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辅导材料[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3 10:28: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辅导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辅导材料》。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辅导材料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个辅

导讲座材料,主要是解读一下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架,以及我市贯彻中央决定的一些动作与措施。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的内容还不是正式文件,仅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训时参考。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5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

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

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事关全局,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作为制定一系列重农补农政策的核心和主题,努力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今后五年将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概括起来说,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新的内涵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从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思路;二是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出发,提出了农村工作的新要求;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把农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也是一个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发展进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攀比,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示范引路,因地制宜,扎实稳步地进行。各级党政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为建设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开好头,起好步,打好基础,有一个好的开局,这对于鼓舞士气、鼓足干劲,十分重要。要深入领会和切实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扎扎实实稳步推进。当前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学编制好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推进建设。在建设中,应区分发展阶段和地域不同情况,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忌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点,示范引路。坚持以中心村为单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要按照不同区域特点,形成地域特色。三是政府支持,农民建设。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激发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二、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起步很早,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市广大农民在农村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就胜利地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目标,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我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乡镇工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几十年来,在历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苏南模式,而且成功地进了史无前例的体制改革和经济调整,继续保持了农村发展与建设在全国领先的骄人业绩,对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中心,以推进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化、居住社区化、经济集约化、经营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生态优良化,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一,推进三个集中进程,农村发展的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切实加大农村“三个集中”的推进力度,显著促进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人口集中,合理配置了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方面的结构布局,全面提升了农村的发展质量和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城乡融合、相互衔接、全覆盖的农村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和农村新型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建设规划体系。根据统计汇总,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比例由去年底的36%提升到40%;新进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1299家,搬迁入园的企业498家,工业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产出占全市乡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54.6%提高到67.7%;并入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自然村488个;新建农民安置小区89个,安置房面积292万平方米;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7%。

第二,推进保障帮扶进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探索。以实施“富民工程”为主线,精心组织“就业、保障、帮扶”三大工程,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10元,比上年增加895元,增长12.6%,达到了省定的小康标准。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53884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2370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980元,同比增加739元,增长14.1%。农村各类企业本地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87万;全市纳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的农民37.54万人,覆盖面扩大到80%;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参保农民41.1万人,参保率超过6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百村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实施,今年脱贫转化村将新增30个左右,累计超过50%。“万户农民扶贫帮困工程”进展迅速,全市农村低收入农户的信息资料库已经建成,各项帮扶政策正在得到全面落实。

第三,推进功能转换进程,都市农业的综合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升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市新建农业产业园、都市农业观光园5个,累计达到18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农业外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资”投入农业明显增速,全年工商、民间资本投入8亿元,外资投入5000万美元;全市农产品出口企业50家,出口基地20个,年出口农产品8613万美元。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1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12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3%,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大力推进绿色通道景观和河道防护林建设。全市72.1%的县乡道路两侧已建成高标准景观通道,30%以上河道两侧、湖泊沿岸已建成防护林,45%的乡村道路已建成林荫道,超过20%的乡镇已建成环境优美乡镇。新建成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32.4万亩,累计达到107.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173个,有机食品14个。全年粮食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45亿元,同比增长5.3%。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200亿元、1085亿元和3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24.0%和23.3%。规模经济进一步增长。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329.87亿元、工业增加值652.25亿元、利税总额197.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2%、26.12%、21.84%,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7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外贸出口显著增长。至10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36.8%。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园区有50个,超100亿元的园区有9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260亿元。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1750家,总数达到27230家,私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182亿元、667亿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别增长35.7%、29.2%和31.5%,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4%、74%和72%。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计达到236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37.2万人,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例达到4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7家,累计160家,共有会员4.1人,带动农户14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就业、充分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双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总之,“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三是要实现全市的创新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无锡农村曾经创造过令人振奋的辉煌。在新的历史阶段,无锡要实现创新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为全省乃至全国作出应有的贡献,潜力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还是在农村。农村作为全市的重要板块,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具有无穷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创新创造,无锡农村的发展就能继续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也就能以农村发展的创新突破来破解全市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推动全市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预见,繁荣繁华看城市,实力水平在农村,这将是无锡全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市委研究决定把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总纲,也把其作为全市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设想从明年起,在全市农村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通过以点带面,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大力推进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201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了组织开展这项争创活动,市委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同时,还专门邀请了北京和省里的“三农”问题专家,召开了无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目标体系高层专家审议会议,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征求省里有关部门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无锡市委、无锡市政府关于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第二,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基本思路。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在全市农村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充分发挥示范镇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两个率先”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本村的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策,坚持把以人为本、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把乡村文明、素质提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坚持把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把制度规范、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开拓创新,扎实苦干,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之路,创造了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市农村学习华西精神和华西经验,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和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全面实施农村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化、居住集中化、农民知识化、保障社会化、民主法制化、环境生态化步伐,全面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把全市农村率先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在总体上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指导原则:

