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步根海谈中考语文复习
中考将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步根海提醒考生——
语文复习关键要掌握几大要点
1.文言文句子解释
把握关键字。
初中阶段不苛求字字落实,但关键字的解释一定要到位,如句中有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明确。相对来说,有关句法特点的解释就不作强求。
2.文言文语段理解
把握题干要求。
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从而明确答题方向,看清楚是要求你宽泛答题,还是严密答题,注意语言表述。
3.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
留意两者相通知识。
这是近几年考试院都在探索的出题新方向,例如问《核舟记》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等。而在现代文阅读中,可能涉及文言文名句、名家名作等文言文内容。
4.课外文言文复习
多读有情节的文章。
考试时可能会以浅层次、有形象、带一点故事情节的文章为主,篇幅一般在120字左右。如先秦诸子散文、寓言故事、魏晋志怪故事、唐宋八大家的富有寓意的故事、明清文人的散文故事等。在近阶段的复习中,可选择200字至250字左右的文言文进行练习,通过读的过程积累语感。到5月底6月上旬,练习可控制在500字以内的短篇,不宜过长。
5.语言运用
规范最重要。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培养良好的语言运用规范,对常用词汇或成语中某个字的写法要予以重视。
6.现代文阅读分析
思路开阔。
不能仅仅局限于表层的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和层次进行分析,把主旨挖深、挖透。
7.现代文阅读鉴赏
表述要清楚。
字数一般控制在80字以内,要把握12字方针:要点捕捉、表述简洁、思路清晰。此外,鉴赏要带有一定的创造性。
8.作文
表现真情实感,语言切忌华而不实。
选材一定要立足现实生活,即使想象,也要建立在已有生活基础上。今年实行统一改卷后,一定会严格控制华而不实的文章,因此,作文语言一定要有表现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简单词语的堆砌。语言要顺畅、清晰、连贯。当然也不反对学生运用华美的文字,但是必须与文章内容紧密结合,切忌空泛、华而不实的文章。
第二篇:步根海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步根海谈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发现、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内容的确定”,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却恰恰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大问题。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来看,教学内容看似确定,其实是不定的,大多是教师(也可能是教师的小团队,如备课组)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定的,尤其是教以“主题组元”方式编写的新教材,课堂教学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在同一类型学校的同一年级教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竟有很大的区别!
也许有人会说,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别。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总有一些通识通论是需要学生获得并掌握的,学生的学习,是应该有相对统一的水平起点的,在这个水平起点上,可以因学生的差异而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一般地说,在基础型课程的学习中,当以相对统一的水平起点为主。
近几年来,教师中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话初听,似甚有道理,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嘛,我们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教材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是,再细想一想,就会发现问题:教材本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编制的,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课程标准》内容的具体化,或者说是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的重要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以及与之相关的思想、情感的培养,固然不只取决于教材,但是,教材起着很大的作用,所谓的一隅三反,这个“一”,主要就是教材,因此,不教教材,那教什么呢?
我们当有这样一个基本认识: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要考虑教材因素,要发现教材本身的教学价值。一般地说,选入教材的阅读篇目,都具有一定的典范性,要使学生由口语向书面语转换,就要让学生走进“阅读”,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形成价值观,而学生这个发展过程的主线是语言的学习与运用——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静态的语言知识,而是动态的语言规律的发现与掌握。因此,教材的教学价值,首先就在于语言学习的价值,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教教材,或者依据教材确定教材内容,与教课文内容不是一回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往往围绕着课文内容做文章。虽然不是千篇一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但总离不开人物特点、主题思想或论点、论据、论证等分析。更有甚者,被课文内容牵着鼻子走,课文涉及音乐内容的,必然要放几段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课文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必然有大量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学《唐诗过后是宋词》,可以不读文本,而大唱流行歌曲;学《告别权力的瞬间》,必要补充大量的华盛顿其人其事的材料——语文课成了历史课。语文课读课文,主要目的不是读懂、掌握一篇篇课文的内容,而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学习语言,要发现不同内容、相近内容的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发现不同文体的语言表现形式的个性特点。如果只是围绕着课文内容来组织教学,就不可能有语文的个性,难怪社会上批评我们的语文课是“泛语文”、“非语文”。
要体现语文的个性,就要发现不同文体的个性。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形式来表达,因此,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就要体会其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例如,小说的学习与散文的学习,就不尽相同,而议论文、说明文,差别就更大。要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研读文本的时候,就要敏锐地感受到不同文体的个性特点,要知道学生学某一类文体时,当掌握哪些最基本的东西。语文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曾流行过一些片面的说法,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淡化文体”,如果文体真正淡化了,那么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什么呢?
