城还对五四以来新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提出批评,认为五四运动“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有阻碍民族文化之嫌”,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总之认为五四以来的文化是一种“无根”的文化。

韩少功的《爸爸爸》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神奇的意象,把丙崽作为一种意象成人生的象征,把他所生活的氛围和环境看成一种凝固了的社会空间。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回前,意在把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与放大。这种原始意识表现在:1万物有灵论2畏天祭神3千奇百怪的迷信解释、预兆、禁忌和行为4咒语拜物教5巫师文化6盲目的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7对人的兽性摧残,人、好勇斗狠、集团仇杀

目的:小说中揭示出的这种生命形态成为我们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的民族生存形态,同时,它也成为一种稳态的意识结构渗透于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韩少功将它进行变形的夸张与放大,其目的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

小说在文体上的贡献:全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整个作品在神秘的叙述之中所透露出来的象征意蕴,能促发读者去思考更探层的意蕴。小说对山地的风俗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糅进的神话描写则为小说的内容表达和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

艺术手法:采用了“打破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打破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先锋文学

文化背景:西方文化大规模“入侵”中国,在“五四”时期已有过先例,其结果导致了新文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文学主张:先锋小说作家公开宣称文学的“非功利性”,追求主观内省式的“唯美主义”的“纯文学”。

审美倾向:其作品有时刻意渲染“丑”,他们笔下的美与丑也不再具有传统批判现实主义的力度,不再承担疗救社会、指导人生的责任。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现,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叙事策略)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小说的意义: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先锋小说的局限: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它对意义的放逐也使自身丧失了广泛的交流基础,从它的历史发展来看,这都是导致其渐趋衰落的重要原因。

先锋作家代表作品:苏童的《妻妾成群》,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格非的《敌人》,余华 18 的《古典爱情》等。马原小说的特点

(一)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二)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三)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也因此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1.以剧中人物构成小说故事行动者。“我”、“马原”、叙事人三者或合而为一,或各自独立。人称多变转换频繁。2.小说情节具有发散性特点。以非逻辑的因果关系组合成复式结构。3.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借鉴。

“马原叙事圈套”及其对经典现实主义“似真幻觉”的瓦解。《冈底斯的诱惑》中“元叙事”手法的运用。马原的叙事革命在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是苏童的成名作。原载于《收获》1987年第5期。《1934年的逃亡》是一篇家族史小说,它以凄艳哀伤的笔调叙述了陈姓家族史上惊心动魄的悲剧性衰败,叙述了畸形、疯狂和充满肉欲的性爱与不可捉摸的灾变、狂暴和死亡。在小说之中,生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沉重、脆弱而且无常,而由这一切所组成的家族历史又是极其晦暗与缭乱。小说对偶然性因素的强调。小说讲述了陈姓家族的历史故事,但是作家却并无理性地审视历史进而索解历史之谜的主体意向,而是“力求将其未经选择和误读的原生态呈现出来”,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氛图以及所呈现的主题意蕴也更为多义和不确定”,这样,历史仍然是浑茫和杂乱的。

余华小说的特点

先锋性: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在他的大量作品中,余华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降至感情的冰点。《古典爱情》《现实一种》

颠覆性:主题性颠覆(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的彻底颠覆。理性:《河边的错误》爱情:《爱情故事》。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由于已经程式化的旧有文类更多接纳和保留的是封建社会及其他历史时期僵化的价值观念与正统意识形态,因此余华小说“文类颠覆的目的依然是价值现的颠覆”。《一个地主的死》是对抗战小说的颠覆;《古典爱情》是对古老的才子佳人小说的颠覆。余华的《现实一种》

