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10:3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容全面、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为扎实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作为以维护社会

政治稳定为己任的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系是什么;面对这二十字要求我们要做些什么?怎么做?是各级政法部门和全体政法干警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新时期政法工作的内在关系

从根本上说,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发展阶段,都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而从社会全面发展的层面上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须要有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所以,做好新时期政法工作,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努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一)新农村建设与政法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稳定,既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尽管难以给社会稳定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但简单地说,社会稳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具有历史性、综合性和动态性三个特点。人类社会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指出:“平衡与运动是分不开的”。即使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稳定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发生新变换,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正常以及人心安定等(***《关于社会稳定问题》)。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新时期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的执政基础日益巩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党和政府有效管理国家的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社会秩序正常;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三农”问题涉及全国的稳定,新中国建立后几代领导人都作过深刻的论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基础,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标志,以管理民主为依托的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发展过程(雷厚礼《论建设社会新农村的政治意义》)。它的总体要求五句话二十个字,已全面、系统、完整的概括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是坚持宪法规定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生产力得到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生活水平;“管理民主”,就是继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整体看就是促进基层文明和谐,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期、持续稳定。

(二)新农村建设与政法工作是相互作用,互为补充的。

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措施层面看,至少有两种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强制措施,也就是巩固一个政党政权的刀把子;一个是疏导、安抚措施,也就是不断满足农民基本生产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前者倾向于政治的、法律的,打击极少数,保障大多数人民安居乐业;后者则倾向于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引导和促进人们建立自己美好的家园。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来看,政法机关的执法有两个目的:一是利用现有法律法规修复已经失衡的农村关系,使其恢复和谐;二是利用现有法律法规维护平衡的农村关系,使其保持稳定。也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实施各种强制手段打击犯罪,保障群众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体现维护稳定中法律法规刚性的一面,有效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譬如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的“西化”、“分化”和“弱化”,“×××”等邪教组织利用各种手段对我进行的渗透、颠覆、捣乱、破坏活动,以及各种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等,都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其生产生活秩序,扰乱人心,危害社会,必须坚决予以打击。然而,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人民内部矛盾,比如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引发的利益争端、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农村不安定因素等,用政法工作的强制手段进行解决,往往更容易使矛盾加深和激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就弥补了解决上述矛盾在维护稳定中的局限性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决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满足广大农村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的新需求,体现维护稳定柔性的一面,以达到真正抚平农村矛盾,修复农村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仅农民对土

地的需求而言,解放初期我党通过土地革命,第一次解放了农民,促进了广大农村的稳定;人民公社运动,变相地制约了农民在土地上的创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第二次解放了农民,满足了传统式农民的要求。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差距日益凸显,生存条件、生活质量都导致农民有新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了影响稳定的新的因素。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二十字要求就是满足这种需求,实现农村稳定的有效手段。

因此,新时期抓农村政法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立足点和着力点;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必须同时把政法工作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考虑进去。用政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以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政治的长期、持续稳定。否则,就形不成合力,政法工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二、政法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任务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实质和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政法机关必须要找准着眼点和立足点,服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法律保障与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努力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公平、公正和高效的法治环境。

(一)统筹城乡政法工作协调发展。

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因素之一就是城乡政法工作发展不平衡,村民有问题得不到法律的援助。因此,必须统筹城乡政法工作协调发展,结合深入持久地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把法律服务向基层、向村寨延伸;结合省、地开展的“三大工程”建设,下功夫解决农村警力不足的问题,有效推进警务改革;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法庭、司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政法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目标,为政法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乡政法工作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推进基层平安建设。

农村平安、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当前,一些地方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山林水土边界纠纷以及各种权属纠纷不断出现,一些地方盗窃案件高发,一些地方赌博、迷信甚至是邪教问题比较严重,都是制约新农村建设要素之一。有效解决影响农村社会平安、稳定的突出问题,就是需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力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以平安乡村创建活动为重点,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坚持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继续巩固和完善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努力实现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公共安全保障有力、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安全感有较大增强的目标。

一是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一方面综合利用各种组织网络,对面上的、集中的和重大的纠纷定期开展排查疏导;另一方面根据农村纠纷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综合管理,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倡导文明之风,做到标本兼治。二是把严打斗争、治安防范与整脏治乱相结合。当前以“扫黑除恶”为龙头,缜密排查、梳理影响农村治安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线索。坚决打掉黑恶势力犯罪的嚣张气焰,彻底铲除其“保护伞”。切实把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作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反复抓、经常抓。加大力度整治农村治安乱点。公检法等部门对涉农信访案件做到在第一时间受理,以最大的力度、最快的速度尽力予以解决,确保不使矛盾激化,引发重大案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三是把普法宣传与民主法治相结合。建设新农村,法制要先行。深入开展平安村寨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法律体系,真正把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争端的主动权交给农民。同时,坚持村规民约建设和完善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农村法制化水平,实现管理民主。

