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推荐]

时间:2019-05-13 10:2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推荐]》。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推荐]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迅速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央和盛市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纲要。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顺应“两个趋向”,明确提出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严重阻碍和谐新野的建设进程。我们必须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到重要战略位置,进一步确立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的观念,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各项事业建设,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收入分配关系和农业经营体制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内涵和农业的增长方式也在相应转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都对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农村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解决农村问题的又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其实质是对城乡、工农关系的再调整,是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大变革;核心是通过积极稳妥地农村综合改革,配套完善相关制度,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实现农村大发展,面貌大改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通过工农协调推进、城乡共同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我们既要从“三农”本身寻找思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治本之策;既要着眼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加快改革步伐,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走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形成城乡互动互促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当前,我县农村改革、发展、稳定进入了关键时期。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7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农民收入增势良好,农民生产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农民群众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与时俱增。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和各项惠农政策的深入落实,新野基本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农村支持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良好条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促进县域和谐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速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生产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坚持“多予、少娶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城乡统筹,突出发展,选好载体,务求实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到~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以上,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6%以上;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60%以上的村达到省级卫生标准;85%以上的村道路达到国标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3‰以内;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60%以上的村达到文明村标准;100%的村达到“民主法治村”建设标准。公共服务条件有较大改善,村容明显改观,乡风和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乡镇制宜,因村制宜,根据客观条件,科学编制规划,不搞一刀切。

——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要突出发展生产主题,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又要加大对农村投入支持、宣传教育、管理服务的力度,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示范引路、分步实施。遵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扎实有效。

——坚持依靠群众、政府主导。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群众为主体,开展民主协商,不搞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同时,要发挥好政府规划、指导职能,积极争取国家和盛市扶持资

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严格标准,又切实可行,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容

8、发展新经济。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矗一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线,进一步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按照市场需求进一步调优结构,调出特色,调高品质。要健全和完善龙头企业带基地、专业合作社带基地、农民经纪人带基地的模式,着力抓好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主要建成棉纺织产业带、精细蔬菜产业带、春瓜秋菜产业带、皮杂肉牛产业带和花生产业带。把新野建成全国棉纺织基地县、全国优质蔬菜基地县、全国皮埃蒙特优质肉牛基地县。二是以工业理念抓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工农互动,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尽快催生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加工和销售龙头组织。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认证认定体系,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科技长入农业步伐。实施品牌战略,打响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省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和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品牌,努力提升“宛绿”蔬菜、“十二黑”皮杂肉牛、“银鹏”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知名度。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发展合作经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温室大棚、养殖场院、林权林木等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的投资热情。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世行三期项目、土地整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生态农业,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农机与气象事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以合同、订单和利益联结的方式,与农户搞好对接;实行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与农户实行社员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对农户开展各种服务。到~年,组建乡镇专业协会26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50个,新发展经纪人2.5万人。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农村生态安全。以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形成农民家庭内部物质和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和污水)为“三料”(肥料、燃料、饲料),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以实现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为契机,切实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村镇绿化,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环水林、环路林,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9、培养新农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为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坚持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服务、管理“四位一体”,全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创业就业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

一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县乡两级政府每年要拿出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工作;制订农民培训计划,定期举办专家讲座,进行技术指导;充分利用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农民学校、科技示范园、广播电视等载体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培训活动,每年培训农民30万人次,到~年,使全县基层干部和80%以上的农民都掌握2门以上说用技术。二是搞好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整合全县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中心,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进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提升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实力。三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制意识。要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要引导农民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表达个人意愿和利益诉求,使农民既讲权利,又尽义务;既讲民主,又守法纪;既讲自由,又遵程序。要强化村民自治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四是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树立新风尚。深化农村“三学三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争创新型农民、文明家庭、文明新村、信用户、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倡树文明新风。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远离封建迷信,提高卫生意识,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0、建设新生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重点解决农村“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等现实问题,使农村居民普遍享受到全面建设新农村所带来的成果。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巩固“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加强人口和计生基础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满足农村居民物质生活需要。大力发展城乡连锁经营,发展农村专业市尝连锁店等多种形式的商贸网络,积极开拓农村市常各乡镇都要引进、发展一个“百货”量贩,满足集镇和农村居民多样化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三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

