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江西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辖18 个县、市、区,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845万,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该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全市城市化率仅有20%,农村人口占80%。2004 年9 月,在中央文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之前,赣州市委、市政府积极适应形式发展,制定出台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决定用五年时间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实验活动,走出了一条具有赣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在村庄规划编制方面。赣州计划用3 年时间(2004 年—2006 年)完成所有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各乡镇和中心村编制较高起点的规划(五图一书),一般村庄编制简易规划。对于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地建房;未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新村镇规划选址原则上安排在荒山荒坡,并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制度。在民房建设方面。按照符合规划、量力而行、尊重民意、各具风格、分户推进,不搞强迫命令。要求规划部门设计1000套实用美观、式样各异、具有客家民居风格的房型无偿供农民选用(现已设计150套),避免千村一面。破旧房拆除后不能复耕的由集体统一收回,流转给其他农户按规划要求建房。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赣州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8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 80% 以上,卫生所普及率达到80%。同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合理布局教育、商贸网点,健全和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配套功能。
(二)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新产业。通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健全市、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建立健全良种繁育、科技推广与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四大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做大做强果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支持发展烟叶、工业原料林、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区域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乡)一业”发展战略。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要求,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 农户”、“合作组织 +农户”、“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龙头企业 +担保公司 +合作组织 +农信社 +农户”、“股份合作社 +加工企业 +农户”、“农业专业协会 +产销组织 +农户”等不同形式的产业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实施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标准体系,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促进农业向专业化生产发展。积极与改水、改厕、改灶相结合,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以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每个县建立一个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每个乡镇建立一个职业培训基地和一个主导产业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计划5年内培训农民200万人,让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 1—2 个劳务品牌,促进农村
劳动力由“离乡不离土”向“离乡又离土”转变,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劳务产业格局。
(四)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按照多形式、多类型、多途径的发展路子,采取松散型与紧密型、初级与高级相结合的方法组建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力争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加强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性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全市重点抓好40 家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基层干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能力,强化农民的互助合作意识;安排专项资金,完善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五)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在农村全面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三改”(改水、改厕、改路)工作,争取五年内村组道路畅通,农民全部喝上洁净的自来水或山泉水,实现人畜分离,用上水冲式厕所;大力实施“改灶”工程,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设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二是抓好农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市农村开展以建好一所“道德夜校”、栽种一片“道德林”、建成一堵“道德墙”、建立一册“道德簿”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进村户、文明育新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庄”、“农民致富能手竞赛”等系列活动以及“五好文明家庭”、“四进农家”评选活动;组建农村新风理事会、农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查赌禁赌会、“五老”宣传队等群众组织,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及“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着力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三是加强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一片耕地、一座水库、一片山林、一处村落”的生态村发展模式。力求全市60%以上的村镇达到文明村镇标准。