一是全面贯彻的原则。就是围绕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5句话的基本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建设新村镇;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

二是率先推进的原则。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以更高的目标追求,研究全新的工作思路,运用有效的方法措施,敢于开拓前进,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作出先导,提供示范。因而,整个争创工作所制定的指标体系,有强烈的导向性,通过争创活动,能真正引领和带动全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三是探索创新的原则。当前,我市正处在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经济转轨的提升期,也是社会转型的整合期。在这个时期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全新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肯定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围绕农村“三个集中”、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积极进行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开展各种试点示范,探索突破途径,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创造经验。

四是夯实基础的原则。村级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是我国党政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村级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当前农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等,都是村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应该在村级。为此,推进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村级,大力推进村级经济发展、村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大力推进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真正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夯实筑牢。

第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指标体系。围绕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依据《无锡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行动纲要》的目标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的工作要求,《意见》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指标体系。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处于全市村级发展建设领先水平:

1、经济发展:(1)经济总量规模化。全面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人均应税销售收入超过8万元。(预计今年全市有20%的村可达超指标。)(2)二三产业园区化。坚持实行科学规划,提高开发园区建设水平,二三产业在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中的产出比例达到90%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25%的村可达超指标。)(3)农业经营集约化。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改善农业设施条件,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机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的比重达到80%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20%的村可达超指标。)(4)经济发展特色化。因地制宜发展各业经济,村级经济发展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特色明显,有一个以上省级或国家级星火、火炬计划科技项目。(全市已有5%的村实施了省级或国家级星火、火炬计划科技项目。)(5)村级经济股份化。大力发展股份经济,全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村级增收长效机制,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人均村级年可支配收入达到500元以上。(全市已有40%的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超500元。)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

文章标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板书)

近两年以来,由于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在实践中提出和实行了许多支援农村、富裕农民、加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最近几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有力推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二是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三是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四是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在充分看到“三农”发展的成就以及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三农”发展的因素依然严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等等。这些说明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仍然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看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教学提示:这部分谈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如需进一步展开来讲,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一之内容)。

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方面任务(板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旧中国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又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世纪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提出了五个大的方面的任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的(教学提示:这一部分主要讲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和任务,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二之内容)。

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国家“十一五”以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些年,在城乡发展方面,由于二元经济体制等诸多原因,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这次中央全会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我国“三农”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调整的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断向农村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第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农村改革面广量大,既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的稳定和完善,也包括税费改革的巩固和深化,还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等方面的改革,需要统筹兼顾、重点推进。中央强调,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长期以来,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多,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致使农村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要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第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要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应该看到,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最先开始改革的是农村,贡献最大的是农民,但目前最困难的仍然是农民。同时,农民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说,农民不富裕,中国人就不富裕,民富国强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板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采取搞运动的方式,提不合实际的口号,急功近利。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就拿农村党支部班子来说,虽然处在最基层,但其发挥的作用却很大。党的农村政策要靠他们去贯彻落实,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大计要靠他们去谋划,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靠他们去沟通,党的威信和形象要靠他们去树立和体现。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就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第二,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考验,又对农村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力强不强,可以说是农村党员能否体现和保持先进性的关键要素,也是党员先进性能否得到老百姓认可的重要尺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体现在农村党员身上,就是要学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协调利益、引导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密切干群关系,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主要就是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教学提示:此处可着重讲共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作用,可结合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来谈,也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五之内容)。