要体现语文的个性,就要把学生语言素养、文化眼光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语言素养、文化眼光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的学习,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但是,绝不是死记硬背知识概念,不是机械地背诵一些好词佳句或名篇名段,而是要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体验、感悟语言形式,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能力,要通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让学生学习、吸收、内化优美、典范的语言,并在表达的过程中,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这些语言。
当然,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需求。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怎样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处理教材,也是要重点考虑的,尤其是在达到通识、通论的教学目的之后,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把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结合在一起,要发现学生的已有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不断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让学生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在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巩固旧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课程目标与内容、教材、学生,这就是确定教学内容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只有有了相对确定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新的发现与调整,教学效益才有突破、提高的可能。(摘自《语文学习》2009年9月)
第三篇:中考语文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高海娟
中考语文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
--中考语文复习的方法与策略
高海娟 马上面临中考,处于不同语文学习水平的初三学生在复习阶段,都希望找准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那么,下面我试谈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备考方法和策略。
一、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备考方法和策略
(一)研读中考试题,把握复习方向。每学期开始,作为初三语文老师,一定要研读本省或者本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只有通过细致分析试题,我们才会发现中考语文主要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变通能力。
(二)瞻前顾后,制定精密的复习计划。俗话说得好“好汉不打无准备之仗”,语文考试也是如此,在正式复习之前一定要制定一个详细计划。师生要共同学习《大纲》与考试说明,及时搜集有关中考信息,并且根据对往年中考试题的分析,制定复习计划。学生在参考复习计划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与知识掌握情况,制定出自己的计划,包括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也包括复习的方法和巩固的手段,做到滴水不漏。
(三)针对试题类型,指导复习技巧。在复习中我们要根据语文考题模块中的每一模块自身的特点教给学生复习的技巧,再结合练习进行巩固。
(四)精选精炼,熟练掌握做题技巧。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想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种答题技巧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做题。在复习过程中,要及时整合各种资源,多渠道引进试题,从中捕捉最新中考信息。面对繁多复杂的试题,并非拿来就用,而是共同商
讨,甄别资料质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出真正有价值的试题来做,有时一张试题选来选去只剩一道题;更多时候,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自己出题给学生做,这样更有针对性,学生做起来更轻松快乐,更有效果。
(五)团结奋战,发挥备课小组老师团队的优势。中考就像一场艰难的比赛,它需要重量级的选手,但更需要团结奋战的团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正是对团结作战的一个真实写照。在中考这场艰苦奋战中,我们备课小组的几位老师从复习计划的制定、教法的使用、内容的确定、时间的安排等都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哪位老师有了好的独到的复习方法,都会拿出来与大家共同享用;有了问题,大家共同研究解决,以集体的智慧迎接中考之战。
二、中考复习阶段学生备考方法和策略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知识容量大,考察范围广,而且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外知识迁移能力。也正如有的学生所说:“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的不考,考的不学”。但是,在语文复习中决不能存在急躁情绪,甚至对语文失去兴趣以至于放弃。
(一)查缺补漏,紧跟老师的节奏。在中考复习中,同学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缺漏在哪里,主要应按照老师的要求、节奏走,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读薄”教材。实际上,过去学习的知识点是单一的,而现在的知识点是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去融会贯通。同学们可以通过略读、精读,并从中概括出知识的前后联系、区别,进而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知识的系统。
1.成绩好的学生---放下偏题、高难度题目。平时成绩较好的初三学生在这个阶段容易觉得什么都会了,没什么可复习的。觉得该记 的都记了,该练的也练了,课本知识基本掌握了,现在就等考试了。因此,有时候会觉得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种状态是不可取的!要放下偏题、高难度题目,回归基础知识,注意归纳、总结;把以前月考的试卷、试题拿出来翻看,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练习,针对自己的薄弱学科或薄弱环节进行查缺补漏。还要注意归类复习,把典型题目做一遍,在精练的原则上多做题,开拓思维。
