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2006年12月23日)
我于12月18日至22日参加州委组织部举行的新农村建设学习培训班。几天来,通过有关部门领导的精彩授课,同时与先进县领导的研讨交流,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专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深刻见解,结合我今年主抓的四个新农村建设,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及原因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农业基础还处在滞后薄弱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现在农村的现状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用农民的话说,当年城里人高唱“走进新时代”,而我们乡里人却感到很无奈。
1.中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中央十分关注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粮食安全一旦出了问题,那将会引起全国大乱。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解放初期全国人均耕地10.7亩,现在只有3.7亩。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2.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2005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2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22倍。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扩大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79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绝对差距是209元,相对差距是1∶2.57。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在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等等方面,与城市相差很远,据专家测算,至少相差15—20年。现在全国仍有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自来水,3亿农村人口吃的脏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把一个农业大国逐步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当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农村一直是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作贡献。中国现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些比较漂亮、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国广大农民所作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2000年中国的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国家已经有了较为雄厚的财力来解决农村问题了。今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8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去年中央用于三农的资金是2975亿元。昨天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今年用于三农的资金是3397亿元,在去年的基础上净增加422亿元,并且提出要加大三个力度,即: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4.是扩大内需的需要。中国经济要增长,当然要努力地引进外资,积极地扩大国外市场。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因此扩大内需是中国最基本的方针。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额,在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如果9亿农民手里有了钱,老百姓就会建楼房、买家电、供子女上学、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对各种市场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5.构建和谐社会,必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几十年来,城乡有一道明显的鸿沟,城市居民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险、教育等,农民根本无缘享受,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十分明显。要下大力气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政策限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中央对我国的发展建设目标有4个,即:建设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4个目 标建设现代化强国是管总的,但都与农村有关。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国的和谐;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用胡锦涛同志的话说,那就是“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和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不是只强调农村的某一方面的建设,更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用了五句话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20个字讲到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等问题。把它还说具体一点,就是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向前推进。其主要任务有5条:
1.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的是4个方面:①调整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②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③大力发展非农产业;④大力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农田、水利等,改善人居环境即“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
3.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①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②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③繁荣农村文化事业;④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⑤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要加强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型农民。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几个有代表性的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3、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我于12月18日至22日参加州委组织部举行的新农村建设学习培训班。几天来,通过有关部门领导的精彩授课,同时与先进县领导的研讨交流,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专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深刻见解,结合我今年主抓的四个新农村建设,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及原因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农业基础还处在滞后薄弱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现在农村的现状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用农民的话说,当年城里人高唱“走进新时代”,而我们乡里人却感到很无奈。
