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赣州新农村建设
赣州新农村建设
2009年12月2日,由新华网、《求是》杂志社总编室、中共赣州市委主办的“中国(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在赣州举行。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刘北桦认为,赣州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北桦指出,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各项部署,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入手,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的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造新班子为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开展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效。农民的收入步伐加快,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民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农民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赣州市委、市政府立足脐橙产业的优势,率先提出做大做强、做优赣州脐橙产业,把赣州建成世界著名的脐橙产业基地,成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早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两年多来,全国各地都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很大成效。2011年,江西理工大学学生就赣州新农村建设做了一些调研。调研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果,认清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但也发现了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基本介绍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指出要从统筹城乡经济、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健全体制保障、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和动员群众参与八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概括起来就是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领“三农”各项工作的总思想和总要求,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决策得到了全国各省市地方的贯彻和执行,一年多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江西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选取了江西省赣州市赣县茅店镇洋塘村罗坑示范点和瑞金市黄柏乡胡岭村麻塘下社区为试点,通过搜索网上资料和与该地区的同学交谈,从农户的家庭收入情况、收支结构、生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试图论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找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尽绵薄之力。通过调研,我们收获颇丰,感触良多,遂作出以下几点总结:(1)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可以说走在全国的前列。从2004年9月以来的两年多时间,赣州市积极贯彻中央的20字方针,初步探索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指导方针和工作思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赣州市提出了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建设原则,并选择“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五新一好”的具体内容为:
建设新村镇:由政府投入资金,逐步对所有乡镇、村庄进行规划编制和农户住宅房型设计,实施村庄建设和改造。
发展新产业:制定农业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培育新农民: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依托产业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组建新经济组织:重点解决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重组建、轻运行,重形式、轻效果,重生产、轻流通”、对农民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塑造农村新风貌: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创建好班子:引导乡(镇)村干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抓服务、促发展上来。
②坚持了科学正确的村镇规划建设理念。以“三清三改”为牵引,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失时机地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探索出了村庄改造建设模式,如“空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自然生态农庄型等,并坚持“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三配套”的村镇规划建设理念。“一个保留”,即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彰显赣南客家文化底蕴,注意保护山体、河流、水塘、凸现田园风光,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两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三个不”,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三配套”,即基础设施配套、房屋设计配套、社区服务配套。在搞好规划的同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内建房,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
③建立了一套很好的农村管理机制。“政府当导演、农民理事会当演员”,这是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得意之笔。赣州各地政府引导村民自主选举产生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里有威望的老者担任理事会成员,将乡镇干部手里烫手的“山芋”交给理事会处理,由理事会来主持新农村建设和调解农民之间的纠纷。理事会的作用在于在农村干群之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区,可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与进行。
④农村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首先,通过“三清三改”工程,农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根本的改善,基本清除了原有的“脏乱差”现象,新修的水泥路面,改变了一些地方交通不便的情况,使村里的群众有东西运得出,需要的东西运得进,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其次,通过发展和重点扶植优势产业,科技兴村,生态建村,很多福民利民的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赣南的脐橙种植、生猪养殖、鱼苗产业等等,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和谐平安村落出现,如瑞金市黄柏乡胡岭村麻塘下社区就开展“和谐平安家庭”、“文明信用农户”及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好妯娌、好兄弟“五好创评”等活动,并制定了“六好”、“六无”和谐平安标准:即家庭和谐好、邻里关系好、纠纷调解好、社会治安好、诚信守法好、自管自治好,无群体闹事、无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无越级上访、无恶性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整个村落俨然一派和谐安定景象。
(2)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看到了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成果和它给农民带来的切实利益,深刻感受到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主要原因有:
①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受益很多。实践证明,“三清三改”是广大农民需求最迫切、最容易得到实惠、最受农民欢迎的事情,触动了农民的“兴奋点”,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繁荣农村经济,维持农村稳定的根本途径。
②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③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④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三、江西赣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调研中,我们在看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可喜成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不使这些问题成为今后新农村建设的障碍,我们必须对她们给予适当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地方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为避免走弯路、造成浪费,规划先行应当成为一个重要原则。特别是村镇建设要严格遵循规划。在不少地方,由于村镇建设规划长期滞后,“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两年国家实行“少取”、“多予”政策,农民得到休养生息,资本增加较多,农村即将出现新一轮的建房高峰,在这个关键时刻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十分必要。一个好的村镇规划应当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规划要充分考虑到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不要遍地开花。欠发达地区村庄和人口比较分散,城镇化的格局尚不明朗,编制规划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不能片面追求水、电、路的通村率。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人口稀少的居民点,现在不必要花很大代价搞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防止千村一面。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三是具有包容性。规划中要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一些地方农村祠堂很多,且大都位于村庄中心,在村镇规划中应重视保护和利用农村祠堂,把祠堂建成培训基地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四是以人为本。要突出农村特色,便利农民生产生活。(2)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没有抓住重点