(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最关键的是要按照宪法原则,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公民平等权。这不仅是一个公平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政法机关必须立足自身职能,积极协调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认真执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政策法规;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各类涉农诉讼案件,切实维护农村经济秩序和农民经济利益;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积极落实便民、利民和司法救助措施,切实解决农民打官司难、请律师难、申请法律援助难的问题。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三农”工作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就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2月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

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八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理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动“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什么是“三农问题”?一般而言,“三农问题”就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具有一般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三农问题”,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旧中国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三农问题”的普遍性在于,二元经济结构普遍存在,而且长时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然而,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质,它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问题,而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因而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并不是只要与农有关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泛泛地使用“三农问题”这个用语,会迷失了问题的要害和本质。什么是眼下的“三农问题”及其性质?我认为,目前的“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产业、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具体说,“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凝固。

“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屡治无效,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累积性后果。在既定发展模式下,治理“三农问题”局限于农内言农,必然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二,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

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是

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以满足温饱。在农产品供给总量短缺时,农产品数量扩张,就可以达到农民增收,供给目标和收入目标“一举两得”。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收入增长受到农业资源不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致命制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来源也多元化了,虽然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第四,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当统一起来。改革以来,虽然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都获得了发展,但是,由于“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根本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明显改善,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第五,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长期以来,围绕“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歧视的制度安排。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够急功近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第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中央、地方分级负责,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第三篇:统战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统战工作

摘要:由于统一战线工作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并不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乡镇统战工作普遍较为薄弱。当前,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站在新起点、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下,基层统战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统战工作,特别是乡镇基层统战工作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新的举措、新的推动。

主题词:统战对象及范围 现状及问题 基本措施

一、乡镇统战工作的对象和范围。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各类情况变得越来越错综复杂。宗教的发展、非公制经济入内,知识分子的加入,乡镇统战部门作为爱国统一战线在最基层与群众接触最广泛的部分,在调节社会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乡镇统战对象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新型。乡镇的主要统战工作对象有:⑴非党干部和非党知识分子;⑵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⑶原工商业者;⑷少数民族群众;⑸爱国的宗教人士;⑹去台人员留在大陆的家属和亲友;⑺台湾同胞和港澳同胞;⑻回大陆定居的台胞;⑼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⑽合资企业的中方代理人;⑾旅居海外的侨胞、归侨及其在我镇的亲属。

二、乡镇统战统战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统战意识淡化。

统战工作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见过初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些乡镇党委、政府认为统一战线可有可无,做与不做无关大局,对统战工作不重视、不研究、不过问,更不用说把统战工作摆上主要议事日程,乡镇统战工作基本处于配合和应付的状态,有任务、检查时抓一抓,没有任务、检查时就束之高阁。另一方面,统战没有配备专门的统战员,有的也是其他中层领导兼任,对乡镇统战岗位缺乏认同感,觉得领导不重视,出路不畅,前途不大,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队伍建设薄弱。

一是乡镇统战工作面广、点多、线长、量大,而乡镇统战委员一身兼数职,精力不济,只能疲于应付;二是有的乡镇统战干部队伍不够稳定,乡镇分管领导变动频繁,造成统战工作无人抓、无人管、无人干的局面;三是有的乡镇统战干部不熟悉统战业务,对统战工作职责知之不多,对统战政策把握不准,又疏于学习,对统战对象底数不清,情况不明,以致难以适应乡镇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上级对乡镇统战工作的要求。

3、考核指标和制度不健全。

尽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统战工作也是一样。尽管我国的法律制度关于统战方面的不少,但是缺少一部专门的、真正适合操作的统战法。于此同时在各级考核体系中,统战工作无数次被纳入到考核目标中,但是考核细则却是一个总体的、粗项的,而且统战工作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在干部、村级实绩考核中没有起到重要作用,较之其它或有“一票否决权”性质的工作,不仅难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难引起各级主要领导的重视,这就导致统战工作只停留在纸上、口上。

4、工作缺乏创新。

一是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意识和有效的载体,工作大多是以行政手段代替协商,不善于做团结协调工作。二是没有健全和完善统战工作各种规章制度,没有一套规范有形的管理体制,三是工作开展中缺乏手段和力度,不能积极地将统战工作融入到经济建设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四是工作载体上缺乏“抓手”,找不到统战工作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