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每个村建起一个文化室、活动室或图书阅览室。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功能,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习惯,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方式方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陶冶农民情操,增长致富技术能。五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工作,不断探索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办法;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空心房”改造,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农村“二女户”、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扩大村干部养老保险的试点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争取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六)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一是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提高乡镇政府执行政策、发展经济、社会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把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舞台锤炼和检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通过引导党员干部践行先进性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组织、指导、带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全面实施乡(镇)村干部农业知识技能“过关”制度,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2005年起,分五年从全国选拔1000 名大学生,安排到乡镇工作。四是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完善和推广“民情日记”、“民情反馈卡”、便民服务中心、“民情110”等亲民、为民的好做法,建立以联系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制。五是实施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主题的“堡垒工程”和农村党员“先锋工程”,巩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赣州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村镇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启动了4025 个村庄整治建设点;完成了 264 个乡镇总体规划、1046 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空心房”改造面积达410 万平方米,其中按规划重新安排农民建房4800 户,面积72 万平方米,节约土地7020亩;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泥和路障,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7.9万间,面积130.3 万平方米,完成6718 个村庄的改水,改厕10.3万座,完成通村公路3580公里。目前赣州农村乱搭乱建的房子和土厕所消失了;牛栏、猪栏被统一易地重建,人畜不再混居;新修了环村水泥路、排水沟,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不见了;有的村庄配备了农民健身器材,有的则修建了农民休闲绿地,农民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是新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脐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烟叶、工业原料林、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六个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基本完成;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逐步落实,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产业的推动效应日渐显现,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8.1%。
三是新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全市新建立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314个,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3049个,联结农户56.2万户,占市农户总数的35.1%。
四是新农民培育力度加大。通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全市共培训农民52.56万人次,其中农实用技术培训33.23 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9.33 万人;“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名中专生”计划顺利实施,已招收大学生667名,中专生403名。
五是新风貌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 5个、省级文明村镇30 个;创评“文明信用农户”10.4 万户;该市首创的“关爱留守孩子工程”在全国推广;农村新社区的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六是“好班子”建设明显加强。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启动了乡镇机构改革,加强了对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考选了190名大学生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广泛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化“三民活动”,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为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农民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切实改善和密切。
三、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反复强调要坚持“三个防止”,即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镇建设、防止政府包办代替、防止急躁冒进,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让农民得到实惠、受到农民广泛欢迎的政策措施,筹措投入了大量资金,补助了大量的物资,从“三清三改”起步,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解决农民群众一家一户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通过“三清三改”,60 多万农民饮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平坦路,人居环境有了较