主题:小说讲述的是兄弟仇杀的故事。故事情节: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自己的堂弟即山峰的儿子,由此便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互相仇杀。先是弟弟山峰出于复仇踢死了侄子皮皮,接着哥哥山岗又杀死了弟弟山峰,最后山岗因杀人罪而被枪决。叙述策略:冷漠。余华在叙述这一家族令人惊心动魂的灾变与毁灭时所用的叙述语调却是惊人的冷漠与安详。在讲述这一悲剧时,叙述主体既无激愤,亦无悲悯,相反,却是用一种极其精细且略显调侃的语调来叙述一系列的死亡与杀戳,包括一群医生对山山岗尸体的肢解。

《现实一种》以一种极端的叙述对伦理文化及人性本质实行了极端的颠覆,其先锋性是极为突出的。新写实小说

标志:1987年,池莉《烦恼人生》的发表。主要作家:方方,池莉,刘恒,刘震云等

“新写实”是理论批评界对这一创作现象的概括。

(1)“新写实”产生的文化背景:“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 20

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答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道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

(2)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品: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3)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从作家队伍的构成上看.新写实小说是先锋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的“合谋”。从艺术态度上看,新写实主义小说则是新闻技术与写实手法的互相妥协。

(4)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合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方方:《风景》

(1)小人物的生存哲学:小说写的是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故事情节的主线是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小说对每段故事的叙写都集中于对生存景象的刻画,所有人物都为他们的生存境况所紧紧捆绑着,他们生活中任何跌爬滚打和生死忧乐都生成于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与所处境遇之间的磨擦和冲突。(2)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被设置为一名死者,即那个夭折的小儿子。由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故事,显然是一种机智的安排,这使得作品中的生存景观看来异常的冷漠和残酷。21

(3)突现出生存本身的意义: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对其生存处境的应对方式来使生存意义得到明确无疑的显现。《风景》的文化意义正是在于使我们对生存本身恢复了应有的警醒与思考。

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

(1)《一地鸡毛》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小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2)小林的迷失:考察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可具体看出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及其对个人精神磨损的效用。《单位》是写生活迫使小林在公共生存空间中(即工作场所)放弃了自我的个性追求,而在《一地鸡毛》中,这种生活的严峻性和销蚀力则更渗透进他的私人生存空间,使他在更本己的层面上也必须彻底摈弃自我意识。(3)冷静客观的写实:小说始终以不动声色的平静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林林总总,把创作主体的感受与判断几乎完全排挤干净,只是按照日常经验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各种琐碎事件,其中极少有观念意义的直接添加。

冷峻深刻的人文意图:小说隐约闪烁着一种尖锐的讽刺精神。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们所处的那种无可抗挣的处境,揭示出这种处境的荒谬性,从而体现了通常认为新写实小说所缺失的现实批判立场。9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

(1)90年代中期,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代表作: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张继的《黄坡秋景》、张宏森的《车间主任》和范小青的《百日阳光》等。

现实主义冲击波(评论界称:他们的创作是对新写实小说的全面超越,是“现实主义的大潮

再起”,是“主旋律”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

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写实”的比较:(与新写实小说相比,他们的创作仍有着对于人的生存本质的勘探、对于个体生存困境的表现的特色,但他们小说的当下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显然得到了强化,艺术表现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并为90年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新的可

能性。)

新历史小说:(概念阐释)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红粉》、《红高梁》、《鲜血梅花》。展现一个家族历史 :《家族》、《纪实与虚构》、《丰乳肥臀》、《许三观卖血记》。直接针对、解构历史的作品:苏童的《新天仙配》 池莉的《以当代为背景的历史掌故》。

中国文学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的30年迅速发展期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填空:

1、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1902年——1917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含报纸一种)

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4、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为特点。

5、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6、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7、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8、1905年,后来为南社领导人的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9、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了春柳社10、11、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

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梁启超,他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12、13、14、15、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推许元杂居为“一代之绝作”,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

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以反清为主要特色,主要人物中的高旭、马君武原来就与梁启超等同是“诗界革命”中人。16、17、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以小品为最大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国学造诣精深,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其文章的突出主题是鼓吹排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