三、做好乡镇统战工作的基本措施。

1、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重创新。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共同努力。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镇统一战线的作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统战工作不能是纸上谈兵,必须实实在在成为党委的工作中心,必须发挥统战在各项工作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加大统战力量对全社会的推动作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统战基层统战工作,要广泛团结、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的工作,动员基层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当好区域经济和促进当地生产力发展的领头雁;要多做沟通思想、化解矛盾、统一认识的工作,稳步推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和进步,要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工作,为基层统战对象办好事、办实事,使统战对象队伍不断壮大,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加深入民心。要坚持与时俱进,力求推进基层统战工作创新,着力在观念、机制、方法创新方面进行探索。要实现基层统战工作方式的多样化,运用和依靠政法、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开展各项工作,寓统战工作于联谊活动之中,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2、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乡镇统战工作是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统战工作的延伸和发展,是一项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乡镇党委要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战工作在乡镇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切实增强做好乡镇统战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对统战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要把统战工作纳入乡镇党委议事日程,列入党建目标管理和基层党组织目标考核内容中去,要突出乡镇统战工作的职能作用,为实现乡镇整体工作目标服好务。

3、加大宣传,广泛发动,主动牵线搭桥。开展基层统战工作必须以宣传为先导,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社区论坛、组织竞赛、进行群众性广场专题活动,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党的统战方针和政策,宣传统一战线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为祖国统一服务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统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

4、开展培训,提升素质。

针对目前乡镇统战工作成员不断增加,统战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及新情况、新任务较多的实际。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组织乡镇领导和统战干部开展对新时期统战工作基本知识、统战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使大家对统一战线的职能、作用和任务有进一步的认识,使他们熟悉并掌握乡镇统战工作的特点任务,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统战业务能力和统战工作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确保各项统战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5、健全组织网络,加强联系。

目前乡镇一般由宣传部门负责统战工作,但乡镇统战对象还包括工商联分会、个协、私协等统战群团组织,但是这些群团组织都分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门,所承担的任务也不一样,没有形成很好的网络。今后要加强相互之间联系,逐步形成以乡镇宣传部门为核心的统战工作网络,增强基层统战工作的活力。各村、企事业单位应明确一名干部分管统战工作,切实使统战工作上下不断线,事情有人问,工作有人做。

6、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统战工作的重要作用。乡镇统战工作的特点是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的大,乡镇做做好统战工作,就必须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加强各项工作的协调,要根据自身特点,将统战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平安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全乡工作的中心,团结在党委的领导下,动员最广大的力量,推动乡镇事业的发展。

7、拓宽渠道,鼓励建言献策

积极开展“献计献策”活动,鼓励党外人士、民主党派同志畅所欲言,党组织负责人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各项工作。

第四篇: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议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特别是经济领域,更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也不容否认,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还存在着这样的群体,经济收入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一旦遇到法律纠纷或侵权行为就束手无策的农民。为了保障这些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于2003年7月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这部法律的出台能够体现并保障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时也是我国实践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如何加大农村法律援助,创新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发挥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与作用,让更多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一、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但当前的小康还是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三农”问题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年,党中央在“三农”问题上没少下功夫,农民也确实得到不少实惠,但与党的鸿篇巨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还有很大的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不仅要注重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还要注重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又好又快的发展。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当注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我国农村的一切改革都可以归结为农民合法权益的确立和保护,目前关键的问题是要使农民不断增强依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信心与决心。因此,法律援助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困难群众合法权益的关爱,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精神和要求。做好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意义重大。

1.开展农村法律援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作出的新发展,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法律援助工作,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法律援助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就必须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重点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根本原则,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基层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他们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求广大法律服务人员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宗旨,通过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所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的根本保证。

2.开展农村法律援助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依法治国是我党确立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律援助的实质是法律扶贫、扶弱,因而它又是实现社会平等、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法律援助制度的诞生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和法制完善的必然结果。我国从1994年开始建立法律援助制度,十多年来,法律援助事业迅速发展,为实现社会平等,促进司法公正,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3月,全国人大明确提出要建立法律援助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2003年7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法律援助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权利得到充分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司法公正、推动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法律援助行为以宪法和法律为武器,对党和政府的行为举措进行监督,对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教育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必然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保证依法治国的顺利实现。