大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有了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农民主体、政府推动。农民是新农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尊重,更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得以体现。从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赣州市十分注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是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如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既加强对农民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规划知识培训,又增强了农民对规划的认同感,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二是让农民群众在新农村中享有决策权。比如,在确定示范点的过程中,一改以政府确定示范点的方式,组织农民自愿申报和建设改造项目,由农民群众自己决定是否申报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根据群众积极性的高低,确定示范点或给予项目支持。三是建立农民民主理事权。通过在村庄中选择一些有公心、愿意为村民服务的人员组建成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使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四是建立鼓励农民出资投劳机制。创新政府的资金项目支持办法,实行以奖代补、实物补助,并与农户自主完成的工作量挂钩。这种奖勤罚懒机制,有效激励了农户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政府推动,重点是宣传发动、物力、财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把村镇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免费为村庄和农户建房提供规划。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截止2005 年12 月份,全市己累计投入新村镇建设资金7.9亿元,其中财政安排1.6 亿元,专项资金投入1.2亿元,社会筹措资金(包括农民自筹)5.1亿元。
(三)科学规划、先易后难。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赣州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克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困难,编制村庄规划,而且大多都达到了“五图一书”或“三图一书”标准。在搞好规划的同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内建房,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处一批乱批乱建的行为,遏制了一户多宅、挤占耕地建房的现象。同时,严格规划管理,各乡镇都成立了规划管理所,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了“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坚持“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三配套”的村镇规划建设理念。“一个保留”,即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彰显赣南客家文化底蕴,注意保护山体、河流、水塘,凸现田园风光,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两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三个不”,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三配套”,即基础设施配套、房屋设计配套、社区服务配套。在搞好村镇规划的同时,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和突破点,不失时机地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探索总结出了五种村庄改造建设模式。
(四)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在工作路径上,首先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民自主推选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其次,在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中,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进行推动。“统一扶助标准”,就是根据本地农村实际和自身财力状况,确定建设项目及补助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定点”,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与农户签订建设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实行以奖代补”,就是改变过去政府资金拨付办法,以“实物补贴”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这既使政府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而且政府补助的实物,实行政府统一采购,以降低成本、确保质量。—“农民自主建设”,就是村庄的整治改造、“三清三改”、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都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
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补助水泥、按施工标准硬化路面,节省了不少投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推行“五步决策法”,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正确执行,使广大村民既成为规划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又成为规划的监督者和受益者。同时,还立足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积极探索了一些花钱少受益面大的技术路径。在改水中,采用无塔式多户集中自动供水、单户加装气压泵自动供水和引用山泉水三种改水模式,让农民用上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在改厕中,推行“三格式无害化”、“沼气池式”和“双瓮式”厕所,以及小型玻璃钢整体化粪池厕所。这些模式和技术,因成本低、效果好,深受农民欢迎。
(五)整合资源、齐抓共管。一是强化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和规划建设的领导为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指挥、调度和协调,并整合了市、县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新农村建设承担全面责任。二是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一村一名”指导员制度,按照自愿服务的形式,向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三是广辟资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各县(市、区)不但挤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而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帮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以及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2004 年9 月至今,全市累计整合资金5 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四是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持和服务。比如,动员组织全国各地大学生暑期到赣州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活动,要求城镇教师和医生轮流到农村支教支医;组织赣州在外公职人员和在外创业务工人员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他们纷纷捐钱捐物、献计出力,成为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本期发:区大班子领导,各乡镇、街道,各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第二篇:江西赣州城市建设经验