提起新农村建设,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是一排排崭新的农舍。这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但是新农村建设不是形象工程,也不是政绩工程,不能成为形式主义,“三清三改”固然重要,而且也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可以在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抓村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较差,在起步阶段抓一些见效快、受益面宽的工作,有利于统一认识、增强信心。但更重要、更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欠发达地区尤其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把新农村建设长期持续地抓下去,而不是运动式地突击抓一下,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3)农民参与性不高
一些地方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宣传不够,农民对很多新政策,如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等等都持观望态度,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首先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力更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面貌。要防止政府包办的倾向。应该切实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让广大农民成为新农村的建设主体。
(4)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成为一时之风,没有坚持下去,且有急躁之嫌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过程,有完整的内涵、系统的目标,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努力,但具体到一个时段、一个地方,应分析条件,有所侧重,不能同时什么事情都抓、所有村子都搞。抓新农村建设,应从见效最快的事情抓起,选择条件较好的村子先行示范。如果所选的示范村群众没有积极性,就暂缓实行,在其他地方另行选点。现阶段开展新农村建设,要想不搞成政绩工程,不搞成形式主义,不加重乡村和农民负担,就必须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工作方法也要得当,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子抓起,是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而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关键。
第二篇:江西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江西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区,辖18 个县、市、区,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845万,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该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全市城市化率仅有20%,农村人口占80%。2004 年9 月,在中央文件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之前,赣州市委、市政府积极适应形式发展,制定出台了《赣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决定用五年时间开展以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的“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实验活动,走出了一条具有赣州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一、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在村庄规划编制方面。赣州计划用3 年时间(2004 年—2006 年)完成所有村镇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各乡镇和中心村编制较高起点的规划(五图一书),一般村庄编制简易规划。对于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不得在规划区外批地建房;未完成规划编制的村庄,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新村镇规划选址原则上安排在荒山荒坡,并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制度。在民房建设方面。按照符合规划、量力而行、尊重民意、各具风格、分户推进,不搞强迫命令。要求规划部门设计1000套实用美观、式样各异、具有客家民居风格的房型无偿供农民选用(现已设计150套),避免千村一面。破旧房拆除后不能复耕的由集体统一收回,流转给其他农户按规划要求建房。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赣州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8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 80% 以上,卫生所普及率达到80%。同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合理布局教育、商贸网点,健全和完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配套功能。
(二)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发展新产业。通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健全市、县、乡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建立健全良种繁育、科技推广与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四大体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做大做强果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支持发展烟叶、工业原料林、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区域特色产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乡)一业”发展战略。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要求,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 农户”、“合作组织 +农户”、“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龙头企业 +担保公司 +合作组织 +农信社 +农户”、“股份合作社 +加工企业 +农户”、“农业专业协会 +产销组织 +农户”等不同形式的产业模式,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通过实施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标准体系,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促进农业向专业化生产发展。积极与改水、改厕、改灶相结合,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育新农民。以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每个县建立一个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重点建设2—3个骨干专业,每个乡镇建立一个职业培训基地和一个主导产业培训基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和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计划5年内培训农民200万人,让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大力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 1—2 个劳务品牌,促进农村
劳动力由“离乡不离土”向“离乡又离土”转变,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劳务产业格局。
(四)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按照多形式、多类型、多途径的发展路子,采取松散型与紧密型、初级与高级相结合的方法组建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比较完整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力争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加强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性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高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全市重点抓好40 家示范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基层干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操作能力,强化农民的互助合作意识;安排专项资金,完善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五)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一是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在农村全面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彻底整治农村脏乱差,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三改”(改水、改厕、改路)工作,争取五年内村组道路畅通,农民全部喝上洁净的自来水或山泉水,实现人畜分离,用上水冲式厕所;大力实施“改灶”工程,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设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二是抓好农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市农村开展以建好一所“道德夜校”、栽种一片“道德林”、建成一堵“道德墙”、建立一册“道德簿”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进村户、文明育新人”活动;组织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庄”、“农民致富能手竞赛”等系列活动以及“五好文明家庭”、“四进农家”评选活动;组建农村新风理事会、农民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查赌禁赌会、“五老”宣传队等群众组织,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以及“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着力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三是加强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一片耕地、一座水库、一片山林、一处村落”的生态村发展模式。力求全市60%以上的村镇达到文明村镇标准。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每个村建起一个文化室、活动室或图书阅览室。