3、开展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我国13亿人口之中,有9亿在农村。近年来,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未得到彻底好转。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人均收入明显较低,贫困人口的数量远远大于城市。同时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发生纠纷更需要法律援助。经济的落后使得农民的教育水平无法提高,继而导致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之间或他们与其他群体发生纠纷,大部分当事人因付不起律师费用,往往不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有的就依仗权势、恃强凌弱;有的就采取无休止的上访或群体上访等途径解决。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法律援助是一项群众工作,它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解决他们在平等实现自己合法权益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真正让社会弱势群体通过法律援助渠道,在法律服务方面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法律帮助,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实现和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从而调动社会弱势群体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律援助工作不仅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贯彻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体现,因此要高度重视,抓好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目前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思想上重视不够

目前,虽然人们对农村法律援助的关注率较高,但对农村法律援助的认识上仍较模糊,思想上重视不够思想观念、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有的人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可有可无,说起重要,干起来次要,导致法律援助工作还存在人员少、不到位,经费短缺、少数援助案件质量不高等问题;还有一些人在职能界定上出现错误,认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是律师的事。事实上,法律援助是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组织、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帮助,以保障实现其合法权益,完善国家司法公正机制,健全人权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一项法律制度。

2、对农村法律援助的力度不够

目前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力度普遍不够,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农民获取法律援助本应与城镇相一致,农民有充分理由证明其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援助。但有的农民有时觉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保障的重点在城市。目前,针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如何引导农民理性反映和正确对待合理诉求,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由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公民,特别是失地农民确因为经济困难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近几年来,农民失地失业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大难点问题。造成这些农民失地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农民权益的合法保护方面,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企业破产改制引发社会矛盾仍然突出,企业职工因对企业破产安置、移民复建房分配不能满足需求;进城务工的农民的市民待遇问题、大学生的工作安置问题及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问题,都需要法律帮助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化解,必然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使社会贫弱者能够不受经济困难的制约,为了更好的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应当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援助措施。也就是说在农村,物质财富的拥有可以有先后之分,但司法正义的获得不应当有先后之分。农村、农民应当有充分的理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能受到任何歧视。

3、法律援助资源与法律援助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由于广大群众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援助的需求者越来越多,但由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能够用于法律援助的资源有限,受人力、财力等条件的限制,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范围还相当有限,仅局限于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帮助的案件,其他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还不能予以满足。

4、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

《法律援助条例》明文规定了法律援助经费的来源,比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法律援助工作,为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法律援助经费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但目前在农村法律援助中没有足够的财力作支撑,很难保证农村法律援助工作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工作制度、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工作方法的创新。目前,有的地方虽然已按《法律援助条例》的要求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但预算金额相当有限。由于法律援助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难开展。

三、大力开展农村法律援助,构建和谐新农村

1、我们要强化农村法律援助宣传工作。

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因此要加大对《法律援助条例》的宣传力度。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法律援助的基本知识,一方面,让领导干部认识到法律援助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能够体现党和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是政府行为和职责,从而对法律援助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执法部门通过宣传学习,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条例》的有关规定,改进作风,更好地方便群众,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困难群体的法律需求。

2、加强乡镇司法所建设,规范法律援助运行

司法所是设置于乡镇人民政府的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助理员则是基层政权的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我国农村,大部分的乡镇不是设立了司法所就是在乡镇政府中设置了司法助理员这一职务,他们在乡镇政府和县司法局的指导下工作,主要负责调解委员会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工作范围从解决打架斗殴到山林地界纠纷和离婚调解等。可以说乡村司法所覆盖面广,根扎农村,熟悉农民经常面临的法律问题,而且可以作出较快的反应,能够避免矛盾的激化,最适合作为农民法律援助机构。从成本效益角度看,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设立在乡镇司法所之内,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切实可行的。(2)农民迫切需要法制宣传,只要工作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农民都会乐意接受;另一方面,从党政部门来说也需要司法所做好参谋以实现依法治乡和依法治村。一些乡镇领导也认识到司法所就象农村卫生院那样不可缺少,一个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一个缓解了农民对法律援助的迫切需要。一些地方司法所定下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目标,客观上为农民提供了法律援助。因此把乡镇司法所建设成农民法律援助机构和现实与需要相符合。

3、建立一支为农民打官司的律师队伍,帮助农民打官司

在现有的法制框架条件下,农民完全可以通过法治的道路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农民没有能力来打维权官司。要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就必须逐步实现司法救助体系向农村的转移,建立一支可以为农民打官司的律师队伍,并建立相应的司法援助基金,帮助农民打官司。畅通涉及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侵犯农民权益的法律诉讼渠道,而且要严格农民诉讼的司法监督,对于涉及到地方政府对农民的侵权案件,要加大司法监督的力度,加强责任追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追究和惩戒的任务,对一切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行为和现象都有监督检查追究责任的权力。切实解决农民“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问题,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权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决定》的实施意见,按照新乡市2012年档案工作目标创建2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任务要求,并结合实际,我市对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作以下安排,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农村、农民档案工作,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整合涉农档案资源,建立与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档案工作体系。