第三,强化农村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经济强不强,功夫全在‘领头羊’。”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群众拥护的村党支部,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一班人。农村的工作复杂而繁重,农村党组织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一班人至关重要。然而支部书记或支部领导班子的素质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我们也不能指望领导班子人员天生都有这种素质,重要的是靠不断的建设。只有靠建设,农村党支部一班人才能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发挥带头人作用。

总之,只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不懈、务实创新地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才能彰显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才能完成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教学提示:课后可组织学员就本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展开讨论,以扩展教学效果)。2006-06-2009:4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来源于文秘114网,欢迎阅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 文章标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所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板书)近两年以来,由于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在实践中提出和实行了许多支援农村、富裕农民、加强农业的政策和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宏观环境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最近几年,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有力推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二是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三是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四是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在充分看到“三农”发展的成就以及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三农”发展的因素依然严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等等。这些说明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仍然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看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教学提示:这部分谈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提出的背景及意义,如需进一步展开来讲,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一之内容)。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方面任务(板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是相对于旧中国的“旧农村”而言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又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但这个“新农村”相对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针对在新世纪里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面对的是新世纪和新要求。这个新要求或者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就是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提出了五个大的方面的任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的(教学提示:这一部分主要讲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和任务,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二之内容)。第一,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国家“十一五”以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些年,在城乡发展方面,由于二元经济体制等诸多原因,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这次中央全会强调,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而农村的发展照样离不开城市。可以说,我国农村与城市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正在日益提高,因此,只有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教学提示:此处可以进一步讲一讲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可引用教学参考之

三、之四之内容)。没有农村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的发展。在过去的城乡发展中,我们有些偏重于城市,现在则到了该向农村倾斜的时候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农村的发展上。必须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村经济结构全面升级,逐步建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新农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收入增长开辟新的途径,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20xx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工农、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落实好中央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第2页 第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我国“三农”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调整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畜牧业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等。调整的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通过农产品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业化;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农村就业结构调整,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断向农村经济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第三,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改革面广量大,既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的稳定和完善,也包括税费改革的巩固和深化,还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等方面的改革,需要统筹兼顾、重点推进。中央强调,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要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要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第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长期以来,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多,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致使农村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距。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问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要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第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要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要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应该看到,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最先开始改革的是农村,贡献最大的是农民,但目前最困难的仍然是农民。同时,农民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说,农民不富裕,中国人就不富裕,民富国强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板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采取搞运动的方式,提不合实际的口号,急功近利。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第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就拿农村党支部班子来说,虽然处在最基层,但其发挥的作用却很大。党的农村政策要靠他们去贯彻落实,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大计要靠他们去谋划,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靠他们去沟通,党的威信和形象要靠他们去树立和体现。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基础和执政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就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第二,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考验,又对农村党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能力强不强,可以说是农村党员能否体现和保持先进性的关键要素,也是党员先进性能否得到老百姓认可的重要尺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体现在农村党员身上,就是要学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协调利益、引导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密切干群关系,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主要就是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教学提示:此处可着重讲共产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作用,可结合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来谈,也可引用教学参考之五之内容)。第三,强化农村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经济强不强,功夫全在‘领头羊’。”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必须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群众拥护的村党支部,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一班人。农村的工作复杂而繁重,农村党组织要全面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一班人至关重要。然而支部书记或支部领导班子的素质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我们也不能指望领导班子人员天生都有这种素质,重要的是靠不断的建设。只有靠建设,农村党支部一班人才能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发挥带头人作用。总之,只有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不懈、务实创新地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模范作用,才能彰显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才能完成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教学提示:课后可组织学员就本地(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展开讨论,以扩展教学效果)。20xx-06-20xx:4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来源于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6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