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功能,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生活习惯,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方式方法,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陶冶农民情操,增长致富技术能。五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工作,不断探索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办法;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空心房”改造,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农村“二女户”、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扩大村干部养老保险的试点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争取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六)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一是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提高乡镇政府执行政策、发展经济、社会服务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把先进性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舞台锤炼和检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通过引导党员干部践行先进性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开展大规模的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组织、指导、带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全面实施乡(镇)村干部农业知识技能“过关”制度,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2005年起,分五年从全国选拔1000 名大学生,安排到乡镇工作。四是加强乡镇干部作风建设。完善和推广“民情日记”、“民情反馈卡”、便民服务中心、“民情110”等亲民、为民的好做法,建立以联系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机制。五是实施以村级党组织建设为主题的“堡垒工程”和农村党员“先锋工程”,巩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赣州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模式”,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村镇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启动了4025 个村庄整治建设点;完成了 264 个乡镇总体规划、1046 个行政村共计16794个村庄规划的编制;“空心房”改造面积达410 万平方米,其中按规划重新安排农民建房4800 户,面积72 万平方米,节约土地7020亩;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泥和路障,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7.9万间,面积130.3 万平方米,完成6718 个村庄的改水,改厕10.3万座,完成通村公路3580公里。目前赣州农村乱搭乱建的房子和土厕所消失了;牛栏、猪栏被统一易地重建,人畜不再混居;新修了环村水泥路、排水沟,昔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现象不见了;有的村庄配备了农民健身器材,有的则修建了农民休闲绿地,农民的精神风貌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是新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脐橙、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烟叶、工业原料林、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竹业、黄鸡等六个区域特色产业的规划基本完成;各项产业扶持政策和措施逐步落实,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产业的推动效应日渐显现,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8.1%。
三是新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全市新建立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314个,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3049个,联结农户56.2万户,占市农户总数的35.1%。
四是新农民培育力度加大。通过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全市共培训农民52.56万人次,其中农实用技术培训33.23 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9.33 万人;“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名中专生”计划顺利实施,已招收大学生667名,中专生403名。
五是新风貌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 5个、省级文明村镇30 个;创评“文明信用农户”10.4 万户;该市首创的“关爱留守孩子工程”在全国推广;农村新社区的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六是“好班子”建设明显加强。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启动了乡镇机构改革,加强了对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考选了190名大学生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广泛开展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化“三民活动”,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为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农民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切实改善和密切。
三、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为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反复强调要坚持“三个防止”,即防止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镇建设、防止政府包办代替、防止急躁冒进,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符合当地群众的利益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让农民得到实惠、受到农民广泛欢迎的政策措施,筹措投入了大量资金,补助了大量的物资,从“三清三改”起步,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解决农民群众一家一户想干而干不了的事情。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通过“三清三改”,60 多万农民饮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卫生厕、走上平坦路,人居环境有了较
大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有了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农民主体、政府推动。农民是新农建设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尊重,更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得以体现。从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赣州市十分注重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一是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如在进行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既加强对农民的规划意识教育和规划知识培训,又增强了农民对规划的认同感,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二是让农民群众在新农村中享有决策权。比如,在确定示范点的过程中,一改以政府确定示范点的方式,组织农民自愿申报和建设改造项目,由农民群众自己决定是否申报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政府根据群众积极性的高低,确定示范点或给予项目支持。三是建立农民民主理事权。通过在村庄中选择一些有公心、愿意为村民服务的人员组建成新农村建设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使群众做群众的工作、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四是建立鼓励农民出资投劳机制。创新政府的资金项目支持办法,实行以奖代补、实物补助,并与农户自主完成的工作量挂钩。这种奖勤罚懒机制,有效激励了农户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政府推动,重点是宣传发动、物力、财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把村镇规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免费为村庄和农户建房提供规划。同时,采取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截止2005 年12 月份,全市己累计投入新村镇建设资金7.9亿元,其中财政安排1.6 亿元,专项资金投入1.2亿元,社会筹措资金(包括农民自筹)5.1亿元。
(三)科学规划、先易后难。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赣州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克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困难,编制村庄规划,而且大多都达到了“五图一书”或“三图一书”标准。在搞好规划的同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内建房,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开展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整治工作,查处一批乱批乱建的行为,遏制了一户多宅、挤占耕地建房的现象。同时,严格规划管理,各乡镇都成立了规划管理所,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把村镇规划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了“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坚持“一个保留、两个坚持、三个不、三配套”的村镇规划建设理念。“一个保留”,即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客家建筑文化、彰显赣南客家文化底蕴,注意保护山体、河流、水塘,凸现田园风光,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两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不搞千篇一律。“三个不”,即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三配套”,即基础设施配套、房屋设计配套、社区服务配套。在搞好村镇规划的同时,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和突破点,不失时机地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探索总结出了五种村庄改造建设模式。