18、1906-1910年清末小说的高峰期,1907年则是翻译小说的高峰,与创作的繁荣持 24

同步发展水平。

19、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文学家、翻译家。他一生译欧美的小说180多种,1200万字,译作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迦因小传》、《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20、21、民处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

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22、23、24、25、26、他们的“四大说部”《玉梨魂》、《廣陵潮》、《江湖奇俠傳》、《啼笑因緣》。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提出文学改良的第一人,并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27、28、1917年2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文学革命首先是思想革命,1985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29、30、在各文艺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标志五四新文学时代的伟大开端。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31、叶绍钧(1894-1988),名圣陶,江苏苏州人。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作为新文学初期少见的长篇创作(也是他自己唯一的长篇小说),具有拓荒的价值。

32、许地山(1893-1941),笔名落华生,以其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为代表,特点是异域色彩与其小说中的宗教氛围及在情节上几乎都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

3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今属福州市)人。爱、童心、自然是她的“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超人》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处女作《两个家庭》。

34、郁达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从1920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写作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到1922年回国,这期间除《银灰色的死》以外,郁达夫还写了《沉沦》、《南迁》,这三篇小说于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这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35、36、胡适(1891-1962)有诗集《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别集。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标志着第二个十年中的各种成分的文艺运动(无产阶级文艺、民主主义文艺、自由主义文艺乃至国民民族主义文学进行着大联合)汇和,形成了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协“提出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得到作家们的积极响应,是抗战期间成立唯一的全国性文学组织——文协。

37、《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它的第一部《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38、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他的四本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P86

39、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浠水人,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1931年发表长诗《奇迹》,1920-1927年间《红烛》(1923)与《死水》(1928)。P90(“三美”P92-P3)40、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1921年诗集《女神》的出版,不仅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41、田汉(1898-1968),原名田寿昌,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该社最重要的剧作家。1920年完成处女作《梵峨璘与蔷薇》,第一个正式公演的剧本是一幕三场剧《灵光》

4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43、44、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臧克家(1905-?),是一位出自新月诗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被称为“泥土诗人”。

45、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成名作《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46、洪深(1894-1955),与欧阳予倩、田汉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圭桥》(1930)、三幕劇《香稻米》(1931)、四幕劇《青龍潭》(1932)

47、曹禺(1910-1996),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熟。

48、剧 1910年任天化在上海组织成立第一个职业剧团进化团,成员有汪优游、陈大悲等,27

49、《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1985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它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50、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拓者。“女神三部曲”—《棠棣之花》、《湘累》(1920)、《女神之再生》(1921)。

51、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初名櫆寿,号星杓。其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冲淡两种风格。

52、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又名之丁冰之,湖南临灃人。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早以明确强烈的女性意识写作的女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53、张天翼(1906-1985),原名张元定,又名之,原籍湖南湘西。

54、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人。《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作品是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营垒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阶级分化。作品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55、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原籍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处女作《她的失败》于1955年5月发表。《四世同堂》是他40年代小说的代表作,《微神》是他唯一的爱情小说。名词解析:

1、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为“文明戏”。

2、文明戏的特点是“言论老生”类角色往往脱离情节去评议政治,戏的分幕按传奇的传统,在换布景时常常演些幕外戏。

3、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造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体现其“为人生”的宗旨。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畅、穆木天、张风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要倾向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初期主张“文艺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5、《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鲁迅被称为语丝派主将,语丝社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等。

6、莽原社、未名社是20年代中期成立于北京,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作家社团,办有《莽原》、《未名》

7、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正式定名南国社,南国社是出自创造社的田汉领导创立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社团,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8、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开展戏剧活动,主要成员有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29

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9、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他们倡导新格律诗,闻一多主张诗的“音乐美(音节韵律)、绘画美(辞藻)、建筑美(匀称整齐)”