2.成绩中等的学生----思路方法最重要。成绩中等的考生在复习阶段,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觉得怎么花时间、费力气都难再提高成绩。有些知识觉得会了,但一考试就不会应用了,题目换个角度就不会做了,当学习成绩无法提升时,很可能是方法出了问题。这时要花时间分析,纠正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要多归纳,将知识形成体系和网络,做练习时不要只埋头做题,要留一些时间从题型、解题方法和思路上作些总结。看书时要多应用,设想应用这些知识的题型,并配合做些练习;做题时要多想课本,思考问题与课本上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3.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反复做基础性练习题。距离中考越来越近,成绩落后的同学会发现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不少学过的知识点也没弄明白,基础薄弱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做题上,既包括以前期中、期末考试的试题,也可以有选择地做一些其他城区的试题,力求在基础知识部分少丢分。成绩落后的初三学生通过习题可以理解消化所学过的知识,边做题边巩固基础,还要不掉队,在指导下完成各阶段的复习。
(二)专题细化,多问几个为什么。针对中考语文的一些专题进行细化复习时,同学们要多思、多问、多练。要明确专题的主题是什么,具体有哪几类常规思路,对不同的问题,在应用的思想方法上共
性和个性鉴别是什么,有哪些解法,最佳方法是什么。既做到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又做到多题一解,训练收敛思维。细化复习时,也要注意学习的方法。例如,需要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如何克服自己的缺点等等。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有所改进,主要掌握方法上的改进和提高。
(三)合理安排中考复习时间。学会调节和利用自己的生物钟,注意休息,保证休息时间,不搞疲劳战术。适当参加运动。让自己身体好,同时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若复习时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建议同学向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们不会轻易批评学生,都会想尽办法帮助大家。所以,学生也要相信老师,不管是学习上遇到瓶颈还是情绪出现波动自己无法调适,都可以找老师沟通。
如何搞好中考语文复习,既是一项教学技术,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初三语文老师去研究和探索。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各自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从容不迫的应对中考,也要在中考系统复习过程中,运用好的复习方法和策略,师生团结,共同努力,我们就会在中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第四篇: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2008中考语文复习专题_现代文阅读的八大热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很多考生惧怕的考察内容之一,冲刺复习期间,就中考现代文复习和考核的重点进行以下归纳。
一、把握词句
阅读课文能结合文本内容发现并把握词义、句义和表达作用,特别是重要词语与关键句子的意义和表达作用。考查理解词语意义的能力,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能力。我们阅读文章,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细心体会玩味,准确把握它的语境意义。
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用是阅读理解中的重要内容。句子的意义主要指句子所蕴含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则是指句子对表现文章旨意、情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产生的效果。解读句子必须要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整篇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确地予以解读。
二、理清思路
文体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议论文的思路是指文章阐述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说明文的思路则是说明的顺序。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层次,既要能正确地给文章(包括某一部分)划分层次段落,同时说出划分的依据。(from: www.xiexiebang.com)
三、整体理解
所谓理解,就是运用分析、比较、质疑、概括等方法,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表现形式。
理解是一种多维度的、复杂的东西,表现为不同的程度,伴随着疑问和探索,理解的程度将会不断深入。因此,在整体理解这一点上,不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试题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深浅层次也是大相径庭的。有些只要能浅层次地认知,有些需要概括,有些则需要分析。近年来,整体理解的试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筛选信息、领悟内涵、概括归纳、分析内容。
筛选信息是阅读理解中最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一般只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即可。有时需要从整篇文章中进行摘录并作处理。记叙文的信息主要是记叙的要素,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需要筛选的信息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围绕事物特征而引用的材料。议论文的信息筛选,重点是文章的论点、分论点和论据。这些信息是文章中现成的内容。(from: www.xiexiebang.com)领悟内涵,就是领会和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主旨。阅读文章,必须真正领悟它的内涵,不是简单地摘录文中现成的词句,而是用自己的话来阐述。有研究指出,用自己组织的语句来阐述文章内容,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可以促进新思想的产生。因此,中考试题非常重视领悟内涵的考核,要求考生依据文本,根据自己的解读,从多个角度领悟内涵,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这类试题,一般都集中在对含义深刻隽永的篇章的理解,对文章写作意图、文章标题的理解。