户为对象,发展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馆。着力挖掘发展猴戏、唢呐等传统农村特色文化,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生活、格调清新健康、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欣赏水平。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灶、改厕、改房,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并做到人畜分居。做好村庄和集镇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建成城市新型社区;对远郊规模较小的村,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积极开展环境整治,拆除村内村外废弃不用的破棚烂院,按照“一户一宅”的规定整治“空心房”、“空心村”;对生活环境差的村庄实行整体改造,在条件较好的村进行农民社区新村建设;通过综合整治,使农村达到“五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农村“五通”目标,即:通油路,通自来水,通输电网,通公交车,通信息网(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加强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

11、创建新机制。进一步探索创新基层管理机制,不断加快农村管理民主化、法治化进程。以深化和完善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改进作风,加强执政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建设。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以“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村级管理民主化程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推进民主管理示范,保障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保障群众的民主选举权;建立村务民主议事会,保障群众的民主决策权;制订并落实《村民自治章程》,保障群众的民主管理权;抓好村务公开,保障群众的民主监督权。健全村“两委”工作运行机制,实行支部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加强对村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1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建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推进的工作机制。县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各乡镇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

13、做好规划部署,扎实稳步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制定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系统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制定规划既与全县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又与基层实际相结合,以点带面,梯次推进,扎实稳步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年,集中培育20个县级示范村,各乡镇抓好1—3个乡级示范村,逐步探索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样板;第二年,争取30%的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到~年力争60%的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14、加大政府投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保证新增财力和支出向农村倾斜。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公路交通等项资金相对集中捆绑使用,整合力量,支援新农村建设。各乡镇、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抢抓国家、盛市加大农村投入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建立项目库,做好有关项目的筛癣编制、申报工作。各涉农部门每年都要积极向国家、盛市争取项目资金。县直各职能部门都要对口包扶一个县级或乡级示范村,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资金扶持,投向新农村建设。县内金融机构要创新经营方式,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放力度,最大限度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县政府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基金”,用于与上级政策性资金配套,对按照规划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实行以奖代补的专项扶持。

15、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要坚持群众工作原则,尊重农民群众意愿,注意调动和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制订村镇发展规划,要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群众的意见。对于农户自主参与、农民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应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施,吸引农民投入自有资金参与建设。对于村内道路、村内排水沟渠、公共厕所等公益性项目建设,政府以补助建设物资为主,或者实行“以奖代补”、“以工代赈”,调动农民建设积极性。

16、优化创建载体,形成强大合力。要大力实施“强村工程”,以“三帮一创”(帮班子建设、帮设施建设、帮项目建设、创建文明新村)为抓手,通过抓工业带农业,抓龙头带基地,抓协会带农户,抓集镇带新村,抓文明带新风,着力打造“产业特色化、新村城镇化、支部双强化、管理民主化、乡风文明化”的文明新村;要以文明新村创建为龙头,深入开展“三学三争”、公民道德进万家和创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居民创评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要切实抓好“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巩固深化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成果,促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

17、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

中介组织等各种力量,完善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第二篇: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析

作者:徐瑶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9期

摘 要:云南省永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永平县也是一个拥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把握住自己的机遇和挑战,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下面是我对永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简单分析。

关键词:永平县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了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三农”问题上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我国也立足于建立和谐社会,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我国在十七大中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稳打稳扎,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搞好乡村建设。

一、永平县的概况

云南省永平县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本人有幸对其发展和建设作了一些调研,在此我想对永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概况和实践调查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永平县位于大理州西部,总人口约18.27万人,是全国529个扶贫工作开发重点县之一。它拥有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明显的立体气候。永平县还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物产众多的地方,人们发现了那里有着铜、钴、银、锡、铅、水晶、高岭土、石灰石等金属矿15种,非金属矿12种。在改革开放以来永平县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在全国实现小康水平比较起来还是一个贫困县,城镇化、工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永平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发展。