(四)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在工作路径上,首先是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民自主推选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其次,在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中,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进行推动。“统一扶助标准”,就是根据本地农村实际和自身财力状况,确定建设项目及补助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定点”,就是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与农户签订建设意向协议,自主向政府申报,农民自愿参与率高的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政府对示范点进行项目建设补助。“实行以奖代补”,就是改变过去政府资金拨付办法,以“实物补贴”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这既使政府投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又使农民成为投入的主体和受益的主体;而且政府补助的实物,实行政府统一采购,以降低成本、确保质量。—“农民自主建设”,就是村庄的整治改造、“三清三改”、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都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筹集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
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补助水泥、按施工标准硬化路面,节省了不少投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推行“五步决策法”,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保证规划的正确执行,使广大村民既成为规划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又成为规划的监督者和受益者。同时,还立足欠发达地区农村实际,积极探索了一些花钱少受益面大的技术路径。在改水中,采用无塔式多户集中自动供水、单户加装气压泵自动供水和引用山泉水三种改水模式,让农民用上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在改厕中,推行“三格式无害化”、“沼气池式”和“双瓮式”厕所,以及小型玻璃钢整体化粪池厕所。这些模式和技术,因成本低、效果好,深受农民欢迎。
(五)整合资源、齐抓共管。一是强化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和规划建设的领导为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指挥、调度和协调,并整合了市、县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各县(市、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新农村建设承担全面责任。二是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市、县、乡万名机关干部深入农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一村一名”指导员制度,按照自愿服务的形式,向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三是广辟资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各县(市、区)不但挤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而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帮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以及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集中捆绑使用,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2004 年9 月至今,全市累计整合资金5 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四是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尽其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持和服务。比如,动员组织全国各地大学生暑期到赣州参与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开展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活动,要求城镇教师和医生轮流到农村支教支医;组织赣州在外公职人员和在外创业务工人员支持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他们纷纷捐钱捐物、献计出力,成为赣州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浓厚氛围。
本期发:区大班子领导,各乡镇、街道,各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
第三篇:赣州城市化建设学习心得
赣州城市化建设学习心得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是赣南著名的旅游城市。赣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刘邦时代就已经设县,到隋代时又更名为虔州,到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为赣州府。
1929年至1934年间,赣州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称为“红都”,赣州也因此成为一片红色的土地。
悠久历史沉淀下的古城,我过古建筑风格和当代建筑体系的碰撞下建造的魅力城市,自有着她独特的魅力。2014年我局为了更好的建设新余干,为维系更加现金的城市规划理念,展开了对新城市建设的学习热潮,于5月23日由琚副局长、李英仕总工带队,一行六人怀着满腔的热情,向赣州出发。
要谈赣州的城市文化研究与建设,首先我们还是要对赣州这个千年宋城有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赣州的文化和建设情况。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简称赣南。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赣州是著名老区,历史辉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赣南下辖的瑞金市宣告成立。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总数为10.8万人,占江西省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烈士总数的7%。
“加快城镇化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强大动力。”
赣州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2008年,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至5年时间拉开特大城市框架,用20年至30年左右时间把中心城区打造成200平方公里至3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0万至300万的特大城市。按照“六大片区”组团建设的战略构想,改革传统城市由单一中心向外层层拓展的发展模式,使城市的建设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9年,受激于经济危机的挑战,更借势对接融合的大势,这座城市开始释放对时间和空间的丰富创造,“小城故事”唱出“大城胸怀”。大项目建设,组团式推进,赣州的城市化率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61万人、建成城区面积达59.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完成投资、道路建设、绿化面积、桥梁面积、民生保障项目投入、房屋竣工面积等实现“六个翻番”,大气魄写就了“赣州速度”和“赣州规模”。今年初,赣州又提出以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理念,打造三大城市板块,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一小时经济圈在内的新赣州板块,以瑞金为中心的东部板块,以龙南为中心的南部板块,全力构建江西南部城市群。
红土地上拉开江西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框架,赣州生机勃发迎来“一城创造满庭美”。赣州,一座宜居、宜业、宜商的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正蓄势待发、喷涌而出。大手笔绘制清晰坐标,赣州正在向特大城市奋勇前行。
一日赣州之行感触良多,赞叹同事也开始了我们的第二个学习目的地瑞金,瑞金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故都。瑞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红色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1931年11月7日,是江西这块红土地永远值得骄傲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在瑞金举行。11月7日清晨东方熹微,层林尽染。叶坪红军阅兵广场人声鼎沸,口令阵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隆重举行阅兵典礼,庆祝“一苏大会”的召开。同时还发表了临时中央政府的对外宣言,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正式成立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中央政府。
赣州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所在地,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内部,随后进入展厅,几乎没有其他人,我们的声音在空荡的展厅里回荡,更显出一丝历史的凄凉。穿梭在一幅幅黑白照片中,沉思于一篇篇旧得发黄的报纸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心酸的时期。除了记录英勇革命者和重大革命事件的照片和报纸外,还有一系列实物为我们讲述那段历史,其中包括当时农民起义者打倒日本鬼子的武器,简陋粗糙的刀、矛、斧子等,还有一些烈士的遗物,破旧的棉袄,鞋和书。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沿着长长的展厅,看着革命先辈一路走来的辛酸血泪,那段历史,有屈辱,有艰苦,有胜利。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而如今生活在这个安定幸福时代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了解或学习,也不可能对那段历史感同身受的,而仅仅是现在了解到的一点就已经让我震惊,悲痛而惭愧了。我们挥霍着现在的幸福生活,不以为然,但在另一个意义上,其实是挥霍着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与生命。我感到了这段历史的厚重深沉,也感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我们的前辈们一步一步从屈辱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以后就由我们来继承发扬这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四篇:2012新农村建设