概括归纳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人甚至断言,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概括能力上。理解能力强,必然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而反之,则必定抓不住要点,不能正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而且概括归纳不仅能考查出学生在阅读中区别重点和非重点、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出学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能力。可见概括归纳在现代文阅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每份试卷中几乎都有概括归纳要点的题目。
记叙文的概括归纳主要有概括记叙的内容、归纳记叙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品质;议论文则是归纳论点、分论点,概括事实论据;说明文则主要是归纳说明的事物特征。
概括记叙的内容可用要素概括法、共性提取法、关键词句捕捉法等方法;归纳中心思想一般可以从文章结构层次、人物和事件、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文章的议论、抒情等方面入手。
分析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活动。在阅读中,分析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表达主旨的关系、人物言行和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文章运用的写作方法和表达作用的关系等。分析性试题重在剖析具体材料背后的原因、作用、关系等。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试题:为什么郭教授的
“骗局”是 “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from: www.xiexiebang.com)这一试题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最完美的礼物》)的前提下,分析郭教授的 “骗局”即沙漠途中隐瞒了水囊里已经没有水的真相所产生的作用和给人生的启迪:给当时的队员们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激励人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战胜各种困难险阻。
四、体验感悟
体验,也就是在阅读时,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和人物形象,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从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有意识的情感体验能增强读者的情感活动,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验人物内心情感,从而达到进一步理解文章、陶
2008中考语文复习专题_现代文阅读的八大热点
冶情操的目的。感悟,就是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感触而领悟。在阅读中是指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品思想内容,能结合体验,结合自身的思想,真正从内心领会作品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从而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这是阅读所追求的境界。阅读感悟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须联系文本,联系实际,联系自身。如2007年上海市中考试题:选择文中
(《老海棠树》)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提高感悟能力,关键是感受要深刻,感点要明确,阐述要充分。
五、鉴赏写作特色 古人读书强调
“由文悟道,因道解文”,即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主旨,然后再去解读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内容表现得更艺术,主旨更突出的。这就是不仅要懂得文章写什么,还要懂得文章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近年来,对写作特色的鉴赏主要主要集中在对文章表现手法、描写特色和语言修辞的鉴赏等方面。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试题:就本文
(《最完美的礼物》)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写150字左右的点评。
鉴赏写作特色关键要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对突出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六、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是近年来深得重视的阅读能力要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赏与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可见,评价文章内容应当提升到形成莘莘学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from: www.xiexiebang.com)评价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良莠俱存,鱼龙混杂,我们必须有较强的辨别能力、评价能力,判断是非正误,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马蹄任意践踏的草地,而应该有自己正确、独到的见解,批判错误的观点,弘扬正确的思想,从而发展先进的优秀的思想文化。
七、文化积淀
新 《语文课程标准》把 “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考试必定十分重视文化积淀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积淀的深浅反映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文化积淀包容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在中考复习中主要有语言积累、名著积累、名人轶事积累和生活积累等四个方面。