赣州 建设江西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图)
2010-01-26 05:55:37
作者:蔡超然 陈济才 杨怿华 温子娟
来源:大江网
【新闻论坛】
我要评论
赣州在讲述,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描写,却用着专注的表情,传递着令人信服的力量。坚持城市建设与二产、三产发展相互促进,赣州规划建设了50平方公里的赣州香港工业园、15平方公里的赣州沙河工业园和10平方公里的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壮大产业集群,吸引美国法拉塞斯等一大批企业入驻。
赣州在讲述,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描写,却用着专注的表情,传递着令人信服的力量。
“加快城镇化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强大动力。”赣州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因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赣州人知道,其城市化率上升1个百分点,对全省的贡献远大于1个百分点。
2008年,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至5年时间拉开特大城市框架,用20年至30年左右时间把中心城区打造成200平方公里至3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0万至300万的特大城市。按照“六大片区”组团建设的战略构想,改革传统城市由单一中心向外层层拓展的发展模式,使城市的建设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9年,受激于经济危机的挑战,更借势对接融合的大势,这座城市开始释放对时间和空间的丰富创造,“小城故事”唱出“大城胸怀”。大项目建设,组团式推进,赣州的城市化率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61万人、建成城区面积达59.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完成投资、道路建设、绿化面积、桥梁面积、民生保障项目投入、房屋竣工面积等实现“六个翻番”,大气魄写就了“赣州速度”和“赣州规模”。今年初,赣州又提出以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理念,打造三大城市板块,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一小时经济圈在内的新赣州板块,以瑞金为中心的东部板块,以龙南为中心的南部板块,全力构建江西南部城市群。
红土地上拉开江西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框架,赣州生机勃发迎来“一城创造满庭美”。赣州,一座宜居、宜业、宜商的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正蓄势待发、喷涌而出。大手笔绘制清晰坐标,赣州正在向特大城市奋勇前行。
赣州市新城区一角
国际化视野规划建设特大城市
“小城”变“大城”,决心和勇气只是破题而已。2003年,赣州市以区域视角和世界眼光抓好城市规划,近几年来投资8000多万元,国际招标完成了城市规划,确立了赣州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蓝图。把赣州放至四省边际区域的视角,提出了将赣州建设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准确定位,形成了赣州城市清晰的发展方向。这好比给城市插上“隐形的翅膀”,美丽的前景值得期待……
赣州市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博物馆
粗体红线为贯穿赣县、中心城区、南康的赣南大道示意图
中心城区漂亮的住宅小区鳞次栉比
章江两岸日新月异
五星级赣州锦江国际大酒店坐落在章江之滨
黄金广场
现代之城
打造中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
建成通车的飞龙大桥
为了给产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搭建平台,2009年,赣州着力推进“大交通”建设。京九铁路、赣龙铁路在赣州形成十字交叉,赣韶铁路开工建设,厦门赣州深圳“金三角”城际高速铁路列入中期规划;大广高速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七条高速公路将在赣州构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赣州是全国唯一的支线航空发展试点城市,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重庆、长沙等国内主要大城市的航线。启动了赣州中心城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建设工作。随着综合性立体化交通网络逐步形成,赣州日益成为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两年来,中心城区启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344个,城建项目总投资330.8亿元,已竣工项目92个。2009年,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在建项目207个,年内已完成投资79.68亿元,是2008年完成投资的2倍多。
今年初,总长35公里、计划投资超过30亿元的赣南大道建设工程全线开工。赣南大道是构建赣州特大城市的重要通道,连接赣县、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赣州开发区及通往南康市区城市主干道。
工业之城
全力建设三个世界级生产基地
达产后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江西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角
赣州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发展,近年来提出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力争通过5年时间,钨、稀土实现产值超千亿元,为特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坚持城市建设与二产、三产发展相互促进,赣州规划建设了50平方公里的赣州香港工业园、15平方公里的赣州沙河工业园和10平方公里的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壮大产业集群,吸引美国法拉塞斯等一大批企业入驻。
这里规划建设了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和以台商创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承接走廊,内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5个省级工业园区、2个海关、2个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3个外汇管理局。