大连市2012年新农村建设要点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2012年新农村建设要点。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1.提高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创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20个;新发展设施农业1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净面积12万亩;新建标准设施农业小区2400个,其中,500亩以上设施农业大区50个;新发展优质果树20万亩,创建标准化果园30万亩;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80个;创建蔬菜标准园20个,粮食万亩高产示范片20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创建市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家;建设省级以上水产良种场2家;大力推进长海县、旅顺口区、金州新区海洋牧场建设,投放鱼礁200万立方米(空),新发展人工鱼礁区10处,改造海域面积5万亩,建设抗风浪休闲养鱼大网箱200个,投放海底增殖苗种100亿个,建设海参生态育苗7000箱;做好水生物资源增殖工程,在黄渤两海、碧流河水库放流对虾、梭子蟹、鱼类苗种等20亿尾(粒)。(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新发展干杂果3万亩;重点支持7大花卉园区和10个规模化花卉生产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在瓦房店驼山乡启动荷兰优良苹果树种矮化密植栽种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责任单位:市供销合作社)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发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0家;新建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1000吨以上农产品储藏库(气调库)30家;新建农产品出口基地50个;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责任单位:市农委)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23”工程,新培育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00个,累计完成市级示范社30个、县级100个、乡级400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市供销合作社)新改扩建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渔业加工项目20个;跟踪做好金州新区大连天宝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辽渔集团、瓦房店市壹桥公司3个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渔业产业化园区建设。(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
3.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设大连绿色食品工业园区。(责任单位:旅顺口区政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80%以上,强化检疫监管,确保上市畜产品安全;完成对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种植业产品定量检测样品800个和定性检测样品1.8万个,完成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及农业投入品检测样品7400个;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5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30个、有机农产品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3个。(责任单位:市农委)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加强对水产品的监管力度,抽检水产品2500样次;新建水产品无公害产地20个、认证无公害水产品20个。(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
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产学研联盟
健康发展;建立1-2个新农村科技示范点,并引入高新适用技术在新农村示范点进行推广;新建6个农业科技风险示范园。(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50项。(责任单位:市农委)推广水产新品种2个、新技术2项。(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
5.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功能。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9个;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与分析系统;完善大连市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推广“农信直通”应用系统;进一步宣传和使用12316“三农”热线。(责任单位:市农委)
6.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完成培训农民50万人次。(责任单位:市农委)继续深化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推进大连市新型女农民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培训任务2.2万人。(责任单位:市妇联)
三、完善农村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7.加快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建成旅顺长城国际花卉交易市场。(责任单位:市林业局)继续开展“家电下乡”活动,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0万台,实现销售额5亿元;推进6个农村中心镇现代商业项目建设,新建、改建农村适度规模超市20个。(责任单位:市服务业委)举办全市大型农商、农超、农校对接活动24次。(责任单位:市农委、市供销合作社、市服务业委)新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0个;新建工厂化育苗基地1个;确保瓦房店老虎屯市级农资配送中心和普兰店莲山镇农资批发市场建成投入使用,确保网络配送供应农资占全地区供应总量的75%以上,供应满意率95%以上;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建设工程。(责任单位:市供销合作社
8.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加快建设长山群岛旅游避暑度假区。(责任单位:长海县政府)巩固、提升特色旅游乡镇(村)文化内涵和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责任单位:市旅游局、市农委)继续办好涉农旅游节庆活动;培育2-4个乡村旅游集市示范点;加快推进温泉旅游经济区(聚集区)和温泉重点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加大原有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力度,提升大连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责任单位:市旅游局)
9.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组织实施农村金融培育计划,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组织银行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新增涉农贷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设2家村镇银行;新设6家融资性担保公司;新设10家小额贷款公司。(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大连银监局、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设立城乡一体化建设投资基金,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股权投资。(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农发行大连市分行、建行大连市分行)继续开展大田作物、设施农业、能繁母猪、苹果树保险,为农户提供1.5亿元的风险保障。(责任单位:市农委、市金融局、大连保监局)加强对拟上市涉农企业的培育、指导,推动大连海洋岛水产集团申报上市。(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大连证监局、市海洋渔业局)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域城市化进程
10.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推动20个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实施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工程,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责任单位:市农委)搞好规划统筹,在大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及生态建设与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基础上,指导各区市县搞好村镇规划;指
导各区市县继续推进我市第四轮22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和2012100个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市规划局)改扩建排水管网15公里;镇区道路硬覆盖60万平方米(包括停车泊位1050个);新增公共绿地11万平方米;新增路灯2700盏;新建垃圾中转站2个。(责任单位:市建委)
11.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完成1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河道清障疏浚、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工程;新建各类水源工程1000项,其中,重点工程100项;实施大中型水闸维修改造12项,完成灌区渠道节水改造10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万亩。(责任单位:市水务局)修建渔港10座。(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新增农业机械6000台,其中,新增水稻插秧机200台,水稻和玉米收获机械300台;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5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比2011年提高5个百分点;实施秸秆还田15万亩;农机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之内。(责任单位:市农委)
1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成长海县跨海引水工程泵站、净水厂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跨海及陆地管线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5项,解决10.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河道生态工程80条段,治理河长200公里,河流绿化面积5万亩,栽植各种乔灌木1300万株。(责任单位:市水务局)新建新农村电气化乡(镇)5个、新农村电气化村38个。(责任单位:大连电业局)新建农村公路300公里。(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完成3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报批工作。(责任单位:市国土房屋局)