二、永平县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1.1国家、党中央、省委政府,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对“三农”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统筹协调城乡全局发展。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支农的重大政策,为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证。

1.2永平县自己也认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下发的文件,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的部署,为永平县的新农村建设开启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永平县在不同方面加强了农村、农业和农村工作使得农业和农村都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目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以成绩争取支持”的可喜局面。

1.3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热情高涨,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事业当中,永平县的这种局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

1.4从2007年起,省委决定,按省、州、县、乡(镇)一定的比率给全省每一个建制村选派一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这些政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指导。针对农村人才贫困状况的智力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带领大家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稳步前进。

1.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立足于各村实际,根据各村的状况而全面展开的。它遵从了毛泽东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全面分析了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制约因素。寻求和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把握住机遇,使得自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永平县走访各家各户村民结合自己的情况拟定了编写了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主线的新农村建设规划,这个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行的、科学的、统筹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2.劣势

2.1永平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总体比较较低,跟全国相比差距比较大。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低,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农业产业化水平很低。农村贫困人口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发展第二、三产业很难、想要脱贫致富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2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比例偏小。永平县主要依靠农业发展,农业占据了整个经济的很大比例。而第二、三产业占据了很小的比例。工业和服务业得不到发展,而仅仅依靠农业是社会是发展不起来的,所以要加大力度发展二、三产业的比例,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3县乡财政困难,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大多数农民都是依靠农业生活,收入不多,农村文化程度也比较低,大多数都没有接受教育,因此劳动力素质低,也没有什么技能,农民发展生产的新举措也不多,农民增收困难。

2.4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面临着思想观念落后(如“读书无用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的实施程度低、公共环境卫生意识淡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缺乏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局部生态环境受破坏严重等等问题,三、对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永平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我们在针对这些长处和短处之后应该给予相应的措施来扬长避短,使永平县的新农村建设能够积极稳进的向前发展。对此我认为实施新农村建设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切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

2.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实施。这些年来,永平县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力度,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但总体来说,农业基础实施依然薄弱,交通、水利、通讯依然很落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不到提高。政府应该严格采取投入、补贴等形式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此,应该严格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采取政府财政投入、贴息、补贴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业基础实施的投入力度,使得农村能够得到持久的发展农民能够增收。

3.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生态环境的强保护和治理,切实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协调保护。环境保护是人类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不能一味的谋发展而放弃环境的保护,两者之间要找到平横点。

4.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各乡镇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统筹全局,充分协调各乡镇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各乡各村的优势,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获取全面的发展。

5.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重要动力和保障。在全区城乡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活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鼓励大家从小事做起,集合大家培训学习,从多方面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程度。

永平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基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住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面临的绝好机遇和严峻挑战,不断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健长效的农民增收机制,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内容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我们应从时代的新要求上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体制相适应,必然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内容作出清晰的界定越来越迫切。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不论人们价值取向发生怎样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能动摇的。

2、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对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清晰的界定,明确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使之容易为全党全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在今天社会思想观念和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明确揭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的共同思想基础。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当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那么,用什么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既挑战着国家主权的内涵,又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民族认同感。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很玄妙。其实,它的内容很明确、很具体,就体现在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在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追求和梦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改革开放29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又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既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导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需要确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第四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1月17日)

《实施意见》共分九个部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二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既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搞好长远规划,统筹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要从经济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搞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不同乡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依靠群众,惠及农民。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好农民权益,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五是讲究科学,突出特色。坚持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脱离农村实际。

(3)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通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使广大农村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目标:发展新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生活宽裕;形成新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明显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建设新村镇,村镇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容镇貌显著改观;树立新风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新农民,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提高,基层政权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比重。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各级政府要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对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5)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