10、《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11、《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其中《补天》、《奔月》、《铸剑》3篇写作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而《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比较集中地写于1934-1935年,是鲁迅后期之作。认为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12、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人。

13、中国诗歌会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成立于1932年9月,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在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史称“新诗歌派”。影响较大的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柳倩等,代表人-蒲风,诗歌刚健质朴,面临崩溃的**的农村和中国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绪,是蒲风诗歌的两大主题。

14、七月诗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主要代表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芦甸、孙佃、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15、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

16、京派:指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17、海派:除沈从文当年特指的张资平、曾今可、章衣萍等海派商业文人外,在这里主要指20年代后期开始活跃于上海的新感觉派。

18、现代派指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所刊诗歌的作风不尽相同,但其中相当多的诗特征突出而醒目,从艺术到思想都有若干共同倾向。

提示:

1、五四后期从文学革命走向革命文学

2、胡适由1919年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到1923年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开始背离五四精神。

3、鲁迅创造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被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4、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

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

6、《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

7、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鲁迅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8、问题小说是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

9、1933年出版了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

10、鲁迅散文诗集是《野草》于1927年出版,标志着散文诗的成熟。

11、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传奇的三个主要因素。实际上,隐伏在其下是作者深沉的身世之痛、家国之感和良苦用心。

12、冰心的问题小说围绕着“爱的哲学”经历了发展变化的阶段,从追寻到宣扬,最后信疑参半,这是冰心小说独特的旋律。

13、1923年1月冰心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繁星》,同年出版了她的短篇小说散文集《超人》。

14、1927年发表的《过去》与1928年发表的《迷羊》,形成了郁达夫创造路向的转折。他开创了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

15、诗。

16、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胡适等人在批判过程中倡导建立中国现代戏剧理论,其《卖萝卜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窗纸》、《无聊》是现代最早的散文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戏剧当作改善人生的工具,二是提倡写实主义戏剧。17、18、1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造的第一人。

30年代的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就是“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出现。张恨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

简答题:

(1)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理性精神的张扬(五四文化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

二、感伤的精神标记

三、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突出的时期)

四、创造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2)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2、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证

3、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了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4、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3)郁达夫《沉沦》、》《出奔》、《迟桂花》的浪漫派抒情小说有何特点?

1、自我的抒情。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相当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从初期的作品《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直至《过去》、《迟桂花》没有一个不带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和精神气质。而且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尤为郁达夫所喜用,(在他全部50多篇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就有40来篇。)

2、感伤的抒情。他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且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

3、结构的散文化。其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结构,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如《沉沦》虽无贯穿前后的情节线索,而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却一以贯之,形成作品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因此它被视为郁达夫的代表作。

4、流丽、清新的文笔。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如异国的苍天皎日(《沉沦》),古都的芦荡残照(《小春天气》)等,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4)新文学始于文学革命,于20年代呈现繁荣景象,而新文学运动中,造成了现代散文的繁荣,也决定了现代散文的主要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对于“人”的观念的发现,影响于散文,便是表现个性,革新了散文的内容。第二,扩大了表现生活的范围。第三,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第四,承受了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英国的小品,蒙田的随笔,尼采的箴言警句,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泰戈尔、厨川百村在20年代对我国散文的文体、风格都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过影响。

第五,新文学运动初期和20年代的散文,都表现着散文作家们的深厚的学养,在思想、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5)新的人文主义文学观的四个特征:

1、根本是受外国的影响

2、推崇情感轻视理性

3、所采取的对人生的态度是印象的

4、主张皈依自然并侧重独创 论述题:

(1)阿Q是一个什么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其意义是什么? 阿Q的人物形象: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而阿Q是被认为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2)对郭沫若诗集《女神》的论述。(P97——103)

第一部成熟的诗集,“五四”精神的代表,冲破樊篱,呼唤自由,泛神论(3)对《子夜》的理解P172-177(吴荪甫)(4)对《骆驼祥子》的理解P184——189 34