13.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化“三新”工程建设,启动新社区10个;在150个村实施以“六化”(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气化)为重点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农村整体房屋改造6000户;创建新农庄20个;新建户用沼气1000户,大中型沼气工程50处。(责任单位:市农委)全社会投入100亿元,栽植树木2亿株,造林补植90万亩(经济林23万亩);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4‰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加大封山禁牧力度,新增工程围栏200公里。(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启动5个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示范工程建设。(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在农村地区新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万座、公厕30座。(责任单位:市卫生局)
五、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14.发展繁荣农村文体事业。继续推进农村电影“2151工程”,确保放映电影13344场;在涉农区市县(先导区)建成1-2家数字化影院;深入开展“送戏到乡村”活动,下乡演出不低于200场;举办20场面向农民工的专场演出;提升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70个村综合活动室的功能和档次。(责任单位:市文广局)在100个行政村建设100块标准篮球场地,配套标准篮球架和乒乓球台;为农村60个社区(村屯)分别建设60个体育健身活动室和60条健身路径。(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15.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三市全部达到省“双高”普九标准;实施农村幼儿园设施条件改善工程,按省定标准,为3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413所村级幼儿园配备图书、玩具;为63所农村幼儿园增建食堂;为40所农村幼儿园增设供暖设备;开展农村中小学校车运营试点工作,并提供补贴;撤并农村小学43所,新建乡镇中心校4所,新扩建校舍10.6万平方米;实施农村中小学“班班通”二期工程,向“北三市”增配教师用机1.2万台,使师机比达到1:1;推进基础教育强县建设工作;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区域对
口帮扶工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6.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新农合最低筹资标准达到320元,参合率达到99%;力争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8万元。(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对5万名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给予每人每年720元的扶助;对涉农地区2200名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给予每人每年1200元的扶助;免费向农村地区百姓家庭发放《家庭历书》、福字、春联20万套,科普光盘2500套;免费为5000个农村地区新婚、待孕和新生育家庭发放“优孕优育”智能服务卡;为6000对农村计划怀孕夫妇进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向农村地区调拨180万元避孕药具,增加调拨价值10万元药具专用包。(责任单位:市人口计生委)
17.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成农村生态移民搬迁1000户;实施43个低收入村整村扶贫开发。(责任单位:市农委)改造农村困难家庭危房1000户;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农村分类救助制度,并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有效衔接;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继续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创建活动;新建农村区域性公益公墓42座。(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实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农村居民全覆盖,力争使新农保参保率达到50%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做好失地失海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进城务工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在“北三市”建立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引导劳务人员通过正规渠道出境务工。(责任单位:市外经贸局)提高渔船安全保障水平,为40马力以下渔船安装gps救助定位通信终端2万套,为40马力以上渔船配备ais避碰终端5000套,发放新型渔用对讲机1000台。(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
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18.加强农村民主监督管理。搞好以“双评议”、民主听证会等为载体的民主监督工作,开展一次全市范围内的督导检查;继续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19.促进农村法制建设。以公安(边防)派出所为单位,成立1支不少于10人的社区、村治安巡逻队伍;为全市每个农村公安户籍派出所建设一个中心警务室,打造100个农村中心警务室;加强农村派出所警力配置。(责任单位:市公安局)深化“法律进乡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训;强化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工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尊敬的赞助商:
**于200X年X月X日举办一个全校性的综合型运动会,历时一周。期间包括三个部分:开幕式文艺演出、运动会和闭幕式颁发奖项(两天)。我们校学生会外联部是此类校园活动指定宣传策划单位,对商家赞助大学生活动的可行性,特别是赞助我校运动会活动的可行性有较深入的了解。现在就让我们为贵公司作此赞助可行性报告。
一、行性分析
1、本次运动会得到了学院团委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规模大、参与者多,能吸引更多师生及其家属来观看,深受同学欢迎,并推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必引起全校性的轰动。
2、在校大学生达XXXX余人,人流量大达到运动会每天入场观看人次为XXXX左右。人口密集,而且本校的消费能力较高,为贵公司宣传的成效更明显。
3、本次活动得到师生关注,贵公司的产品也将得到大力的宣传。
二、宣传方式
1、横幅:为期一周的大横幅宣传,在学校内悬挂横幅,(横幅内容为运动会的内容和公司的相关宣传--赞助商名称)活动前三天粘贴在运动场等人流量最多的位置。悬挂时间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性。
2、我们将在运动会的宣传海报中点明贵公司为赞助单位。(前期宣传)
3、立式广告牌。在运动会期间作为独立的宣传方式在学校内进行宣传。(由贵公司提供)
4、在运动会举行期间,向裁判员和保安志愿者分发有赞助商标志的帽子,加大宣传力度。
5校广播站为期七天做有关贵公司的广播宣传
6运动会期间(一周)由贵公司在运动会赛区附近进行一定规模的产品销售活动 7运动会前后在校学生会网页上宣传并且发放传单。
8宣传棋方阵。在运动会期间在会场主干道,主席台等显眼位置放置彩旗进行宣传。
9气球方阵。在运动会期间在一些重要位置利用氢气球悬挂宣传。
10调查问卷:活动结束后,帮贵公司进行一次校园市场调查(调查问卷由公司准备并提供)
11、在运动会期间在校内设立咨询台
三、宣传效应:
希望本次活动的吸引性能帮贵公司的产品吸引更多的关注,互惠互利
1.海报和宣传单会注明"本次活动由***公司赞助举办。传单背面有公司简介(由公司提供)
2.本次活动还可以帮贵公司在学校内派发传单
4.优秀运动员的奖品由公司提供.5.横幅有标明赞助商
备注:赞助费达2000元的,商家可参与颁奖
四、活动经费预算
场地租用费 500元
宣传展板 300元
后勤、志愿者服务队、礼仪队 400元
保安工作人员、秩序维护员,0.00元
宣传人员 200元
设备:运动会所用器材使用费。600元
宣传材料管理及维护费用 0.00元
预计赞助费用总计: 2000元
五、赞助活动意义
增加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扩大公司在各高校影响,通过全面的宣传,提高公司产品在高校的市场占有率。通过赞助相关活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公司的社会效益。
我们真心的希望能够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和贵公司建立更长久的合作关系,帮助贵公司不仅在校内,而且在社会上的最大的利益的实现。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为贵公司提供更大支持。
活动地点:XX体育场
涉外事宜:校团委(具体由校团委学生会负责)
赞助单位:
希望贵公司能慎重考虑我们的建议,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所有在校内的宣传活动由我们负责,公司可以派人监督.希望能和贵公司通力合作,共同搞好这次运动会,期望贵公司尽快回复.期待您的加入!合作愉快!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2007年以来,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三清、六改、四建、三普及”为主要内容,着力创新投入机制,科学编制规划、统筹资金投入、扎实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彰。连续三年新农村建设考核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被市政府评为开展“清洁家园”活动先进县。初步实现省委提出的“把通山建成全省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的目标。截止今年9月份为止,全县村庄整治达到一级目标的村有58个,达到二级目标的村有99个。现将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情况
(一)主要做法
1、创新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几年来我们采取县财政补助一点、驻村单位帮扶一点、涉农资金整合一点、社会各界赞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等办法,多渠道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问题。一是财政加大了扶持力度。为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不建不补”的原则,制定了项目奖补标准和奖补办
法,完善建设项目申报、施工、验收、奖补制度,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二是部门形成建设合力。通过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捆绑使用的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各项涉农资金到位后,县财政局实行统一监管,分管县长一支笔审批,按照“渠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 的原则,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点,发挥资金的效益。三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几年来,我县积极向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等部门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吸引社会力量投入。采取市场引入的办法,发挥资源优势,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投入新农村建设。五是引导农民自身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筹补结合的办法,引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自己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六是发挥共建帮扶作用。充分发挥省、市各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县直单位驻村的帮扶作用,引导各村迅速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我们通过创新投入机制,逐渐形成以群众投入为主和“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创新部门帮扶机制。一是依靠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坚持建立县领导联系点制度。保证重点试点村都有1名县级领导联系。二是推动建立部门包村责任制度。对所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县直部门包村,每个部门抽一至二名专职干