语言积累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包括成语、诗词、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的积累。中外传统的文学名著和文学人物也应该有最起码的了解。而名人轶事凝聚着古今中外社会精英的思想、智慧,反映着他们的成长经力、处世原则和高风亮节。熟悉名人事例是文化积淀的一个重要部分。这类试题一般要求围绕某一论点列举名人事例,能正确清楚地叙述名人的有关经历、事情,从而使阅读的过程变成对话、创作、呼应的过程,激活读者的思想和材料的储备。同样,丰富的生活积累不仅能促进语文学习,而且在一定上反映了他的文化积累的深浅。它是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积淀的考查,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且,大量的是隐性的阅读理解,没有相应的思想积淀、知识积淀等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是寸步难行的。近年来,在注重隐性的文化积淀考核的同时,更注重了显性的文化积淀的考查。
请看以下两道中考试题:1.沙尘暴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2.文中为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引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的例子。试从课外再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from: www.xiexiebang.com)显然,只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才能毫不困难的解答这些试题。
八、综合运用 在语文学习中,综合运用是指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和各学科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和言语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在阅读中,综合运用是把文本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的新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阅读学范畴,在阅读与表达、阅读与探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近年来各地的中考命题在这方面作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它主要有语言实践和综合性学习两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实践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阅读不仅是为了理解,为了掌握作品所包容的思想、认识和各种文化知识,让读者得到文化的熏染和审美的愉悦,阅读还要学习优秀作品的语言表达,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这种试题一般表现为仿句的练习,即仿照原有的句子造句。它一般包括对句子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句式特征的仿造。
阅读中的综合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文本提供的材料、思想、观点,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显而易见,这是 “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阅读不仅是为了读懂文章,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显然对平时的教学是一个极好的导向。2000年上海中考试题就作了可贵的实践:
从文中(指现代文
《沙尘暴敲响了警钟》)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是提倡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根据这个途径,结合发生沙尘暴的原因,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措施。例如:以圈养为主,轮流放牧,来提高草地生产力。
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性学习题,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基础上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上是现代文阅读的主要能力点。在中考冲刺复习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
第五篇: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五步根海:
语文特级教师讲座之五步根海: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上海二期课改的不归路
主讲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步根海
(笔录者:倪孟达)
步老师讲课风格与前几位完全不同,语速飞快,没有一句话是重复的,大片语段组成一个语场,等你完全领会了他的意思,那些内容已经如水银泻地,了无痕迹了,因此做笔记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
第一板块
步老师首先回顾了上海两期课改的历史,着重评价二期课改的得与失。
一期课改的历史使命是纠正恢复高考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弊端,转化为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它已经夯实了改革的基础。
二期课改目的在于全面落实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就语文学科而言,以阅读训练为主线,贯彻十六字方针: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希望藉此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中教师的讲为主转变为学生的问为主,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十年来,效果不甚明显,因此要反思。
步老师认为,“以阅读训练为主线”这种提法不能根本解决教学中的许多矛盾,提高阅读能力不能单纯靠训练,学生能力的提高,还与其他因素有关,不能把听说读写理解成静态的过程。他提出如下的指导思想:
其一,应由学科意识转变为课程意识。
知识与能力是不同的概念,二期课改依然过多强调学科知识,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真正的课程意识,应该全程关注学生的发展与需求。
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于如何提高阅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
小学:让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状态,以“阅读”为主,只要求他们能读懂;
初中:这是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整合发展的阶段,不只是为了读懂。应以阅读为基础,形成以表达能力为外显标志的各种能力,为口语表达转化成书面语表达打下基础;