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祥子、虎妞

(5)巴金代表作《家》的人物形象:高觉新、觉慧P197(6)老舍的创作道路

(7)沈从文的创作特点《边城》P210——212(8)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特点P216——219(9)曹戏剧的意义与贡献P242(10)曹禺《雷雨》周朴园直接引起了2个家庭的30年的矛盾冲突

人物形象:(周朴园、繁猗)重点、周萍、鲁妈

第一个十年的社团:

文学研究会P23 ;创造社P24 ; 新月社P80 ;

第二个:

左联成立P132;中国诗歌会P213 ; 新感觉派P158 ;现代派P215 ;东北作家群派P203 第三个:

文协P255 ;七月诗派

P293; 九叶诗派 P300 三十年代有较大影响的作品有:

茅盾的《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个中篇),《子夜晚》

巴金《灭亡》、《爱情三部曲》(包括《雾》、《雨》、《电》三个中篇)、《家》、《春》、《秋》、《春天里的秋天》、《雪》、《新生》、《砂丁》 老舍的《猫城记》、《骆驼祥子》、《离婚》 叶绍钧《倪焕之》 王统照《山雨》 鲁彦的《愤怒的乡村》

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 柔石的《二月》 丁玲的《韦护》 沈从文的啊《边诚》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 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 有影响的三部曲作品

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三部短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爱情三部曲》 李劼人的“大波”系列(包括《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长篇)等

第五篇: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材料

零玖汉一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毛泽东于1942.5与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从根本上为文艺指明方向。)

2、赵树理: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编辑《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中国人》报、《新大众报》,写作大量小说、小戏、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1943年5月完成了著名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0月,创作《李有才板话》,1945年冬,写成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与此同时,还写了许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赵树理小说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中,讲求情节连贯性,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叙述语言平易质朴、口语化。其小说心慌做以新的主题和新的生活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3、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海外,回国在北大任教。1932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任务。1935年后,于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66年定居台湾。

4、白马湖作家群:白马湖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为代表的一个流派,由于他们的人生追求与艺术旨趣相近,在散文创作中形成了一样的散文风格。这批作家的散文同白马湖的青山秀水相呼应,朴素清新、淡雅隽永、满贮温馨与韵味。他们都推崇日本自然主义作家夏目漱食,并模仿他。夏丏尊的散文,也包括其为人,是“白马湖作家群”的代表。他的散文作品不多,结集出版的只有一本《平屋杂文》,其中《白马湖之冬》一篇享有盛誉。

5、《华威先生》:1938年作。张天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统区讽刺暴露文学的名篇。作者塑造的是 “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华威先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著名典型。文章塑造了一系列独特的讽刺形象: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讽刺艺术也很出色: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语言明快,洗炼,泼辣,与整个塑造讽刺形象色调一致。以写实讽刺小说为结束文坛流行的感伤主义和“革命+恋爱”的公式化作品作出贡献。

6、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7、高觉新:是巴金《家》中一个贯穿全书的的中心人物形象。是宗法制大家庭溃败过程中的“长子”典型,长期接受传统的教育,温顺,但为维系大家庭、安静门面,到处作揖,敷衍讨好。总的来说他性格复杂,徘徊挣扎于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之中,负载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的和历史的文化内涵。觉新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控诉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批判和否定 “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人生态度;“过渡时代”的“中间物意识”。他是新文学史上动摇型的代表,中国“多余人”的代表,I

零玖汉一

其艺术魅力是不容低估的。

8、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简答题:

异:(1)个人命运vs时代命运。老舍小说创作着力于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一个人悲剧故事为代表,展示一系列人物悲惨命运。矛盾小说则侧重对时代特征描写,具有沉重鲜明的历史时代感,展现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

(2)平民形象vs阶级代表。老舍作品中主人公多为社会底层贫苦普通百姓形象,如祥子就与城市底层农民相似。矛盾描写的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