二、目标任务

1、成立档案工作机构。乡(镇)、村两级都要成立相应的档案工作机构。各镇党委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副书记具体负责,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并为乡(镇)、村档案工作解决好经费、设备、人员等各种实际问题;乡(镇)党政办公室作为乡(镇)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乡(镇)档案管理工作,并在管好用好乡(镇)机关档案资料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乡(镇)所属单

位和村级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行政村的档案工作由乡(镇)副书记主管,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村文书具体做好档案工作,确保市、乡(镇)、村三级档案工作机构健全完善。

2、建设标准化档案室。乡(镇)、村两级要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达到“五有”: 有场地、有专人、有制度、有设备、有服务。为此,乡(镇)、村两级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在改变现有档案保管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尽快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立适合农民群众查阅利用档案信息和已公开现行文件的场所,为农民群众服务。另外,为了确保档案安全管理,全市各村档案室都要具备“防火、防潮、防虫、防鼠、防尘”的基本要求。

3、广泛收集档案资料。收集档案资料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发挥文秘人员、历任村干部、离退休干部、老教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全面广泛挖掘收集建国以来,各个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各种工作活动所形成的各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资料,特别要重视收集村级组织建设、村民自治、村级事务管理、现代农业生产、特色品牌产业、土地林地流转、集体资产债务管理、国家支农补贴管理、救灾救济、宅基地、低保、合作医疗、人口计划生育、新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活动、重要工作、重点项目、文化建设、历史沿革、党员档案、村民档案等方面形成的文件材料、照片、声像、实物等档案资料。

同时,在整个收集过程中要多主动和市上相关涉农部门联系,尽最大力量收集散存于民间有价值的档案资料,比如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反映村容村貌新旧变化和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及条件明显改观,且有鲜明对比特征的珍贵照片等,并做到随收随安全妥善保管。

4、实行规范化档案管理。特别是村一级会后要立即组织人员对所积存档案进行清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交和销毁,彻底消灭档案工作空白点,坚决杜绝成捆、成堆、成卷随意放置的混乱现象。所有档案资料必须统一集中管理;乡(镇)对村干部任免时,要指派专人及时对档案进行移交(监交);行政村撤并,应明确档案的归属与流向,防止档案流失。

5、积极开展查档利用。收集保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各村档案机构要积极开展查档接待工作,耐心细致为农民群众服务,为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发展服务。在此基础上要整合档案及各种信息资源,由单一的档案服务向文件服务、信息服务拓展,逐步实现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把村级档案室建成档案资料保管基地和档案信息利用中心。

6、抓点带面,整体推进。为了扎实开展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按照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标准要求,决定年内抓好城郊乡:唐岗村、焦庄村、倪湾村;后河镇:李亨屯村、小辛庄村、后河村两个乡(镇)六村个农业农村档案创建工作,以此整体推进全市乡(镇)、村积极开

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

三、工作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0活动,其核心就是认真抓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农业农村档案资料是我市“三农”工作的真实记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见证,是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切身利益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今后农业农村工作有参考、经验借鉴、史实查证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有关部门、行政村要充分认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了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市委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书记范示富同志为组长,、市政府刘东惠副市长为副组长的专门领导机构,全面负责组织实施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为此,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及责任人,要细化目标责任,落实具体措施。

2、切实履行职责。各乡(镇)、行政村要积极召开创建工作专门会议,尽快安排部署本乡(镇)及本单位创建相关工作,并作强做优。各乡(镇)及行政村要积极主动,协调各村切实解决好经费、设备、人员等问题,要于10月底前完成档案工作示范点的建设任务,11月底前市创建工作示范乡(镇)领导小组将对其全面进行初验。

3、强化监督检查。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创建档案工作示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到与农村各项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同检查、同验收。乡(镇)档案领导机构要严格按照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标准要求,巡回各村指导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市档案局将密切配合,组织业务人员深入各乡(镇)和行政村进行业务指导,促进创建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活动的顺利开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对于促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相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我们共同努力,创建工作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下载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汾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全)

    临汾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简 报 第1期 (总102期) 临汾市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领导组办公室二〇一○年一月十五日省新农村建设考核组在我市检查考核 1月11日至14日,以省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情况汇报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及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下发后,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以此为契机,广......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以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