1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

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个辅导讲座材料,主要是解读一下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架,以及我市贯彻中央决定的一些动作与措施。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的内容还不是正式文件,仅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训时参考。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5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个辅导讲座材料,主要是解读一下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架,以及我市贯彻中央决定的一些动作与措施。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的内容还不是正式文件,仅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训时参考。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5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200亿元、1085亿元和3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24.0%和23.3%。规模经济进一步增长。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329.87亿元、工业增加值652.25亿元、利税总额197.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2%、26.12%、21.84%,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7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外贸出口显著增长。至10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36.8%。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园区有50个,超100亿元的园区有9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260亿元。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1750家,总数达到27230家,私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182亿元、667亿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别增长35.7%、29.2%和31.5%,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4%、74%和72%。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计达到236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37.2万人,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例达到4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7家,累计160家,共有会员4.1人,带动农户14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就业、充分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双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总之,“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

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200亿元、1085亿元和3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24.0%和23.3%。规模经济进一步增长。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329.87亿元、工业增加值652.25亿元、利税总额197.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2%、26.12%、21.84%,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7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外贸出口显著增长。至10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36.8%。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园区有50个,超100亿元的园区有9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260亿元。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1750家,总数达到27230家,私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182亿元、667亿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别增长35.7%、29.2%和31.5%,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4%、74%和72%。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计达到236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37.2万人,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例达到4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7家,累计160家,共有会员4.1人,带动农户14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就业、充分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双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总之,“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

2、生活富裕:(1)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预计今年达超这一指标的村为1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超过8000元。)(2)农民居住条件舒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预计今年全市90%的村可达超指标。(3)本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本村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纯农民养老参保率达到95%以上。(预计今年全市10%的村可达超指标。)(4)巩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预计今年全市有58%的村可达超指标。)(5)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并全面实行分类施保。(预计今年全市99%的村可达超指标。)(6)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企业业主等开展结对帮扶,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率100%。(预计今年全市90%的村可达超指标。)(7)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80%以上。

3、社会文明:(1)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含职高、中专)入学率达95%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5%的村可达超指标。)(2)青壮年农民接受过不同形式职业技能培训达到80%以上。(3)无违法生育,计划生育率达到100%。(预计今年全市90%以上的村达超指标,其中计划生育率达到99.7%。)(4)建有一个以上设施完善的文教体育活动场所。(5)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达标率90%以上。(预计今年全市90%的村可达超指标。)(6)无重大刑事案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5%以上。

4、社区整洁:(1)住宅美化。搞好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农民居住集中,集中居住区建筑特色明显,设施功能完善,整体形象优美,无违章搭建,居住集中比例达到50%以上。(预计今年全市19%的村达超指标)(2)道路硬化。村内主干道硬化工程全面实施到位。(预计今年全市50%的村可达超指标。)(3)村庄绿化。村主干道两旁、河道两侧和居住集中区内生态绿化、美化工程全面达标。(预计今年全市50%的村可达超指标。)(4)路灯亮化。村内主干道和居民集中区等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100%。(5)河塘净化。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河岸整洁、淤泥清理、水体保洁等整治工作全面达标,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预计今年全市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村占到90%,河道水体保洁整治全面达标的村占到50%。)(6)环境洁化。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农户自来水普及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和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

5、管理民主:(1)坚持民主选举。积极推进村级党组织公开直选,村民委员会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民主选举率达到100%。(2)坚持民主决策。村级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村内重大事务坚持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决策程序规范,群众知晓率达80%以上。(3)坚持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健全民主理财活动,村民代表或股东代表参与民主管理活动率达80%以上。(4)坚持民主监督。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务公开做到制度化、经常化,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上5个方面28项指标考评达标的得分,不达标的不得分,考评总分满80分的,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评对象。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处于全市镇级发展建设领先水平:

1、域范围内有2/3以上的村达到示范村争创标准;

2、镇人均gdp达到8万元以上;