高中:学生已进入理性思辨阶段,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高一,学生应逐渐摆脱口语化表达、无逻辑化思维和单纯的感性认识,产生形象思维,关注点由语言 1 内容过渡到语言形式;高二,形成自己的书面语,形成判断力;高三,还能自主地形成独到的见解。
以往在学科意识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知识有不必要的重复;而课程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不过分关注一堂课,而有综合意识。
其二,由训练为主变为体验、感悟、训练综合的教学。
这种理念下的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读懂文章,而要更加关注语言表达,从以往重内容的感知转化为重语言的感知,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背后隐含的文化与审美价值。这个过程完整地表达应该是:沉浸、体验、感悟、思辨。
其三,关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采取二者统一的新看法。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语言形式上获得统一,语文教学不但要关注内容,更要重视语言的形式。
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但此种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学生的语言潜能,包括文学鉴赏力、语言感悟力,要不断地唤醒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这样就不能再用以往类似数理操练形式的做法。
语文教学必须完成这样两个任务:
一,培养文学语言与培养逻辑思维相统一;
二,给学生提供文化积淀。光会读、会背一些东西是不够的,要形成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在一定量的阅读之后有所思考,有所思考之后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认同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审美意识、能力获得发展提升,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其四,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应由单一的接受式转变为体验、感受、探究相结合。学习是学生“在场”的全过程,他们应该拥有:
学前的知情权和自主权;
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为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指导不能代替他们的学习;
学习之后的拓展。不是简单的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而是借助已学知识有所拓展和延伸。
这些形式最终落实为学生的体验、感受和探究的结合,这也正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二板块
这一部分,步老师讲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
关于写作教学,有人认为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规范,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训练;也有人说,写作是对生活的认识,是对生活体验的反映。
我们要思考:哪些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哪些是要他们自己去体验的;哪些是可以形成有序的知识,哪些只能去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修辞学、语法学、文章学的知识要不要教?要教到何种程度?
步老师提出:“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知识。”
随文,即不单独作系统知识的解释;适度有用,指教师应明白哪些是要学的,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比如语法,这是外来的知识,但也是汉语自身的规律,只是我们不必如此繁琐地去学习。
在阅读中,学生不必死记语法的概念,但应掌握此种规律。有些篇章对语法的分析是必要的,而且在理解文意上是必须的。
比如《纪念刘和珍君》里的这段话: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句话从语法上分析,是个单句,主干是“事实是明证”。那么我们的理解是不是就止于此呢?步老师认为这句话是理解全文的一个关键,主干的修饰语中暗含着鲁迅在文章里的感情起伏,三落二起,不能分析完语法就了事。
再一个是语言感受力的培养问题。
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整体感,更重要的是语言的整体感,语言形式,即语句中特定的用语选择,对语言内容的表达是有作用的。
如《胡同文化》的第四段: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第二句话中的“远”字,如何把握?它带出了什么?
这不是地域的概念,而是心理概念,表现了胡同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由此有了“大白菜”文化,有了“四合院”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正集中体现了北京人安分守己的性格特征和文化特质。
在知识的教学中,应尊重“有序的”规律,此一规律的体现,不是单看课文作安排,而是如何理清这个“序”,跟先学修辞还是先学语法这样的序无关。我 3 们不能对这些因素作科学分解,精确地给他们排定一个序。由此我想起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中引用的一段话:“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是可以完全学会的。”的确如此。
第三板块
步老师准备谈谈语文教学的五个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他着重谈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备课(教师读文本,或曰教学设计)
问题一: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对三个维度的认识太片面。三个维度不能割裂理解,它们是统一体,是紧密结合的,不能作分解处理。
一期课改,针对教学中目标过多过烦,不知如何确立,导致分解的状况,提出知识、能力、情感三领域。
二期课改则把三维目标整合为一体。这样就明确了以何为载体,载体负载的是什么——一般而言,语文教学以知识为载体,负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目标分裂的做法,也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出现“假大空”的现象,他们的文章里有许多口号性的东西,却没有真情实感,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掌握了概念,而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同时要思考:过程与方法如何来认识?