1.中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xx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中央十分关注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粮食安全一旦出了问题,那将会引起全国大乱。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解放初期全国人均耕地10.7亩,现在只有3.7亩。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3.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把一个农业大国逐步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当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农村一直是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作贡献。中国现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些比较漂亮、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国广大农民所作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xx年中国的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xx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国家已经有了较为雄厚的财力来解决农村问题了。今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8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去年中央用于三农的资金是2975亿元。昨天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今年用于三农的资金是3397亿元,在去年的基础上净增加422亿元,并且提出要加大三个力度,即: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5.构建和谐社会,必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几十年来,城乡有一道明显的鸿沟,城市居民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险、教育等,农民根本无缘享受,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十分明显。要下大力气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政策限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XX年12月23日)
我于12月18日至22日参加州委组织部举行的新农村建设学习培训班。几天来,通过有关部门领导的精彩授课,同时与先进县领导的研讨交流,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专家提出新农村建设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深刻见解,结合我今年主抓的四个新农村建设,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及原因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农业是个弱势产业,农民是个弱势群体,农村是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农业基础还处在滞后薄弱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处在爬坡过坎阶段,“三农”问题依然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现在农村的现状是: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用农民的话说,当年城里人高唱“走进新时代”,而我们乡里人却感到很无奈。
1.中国的农业基础还不稳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XX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平还低近3000万吨。中央十分关注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如果粮食安全一旦出了问题,那将会引起全国大乱。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解放初期全国人均耕地10.7亩,现在只有3.7亩。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2.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拉大。XX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2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3.22倍。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这个差距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扩大了。改革之初,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水平都很低,79年农民人均收入是134元,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43元,绝对差距是209元,相对差距是1∶2.57。同时,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在道路交通、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生活质量等等方面,与城市相差很远,据专家测算,至少相差15—20年。现在全国仍有5万个村不通公路,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自来水,3亿农村人口吃的脏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2%的村庄还没有通电,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时候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都非常低,要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把一个农业大国逐步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当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以农村一直是在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作贡献。中国现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一些比较漂亮、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它和中国广大农民所作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XX年中国的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XX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国家已经有了较为雄厚的财力来解决农村问题了。今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这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8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村教育集资等。去年中央用于三农的资金是2975亿元。昨天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央今年用于三农的资金是3397亿元,在去年的基础上净增加422亿元,并且提出要加大三个力度,即: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加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4.是扩大内需的需要。中国经济要增长,当然要努力地引进外资,积极地扩大国外市场。但是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因此扩大内需是中国最基本的方针。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XX年,我国社会消费零售额,在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农村是个广阔的市场,如果9亿农民手里有了钱,老百姓就会建楼房、买家电、供子女上学、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对各种市场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5.构建和谐社会,必需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几十年来,城乡有一道明显的鸿沟,城市居民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险、教育等,农民根本无缘享受,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差别十分明显。要下大力气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和政策限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意义
中央对我国的发展建设目标有4个,即:建设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造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4个目 标建设现代化强国是管总的,但都与农村有关。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国的和谐;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用胡锦涛同志的话说,那就是“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更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时代特色,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2.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3.有利于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和扩大国内需求,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内容,不是只强调农村的某一方面的建设,更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用了五句话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20个字讲到了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讲到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的提高,也讲到了农村的管理,民主政治的推进等问题。把它还说具体一点,就是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要向前推进。其主要任务有5条:
1.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主要的是4个方面:①调整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②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③大力发展非农产业;④大力提高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XX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基础设施主要是道路、农田、水利等,改善人居环境即“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
3.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①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②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③繁荣农村文化事业;④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⑤加大扶贫工作力度。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要加强农村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型农民。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切实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成效。因此,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导力量的各级政府,必须突出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和实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要通过宣传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在这方面要突出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宣传政策。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作用,对农民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意义、任务、目标、内容和有关政策,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二是注重典型引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三是注重树立新风。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树立农村良好民风,营造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2、要通过办实事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要立足本地实际,找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尽快解决与农民利益最现实、最需要、最直接的问题,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上,在“面”上,我们提出以解决农民“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养老难、上学难、就医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点”上,我们建设几个有代表性的新农村示范村,使其在产业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等各个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
3、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生活宽裕是根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积极研究生产发展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特色种养业发展,以特取胜,以优取胜。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拓宽输出渠道,提高培训水平,增加劳务收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支持乡村干部、农村经营管理能人、产业大户和具备一技之长的农民自主创业,开发农副产品资源,促进农村货畅其流。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造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民自主创业搭建平台。
4、要通过完善机制保护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的积极性。重点要建立和完善三个机制:一是民主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党员民主生活会、民主议事日等制度,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的力度,保证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商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尊重和实现农民的合理意愿。二是农民培训教育机制。加大“阳光工程”工作力度,建好县职业技术学校和乡村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培育技能型、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三是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采取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办法,构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适度提高救助标准,健全救助体系。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辅导材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辅导材料
新农村建设
刚才副市长刘同志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要求作了全面阐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下面我就市“百村示范”工程培训班的主要精神、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流程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市“百村示范”工程
培训班的主要精神
(一)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在市抓100个示范村建设,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搞好村庄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抓好村庄治理,推进民主管理,创建精神文明,使示范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庄整体面貌有明显改变,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二)主要措施:一是要明确申报条件。申报创建示范村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基础比较好,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比较配套;村庄布局比较合理,绿化率较高;村级班子比较强,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二是要调动农民积极性。要广泛宣传发动,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提高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要实行办点帮扶。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主要由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建立领导办点、部门帮扶制度。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认真履行新农村建设职责的同时,要分别负责联系一个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市、县(市)区领导都要联系一个示范村。四是要整合部门资源。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制订政策、安排项目和资金等方面要向示范村倾斜。市安排的新农村建设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的以奖代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一协调相关项目资金的安排。五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在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规费收取标准,优先安排农用地转用指标,提供优惠贷款,加强指导监督等方面,为示范村建设和农户建房提供优质优惠服务。对“百村示范”工程项目建设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不得加重基层和农户的负担。
二、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上次赴江西大余县、南康市参观学习新农村建设,我觉得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对其成功经验主要是有以下三点感想:
(一)思路清