3、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4、达到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5、达到市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以上5个方面全面达标的镇,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参评对象。

在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特别是一些核心指标的设计,注意把握了“四个性”,努力使这些争创指标科学、合理、可行。一是动态性。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行政区划调整的进行,目前的村级区域还是一个动态概念。所以,许多村级发展建设指标特别是一些经济指标,主要采用人均指标来评估。如村级应税销售收入、村级年可支配收入、农民住房面积等都以人均来计算。二是一致性。主要是涉及现代化指标、农村八项重点工作指标、“十一五”规划指标、争创文明城市指标的,提法和标准尽量做到与市里原定的指标相适应、相一致,而不是另设指标、另提标准。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住房面积标准与“两个率先”目标相一致;工业和农业集中、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社保体系建设、青壮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率、扶贫帮困等指标,与农村八项重点工作的指标和要求相一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指标,与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相一致。三是先行性。主要针对一些影响大、难度大的指标,考虑到示范村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许多工作必须比面上先行一步,标准提高一层,因而调整和设置了一些新的、更高的指标和标准。特别是在农村“三个集中”方面,考虑到这是农村八项重点工作的重点,而且农民居住集中又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因而要求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先行一步,标准要求要提高一些,为实现全市总体目标多作贡献。四是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标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村级的实际情况,便于今后的具体操作。如对村级经济发展指标,经过反复研究,没有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后选取了人均应税销售收入,这主要是考虑到村一级很难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因为电信、金融等许多服务业营业收入无法计入村级营业收入。

第四,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工作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各级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围绕标准,制定目标,突出重点,落实推进。市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增设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市委农工办,具体负责争创示范镇村的组织协调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争创工作/顷利推进。各市(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把争创工作作为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政策措施,积极组织推进。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级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工作,形成强烈的争创工作氛围。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各种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宣传报道,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和创业创新创优创造的“四尊四创”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三是把握关键,精心组织。全市从2006年起,每年将全面考核评定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示范村由村申报,镇和市(县)区初审通过后上报市争创工作办公室,由市争创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报市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凡达标的村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示范镇的考评在创建示范村的基础上进行,经申报、考评和确认,凡达标的镇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各市(县)区要围绕到2010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部署,每年都要制定争创工作目标,做到试点一批、争创一批、达标一批,把争创工作落到实处。每年年初,各市(县)区要把争创工作计划上报市争创工作办公室,市争创工作办公室对争创对象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四是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各级要建立健全争创工作考评机制,加强各项工作的考核监督。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要制定相应的考评实施细则。各级统计部门要建立与考评工作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实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定期跟踪考核工作机制,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年中进度检查、年末考核评估相结合,推动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典型,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确保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四、2006年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2006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明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坚实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明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扣一个主题,力求两个跨越,实现三个突破,提升四个水平。具体讲就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力求农村发展阶段和城乡统筹领域的新跨越,努力实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新突破,大力提升农村综合实力水平、共同富裕水平、民主法制水平、社会文明水平。

第一,紧扣“一个主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全局。结合无锡的实际,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为总纲领和主旋律,结合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华西经验的学习推广,以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每年全面考核评定一批现代化建设示范镇村,积极推进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无锡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力求“两个跨越”,确立农村工作更新更高的奋斗目标。

一是力求在农村发展阶段上的跨越。明年将是我市从全面小康社会向建设基本现代化的转折之年,是实现“第二个率先”的起步之年、基础之年,是农村发展阶段上的重大跨越。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各种扎实措施,进一步巩固的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同时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对照基本现代化的要求,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制定出今后五年每一年的目标,认真做好细化量化工作,进一步抓好分解落实。要跳出传统的工作思路、发展模式,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探索突破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确保“第二个率先”建设的顺利开展、有序推进。