持“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油料、棉花、水果、蔬菜、茶叶等生产加工

基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毛竹、油茶等,加大对湖泊、大中小水库、易涝低洼田、宜渔稻田等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全省水产养殖规模,发展各具特色的特种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兽医队伍稳定。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造条件。抓好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和支持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试点县(市、区)的乡村投资建设连锁“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乡镇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8)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9)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实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工程,积极组织贫困群众投工投劳,认真落实劳务报酬政策。继续增加以工代赈等扶贫配套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完成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任务。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1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滨湖地区的排灌设施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农村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11)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以乡镇为单位,搞好乡镇所在地、行政村、自然村规划。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镇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规划要体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进行规划。县(市、区)要加强对村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建立“村庄自愿申请、乡镇审核批准、县里统一备案”的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制度。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乡镇审核批准后才能开始实施。严禁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违反规划乱拆乱建等现象。要加强乡镇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使乡镇成为辖区内的农业生产指导中心、教科文卫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加强村委会所在地的中心村建设,使中心村更好地履行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自然村建设,使自然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1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抓好“六改”:一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有保留价值的房子可进行整修,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名胜古迹要注意保护,没有保留价值的土坯房和“空心房”要逐步拆除。坚持“一户一宅”,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引导独立户和散户集中建房。新建房屋要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体现地方人文特色,注重节地、节材和节能。二是改栏,做到人畜分离。对猪牛栏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畜牧小区。三是改水,做到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源条件,50户以上的村庄可以自然村为单位,使用小型供水设备抽取地下水或引山泉水,规模小的村庄和散居农户,可推广一家一户机械提水,基本实现自来水。自来水的水质要卫生安全,收费要规范,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四是改厕,提倡使用水冲厕。既要推广适宜农户使用的“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也可建设与沼气池相结合的水冲厕。五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逐步做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改善通行条件。六是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整治脏、乱、差,对水沟、水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搞好农户家庭卫生。要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搞好村庄绿化。推进“四普及”:一是普及沼气。在有条件的村庄普及沼气,推行“猪—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二是普及有线电视。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完善县、乡、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三是普及电话。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四是普及太阳能。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逐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3)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政府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落实“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政策,从2007年开始全省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4)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5)全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逐步达到相应的配置标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试点,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16)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民文体生活。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17)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扎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开始抓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8)积极倡导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勇创家业的理念,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文明的丧葬文化,逐步规范并加强农村墓地管理。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9)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0)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鼓舞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发展农村村落社区组织,培育各类专业经济合作协会,推动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村民理事会的健康发展,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推进和完善“乡财县代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22)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逐步剥离国有农(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抓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扶持农村信用社减轻历史包袱,完善治理结构,优化经营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实现国家支农政策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的良性互动。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新增存款要保证一定比例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3)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总的要求:一是做到“三个终结”,实现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牧业税的目标。二是做到“三个高于”,支农资金要按照法律规定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是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总额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同时强化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化肥储备利息补贴。四是做到“三个加大”,加大财政对粮食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林)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技服务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实现“三个加快”,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医疗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40个。

(24)对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扶持。具体是“两补两免一简化”:对改善自然村通村委会所在中心村和自然村内道路通行条件,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对农户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给予适当的资金或实物补助。免除自然村和农户改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各种规费;免费向自然村提供规划图纸和向农户提供房型设计图纸。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服务。

(25)统筹安排各种支农资金和项目。省直各有关部门实施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定点扶贫和移民搬迁等项目,要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安排。对中央和省分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各种支农资金,县(市、区)政府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可进行整合,捆绑用于新农村建设。对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开支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给予农民的各种补助款,要及时拨付到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26)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把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2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各设区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自身职能,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28)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29)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先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庄进行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年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建立新农村建设联系点,每年集中帮建1-2个自然村,搞好服务、协调、指导,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帮扶联系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30)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各地要根据经济实力、村镇现状、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自然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切忌贪大求洋,急于求成,不要搞进口草坪,不要建广场。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搞举债建设。要尽可能降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改房建房的各种费用,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建筑建材市场监管,防止价格上涨抵消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好处,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乱涨价、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建材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31)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第一线,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3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一年。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各种有利条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xx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苏发〔~〕1号)精神,全面启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新村镇。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加快集中居住点建设,在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镇(区)各选择1—2个村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市级试点,尽快形成样板。其它镇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确定1-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示范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有7.8万户入住集中居住区,达全市总户数的20%。