1、科学规划新农村。两县(市)政府既做好了长远规划,又坚持阶段性推进;即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五新一好”,重点突破空心村改造、修路、环境整治、新产业培植、长效机制建设等五大难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创造性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村镇规划建设当作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和突破口。突出农村特色,因地制宜,力求人与自然和谐;严格规划管理,遏制无序建房。
2、充分调动积极性。两地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支持、群众参与”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干部的积极性,形成全市动员、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采取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减免有关费用、以奖代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宣传发动群众,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二)方法新
1、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特别是紧抓农村公路小、路面烂、行路难等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迅速调动起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
2、奖扶办法新。大力推进“以物代扶、以奖代补”。只有具备了80以上的群众集体签名申报,成立了群众公认、工作得力的理事会,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工作方案,群众主动搞好“三清”,自筹资金部分达到70以上等五个前置条件,才可以被列为示范点,给予扶助。扶助方式和标准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3、管理组织新。以自然村庄为单位组建以“五老”为骨干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资金管理。通过政府引导、理事会运作,农民群众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解决了行政命令难以解决的问题。
4、技术路径新。两地不断创新破解“三改”技术难题。在改路中,采取组建理事会发动群众清理路障、清除破旧猪牛栏厕所和“空心房”,整理好路基,再给予补助,按标准硬化路面的方法,节省了不少投资;在改水中,大部分采取“无塔式自动供水”模式,既可多户集中供水,又可单户供水,既方便实用,又花钱不多;改厕方面推广“三格式”、“沼气池式”。这些技术方便实用,成本低、效果好,深受欢迎。
5、投资方式新。采取“财政投入一点、支农项目资金捆绑一点、市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的办法。如南康市2006年共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1746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200万元,支农项目捆绑资金500万元,市直挂点单位扶持305万元,此外,筹措社会各界捐赠资金1490万元。
6、资金管理规范。两地在资金的使用管理方面,实行集中
管理、项目申报、以奖代扶和实物补助相结合的办法,所有资金由新村办集中管理和安排使用,重点用于村镇规划编制、“空心房”改造、产业建设、“三改”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在资金的安排上,先由各村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项目竣工后由市新农村建设专项督查验收组组织验收,对验收达标的,市新村办及时给予一定的奖
励资金或实物补助。
(三)机制全
1、建立健全了帮扶指导机制。实行了市领导挂乡抓村、部门扶点的帮扶机制,市四套班子成员每人挂点帮扶1个示范村、每个市直单位都挂村帮扶,并由市直机关干部、乡镇干部组成了工作队深入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从目标、任务、措施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考评方案。
2、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机制。调整充实了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的农村经济社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文明路创建、示范村建设、文明圩镇建设、产业建设、规划编制、农村社会发展、宣传、督查等九个专项工作组,每个组分别由一名市领导任组长,成员从组织、宣传、规划、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
3、建立健全了部门联动机制。制订下发了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详细、具体地明确了成员单位年内必须完成的工作及目标任务;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每周例会制度和成员单位每月一小结、一汇报制度。
4、建立健全了督查考核机制。一方面,建立了定期督查调度制度。实行一周一督查、十天一调度、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评比;另一方面,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发现、培养、锻炼、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平台,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现和使用工作能力强、威望高、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5、积极探索了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制定下发了各种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指导各理事会制订了卫生公约、村规民约等一系列制度,由理事会负责与农户签订了“门前三不”(不乱倒垃圾、不破坏绿化苗木、不乱堆乱放)责任制。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上两县(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情况与我市相差无几,极为相似,其成功经验可供我市借鉴。
三、科学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示范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统一规范好办事程序,按照“政府宏观指导、职能部门技术物资信息支持、理事会具体操办”的模式,大力实施“以物代扶、以奖代补”,使奖扶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条不紊,优质高效地顺利进行。
(一)召开大会。首先各村要召开村支两委会议,对照市里的扶助政策,因地制宜,确定今年本村要申请扶助的建设项目,再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或户主大会讨论,必须有80以上村民签字同意(或同意的人数能代表80的村民意愿)。
(二)推选理事会。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以村组干部、党员、“五老”人员、社会知名人士、致富能人等为骨干的专项理事会,一事一个理事会,理事会成员也可交叉任职。理事会必须在村支两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可派1名村干部牵头)。理事会负责自筹资金管理、资金扶助申报和具体组织实施。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农村能人的作用,动员引导他们创业兴业,带头发展农村产业,参与村庄建设。项目实施完毕后理事会必须公开账务,在群众公认无疑后自动解散。各自然村申报基础设施建设扶助也要选举出专项理事会。
(三)做好准备。一是理事会要制定好章程、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二是群众要主动搞好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等“三清”工作。三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建设的项目如改路、改电等,理事会要将自筹部分足额筹集,改路的还必须先整修路基成型(5米宽,砌好涵洞,开挖水沟,用沙石铺好路面);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以奖代补的项目如打井、建自来水装置、粉刷外墙、建无害化厕所等则必须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按标准施工完毕方可申报。尤其要强调的是,“三清”是奖扶的第一要素,未完成“三清”的地方不安排项目,不予奖励和扶助。
(四)逐级申报。申报扶助的专项理事会填好“七改”项目申报表(首次申报的还要填好基本情况调查表,工作组核实签字后一并上报),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签署意见后,交乡镇办事处审核,再报市新村办。
(五)考察核实。市新村办在收到申请后,根据工作安排尽快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实地考察核实,对确实具备奖扶条件的报领导小组批准。
(六)实施奖扶。领导小组批准后,市新村办和相关职能部门按规定及时给予钱、物奖励或实施项目建设。
四、加强领导,强化职责,确保示范村建设取得实效
(一)各工作队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1、要严格组织纪律,树立勤政廉政形象。要严格考核制度,每个队员平均每月出勤要在22天以上,参加劳动在5天以上。工作组组长请假需经市新村办批准,队员请假3天以内需经工作组组长和后盾单位批准,3天以上必须经市新村办批准。对于那些不守纪律、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的队员,要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影响的,由市新村办督促派出单位取消队员资格,并换派队员,通报全市。同时,要廉洁自律,做到不该拿的不拿,不该要的不要,不在示范村低价购买或向农户索取农副产品。在农户家食宿,除按每人每天不少于8元的标准支付伙食费外,还应据实支付水电费。工作组决不能截留办点经费用于发放补助待遇,确保经费全部用于示范村建设,否则将予以严惩。