部组成工作队,进驻所包的试点村,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下,当好“五员”,即政策宣传员、工作协调员、项目指导员、信息收集员和工程监督员。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试点村明确专人负责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发动群众投资投劳,监督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投资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四是严格监督责任落实。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必须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负总责,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定完成时限,明确奖惩办法,建立责任体系,具体实施方案由我办负责组织实施。
3、创新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一是突出村民自治,发挥理事会作用。积极开展 “村民理事会运作”的村民自治方式。所有的试点村普遍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群众从村内热心于公益事业、办事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中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一般5-7人。理事会有章程,并建立了与村两委联系会议制度。所有村事务通过“一事一议”解决,让农民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持久的动力。二是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维护的长效管理机制。①制定下发了《通山县村庄环境整治实施方
案》,出台了《通山县乡村环卫保洁管理办法》。为了加强集镇、村庄环境卫生管理,我们将每个乡镇保洁经费和农村保洁员补助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保洁员工作职责,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切实改变了过去村庄卫生无人管的现象。②建立了遍布乡村的垃圾收集网络,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个垃圾池,定一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初步实现农户垃圾归池、池中垃圾集中收集清运的流水式作业,切实解决过去垃圾随手扔、到处堆的不文明习惯。③建立了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做到了有章可循。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河流、沟渠保洁等制度,将相关的目标责任细化分解,逐一落实到户到人,使村庄长期保持洁净,从根本上消灭脏乱差。
(二)、主要成效
1、因地制宜,完成了全县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注重村庄规划与经济发展、地方特色、生态环境相结合,突出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我们邀请长江大学专家参与规划编制。2007年至今,全县共完成了202个村中心湾的村庄整治规划,占应编制规划总数的100%,洪港镇、南林桥镇、九宫山镇等10个乡镇完
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占应编制总数的83%,这些规划,对各乡镇、村的概况、布局、道路、景观、绿化、垃圾处理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设计说明,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2、整合资金,突破亿元投入用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采取“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方式,实行项目聚合、资金整合,牵引社会资金和农民自身投入,形成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几年来,全县捆绑涉农支农等专项扶贫资金5540万元,争取省发改委,省建设厅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凝聚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农民投工投劳30000多个,集中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使可用的资金发挥了最佳效应。
3、突出整治,改善家园环境。我们借助全省10个村庄环境整治试点县的东风,在全县182个行政村,249个自然湾,3.1万农户中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活动,以“三清、六改、四建”为整治重点,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房、改水、改厕、改路、改栏、改环境”、“建办公楼、建卫生室、建文化娱乐场所、建超市”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几年来完成改三格式厕所2800个,改厨、改圈21000平方米,建沼气池4500口,清除垃圾32680吨,清除路障45450米,拆除残垣断壁485处。为各村配备手推式垃圾板车283部,建垃圾池550个,定保洁员289名,为各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13辆,购垃圾桶1012个,兑现保
洁员工资12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级办公场所102个,建超市85个,建卫生室40个,建农家书屋56个,配备体育器材30套。通过全面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4、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以道路硬化、排水、安全饮水三大工程为建设重点,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县共完成村内主干道路硬化280公里,入户道硬化500公里,排水沟浆砌77160米,浆砌河堤6560立方米,桥涵45座,铺设自来水管56000米,有效地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全面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5、美化村庄环境,为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夯实了基础。为了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创建旅游强县,我们加大了旧村改造力度,对县内国、省、县公路沿线的破旧房屋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立面改造,实施“人居环境”工程,在公路沿线民房前空地建护栏和绿地,打造生态景观,促进村庄环境升级,形成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的农村环境。几年来共完成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工程货币量3000余万元。完成平改坡工程7万平方米,外墙粉刷68万平方米,刷白71万平方米,墙裙线条6万平方米,做瓦头419栋5641间,场地围护2.1万米,立面改造4850户,村庄植树28万余株,建休闲场所500余处,建花坛450个,安装路灯1500余盏,经过全面改造和整治,使全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成为通山一道亮
丽风景线,为创建旅游强县夯实了基础,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赞扬。
6、加强特色产业建设,促进了农民产业增收。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要求,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农民就业的平台。一是以兴办观光产业带动农业发展。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批观光农业示范工程。如九宫生态农业观光园,由全国劳模陈志远经营,现已建成大棚葡萄400亩,水榭竹楼式农庄450平方米,花卉苗圃200亩,总面积达到600余亩。年接待游客观光20万人次,创产值300万元,不仅带动周边68人就业,还带动了周边花卉苗圃,精养龙虾、阿德养鸡场、养猪养羊场等一批种养基地,连锁效应非常突出。二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围绕城镇周边、景区周边、交通干线周边,推特色、推重点、推亮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大畈镇西泉村目前已建成26家具有一定接待规模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服务产值300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和致富,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以开放古民居带动旅游开发。通山有很多古民居,保存完好,规模较大,极具开发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我们通过保护古建筑,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带动村庄开发;另一
方面,我们把古民居开发作为产业来抓,为村级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大路乡吴田村,我们以王名番大夫第开发为重点,统一仿古建筑,集中连片开发,既彰显出历史文化新村的风貌,又为新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
7、注重乡风文明,推进了农村民主建设。几来年,我们为159个试点村建起了政策宣传栏,财务、政务公开栏,配套了图书阅览室、电教室,新农民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党员收看远程教育片,沙堤村还创办了村广播室。我们以创建“十星文明户”、“少生快富户”、“科技示范户”和“创建清洁家园”大行动,定期组织检查,各试点村呈现出一派生机的良好氛围。全县129个试点村(自然湾)村支部、村委会都制订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民主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干部工作考核责任制、“双述双评”制度等,全面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试点村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实行村务、财务双公开,各项工作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结合,矛盾调处机制不断健全,村规民约制度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有效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农村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社会秩序变好,村民能安居乐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经济支撑,资金投入仍然乏力。大多数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政府部门资金投入有限,不能满足一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日常管理投入。