如果把方法定位在某个概念上,它就是静态的,(行而上的);真正的过程与方法,就是在知识点的解析上,融合感情的感悟,不但知道它是怎么运用的,还要知道它是如何得出这种情感的。
同类文体的不同文章,感受的方法也应有不同;过程与方法,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应由掌握知识转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问题二:对文本的把握。
步老师说,有一年上海市优质课评比中,评奖的依据变成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误读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金志浩老师也曾着重讲过)。
比如《邂逅霍金》,很多人都把解读霍金的精神作为中心,实则主题是呼唤一种产生霍金这样的人物的环境。
再如《合欢树》,主题定位在对母爱的歌颂,或对误解母亲的忏悔,这只是表面的解读。合欢树象征着母亲的希望,凝聚着母亲生命的力量,这也是作者自己对生命的认识过程。
教师阅读文本,要读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含的思想的深邃性,以及这种深邃性中的文化内涵。
问题三:关于语言表现形式。
应该了解语言形式及其意义。如《白莽作<孩儿塔>序》:
“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如何理解“惆怅”?是因为春天将逝,还是白色恐怖,还是环境的凄凉?这样理解似乎都没有错。但只要跟下文的六个排比句相联系,一切就都很清楚了。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作者说:“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无须来作比方”,事实上他已经作了比方。那些高远之物都是“别一世界”,那么“这一个世界”有什么呢?我们通过反语,读出了文字背后深藏的东西:今天的文人,他们都在卿卿我我,吟花落泪,望月伤感,令人愤而慨之。
再如《北京的胡同》:
“记得贾岛在诗里说,在异乡久了,会把异乡当家乡的。真是,我在京城里.就常寻找家乡的种种印迹。相同之处多了,不同之处也就鲜明。不知不觉在心里比着。城与城,是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说的。城越古旧,文化的沉积就越多。这种沉积不知不觉地渗入乡人的骨髓,成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明证。”
这一段只字不提胡同,用意何在?文章告诉我们,真正值得记取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特质。它不正面说胡同,而每句讲的都是胡同。这就是语言的形式。我们不但要读出文章的内容,还要读懂它的形式。
问题四:教学内容的确定。
确定的依据在于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如何培养其语言素养和阅读的整体感,如何形成语感等等。
环节二:上课(教学展开)
问题一:由预设进入实践的过程,不是考虑目标的完成的过程,而是依据学生能力形成调整的过程。
一节完整的课,不是课堂内容的完整(比如有些老教师说完“今天这节课就讲到这里”,铃声恰好响起),也不必过分关注预设的目标完成的情况,过分关心所谓的完整的课堂结构,而是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随时对预设作出调整。
问题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笑话、幽默来激趣,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它激起的只是浅层次的兴趣。真正的兴趣是补足,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让学生去思考。
另外,障碍也是激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学习就是不断跨越障碍的过程。有教师在公开课中,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举不同的手,知道的举左手,不知道的举右手。这种方法初发点没错,但操作起来还是有诀窍的。如果你只叫举左手的学生回答问题,那么就失去了一次以障碍激趣并通过跨越障碍达到高潮的良机。
再一个兴趣点是,学习动机的调整。这是学生主动性的体现,动机不会一成不变,只有不断调整,才能达致最佳状态。
问题三:如何由教学为主转变为“沉浸、体验、感悟”。
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沉浸进去,但也不急于让他表达,先去体验,调动手段,让他去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验证,或者因不协调而碰壁,这样就产生了共鸣或质疑,最后达成感悟。
环节三:作业
语文的作业不等同于数理化学科的作业,不以所学的课文为主,不在于对所读内容的巩固。应有拓展、积淀。
通过作业,让学生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图式,逐渐形成真正意义的阅读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有留白留空的余地,因为知识的消化有一个过程,不能即学即用。要有疏密度。
有关写作:
不是读什么文章就写什么作文,写与读要紧密结合,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吸收、内化课文的内容。
以随笔札记为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其选材能力。
作业的批改:并非不能自批、不批,但选择每一种形式都应该有理,不能太随意。
背诵的检查:重视随时的瞬间背诵,不一定都要在课堂里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