发展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手段,加快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突出项目农业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每个镇每年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新建2个以上规模农业项目。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矗

培育新农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民人数年均递增20%以上,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继续推进“阳光工程”的实施,每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培训5000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整体素质。

组建新组织。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每年全市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家以上。搞好“四有”建设,切实增强为农民增收和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能力、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塑造新风貌。围绕“乡风文明”的目标,积极倡导新风尚,形成扶贫济困、帮扶弱势的机制,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各类组织依法办事,农民群众遵纪守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矗

三、政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项目农业建设。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以项目农业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大力实施“十扩万亩”工程,建设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转化力度,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等高效农业项目,建成一批省内领先的特色农业项目,创树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农产品名品名企。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提高高效农田占比,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农业企业、基地与农民的生产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加强9家重点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的经营开拓能力,同时大力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上海等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城镇规划区以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地产项目和住宅建设除外)可以依法流转,以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性收入。以农村社区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好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有偿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在为广大村民发展生产提供服务过程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债权债务清收还款责任,严格制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

(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

4.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祝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对集居点范围内的农民建房用地主要采取等质、等量、方便耕作的原则置换土地和调整承包土地的方法解决(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加强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集中居住点建房,必须严格执行建设规划,强化安全和质量管理,不得随意修改规划和施工设计图纸,工程竣工后,市有关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认证。住户入住集中居住点前,必须拆除原住房,清理地面附着物,将原宅基地交还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建设类型和指标控制。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设部门无偿提供房型设计图,村级组织代办相关手续。城(镇)郊的集中居住点建房以多层为主,鼓励发展小高层、高层。其它村(居)集中居住点以联体式住宅为主,鼓励发展多层公寓式住宅。

&n

bsp;6.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资金以镇村自筹和农户投资投劳为主。从~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市、镇、村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市财政返还各镇的土地出让金的30%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盛南通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龋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7.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农村贫困户的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8.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秩序,支持中介机构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跨地区劳务市场,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合作,及时采集、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城乡联网、跨地区联网,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务人员资源和劳务输出主渠道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认真执行关于农村征地补偿、征地拆迁、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保证他们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逐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

10.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财政补助力度,提高人均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农村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11.逐步完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为民解困为核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捐赠扶贫为补充,覆盖农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保障机制。

(五)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1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河道疏浚、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水利建设“一村一清”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冬春季节,开展村内家前屋后沟塘河道清淤,整治农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农桥除险安康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等设施建设。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3.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市建设,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绿色通州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整治农村大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和处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得到及时处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建设“绿色通州”,确保~年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严控环境污染,逐步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标准,减少废水废气排放。

1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步伐,~年起在全市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构建城乡一体的乡镇社区教育网络,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大农村地方并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15.深化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五位一体”村(居)综治办建设。充分发挥村治保委、民调委作用,深入开展大防控、大调解工作,努力降低刑事发案和民转刑案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农村青少年预防犯罪、刑释解教安全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全市所有村(居)达到“平安村(居)”标准,人民群众社会治安安全感指标不断提高。

(六)强化组织领导。

16.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市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各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推进主体,相应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集中工作力量,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各村(居)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等建设的实施,经营社区基础设施及集体土地等资产。

17.推进多元化运作。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和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政策,~年市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要高于上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集中居住点建设,逐步建立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集中居住点建设,可以实行统建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大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

    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各镇党委、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有效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的xx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xx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精选5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订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意见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订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

    安阳市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安阳市2006—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 2010-8-13 9:47:00 (征求意见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安阳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含5篇)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一、根据乡域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确定加北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1、加北村的性质是:以生态农业,绿色蔬菜为第一产业,以畜牧业、渔业及多种产业......

    201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城建局2010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关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区城建局积极参与配合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城乡......