(3)日常生活vs历史宏大叙述。老舍多从主人公日常生活入手,通过日常小事描写刻画,深入彰显当时社会状况。矛盾则力图展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实地反映时代危机,描写那样环境下的悲剧命运。

(4)改造国民性vs指导人生。老舍继鲁迅后开始国民性思考,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开拓和特色。茅盾则大力倡导“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主张文学的政治价值与指导作用。

(5)民俗vs政治隐喻。老舍作品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京味。茅盾则是用小说这特殊形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参与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

(6)平实幽默vs细腻铺陈。受所处环境熏陶和英国作家狄更斯影响,老舍的文化批判有种独具一格的幽默。茅盾的作品则结构宏大内容复杂线索纷繁主次分明,波澜起伏而又严谨细腻。

2、简述左联文学运动的功与过。

左联的历史功绩:

1、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

2、密切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使左翼文艺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一翼;

3、大量传播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

4、组织煅炼了文艺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文艺新人,推动了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左联的历史局限:政治上,存在若干“左”的偏颇;组织上,存在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倾向;文艺思想理论上,照搬西方,存在教条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存在过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

3、简述解放区文学的主要特征。

(1)首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文艺基本职能被定为宣传、动员和教育人民,政治和文艺的关系日益密切。但这也致使不少作品忽略其文艺特征。

(2)艺术追求的被乡村化。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解放区,决定了他的艺术受众主要是没有经过文化教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兵群,作品染上小生产者习气。

(3)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解放区文艺作家主要是解放区“土生土长”和国统区或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作家,他们把目光放在本土,主动放弃向外国文学学习借鉴。这也形成了当时与以后文艺的固步自封。或(1文艺完全意识形态化。2文艺的政治服从服务化。3作家精神拥有的无产阶级化。4知识分子与工农之间的学习与被改造关系。5艺术格调的歌颂化。6审美倾向的乡村化。7人物主体的工农化。8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化。)

4、简述戴望舒诗歌创作的艺术造诣。

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

一、把传统诗歌的意象、类似于民歌的夸饰、复沓和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诗人身处理想失落的现代社会,不愿舍弃、却又无力追回的挣扎的无奈和哀伤。其

二、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如诗歌《雨巷》艺术成就:1)朦胧美的诗境。2)组合美的意象。3)散文美的诗形。4)奇幻美的语言。5)回环美的结构。

5、简述30年代报告文学繁荣的原因。

零玖汉一

一、30年代急剧变动的社会生活需要具有很强新闻性和纪实性的文学样式做出迅速的反映。

二、“左联”的积极组织和提倡。

三、外国报告文学理论和作品的翻译。

四、宣传性作为报告文学的主体特质对这一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

6、简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1、内容上,不关心大主题,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

2、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冷艳、苍凉。

3、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

4、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

5、语言华丽、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

7、简述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色。

前期诗作跨出新月派,走向现代诗风,总体是醉心于诗的技巧与形式的探索:

1、融汇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2、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诗意隐藏较深;

3、对格律体作过多种尝试。抗战期间,卞之琳以格律体为抗战的军民们写出一封封亲切体贴的“慰劳信”,既传达了时代的战斗信息,又富有生活情趣,从容而又委婉,诗风趋向明朗浅白。

论述题:(具体举例参照书本,在此不整理,老师说不要全写一套答案,用各自的语言表述)

1、结合具体文本,试论述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题材上:巴金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知识青年的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等小说属于前者。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是比较受读者欢迎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举例如《家》,风格变化具体表现在:①“家” 的涵义在小说里发生了变化;②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凡小人物的琐碎转化;③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义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

2、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论述茅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1.长篇小说的史诗性特征。2.以典型环境来塑造典型人物的“社会剖析小说”。3.现实主义创作方法。4.题材主题的重大性与时代性。5.创建了现代都市文学。可举《子夜》来阐述,其艺术特色:

1、结构上的缜密,宏伟,具有深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典型环境中典型复杂性格的塑造。

3、真实性。

4、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性。(要具体展开)

3、结合具体文本,论述曹禺《雷雨》创作的艺术特色。

1、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全剧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和现在的戏剧,形成三个方面的矛盾关系:即情爱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矛盾相互纠缠,错综复杂的局面。

2、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式”结构。剧本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为前史,从三十年后某一天内的矛盾下笔,把复杂的故事和尖锐的矛盾冲突,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锁闭式”结构,从事件的危机开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

3、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无论主次,内心矛盾冲突都很激烈,每个人都具有充满矛盾的性格和错综复杂的情感,人物个性既鲜明又不单一固定,并在发展流变中不断得到加强和突出。

4、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雷雨》剧作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符合各自的身份、出身、地位、教养和性格气质,也符合人物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想说的充满个性和情绪色彩的话。

5、戏剧语言精练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极富潜台词的个性化语言,在剧中随处可见,既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又能引起人物相互间的影响,推动冲突和事件的发展。

6、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又明显地受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也要具体用文本阐述。

4、结合具体文本,试分析沈从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表现上的独特贡献。

(一)沈从文选择了属于他自己的哲学视角,用自然人性理想映照出都市人生的荒谬与人性的扭曲。1.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从反面暴露了自然人性的变异和失落。2.集中笔墨描写都市的绅士阶级和知识阶层的日常

零玖汉一

生活,由此展开对都市文明的批判。3.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礼节和知识,去发现实际隐藏着的人性的虚伪、矫情。4.试图在文明重压的都市环境中寻找自然人性与生命强力。他刻画了一群引人注目的知识女性形象。

(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为抨击都市世界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沈从文常常用传统的过去的目光看待现代都市文明,拿自然状态下的湘西世界的好处对比现代都市的坏的方面。湘西世界成就了沈从文,也局限了沈从文。

(三)再现湘西文化的独特方式。

1.对原始文化风俗作全景式展示。2.通过原始婚恋再现自然的两性关系。3.以人事悲欢纠葛再现自然的人生形式。4.以“乡下人”性格再现自然人性美。动机:“生命的明悟”,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四)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是大时代潮流冲击圈外的特异世界。

与现代潮流冲击下的世界相比有三个特征:其一,封闭性。其二,原始性。其三,理想性。

5、试论述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化特色。

1、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如:《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是他用快板这特殊武器进行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2、故事性强,讲求情节连贯性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发展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如《小二黑结婚》,作品写了根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烟自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生总总波折,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3、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如:《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写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烟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插着作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4、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但经过提炼,纯粹、质朴、平易。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中,作者对他所熟悉的 北方农民口语进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是指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风趣而质朴明快。

下载现当代文学史12组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当代文学史12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1 《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第一章晚清文学的现代化趋势(1895——1911)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1930.3.2, 左联 在上海成立,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 2、30年代三大文学派别是左翼 、京派 、海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钱理群等主编,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考研[文学基础]科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练习题一 一、填空题 1.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占主潮地位。 2.封建复古派甲寅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士钊 )。 3.(《抗战文艺》......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选五篇)

    五四时期小说: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冰心《超人》《斯人独憔悴》、叶绍钧《隔膜》《潘先生在难中》、许地山《缀网劳蛛》、卢隐《海滨故人》王统照《生与死的一行列》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

    2010秋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次在线作业试卷总分: 测试时间:-- 试卷得分:一、单选题(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 得分: 1. 蒋光慈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 A. 《短裤党》 B......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文革时期的手抄本小说。 文革时期,只有少量书籍允许出版,但有一批以侦破和反特故事为主的手抄本文学在地下流传。从思想内涵、创作及传播方式来看,具有隐蔽性、反抗性、理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