近年来,赣州以更大的力度吸引和承接国内外高端企业、高端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向赣州转移,打造世界知名的永磁材料和永磁电机基地、硬质合金和刀钻具基地、新型光源材料和节能灯具基地。
生态之城
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华丽展现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一角
章江南岸防洪工程景观带
近年来,赣州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以“一大四小”造林绿化为契机,密植大树、分层种植,形成了沿江8公里长的带状公园,特别是三江六岸绿带基本建成和1008亩的城市中央公园建成开园,赣州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华丽展现。
2009年,赣州中心城区投入公园绿地建设5.37亿元,新建园林绿化面积979.8公顷,是2008年的44.7倍,是前六年新建园林绿化面积的总和。建成了章江南岸防洪堤一期、城市中央公园、樱花公园以及“三桥四园九岛、12条绿带、72条路树”等,形成了“山环水绕”、“公园棋布”、“绿带纵横”、“花岛点缀”的良好生态格局。
以打造旅游文化新城为目标,赣州策划和建设了一系列彰显新文化内涵,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建设项目。现代化的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博物馆建成。园林式五星级赣州锦江国际酒店正式开业。富有时代气息的和谐钟塔现代都市文化生态公园,正加速建设。
和谐之城
共建共享属于人民的城市
廉租房小区一角
市民在龟角尾公园休闲
赣州坚持构建高品位城市,把“共建共享属于人民的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价值导向,创建宜居、宜业、生态、和谐之城。
赣州加大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全国同类城市一流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总投资3.1亿元、总占地280.95亩的赣州中学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招生;占地420亩的市人民医院将建成全国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大型现代化医院;市民中心、自然博物馆已着手规划建设。建设了8个城市出入快速通道;应急饮用水源已建成,可保证百万人口3天至5天的需要。两年来,中心城区新开工廉租住房26.78万平方米,是前5年建设总规模的1.5倍,竣工廉租店铺257个。廉租房建设、分配、管理的经验,被誉为“赣州模式”。2009年中心城区民生保障项目总投入28.5亿元,是2008年的3.6倍;新建保障性住房170.5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首期1558套新市民公寓年底前交付。今年动工建设万户新市民公寓、千户新进公务员公寓、大学毕业生公寓,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较好地解决了“引人进城”问题。
第三篇:民政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经验做法
县民政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把**镇**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该局认真规划,加大投入,扎实工作,狠抓落实。经过三年的努力,该村的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目标。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主道和村庄道路。**镇**村由原来的**、凤寨、清江三个村合并组成,有村民312户1384人,三个组十个自然寨居住十分分散,加之地势沟壑纵横,该村的生产生活十分艰苦。三年来,局长毛美云同志多次带领班子成员及新农村工作队员实地考察,认真听取村民意见,首先办了村民最想办的第一件事——村庄水泥道路硬化。历时三年,共投入资金21万元,为**村清江、凤寨2个组196户744人修通了长7000米,宽1-1.5米,厚8-10公分的水泥路。村庄道路完工后,在民政局、村支部共同努力下,协调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村主道通畅工程项目,2008年5月终于将清江至凤寨组2.5公里的村主道纳入县村级道路通畅公路计划。并争取项目资金49.5万元,对公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和硬化,于今年9月底胜利完工,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解决了村民长期以来生产生活资料运输难的难题。
二、修复土家房屋,打造原生态“特色村”。**镇**村是一个典型的土家部落,具有悠久的土家历史,距**镇4公里。为了保护土家历史,弘扬土家文化,配合村庄的开发,民政局党组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组织考察工作组,分别去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等地实地考察取经,根据本村的实际,结合外地的经验,2007年,投入资金6万元,对该村96栋121户土家房屋进行了改造与维修。改造后的房屋,美观大方,牢固实用,具有明显的土家特色,得到当地村民及外地游客一致好评。
三、完善救助体系,创建一流“五保之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的生活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特别是还有少部分村民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民政局首先对该村的贫困情况逐户逐登记,造册备案,分类救助:一是对因病因残致贫的村民,实行一帮一救助与单位救助相结合,即民政局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帮助一户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为帮扶对象提供资金,提供致富信息等,三年来,民政局副科级党员干部帮助30户贫困村民解决实际困难40余件,为他们捐送资金5000余元,购买肥料4000余斤,捐送衣服棉被600余件,捐送大米3000余斤。民政局每年还对极少数特别困难的村民给予政策倾斜,特事特办,如将其纳入大病救助或临时救助范畴。二是在村中创造“五保之家”,实行集中救助。2007年初,随着新农村示范工作的深入,民政局再次筹资7万元,创建“五保之家”,解决村中6名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吃住困难,经过6个月的努力,9月底,一所面积151平方米,设计一流,施工一流,内务设施一流的村级“五保之家”胜利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孤寡老人的后顾之忧。
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该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新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做法
今年来,区委、政府把全区公路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坚持抓领导,抓筹资、抓质量、抓管理,公路建设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表彰,市政府在我区召开了农村公路现场会。六个县市区慕名到我区参观学习,全区公路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主要呈现三个亮点:
亮点之一:利用交通行业的优势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多。今年共争取“村村通”项目48个,完成投资1540.5万元;争取县乡公路建设项目12公里,完成投资540万元,其中上级投资382.5万元。争取大中桥梁建设项目5个,争取资金327万元。争取乡镇客运场站建设项目7个。争取招手站建设项目58个。
亮点之二:公路建设成效明显。在去年完成“村村通”的基础上,今年加大了扫清“村村通”遗留工程任务。今年计划“村村通”99.4公里,实际完成102.7公里。完成李高路三级公路改建项目12公里。完成了新店白洮河桥、牛高路薛营桥、苟牛线、三里桥、茶庵桥、李高路小庄桥。