2、要不断加强学习,树立开拓进取形象。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农村工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知识,虚心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善于从群众中吸取政治营养和经验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一切为了农民群众,一切依靠农民群众,一心服务农民群众,一定要赢得农民群众。
3、要扎扎实实,树立艰苦奋斗的形象。要做到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特殊。思想上要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工作上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见,不搞花架子,不搞假大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平时工作中,要有工作日志和奖补台帐,如实记录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
4、要加强协同作战,树立团结拼搏的形象。每一个工作队员都要互相关照,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团结共事,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工作组的集体权威,遇事多商量,不得各行其是,从而使整个工作组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时,要充分依靠村支两委,多征求村支两委的意见。要全力以赴帮助村支两委开展工作,共建美好新农村。
(二)村支两委要发挥龙头作用,抓好工作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在村,落脚点也在村。各示范村村支两委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把实施示范村工程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狠抓落实。村支两委班子要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形成合力;要以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尤其是村支部书记要发挥核心带头作用,遇事多与班子成员商量,多与工作组沟通,主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关心工作队员的生活,主动为工作队员提供食宿方便,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工作队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要牵头制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村规民约、环境卫生制度等,建立起新农村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要积极争取挂点扶持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实施。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要大力弘扬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甘愿吃苦的奉献精神,千方百计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认真指导和监督各专项理事会管好用好各项建设资金和物资,确保资金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发挥最大效益。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既要加强对理事会的管理,防止出现“第二村委”等派系势力,影响村支两委正常开展工作,又不能直接插手理事会的财务运作,以免产生农民负担案件。通过评“星级文明户”、“卫生庭院”、“文明信用户”等,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采取村民大会、横幅、标语、宣传栏、文艺演出等宣传方式,广泛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动员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带领群众广泛开展“三清”和“七改”工作,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
我于XX年*月*日至*日参加了**镇在****举办的为期四天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副市长牛有成在农村工作会上作的《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报告和***关于建设新农村、构建新南城、实现新跨越的重要讲话,使我感受颇深。我作为一名农业基层领导干部,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我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想。
从那些方面建设新农村呢?各地不同,宜分别对待,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按照工业带动型、现在农业推动型、自然增长型三种方式设计新农村模型,其具体工作内容为:
1、超前全面规划,内容分步实施。规划既要包括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等大的方面,又要包括城镇、中心村、交通、农林水、教育、文化、卫生、商业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及农业植保体系等行业规划。
2、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规划建设乡镇经济园区。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着眼经济增长,结合农民就业,加快创建乡镇工业园。上级政府对园区建设和农副产品加产业采取贴息扶持,基层政府对进区企业采取税收优惠的形式籍此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3、以规划促农村规范建设,以宣传更新农民观念。要在规划好交通骨干网络的同时,搞好教育、卫生、村庄、社区服务、商业流通的布局,并做好水、绿化各项配套工作。农村建设要大力道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前要做好农村特别小村镇的上下水治理及其农村垃圾物回收处理工作。农村基础设施跟不上,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就是一句空话。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大的发展以后,农民才有条件消费。换言之,农民收入增加是启动农村市场的前提,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启动农村市场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民成为新型农民,更新他们的生活观念、改造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转化他们的生产方式,这一系列的更新改造将提供巨大的需求,对整个国家经济的推动是不可限量的。
4、搞好乡镇园区建设,就近转移农民就业。以政府组织,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特别是招商引资)。以就业为目的,以阳光工程为载体,加快农民劳动力向城市、向第二产业转移。积极搞好农民转移培训,放开城市户口,鼓励农民进园(城),实行城乡一体化,以此推动土地向种田和养殖能手集中,实施标准化种植和养殖。
5、创新土地承包方式,推动农民土地资产向土地资本转化,使土地朝着物权化方向迈进,允许土地在一定期限内转包,以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形成。
6、下大力气建立和培育农村要素市场,如土地的转包市场(如利用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组织,在一定期限内允许农民转包责任田)、农业信贷资金担保、新型技能型农民的人才市场等。
7、建立健全农民的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建立好养老保险以解决农民的养老之忧;要建立好医疗保险以解决农民因病返贫之忧;要建立好农业保险和农民互助社以解决农民生产的自然灾害之忧,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五保户和残疾人的救助制度等等。
8、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积极扶持和引导民间协会功能开展其章程内的各项事务,做到农民自己能办的事情让农民自己办;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公共财政理念推动乡镇政府事业单位改革。
9、建立健全村(居)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和制度规范,进一步落实“四民主、两公开”,积极做好村委及村干部直选等工作,不断提高村(居)民依法自治的能力和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城乡基层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建设民主法治、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和城市社区。
此外,要大力开展旨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卫生、法律、道德等各项教育,以构建和谐农村的发展基础。
当然新农村建设五项二十字,生产发展是基础,上述内容的建设要充分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若没有经济增长的推动,农民收入的增收那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是建立在高度富裕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下大力气搞好招商引资工作,使二产园区化,农民居住城镇化,二产的发展将就地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同时结合国家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真正使农村变成田园优美的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