二是力求在城乡统筹领域上的跨越。围绕五中全会的精神要求,以拓宽思路、拓展范围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城乡统筹领域上的新跨越。进一步拓宽目标领域,由注重城乡统筹的经济发展向城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城乡统筹建设“四个文明”。进一步拓宽政策领域,由研究制定城乡统筹的单一性、阶段性、过渡性政策向制定完善城乡统筹的综合性、长效性、制度性政策转变,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制度平台。进一步拓宽方法领域,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和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由“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向“城乡融合、工农互动”转变,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由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主要以八项重点工作涉及到的部门为主扩大到所有党政部门,共同关心支持、服务指导“三农”工作,切实凝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实现“三个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一是努力实现集约发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切实增强集约发展能力。按照农村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各类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镇村庄布局和“三个集中”空间布局。加快农村“三个集中”步伐,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化、生产规模化和居住社区化。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园区。研究制定加快自然村落搬迁政策以及相应的农民住房宅基地置换政策,增强广大农民“集中”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和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大力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形成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标准体系。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制定并严格实施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准入制度,全面推行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的清洁生产原料、工艺和技术,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二是努力实现创新发展。适应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趋势,继续大力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农村“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大力推进农村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继续加快发展资产股份合作,积极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努力提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和推进民营企业的股份化、社会化和公众化。按照“统一、精减、效率”的原则,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强化乡镇组织的经济导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地方治理四大功能。

三是努力实现持续发展。按照“清洁家园,美化环境”的总体要求,强化宣传发动,创新推进模式,探索长效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绿化造林、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为重点,加大整治农村环境,全力营造“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植树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鼓励“三资”投入绿化造林,培养和提高全民爱绿护绿意识。建立健全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不懈地搞好河道清淤疏浚,改善河容河貌,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水污染防治,逐步形成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力推广垃圾袋装化,合理布局镇村垃圾堆埋点,提高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和无害化水平,继续做好改水改厕、路面黑色化、矿山整治等相关工作。加强对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制定化肥、农药使用量和畜禽粪便承载量的控制目标,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公务员干部进状态学习体会

什么是“干部进状态”?就是要求各级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行为状态和工作状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为落实其它“五进”创造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完成新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邓小平同志生前曾多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的这番话深刻而生动地告诫我们:干部的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我们做工作、干事业、求发展,很重要一点就是看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业成败,人的因素第一。无论是从全市范围还是就某个单位来看,这点认识都是相当正确的。我局作为市“干部进状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成员单位,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积极有效开展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承上启下,逐步形成一个完整谨密的工作体系

前面刚已说过,我局是市“干部进状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成员单位,而“干部进状态”工作本身,即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浩大工程。所以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和“干部进状态”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指示和决定,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一”的运作机能和效用,是我们首先必须考虑解决的一个问题。事实已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马虎,要求我们恪尽职责,以大局意识、整体观念为重,花最少的资源和力气,做最多最好的事情;要求我们配合各级单位、部门“干部进状态”工作的开展,推动整体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如果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我们势必在“干部进状态”工作中对“逐步形成一个完整谨密的工作体系”发挥了相应的职能。当然,我们局也是一个小的“整体一”,如何在这个小“一”里头做文章,则需另当别论。

2、加强全局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的责任意识、综合素质

毋庸置疑,开展“干部进状态”这项工作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我局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想一想,“干部进状态”是否在根本上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那么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是否会形成一种在工作中想着干、争着干、抢着干、飚着干、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良好劲头,是否会形成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文明高尚的行为状态和务实高效的工作状态,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干部队伍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3、为以后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干部进状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施阜康市“十一五”规划,全面实现市委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局在这期间依托“干部进状态”工作的开展,通过改进干部考察考核方法,建立干部日常考察制度,积极试行干部政绩公示制,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促成我局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更上一个新台阶。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辅导材料[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辅导材料[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一、正确分析形势,深刻认识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变化2005年是我国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一年,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的一年。中央坚持统筹城乡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材料3(合集5篇)

    加快社会主义新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辅导提纲(合集5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辅导提纲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一)建国初期。1956年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提出了......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力军。只有维护好农民的主体地位,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 “生产发展、生......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稿]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宏大的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为应对全球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