亮点之三: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今年,我们完善村级交通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完成黄台岗镇张典村5.5公里投资66万元;完成了官庄镇新庄村1.3公里投资12.6万元;完成黄台岗镇代夫庄村2公里投资24万元;完成了瓦店镇关帝庙2.5公里投资30万元;完成了溧河乡十里铺村3.5公里投资40万元;溧河乡郭店村3.5公里投资42万元等。
抓领导—齐心构筑和谐路
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惠及“三农”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和“德政工程”来抓。一是高位启动。多次召开党政联席办公会议、三级干部会、专题会、现场会等,分析研究农村公路建设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成立了文章版权归大秘书网作者所有!由区四大家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全区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下发了《宛城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区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列入目标考评,明确完成时限和公路建设应达到的标准。在工程建设中,区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经常到施工现场看望施工人员,听取公路建设情况汇报,多次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深入到施工第一线现场办公。在项目引进上,区委、政府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经常跑省进京,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多方洽谈,成功的引进了公路建设的一批项目资金。二是严格奖罚。按照上级要求,今年的“村村通”项目要5月底大头落地、10月份全省完成。我们适时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变区财政定补为奖补。改变以往每公里补助1万元的做法,规定5月20日前全部完成的,每公里奖励1万元,5月31日前完成的每公里奖励8000元,5月31日后完成的1分不奖。机制的变化带来了工作的活力,各乡镇和施工单位争先恐后,克服一切困难,自己垫资往前赶进度,5月20日前,任务全部完成,进度和质量均位居全市前列。三是落实分包责任制。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直机关、“双联双培”包村单位与修路有困难的行政村实行“一对一”帮扶,重点从资金、物资、工程组织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要求各乡镇对每个项目都指派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负责,实行“四包责任制”,即包施工组织、包资金筹措、包质量、包进度,并认真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地,形成了职责分明,关系协调,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施工环境,为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融资—引进项目多修路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2006年的“村村通”建设项目,由于宛城区2005年实现全区241个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省、市原计划2006年不再给宛城区“村村通”建设项目,针对这种情况,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向市政府领导和市交通部门反映情况,请求予以重视倾斜,先后16次到市、7次去省向各级领导汇报情况。经过努力,今年分两批给了100公里的项目。另外还给了李高路县乡公路改造项目,大中桥建设项目。二是实施财政补贴。今年区政府共补助农村公路资金302.8万元。为减轻乡镇压力,区政府对列入计划的“村村通”工程每公里补助1万元,对瓦英大桥和白洮河中桥分别配套补助资金100万元和40万元。今年区政府和交通局先期垫资380万元,实行政府统一采购水泥的办法,降低了工程成本,减轻了资金的压力。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拖拉机养路费收入扣除正常养护经费、危桥、危涵及水毁修复经费,其余全部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同时,免征“村村通”工程营业税,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建设税收返还一部分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小城镇建设、文明村镇建设等项目资金。把这些资金和“村村通”资金捆在一起使用。全区累计筹措配套资金536.8万元,其中区政府投资302.8万元,乡镇筹措234万元。四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各乡镇党委、政府对本乡镇在外工作人员、个体私营业主、企业家采取打一个亲情电话,发一封爱心捐助信函或派出人员上门拜访等多种形式,请他们献计献策或协调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枣林办事处吕庄村王力新个人捐款5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河南石油勘探局石油二机厂总经理蒋贵堂拿出8万元,用于瓦店镇关帝庙村村级油路建设。乡镇还鼓励公路沿线受益单位、各行政村、汽车、拖拉机经营业主捐资建设农村公路。
抓质量—严格监督修好路
“村村通”工程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这项惠民工程核心在于质量。对此,区委、政府要求交通和工程施工部门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严格质量关。目前,全区“村村通”工程项目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具体讲,着重把好“三关”:一是施工队准入关。落实施工队“三不准”制度:凡是资质达不到的工程队一律不准参与施工,要求施工队必须有公路建设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套机械齐全,施工经理有类似工程业绩,并组织督查小组仔细审核,现场查看。在报名竞标的42个施工队中,有20个因检查出资质不合格未能参与村村通建设;本乡、村的工程队只能到外乡镇施工,不准参与本乡、村的工程施工。避免了因人情、关系而影响工程质量;区、乡、村各级干部不准组织和介绍工程队,有效地刹住了工程组织中的不正之风。二是施工责任关。通过分片区、按路线召开现场会、调度会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工程建设标准、质量和进度进行督促、检查。加强旁站式监理人员的培训,动员全社会监督工程建设质量,实行政府监督、社会监督、施工单位自检等综合措施。将路面标准,如宽度、厚度、结构层、水泥用量等及时向老百姓和社会公布,在每个项目所在村聘请了老党员和有责任心、有一定经验的群众作为义务监督员,对材料购进、拌和、振捣、压实、养生等多个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区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在22个施工队中开展了“优秀项目”、“优秀工程队”、“优秀技术员”评选活动,对评选的“优秀工程队”、“优秀技术员”,由指挥部颁发奖牌和证书。先后召开了五次现场会,请被评为优秀施工队的8个项目负责人介绍经验,较好地调动了施工队保证质量的积极性。明确乡镇政府、交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以及设计、监理、施工和项目业主单位的责任。实行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全面形成了完备的质量管理网络。三是监测监督关。为认真落实项目质量分包责任制。要求交通部门每个班子成员带领一名质量监测员,对分包项目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全程监控。明确规定:凡是分包项目不能被评为优良工程的,不得评先,不能被推荐为后备干部、优秀干部;凡是分包项目被验收为不合格工程的,分包领导和相关人员不仅要在大会上作检讨,还要扣发30的工资。同时,加强现场巡检。指挥部抽调16名技术骨干,分成三个质量监督小组,每天每个项目巡检两次以上,发现问题,立即下发整改通知,不整改者工程不计量、不付款。对两次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工程队,三年内不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