二是农民规划意识淡薄,村庄建设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难度。长期以来,村级建设处于“各自为政、自我发展”的状态,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虽然我县在2009年底就完成了全县182个行政村中心湾的规划编制任务,但大多农民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不讲科学规划,而是依靠风水先生选址定向,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的村不多,建设的随意性大,执行规划的力度还不够。
三是部分农民生活陋习难以转变,文明卫生难于保持。一是部分村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垃圾污染环境危害和影响人身健康等方面认识不够。二是村委会对此管理缺乏信心,有些村庄虽然制定了卫生保洁制度,但检查督办不够。因此,必须常抓不懈。
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倾向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试点村只注重建设,对建后管理重视不够,村庄园林绿化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保洁设施还不够完善,长效保洁机制有待加强。
二、未来五年工作规划
㈠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确定我县“十二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加快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进程,把全县农村建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环境整
洁优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齐全、社会管理民主和谐、农民生活文明健康、精神风貌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和谐生活。
㈡工作重点择定。
1、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观光农业,积极实施“龙头带动,示范带动,品牌带动”战略。
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调优、调特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尽快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即:重点建设四大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即:库区发展水果、水产业;丘陵区发展茶叶、油茶、苦荞、黑豆、红苕;山区发展竹木、畜牧、中药材;城镇郊区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到2015年,全县水果面积18万亩,其中:桔橙8万亩,水果总产量1亿斤;茶叶面积发展到3万亩;水产品产量1万吨,其中网箱养鱼1万吨;年生猪出栏25万头,奶牛1万头,养羊23万头,年养商品禽210万只;改造低产楠竹园10万亩,新发展高标准楠竹园5万亩。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成万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大力发展以楠竹、柑桔、脐橙、茶叶、银鱼为主的优质农产品,创农业名优品牌。
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倡导发展“猪—沼—优质农 10
产品”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沼气普及率达60%以上。以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为核心,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性产业,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等应用技术,发挥九宫山镇秸秆气化生产示范带动作用,普及秸秆气化生产。
⑶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积极推行生态农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游合一”。按照自然、采摘、品尝、休闲、度假、购物、消费等新的理念,发展多种功能的观光农业景区景点。要做大做强吴田畈、蘑菇畈、汪家畈的观光农业,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促进“一线两圈”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施“十镇百村乡村旅游”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力争发展旅游名镇4个、旅游名村50个、生态休闲农庄100个、星级旅游农家乐500户。通过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⑴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400千米,入户道550千米,村内道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要道路红线宽度3—5米,次要道路1.2—2.5 11
米。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安装路灯,路灯亮灯率达到80%以上。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符合公共消防安全。自来水基本入户,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排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排入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后综合利用。五年计划完成村内排水沟5.3万米,完成11000户改水工程。
⑵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保洁机制。继续推进采取“组保洁、村收集,镇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广“五个一”的保洁措施,即每个自然湾建一至二个垃圾池,定一至二名卫生保洁员,配一部垃圾手推车,每个中心村建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乡镇配一台垃圾清运车。加大县财政争取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将村庄环境保洁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⑶不断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村级组织工作用房和村民议事、文体活动场所及村级图书室建设。积极实施“市场工程”,大力推进“超市下乡”,试点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力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切实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
⑷不断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积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联户小型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秸杆气化工程、清洁卫生校园工程、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六 12
大工程”,规划5年修建农村沼气池5万口,乡镇秸杆气化站15所。同时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网点,让农民真正用上清洁能源、经济能源、省心能源。
3、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⑴切实抓好村镇规划布局。树立全域谋划理念,做大做强中心城镇,特色镇。大力培育中心镇,推进中心村和新型社区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积极构筑以中心镇区经济带为主体,以各类小城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十二五”期间计划扶持建设“宜居村庄”18个,引农进镇异地搬迁2500户。
⑵切实抓好“宜居村庄”建设。重点抓好列入“十二五”期间 “宜居村庄”建设的18个试点村规划建设工作,全县18个宜居村庄按照规划全面加快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较明晰,基础设施较完善,社会公共资源较完备,利用率较高,人口较集聚,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型农村,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村。
⑶切实抓好达标村建设。到2015年全县建制村基本达到初级标准,其中达到一级目标95个,占总村数的54%,达到二级目标的91个,占总村数的46%。
(三)、保障措施
1、从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上下功夫。农民是农业
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全面系统的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十二五”期间,一要立足根本和长远,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农村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二要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培训体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三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2、从构建“管与用”平台上下功夫。一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组织领导上下力气,要着力构建有利于推进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由党委统领、政府实施、部门服务、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尤其要求坚持领导挂点、部门结对、干部蹲点、政策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效能保障上,不仅要在扩权强镇上作好文章,而且又要在扩权强村上探索新路,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创造力。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绩效管理上下力气,要突出实绩考核,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管理使用机制。三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氛围营造上下功夫,既要宣传推介外地的先进经验,又要总结宣传本地的探索实践,形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立体化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干群、社会力量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3、从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上做文章。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落实县领导挂点,乡镇领导包村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做到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抓具体抓,层层抓好责任目标落实到位。同时,进一步加强督查力度,认真履行督查职责,落实好“一月一督查”的工作措施,积极服务我县新农村建设。
通山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