抓管理—建管养运护好路
区委、政府在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突出抓了“二个字”,“养”:“三分建、七分养”是公路工作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区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养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路的预期使用寿命能否得到保证;管理跟不上,养护不落实,即使公路建好,也会迅速损坏,进一步加重建设的负担,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对此,每年通过区人大列入财政预算,每年特批养护经费3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运”:在上级拨付资金到位不足50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建设,建成了高庙、茶庵、红泥湾、新店、汉冢、金华、黄台岗7个乡镇客运场站,建设招手站38个,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让农民群众乘上方便车、放心车,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第五篇: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社会义主新农村建设。
一、基础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涉及到旧房拆除、房屋美化、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等多项工作。为切实把这些基础建设好搞好,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宣传发动。镇村干部经常走村串户,深入到群众中去,向农民讲清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做法和目的,提高群众参与意识。特别是在拆除猪牛栏、厕所等危旧房时,很多百姓不理解,通过党干部耐心做思想工作,想尽办法迁后安置,最终还是成功将大部分危旧房拆除,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后来也赢得了百姓的称赞。
二是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理事会运作”的基本模式。首先是选举有威望、能力强、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成立村民理事会,结合农村轻年外出务工实际,公充发挥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其次是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力量,应该建什么、不该建什么,怎么建,都由理事会召开村民代表大
会决定,再由理事会做个别农户思想工作。比如在新建农村过程中,个别村民不愿参与或是提出无理要求,事会事代表村集对向其做工作,讲明不配合就是损害集体利益的后果,让其认识到村民自治的力量,从而改变观念,积极参与。从我村建设经验来看,近年来,我村共拆除危旧房XX栋,村民投工投劳硬化道路XX千米,都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建设成果也比较满意,没有发生一起因新农村建设产生的上访事件。
三是政策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种中,我村充分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政策,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及长效管理。拆除危旧房时,有些村民房屋建设不合理,通过拆除后移,门前修路的方法提升后移重建房屋的综合价值,得到百姓的赞许;另外部分困难群众重建经济压力较大,我们就结合危房改造给予适当补助,不但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更多的是提高了百姓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二、资金筹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历史任务,由于我村各项事业的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解决三农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是扩大龙头影响。村委会及村民理事会着重选择一部
分热爱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建设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向其讲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资金困难,这些能人富人带头捐助,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扩大了他们在村中的影响力,营造好了一个积极捐助的良好氛围。
二是集体收入投入。有些村庄有集体公益林、山林开发、水塘开发、占用集体土地补偿等收入,这些收入一般用于公益事业发展,正值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时,村民理事会提出用于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新农村建设成果惠及最直接的是广大村民,村民也愿意将集体收入用于建设中去。
三是喜事筹集。集思广议,我们有些村想出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的好方法,村民利用农户建房上梁、做寿等喜事,向广大村民倡议集体把礼金交由村民理事会统一管理,再以全体村民的名义向事主送一块带有感谢意义的牌匾,其余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长效管理
搞好好新农村建设,“三清、六改、四普及”是手段,建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是目标,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根本保障。
一是要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在各新农村建设点成立村民理事会,选举有威望、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为理事会成员,做好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项目管理、质量监督、财务公开以及成果维护等各项工作。
二是要健全保洁机制。在维护新农村建设成果中,要加大环境卫生保洁力度。结合农村清洁工程,收集卫生保洁费,聘请专职保洁人员,配好必要的工作设施和工具、落实人员待遇,对村庄定时进行清扫。农户配备“两桶一袋”,将垃圾分类收集后由卫生保洁员清运至垃圾池,统一运送至垃圾中转站压缩,建立农村垃圾“村集、镇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是要健全考评机制。一是要对新农村建设成果进行考评,对维护好的村点予以适当奖励;二是要定期进行农户卫生评比,形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对新农村建设个人进行定期考评、考核,考评结果要与党员干部的工作业绩考评结合起来,并视工作优劣实行相应的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